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2022-07-10 08:20: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猴果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篇1: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我刚看到这个题目有点蒙,在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这个教学知识点。

手边正好有一本沪教版教材,翻阅后发现,沪教版教材专门作为一节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体系系统清晰,老师教学中就有据可依,按照教材编排进行即可。我们鲁教版教材,则是把难点分散到各章各节,虽说学生接受过程要容易些,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无形中有所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应该是‘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是在讲授完分子原子及化学变化实质之后、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之前进行的,仅仅以一句“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引入课题,通过回忆以前的实验结果,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指导学生进行试验验证等等,慢慢得出结论。看似简单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实则隐藏着不少陷阱,看似课堂教学效果不错,日后的检测中会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死板固守无法具体应用。

我对照教材仔细回忆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虽说每次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被丰富的实验现象蒙住了眼睛,只看现象,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技能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复习性介绍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说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出现的明显现象。语言的描述还需有待加强。我们应该在学生探究实验之前先演示两个实验,并且加强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明确语言描述的要求。

3.学生在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守恒的实验时,面对和正确结论不相符的实验结果,不敢正视甚至怀疑自己的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失去了该实验设计的初衷。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需要认真点拨、解释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结论。

4. 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讨论、自悟发现的过程,我们只是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在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改进的地方也有许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但没有摆脱教材的套子,没有展开。如学生探究的实验,仍然用的是书中的例子,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只是对教材实验的细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2、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先呈现出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更能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设计实验并讨论实验方案如果能在课前完成,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课上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探究,效果会更好。

篇2:九年级化学上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本周五第三节课我用多媒体上了《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每年上到这节课时,都有点发怵,因为以前都是在班上上课,而且也不做实验。感觉非常的枯燥,而且学生也不易懂。所以每次自我感觉都不是很好。

这一次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想借助于图片、视频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在这节课上,我感觉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课堂引入。先是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旧的分子断裂开来变成原子,原子再进行重新组合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分子生成。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归纳,从而为下面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教师在此进行过渡,这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的变化,那么它们的“量”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内容。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如何变化,同时请回答的同学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的通过图片、视频等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预设好课堂导入。在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状态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以积累和整合。既要重视自我实践,更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东西。取人之长,才能补己之短,日积月累下来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日趋成熟。

篇3: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 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

[1] [2] [3] [4] 下一页

篇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难点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联系、判断方法。本节课由两张纸引入,一张纸撕碎,另一张纸用火点燃,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苹果切开后变色等,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然后通过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石灰石与稀盐酸的混合四个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教学中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问题,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课堂上提问发现还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化学变化,大米制成米醋是物理变化,还需要进行辅导、复习,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才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篇5: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页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

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

=2.4g;m(H)=m(H2O)×ω(H)=5.4g× 0.6g

故,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

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    5O2       点燃===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 ”(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 ”(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

NH3+ O2―NO+ 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最小整数比:4NH3+5O2==4NO+6H2O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       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       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       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       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       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练习:

1.C2H6 + O2 ― CO2 + H2O     2.Al + MnO2  ― Al2O3 + Mn

3.C2H2 + O2 ― CO2 + H2O     4.Fe + H2O ― Fe3O4 + H2

5.Fe2O3 + CO ― Fe + CO2     6.Mg + N2 ― Mg3N2

7.NO2 + H2O ― HNO3 + NO   8.KNO3 + S + C ― K2S + N2 + CO2

9.FeS+ O2 ― Fe2O3 + SO2     10.Fe2O3 + HCl ― FeCl3 + H2O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2H2O通电===2H2↑+O2↑

36     4    32

x      y    1.6g

,x=1.8g ,y=0.2g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  4Y=2×102-3×32=108  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 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x                      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高温=== CaO + CO2↑

100             44

100t×80%         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4.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 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85%

(3)m=5.5g-(8g-5.5g)=3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     56

X×80%  280kg

  x=625kg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典型例题

1.某研究小组查阅了《厦门海洋环境公报》得知:厦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磷氮、油类、铅和汞等,其中COD是指一定量海水与高锰酸钾或K2Cr2O7发生氧化反应时所用高锰酸钾或K2Cr2O7的量。据此回答:(注Cr是铬元素的元素符号)

(1)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受污染的海水含有X物质,它与K2Cr2O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5K2Cr2O7+20H2SO7=6CO2+5K2SO4+5Cr2(SO4)3+23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指出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是资源大宝库,请写出能从未污染的海水中提取或加工得到的物质:(填化学式)_________。

2.FLG邪教组织头目LHZ说,他通过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请根据化学知识来判断正误,并提出你的理由。

3.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意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意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H2和O2的混合气体1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9g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5.饱和食盐水在直流电的条件下可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氢气和氯气反应又可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这样实验可制取生产、生活中需求量很多的氢氧化钠和盐酸。这一工程工业上称之为氯碱工业。

(1)写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工业生产应考虑哪些因素?

6.高级汽车中常配置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内部贮存有硝酸铵。当汽车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硝酸铵迅速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充满气囊,隔在乘员和挡风玻璃、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1)写出硝酸铵受撞击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安全角度,在存放和使用化肥硝酸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7.化学变化中常伴有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取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变化放出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反应前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所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水包含的化学能_____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煤直接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北部某城市冬季取暖约为12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吨。

(1)该城市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气体?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你提出三个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1)KMnO4;(2)C6H6;(3)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石油的泄漏;(4)NaCl(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一切化学变化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质量也基本不变。铝是由铝原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所以铝原子无法通过化学变化生成金原子和铜原子。所以可见LHZ的说法是伪科学的,纯属歪理邪说。

3.(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4.1:9或1:4 提示:因为生成了9g水,则说明参加反应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也为9g,而原气体总质量为10g。所以还有1g气体没有反应,可能是H2,也有可能是O2。

5.(1)2NaCl+2H2O 通电 ==2NaOH+H2↑+Cl2↑;(2)原料价格便宜,制取方便,耗能少,安全问题等。

6.(1)NH4NO3撞击===N2O↑+2H2O ;(2)不能与易燃物混放;不能用铁锤等物将结块的硝酸铵砸碎;不能受到严重撞击。(分析:硝酸铵是因为分解会产生气体,所以在有限空间内,气体急速膨胀,易爆炸)

7.(1)干冰升华,酒精挥发等。(2)光,热(3)高,因为这反应放出能量,故反应物具有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具有的化学能。

8.(1)4吨;(2)尽量减少煤等含硫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技术;开发新能源

篇6: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页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

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 =2.4g;m(H)=m(H2O)×ω(H)=5.4g× =0.6g

故,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

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    5O2       点燃===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 ”(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 ”(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

NH3+ O2―NO+ 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最小整数比:4NH3+5O2==4NO+6H2O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       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       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       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       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       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练习:

1.C2H6 + O2 ― CO2 + H2O     2.Al + MnO2  ― Al2O3 + Mn

3.C2H2 + O2 ― CO2 + H2O     4.Fe + H2O ― Fe3O4 + H2

5.Fe2O3 + CO ― Fe + CO2     6.Mg + N2 ― Mg3N2

7.NO2 + H2O ― HNO3 + NO   8.KNO3 + S + C ― K2S + N2 + CO2

9.FeS+ O2 ― Fe2O3 + SO2     10.Fe2O3 + HCl ― FeCl3 + H2O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2H2O通电===2H2↑+O2↑

36     4    32

x      y    1.6g

,x=1.8g; ,y=0.2g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  4Y=2×102-3×32=108  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 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x                      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高温=== CaO + CO2↑

100

篇7:《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上课开头,通过如何销毁一张记有秘密的纸,调动学生积极性。再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产物的不同,引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一部分是通过4个化学变化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方式总结: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和生成沉淀的现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简单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生兴趣比较高。由于是演示实验,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现象观察不够准确,应使用投影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观察。

第二部分通过生活实际例子,煤燃烧放出热能和光能引出化学变化过程便随能量的变化,与此同时引出化学能的概念,但对于化学能的讲解不是很到位。之前在其它两个班级,讲解能量变化是通过本节课试验中镁条燃烧释放热能和光能进行引导,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以对于此处能量的变化应该还是沿用镁条燃烧试验讲解较为有益。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同学给出预想范围之外的答案时,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课后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多扩展化学课外知识,用心准备教学材料。

篇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在实验室和两个班的学生一起主要通过硫酸铜和铁钉的实验,研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个实验在教学中发现许多问题,并尝试了解决,但结果仍然不明显。

第一个班级的教学:

先出示硫酸铜的晶体,让学生观察后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环节可删除,没多大的意义)然后每组一只烧杯、一根玻璃棒,让学生在硫酸铜的晶体中注入50毫升的冷水。(根据硫酸铜的溶解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个晶体还是从初中找来的五水硫酸铜)根据硫酸铜溶解度,实验操作时采取了低于硫酸铜溶解度的配比,课堂上仍花费了很长时间,学生通过搅拌溶解完硫酸铜晶体后,教师又提供铁钉和绳子,让学生自行邦住铁钉后一半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变化:铁钉的颜色变为“灰黑色”。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铁钉“生锈了”。是一层锈覆盖在铁钉上,(此处,教师已准备讲解处理,并未深究,而是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锈了,也就不是硫酸铜了,那你认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提供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吗?生: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钉变色,生成新的物质————锈)教师解释硫酸铜和铁钉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单质铜和硫酸亚铁。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归纳整理。(由于实验的'时间有限,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亚铁生成也不是很明显。)

第二班级的教学:

由于前一个班的学生已有的硫酸铜溶液,这个班级就直接使用了,(考虑到溶解费时,同时课前自做发现一杯溶液可以使用两三枚铁钉做实验,并对硫酸亚铁的生成也有更好的直观效果)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第一环节就同时出示了晶体硫酸铜和硫酸铜溶液,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接下去,就发放铁钉和绳子,让学生实验,由于第一个班级的实验效果不明显,这个班级的教学中,就又提供了一枚用砂纸磨过的铁钉同时做实验。(主要考虑,铁钉是总务处拿来的,表面已被氧化,生成氧化铁,猜测对置换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但两枚铁钉在反应中都不能出现教材中金黄色的单质铜的覆盖效果,而大多是灰黑色的,自己课前作了一个浸泡了近两小时的铁钉,溶液干了后学生认为是“土黄色”的,最后学生对硫酸铜的溶液的生成物质还是未能有效关注,因为溶液中没有混浊物产生,学生当然就视而不见,两个班级的实验中都未能真实反映出整个反应的现象,最后还是靠教师的讲解收场。

都说科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以解释为主,但没有办法。实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不过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个组,铁钉刚放入1———2分钟左右,他们拿出来观察,结果有一个近似于课本上的效果,但学生不能由此推断是铜,因为还不是很接近单质铜的颜色。)

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硫酸铜的溶液的浓度不够;

2、铁钉一个已经变面上有氧化铁生成了,另一个铁钉用砂纸磨过后,也不行,因为砂纸磨过遇水确有生灰黑色的情景(猜测大概是水中的氧原子与铁反应形成的氧化铁多于单质铜的缘故)

3、实践的把握上,按理论时间越长,置换出的铜应越多,但可能不一定。

篇9:《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所以把铁钉浸人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其反应的现象是:浸人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化学方程式为Fe十CuS., = Cu十FeS., o

操作的时候,要求学生用镊子夹住铁钉的一端,把铁钉的一部分浸人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这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当学生看到硫酸铜溶液慢慢改变颜色的时候,肯定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当学生观察到铁钉上有红色的物质附着在上面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考虑得更多。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浅了?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这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教科书提出,让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怎样寻找证据?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把它转化为证据,教育论文《六年科学下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比较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溶液不是硫酸铜溶液,或者说硫酸

铜的含量已经减少,有另外的物质形成了,这是一个证据。铁钉上的红色物质是怎么来的?没有浸人溶液的铁钉没有附着红色物质,说明红色物质是溶液中析出来的,它是铁吗?我们平常看到的铁是灰白色的,铜是红色的,那么铁钉上的红色物质可能就是铜了,这是另一个证据。根据这两个证据,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实验室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25 0C时,硫酸铜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3. 05克,水溶液呈蓝色。

篇10:《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属于对前面几节课的初步归纳,特别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判断,往往先从现象上去发现,进而探求其中原因。那么,化学变化伴随着哪些现象呢?教科书选用了四种最常见的现象:

1.改变颜色:用淀粉与碘酒的反应、铁生锈的现象来说明。

2.发光发热:用蜡烛燃烧的现象来说明。

3.产生气体: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说明。

4.产生沉淀物: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来说明。

学生看了这些现象之后,会迁移到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判断其他的一些变化,如果有相同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此类的变化类型,当然要确定是否是化学变化,仍然要寻找证据,确定产生了新物质,才能下正确的结论。

篇11:化学变化伴随现象的教学反思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六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为“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两部分。通过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

第一部分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重点是因为整节课只安排了这一个实验,说难点是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由于学校实验室缺少材料,在加之担心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我通过孩子无意将铁钉放在洁厕液里也能达到实验效果,于是让学生做实验时带家庭用的洁厕液。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前面学习到的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接着让学生观察了洁厕液和铁钉的特征。当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呢?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钉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色等等(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来自与书本,一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给予合理的猜测。)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铁钉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洁厕液中3、4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部分小组带的溶液在铁钉放入后,铁钉周围出现了很多小气泡,溶液的变化中并没有能够看出具有明显的变化,只有3个小组观察到溶液颜色似乎变淡了,并且只有一组的实验中,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其他小组没有发现明显变化。我咨询了一下学生带的是什么品牌的洁厕液,发现没出现明显变化的小组多是用的《蓝月亮》这个品牌的,这种溶液本身呈现的是绿色,溶液比较粘稠,有效果的小组,溶液呈现的是蓝色,粘稠度没那么高。我让效果明显的.小组展示了他们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比较,细心的学生发现,没有出现效果的小组带的铁钉有些生锈了,铁钉颜色不是呈现出灰白色,有些生锈,而且溶液颜色和粘稠度也有些不同。

观察后,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偏红色的物质是什么,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被吊起来了,他们有些急切想知道,当然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已经隐约猜测出这是铜,这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导线,剥掉表面上的绝缘胶皮后,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是铜。这部分铜从何而来,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是置换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至于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变淡,我从硫酸铜原来的颜色作手,让学生思考,如果溶质中铜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颜色也就淡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理解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和解释溶液颜色是否有变化是最困难的。

后面的部分内容我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归纳化学变化和其现象,区别物质的本质变化,完成对这个单元物质变化的初步总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而且通过这次试验,充分说明,安全虽然重要,但试验的替代的物品必须是经得起检验的才行啊,否则还是不变为好。

篇12:化学变化伴随现象的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所以把铁钉浸人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其反应的现象是:浸人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操作的时候,要求学生用镊子夹住铁钉的一端,把铁钉的一部分浸人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这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当学生看到硫酸铜溶液慢慢改变颜色的时候,肯定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当学生观察到铁钉上有红色的物质附着在上面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考虑得更多。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浅了?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这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教科书提出,让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怎样寻找证据?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把它转化为证据,教育论文《六年科学下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比较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溶液不是硫酸铜溶液,或者说硫酸

铜的含量已经减少,有另外的物质形成了,这是一个证据。铁钉上的红色物质是怎么来的?没有浸人溶液的铁钉没有附着红色物质,说明红色物质是溶液中析出来的,它是铁吗?我们平常看到的铁是灰白色的,铜是红色的,那么铁钉上的红色物质可能就是铜了,这是另一个证据。根据这两个证据,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实验室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250C时,硫酸铜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3.05克,水溶液呈蓝色。

第二部分: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对前面几节课的初步归纳,特别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判断,往往先从现象上去发现,进而探求其中原因。那么,化学变化伴随着哪些现象呢?教科书选用了四种最常见的现象:

1、改变颜色:用淀粉与碘酒的反应、铁生锈的现象来说明。

2、发光发热:用蜡烛燃烧的现象来说明。

3、产生气体: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说明。

4、产生沉淀物: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来说明。

学生看了这些现象之后,会迁移到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判断其他的一些变化,如果有相同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此类的变化类型,当然要确定是否是化学变化,仍然要寻找证据,确定产生了新物质,才能下正确的结论。

篇1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在实验室和两个班的学生一起主要通过硫酸铜和铁钉的实验,研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个实验在教学中发现许多问题,并尝试了解决,但结果仍然不明显。

第一个班级的教学:

先出示硫酸铜的晶体,让学生观察后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环节可删除,没多大的意义)然后每组一只烧杯、一根玻璃棒,让学生在硫酸铜的晶体中注入50毫升的冷水。(根据硫酸铜的溶解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个晶体还是从初中找来的五水硫酸铜)根据硫酸铜溶解度,实验操作时采取了低于硫酸铜溶解度的配比,课堂上仍花费了很长时间,学生通过搅拌溶解完硫酸铜晶体后,教师又提供铁钉和绳子,让学生自行邦住铁钉后一半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变化:铁钉的'颜色变为“灰黑色”。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铁钉“生锈了”。是一层锈覆盖在铁钉上,(此处,教师已准备讲解处理,并未深究,而是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锈了,也就不是硫酸铜了,那你认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提供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吗?生: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钉变色,生成新的物质----锈)教师解释硫酸铜和铁钉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单质铜和硫酸亚铁。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归纳整理。(由于实验的时间有限,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亚铁生成也不是很明显。)

第二班级的教学

由于前一个班的学生已有的硫酸铜溶液,这个班级就直接使用了,(考虑到溶解费时,同时课前自做发现一杯溶液可以使用两三枚铁钉做实验,并对硫酸亚铁的生成也有更好的直观效果)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第一环节就同时出示了晶体硫酸铜和硫酸铜溶液,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接下去,就发放铁钉和绳子,让学生实验,由于第一个班级的实验效果不明显,这个班级的教学中,就又提供了一枚用砂纸磨过的铁钉同时做实验。(主要考虑,铁钉是总务处拿来的,表面已被氧化,生成氧化铁,猜测对置换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但两枚铁钉在反应中都不能出现教材中金黄色的单质铜的覆盖效果,而大多是灰黑色的,自己课前作了一个浸泡了近两小时的铁钉,溶液干了后学生认为是“土黄色”的,最后学生对硫酸铜的溶液的生成物质还是未能有效关注,因为溶液中没有混浊物产生,学生当然就视而不见,两个班级的实验中都未能真实反映出整个反应的现象,最后还是靠教师的讲解收场。

都说科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以解释为主,但没有办法。实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不过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个组,铁钉刚放入1---2分钟左右,他们拿出来观察,结果有一个近似于课本上的效果,但学生不能由此推断是铜,因为还不是很接近单质铜的颜色。)

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硫酸铜的溶液的浓度不够;

2、铁钉一个已经变面上有氧化铁生成了,另一个铁钉用砂纸磨过后,也不行,因为砂纸磨过遇水确有生灰黑色的情景(猜测大概是水中的氧原子与铁反应形成的氧化铁多于单质铜的缘故)

3、实践的把握上,按理论时间越长,置换出的铜应越多,但可能不一定。

篇14: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实验操作方面的经验。

在教学开始,我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回顾前面的`实验,提出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在学生回忆做过的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时,通过归纳产生的现象,寻找证据来证实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一部分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整节课安排了这两个实验:

1、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2、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

说它是难点,是考虑到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课前我认真地准备材料,用瓶子配置好硫酸铜溶液,准备好铁钉,并且用砂皮打过,使铁透出本来的银白色(也有说灰白色的,纯铁本身的颜色应该是银白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了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特征。当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呢?教学后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浅等等(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来自与书本,一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给予合理的猜测。)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铁钉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溶液中2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多数学生看到了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并且这种暗红色会随着时间逐渐变的更暗,几乎看不出红色。接着,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而只有一两个小组认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个小组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淡了。我肯定了这些发现,表扬了这些学生细致的观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问题: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暗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这些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被我吊起来了,他们有些急切想知道,当然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已经隐约猜测出这是铜,这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导线,把绝缘皮拨开,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是铜。这部分铜从何而来,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自然对于残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质也能很快得出。至于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变淡,我从硫酸铜原来的颜色比较,如果溶质中铜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颜色也就淡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才能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

篇15:《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实验操作方面的经验。

在教学开始,我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回顾前面的实验,提出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在学生回忆做过的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时,通过归纳产生的现象,寻找证据来证实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一部分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整节课安排了这两个实验:

1、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2、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说它是难点,是考虑到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课前我认真地准备材料,用瓶子配置好硫酸铜溶液,准备好铁钉,并且用砂皮打过,使铁透出本来的银白色(也有说灰白色的,纯铁本身的颜色应该是银白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了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特征。当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呢?教学后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浅等等(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来自与书本,一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给予合理的猜测,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铁钉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溶液中2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多数学生看到了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并且这种暗红色会随着时间逐渐变的更暗,几乎看不出红色。接着,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而只有一两个小组认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个小组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淡了。我肯定了这些发现,表扬了这些学生细致的观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问题: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暗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这些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被我吊起来了,他们有些急切想知道,当然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已经隐约猜测出这是铜,这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导线,把绝缘皮拨开,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和导线的颜色做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是铜。这部分铜从何而来,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自然对于残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质也能很快得出。至于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变淡,我从硫酸铜原来的颜色比较,如果溶质中铜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颜色也就淡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才能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

篇16:初三化学教案:定量认识化学

初三化学教案:定量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在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各原子质量不变。因此,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的原则是:(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活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成立原因。

教学过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1)参照课本P96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天平保持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CuSO4) + 氢氧化钠(NaOH) → 硫酸钠(Na2SO4) + 氢氧化铜[Cu(OH)2]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皮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大量气泡,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文字表达式:碳酸钙(CaCO3) + 盐酸(HCl) → 氯化钙(CaCl2) + 二氧化碳(H2O) + 水(H2O)

二氧化碳(H2O) + 氢氧化钙[Ca(OH)2] → 碳酸钙(CaCO3) + 水(H2O)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例题: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 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严格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需要化学方程式配平

(2)严格尊重实验事实,不可主观臆造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 Cl2- 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

篇17:《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篇18:《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时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利用课前询问:

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时针、分针、几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并充分利用学具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利用感知1分钟的长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篇19:《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这节课了,我以新年跨年晚会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大部分家庭在过年过节的生活都会看央视的跨年晚会,通过“倒计时”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其次是自主探索认识“秒”。“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习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再次是加强体验,让学生感知秒和分。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习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我能写多少个字”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度。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最后,我还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总结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新课开始时,学生对“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秒?”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秒针,跑步时老师用到秒等,经过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

2、没有让学生准备一个闹钟或者钟面作为学具。

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2.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3.认识比教学反思

4.认识计算器教学反思

5.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6.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7.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8.《认识无理数》教学反思

9.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10.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