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教学反思

2023-05-09 08:31: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水风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蒹葭》教学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蒹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蒹葭》教学反思

篇1: 《蒹葭》教学反思

曾经王有才总是教导我们说,课堂要有生成,课才会熠熠生辉。今天上了《蒹葭》,有些东西觉得还不错,稍作记录吧!今后重拾这贝壳的时候,或许会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诗亦与《关雎》有着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只是这女子在这首诗中称之为“伊人”。那么,这位伊人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学生的回答让我更让我为之动容,“飘渺的”“神秘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么如此的一些感觉又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一定要细读细读,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触从表面滑过与走进文本带来的质的区别,进入文本再走出来,带给你的将是全身心的愉悦,将是内心的释然,将是专注后的超脱。我想,此处学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濉薄巴鹪谒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b”不停变换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秘、飘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么,诗歌又是通过什么来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绘。那么,诗人描绘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这些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一个学生说,蒹葭即是芦苇,大片地生长着,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一个学生说,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莹剔透,象征着这美好的爱情。一个学生说,霜乃是深秋之物,带给人一种凉凉的感觉。故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是或许便是课堂的生成。虽然未必是你想要的点,但是或许这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就会带给人无穷的快乐。那么,霜带给你凉凉的感觉,露何尝不是吗?大片大片的芦苇在深秋长在水边,不亦是带给人一种凄清之感吗?故一切的景语即是一切的情语。为何诗人不将情景设置在温暖的春日,而是有点凉凉的,有点凄清的秋日呢?或许这正昭示了诗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篇2: 《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唯美而浪漫。但离孩子们比较远,尤其是农村孩子更是缺乏基础。孩子们都是喜欢唱歌的,而音乐又是万能的沟通工具,所以我在导入就采用了这首诗歌的优美歌曲来引起学生学兴趣,也能很好的营造诗歌中描绘的氛围。孩子们有了学习欲望,自然就没有了畏难情绪。

在整体感知中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让孩子们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因为课本注释很详细,所以这个也不是很困难。在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导地位。在接来的环节中我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体会诗歌内涵与意境,尽我所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唯美与浪漫。在这里我非常注重朗读。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的文化美。情景交融是诗歌惯用的手法,在这首诗里景物描写也很好的营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围,衬托传达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望怅惘痛苦的心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所以在体会诗歌意境时我从景物入手,循循善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只有把主人公放到既定的情境中,在帮助孩子们重现当时画面时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主人公的心境,所以我又一次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脑中浮现的画面,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更深,意境自现。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亮点在于用歌曲来辅助学习诗歌,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形式的辅助下快乐轻松的学习了畏难的古诗词。唱诗歌更容易记忆,也更容易理解,优美的旋律更增添了诗歌的美,让人陶醉。这节课在音乐声中开始,在音乐声中结束。孩子们对诗歌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背诵了整首诗歌。下课了,他们还不愿离开,继续跟着音乐哼唱着……

篇3: 《蒹葭》教学反思

一、教学收获:

1、这节课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作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加深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及结构音乐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利用对比点阅读诗歌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之中,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氛围,烘托了良好的教学气势,师生在这种设置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这样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

3、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学生的朗读效果好。

另外,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力去感知古典诗歌,起先我是重点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空白处见丰富,明白“诗无达诂”的鉴赏真谛,以这个为教学目标之一的,但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尚属起始阶段,阅读层次不可能达到我理想的状态,不恰当地拔苗助长,只会在课堂上造成热闹是我的,学生在下面茫茫然什么也没有的局面,于是我就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宗旨,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为主,修正教案,用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来演绎含蓄美,引导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什么是美。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始终活跃,

二、发现的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教师一直都有意识的想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由于课堂容量大,教材难度不算小,个别环节以自己的解读来带替了学生的解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高峰,惟有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积累,打扎实了自己的底子,才能有这个自信和能力。我要和他们一起从赏析从积累诗歌开始。

篇4:《蒹葭》优秀教学反思

曾经王有才总是教导我们说,课堂要有生成,课才会熠熠生辉。今天上了《蒹葭》,有些东西觉得还不错,稍作记录吧!今后重拾这贝壳的时候,或许会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诗亦与《关雎》有着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只是这女子在这首诗中称之为“伊人”。那么,这位伊人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学生的回答让我更让我为之动容,“飘渺的”“神秘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么如此的一些感觉又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一定要细读细读,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触从表面滑过与走进文本带来的质的区别,进入文本再走出来,带给你的将是全身心的愉悦,将是内心的释然,将是专注后的超脱。我想,此处学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不停变换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秘、飘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么,诗歌又是通过什么来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绘。那么,诗人描绘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这些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一个学生说,蒹葭即是芦苇,大片地生长着,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一个学生说,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莹剔透,象征着这美好的爱情。一个学生说,霜乃是深秋之物,带给人一种凉凉的感觉。故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是或许便是课堂的生成。虽然未必是你想要的点,但是或许这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就会带给人无穷的快乐。那么,霜带给你凉凉的感觉,露何尝不是吗?大片大片的芦苇在深秋长在水边,不亦是带给人一种凄清之感吗?故一切的景语即是一切的情语。为何诗人不将情景设置在温暖的春日,而是有点凉凉的,有点凄清的秋日呢?或许这正昭示了诗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篇5:《蒹葭》优秀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曦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篇6:《蒹葭》优秀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学生深入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另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自读法、朗读法、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综合方式,效果不错。

存在的问题: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篇7:蒹葭的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把《蒹葭》讲完了,对比了一下《关雎》和《蒹葭》的人物形象和写法侧重点,这节课时间把控得比较好,讲完离下课不到一分钟了,这次倒是没漏什么,意境也提到了,诗经六义的比兴手法因为初中不是重点就顺带提了一下,毕竟要讲到借景抒情是绕不过的,舌头偶尔打结。

学生方面,同一个班,这节课不如上节课活跃,回忆上节课内容的时候有些木讷。杨老师说我这节课比第一节课好太多,不是完全只照着教案讲下去,有自己的扩展内容,也能幽默一下,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想幽默的地方大概就是我说蒹葭的女主人公有瞬移功能,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让男子光跑路,还有想象不来蒹葭苍苍的话可以把杜阳河边那稀稀拉拉的几支芦苇在脑中复制粘贴一下。上周去了杜阳河边,那里的确有芦苇,不过真心达不到苍苍这个程度,要看蒹葭苍苍得去湿地。突然想起来忘了介绍出处了!

这篇课文出自《秦风》,是陕西地区的诗!上课前还记着怎么上课就忘了!

篇8:蒹葭的教学反思

蒹葭的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把《蒹葭》讲完了,对比了一下《关雎》和《蒹葭》的人物形象和写法侧重点,这节课时间把控得比较好,讲完离下课不到一分钟了,这次倒是没漏什么,意境也提到了,诗经六义的比兴手法因为初中不是重点就顺带提了一下,毕竟要讲到借景抒情是绕不过的,舌头偶尔打结。学生方面,同一个班,这节课不如上节课活跃,回忆上节课内容的时候有些木讷。杨老师说我这节课比第一节课好太多,不是完全只照着教案讲下去,有自己的扩展内容,也能幽默一下,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想幽默的地方大概就是我说蒹葭的女主人公有瞬移功能,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让男子光跑路,还有想象不来蒹葭苍苍的'话可以把杜阳河边那稀稀拉拉的几支芦苇在脑中复制粘贴一下。上周去了杜阳河边,那里的确有芦苇,不过真心达不到苍苍这个程度,要看蒹葭苍苍得去湿地。突然想起来忘了介绍出处了!!!这篇课文出自《秦风》,是陕西地区的诗!!!上课前还记着怎么上课就忘了!

篇9:《蒹葭》的教学反思

瓯北四中 吴春香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落实了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心去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烈的思慕之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精彩之处:

1、重诵读,初识思慕情怀

读《蒹葭》,是要有人生体验与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中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主人公那浓烈的思慕之情。那么该怎样用诵读让这些未谙世事的少年们初识诗人的深情呢?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氛围。于是由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外联学生的阅读积累导入。然后,通过反复地吟诵,教师的引读、音乐的伴奏,联想与想像,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意境。在朗诵中,学生是阅读欣赏的主体。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让学生结合例句谈体会。由同学评议:他读得怎样。评后再读。之后,让学生伴着淡淡忧伤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沉浸于浓浓的诗情之中。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诵读机会,哪怕他们在诵读中体现出的水准良莠不齐。我只认定我的宗旨:诵读有高低,感悟有深浅,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哪怕只是一丁点儿,那也是一种成功。

事实证明,诵读一遍比一遍好,诗人感情的潮水已缓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学生用声音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

这样以学生的体验代替了教师的架空分析,诗歌以读为本,且朗读指导看得见。整堂课书声朗朗,意趣融融。诵读,在学生、诗歌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将那些关于内容美、形式美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个人的直接感受。诵读,让少年初识思慕情怀!

2、重想像,架设心灵之桥

在《蒹葭》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如何入情?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当仔细聆听《蒹葭》这首诗歌时,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画,让我们走进这幅画。默读全诗,以“我依稀看到(听到)了……”和“我感受到了……”的句式,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像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体会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过程中,给原有的思慕情怀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变成学生自己的情,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事实证明,一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张开想像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人与我两忘,诗与我交融的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3、重创新,凸现探究意识

本堂课体现了“诵读――解读――品读――探究”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想景悟情,描述词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品读环节中:诗眼统领,入情入境;浅唱低吟,渐入佳境:设疑追问,促进生成;互文解读,拓宽生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语言品析,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出诗境,读出诗情,通过伊人的深层含义,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在教学中穿插了和课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古诗词。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经纬结合把炽热的思慕之情连点成线,织线成面。

遗憾之处:

1、教师在提问时,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我往往是问题刚刚抛出,学生还没反应过来,就急着提示。这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做得也不够。当有一个学生说可望而不可及是悲,我只是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没有因势利导,给出一个更让她信服的答案,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深入理解,执著于梦想的美好。这也提醒了我,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2、语言缺乏美感,未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共鸣不足。《蒹葭》这首诗的语言实际上比较通俗易懂,有点童谣的感觉,朗朗上口而又美感十足,把当时凄清的环境,追求者的执着都刻画出来了。因此在上课时应该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简洁通俗而又不累赘;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与文本对话,引起共鸣。但由于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上这一课时语言有很大问题,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未能很好地进入文本,大大降低了课堂的精彩程度。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性语言还要更丰富些,以便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到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10:蒹葭的教学反思

关于蒹葭的教学反思

《静女》是出自《诗经》的一首爱情诗歌,轻松活泼,因此在设计此节课时,我就打算以它为跳板,在初中学习过的《蒹葭》和《关雎》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

整体思路是由点带面、由古及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设计教案时,增加了一个学生展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获得对《诗经》的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抽象认识上。高一3班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学习,布置的任务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们就分别将《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来,组长将诗歌的读、译、赏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组,其它两组没来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欣赏歌曲《童话》的环节被省去了。如果再讲时,课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归纳出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又避免了课堂上冗长的展示,节约了时间。

在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静女》的翻译就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在归纳总结时,没有强调“俟我于城隅”这一特殊句式,导致有的学生对谁在等谁产生了疑问。在“深入理解诗歌”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但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学生当堂背诵,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诗歌默写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反思下来,这一节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是收获很大。今后,我会在这条路上更多地磨炼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意义与作用: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讲学生之所缺。对于自身而言,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等到再教这一课时,反观曾经的教学得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篇11: 关雎和蒹葭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教学反思

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篇12:《蒹葭》教学实录

【课前营造气氛】

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

生:好!

师:谢谢!

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师(鼓励的):没关系,大声说。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对吧?

生:苍、霜、方

生:第二章是萋、、跻、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

师:还有没有更正或补充的?好,请坐。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但有一个字的读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跻读jǐ还是jī?

生:jī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一点点失误,哪位同学来更正一下?

生:还有道足且且反复叠唱,是《诗经》的特点。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师:《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

生:第一章中是苍苍萋萋采采

为霜未未己

一方之漏之

且长且跻且右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趾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生:辞赋。

师:赋是哪个赋?

生:赋予的赋

师:不错!这位同学提到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师:很勇敢,谢谢你!请你来回答。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强烈这个词用得好!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画出了情感。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内涵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师:有没有认为伊人是男的?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

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袭白色纱衣,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师: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

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读书多,知识面广。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

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体味诗的情感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播放配乐范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老师朗读得怎样?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

(成功的朗读使台下的老师们不由鼓起了掌。)

师: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就是高。刚开始,我很害怕献丑,那就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终于让我引出个玉来了。(师的一番话使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

(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我想提问一个同学。你认为要很快地背诵这首诗有什么诀窍吗?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背完第一章,你觉得第二章会不会好背?

生:会好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多数句子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记住这个别字词,全诗就背下来了。

师:按这规律,请同学们把全首诗当堂背下来。哪位同学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诵。)

师:大家都背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和着钢琴优美的旋律背诵下来。

师生:齐声背诵。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篇13:《蒹葭》教学实录

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O,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

生1:(语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

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

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仿佛、好像。

生4:我将第一节诗做口译朗读,芦苇茂盛、清早露水变成霜,我心上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其它三组均以上述方法汇报出诗的二三节)。

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对诗意的理解也很透彻,现在谁来口译读文,注意其它同学认真思考,诗中出现了那些意象?

生:口译朗读。

师:请回答诗中所出现的意象。

生:蒹葭、白露、伊人、道。

师:(随生答板书)那么这些意象象征什么?它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通过反复涌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文字很简单,简单到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这些字。

生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生2: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生3:伊人:水一方、水之湄、水之俟、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生4:道:阻长、阻跻、阻右。

师:(随生板书)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品重章反复中所更换的文字,区区几十个字,但简单的文字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感,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

生(xxx):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诗人伫立在河岸边,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敢问诗人为何如此?噢!原来是对面水中的沙洲上站着一位娇巧玲珑笑餍如花,婀娜多姿的少女,诗人大概就是为此而烦乱的吧!诗人的心中想着:窈窕淑女,乃君子好逑也!如此娇美的佳人怎能忘怀呢?于是伊人时隐时现,恍惚迷离。若是近在咫尺,若是可望不可及。

生2(xxx):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话开头就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这句话不仅有这些作用,当我读到第一句话,眼前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思,给全文笼罩了一层凄情落寞的情调,借情表明离别绪。

我仿佛进入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晨轻轻柔柔的将黑夜的帘子掀起,托拽着太阳纺织的万丈长裙,悄悄的敲开了黎明的大门。让晨雾笼罩着万物。雾不愧是晨的孪生妹妹,她扭动着妩媚的身姿,飘荡在河上宛如一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婀娜多姿的她将头上的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了芦苇上,英俊的风将这个美丽的新娘接走了,他送芦苇一层晶莹洁白的霜花。

学生3(xxx):

当我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

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大地演奏的苇荡交响曲中,梦幻的帷幕被缓缓拉开,皎洁的月光和闪着明眸的星星点亮了水中沙洲上的舞台,柔软如纱般的薄雾中一少女正翩翩起舞,瑟瑟的秋风轻轻的撩动着她的秀发,吹拂着她的纱衣,她有如山间的野菊花淡雅而妩媚。她轻盈空灵的舞步,婀娜优雅的身姿在沙洲之上摇曳生姿。

生4(xxx):

我对《蒹葭》一文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这一句诗做了以下拓展:

那个让我为伊消得人憔悴,魂牵梦绕,剪不断,挥不走,拉不开的心上人啊!婷婷地玉立在那岸,那婀娜,妩媚的倩影,缓缓拨弄着我的情思,我欲乘风破浪,至彼岸,诉真情。可又恐欲渡无舟辑,且浩浩情河冰塞川。嗨!此时此刻,渡河,寻梦,相交,婵娟,难难,难于上青天,但我深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生5(xxx):

我赏析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交代了节气,时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晚秋的清晨火红的太阳还在山后打着哈欠,幽暗的芦苇丛也仍睡意朦胧,空气的泪珠却在芦苇的叶子上打转,似乎留恋这柔美的床,但寒流的巨手无情将它变成了霜。风婆婆冻地直哆嗦,打了个长长的喷嚏,那片片芦苇便也涌动起青苍的浪潮,一位消瘦的男子孤身一人站在芦苇丛中向河的对岸张望,张望他魂牵梦绕的心上人,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静谧的景物太容易使人产生幻觉,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恋人正在河的对岸向他招手。只是可望不可及,这宽宽的河阻隔了二人的脚步,可谓秋风恶,芦苇薄,几年离索,错,错,错!苇花落,闲池隔,山盟虽在,相聚难多,莫,莫,莫,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6(xxx):

天苍苍,夜未央,芦苇荡中雾茫茫,蜿蜒小河东流去,相思之人心悲凉,彼岸伊人可知否,片片落红皆感伤,伤心欲断肠。在这片朦胧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伤心的河,这一岸,是他相思的身影,那一岸,是伊人美丽的面庞,这一岸,他追求着,等待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对爱的执着,这份执着将是他永恒的力量,彼岸,依旧是恋人美丽的面庞,这边,相思人用泪水抒写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向同学们所赏析的那样,这首诗用芦苇白露起兴,茂盛的芦苇,未干的晨露,烘托出一种凄凉,萧飒的氛围,而秋天早晨凄迷的景色与诗人寻访未果,失望忧愁的心情又是那么的吻合,创造了深婉优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意境美。(板书 意境美)

而诗中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从追求者路途的险阻及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上感受到了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全诗虽无一字言诗人的相思之情,追求之切,但却让人从中感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含蓄之美,这是本诗的含蓄美。(板书 含蓄美)

另外,诗人用道创造了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蒹葭》全诗写得扑塑迷离尤其是伊人的飘渺不定,若即若离,更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是本诗的朦胧美(板书 朦胧美)

总之,这首诗就好似一杯清茶一般,细品之下方觉唇齿留香。

师:同学们能谈谈诗里三个部分的重复诗句有什么作用吗?

生:《诗经》中不少的诗歌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主题,而且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现在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诗的主题吧。

生1:我认为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及对爱的执着。

生2:老师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生3:老师我认为伊人是女子。

生4:我觉得伊人是男是女很难判断。

生5:我觉得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作者的知己,或是所敬仰热爱的人。

师:是的,这首怀人之作,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其实诗中作者是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经常遇到。那么面对这些困惑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向诗中的作者一样执着追求。

生: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相信最终总会将可望变成可即。

师:对,心中有梦就去追,努力会让你梦想成真的,请同学们看板书,能结合板书提示,背诵这首诗吗?

生:熟练背诵。

师:结束全课。

篇14: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方、湄、澹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b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q①

采采]q,薄言采之②。采采]q,薄言有之③。

采采]q,薄言掇之④。采采]q,薄言捋之⑤。

采采]q,薄言K之⑥。采采]q,薄言p之⑦。

【注释】①]q(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ō):拾取。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K(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p(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篇15: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听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自己创作并展示):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求者”的焦急,急迫。②“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篇16:《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蒹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蒹葭教学设计

2.蒹葭赏析

3.诗经 蒹葭

4.蒹葭课件

5.诗经蒹葭

6.《蒹葭》诗歌赏析

7.蒹葭改写现代文

8.《蒹葭》的教案

9.蒹葭翻译全文翻译

10.《蒹葭》语文教案

下载word文档
《《蒹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