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

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

2023-05-24 08:31: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奶油鸡肉浓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

篇1: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

肖培东

和我一起飞向兰州的,是鲍尔吉原野的《草言草语》。

读完《春天喊我 绿袖子》,我就坐不住了。仿佛座位上突突生长起许多绿草,团团把我给围住了,腿脚出没在狭窄的机舱空间,这时,似乎都伸进了春天的花园中,春天的屋檐下。我一定也被合欢树的曲枝扯住了衣襟,合欢的枝、龙爪槐的枝都从高处凑近了我的耳边,它们在轻轻地喊:“唔,春天喊你!”喊这话的还有春天的草,它们簇集在屋檐下,也踮起脚来朝我兴奋地摇起手臂。我甚至听到了它们的歌唱,青翠的声音,嫩嫩地,脆生生的,阳光流淌着,一路晶莹。

哪里有这样写春天的草,写春天的雨,写春天的土地的?

草原上的彪悍的风里走出来的蒙古汉子,怎么会有这样细腻和灵动的心思,怎么能把汉字经营到如此轻灵动人?

他写春雨,“春雨知道自己金贵,雨点像铜钱一般‘啪啪’甩在地上,亦如赌徒出牌”。他写土地,“然而在雨中,土地委屈着,浮泛腥气,仿佛埋怨雨水来得太晚”,“在犹豫的雨中,土地扭脸堵着气,挣脱雨水的臂膀”。他写春天的草,“对春天的到来,草们兴奋了一个多月。它们听远处含糊不清的广播,也挤在一起阅读人们扔在地上的旧报纸”。天,我只会写“旧报纸扔到了地上”,原野先生怎么就懂草的心,知道竭力生长的绿色是在读报呢?顺着他的文字,闭眼一想,还真是,小草就是在仰头读着报上的信息,就像年少时我们用报纸糊着房梁,只是我们忘记了寻找春天的文字,春草们可比我们更懂情趣。路过公园的人用报纸遮住了它们的身段,可它们不恼恨,不生气,还是嘻嘻笑着争先恐后地顶着铅字嗅着油墨去吮吸春色。“我们尊重春天。”草妈妈在说话的时候,手臂也不肯放下,怕错过每一道阳光。就这样乐观,自尊,清朗,热爱,它们的世界,天清地宁!

尊重春天,难怪一切那么美好!

原野先生用草妈妈的话,揭示了秘密所在。

春天喊我了!--肖培东

最喜欢他写《绿袖子》的那一段,亲切、机俏、诗意、哲理。草妈妈告诉草孩子们要穿上绿绸子衣裳,“不穿就不许出门,然后,伸开双臂,像献哈达一样,表达对太阳和人群的好意”。怎么可以这样温暖地说出草妈妈的叮嘱?绝不搔首弄姿,绝不惺惺作态,草妈妈和草孩子的对话,就是母亲与我们的对话。而最后两段,更让我动容:“它们准备着,每天都在练习迎接春天的礼节。草没有钱,它们原本想买一些贵重的礼物给太阳、春天和土地上的人们。不过,草家族的孩子对自己的绿袖子特别自信,练习的时候,它们并拢手指,尖尖地伸出去,不断伸出……”我读到这里,眼眶湿润。这是我见过的写草的最美丽的文字,我用目光细细舔舐它们,用手指轻轻抚摸它们,怕触疼了它们,怕看羞了它们,我竟然不知道,怎么样的表达才最合适。没有一个“长大”“生长”,可又处处感受春草的无限生机,温柔,但又那么有力量,自然的美和恬淡,自然的宁静和蓬勃,最重要的是,它们让我羞愧!无论是在屋檐下簇拥交谈,还是在荒原上柔姿曼妙,它们绝无半点埋怨,局促的土地遮不住它们萌绿的憧憬,粗犷的风沙掠不去它们对春天的渴望。“快长吧!阳光真好。”它们的语言永远那么洁净,那么乐观。它们对自己的绿袖子那么自信,并拢手指尖尖地不断伸出,美丽地活着,清醒地见证着时间的流转。哦,原野先生,童话般地写着,我们读到了一个精致又宽阔的春天的世界。这个世界澄澈透明,妙趣横生。我惊叹:这是一颗怎样温柔而敏感的心!

要多少的纯净,才有这样的细腻和善良!

要多少的寂寞,才有这样的安宁和豁达!

要多少的苍凉,才有这样的热爱和谦逊!

要多少的坚守,才有这样的童真和坦诚!

文字是遮蔽不了的,你的心,你的灵魂,你的高贵或卑污,你的纯真或粗糙,都在你的文字中。在原野先生天然的文字里,我们读到的不只是草原大漠的威武雄壮和无边凄凉,更多的是生命的萌动滋长和无限美好。他低着头,俯着身,亲吻着他那无比热爱的土地,亲吻着每一朵点缀在草丛中的矢车菊,亲吻着散落在草原上的点点绿色,亲吻着落日余晖下无限空旷中的那些微笑的生命。蒙古大地的山河花草,马牛羊犬,都是他的故乡,都是他的父老,他那么爱它们,亲和着它们,“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原野先生岂止是在感受,分明已经融为一体,血液和灵魂里都是花草的汁液,马粪的芳香。他珍藏青草的泪痕,他辨听花叶的低喟,他谦恭地和草原上的云彩交谈,他收集阳光碎片,还能兴致勃勃地看狗和狗打架,看风来的时候草的腰身和叶子前仰后合,在他们意味深长的微笑中思考人的进化。俗世红尘,滚滚俗流,能把自己的魂魄交给大地交给天空交给自然,能谦逊地说出“但我怎能比树和草更有资格谈论春天呢?”这样的自责之语,他的字里行间鸣响着儿童的天籁之音和哲人的诗意智慧也就自然而然。

他应该就是春天里那株卑微、洁净、自在又温暖的小草,只愿承载自然和岁月的风沙雨滴,不愿把自己张扬在世俗喧闹中。《草言草语》里,他多次写到草。“人实在无法想象,柔软像纸一样的草,怎么能钻透泥土的封锁;无法想象水洗过一样新鲜的草,是怎样渡过漫长的冬天的。”谦卑的力量,贫贱的力量,民主的力量,静默中,分分秒秒在生长。心如春草纯净,不与世俗为伍,远离喧嚣,融入自然,宁可渺茫遥远也不落庸俗。“春天喊我!”“阳光喊我!”用喜悦感恩,尽管卑下。鲍尔吉原野,以草的形象,借草的呼唤,探寻世道人心,叩问现代社会,展现心灵深处的厚重与真诚,让我们重新体验人心的淳朴和圣洁,体味人性的真切与善良。

尊重春天,可我们呢?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

我羞愧地伸出我污浊的手掌,并拢手指,不断伸向他的文字和思想。

我为我多年行走得如此俗气不堪而忧虑。

“河比天空和大地更有人间的气味。”原野不点破的想法,我多少读懂了。

原来,当我向另一个世界睁开眼睛,我就会对这样的世界闭眼。而这个世界,才是我们最不能亵渎忘怀的世界。

我向书页上每行天然的句子感激,微笑。一点点枯败的世界里,现实的事物逐步蚕食着精神的领地,而这样素朴优雅的文字,初如微风柔柔,读得厚了,渐成冷风阵阵,一层一层地为我们剥去树上恣肆的物质的叶子。我沉浸其中,如站在风口,心甘情愿地任它们掠过脸颊,划过手臂,拂乱头发,叩击胸口……

放下书本,看飞机窗外,阳光灿烂,白色的云朵厚厚无边。突然觉得,那就是一片硕大苍茫的草原,蓬勃的草叶争相摇曳,互诉美好,缠绕其间的,是鲍尔吉原野不沾烟火的文字,花环般地散发着芳香。

春天在喊我了!

[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

篇2:一课天然万古新--我读肖培东老师《斑羚飞渡》课例 (教师随笔)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张 丽

读到第四遍,我决定把《斑羚飞渡》课例整理到我的电子读书笔记本里来。不知为什么,这个课例,越读越耐读,越读越有味--就像生活中有一种人,乍看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然而一举手一投足间都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叫你禁不住被他(她)吸引,甚至下意识地想去模仿。

仅从课例三大板块的名称来看,这个课例确实显得很普通:“整体把握”“灿烂的飞渡”“灿烂的背后”,没有任何噱头;但从小说主角斑羚开始,解读“飞渡”,理解“灿烂”,这条线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主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斑羚飞渡,是 的飞渡”,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仿佛玉碗中的水,不断注入,不疾不徐,清澈香醇,碗中的水位自然上涨,却不漫不溢,直到碗口形成巨大的张力,碗中的莲也丝丝缕缕飘散出清香来:妥帖、自然、轻柔、舒缓。

肖老师的课是长在朗读里的课,一个“咩”字成就了肖氏《山羊兹拉特》独特的“这一个”。我把《斑羚飞渡》里的朗读抽出来观察,发现肖氏朗读不炫技巧,不玩花样,肖老师的朗读指导重在品味词句的意韵,学生在得“意”之后肖老师又让学生再回到词句中读“言”,所以学生的朗读“得意”也不“忘言”,得“筌”又得“鱼”。比如:

生读: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

这里,学生照读课文,语速很快。肖老师是如何指导朗读的呢?他说:

不是只有快速就完成了这部分朗读的,“突然”,是要有快速的启动感的,但有些动作要拿捏准语调语气,一味读快了就啥都找不到了。

这里学生读得比较快,但又似乎“快”得不够味,不得劲。肖老师肯定了“突然”一词是要读“快”的,但他没有进行打节拍式的技术指导(因为朗读是“技术”更是“艺术”),他注重用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去“意会”:“突然”是要有“快速的启动感”的。什么叫“快速的启动感”?我想象应该如同警匪片里摩托车猛踩下油门绝尘而去的瞬间:紧张、悬心!在这里,肖老师没有把朗读中的“快”机械指导成音乐中的1/4或是3/4拍,而是用了一个具体的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词“启动感”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因而学生的朗读就是建立在由肖老师的语言启发出的自我联想、体验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代入感”很强的朗读指导方式,它告诉学生:朗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也是需要加入读者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所以,肖氏朗读指导说到底是一种“品”,一种“悟”,是“因意求声”,不是单纯的练“声”。

我读肖老师的课,一看他如何指导朗读,二看他如何点拨和追问,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语文老师的真功夫。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材料索引甚至文本解读都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他在课堂上直面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生成时自然吐露出的话语,必然是他自己的东西,掺不了假。

看下面这个片断:

一个学生回答“这是 的飞渡”时说“这是‘拯救种族生存’的飞渡”,并朗读第14段“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肖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点拨“哪个词最能体现‘赢得了种族生存’的意味?”生答“赢得”,肖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寻找句子中“隐蔽起来的东西”,生答“竟然能想出”,师肯定并追问其中哪个词最有味道,生答“竟然”,师顺水继续推舟:“竟然”说明什么,生答:

“斑羚很聪明,能想出这样意想不到的方法来。”

“它们很机智,在生死关头想到了很难想到的方法。”

“斑羚很果断,它们很勇敢,对牺牲一点都不畏惧。”

肖老师总结,这一句既写出了飞渡的惨烈,也写出了斑羚的智慧和英勇,接着继续指导朗读其中“很强烈也很复杂的感情”,生自由朗读。

这个教学片断中的点拨是将学生所填入的叙述性的短语“拯救种族生存”一步步引导到形容词“聪明”“机智”“英勇”的过程。跳过这一段,我看到肖老师在总结“这是 的飞渡”是出示了一张幻灯片,上面显示的是肖老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预设回答:

PPT显示:

无奈的 残酷的 悲壮的 智慧的 精确的

勇敢的 坚定的 宁死不屈的 充满牺牲精神的

有尊严的 高傲的 从容的 快速的

团结有序的 自觉的 生命传承的

……

依据肖老师的预设反观刚才这个教学片断,我感觉学生回答的“拯救种族生存”似乎和老师预设的“生命传承的”意思更接近,如果是我,在学生回答之后,也许就会往心里的预设上靠,但肖老师没有,他的牵引不是强引,他没有把学生的发言当成完成自己预设的走过场的“跳板”,而是真正贴着学生的已有理解,一点点,耐心地抽丝剥茧,慢慢地,在学生的理解和老师自己的理解中寻求一种共识点--就像在火塘里生火,细细地拨弄着柴草,直到柴草下的火苗一星星、一点点生上来。在这样的点拨中,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提升,一步步清晰可见。

王君老师说培东老师课堂素材的干净已经到了“有洁癖”的地步,说实话,我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喜欢链接引用一些名家名言,仿佛这样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我也喜欢精心准备一些过渡语,把它当成是课堂行进过程中的“提拉术”。我读肖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总结语,感觉这些话语不是那么规整,不是多么华丽和深邃,但却都挺“走心”,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去。

比如《斑羚飞渡》最后的结束语: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小说中的猎人和斑羚都只是符号,他们不一定都是人和动物,但他们身上一定有我们这个社会的某种情绪。这片灿烂,其实代表着美好的、理想的世界,我们看到斑羚悲壮的身影,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看到残酷竞争下的生存之道。同时,我们还应读出我们应有的反思,斑羚用尊严的背影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应该在这片灿烂里接受精神的洗礼。桥是用来渡人的,可是,我们却慢慢失去了我们心灵走向洁净走向崇高的桥。最后一句话,除了这个灿烂以外,我们还可以抓一个动词,“消失”。灿烂,是不应该消失的。如果曾经消失的话,就让我们重新找回。那悲怆的咩声,那灿烂的飞渡,是否能让我们如梦初醒?是否能让我们找回我们的精神之桥?”

这样的总结,谈不上有多么简洁深邃,但每句话里都有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印记,比如“悲壮”“尊严”“生存”,因而,坐在课堂里的学生都可以从老师的总结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获得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也应验了肖老师在课堂开始纠正易校长所说的“期待肖老师的课”为“期待我们大家的课”,这课,真的是大家的:肖老师的、学生的、听课老师的,还是读他书的你、我、他的。

一“课”天然万古新,在丝丝入扣的点拨和声声动情的朗读背后,我感觉肖老师沉静的目光正从他明亮的镜片后,捕捉着眼前的一行行文字,将它们放到自己的心上,一字字地,解码文字内里的情和意。

[一课天然万古新--我读肖培东老师《斑羚飞渡》课例 (教师随笔)]

【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读“草房子”有感

2.读草房子有感

3.读草房子有感700字

4.读《草房子》有感1000字

5.读草房子有感700字作文

6.暑假读《草房子》有感202

7.读草房子有感作文500字 读《草房子》有感

8.小学生读草房子有感500字

9.读草房子有感400字作文

10.读草房子有感精选600字

下载word文档
《春天喊我了!--肖培东读《草言草语》有感 (教师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