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2023-05-20 08:58: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墨涤你莫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篇1: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两个课时,可以说这两节课都很难,如果就教师自己讲,依据以往的经验,效果不太好,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备课研究讨论,在某些环节设计学生活动。我在一班先上的第一节课,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对于第二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这节课,我采取 的措施是先用一个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孩子却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去看书,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当学生看到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高茎,有同学不禁问?矮茎豌豆的性状到哪里去了,学生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都争执的面红耳赤,最后得出结论: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影响,还会遗传下去,在它的后代中有所体现。学生们对此部分特别的感兴趣,尤其是在画遗传图解时,他们都想亲自动手去画遗传图解,包括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也积极向我询问,“老师,你看我画的对不对,”“我错在哪了”等等问题,当我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对的同学兴高采烈,不对的同学低头继续画,都特别的认真,所以我在想,如果每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这么高,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篇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

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篇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

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

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篇4: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1、《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有的.学生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性状,有的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基因,看法不一,观点也不统一。我让学生带着这一疑惑去看书,让他们通过看书来解决疑惑,找出疑惑的真正答案是什么?在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使他们的观点得到统一,去伪存真,有了很强的探究意识,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效果较好。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突破。

2、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值得思考的地方: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把学生拽着向前走。

不知不觉中,有点将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硬入学生身上套的味道,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今后还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5:《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 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篇6: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 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篇7: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1、《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有的学生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性状,有的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基因,看法不一,观点也不统一。我让学生带着这一疑惑去看书,让他们通过看书来解决疑惑,找出疑惑的真正答案是什么?在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使他们的观点得到统一,去伪存真,有了很强的探究意识,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效果较好。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突破。

2、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值得思考的地方: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把学生拽着向前走。不知不觉中,有点将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硬入学生身上套的味道,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今后还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8:《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末夏初,在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它的叫声表示什么?

生:求偶

师:在这个季节,特别是早上,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看见小鸟了,听到鸟叫的声音了.

师:你听到鸟叫的声音大不大?鸟的叫声说明了什么?

生:鸟叫的声音大,说明是求偶吧?.

师:现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有的鸟就从南方飞回来进行繁殖,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刚孵出的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近——鸟的生殖和发育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从鸟说起,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师:每只小鸟都是由鸟卵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一个鸟卵就能孵化成一只小鸟呢?这说明与鸟卵的结构有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破坏鸡卵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说说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生:最外层是卵壳、紧贴着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生:中间黄的部分是卵黄,卵黄外面的膜是卵黄膜,卵黄上的小白点为胚盘,卵黄两端的带状结构是系带。

师:胚盘是胚胎发育的地方。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起来称为卵细胞,它是一个细胞,那么它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这里分别指的是……

生:细胞膜——卵黄膜,细胞质——卵黄,细胞核——胚盘。

师:鸡卵的结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呢?我们来猜想一下。

生:卵壳、卵壳膜有保护作用,卵白给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卵黄膜起保护的作用,卵黄为胚胎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胚盘相当于细胞核

师:这说明胚盘与遗传有关,胚胎的发育就从这里开始,将来能发育成雏鸡。

师:系带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固定卵黄,减小震动,有利于孵化

师:那么气室呢?

生:气室中贮存着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师:是不是所有的鸡蛋将来都能发育成雏鸡呢?

生:不是,应该是受精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卵才是受精卵呢?同学们可以在书上找一下答案。

生: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

师:对,大家说的很好。这是我们打开鸡蛋以后才能看到,养鸡场想看看鸡蛋是不是受精,怎么办呢?一般通过照蛋灯来识别,如果蛋中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则是受精的卵,不透光的斑点就是胚胎发育的部位。这就说明了鸟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当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的温度低于体温,所以暂时停止了发育.现在假如说,胚胎发育时,温度适宜,卵白和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气室能提供部分氧气,其它的氧气从哪里来呢?

生:氧气可能是通过卵壳进去的。

师:是不是这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生: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蛋壳上有小孔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如果给你一个新鲜鸡蛋、一支空的注射器和针头,你能证明蛋壳上有许多气孔吗?

生:先用针在蛋壳上扎一个小眼,再用带针管的针头插入小眼,然后缓缓地向蛋壳内打气,过一会,我们发现蛋壳表面有小水珠出现,这表明蛋壳上有小孔,空气可以进出。

师:如果不用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

生:在家里煮鸡蛋时,当水温升高时,就会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这也能说明蛋壳上有小孔。

师:蛋壳很硬,能保护内部的结构,还透气,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为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的氧气,卵白和卵黄还能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等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鸡卵就一定能发育成雏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鸟卵的结构

从上面可以看出:卵白和卵黄是鸟卵的主要结构,“卵”中左右的两点代表的意义一个是卵白,另一个就是卵黄。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的问题——鸟卵的结构,在这个环节中,由鸟与鸟卵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探究鸟卵的结构。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师生互相交流,最后得到结论。

(二)、鸟的生殖与发育

师:青蛙是卵生,必须在水中发育;而鸟也是卵生,但适合的陆地上发育。那么鸟类是怎么进行生殖和发育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师:从刚才的'视频资料中,你们知道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吗?

生: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过程。

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是这样的呢?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生: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

师: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师:(出示图片:早成鸟雏鸟、晚成鸟雏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雏鸟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是刚孵出的小鸡,身体已经充分发育,身体被有密绒羽,眼睛也已睁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就能行走,可随亲鸟觅食,是早成鸟雏鸟;而刚孵出的这只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没有羽毛,眼睛还没有睁开,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靠亲鸟喂食,是晚成鸟雏鸟。

师:哪种鸟更进化呢?

生:晚成鸟雏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亲鸟能育雏,能保护小鸟,小鸟的成活率更高。

师:一般鸡类、雁类和鹤类是早成鸟雏鸟,而鸽类、鹰类和雀类是晚成鸟雏鸟。在育雏期间,亲鸟的捕食量大大增加,捕食的对象大多是农林害虫。因此,鸟被人们誉为“农林卫士”。但有人见到小鸟有时吃农作物,认为鸟是人类的敌人,就打鸟。这样做对不对呢?

生:虽然鸟有时危害农作物,但大多数的鸟吃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爱鸟、护鸟。

师:是的。我们应当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爱鸟、护鸟。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探究的第二个问题,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能说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再出示早成鸟雏鸟与晚成鸟雏鸟的图片,晚成鸟雏鸟更需要亲鸟的保护和喂养,在喂养时期,能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关注鸟类。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

三、总结提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两个比较。先比较鸟卵的结构。鸟卵的结构很复杂,鸟类的繁殖伴随着复杂的行为,与青蛙的卵比较,鸟卵有什么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呢?

生:鸟卵个体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所以适合在陆地上发育。

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都比两栖动物高等复杂,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比较——与两栖动物的卵比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比较。从而更让学生了解到鸟类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篇9:《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课前检测:

1、亲子间的相似性叫 。亲子间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 。

2、生物不同的 特征、特性和 方式,就是生物的性状。

3、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 。

教学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重点难点:

1、相对性状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设计:

一、基因和染色体

细胞核→染色体(成对)→DNA→基因(成对)

例:(P29页图)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46条DNA分子,数万对基因。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1、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毕耐登在研究马会充实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有2条染色体(由每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了则又恢复成2对。

2、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使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3、以人为例:

父亲(23对) → 精子(23条) K

受精卵(23对)→新个体

母亲(23对) → 卵细胞(23条 )J

4、P31填图

5、总结:

①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以染色体为载体在亲子代间传递。

②子代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般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特性。

板书设计:

篇10:《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课后检测:

1、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生殖细胞中是( )

A、23对 B、23条 C、13条 D、46对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膜 D、液泡

3、下列关于染色体的说法是( )

A染色体在生物体任何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

B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C染色体是被染过颜色的.物质

D染色体只存在于体细胞,生殖细胞中没有。

4、人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正常来源是( )

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

C一半以下来自父方,一半以上来自母方

D与父方相似的人来自父方多一些,与母方相似的人来自母方多一些

5、下列细胞中染色体不成对存在的是( )

A卵细胞 B受精卵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

6、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是( )

A一对 B二对 C一个 D多个

7、染色体与基因的正确关系是 ( )

A、很多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 B很多染色体排列在基因上

C、基因是染色体的另一种称呼 D、染色体在细胞核时叫基因

8、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他们分别位于一对 上,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这对基因随着 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 中。

篇1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基因和染色体

细胞核→染色体(成对)→DNA→基因(成对)

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以人为例:

父亲(23对) → 精子(23条) K

受精卵(23对)→新个体

母亲(23对) → 卵细胞(23条)J

篇1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

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DNA双螺旋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练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

遗传        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性状        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

相对性状      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

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那么,你认为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甲:我认为基因在细胞中。

乙:我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

丙:我也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并且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成受精卵的细胞核,由此基因传递到下一代中。

师:好。大家都很有见地。

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蛋白质结构关系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此图,通过此图你可获取哪些信息?

甲: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

乙:一条染色体中有一条DNA链,蛋白质嵌在DNA链上。

丙:DNA链卷曲在染色体中。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越仔细,收获就越大。我们看到的DNA链,其实是一个DNA分子,也就是说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构成,每个DNA分子长达两米,一个人体内所有的DNA头尾相连就可绕地球好几圈。我们小小的细胞核怎样装下它们呢?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根2米长的线,大家集思广义,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将这根线变得最短。注意,不仅变短还要能快速恢复,即能容易地再由短变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做完后举手示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说明处理方法。

甲:我们组将线反复对折。

乙:我们组象缠毛线球那样缠成一个小球。

丙:我们将线先对折再螺旋缠绕,象家里的电线一样。

丁:我们将线螺旋后再螺旋,这样使它更短。

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一个最短。你先别下结论,我们再让他们将线恢复原状,再看哪一个最快。开始

四位同学开始行动,其它同学做评委。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

最后大家认同丁组的做法。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动了一番脑筋。而最符合要求的是将线多次螺旋。而这同细胞学家的看法一致,确实每条DNA分子经多次螺旋后可将长度缩短为原来的7千倍。看来咱们同学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提问:大家在七年级上册学过,哪个结构中有遗传物质。

回答:染色体。

师:那大家推测一下,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是DAN还是蛋白质。

生:位于DNA中。

师:其实基因就是一小段能控制某一生理功能的DNA区段。(板画一条DNA分子,

用彩色粉笔表达出一段基因)这段DNA能控制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另一小段能决定你肤色等等。现在请试用图或表或一句话表示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

生: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中有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师:对。因此我们称染色体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独特的一套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展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仔细观察此图,思考1、通过此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甲: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乙:我认为应该是有23对染色体,因为它画成一对一对的。并且每一对大小、形态差不多。

丙:我还看到,每对染色体染成的颜色也相同。

师:看来这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也善于分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存在,并且这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同位置上的成分和功能也相似。在体细胞中既然染色体是成对存在,那么位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呢?

生:也是成对存在。

师:板书画两条染色体,在一条染色体上画一基因,用A表示;试画出另一个基因,用A表示。

生:在板画中画出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师:那你推测生物的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还是一对基因控制。

生:由一对基因控制。

师:我们人体有3万到4万对基因,分布在这23对染色体上。那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生:肯定不对,我们有3万到4万对基因,而染色体只有46条,每条染色体上就会有许多基因。

师:父母亲大量的基因如何传递到下一代呢?既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先看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每个人的生命可以说中从一个细胞开始,这个细胞是什么呢?

生:受精卵。

师:试用图表示出生殖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一位学生代表上黑板上画出来。老师指导补充

父亲    精子

受精卵    子代个体

母亲    卵细胞

师:试填写出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生:46条、46条。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生:也是精子46条,卵细胞中有46条。

师:如此算下去,受精卵中应该有多少条?子代体细胞中有多少条?

甲:受精卵中应该有92条,那样子代细胞中也应该有92条

乙:受精卵中有46条,子代细胞中有46条。

丙:不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应该是精子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为什么少了一半?

乙:我也说不清楚,可如果照甲说的,子代细胞中有92条,那他的后代染色体数目也会加倍,那样就越来越多,不可能这样。

师:看来这个问题光靠我们想像是无法解答,并且科学家们开始也无法解释清楚,后来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最后一段。阅读时思考:科学家通过哪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举手回答

甲:我认为通过仔细观察,并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乙:我觉得在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他选择马蛔虫只有两对染色体,比较好观察,如果他一开始选择人的细胞可能就观察不出来了。

丙:我认为要下结论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结论才具可靠性。

丁: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 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师:很好,通过阅读大家不仅知道了解释这个现象的答案,关键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收获很大。

现在大家再回头来看在生殖过程中人的各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学生说,教师书写)

生:父母的体细胞中是46条,父亲产生的精子中有23条,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是23条,精卵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46条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也是46条染色体,和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师:那我们每个人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是什么呢?

生: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师:既然如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能控制我们每个性状的基因的是什么?

生: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师:很好。那我们来做一个填图练习P3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看谁填得正确。注意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都要考虑到。

学生思考、填图,老师巡视指导

交流答案

师:如果A基因控制双眼皮,a基因控制单眼皮,那么他们孩子的基因组成是什么?

生:Aa

师:那孩子表现是什么?

学生发生不同的意见,老师不对此做出解答:这与下节课要学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有关。引发学生继续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甲:我知道了人体每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乙:我知道了人体内有3万多基因,每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丙:我知道了我体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丁:我知道了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基因就是一个DNA区段。

戊:我知道了DNA分子很长,螺旋排列在细胞核中。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收获很大,下面来做练习巩固所学,并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O

篇13: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目标与方法

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尝试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学习用科学理论去解释日常现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

新课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和染色体

帮助学生回忆有关染色体的旧知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2.观察书本29页的两幅图并思考30页的3个讨论题。

3.全班交流。

4.教师补充说明相关问题:

a. 图上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地辨别出来)

b. 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c.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仔细观察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染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

d. 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观察图,经小组讨论完成讨论题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1.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得出结论:基因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结论

提问过渡 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递给子代呢?

引导学生阅读 2.阅读教材

结论: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篇14: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1、亲子间的相似性叫 。亲子间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 。 2、生物不同的 特征、特性和 方式,就是生物的性状。 3、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 。 教学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相对性状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基因和染色体 细胞核→染色体(成对)→DNA→基因(成对) 例:(P29页图)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46条DNA分子,数万对基因。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1、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毕耐登在研究马会充实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有2条染色体(由每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了则又恢复成2对。 2、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使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3、以人为例: 父亲(23对) → 精子(23条) K 受精卵(23对)→新个体 母亲(23对) → 卵细胞(23条 )J 4、P31填图 5、总结: ①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以染色体为载体在亲子代间传递广东省高级法院院长。 ②子代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般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特性。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和染色体 细胞核→染色体(成对)→DNA→基因(成对) 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以人为例: 父亲(23对) → 精子(23条) K 受精卵(23对)→新个体 母亲(23对) → 卵细胞(23条)J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1、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篇15: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知识点及练习题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知识点及练习题

知识体系要点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把________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和。

2、基因在细胞里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内的上,而且每一个生物细胞内_____的和都是一定的。

3、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上。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包含46个分子,含有数万对,决定着生物的性状。

4、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5、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因此,后代个体具有了的遗传物质。

注意问题提示:重点:难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的传递

基础知识过关

一、选择题

1、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则水稻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

A、24条。B、12条C、6条D、12对

2、基因与DNA的关系是()

A、一个DNA就是一个基因B、一个DNA有多个基因C、一个基因与多个DNA有关D、一个基因中包含有一个DNA

3、正常情况下,下列人体细胞内染色体数量相等的一组是()

A、卵细胞与受精卵B、体细胞与精子C、体细胞与受精卵D、卵细胞与体细胞

4、染色体的组成包括()

A、DNA和糖类B、DNA和氨基酸C、DNA和蛋白质D、蛋白质和脂类

5、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B、基因在DNA分子上C、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DNA分子D、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6、小明小红是亲兄妹,小明长得像父亲,小红长得像母亲,他俩染色体的正常来源是()

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来自父方的多,来自母方的少C、来自母方的多,来自父方的少D、小明主要来自父方,小红主要来自母方

7、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结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8、DNA上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B、糖类C、脂肪D、蛋白质

9、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双亲通过生殖细胞分别向子代传递了()

A、各自的具体性状B、全部染色体C、细胞中的全部遗传物质D、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

10、小明的父母惯用左手,小明也是如此,这是因为()

A、小明的父母将惯用左手的性状传给了他B、小明和他的父母朝夕相处C、小明父母将控制惯用左手性状的基因传给了他D、小明的父母既传给了惯用左手的性状,又传给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11、染色体存在于()里

A、细胞质B、细胞核C、细胞膜D、液泡

12、如果用一根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

A、DNA分子B、基因C、染色体D、染色质

13、染色体与基因的正确关系是()

A、很多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B、很多染色体排列在基因上C、基因是染色体的另一种称呼D、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时叫基因

14、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基因是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B、基因是成对存在的C、精子和卵细胞中基因是不成对的D、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15、下列哪种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出现的()

A、卵细胞B、心肌细胞C、神经细胞D、受精卵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看图回答

(1)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b,c,d,e.

(2)图中所示的细胞是细胞,因为d是存在的,而不是的。

(3)图中e控制着整个生物体的特征,特征和方式。e的不同或变化造成生物体的的不同或变化。

17、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生物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

马64

家蝇6

苹果34

鸡18

玉米20

18、如图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图,某同学绘制了一个细胞与DNA的概念示意图,如果加上细胞核,基因,染色体,该如何在图中表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请你试一试。

初二生物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答案

知识体系要点

1、基因生殖过程基因精子卵细胞

2、细胞核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目

3、染色体基因染色体染色体DNA基因可遗传

4、减少一半一条

5、父方母方父母双方

一、选择题

1、B2、B3、C4、C5、C6、A7、C8、A9、D10、C11、B12、B13、A14、B15、A

二、非选择题

16、(1)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染色体e基因(2)体成对的成单的(3)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性状

17、

生物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

篇16: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

(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

提出问题,引入主题。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一)染色体与DNA

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

3、制作染色体模型

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二)基因

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三)基因、DNA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

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

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四、承上启下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联系自身,做出猜想。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本节小结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思考、回答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七、板书设计:

篇17: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

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父亲 母亲

篇18: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反思

刚刚上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这节课的时候,感觉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真的是相差甚远。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感觉不是很好。孟德尔遗传定律只是简单的介绍了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学生看似明白,但是一到实际问题中还是不太明白。

怎样做呢?还要把原本高中的知识拿过来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觉得生物人教版本的教材在这个章节的编写上有些安排不合理。内容上作了大量调整,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量不够。当然了,教材只是教师上课的一个载体,而教师教的过程中也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多种版本结合。现在教改中提倡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其中之一。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探究的程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在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作为小品出演,干燥的说教就变成了表演。这样,孩子们兴奋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想,效果还是蛮不错的。呵呵,学生的投入将会引发教师的感动和投入,这样的良性循环正式我们和学生共同追求的。

篇19: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反思

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本节课中,教师如果像通常情况下,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调动,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而本节设计是打破常规,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问题。“高豌豆与矮豌豆杂交的后代F1豌豆表现出怎样的性状?”让学生进一步猜测,然后教师话锋一转“杂交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子代吗?假如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DD,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dd,请尝试写出遗传图解。”又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方法方面的探讨。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循循善诱、以问引问,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赢造一个师生交流、思维碰撞,共同创新的平台,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即对人的关注,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同时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本节教学使我领悟到:

①既然新课程理念关注的是人,追求的是人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此而展开,才能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句空话。体验式探究是追求这一价值目标的重要手段。

②课程理念只有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实践才会有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当然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内化、反思、实践并检验的过程,并需借助于外界的反馈性评价和自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自觉改良教学行为,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将会获得预期设想的结果,同时满足教师自我尊重与发展,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2.《输血和血型》生物教学反思

3.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4.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生物教案

5.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6.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教学反思

7.小学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8.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9.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10.三年数学下册《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