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2022-05-28 08:51: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木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篇1: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篇2: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陈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后生可畏。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篇3: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周文如老师是我校的一名语文骨干教师,今天再听她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甚感亲切自然。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周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周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周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周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周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周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周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篇4: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李老师这堂课着眼于“本色语文、诗意语文、和谐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主动、互动”的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李老师课前就教学生唱云南民歌《猜调》、奥运会上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并在导入时告诉学生,云南的民间歌唱活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打官司”也是唱歌。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先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性。信息传递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即由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这节课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谈话式的双向交流也有所突破,教师更多的采用了讨论式和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的综合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地进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了学生。教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李老师没有马上让学生说出文中所写的三个场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前面学的三首歌分别可以放到哪个场合去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

三是注重朗读。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对“山野对歌”部分的演唱者、“山路漫歌”部分的优美环境和赶马女孩以及“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李老师用师生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年轻女人的野性美;引进《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与文中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对比朗读,让学生体味赶马女孩的天性美,等等。课堂上书声琅琅,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是重视词句的品味。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李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阅读教学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在课堂教学时,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她先自己示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中“就”能否换成“才”,“还”字能否省略,引领学生谈看法。然后要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品品。教会了学生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一是李老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归纳,但后来教学时并没有以这些问题组织教学,与其这样,不如就不把学生的这些问题单列出来。二是李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沈从文,我认为有些零散,可以集中介绍,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另外,文中有些字如“龙吟凤哕”的“哕”、“辟疫免灾”的“辟”等,单独拎出来讲讲比较好,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一点。

李老师说,教研活动也是基于体验的世界融合,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能像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尊重编者,尊重作者,尊重自己,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篇5: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作为一名学习者,我静静地欣赏和聆听了陈老师的.《云南的歌会》。陈老师根据文本的特质和学生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营造适度的探究氛围,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关注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面我主要从三个关键词语来谈一谈我对这堂课的感悟。

第一个关键词语:精准地解读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与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地流淌而出。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就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准确的文本解读关键。《云南的歌会》是民风民俗单元的开篇之作,对传承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具有典范作用。陈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关注的是云南的歌会文字背后的生命,她引导学生细品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传歌三个歌会,去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去体味云南人民淳朴本色的美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这堂课学生们既欣赏到云南别具特色的歌会,又懂得了歌唱也是生命行走的一种方式,要学做生活的歌者,在喧嚣的尘世间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即使是卑微平凡的生命也可以鲜活滋润地挺立于天地之间!

第二个关键词语:平等地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澜教授说:“好的课堂应该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意外的惊喜。”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陈老师关注学情,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个体差异,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读、品、悟中含英咀华,去感受沈从文先生精妙的文章布局和独特地语言风格,以积累语言,习得方法,体悟情感,浸润心灵,从而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生们在平等地对话、碰撞、交流中促使预设的目标高效达成,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精神家园。

第三个关键词语:生命的成长

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如一杯香醇的酒,一字一词总关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教学的过程是塑造生命的过程,在课堂上要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温暖的氛围,搭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陈老师以生为本,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视角,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上,学生活动充分,对话平等,气氛融洽,听者不只看老师的精彩表现,更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比如 陈老师善于运用温暖的语言多元化地评价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中评,以达到析形象,明方法,悟情感的目的。同时,陈老师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讨论、探究、对话和互动的状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点,真正践行了让师生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美丽的成长。

可能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地域文化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不太了解,在品读的角度、深度和效度上还不够完美,但正是这些真实的遗憾让我们看到了一堂原生态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

有人说:“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流向生活的河流,是暗夜许给未来的眼睛。它诗意地栖息在生活中,融合在师生的生长过程中,共同建构一种自然美好的生活。教育,即生长。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全面地了解学情,源于准确而个性地解读文本,源于充分而灵动的预设。愿我们都能做一名纯粹而幸福的语文教师,让课堂真正成为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生命生长的巨大磁场!

篇6:八年级云南歌会说课稿

八年级云南歌会说课稿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篇7: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黑板展示,让学生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云南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作品风格,了解云南民歌特色。

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3.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脉络,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三)连线作者,了解民歌有关知识(6分钟)

1.民歌释义: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释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

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

(四)一读课文,梳理脉络(10分钟)

(或集体朗读,或分组分段朗读)

自学指导:根据朗读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教师巡回检查。

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侧重于人物)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侧重于景物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侧重于场面盛况)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当堂练习:(11分钟)见小本名校秘题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1.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二)赏析品读课文:(30分钟)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读“山路漫歌”研读品味4─5段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齐读第5段。

1.“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2.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唱歌人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场面

(三)总结(1分钟)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教师:愈是世界的就愈是民族的,请你给你最喜欢的歌会写一句广告词吧。

教师范例:今年过年不听歌,听歌只听云南歌。

学生自由套用电视上的现存广告词。教师提供一些设计的广告语:

如果你没有听过,你委屈了自己的耳朵,如果你没有见过,你对不起自己的眼睛。歌声在碰撞智慧在闪烁。歌声穿林樾百鸟相和鸣。亲近自然聆听天籁。

2.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

(五)当堂练习:(9分钟)见大本名校秘题

(六)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篇8:教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D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篇9:教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

一、导入

1、播放民歌、渲染气氛。(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2、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二、朗读课文

1、朗读文章(播放朗读音乐),思考: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

2、指名回答:文中给我们描写了几个唱歌的场面?分别在哪段?

3、虽然同是唱歌,但它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的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个年轻妇女的?(齐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形象?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呢?

4、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思考讨论: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①写了些什么景物?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②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③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齐读第4段。)

5、“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齐读第5段。)

6、讨论: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三、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四、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五、布置作业

篇10: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范例

佳蓓老师的板书依然美观悦目,整个课堂依然井然有序,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收获多多,让我也受益多多。可谓是一节颇为成功的公开课。

1、思路清晰,环节明确。佳蓓老师从容老练、不动声色地讲各个知识点逐个击破,从整体感知到字词品读,节奏掌控张弛有度。既注重大环节的整体梳理,有照顾到小的知识点的落实。如赏析“啸聚山林”的`“啸聚”一词,有学生讲此词好在妙趣横生,佳蓓老师就及时抓住问题追根溯源,追问“为什么就能妙趣横生呢?”。还有一个学生赏析“在劫难逃”时说“没有原因,就是感觉好”,佳蓓老师趁机明确:感觉靠不住,赏析字词要讲道理。整个课堂就这样完全掌控在佳蓓老师心中,既完成预期的目标,又生发很多内容。

2、有方法指导,有对比练习。这节课既临渊羡鱼,又退而结网。在学生对问题疑惑,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而着急时,佳蓓老师适时地亮出解题方法,如概括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几种逻辑顺序等,让学生豁然开朗,并结合《苏州园林》一文,掌握说明文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说明的逻辑顺序。操作得当,使得学生很有收获。

优点很多,不再赘述。提几点建议。

1、下定义是否是一个难点?如果是的话,不妨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下定义,如何下定义,然后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尝试下定义。如记得美华老师讲《赵州桥》时导语让学生给讲台上的几个笔袋下定义;还有卫保老师讲下定义时,让学生给“我的同桌”下定义等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种差和属概念(记不清了,不知是不是这样讲)。

2、课后作业是“用两种以上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生物”,作业和说明文有关,但和这节课没有关系,因为学习课文过程中没提到说明方法。不如改成给某个生物下定义之类,或分析课文顺带点一点说明方法。

还有,两段视频,活泼有趣,但仔细一想和课堂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如第一段视频,放映后佳蓓老师说“这是一群来者不善的外来入侵者”,然后衔接到“速度全文,把握全文内容”,有些生硬,不如顺即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而第二段视频如果是为了宣扬“环境保护,警钟长鸣”,似乎有些多余,和这堂课不协调。不如让学生简单说一下说明方法(如若课后作业不变的话)或其他任务。

讲得比较仓促粗糙,希望不会给佳蓓老师造成困扰。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相关文章:

1.语文评课稿

2.八年级英语评课稿

3.《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4.《雨点儿》语文评课稿

5.《合欢树》语文评课稿

6.小学语文评课稿

7.语文《葡萄沟》评课稿

8.评课稿

9.云南的歌会初二语文说课稿

10.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