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第一单元
“fdtyral0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语文 -第一单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 -第一单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复习赠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一、词语拼音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渲染、寒暄) 一瞬间 攀上 朦胧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点缀、辍学)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炫耀)小心翼翼峭壁 灌木
落在后面 颤抖 头颅 屡次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把玩 聒聒 淘洗 终极 迸溅繁密
伫立 凝望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挑逗 笼罩 发端 嚷 花穗 船 舱
绽开 酝酿 槐树 骚扰 小憩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怡然自得 明察秋毫 藐小之物 鹤唳云端 童稚 沟壑
二、文学常识及整体把握
一、《在山的那边》
1. 作者:王家新
2. 古诗文中写山和海的名句。(后)
3. 体裁:诗歌
4. 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中山、海等重点词句的具体含义)。
5. 诗歌主旨的把握。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
3.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1.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二、《走一走,再走一步》
1.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体裁:散文
2. 识记鼓励人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3. 体裁:哲理散文
4. 领悟文中所含的生活哲理。
5. 景物描写的作用:A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B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C展示人物性格;D推动情节的发展;E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战胜困难的例子:
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海伦・凯勒集盲聋哑与一身,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克服困难,成为一名作家。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遭受耳聋打击的贝多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志者,事竟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短文两篇》
1. 《蝉》作者:小思 《贝壳》席慕蓉
2. 体裁: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3. 领悟两文的道理
4.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抒怀
5. 有关生命的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紫藤萝瀑布
1.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代表作《三生门》、《弦上的梦》等)
2.古诗文中咏花的名句。
3.了解时的相关背景。
4.体裁:散文
5.背诵文章的主旨句
6.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7. 表现手法:对比、托物言志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1. 对比(十多年前的紫藤萝与现在的紫藤萝的对比)
2. 衬托(《爱莲说》)
3. 铺垫(《社戏》)
4. 伏笔(《走》中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杰利看起来有点不放心)
5. 照应(《紫》开头与最后一节、第二课最后)
6. 象征(《在》中山、海等)
7. 欲扬先抑(《蝉》中有惹人厌烦到感动)
8. 托物言志(《紫》一文)
9. 侧面烘托(《紫》第一节)
五、童趣
1.作者:沈复(朝代、身份、字、号)
2.体裁:散文
3.了解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成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4.概括文中的物外之趣。
5.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6.领悟文中的童真童趣,重温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珍藏美好的记忆。
(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舞]飞舞。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观蚊如鹤之趣;二是神游山林之趣;三鞭打癞虾蟆之趣。
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篇2: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网友来稿)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网友来稿)
单杜伟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组元,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乖舛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总之,这些课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认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文学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于乐、得与失、成与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4.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必要的常识,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5.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 教学设想。
1.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应从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少年鲁迅在游戏和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客观地把握课文的主题。其中的精彩片段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和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节选,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其感人的情节,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语带双关的标题,充分解读父女之间的深切关爱,了解课文巧妙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师长的教养。
3. 《丑小鸭》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要了解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认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寓意,掌握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本文,可以介绍作者安徒生以及童话的.写作特点。
4.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内容比较含蓄,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但教师不必刻意从成长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还应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5.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教学本文,除了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 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知道,他曾经因为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2.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选取重点章节,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
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无从 宿儒 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
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 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 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
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明确:
a .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b.第一部分 1-8段,第二部分9-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 研读与赏析
1. 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 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 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
a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2. 四人小组讨论,课堂发言。
合作、探究。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逐渐集中、归纳、明确: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各具特色、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角度观察、感受。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物描写,引人入神,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快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 作业
1. 抄写,积累字词。
2. 背诵课文第二段。
3. 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学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二. 整体感知
1. 默读理解
a.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 有哪些联系?
2. 讨论明确
a. 两段内容是通过第9 段巧妙过度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巧妙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 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仪,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三. 问题探究
1. 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a. 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 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的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受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
篇3:语文 -第一单元作文语文 -第一单元作文
语文 -第一单元作文语文 -第一单元作文
文题:暑假里的一件有趣事目的要求:1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写一篇作文,围绕“趣”选择材料,突出有趣。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作文题目自拟。
4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不通顺的语句。
教学重点: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中心明确。
教学难点: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习作准备:学生汇报自己在暑假中做过哪些有趣的事。
指导步骤: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过去,你们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想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在暑假中你参加过什么有趣的活动?做过什么有趣的游戏?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看过什么有趣的'电影、电视?从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事写成一篇作文。
二、明确要求
1、 写一件事
2、 发生在暑假里的
3、亲身经历的
4、必须是有趣的
三、指导选材
1、 这次作文应围绕哪个词来写?(有趣)
2、 什么样的事才是趣事呢?
3、 暑假里我们经历过的事有很多,该选择怎样的趣事来写呢?(印象最深的趣事)
4、 讨论交流,评议选材情况,确定作文材料
(1) 分组交流,围绕“你准备写一件什么趣事,这件事为什么有趣?”来讨论。
(2) 全班交流,评议选材情况。
四、指导写法
1、 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描写。
2、 练说趣事。
3、 大家评议。
五、练写
教师下水文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一天中午,烈日放出耀眼的光芒,晒得柏油马路都变得松软了。这正是做小实验――“日光烧纸”的好时机。
于是,我忙把一张白纸铺在院子的空地上,然后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照。当放大镜距离纸面12厘米左右时,白纸上出现一个杯口大的光圈。随着镜片向下移动,光圈逐渐缩小。离纸面只有5厘米了,纸上的光圈只剩下一个亮点,发出电焊火光一样刺眼的光。我好奇的用手指去摸,哎呀!像被开水烫着似的,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我两眼紧盯着亮点,不一会,聚光点下的纸由白变黄,由焦黄渐渐变黑,刹那间,奇迹发生了,我大声喊起来“哥哥,快来看,纸冒烟了!”还没等我说完,纸已经烧了一个大窟窿。
今天的小实验真有趣,我会不断的学习,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
讲评步骤:
1、 选择学生习作中内容具体,叙述比较清楚的作文进行交流讲评。
2、 投影出示一篇不成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一评,修改不恰当的地方。
3、 同座互相修改,找出不足之处。
4、 相互交流,拓宽思路。
教学反馈
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作文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作文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专项识字,编排了四篇课文――《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作为识字的语言材料。从内容上看,四篇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有大自然、姓氏、小动物;从形式上看,有词串、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此阶段学生的语感特点。
《春夏秋冬》通过情境图描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和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姓氏歌》这首小儿歌为学生列举了常见的姓氏,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趣味,知道姓名也能帮助识字,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渠道。
《小青蛙》以儿歌的方式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猜字谜》编排了两则简单有趣的字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初步掌握猜字谜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是听故事和讲故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以洪亮的声音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文园地一”安排了“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几个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识字写字、阅读、积累等活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此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初步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四篇识字课文,进一步鼓励学生拓展识字渠道,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但是由于受到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掌握的识字方法有限,难以对识字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鼓励他们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识字、读文,并采用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教学手段在指导识字中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同时要结合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在识字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单元51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28个汉字,积累相关词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词串、儿歌,背诵《姓氏歌》。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表示一年四季的季节名词,了解常见的姓氏.初步认识字谜这种文字现象。
4.初步了解形声字,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5.初步认识26个字母,读准音,区分形。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识字读文,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姓氏儿歌、表示天气的词语等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4.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初步体会到中国姓氏文化和字谜的有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具体语境、情境,感受汉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兴趣。
篇5: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写出下面字的笔顺
秋:
泉:
母:
北:
三、比一比,再组词。
四、照样子填一填。
五、把括号里不对的'字划去。
1.小(鸟 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2.春天,我们村成了花(园 元)。
3.江水、河水都要流进海(羊 洋)里。
4.爸爸(每 母)天都要看新闻。
六、按原文填空。
1.( )流进小溪里。( )流进江河里。( )、( )流进海洋里。
2.春天,梨花( ),苹果花( )。秋天,( )熟了,( )也熟了。
七、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1.……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桃花 苹果 许多 黄河
海洋 江河 西湖 祖国
已经 到处 母亲 长城
二、秋:
泉:
母:
北:
三、
四、
五、1.划去“岛”。
2.划去“元”。
3.划去“羊”。
4.划去“母”。
六、1.泉水 溪水 江水 河水
2.开了 也开了 果子 苹果
七、1.妈妈喜欢我,爸爸也喜欢我。
2.我们的校园多么美啊!
此文章共有2页第 12 页
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篇6: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计划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计划
1.隋朝大运河
①了解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②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2.“贞观之治”
这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业绩。参见前面的导引部分。
3.“开元盛世”
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叫开元,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生产工具的改进从两方面掌握:典辕犁、筒车、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重点掌握唐三彩的制造,唐都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5.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回纥”是团结、联合、协助的意思。公元788年,自请改汉字译音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回纥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新唐书》、们日唐书》都说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资治通鉴》说:“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以上材料说明回纥人风俗朴厚,安史之乱以前内部矛盾并不尖锐,崇尚勇敢,改名回鹘也可反映出来。
①唐与回纥的关系:政治上:回纥汗国存在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②吐蕃的社会生活:
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他们非常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战败脱逃的在他头上挂一狐尾,表示奇耻大辱。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武器精良,平时人人佩剑,铠甲坚利,战士全身披甲,惟开两眼,劲弓利刃也不能伤。
当藏族还处在原始的民族部落时代,就和汉族有了联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o 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o 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这一切都说明早在七世纪时,汉民就建立起亲如一家的亲戚关系。
7,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赐锦帛数万匹,大批杂伎工匠及龟兹乐队。工匠将生产技术传到吐蕃,至今拉萨还保存着许多唐代乐器。《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籍也在这时传人吐蕃。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引日唐书·吐蕃传》).
唐和吐蕃的关系,长时期内是友好相处,虽然统治者之间也发生过战争,但这些战争一般为时不长,而且遭到人民的反对。如唐玄宗时,金城公主刚死,玄宗就派大将哥舒翰攻打吐蕃o‘后来,诗人杜甫写诗指责说: “赞普多教使人秦,数通好合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虑悲公主亲’’(《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二)o安史之乱期间,吐蕃乘机占有陇西许多地方,一度攻占长安。后来与唐时战时和,基本上保持亲戚关系。
6.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
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于近代在日本九州发掘出来,证实了史书的记载。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习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扎
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安京(今京都),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7.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
安史之乱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分析、掌握。
①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治通鉴》卷222),“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引日唐书·回纥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这诗句描画了由于战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②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安史乱起后唐王朝分崩离析,无力镇压叛乱,只得采取姑息政策,对安史部下的重要降将仍旧让他们做节度使,留驻原来的地方。于是,李怀仙做卢龙节度使,据河北北部一带;田承嗣做魏博节度使,据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李宝臣做承德节度使,据河北西部一带,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o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们日唐书·李怀仙传》),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山东)·李正已等,都不听朝廷诏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安史之乱以后,河北、河南、山东、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节度使“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不接受唐政府命令。他们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事后胁迫中央承认,名义上是唐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兵力和财力,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唐末农民战争的重点是它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8.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李春、孙思邈的成就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还不能确知,学术界认为在隋唐时期。
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里,记载了:“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磺、雄黄和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可见其时人们已熟知火药的燃烧和爆炸性能。《真元妙道要略》记录了制成火药的方法。
据宋路振《九国志》记载,当唐哀宗天祜初,郑蹯进攻豫章时, “发机飞火”,把豫章的城门龙沙门烧了,他率壮士冒火登城,浑身都被烧伤。五代末、北宋初的许洞解说,“飞火H·是指火炮、火箭两种东西。在豫章的那次战争说明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李春,隋朝建筑工匠,赵州桥的设计者。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的设计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赵州桥建成100多年后,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才简略地提到:“赵州汶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样才使人们得以知道安济桥是普通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无法查考其生平。李春对我国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将永载祖国史册。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至今已有13的历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桥面,以行车走人。在世界桥梁史上,石拱桥出现是比较早的。我国石拱桥更为悠久。大概在战国时已经有了石拱桥的建筑。而赵州桥的特点是“敝肩式”,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中最先进的一种。这在欧洲是14世纪才出现,就是法国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700多年,并且早已毁坏。
赵州桥全长52.82米,宽9.6米,桥上有3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赵州桥的净跨度长达37。37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桥的跨度虽大,但拱高只有7,23米。因此桥面坡度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
孙思邈的成就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9.诗歌的黄金时代
尤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学习时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本单元难点
1、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a,三省六部制:581年,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权力。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其中,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为此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事。三省六部的关系和职权,课本的注释里已说得很明确。三省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必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纳言(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内史(内史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务。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继承汉魏旧制,实际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发展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可以防止外戚大臣专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晶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
b.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形成:隋朝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但到西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经不大注重门第。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建,最高统治者要求从地主阶级中广泛地吸收有才干的人参加政权,以巩固统治。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晶中正制,改革选官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由地方送士人(包括州、县学的生员)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录用为官。秀才考政论文章,后来还加了杂文。杂文的题目比较难,如《司马相如上林赋》、《贾谊过秦论》等。那时秀才录取标准很高,及第的人极少。明经是考经书的记忆和经义(对经文大意的解释),及第的人数较多。隋炀帝时,增加了进士科,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6,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
2.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要从政绩人手,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历史功过。
3.正确认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
通过学习,认识到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4.安史之乱的过程,藩镇割据的概念
参见前面导引部分。
篇7:第一单元语文试卷
一、看拼音写汉字。(8分)
f’ j”n qio j tin
音( ) ( ) 聚( ) 增( )
l su yng p“
箬( ) ( )衣 晶( ) 五线(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
( )的天空 ( )的眸子
( )的羽毛 ( )的草滩
( )的春天 ( )的天鹅
( )的雨丝 ( )的翅膀
三、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
光彩夺目:
俊俏:
四、辨字组词。(4分 )
俏( ) 倦( ) 蓑( ) 睛( )
峭( ) 卷( ) 衰( ) 晴( )
拢( ) 塞( ) 忆( ) 陶( )
扰( ) 赛( ) 亿( ) 淘( )
五、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冰( )雪( ) ( )调( )顺 心( )神( )
草( )莺( ) ( )峦( )嶂 ( )月( )风
风( )日( ) ( )涛( )浪 云( )霞( )
柳( )花( ) ( )花( )卉 花( )月(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微风( )着千万条才展开带( )色的嫩叶的柳丝。( )的草,( )的叶,各色( )的花都象赶集似的( )来。
2.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加上( )的尾巴,凑成了( )的小燕子。
七、缩写下面的句子。(6分)
1.我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
2.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
篇8:第一单元语文试卷
一、改正错别字
牵常挂肚( ) 不球甚解( ) 别出心载( )
念念不望( ) 于众不同( ) 千翩一律 ( )
二、补充句子,写出人名。
(1)一日无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读之可以医愚(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
(5)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两句课外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
(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仿写句子)
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__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____.
(3)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第一单元】相关文章:
10.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