好课有三味语文教学心得
“朝阳区吃瓜观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好课有三味语文教学心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好课有三味语文教学心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好课有三味语文教学心得
好课有三味语文教学心得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篇2:语文教师“评好课”培训心得
语文教师“评好课”培训心得
语文教师“评好课”培训心得平山中学 刘伟
11月,在怀宁县独秀中学,我参加了由陈小扁,何庆华,汪荣等老师参与讲授的“评好课”专题培训。时间虽短,回味悠长,感触颇深。这次培训,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参加培训,促进个人成长
我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较短,没什么教学经验,更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指导,对于听课评课几乎还是个门外汉。这几年,我参加了很多次的教研活动,使我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
二,学习讲授老师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
为期一天的培训,每一场、每一位老师都是精神饱满,激情四溢,高度投入。他们或妙语连珠,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或幽默风趣,各有所长,各展风采,给受训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这中间,少不了讲授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辛勤的汗水,他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三,明确了“评课”的主旨和方法,提高了认识
以前在学校参加的听评课活动多是走过场。作为听课者,拎着板凳去听课,课后要么不评,要么就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说些授课教师的优点;作为授课者,按照上级或学校的安排,讲完一节课了事,听不到具有实质性和现实意义的评价,根本不可能在业务上有所提升。参加了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以前听评课大家所走入的误区,学习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技能,接受了了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并决定从听评课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评课标准质化、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够做好今后的听课评课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要学会以被“评”为“好课”的标准上好我的每一节语文课。
篇3:语文教学展示课听课心得
语文教学展示课听课心得
连续两周随语文组教师一起聆听了本组除教研主力军外七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听后感受颇深。各位执教者立足我校区语文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双轨四步练阅读”实践研究》,紧扣“ 读”字,时而教师动情范读,时而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 、分组赛读,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教师给学生所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与课内阅读相得益彰,不仅令学生陶醉其中,更让听者连声赞叹,给了听者一种:“阅读芝兰溢异香 “双轨四步”相益彰”的感悟。
七位执教者都能结合课题内涵创造性的设计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均有其独到之处。李春芳老师所展示的《凡卡》一课以“读”为主线,采取诸多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读中体会课文主旨,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接读、赛读、配乐读中自己思索,充分体验读中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树立起了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教师的提问非常具体:“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 ?”“乡下爷爷家真的很幸福吗?”“你还从哪看出了凡卡遭到了非人的待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试试看能否找到答案。”教师所预设的提问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最后给学生推荐阅读《凡卡》原文,水到渠成。整节课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主阅读明白“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配乐朗读强化了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春艳老师所讲授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精湛的阅读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自始至终将指导的形式由平日的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教师只做适时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总结板书,整个课堂 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使听者有一种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舞出多美的舞蹈的顿悟。
孟林静老师的课,教师整堂课都始终面带笑容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很默契的亲和力。同时,注重了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语感。权雪莉老师所讲的《学步》一课,首先指导学生读懂,然后学会运用,其次教会了学生由问题入手打开阅读界面从而享受阅读的方法。白彩玲老师的课运用多媒体资料,准确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导学案,让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田朵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自然且结合学生实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总之,本次语文展示课,为非教研主力军队伍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各执教者均做到了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 课内外衔接得较为得体,便于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活动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示课将“双轨四步练阅读”落到了实处,执教者把课内精读与课外广泛阅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的研讨和交流代替教师的讲授,让他们课内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让语文阅读教学就充满了活力,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质的提高和量的飞跃。将区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双轨四步练阅读”实践研究》推向了一个深的层次。(九月菊听课随感)
篇4: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1.背景知识
・・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 2.教材特点
・・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 二、教学目标
・・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 四、教学准备
・・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 五、教学时间:3课时
・・ 六、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nbs
篇5:语文教师评好课的培训心得
8月26―28日,在拂晓中心小学礼堂,我了由金春燕,王海燕,吴守涛等参与讲授的“评好课”专题。时间虽短,回味悠长,感触颇深。培训,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参加培训,促进个人成长
我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较短,没什么教学经验,更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指导,对于评课几乎还是个门外汉。这几年,从最初的“备好课”到去年的“上好课”,再到这次的“评好课”,历年的培训,使我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
二、学习讲授老师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
三天的培训,每一场、每一位老师都是精神饱满,激情四溢,高度投入。他们或妙语连珠,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或幽默风趣,各有所长,各展风采,给受训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这中间,少不了讲授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辛勤的汗水,他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这就是语文教师“评好课”培训心得范文。
三、明确了“评课”的主旨和方法,提高了认识
以前在学校参加的听评课活动多是走过场。作为听课者,拎着板凳去听课,课后要么不评,要么就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说些授课教师的优点;作为授课者,按照上级或学校的安排,讲完一节课了事,听不到具有实质性和现实意义的评价,根本不可能在业务上有所提升。参加了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以前听评课大家所走入的误区,学习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技能,接受了了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并决定从听评课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评课标准质化、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够做好今后的听课评课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要学会以被“评”为“好课”的标准上好我的每一节语文课。
篇6:语文教师评好课的培训心得
语文教师评好课的培训心得
20xx年11月,在怀宁县独秀中学,我参加了由陈小扁,何庆华,汪荣等老师参与讲授的“评好课”专题培训。时间虽短,回味悠长,感触颇深。这次培训,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参加培训,促进个人成长
我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较短,没什么教学经验,更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指导,对于听课评课几乎还是个门外汉。这几年,我参加了很多次的教研活动,使我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
二,学习讲授老师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
为期一天的培训,每一场、每一位老师都是精神饱满,激情四溢,高度投入。他们或妙语连珠,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或幽默风趣,各有所长,各展风采,给受训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这中间,少不了讲授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辛勤的汗水,他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三,明确了“评课”的主旨和方法,提高了认识
以前在学校参加的听评课活动多是走过场。作为听课者,拎着板凳去听课,课后要么不评,要么就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说些授课教师的优点;作为授课者,按照上级或学校的安排,讲完一节课了事,听不到具有实质性和现实意义的评价,根本不可能在业务上有所提升。参加了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以前听评课大家所走入的`误区,学习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技能,接受了了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并决定从听评课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评课标准质化、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够做好今后的听课评课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要学会以被“评”为“好课”的标准上好我的每一节语文课。
篇7:语文教师评好课的培训心得
8月26—28日,在拂晓中心小学礼堂,我参加了由金春燕,王海燕,吴守涛等老师参与讲授的“评好课”专题培训。时间虽短,回味悠长,感触颇深。这次培训,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参加培训,促进个人成长
我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较短,没什么教学经验,更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指导,对于听课评课几乎还是个门外汉。这几年,从最初的“备好课”到去年的“上好课”,再到这次的“评好课”,历年的培训,使我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
二、学习讲授老师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
三天的培训,每一场、每一位老师都是精神饱满,激情四溢,高度投入。他们或妙语连珠,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或幽默风趣,各有所长,各展风采,给受训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份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这中间,少不了讲授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辛勤的汗水,他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这就是语文教师“评好课”培训心得范文。
三、明确了“评课”的主旨和方法,提高了认识
以前在学校参加的听评课活动多是走过场。作为听课者,拎着板凳去听课,课后要么不评,要么就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说些授课教师的优点;作为授课者,按照上级或学校的安排,讲完一节课了事,听不到具有实质性和现实意义的评价,根本不可能在业务上有所提升。参加了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以前听评课大家所走入的误区,学习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技能,接受了了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并决定从听评课者的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评课标准质化、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够做好今后的听课评课工作,更重要的是,我要学会以被“评”为“好课”的标准上好我的每一节语文课。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心得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达课程新理念时,“体验”几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体验”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家杜威有一个基本观点:“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观察、思考当前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或以教师体验、教参结论粗暴替代学生体验,或孤立、机械训练语言漠视学生体验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更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和珍贵的教学资源,激活、开掘、完善并提升阅读主体独特深刻、富有价值的体验,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正途和重要任务。
首先,从文本的特点看,特别是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而诉之于语言文字的结晶。为主体在阅读活动中的体验提供了客观可能,同时也提出了必然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来体验作者体验的过程。
其次,从阅读活动这一特殊行为来看,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主全对文本的动力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过程中,阅读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在体验和感情文本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阅读活动中主体丰富、独特体验存在的客观性,也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激活动家、开掘、完善、提升这一动力资源(主体体验)的迫切要求。
再次,从文本教育功能产生意义的角度来观察,作品的教育意义往往是隐蔽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得以彰显。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文本客观隐藏的教育功能,在未被阅读主体感受、体验之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等其客观存在的巨大的教育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无法感受体验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激活、开掘、提升这种体验,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高度尊重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对阅读活动的热爱,并且达到:立足自己的体验“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苏联·鲁巴金语)的良好阅读效果。
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甚好,现简述如下: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活感受、体验
1、音乐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极力创设唤起感受、体验的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2、语言情境(启发谈话):
金色童年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如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支旋律优美的乐曲唤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哪些甜蜜回忆?你能谈谈吗?
3、任务情境(谈话引导):
黑板上挂的这两幅图就是鲁迅少年时期生活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同学们将随着课文内容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走进画面,仔细观察、静静聆听、潜心感受,游览后谈谈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好吗?
以上所设的“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感受、体验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不同于教师“告诉”或“宣喻”某种现成结论,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并试图模拟一种真实情境,给予“真实任务”,使阅读主体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多种感官,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激活体验。
二、引导诵读涵泳,开掘感受体验
体验激活之后的开掘、积累是关键,惟有如此,主体体验才能进一步深化。诵读,是开掘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对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必然引发学生言语质量和思想认识的飞跃。心入其境的涵泳,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丰富的内心视像。这种以内心视像为支撑的涵泳极有利于内心体验的丰厚和深化,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作者对百草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诚挚的热爱,尤其是“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只有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诵读、涵泳,读出韵味,泳出情味,才能真正地体验作者对百草园挚爱的童心、童真,才能更好地开掘深化自己的体验。再如:冬天雪地捕鸟一段,也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用词的精妙、传神和作者兴奋、激动的心情。这些诵读、涵泳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时也为学生的“感悟”作好的坚实的铺垫。
三、组织交流、讨论,完善、提升体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只有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个体的知识建构才能更完善、正确。体验的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不仅存在着深浅之分,宽窄之别,还会有对错之差,这就更要求在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言辞的交锋,促使主体的个体体验更为完善、深刻并得到提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之处,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必须经过碰撞、交锋才能使体验得以提升。例如,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
1、对寿镜吾先生你们是如何评价的?
2、写百草园为什么要插叙一段美女蛇的故事?
3、你们对作者在课堂上“画画儿”这一件事有什么看法?
4、你觉得是百草园好呢?还是三味书屋好?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讲究组织、引导,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告诉学生,与他们一起交流、讨论。
篇9:[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 zhè)江笔墨(mò mù)东北角(jiǎo jué)
来历(lì liè)当(dān dàn溃┢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
现()约()福()厉()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 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 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 。(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
篇10:看语文教学专家的好课标准
看语文教学专家的好课标准
语文大师余应潮提出了好课五个要素:1.创意别具匠心;2.教学思路清晰;3.学生活动充分;4.教学细节细腻;5.教师语言简洁、机智。
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五点基本要求: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1、有意义。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2、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3、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5、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篇11: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本文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咱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_______开一块雪,____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习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篇12:初一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学科:初一语文
3、课时安排:2课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扫清障碍。
3、结合课后研讨,找出本课的疑难问题。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其写一句合乎语境的句子。
2、了解作品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3、整体感知课文,沥青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探究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其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主要以场所的变换展示了不同的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本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不难理解,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借助景物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来表达情感,由此可见,探究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是本课的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在处理教材时,我搜集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图片和文本,欲借此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拓展视野,积累写作素材。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并结合“主题学习”阅读丛书,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本文结构条理清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借助小组互助合作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并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
借助小组,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自行解决字词障碍,教学过程中,再引导学生默读、浏览、精读课文,循序渐进地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主题学习“丛书,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通过读、品、练等步骤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先生的图片,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引入本课学习。
【百度图片】鲁迅先生头像
2、预习提问:本文出自何处?请同学们简单介绍。
3、板书课题、交待 学习任务。
二、 预习检测:
1、掌握读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斑蝥(wú) 收敛(liǎn) 脑髓(suǐ) 攒(cuán)
秕(bǐ)谷 蝉蜕(tuì) 书塾(shú) 宿儒(rú) 倜(tì)傥(tǎng) 窦(dòu)
2、释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沸,水开了,发出响声。
高枕而卧:比喻无所顾忌。今多比喻不加警惕。
拗:(ǎo),用力弯曲。
三、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通过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
本文讲述了几个地方发生的故事?
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四、合作探究
默读第一部分(1——9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在作者眼中,百草园是什么样子的?
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和故事?
五、精讲点拨
篇13:初一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
确凿 蟋蟀 鼎沸 桑葚 收敛 骨髓 叵测 人迹罕至 倜傥
2.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德育目标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重点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3.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同学们,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为早上开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忆。
4、关于百草园: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5、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入肴馍,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是醋,醢是酱;调料。)书屋柱之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确凿、菜畦、桑葚、长吟、轻捷、斑蝥、臃肿、攒、敛、鉴赏、人迹罕至、秕谷、系、书塾、宿儒、蝉蜕、人声鼎沸、倜傥、叵、拗
2、教师增补:
多音字
拗:ǎo 拗断 ào 拗口 niù 执拗 宿:sù 宿儒 xiù 星宿 xiǔ 一宿
折:zhé 折断 shé 折本 zhē 折腾 系:xì 关系 jì 系住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 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从标题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文章可分为哪两部分?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3、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合作探究
1、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图书馆那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老校门旁那一排黑板报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2、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
3、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5、为了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形容词;用了“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动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6、美景再现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7、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本文主要是通过他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来流露他的思想的。而且我们还品味了百草园美丽的景色,相信同学们一定被作者精美的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陶醉了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鲁迅,原名周树人,________(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浙江绍兴、《狂人日记》、《阿Q正传》)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________集《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满。(散文、早上落下的花晚上捡起来,喻指《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对比)
3、给下面的名词选择合适的修饰语:
光滑 高大 碧绿 紫红
________菜畦 ________石井栏 ________桑葚 ________皂荚树
4、选择能准确表现动物(昆虫)动作或声音的词填入下列词语的空格处。
长吟 弹琴 低唱 窜 伏
黄蜂________在菜花上
叫天子(云雀)从草间________向云霄里
鸣蝉________ 蟋蟀________
油蛉________
【好课有三味语文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3.语文教学心得
9.夏令营的三味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