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猴果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我刚看到这个题目有点蒙,在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这个教学知识点。
手边正好有一本沪教版教材,翻阅后发现,沪教版教材专门作为一节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体系系统清晰,老师教学中就有据可依,按照教材编排进行即可。我们鲁教版教材,则是把难点分散到各章各节,虽说学生接受过程要容易些,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无形中有所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应该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是在讲授完分子原子及化学变化实质之后、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之前进行的,仅仅以一句“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引入课题,通过回忆以前的实验结果,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指导学生进行试验验证等等,慢慢得出结论。看似简单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实则隐藏着不少陷阱,看似课堂教学效果不错,日后的检测中会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死板固守无法具体应用。
我对照教材仔细回忆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虽说每次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被丰富的实验现象蒙住了眼睛,只看现象,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技能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复习性介绍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说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出现的明显现象。语言的描述还需有待加强。我们应该在学生探究实验之前先演示两个实验,并且加强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明确语言描述的要求。
3.学生在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守恒的实验时,面对和正确结论不相符的实验结果,不敢正视甚至怀疑自己的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失去了该实验设计的初衷。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需要认真点拨、解释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结论。
4. 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讨论、自悟发现的过程,我们只是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改进的地方也有许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但没有摆脱教材的套子,没有展开。如学生探究的实验,仍然用的是书中的例子,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只是对教材实验的细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2、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先呈现出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更能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设计实验并讨论实验方案如果能在课前完成,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课上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探究,效果会更好。
篇2:九年级化学上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本周五第三节课我用多媒体上了《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每年上到这节课时,都有点发怵,因为以前都是在班上上课,而且也不做实验。感觉非常的枯燥,而且学生也不易懂。所以每次自我感觉都不是很好。
这一次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想借助于图片、视频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在这节课上,我感觉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课堂引入。先是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旧的分子断裂开来变成原子,原子再进行重新组合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分子生成。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归纳,从而为下面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教师在此进行过渡,这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的变化,那么它们的“量”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内容。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如何变化,同时请回答的同学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的通过图片、视频等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预设好课堂导入。在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状态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以积累和整合。既要重视自我实践,更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东西。取人之长,才能补己之短,日积月累下来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日趋成熟。
篇3: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 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
[1] [2] [3] [4] 下一页
篇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难点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判断方法。本节课由两张纸引入,一张纸撕碎,另一张纸用火点燃,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苹果切开后变色等,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然后通过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石灰石与稀盐酸的混合四个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教学中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问题,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课堂上提问发现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化学变化,大米制成米醋是物理变化,还需要进行辅导、复习,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才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篇5: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页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
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