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阅》优质教案
“悼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检阅》优质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检阅》优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检阅》优质教案
《检阅》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3、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观看或向大人了解国庆阅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入题。
1、出示课题,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学生说感受,评评参加检阅的人。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过渡:同学们用最美好的词语评价了参加检阅的人,今天我们将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那儿的国庆检阅活动。看看波兰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次检阅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找到后,多读几遍。
2、学生读课文,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交流。板书出示最后的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反复读,读后质疑。(随即解决知道的问题,如,这个小伙子是谁?)
归纳板书:是啊,为什么说小伙子真棒?
三研读一(这个小伙子真棒)
1、我们先来认真读课文,找一找小伙子博莱克棒在哪里?用横线划下来,体会体会。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等老师也读出了博莱克很棒。)
来,大家读读,你们是从哪里看到博莱里克很棒?(注意从词语中体会)
学生朗读。(多神气的孩子啊,请你来读读。)
2、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紧张,骄傲,自信,庄严、光荣)
朗读指导。(你体会到,你来读读。)
3、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难怪观众会这样夸奖他。)
我们也来夸夸博莱克。(加上动作试一试。)
是啊,多么坚强、神气的博莱克,不管是他的动作,还是他的神采,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观众不由自主地说
四研读二(这些小伙子真棒!)
1、过渡:可是,有些观众还是有不同意见,理解纠正,纠正是怎样的?学生试读。(强调这些)
2、是的,大家刚才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请大家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交流。
3、学生交流。(善良、真诚、友谊、团结。)
(1)、我是从棘手体会到的。从五个问号感受到的。
A、谁也来读读,你们都读读,体会到什么,是从那个词语中体会到的,你再来读一读。这件事情棘手在哪里?(总结:为难,苦恼)他是怎样说这句话的?那你来读一读。他在想些什么?
B、感受鸦雀无声,鸦雀无声是怎样的?静到怎样程度,大家在想什么?
C、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朗读大家的内心斗争。(这有五个问号,谁能读好。)你们从这几个问号中发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你们能把这种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感受多个问号。(劝他不去,会怎样呢?)
学说:劝他不去,会。
把它放在队尾,会。博莱尔会怎样想?
把他藏在队伍中间,会。
请全体女生读读,从你们的声音中已经感受到儿童队员都不想伤害博莱克,大家深深的爱着博莱克,指导朗读
(2)我是从队长的决定中体会到的。
最后结果呢?(请一个男生读队长的话,你从队长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这个决定好吗?队长宁可放弃检阅时军阵的整齐,也不要伤害博莱克,多么善良啊!闪现爱心的智慧。)
读一名儿童团员的话,同意的理由是什么,羡慕,羡慕什么?有爱心。
读大家露出笑脸,鼓掌。你感受到什么?(轻松,快乐。)齐读。
(3)难怪观众会这样赞扬出示这些小伙子真棒,你现在能读得更好吗?
4、是的,当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检阅时,观众还有哪些议论的?(我听到了很多观众发自内心的夸奖。)
同学们,当博莱克拄着拐杖参加检阅时,你们认为它的.动作会和其他队员一模一样吗?但观众原谅了他,包容了他,也细心的呵护着他,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赞扬送给可爱的观众吗?
这些观众真棒!。补上三点省略号。
五升华延伸。
1、此时此刻,我们再来听听波兰的运动员进行曲,你瞧,一个拄着拐杖的男孩神气的走来了,一对迈着整齐步伐的儿童队员走来了,这时,观众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如果你是博莱克,是儿童队的一员,或是观众,也可以是台上的波兰总统,你想说些什么?请大家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最想说的写在这张纸的下面。
(多么真诚的话语啊,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老师觉得你们今天的学习也特别的棒,板书省略号。)
2、同学们,简短检阅仪式过去了,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感人的画面,最后,老师想请大家全体起立,看这幅图,把我们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博莱克,儿童队员,观众以及我们自己。(师生鼓掌)
篇2: 《检阅》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及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教育学生自尊、自强,并要关心、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检阅》。板书齐读课题。
2。谁知道“检阅”什么意思?(生答)
【检是检验,阅是观看。检阅一般是指一支队伍的最高首长对他的队伍举行隆重的检验仪式。用来表示队伍对最高首长的敬重和效忠,用来显示最高首长的尊严,只有最高首长才有资格进行检阅。 】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检阅吗?
3。大家在电视上看过国庆节的阅兵式,谁能说一说这次大阅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知道吗?这次大阅兵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震撼,除了导演组的精心编排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大检阅提前一年就开始选人训练,而且对受阅者的身高等体貌特征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每个方队的动作才会那么整齐划一,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过渡:了解了国庆大阅兵,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读了本课的字词,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前做一下词语热身训练好吗?
(出示词语:俱乐部鸦雀无声 情不自禁 贵宾 纠正 棘手博莱克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真棒羡慕主席台观众拄拐洪亮)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小组读――齐读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直奔重点
1。参加检阅前大家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说到棘手,我相知道,究竟什么事这么难办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1――6自然段去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指名答)
2。文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大家很为难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6自然段来思考。可以画出有关语句,做做批注。
(指名答,相机指导朗读)
(抓住“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俱乐部立刻鸦雀无声了”,以及第6自然段一连串的问题去感受问题的棘手。)
相机出示: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怎么跟他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师:是啊!这一段共有五个问号,多为难啊!谁能把这种为难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呢?(自由练习――展示读――评价――再读)
3。我不明白博莱克截肢了,已经不适合参加检阅了,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我相信他会理解的,还用这样为难吗?
(预设:生:不能直接告诉他,直接告诉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的。)
4。能伤害自尊吗?我不相信,我们来模拟一下如何劝慰博莱克。谁觉得自己能说会道,愿意承担起劝慰博莱克的任务,请起立。剩下的同学和我就是博莱克,听听他们是怎样劝说的,听了他们的劝说后博莱克的心理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1:“对不起博莱克,你是残疾人,为了国家荣誉,你就不要去了。”
生2:“为了集体荣誉,博莱克,检阅时你就在家里休息,把身体养好。”
生3:“博莱克,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等你把腿养好了,下次再参加吧。”
……)
5。如果你是博莱克,听了这样的劝告,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1: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些劝告会让我很伤心。
生2:我本来就很伤心了。现在又受到了这样的打击,以后可能会放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3:我好伤心啊!他们都看不起我,嘲笑我是残疾人。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没意思。)
6。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自卑了,这可怎么办?如果你是队长,你有好主意吗?(指生答)
(指生读队长的话:队员们让博莱克参加,如果我们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呢?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想想队长是怎样提出这个主意的?指导读出感情。
7。这个主意好不好?大家都夸奖队长的主意好,但好在哪里呢?谁来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预设:生1:好在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给了博莱克信心。
生2: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别人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8。说的好!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普通的儿童队员是一样的,这就是队长主意的高妙之处。后来博莱克参加了那次检阅,他在国庆检阅时的表现怎样呢?大家的决定正确吗?赶快读课文的10――16自然段吧,你会明白的。(自读思考)
9。 出示: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那是个怎样的场面?(盛大、隆重、热烈、热闹)
能把这种盛大热烈的气氛读出来吗?(指读――评――再指读)
10。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到博莱克所在的儿童队,有人情不自禁地夸起来:这个小伙子真棒!,有人夸:这些小伙子棒!相机板书:这个、这些、真棒!
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11。这个小伙子棒在哪儿?谁能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他会忘记自己在拄拐吗?这时的博莱克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自豪,激动、兴奋、全身心地投入)他在想些什么?相机板书:自信 自强
(预设:A、师:当博莱克拄着拐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时,他想:这是队员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走稳!读――
B、他想:这是队员们对我的鼓励,我一定要走整齐!读――
C、他想:这是队员们对我真诚的爱,我一定要走出精神!读――)
12。他为什么能这么棒呢?博来克能做到这样容易吗?请你想象一下博来克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摔到了……,每天累的腰酸背疼……胳肢窝磨出血泡,脱皮疼痛,起茧子……)再读上面这段话,体会感情。
13。那么,这些小伙子棒在哪儿?
大家没有嫌弃他,而且尊重他,接纳他,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敢于让他参加检阅,使博莱克鼓起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相机板书:关心 尊重
14。所以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称赞道: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棒!”
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由衷的敬佩和赞美。
所以观众们除了称赞,还情不自禁地为儿童队鼓掌。那掌声经久不息,他们用长时间的掌声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敬佩、赞美和激动。
把敬佩、赞美和激动的感情送进去再读最后三句话。
四、总结提升
1。我想,这次检阅,一定会在波兰人民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儿童队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我想说:博莱克你真是好样的。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吃尽了苦头才练出这样的水平。
博莱克我好佩服你,你是个英雄!
儿童队员们,你们的爱心创造了奇迹。没有你们的关心、理解、支持、尊重和鼓励,就不会有今天的博莱克。你们也是英雄。)
2。尊重身体有残疾的人,是一种闪光的品质!博莱克在伙伴们的关心和鼓励下,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拼搏,所以他创造了奇迹。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多残疾人,在周围亲人和朋友的关心下,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他们珍惜生命,自强不息,也走出了精彩的人生之路。谈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五、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篇3: 《检阅》教案
学习目标
⒈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⒊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⒋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领导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游玩队伍的场面。
⒉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板书“检阅”)。
⒊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⒋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⒉认读生字。
⒊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⒋小组交流
三、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⒈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⒉认读生词,生字。
⒊练习读课文,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玩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玩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⒋理清思路
课文的题目是“检阅”,文中写了关于检阅的哪几件事?(课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
师: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第一段(1):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第二段(2-9):描写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
第三段(10-16):描写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⒌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 相机理解“棘手”。“棘手”的事指什么事?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书写生字
⒈进一步认读生字。
⒉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⒊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五、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主席台 羡慕 情不自禁观众 纠正 隆重 淹没
⒉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二、感情朗读,重点探究
⒈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⒉讨论: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⑴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⑵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指导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博莱克的“棒” 。 (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玩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师:这些孩子们,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博莱克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经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玩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他们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获得了“这些孩子们真棒”的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
⒊课文线索明晰,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⑴“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玩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揣摩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一定很犹豫,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这名队员是有一定的勇气的,打破了沉默。)
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
⑶“队员们!……”(队长一定是想出了好主意,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而在他讲这番话之前,气氛一定非常沉闷。)
⑷“太棒了!……”(这个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为什么只想到了把他藏起来,或是不让他去呢?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问题明朗了,大家的思想也统一了。)
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⒈总结。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中心:《检阅》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游玩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的故事,教育我们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要关爱残疾人。
⒉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⒊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四、板书设计
14、检阅
博莱克 儿童队员
自信 坚强 关爱 尊重
真棒!
五、作业布置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附:参考资料
⒈波兰 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北部是波罗的海水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人口38.6万人。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1949年10月与我国建交。
⒉词语
检阅―①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②翻检阅读。如,检阅书稿。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俱乐部―进行社会、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商定―商量决定。
商量―交换意见。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洪亮―(声音)大;响亮。
情不自禁―拟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贵宾―尊贵的客人。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⒊多音字
乐:(lè)欢乐,俱乐部;(yuè)音乐,乐曲。
藏:(cán溃┒悴兀珍藏;(zàn溃┍Σ兀藏族。
禁:(jīn)情不自禁,禁不住;(jìn)禁止,严禁。
篇4: 《检阅》教案
大阅兵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早在公元前,中国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次举行盛大的阅兵,接受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以示庆祝、致敬,展现部队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振军威,鼓士气。阅兵包括阅兵式和分列式。有时只进行一项。阅兵式是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的仪式。分列式是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检阅的仪式。
阅兵意义
大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一般而言,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阅兵史
国庆60周年大阅兵 中国建国至今共举行过14次重大阅兵仪式,分别是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84年,, 大阅兵VCD ,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我国举行的第14次大阅兵
20是我国国庆大阅兵60周年,相比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19国庆阅兵给我们留下一个辉煌而震撼的昨天,但是在新世纪的第一次重大国庆阅兵绝对值得我们铭记。
篇5:检阅教案
一、教材解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旅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总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华沙、检阅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图片,(观看)谁能告诉大家这是在做什么吗?(学生回答—— 国庆阅兵)。对,这是我们国家建国60 周年阅兵式上的图片。在这一天呢,许多的游行队伍都要接受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回答—— 祖国真伟大、我很自豪…… )对,确实非常壮观,我们都要为祖国感到骄傲。
2、那这幅图呢?(出示图片)这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自由说) 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体会“ 检阅” 一词的意思。(检是检验, 阅是观看。检阅一般是指一支队伍的最高首长对他的队伍举行隆重的检验仪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1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多读几遍。标出本课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课文,再读课文的过程中纠正错误的读音。
(2 )识记生字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生字朋友,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来吗?”
a、出示生字
俱、博、鸦、截、伍、默、局、棒、羡、慕、禁、席、众、纠
(同桌互读,然后指名起来读)
b、识记字形
大家都这么棒,已经会读这些生字了,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呢?同桌相互说说。全班交流。交流难记的字。
“ 俱” 右半部分中间是三横,不是两横。
“ 博” 书写时左小右大,和“ 搏” 组词区分。”
“ 截” 注意正确的书写笔顺,和“ 载、栽” 对比识记。
“ 慕” 书写时上小下大,重点指导下面的部件,下面是心的变体,不是小。
“ 席” 里面不是草字头。
“ 纠” 和收一起记,自主观察,提出疑问,相互提醒。
a、换一换:博— 搏 默— 墨 棒— 捧 羡— 羔 慕— 幕 席— 度
b、减一减:俱—— 具 伍—— 五
c、拆合识字法:鸦 默棒禁众
d、归类识字:截、载、栽
(3 )检查认字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
重点指导: 翘舌音:拄众 后鼻音:洪 队伍:“ 伍” 读轻声。
(4 )理解新词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会读这些词语了。那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鸦雀无声:连乌鸦和麻雀都停止鸣叫,形容很静。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淹没:盖过。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1、师: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指名回答,教师表扬回答的学生。(文章讲述了在波兰国庆检阅式上,一队儿童队员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检阅时,他们的队伍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的故事。)
2、文章的题目是检阅,那么围绕检阅讲了那两件事情呢?
引导学生回答:准备检阅、检阅时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语,了解了大意大意,那么我们这节课来深入学习文章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齐读第一自然段,大家了解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回答)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段告诉了我们地点(波兰首都华沙)在干什么?(正在准备欢度国庆节。)那在国庆节上发生什么事了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2、学习第二到第九自然段(检阅前)
(1 )请大家自由朗读2-9 自然段,看看主要讲了什么事?(点名回答。少先队员准备检阅,但遇到了棘手的事,最终完美解决,大家都很高兴。)
(2 )在准备检阅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棘手的事?(“ 棘手的事” 是指大家不知道怎么安排截肢拄拐的博莱克。)
a、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第四自然段:“ 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 说明了什么?(当时他很犹豫,矛盾,“ 终于” 说明他很有勇气)
第五自然段:“ 鸦雀无声” 是什么意思?(本意是指很安静,本文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很为难,没有一个说话的。)“ 确实”“ 非常” 说明(这件事很难办)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就是—— 棘手。那“ 棘手” 的`意思就是(难办)
b、第六自然段:(展示课件)
从这段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连用五个问号)你体会到了什么?(写出了少先队员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指导朗读,读出为难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评价读、齐读)
(3 )过渡: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队员的顾虑,那这件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
a、办法:队长想出好主意,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大家都表示赞同。
b、从哪里体会出大家都赞同队长的想法?
第八自然段:“ 太棒了” ,“ 羡慕”
第九自然段:“ 情不自禁” 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是不由自主的意思)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c、大家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d、第7-9 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家对博莱克的尊重与关心。)
e、指导朗读,读出赞同、高兴的心情。
3、学习第十到第十六自然段(检阅中)
师:国庆节到了,那博莱克在游行的时候,表现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检阅现场看看吧!请同学们默读10-16 自然段,找出博莱克表现的语句。
(1 )国庆节那天热闹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第10 自然段)
a、联系上下文体现“ 隆重” 的意思。(人山人海、彩旗飘扬、站满)
b、在这隆重的节日里,波兰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
c、指导朗读,读出热闹、高兴的心情。
(2 )在如此盛大的节日里,如此隆重的检阅中,博莱克表现怎样?(他走得非常自信,非常棒,神情很专注。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3 )如果你就是博莱克,你当时的心情会如何?(高兴、激动、兴奋、自信、骄傲、自豪…… )相机朗读:就带上你的感受读一读!
(4 )是啊,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以他们出色的表现也博得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大家是怎样表扬他们的呢?”( 大家齐读,展示课件)
出示:“ 这个小伙子真棒!”
“ 这些小伙子真棒!”
a.“ 这个小伙子” 指的是谁?大家为什么这么夸博莱克?(联系上文第12 段)
b.“ 这些小伙子” 又指的是谁?大家为什么称赞他们?
前后桌讨论:观众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仅仅是因为队伍走的整齐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的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让每个人都想有自己应有的权利。)
c、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称赞的语气。
看着这整齐的队伍,看着这坚强自信的博莱克,人们是这样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
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想着博莱克的艰辛付出,人们是这样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
三、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博莱克成功了!儿童队成功了!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的身影,你想对博莱克说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想对博莱克说的说一说。
2、出示一些图片:残疾人(如失明、聋哑人、断手、腿残)
此时此刻,你们想对这些残疾人说些什么?
3、总结:看来,我们班的孩子都是有爱心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伸出彼此的双手,去尊重、关爱身边的残疾人,用我们的爱心去营造这美丽的世界,让世界充满爱!
四、布置作业
1、把你想对博莱克说的写下来。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去尊重爱护残疾人。
五、板书设计
篇6:语文《检阅》教案
【学习目标】
1、会人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
一、录象揭题
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到时候,部队首长、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俺们中国的检阅仪式。(看阅兵式录象)
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今天,俺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仪式上,让()的博莱克走在()。xxx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观众的一致()。
3、指名说。
4、读了课文,你感觉课文中向俺们描述的这次检阅和俺们刚才录象中看到的检阅有什么不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12段:博莱克的表示
1、你瞧,这就是博莱克,他在队伍中,表示怎么样?
2、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博莱克的。指导朗读12段,读出自信、投入、有精神的博莱克。(自由读、指名读讲评、男女读、全体站起来读。)
3、看到博莱克的表示,你想怎么夸他?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读一读)
4、那为什么有的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9段
1、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示是在检阅仪式之前。俺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考虑: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与检阅仪式?)
3、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
假如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不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可以具体看出同学们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3~6段,找出表示同学们很为难的词句。
5、四人小组交流:你找了哪些句子?
6、全班汇报: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怕伤害了博莱克)
终于(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
鸦雀无声(外表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心里呢?)
第6段中连续6个问号。指导读出为难、犹豫不决的心情。
7、这么为难、这么难办的事,称为()的事?(板书:棘手)
8、这么难办的事最后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呀?再次看图。再次朗读第12段。怪不得,博莱克那么努力地表示自身。此时,他在想什么呀?
9、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与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他的同学们,能让博莱克这么有自信地站在xxx队伍中的是他的同学们。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小伙子真棒!(朗读句子)
五、小结
这次检阅,不但检阅了小朋友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篇7:语文《检阅》教案
课时目标:
1、紧扣“棘手”,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体会儿童队员关注弱势群体的美好心灵。
2、补充课文空白,创设情境写好对话。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关爱护。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写对话,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或心理。
板书预设:14、检阅
棘手 羡慕 心情
尊重、关爱 神态( ) 说
动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目睹了波兰国庆节那隆重的检阅仪式。可是在这检阅之前,一所学校的一些儿童队员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板书:棘手)博莱克左腿截肢了,检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抓住“棘手”,感悟美好心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56页,默读第2―9段,想一想:从课文哪些词句体会到这件事很棘手?找出有关句子,划一划。
2、交流点拨:说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什么这件事很棘手。
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师:的确是一件棘手的事!)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师:谁都不出声,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劝他不去?要不把它放在队尾?……怎么跟他说呢?”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2)这段话是他们的心理描写。这一连5个问号写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呢?自己读一读。
(3)创设情境,讨论解读:现在我们就是儿童队员,博莱克就是我们班级中的一员。我们也一起来讨论一下。儿童队员们――准备好了吗?(师问生答形式)
师大家为什么想劝他不去?担心什么?
师:既然这样,那就劝他别去?可以吗?
这真是太为难了,可是,大家觉得无论怎样也不能伤害博莱克,所以,最后决定让――他去。
(4)朗读:
师引范读:可是让他去,又该把他放在哪儿呢?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把他放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真是太为难了!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的为难表达出来呢?
(5):这件事情真是太棘手了,难怪当初大家商定这件事的时候,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当一个队员提出这件事的时候,俱乐部里顿时――鸦雀无声。
3、抓住“羡慕”,体会儿童队员的美好心灵
(1)这件棘手的事,后来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7――9段。
(2)为什么要把他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7――8段,读读队长和队员的话,想一想他们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3)想让大家羡慕我们什么呢?难道是羡慕我们队有一个拄拐的儿童队员吗?依生说板书有关词语。
4、你们说得真好!难怪在检阅的时候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称赞――这些小伙子真棒!(学生齐读)让我们也一起来夸一夸这些儿童队员吧,(齐读)。
三、创设情景,写好人物对话
1、模拟情境,告诉消息。这样棘手的事终于解决了,大家可高兴了。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很棒的小伙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博莱克把!(层次要求:把话说清楚、说出神态)
2、师生合作表演:(老师演博莱克)
(1)明确要求:注意听清我们的对话,观察我们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态,想想我们说话时的心情。
(2)师生情境表演。
3、请同学们把我们刚才我们表演的情景写下来,能干的同学可以展开想象,把想象的情景写下来。写对话的时候尽量能用上提示语,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或心理写具体,能干的同学还可以用上三种对话形式。
4、学生想象写话,师巡视指导。
5、点评,展示。
四、谈话,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真棒,不仅从文中读懂了儿童队员对博莱克的尊重、关爱,还写出了大家对儿童队员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尊重、关爱我们身边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着爱与阳光!
篇8:14《检阅》教案
14《检阅》教案
14《检阅》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读通课文,随课文学习,理解“鸦雀无声、棘手、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给课文留白之处补充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关键词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初步体会自尊自强,尊重和爱护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具准备:本课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播放我国国庆60周年检阅的图片叫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 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老师总结说:是呀,多么隆重、激动人心的场面!每次看完以后都让人心潮澎湃。有一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也举行了一次检阅,在那次检阅中,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这件事是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去品读课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叫《检阅》,(点击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我们要认识一个特殊的男孩博莱克和他的伙伴们。 (三)导入课文 1.呈现课件留出空白来:波兰儿童在国庆节时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然后老师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决定呢?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2.让学生回答课件的问题,然后引入字词的学习(先找学生读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最后齐读) (四)精读课文前半部分 1、出示问题: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游行检阅时,他怎么办?(理解“截肢”一词) 2、围绕“鸦雀无声”深究,解读文本 1)出示句子: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a鸦雀无声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大家在思考:该怎样安排他?) b你们现在就是儿童队员,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2)出示句子: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a你是博莱克,你会怎么想? b把大家的为难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的。 c理解“棘手”,体会小伙伴们的善良 3、学习第四、五节: a在队员们百般无奈时,队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出示队长的那段话) b儿童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团结的,温暖的,互相关心的,有志气的 ,不歧视队员的,像一个大家庭……) c这样的决定好吗?大家为什么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鼓掌?为什么说“别的队会羡慕我们?羡慕我们什么? d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这段话呢?(兴奋、激动、如释重负) e如果你是博莱克,这时大家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你会怎么想呢? f让我们来听听博莱克的'心里话吧?(想象说话) 第二教时 (五)精读后半部分课文 1、出示最后5小节 2、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到博莱克所在的儿童队,有人情不自禁地夸起来:这个小伙子真棒!,有人夸:这些小伙子棒! 3、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棒!” a理解:这个小伙子棒在哪儿?(找读有关的句子。) 他会忘记自己在拄拐吗?这时的博莱克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他在想些什么?(自豪,激动、兴奋、全身心地投入) 他为什么能这么棒呢?博来克能做到这样容易吗? 请你想象一下博来克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b那么,这些小伙子棒在哪儿? C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由衷的敬佩和赞美。 d把敬佩、赞美和激动的感情送进去再读最后三句话。 (六)升华感情 1.写话练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2.你想对博莱克说些什么? (七)教师总结: 尊重身体有残疾的人,是一种闪光的品质!博莱克在伙伴们的关心和鼓励下,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拼搏,所以他创造了奇迹。(板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残疾人,在周围亲人和朋友的关心下,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他们珍惜生命,自强不息,也走出了精彩的人生之路。请看大屏幕。 七.布置作业 认真朗读全文两遍,完成想象性作业:晚上,博莱克在日记里会写什么呢? 八.板书设计: 检阅 检阅前:怎样安排博莱克的位置 检阅中: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篇9:14检阅教案
14检阅教案
14 检 阅 一、导课 1、刚才这段录像,是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的盛况,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在波兰的首都华沙,也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检阅,今天,我们就走进华沙,了解他们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 齐读课题:14《检阅》 二、检查预习: 1、词语:(略)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国庆节到了,街道上人山人海,彩旗飘飘,检阅开始了。看,儿童队向主席台走来了。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2、一个残疾儿童也参加了检阅,真了不起。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3、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板书: 博莱克 队员们 4、为什么说他们真棒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检阅中的情景?(12――16) 四、1、谈一谈,你读出了什么? ①生:走的好,“他忘记了……”说明…… 师:说的好,他忘记了拄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出什么? ②生:自信 板书: 自信 ③生:平时训练好! 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残疾儿童走的这么好,他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想象,平时怎样训练。 生:…… ④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这些困难都是他可能遇到的。在困难面前,他吓到了吗?退缩了吗?多么坚强的`小伙子,我们再来夸一夸他:这个小伙子真棒! ⑤师:你认为博莱克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 自强 从自信道自强,博莱克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⑥你能体会出博莱克的心情怎样?(激动 自豪) 2、博莱克的精彩表现,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征服了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精彩的表现。(齐读12――16) 五、“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故事”我们讲完了,它让我们看到了残疾儿童博莱克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小伙子真棒”又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再回到检阅前,看看发生在精彩背后的故事。找一找哪些自然段描写的是检阅前的故事?(2――9段) 1、读出了什么? 生:一些事情……(读第三段) 2、那件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让不让……读第五段) 师:是啊,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大家为什么都不愿第一个开口呢? 生:怕伤害博莱克的自尊心。 师:是啊,博莱克的身体已经受到了伤害,大家不愿再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但博莱克的身体状况是不适合参加这大型的活动的,确实很难办!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 棘手!……就是难办! 3、同学们鸦雀无声……读第五段 你体会到了什么? 4、同学们请注意这个“鸦雀无声”,你们体会到什么? 我们要通过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想一想,在鸦雀无声的下面,掩盖着队员们激烈的思想斗争。此时,他们在想什么? 5、概括三个方案: ①、劝他不去? ②、放在队尾? ③、藏在中间? 谈谈你的看法。 6、三种办法都行不通,确实很难办,你能读出难办的语气?试一试。 7、在这鸦雀无声的沉默中,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眼看就快放学了,怎么办?谁有好办法? 生:把他们放在第一排!(读第七段) 师: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他放在第一排!那可是最风光的位置啊!他能行吗?队长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队员们有什么反应?读一读第七八段。 8、从他们的决定中体会出什么? 板书: 关爱 尊重 你们今天也很棒,能理解这么多层次的意义。正是队长的这个英明决定,才使博莱克有了站在第一排的机会。我们也来夸一夸他们! 这些小伙子真棒! 9、此时,博莱克正站在窗外,他热泪盈眶。假如你就是博莱克,此时你会想什么? 10、光有自信心是不够的,占据这个位置是要有实力的。于是,便有了运动场上的刻苦训练,便有了检阅台前精彩的表现,让我们再来夸一夸他们: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11、这次检阅,不仅检阅了他们整齐的队伍,还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板书: 队伍,心灵 12、博莱克和她的队员们创造了一个神话,实现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博莱克来说,这将是他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对队员们也是终生难忘的。回到家中,他们一定有很多很多话要说。 六、作业布置 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感慨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篇10:《检阅》经典语文教案
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
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交流反馈读文。
(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华沙
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
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截肢拄拐
正音:截肢拄拐
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部分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部分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
第五自然段: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现在只能——靠拄拐走路。
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
学生自由抒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
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
三、学习2—9自然段
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交流反馈。(2个)
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
板书:棘手
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
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思考,不知道怎么说)
B、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
板书:鸦雀无声
师: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么大家内心是不是很平静呢?还是让我们走进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好好地去读读第六自然段,
6、研读第六自然段:
(1)这一段很特别,你注意到了没有?圈一圈“?”
这么一段话连续出现了5个问号,课文就是用这一连串的问号来表示队员们内心的矛盾。这字里行间似乎没有答案,但其实每个队员心中都有答案。
“劝他不去?”可行吗?(整个集体就不够完整。)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这样好吗?
“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以吗?
“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也想不出怎么去说。
“谁去跟他说呢?”谁也不愿意去跟他说。
每个队员一直都在积极地思考,不断为博莱克设想方案。虽然暂时还想不好的办法,但我们从中也感受这些孩子是多么关心他呀!
指名读(有没有读出队员们在思考呢?有没读出关心他的语气来?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2)这些问句并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有一定的层次性。圈一圈:要不贀不可是
在读的时候,这些词语该怎么读好呢?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在朗读的时候,加重了这些词语,使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博莱克,从来没有放弃继续想办法,坚信一定能想出圆满的办法。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么多问号,说明这件事的确让队员们左右为难,一边要保证整个检阅仪式的整齐,一边要保护博莱克的自尊。他们的内心十分矛盾。用课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正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难怪商量之前谁也——难怪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俱乐部里立刻——。
这是多么棘手的事情啊!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呀!让我们再来读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如果以后让我们写写表示心里很矛盾的事情,可以用一连串的问号来表示。
从他们对博莱克的关心,不放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可真是一群善良、乐于助人、团结、有爱心的孩子,的确可以称得上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儿童队
板书了不起的
(三)学习7——9自然段,领悟团队精神
1、正当大家苦思冥想,左右为难时,这个棘手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这时,队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谁来读读队长的话?
还有谁也愿意来当当队长。(生读)咱们一起来读读队长的话。(生齐读)
2、队长的提议得到了队员们的赞同。一个队员说——请你读;(指导朗读:生读句子。你从他的话里感受到什么?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个句子。)一个队员大声说——男生读;女生读。
3、我们合作来读这三段话。师引读。男生,女生,齐读第9自然段。
四、补白:
讨论结束后,队长激动地把博莱克请进了俱乐部,他郑重地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博莱克。
出示:队长对博莱克说:“博莱克,我们决定检阅那天请你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博莱克听了高兴极了,随即又犹豫了:“我能行吗?要不?
五、书写生字
1、自己记一记生字
2、指导书写:博、羡、慕、截
板书:
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棘手蘀不起的儿童队
鸦雀无声
篇11:《检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板书“检阅”--齐读: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2、赏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片段)。
教师介绍背景知识: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0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画面定格,配上字幕: 阅兵--国家民族的盛典 阅兵--军人向祖国的汇报)
提问:--现在你对“检阅”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3、出示大屏幕,引导观察。
(1)引: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呢?
--学生自由说(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过渡: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
(出示课题:14、检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小组交流。
3、,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我会认: 俱 博 鸦 截 伍 默 局 棒 羡 慕 禁
席 众 纠
(2)我会读:博莱克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羡慕 观众 纠正
俱乐部 主席台 鸦雀无声 情不自禁(带读字:拄拐走路 声音洪亮)
4、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这是一次怎样检阅?
--随机出示10自然段,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大屏幕出示第10段)
B、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的队伍有
--(步兵、炮兵、青年队员、儿童队员)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出示重点句,引导质疑
(1)引:在这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儿童队员)。
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把最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们,有人说--有人说--(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2)引导发现: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3)质疑过渡:难道只有儿童队员的队伍最整齐吗?
让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用心去体验,他“棒”在何处?
(要点: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自信,又那么精神。)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课本前,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
2、走进博莱克
(1)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引: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介绍给大家?
--指名一生读。
(2)引: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呢?
点拨:此时此刻,他忘记了自己--他也忘记了自己--
他只记得自己--
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3)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A、同学们,为了这次检阅,你知道博莱克和队员们练了多长时间吗?
--资料补充: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我国家的国庆节。
--联系第一段,可以知道这里庆祝的是波兰的第二个节日国庆节。
B、引:同学们,请看清楚,博莱克不是普通的队员,他的左腿--(已经截肢),必须靠--(拄拐走路),现在却和全队--(保持一致)。在这4个多月的训练中,你能想象博莱克比别的队员付出了多少心血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结合感情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他跌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再跌倒。但一直在练习。
生:我看到他的头声流出了很多汗。
生: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学们对他说:“博莱克,休息休息吧。”但他没有停下来,还在练习。
师小结过渡: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博莱克洒下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出色的成绩。--再读12自然段。
(4)出示特写画面,引导写话:
师继续引导: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同队伍保持一致。你们看,他高扬的头,他挺起的胸脯,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写话(配乐)--交流汇报
生:博莱克,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
生:博莱克,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博莱克,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
……
(5)指导感情朗读
师引: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真让我们佩服,让我们再次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人吧!--生齐读。
(6)朗读深化
师引: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随机指名读
(7)真诚的赞美、如雷般的掌声都传到博莱克的耳朵,此时此刻,他的心情-
(引导: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
3、走进儿童队员(简略处理,以做铺垫)
师引:博莱克感激队员们什么呢?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
(指名几生先简略谈谈。)
结课: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用心感受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
三、小结巩固,指导书写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土隹截”。
[《检阅》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检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oyyz
学习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第一课时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由说)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检阅
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检查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小组间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
b.全班交流。相机理解“棘手”。
“棘手”的事指什么事?
能读出这事是怎样“棘手”吗?
练读第2-6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
讨论:为什么孩子们这样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
“席”的笔顺。
“截”的笔顺。
4、抄写词语:
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羡慕 主席台
观众 纠正
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投影出示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指名读这两句话。
2、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a.读书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b.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
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课文第12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的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指导读课文第7、8、9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指名读小练笔,评价修改。
拓展延伸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作者邮箱: ouyangyuzhou@163.com
[检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三下语文检阅教案优秀
学习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学法指导:
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知识链接:
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也是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Ju le bu jie zhi dui wu chen mo ju mian
( )( )( )( )( )
Ya que wu sheng qing bu zi jin xian mu jiu zheng
( ) ( )(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思考:课文中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是怎样夸他们的?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课堂小结
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四、课堂检测
完成填空,理清课文思路。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自然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写队员们商量一件“棘手”的事,( )自然段写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感受大家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 ,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3、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一、自主学习:
1、听写词语。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学习三──九自然段。
1.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是什么事呢?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2.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队员们都有些什么想法?大家满意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习第十──十六自然段。
1.我们小组齐读课文。
2.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用笔画一画。
3.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读第12段,体会博莱克的心情。
为什么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课文,我们每个人一定都被深深地感动,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四、课堂检测
1、引导写话。
(1)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你说: 。
(2)检阅结束回到家,博莱克对妈妈说: 。
2、抄写文中好的词句。
五、课后反思
篇14: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检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检阅》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4课,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们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3、概括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文。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勾出我会认的字,同桌自学。
2、同桌互相考一考。
3、指名读,齐读。
4、开火车检测。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指名教读我会写的字。
2、齐读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5、四人小组讨论用生字组词。
6、说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
7、作业:练习写字。
篇15:《检阅》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检阅》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过程与方法:
注意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维水平和实际能力;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间隙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字词卡片。
2、与课文插图一样的挂图或录像片。
学生准备:
课前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淘.教.案.网)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自主识字
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齐读课题
理解“检阅”的意思。什么叫检阅?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隆重盛大的检阅的场面吧!
1、观看课文教学挂图。
2、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思考,并讨论自己的发现。
3、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
二合作交流
1、要求:
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难读的做上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课件:
俱乐部主席台观众队伍局面
广博截肢拄拐洪亮纠正
沉默羡慕情不自禁鸦雀无声
指名读正音
男女生对读
指导书写:慕截
品字形结构:众磊焱等
1、读课文。
2、试着认读生字。
3、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
篇16:《岳阳楼记》优质教案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字数不多,境界宏阔。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写景,仅162个字,却描绘了三幅景象:一是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二是写了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三是写了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细而不腻,粗而不疏,可见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对比互衬,相得益彰。作者写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要写“悲”,就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森凄凉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为了写“喜”,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学习时要抓住文脉,理解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用。
【设计思想】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吟味,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针对《岳阳楼记》广泛使用骈句的方法,引导他们去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另外,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合作学习,多讨论,不束缚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最大的才能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以前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3.课文主旨的理解是难点,先让学生自主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重视阅读,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加强训练,必须在反复阅读中方能实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述法图文对照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作品岳阳楼记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将学案发给学生。
2、谈话激情: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倾听并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文本作情感铺垫)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使他们进入文本的佳境。
二、自学质疑,整体把握
1、介绍作者,进入新课
2、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3、⑴、师播放课文片段朗诵,学生速读课文,要求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赞颂滕子京遭贬后取得的卓著成绩。第二段,描绘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第三段,描绘阴雨天的景色及登楼者低落的情绪。第四段,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写登楼者愉快的心情。
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点明中心。
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学生根据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已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给生字正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为主)
3、回答问题,复述情节
4、读书交流,补充质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思考并讨论: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越明年百废俱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备极
(2)为什么滕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3)“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4)再读课文,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5)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找出来说明他们的关系或作用。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根据所提问题,找出相关语句,概括明确。
2、积极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⑴略⑵大胆发言。(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计较自己的.得失)
3.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4.交流合作,回答问题,(衔,吞—使近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绘声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由情的体悟到理的明晰,以独立学习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已融入学生的探讨中去,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精讲点拨,剖析要点
1.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是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两段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必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为何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再次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3.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难点的突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1、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主旨。(范仲淹把古代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2、补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室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比较体会两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3、引导学生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以“范仲淹,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下自己对《岳阳楼记》的理解。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宏伟抱负)抒情:悲喜
忧乐↘ ↑↑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豁达胸襟)
忧乐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互动,掌握了文中的名言警句。从学生今天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紧跟老师的引导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风气异常浓厚。散文的风格豪放开阔、刚健雄奇,表现了范仲淹高远不凡的胸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一步步走进了他的内心,走进了岳阳楼的精神内涵。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分析写景的段落,理解作者写景言志的意图,感受作者抒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节操。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对作者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还不是能深入理解。这还需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
篇17:《岳阳楼记》优质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由有创意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 叙事 缘由 作文记之
二 写景 总写 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 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 议论 胸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 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教后反思]:
本文以其大气的文风和高尚的境界多少年来备受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的青睐。也许,正因为它在教科书中历经的时间太久,所以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法好像不知从哪一天起就被定格了。本教案在借鉴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力图打破常规。注重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个性解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基础积累扎实:在教学中注重了基础知识如注音、释词和句子翻译。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当堂检测都注意了这一点。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文言文教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改革都不能忽视字词教学。
二、思维训练求深:本设计在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流程六[品味探究]第2题“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这是一道鉴赏题。初中生应该具备初步的语言评析能力,即运用一定的评析方法对句段进行赏析。在这里,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示学生几种主要的评析角度。
[品味探究]第3题“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这道题首先必须交给学生: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常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得提醒学生注意共性化阅读的问题。
学法指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必要。它会给学生语文学习以方向,让他们有“法”可依。语感对于学好语文固然重要,语言技巧和方法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样不可忽视。
三、解读张扬个性:在关注共性化阅读的同时,注意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品味探究]第4题“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
如果学生答:作者为自己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而感到自豪,所以要读得豪迈。我们应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答:作者以此语勉励自己。自勉的同时,勉人。委婉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劝勉之意,希望滕子京能够走出个人狭境,放眼四海,大济苍生。所以应读得语重心长。我们应予以赞扬。
如果学生答:作者为世间多眼界狭隘、自私自利之人而感到愤慨,感慨世间知己甚少,所以应读得苍凉悲慨。我们更应尊重和鼓励。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乃至进行个性化的文学创作都非常重要。
四、朗读讲究美感: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更何况美读呢,教师的美读无形中会感染学生,调动气氛。而学生自己的美读更能激发他们对作品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语文课堂中书声朗朗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五、流程追求方法: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问题,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唯有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心,才知道哪是自己会的,哪是自己不会的。唯有此,才能不断强化他们“我”的概念。
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把它们交给小组,集大家智慧合作解决。让他们在合作中彼此学习,培养其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六、情感熏陶自然:我在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注重对其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正确引导。而这一切必须自然不做作,教育无痕,方显作用。在结束语中自然而有激情的提出希望——“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我们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也在关注其人文性。而要在授课过程中彰显语文人文性就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刻意为之。
在教学流程的每一步,都给出了设计意图。我希望这是一篇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设计,也是一篇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的设计。希望热爱语文教学研究的同仁多批评斧正。
篇18:《观沧海》优质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 、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附文:
观沧海 / 碣石篇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篇19:高中生物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晋朝“车胤囊萤”的典故,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顺势提出问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那种物质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直接提供能量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喻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示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ATP,ATP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团却已经带有放射性标记”。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示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学生自主说一说,并讨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学生自主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补充,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资料: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思考: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
高中生物优质教案
【《检阅》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2.优质教案
4.检阅说课稿
6.检阅 教学随笔
7.检阅优秀说课稿
8.运动会检阅解说词
9.六一检阅口号
10.检阅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