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

2024-07-17 07:49: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无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1: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四杯赛结束了,在这次四杯赛中,我做的是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专题复习》的复习课,因为教学进度到这,所以我也没有特意选择其他的。我觉得做课不是做秀,不是特意给别人看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要让学生有收获。一直以来,大家都感觉到上好复习课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通过这次做课我收获颇多,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了创设教学情景,以开心辞典的形式为主线,使这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复习课与练习课不一样,更与新授课不同。学生往往对复习课没有学习兴趣,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精心组织复习内容,还要所教学内容尽可能的生活化,我选的练习题针对性强,层次性强。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墙出汗了,紫花变红花,灯火实验等探究问题。这一部分的题目,完全采用全国中考的题型,意在让学生感知中考试题的特点,对中考试题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是只顾找题,没有精选,2、5两题重复,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2小题替换例2,本部分保留5小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为手段,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落实,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中,板书设计时应该灵活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活动的“天地”。不要怕学生回答不对,敢于面对学生的错,可以让学生在改错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不完善之处就是有些地方设计不尽科学,过于冗长,在一个课时完成比较紧张。

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我认识到了对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当和自己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善于挖掘知识的外延——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所学知识出发加以调查、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出发,多调查、总结、分析、利用日常生活事例学好化学、利用化学解决日常生活事例。

篇2:《二氧化碳》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篇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调在“通常情况下”.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还可能略小,要考虑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若气球上浮,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学生掌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1:先在软矿泉水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入一定量水,旋紧瓶塞,振荡,软矿泉水瓶变瘪。

生2:先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试管倒插在水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一般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就用这两种方法。同学们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的实验当中进行验证。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1:如果温度改变,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会发生改变。

生2:“1:1”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师: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来进行分组实验。

生:分组实验。

师:“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小组请举手。

生:第2、4、7、8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展示“实验一”.

生1: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蜡烛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生2:解释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另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的熄灭。

师:请第七组同学展示“实验二”.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由红变紫。

生2:经查阅资料“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生3: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CO2↑+H2O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实验三”.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

生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又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生3: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

师:下面我将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幻灯片。)

师:在初中阶段仅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以上三个方面,其他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

(老师展示一张“菜窖”的幻灯片。)

师:进入菜窖时要先做什么实验?

生:“灯火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2”,然后由各组长负责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请第六组同学展示“问题一”.

生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火灾。

生2: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例如,镁条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问题一”解决得很好。下面请第九组同学展示“问题二”.

生1:不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石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生2:二氧化碳和石蕊不直接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表格填写”.

生1:现象Ⅰ是紫花变红,现象Ⅱ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Ⅲ也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Ⅳ是紫花变红。

生2:前面同学回答得完全准确,分析为: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分别不具有酸性,所以不能使紫花变红,但当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可以先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花变红。

师:回答得很精彩!请第五组同学继续展示“问题四”.

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溶质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沉淀。

师:注意问题中的“结合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这一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加和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师:请第七组同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生: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以做气体肥料等。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幻灯片。)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用途,下面我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难点和重点。

(老师展示一张“小结”的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理解巩固本节内容,完成《练案》6.3(一)。下课!

三、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由于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首先精心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导学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度地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时时刻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而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在课前就“实验操作问题”作了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由、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增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分小组讨论、回答,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篇4: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篇5: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篇6: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简述)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篇7: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虽然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一些了解,但都是零散的、初步的。本节课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与前面化学物质的学习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完善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完善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教学设计以化学性质为中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验着手,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结合性质与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难点的.突破,从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组成差异入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与失氧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在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使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一氧化碳还可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并通过实验来论证自己的分析。

本节课以录像“屠狗妖之谜”和身边的事例引出,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现象,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最后,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当中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篇8:《二氧化碳实验室》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实验室》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基本形成制取常见气体的思路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已有知识,探究体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中药品、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满验证方法等的选择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发展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过程

难点:药品的`选择

三、教学设计

㈠课前准备工作

学生:搜集有关物质——洗净的蛋壳、贝壳、草木灰、墙壁上的石灰块等;

自由寻找搭档,以能配合默契为原则,每两人或三人一组,共26组。

教师:设计教学思路;整理本节所需的仪器、药品(包括实验室制备氧气及设置障碍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㈡教学过程

熟悉实验台上的仪器、药品,告知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仪器药品时如认为缺少什么,可自行到橱柜上选择;分成四大组,在每一个实验时每组各安排两位学生轮流充当学生教师,巡视本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做好登记工作,并于每一个实验后根据所观察到的情况做总结。

篇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多联系实际,突出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课堂上教师采用讲授、设问、引导探究、讨论归纳等多种教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等多种学法。通过C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对比归纳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环保意识。初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多,探究实验多,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学习完本节课之后,要及时地小结,辅以必要练习,使学生熟悉内容、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我在上这节课时,感觉不好的地方有:①学生在做实验6—4时,一是时间过长,二是有部分学生做不到蜡烛熄灭;②做实验6—6时,纸花变色不够明显影响效果;③由于学生对碳酸、碳酸钙等名词感到陌生,这部分知识点学习大受影响;④整节课内容太多导致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温室效应”的学习草草进行,所以下节课还要用半节课时间复习消化。

篇10:二氧化碳制取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设置一环一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加上适当点拨指导,水到渠成,在学生的想、说、议、探、评中愉快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节课中,我通过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接着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是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二氧化碳气体,进而分析达到这一目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选择药品,如何设计装置,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带着这三个问题,学生采取分析、讨论、评价交流等方式逐一解决,并适时归纳小结,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分享他人的观点,学会如何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赢得对方的支持,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就会不知疲倦,约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粉末、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

也是循循善诱,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检满方法的比较等实验基本操作。

本课题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交流的深度够。感觉自己还不是很好地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我仍然觉得让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验探究,亲生体会实验的快乐,让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和爱上化学很重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避免不了灌输式的教学。

篇11:二氧化碳制取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取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学生对提供的仪器进行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再分组交流讨论,比较各自装置的优缺点,从中确定一套最佳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找几名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自我反馈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发生装置的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气体发生装置的方法。从这一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要想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用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化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好发展,使他们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2:二氧化碳制取教学反思

1.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你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3..为学生多创造动手的机会。

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观察分析、归纳、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原理和装置的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气体发生装置的方法。从这一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掌握化学

知识,就必须用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化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化学的学习乐趣,使他们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2.《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教学反思

3.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4.一次函数复习教学反思

5.力学复习教学反思

6.地理复习教学反思

7.病句复习教学反思

8.复习解方程教学反思

9.数学复习教学反思

10.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二氧化碳的复习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