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琪琪咔咔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
师:白骨精第一次变作美貌的村姑,第二次变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可惜都被他逃之夭夭,还害的孙悟空——
生:被迫背上了“无故伤人性命”的罪名。
生:还别唐僧斥责“无心向善,有意作恶”。
生:他还遭到师傅的惩罚,被折磨得“头痛难忍,连忙哀告”。
师:第三次,白骨精又变作——
生:白发老公公。
师:这一次,悟空是怎么对付白骨精的?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悟空有没有仓促动手的?
生: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莽撞。
生:他知道如果这次再让白骨精逃走,后果不堪设想。
师:悟空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朗读相关词句,并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读懂什么?
生:“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中的“藏”字,写出了孙悟空考虑问题很细心,白骨精看到我的金箍棒,一定会有戒心,时时刻刻提防我,随时都做好逃跑的准备。
生:孙悟空还等你心唐僧看到金箍棒,以为他又要行凶,便会横加阻拦。所以,江金箍棒“藏在身边”,不让师父看到。
……
后记:
《语文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教学片段显示,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贯彻课标,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一、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空,促使他们干预死牢、乐于求异、善于表达。二、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表: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篇2:语文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故事中,白骨精的三变是故事的起因,在感悟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力图通过原著中对“村姑”和“老公公”的描述,引导学生感悟村姑的“美”和老公公的“善”,更进一层挖掘出美的背后是心灵的丑,善的背后是心灵的恶。而对于老婆婆的形象感悟,我则换用对比的手法,扣住一个“闪”字展开教学,从而学生产生外表“可怜”,实则“可恨”。
读完“三变”,白骨精的反面形象就显露无遗了。学生评价的词语很丰富,有阴险,狡诈,贪婪,蛇蝎心肠,诡计多端等。我顺势引导:那么在这三变中,白骨精分别是的是哪些计策呢?我当时预设的答案其实只有三个:美人计,离间计和连环计。谁知,学生生成的答案却大大超越我的预设,而且十分在理。如:化作一缕轻烟,那是金蝉脱壳之计;扮作哭啼寻女的老妇,那是苦肉计;迫使唐僧念紧箍咒和逐回花果山,那是借刀杀人之计。学生的答案让课堂变得更美丽,更有生趣,同是也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
课堂进行到第30分钟左右,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疲惫,如何让学生跳过这一“盲区”,将认真听课进行到底?我根据教材内容,插播“圣僧恨逐美猴王”的视频,直观、熟悉的西游记电视片段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唐僧的迂腐,糊涂,不分青红皂白,孙悟空的冤屈,痛苦,但有情有义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或者是对唐僧的埋怨,批评,或者是对悟空的同情,安慰。此时此刻,安排学生写话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果然,学生都能静心写,表达自己的心声。
篇3:三打白骨精语文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语文教学反思
文章向我们描绘了诡计多端的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变化成不同的人物,都被孙悟空识破,结果还被孙悟空打死的故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能较快地得到提高。在教白骨精第一变的时候,我是采用采用扶着走的方式,教会学生圈划描写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这个基础,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学习白骨精的第二、第三变。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变的基础上很快投入了情境中,很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完课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孙悟空,诡计多端、千变万化的白骨精,慈悲心肠的唐僧,馋嘴的猪八戒。这些人物在学生的踊跃评价中似乎已走进了我们的教室,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既然学生对这些人物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何不让他们演一演呢?于是,我让学生按就近原则自由组合,尝试表演,学生的兴致异常高涨。瞧!白骨精不仅“美丽漂亮”,还那么嗲里嗲气,猪八戒不仅馋嘴,还那么“好色”,孙悟空的疾恶如仇与机智勇敢也是那么惟妙惟肖,唐僧胆小、懦弱也是那么逼真。如此一来,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人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篇4:三打白骨精语文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苏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这个故事本身内容比较浅显,我以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了自学:1、文中师徒四人各自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你对哪些关键词语印象深刻?想想它们的妙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边交流边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键词句存在的重要性,有了这些词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览无遗,也让学生明白了写作中关键词语的重要性。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用心聆听它们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知识快乐双丰收。
文中的三打白骨精,我只讲了一打,后面的在归纳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自学,以《好书伴我成长》上的表格作为自学的任务进行填空,为学生的自学作了引领。
篇5: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3、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4、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自主阅读《西游记》的青少年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揭题。
同学们看过有关我国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吗?这部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哪几个人,你知道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就是《西游记》的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篇幅较长,所以我们分两课课文来学。今天先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
二、带着3个问题自学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大致意思。
3、运用“扩展课题”的方法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
(1)指名读。
(2)要求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3)注意读准:僧,平舌音;竖,翘舌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涧,后鼻音:僧
2、词语。
(1)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3)重点理解词语索性、慈悲、诡计多端。
3、通过“课题扩展法”说说课文大意。(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路遇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打死白骨精的三个化身。)
四、理清脉络分段。
1、再读课题,问“三打”指的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三打”白骨精的各个段落,以每次打白骨精作为一段,这篇课文应分几段。(五段)
3、让学生读读课文,分好段想想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4、交流分段情况。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段,先想想这段课文你能学懂什么?
2、交流:
这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了帮事发生的原因是白骨精残害百姓,孙悟空要为民除害。
点拨:能用“不但……而且……”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专门”强调了什么?进一步理解“诡计多端”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概括第一段段意。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篇6:《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坚定不移、本领高强的特点。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因为这个故事学生比较熟悉,想把学生熟悉的故事上出新意,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收获,我就要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自主的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环节。我就要求学生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会阅读方法。
一、重视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老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并且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前提的,教师在整节课中安排了哪些内容,学生都必须无条件的被动接受。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样可以由他们自主选择。
兴趣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的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的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生兴趣,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老师则正确引导,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在《三打白骨精》片段教学中,后两次的斗争情形,我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其中一次感兴趣的斗争进行讨论。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能侃侃而谈,可以看出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小组学习方法也是他们能够放开自己的重要因素,足以看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带来的诸多好处,也有利于课堂效率的大大提高。从学生的最后交流中,我看到了成效,几乎所有发言的学生都能够很准确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到人物的特点,而且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说的说出来,并且是有质量的说,更可以看出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需要改变一下方式,把学习的`权利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此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教学完第一次斗争的情形后,我带着学生回顾了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并归纳了方法: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没有这样带着学生学习学法,通过这次的尝试,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掌握方法,特别是阅读的方法,有了清晰的归纳,直观的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当我引导他们说出第一步“阅读课文”,后面的方法学生也能相应说出,说明他们对之前的学习方法印象比较深,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我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上还欠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先得仓促,没有完全展示出学生精彩的回答。我认为,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周全一些,因为我们都是本着上好每一节的心态去认真备课的。
篇7: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从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课前预想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对于这堂课,我觉得有两点我是努力去贯彻并有一定效果的。
一、尊重学情,找准起点
《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讲述。所以在选择《三打白骨精》作为名著导读指导的时候,绝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熟悉故事很打程度上源于曲折离奇的情节,而非语言本身。这样的学情为我寻找教学的切入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尽力把故事文本、原著文本、电视文本、漫画文本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孩子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感受白骨精的阴险、狡诈、伪善,感受《西游记》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这个特点以外在语言表达的妙处。那么,这一次重读《三打白骨精》就有了新的收获。
二、互动交流,指导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对于名著导读来说,那就是要通过一堂课的引领让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关于名著阅读,有观点认为应该指导学生用文学的方式来阅读。我以此为理念,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反衬”的写法中研究人物特点。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妖精?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不在学生的知识视野预料的问题成为整堂课学习的一个目标期待,成为新旧知的联结点,引领着学生不断进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去。当学生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在对语言的品味分析中感受了白骨精的特点后,自然而然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白骨精?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和本课所学,对“反衬”写法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后,在作业布置中引导学生继续研究这种手法。这样,学生就在举一反三的阅读和练习中得以提高。另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研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比如对比原文,研读白骨精变成的村姑的那段,领略原著描写的精彩,比如体会“闪”一词的精妙,这些对于学生的语感的培养是很有用处的。
篇8: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时,我还让学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篇9: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古人在写作中,喜欢用到三,孩子们发现我们这篇文章中也有很多“三”。
比如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次拦。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的浅显易懂,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者,帮助孩子们理清条理。文章“三打”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可能有这个概念,但不一定明确,因此进行了指导。后来在进行教学中发现其实文章内容浅显,但是里面有许多文字值得推敲,孩子们的能说会道,但是只是基于对故事的了解,并没有静下心来阅读文字,从中获得体验。我想语文教学,目的不光是为了了解情节,而是品味语言。因此最后又借用了十分钟让孩子们静心品读文字。
篇10:《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一、学人物描写
书后第3题,是编者安排的体会动词准确性的训练。课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动作描写,再学习语言描写。
学习动作描写,解决书后习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确定“经典动词”,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加深印象,在自己的写作中努力用好动词。
读“语言描写”的一些句子,学生先动手划一划,然后齐读。我特别让学生数一数,文中有几处语言描写,学生答有11处。不少学生写人物语言时,都喜欢写“某某说”,那这篇文章中是怎么处理的呢?比较之后,大家发现,有三处写“说”,三处写“道”,还有五处居然没有用“说”也没有用“道”。
我说:你们看,写人物语言要怎么写呢?不同样就行。
二、品人物特点
经典,留给人的,永远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结合《补充习题》的习题,出示《三打白骨精》的原文,学生一读,很容易理解。我追问:白骨精在师徒四人心中各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答得很顺利。在猪八戒心里,这是个秀色可餐的大美女:“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学生在答习题时,写道:“作者把白骨精写得这么美,才会更让人怜爱,尤其是那好色的猪八戒。”虽然很直白,但我觉得说到点上了。在唐僧心里,这是个平凡人家,好心人儿;在沙僧心里,这是个普通之人;而在孙悟空眼里,这就是个妖精,是个阴险狡诈的白骨精。
在讨论“人以慈悲为怀”的理解时,学生也能从正反两面看待问题。看来,真理越辩越明,人情冷暖,孩子们是最敏感的。
三、讲西游故事
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西游小故事,课上抽签决定人选,上台讲故事。
两轮之中,第一轮的朱林星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她做了准备,讲的是“猴王出世”这个故事,细节部分也讲得清清楚楚。每当学生讲完一个故事,我请其他学生补充他(她)没有讲到的细节,目的有二:一是培养他们注意倾听的习惯;二是集思广益,让西游故事在学生的脑中更清晰。
还别说,学生们挺爱听故事的,虽然台上的同学讲得不够好,但台下的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语文课,他们才爱上吧!
篇11: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一、生成的美丽
白骨精的三变是故事的起因,在感悟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力图通过原著中对”村姑”和“老公公”的描述,引导学生感悟村姑的“美”和老公公的“善”,更进一层挖掘出美的背后是心灵的丑。善的背后是心灵的恶。而对于老婆婆的形象感悟,我则换用对比的手法,扣住一个“闪”字展开教学,从而学生产生外表“可怜”,实则“可恨”。读完“三变”,白骨精的反面形象就显露无遗了。学生评价的词语很丰富,有阴险,狡诈,贪婪,蛇蝎心肠,诡计多端等。我顺势引导:那么在这三变中,白骨精分别是的是哪些计策呢?我当时预设的答案其实只有三个:美人计,离间计和连环计。谁知,学生生成的答案却大大超越我的预设,而且十分在理。如:化作一缕轻烟,那是金蝉脱壳之计;扮作哭啼寻女的老妇,那是苦肉计;迫使唐僧念紧箍咒和逐回花果山,那是借刀杀人之计。学生的答案让课堂变得更美丽,更有生趣,同是也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
二、媒体的“推波助澜”
经验告诉我,课堂行到第30分钟左右,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疲惫的时刻,如何让学生跳过这一“盲区”,将认真听课进行到底?我根据教材内容,插播“圣僧恨逐美猴王”的视频,直观、熟悉的西游记电视片段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唐僧的迂腐,糊涂,不分青红皂白,孙悟空的冤屈,痛苦,但有情有义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或者是对唐僧的埋怨,批评,或者是对悟空的同情,安慰。此时此刻,安排学生写话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果然,学生都能静心写,表达自己的心声。我想这得感谢媒体的“推波助澜”。
篇12: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活动,我讲的是《三打白骨精》。因为学校没有给学生订六年级下册的语文主题丛书,所以我在备课时十分苦恼,不知该如何链接其他文章,如果打印相关文章的话,相应工作也十分繁琐,最后我决定结合语文书上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结合本课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中国古典名著,并为学生推荐这部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学生真实的反应就是课堂生成,也是考验教师备课充分与否、文化内涵丰富与否的地方。
整节课上,我都在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你认为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你还有其他发现和感受吗?”这些开放性又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他们的回答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课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的如何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交流互动非常融洽,精彩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巧妙的回答一个接一个,这样的课堂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非常过瘾,不会有走神的时候。
2.学生的思维真正被调动了起来,这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小脑瓜转得甚至比大人还快。
课堂快接近尾声时,张宝中提问:为什么孙悟空第三次打白骨精的时候让众神作证,而唐僧误解孙悟空,要赶走孙悟空时,众神也没有出来作证,那之前的做法还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在备课时也注意到了,不管是改编后的课文还是原著,都有请众神作证这个情节,但是即便请众神作证了,也似乎并没有为后来的故事走向起到什么作用,那当初为什么吴承恩还要设计这个情节呢?我请同学们回答,他们说因为八戒挑唆,唐僧听信了谗言才赶走了悟空。但至于为什么众神在唐僧赶悟空时不出来说明实情,学生们也束手无策。
此时,我提了一个想法:正因为八戒挑唆,唐僧听信谗言,而悟空猴急的性格,情急之下很可能忘了请众神作证、此时可以让他们出来澄清事实这件事。结合生活实际,这也是有可能的啊!但事实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答案只有靠同学们自己去原著中找了,顺势让学生自己读原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课堂不足是男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以至于我忽略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篇13: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坚定不移、本领高强的特点。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我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自主的角度出发,设计好学习环节。我就要求学生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会阅读方法。
一、重视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老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并且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二、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此次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教学完第一次斗争的情形后,我带着学生回顾了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并归纳了方法: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这样带着学生运用学法,通过这次的尝试,我觉得更有必要,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掌握方法,特别是阅读的方法,有了清晰的归纳,直观的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当我引导他们说出第一步“阅读课文”,后面的方法学生也能相应说出,说明他们对之前的学习方法印象比较深,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我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关键词句的深入挖掘上还欠缺,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先得仓促,没有完全展示出学生精彩的回答。我认为,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周全一些,因为我们都是本着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的心态去认真备课。
篇14: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在导入本课的学习时,我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了《西游记》主题曲,六小龄童评《西游记》,《西游记》简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整堂课都情绪高涨。在精读课文时,因为故事的内容学生早已烂熟于心,所以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没有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而是让学生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通过品读,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性格特点。
篇15: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课文的主要特点是:
(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三)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一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棒”;“三打”是“抡起一棒”。还有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3)“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
(4)“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优点:本节课是一节读书交流课,在上节课学生自主填写读书报告单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然后走进人物,品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认为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紧紧围绕“三变”“三打”“三责”,其间通过课文与原著的对比学习,采用“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悟交流”的方法,师生同品“三变”,学生自品“三打”与“三责”,不仅深入分析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而且品味了文章精妙的语言,感受到名著带给我们的魅力。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尤其是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期,远远高出课文的要求,能够联系原著感悟人物的不同性格,发言更是精彩纷呈,妙语连珠。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出并自主解决了“为什么孙悟空不依次打死而要三次打死白骨精呢?”的疑难问题,从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将文章的难点突破。不但懂得了孙悟空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而且揭示了小说的“反复叙事”的写作可以手法使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不足:
1.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扶”有余,“放”不足,不经意间对学生的还是干预过多。
2.在交流“三打”“三责”环节时与“三变”的方式过于雷同,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此环节中像同桌交流在自由发言,可能效果会更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4.三打白骨精说课稿
10.写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