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

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

2024-05-27 07:53: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还有明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供大家参考。

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

篇1:记叙文课堂教学八步骤(网友来稿)

记叙文课堂教学八步骤(网友来稿)

周华

一、速度课文,明确文章所叙的事、所抒的情、所明的`理。

二、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情节。

三、联读课文,揣摩课文情节结构的设计技巧。

四、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着重叙写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立意取向。

五、精读课文,发现文中的优美的语句以及生动、准确的词语。

六、揣摩文段,参照有关资料,多角度设计考点并自做答案。

七、拓展阅读,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问题。

八、总结反馈,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化。

作者邮箱: lao1fu2@yahoo.com.cn

篇2:一般记叙文教学与童话教学比较论文

一、记叙是基础,童趣是特点。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作为记叙文类的童话,当然也是以之为主要表达方法。那么,教学中不管是一般记叙文(以下简称记叙文),还是童话,都应当抓住记叙这个表现形式。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无疑这是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记叙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不幸的小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刻划了一个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小男孩。故事以卖火柴为背景。以叫卖--成交--负伤--还钱--探望--夭折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记叙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要以记叙的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一个场面一个场面地去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记叙和描写,使学生身历其境。他们必然会把小珊迪的遭遇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较,于是就理解了主题。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铺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记叙为基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就使语言形式的分析与思想的感受统一起来。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卖火柴和找零钱这两个重点情节的记叙来刻划的,因此,抓住记叙这个基础,就把握了记叙文的教法与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样是记叙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不幸小孩的悲惨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手法。不是直接记叙令人心悸的生活场景,而是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临终前的幻觉中。记叙仍然是基础,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现那冷酷的人生画面,使小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倾注浓浓的童趣,描绘一幅幅令小读者神往的绚丽画面。诚然,记叙还是基础,但在童话教学中处理这个基础的方法就和记叙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大年夜一哪一个小孩不向往这个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充满无穷乐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喷喷的烤鹅,美丽圣诞树上的新年礼物,温馨的家人团聚,如此等等无不吸引着童稚的心,纯洁的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住童趣这一特点,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讲的是谁的、怎样的故事的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分析的过程,要自始至终使他们沉浸在年节的乐趣中。教师要引导小读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这篇童话中,童趣的启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风的墙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们所向往的一切应有尽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颗流星把它划破--唯一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在微笑中离开这残酷的人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乐趣中的小学生拖回到课文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就让他们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语道破--这是假的,是幻觉!--即使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总之一般记叙和童话的分析,都应以记叙为基础。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童趣这个特点。

二、理解是基础,幻想是特征。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三、结构是基础,反复是特色。

记叙文多以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情节。作用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顺、倒、插、补等叙述顺序。可用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形式安排题材。因为布局谋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一般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剖结构,从中获取理解信息,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买他的一盒火柴?个中原因,文章开头并没有一语道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么一个情节:小珊迪没有及时送回找头,我感到上当。小珊迪的弟弟送来找头,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穷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这时才点明原因:为了养活弟弟。再层层递进,在结局阐明主题。

而童话在结构上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其情节似乎凝结在一个点上,反反复复地强化表象,沿着同一路子,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擦三根火柴,看到三个幻象,小学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温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炉前--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饿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鹅--好吃呀!于是烤鹅就填满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鹅背上就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真要动手拿刀叉吃--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幻象的出现和消失过程也一样。这种情节上反复的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兴灭,教师可详加启发,第二、三次幻象兴灭过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让学生沿着同一想象的路子展开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除反复以外,一般记叙文的其他结构文章的方法,同样在童话的教与学中也要加以利用。当小女孩看到流星时,她想到奶奶--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死去了。奶奶在世时,对她的疼爱立刻充满了她的整个身心,她投身奶奶的怀抱--她知道火柴灭了奶奶会不见了。于是她擦燃整把的火柴(文章的情节这时跳出了反复),和奶奶一起飞向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了。--结尾余意深长地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小女孩死了,嘴角上依然留着微笑,手上握着没有燃尽的火柴梗。教师凭借这个结尾,把学生带回现实,跳出以上三次反复,引导理解微笑为什么留在嘴角?火柴梗为什么没有燃尽?使学生既能入书,又能出书。

以分析结构为杠杆,获取理解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又是一般记叙文与童话教学的共同点。

篇3:步骤划分法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步骤划分法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效果评价

采用综合考核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IDI-CC)及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自制的主动性学习调查量表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核表分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各占100分;CIDI-CC量表共7个维度70个条目组成,采取6级(1~6分)评分法,分值在70~42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学习主动性调查量表主要是学习时间调查,分为课外学习总时间、利用网络学习时间及与其他同学讨论学习时间。

1.2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

观察组CIDI-CC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种思维能力得分比较中,两组学生在求知欲得分方面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种思维能力得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核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考核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习主动性比较

观察组学生课外自学总时间、利用网络自学时间及与同学讨论学习时间分别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本研究当中,教学步骤划分法将整堂课分为5个阶段,其中课前引导共有1个学时,主要是讲解数据库使用方法、文献获取方法、教学步骤划分法的意义及内涵。在进行问题归纳时,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每章制定3个典型案例,对于每个案例设计5个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然后对其进行讨论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每次用时为1个学时。例如血液系统疾病的案例,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检查结果等设计5个问题:

(1)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且患者相关症状对诊断结果有指导意义;

(2)存在疑问的地方,还需要哪些检查来进行鉴别或诊断;

(3)所进行的检查项目当中属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包括有哪些,这些检查项目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操作可以得到最佳结果;

(4)除了该病之外哪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之相似,且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5)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时常用的检验技术有哪些。问题提出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讨论,明确并布置目标任务。信息获取则是根据自己的目标任务,每个组的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为后期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而且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及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知识,以便对讨论问题能够给出准确解释。进行课堂讨论时,学生以PPT或口述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补充、讨论等,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释。

最后的总结归纳则是对讨论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由教师进行引申,进一步挖掘核心知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及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医学检验学是一门与其他临床学科联系密切且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临床检验当中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以便得出准确结果,这就要求在教学当中在学好本课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及较强的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解释、推论、评价、分析等的能力。

采取新教学模式之后观察组学生的整体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提示通过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新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提高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但要求较高的操作考核得分则显著高于常规教学模式的学生,提示通过自学及讨论之后,再加上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掌握高于普通模式授课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有一定影响,能够使学生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步骤划分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综合考核成绩和评判性思维能力,达到了基本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不过由于研究时间尚短,对于长期教学效果还需要选取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篇4:教学法类论文研究步骤

教学法类论文研究步骤

l.确定题目

确定题目实际上是限定写作范围,它涉及写作的大方向。选择的题目除了从课题研究本身的内容考虑外,还应从作者自身的知识、兴趣、专业以及读者的理解接受水平考虑。选题的一般原则应是: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感兴趣的,所选题目内容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可供参阅,专业程度适合读者对象的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制订论文方案

论文方案的制定取决于研究的性质、目的,取决于论文的要求。方案通常需要回答以下问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何开展此项研究?需参阅哪些文献资料?如何开展研究?按怎样的程序进行?拟用哪些材料?采用哪些分析手段和工具?研究结果有何新意?存在哪些局限性?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价值?有何意义?

3.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包括对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查阅有关文献,可为撰写论文提供视点和素材,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整理出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既可供写作参考,又能从中获取信息。对有价值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要记录备案。用卡片摘录资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写作查寻时既便于分类编排,又省时省力。

4.组织素材

在提出写作的主题、主要观点之后,接下来要考虑写作的基本思路,考虑如何组织论文的素材,拟定写作提纲,构建论文框架。可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内容写出论文观点、论点,将相关内容合并成块,将各项内容有条理地排列成序。

5.撰写初稿

一篇研究论文往往要几易其稿才能最终完成。初稿是将要表达的'内容具体落实到纸上,见诸于文字。然后从文章结构、意义的连贯、文字的润色等写作细节上作推敲、修改。撰写初稿,作者要牢记论文的主题,每项内容、每一个观点必须切题。所写内容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如果作者在论文的准备阶段作了大量的笔记和卡片,那么撰写初稿会变得容易得多,只需将有关笔记或一组卡片摆在面前,所有信息便目了然,只需按论文提纲的需要,组织编排就行了。初稿最好用文稿纸写,这样便于补充和修改。凡引用部分要注明出处。写作角度常用第三人称,不用第人称。

6.定稿

初稿完成以后,不必急于修改,间隔数日,再去重读,会使作者从初稿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能比较客观地去重新审视初稿。定稿时,必须通盘考虑研究论文的所有细节,必要时应毫不犹豫地重写某些部分。有时也可将初稿送呈专家或同事一阅,让他们对论文内容、结构、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评论,以便充实、修改。在提交论文前还需对论文作最后润色。终稿时,作者应满怀信心地认为这是他所写的最好的研究论文。

【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相关文章:

1.如何撰写教学论文步骤

2.教学步骤

3.记叙文写作教学论文

4.《观沧海》教学步骤

5.论文摘要写作步骤

6.《化石吟》教学步骤

7.作文教学“四步骤”

8.教学设计步骤流程图

9.护理论文的写作步骤

10.论文摘要写作步骤欣赏

下载word文档
《记叙文的教学步骤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