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赞》的课堂教学设计
“诚骁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胡杨赞》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胡杨赞》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 胡杨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说明
《胡杨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由“独钟情”到“动心”到“赞颂”一系列的感情主线,,抒发作者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之情和对具有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的钦佩之情。
全文既有昂扬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诵读训练。作为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既要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语言文字理解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之间已具备合作意识,学生的求知欲强,因此,本课教学时采用“以读促情,读中感悟”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真正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我力求在这课的教学中贯穿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这三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并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景式、引导法
六、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七、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的人的歌颂。
2、学习作者描写胡杨运用象征的手法,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八、教学准备:课文课件、录音带
九、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交流体验
1、多媒体展示,教师语言描述,引出胡杨
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干旱只能摧毁它的容颜却无法动摇它维系生命的刚毅决心;风沙只能扭曲它的身姿却无法淹没它向往生命的雄心烈焰;大漠只能吞噬它的躯体却无法摧毁它延续生命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不屈不挠的胡杨树。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及注意力都自然的投入学习中,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和体验都做好了铺垫。】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胡杨赞》,由“赞”你想到哪些词?(揭示课题,齐读)是啊!一个“赞”让我们联想到许多褒义词,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自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待胡杨态度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归纳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
钟情――动心――赞颂)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引领探究,拓展新知
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课文3――7自然段,并加以批注。接着,我用课件展示问题:
(1)、作者为什么独钟情于胡杨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为什么会赞美胡杨?
(3)、作者是怎样赞美胡杨的?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按问题来汇报。学生归纳出胡杨品格的词语(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我注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把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充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而教师只抓住了一个统领全篇问题来贯穿课堂始终,并通过学生探究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
(三)尊重主体,提供空间
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抓住3、4、5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的一句话,边读边体会,以及体会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教师小结,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读的训练与评价。
学生汇报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体会钟情于胡杨的原因,理解 “嶙峋、惨不忍睹、粗茶淡饭、彻底、恶劣”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胡杨生长条件极其恶劣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胡杨对人类的奉献却又是毫无保留的,从树干、树叶、到它流出的眼泪,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多么无私。师生共同研讨,激发情感朗读课文。并注意学生读的感受与评价。
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时,继续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体会““这样的胡
杨”是怎样的胡杨?千年??千年??千年??文中几次见到这个句式?(多媒体出示三个句子)进行比较探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采用多种形式来读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充分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学生情感朗读课文。并注意学生读的感受,与评价。
(四)深入探究,激情升华
三个问题解决后,设计了拓展训练。胡杨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胡杨由衷的赞美,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他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的成长。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你想到了哪些具有胡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者、清洁工、戍边战士、身残志坚的人??)教师小结:这种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含义这样的方法叫作象征的表达方法。比如五星红旗象征祖国,这里有些词语,你能说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吗?小草――( )蜡烛――梅花――( )橄榄枝――()除了象征这种表达手法,文章中还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学习,你能找出来吗?(比喻、拟人、反问、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学习胡杨精神。】
(五)总结创新,课外延伸
1、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背一背。
2、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吧!(设计写话练习)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教师语言描述)胡杨生生死死上千年,它用不朽的精神谱写了生命的赞歌,它用不屈的品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它用彻底的贡献阐述了生命的价值,愿胡杨精神充盈我们思想的荒漠,长出生命的绿洲。生活中如同胡杨般顽强默默奉献的人不计其数:
(课件展示,教师语言描述):唐山孤儿张祥青,把一切苦难看成老天对自己的眷顾,在贫困和苦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为汶川捐款1个亿;(身残志坚)残缺的身体,却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
语言,她们在我们眼中最美,她们演绎了生命的奇迹;那地震中震垮了的钢筋水泥,那只手,显示的是生命的欲望,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从死神的手中逃回来仍坚强地活下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吧:(课件展示胡杨三千年的三个句子)
【这篇课文表达了对胡杨顽强生命力默默奉献的赞美,因此我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感人的画面,从而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突出“生命性”这一教学理念】。
十、小结: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基本设想,值得注意的是,这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引线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找答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注重学生多元的感受,意义的生成,以及新的问题发现。教学时依托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注意课外的拓展,资料的补充。课堂教学注重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以及情感的教育。
课外作业设计:
用你在课文中领悟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来练习写一写小草、蜡烛、梅花或者橄榄枝。【这一设计,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还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延伸到课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钟情――无人关照
胡杨赞 动心――弓腰驼背 默默奉献
赞美――粗茶淡饭
篇2:《胡杨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
1.抄写词语:钟情、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2.师: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才写下这赞美的文字——胡杨赞。
二、交流体会,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为何对这样的胡杨情有独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
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
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
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
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
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
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
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升华情感,书写敬意
1.过渡: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赞一赞。
2.生自主朗读,背诵。
3.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背诵。
4.师: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赶快写一写,赞美赞美胡杨吧!
5.生自主写话。
6.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读出学生的赞美。
附:板书设计
篇3:《胡杨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胡杨组图(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
2.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篇4:《胡杨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说明
《胡杨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由“独钟情”到“动心”到“赞颂”一系列的感情主线,,抒发作者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之情和对具有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的钦佩之情。 全文既有昂扬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诵读训练。作为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既要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语言文字理解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之间已具备合作意识,学生的求知欲强,因此,本课教学时采用“以读促情,读中感悟”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真正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我力求在这课的教学中贯穿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这三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并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 2 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景式、引导法
六、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七、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的人的歌颂。 2、学习作者描写胡杨运用象征的手法,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八、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录音带
九、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交流体验
1、多媒体展示,教师语言描述,引出胡杨 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干旱只能摧毁它的容颜却无法动摇它维系生命的刚毅决心;风沙只能扭曲它的身姿却无法淹没它向往生命的雄心烈焰;大漠只能吞噬它的躯体却无法摧毁它延续生命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不屈不挠的胡杨树。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及注意力都自然的投入学习中,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和体验都做好了铺垫。】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胡杨赞》,由“赞”你想到哪些词?(揭示课题,齐读)是啊!一个“赞”让我们联想到许多褒义词,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自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待胡杨态度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归纳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
3钟情——动心——赞颂)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引领探究,拓展新知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课文7自然段,并加以批注。接着,我用课件展示问题:
(1)、作者为什么独钟情于胡杨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为什么会赞美胡杨?
(3)、作者是怎样赞美胡杨的?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按问题来汇报。
学生归纳出胡杨品格的词语
(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设计意图:根据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我注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把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充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而教师只抓住了一个统领全篇问题来贯穿课堂始终,并通过学生探究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
(三)尊重主体,提供空间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时,
让学生抓住3、4、5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的一句话,边读边体会,以及体会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教师小结,
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读的训练与评价。学生汇报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体会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理解“嶙峋、惨不忍睹、粗茶淡饭、彻底、恶劣”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胡杨生长条件极其恶劣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胡杨对人类的奉献却又是毫无保留的,从树干、树叶、到它流出的眼泪,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多么无私。师生共同研讨,激发情感朗读课文。并注意学生读的感受与评价。
篇5:胡杨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胡杨不畏艰难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的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胡杨不畏艰难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质疑激趣。
1、播放视频《大漠胡杨》。
2、伴着激情的语言导入:茫茫沙漠中,当风沙袭来时,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甚至连高楼大厦也被吞噬……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却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胡杨赞》。(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此环节用视频、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新课,使他们带着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师将质疑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也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阅读后,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以下检测:
1、识字:新疆 积蓄 嶙峋 千年不腐
恶劣 肥皂 晦暗 惨不忍睹
(从重点字字音、易错易混字字形、新词词义等方面检测。)
2、读书。(检查初读是否达到正确、流利这一基本要求。)
3、理解。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胡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里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快乐,落实双基训练,增强课堂时效性。)
三、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对话特点,个性阅读
师:“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胡杨?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哪一段集中赞美了胡杨呢?”
2、根据学生汇报出示: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色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3、课文的哪些段落分别写出了它的这些特点呢?并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3-5段,具体体会胡杨的特点。
4、对话眼泪。
作者赞美胡杨的首要原因是它的“眼泪”!
①指名读。谁先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呢?
出示第三段:据说千百年来胡杨都是无人照管、自生自灭的。有人伤害了它,它就从“伤口”流出“眼泪”;有人要把它锯断,他就从被锯断的地方喷射出一米多高的黄水,据说这黄水同样是“眼泪”。
②“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
③我们平时在受伤,无人关照的情况下会怎样?当你流泪的时候,别人会怎样说你呢?
④胡杨在受伤无人关照时,也会流泪,它的眼泪可不是伤心软弱,胡杨要用他的眼泪告诉人们:“”。
⑤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课文的第三段。
⑥这样的胡杨怎能不让人动心呢?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自由充分的对话,产生个性化体验。)
2、美丑对话。
师:作者对胡杨的钟情还体现在它的独特长相上,接着我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第四段:
①快速默读课文第四段,文中的哪个成语写出了胡杨的长相。(惨不忍睹)
②惨不忍睹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他的惨不忍睹?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齐读或指名读: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
“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齿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③胡杨的长相到底是怎样的惨不忍睹?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图片,在图片中相机理解“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有精神刚劲的样子)”“晦暗的灰色”)看了胡杨的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深层次理解胡杨的“惨不忍睹”。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上边两段。
④面对这样惨不忍睹的胡杨,身边挺拔的'银杏、优雅的柏树会对这位嶙峋老人说点什么呢?找两个同学分别当银杏和柏树。(出示胡杨、银杏、松柏的对比图,在图中解释挺拔和优雅。)
⑤其他的孩子你们现在都是胡杨,你们会怎样回应银杏和柏树呢?
⑥师导语:是啊!胡杨每一根扭曲的枝杈都显露着成长的艰辛,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无声的、不屈的呐喊,这样的胡杨怎能不让人动心,齐读:“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这一环节通过对话练习,激发了学生想象和创造潜能,使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胡杨的喜爱、敬佩和赞美。)
3、对话环境。
导语:能在恶劣环境下生长是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另一重要原因。
(1)、指名读。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百分之十、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十几毫米、粗茶淡饭”朗读,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
(2)、想象画面。胡杨的生存环境怎样?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粗茶淡饭)胡杨吃着怎样的粗茶淡饭呢?引导学生想象胡杨与艰苦环境作斗争的画面,并将想象带入文本再读。
(3)、拓展填空。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粗茶淡饭里里,胡杨是怎样生存的?。(出示拓展填空题)
在干旱的沙漠里,风沙四起,胡杨 。
在夏季的酷热里,干旱缺水,胡杨 。
在冬季的严寒里,大雪纷飞,胡杨 。
在 ,胡杨 。
(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胡杨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的生命力。)
导语: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力量,努力生长,这样的胡杨怎能不让人动心?
师生深情朗读“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板书:千年不死千年不倒 千年不腐)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我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拓展填空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角度体验朗读,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
(二)、理解内涵,感悟奉献。
导语:但是就是在这样条件下生长起来的对人类的贡献确实彻底的。
(1)、“彻底”是什么意思呢?
(2)、胡杨是怎样彻底地为人类做贡献的?
(3)、读。出示:它的树干木质坚硬,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爱吃的佳肴;它流出的“眼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被人们用来食用、洗衣、制肥皂……它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4)、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过渡: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要说,一句话,几句话或者试着写这样一首小诗抒发你对胡杨的赞美之情吧!
(出示这样一首小诗:胡杨赞
这就是胡杨它( ),
它( ),
它( ),
……
怎不叫人动心?
(5)导语:是啊!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棵胡杨树就是一支生命的赞歌,引导学生个性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板书:钟情、顽强奉献)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环节学生通过写诗和教师的深情引读,深刻体会到了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由衷的赞叹!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课外拓展阅读,理解象征
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课题谈一谈:面对这样“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胡杨”你都想到了什么?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胡杨吗?
(1)、作者想赞颂的仅仅是胡杨吗?
(2)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出示图片。你还知道像胡杨一样在恶劣条件下顽强生存、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精神的人吗?
(3)小结:这种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含义这样的方法叫作象征的表达方法。例如:出示:五星红旗象征祖国,这里有些词语,你能说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吗?
小草——( ) 蜡烛——( ) 梅花——( )橄榄枝——( )
(4)出示有关奉献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齐读。
(课标对第三学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赞美胡杨和具有胡杨精神的人。我由生活中几个常见词语如蜡烛、梅花、橄榄枝等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加深对象征手法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及结构安排特点。)
五、课外作业设计。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训练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2、推荐阅读《白杨》一文,并出示自读要求: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在表达手法上与我们今天所学课文有哪些相同之处?
3、搜集交流有关奉献的名言。
最后我示范并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诗歌《胡杨赞》,结束本课的学习。
篇6:胡杨赞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赞扬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更赞美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无论写茫茫戈壁还是写胡杨,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胡杨的赞颂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胡杨组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以一则谜语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学3、4、5、7自然段,把触动你心弦的地方画下来,批注自己的体会,最后我们全班交流。读画批议)
三、交流展示
1、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1)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2)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3)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读、评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 ),是因为( ),更是因为( )。(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4)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5)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这些特点,胡杨让作者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谁来说说。板书:默默奉献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2、作者为了表达对胡杨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几次用到“千年……千年……千年……”?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看图片,出示这三句话并齐读)让我们满怀对胡杨的崇敬齐读这三句话,读时要不断地加强语势,赞美、崇敬的感情越来越饱满。
总结:《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生命。我们齐生赞美一下,读。
3、象征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含义的表达方法
4、总结:
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三、情感升华,书写敬意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屈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
2、拓展学习:
写一写,赞一赞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
篇7:《胡杨赞》的简要教案设计
《胡杨赞》的简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性,更赞美具有这种品性的人。
文章起笔就借维吾尔族的俗语胡杨三千年,抒发人们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接着第3~5段的开头都采用了设问的方法,调动我们阅读的兴趣,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第7段写但是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胡杨,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胡杨的干、枝叶和树汁作用都很大。此时,作者已经将胡杨完全勾勒在我们眼前,胡杨的品格也全部展现出来: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作者由独钟情胡杨,到动心于胡杨在恶劣环境中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从赞美胡杨是有毅力和意志的生命,到赞美它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的高尚品格。
本文语言质朴真切,富有变化。无论写茫茫戈壁还是写胡杨,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默默黄沙之上有人伤害了它,它就从伤口流出眼泪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一句用了反问的手法。更或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吧一句用了设问的方法。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用了排比的手法,更是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胡杨的赞颂之情。
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本文激情洋溢,适合于朗读。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篇8:《胡杨赞》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4、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2、感悟作者对象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人的歌颂。
三、课前准备:
新疆音乐和胡杨的图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沙漠,黄沙袭来之时,所有的生命都屈服于沙漠的肆虐之中,河流退却了,人群退避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狂沙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狂沙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同桌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并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酷热:极热的夏天。
毅力:坚强持久的意志。
彻底:一直到底;深而透。
奉献:①恭敬的交付;②奉献出的东西。
索取:要;讨要。
积蓄:①一点一点的聚集并保存起来;②积存的钱财。
(2)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维吾尔族流传着什么俗语,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⑶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
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才写下这赞美的文字--胡杨赞。
二、交流体会,精读感悟
1.过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句背后的意思。
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
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
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比读)
④反问句“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心动”可以转变为陈述句。
(学生对比读这两个句子,体会语气,进而结合上文读懂作者钟情的三个原因。)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
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
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
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
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更能突出胡杨顽强的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表现作者对胡杨的赞美。)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喜爱、敬佩之情。
三、深化情感,课堂小结
有感情读课文,完成填空:
我与胡杨,是因为( ),是因为( ),更是因为( )。胡杨让人赞颂,它有千年不死的(),千年不倒的( ),千年不腐的()。作者想赞颂的是生命,千年( ),千年()千年().作者更想赞颂的是具有这种品格的()。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作者只是在赞美胡杨吗?其实在我们身边,就生活着许许多多具有胡杨精神的人(出示课件;一些英雄的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是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曲……表达出你内心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赞美。
出示背景音乐,,出示英雄图片指生赞美。
四、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具有胡杨精神动、植物,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长相--惨不忍睹 千年不死的生命
胡杨赞{ 环境--极为恶劣} 生命赞 {千年不倒的毅力
精神--无私奉献 千年不腐的意志
[《胡杨赞》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篇9:胡杨赞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23、胡杨赞
城区三小 周春丰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赞扬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更赞美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无论写茫茫戈壁还是写胡杨,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作者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反问、设问、排比的手法,更是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胡杨的赞颂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2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 维吾尔族 不腐 惨不忍睹 弓腰驼背 嶙峋 晦暗 盐碱 恶劣 肥皂 积蓄
4、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5、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6、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7、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出示: 它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它生来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读、评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 ),是因为( ),更是因为(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个无人关照的胡杨,一个弓腰驼背的胡杨,一个“粗茶淡饭”的胡杨,却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这些特点,胡杨让作者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谁来说说。板书:默默奉献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 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3、课文中多次出现“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23、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胡杨赞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篇10:23 胡杨赞(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胡杨组图(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
2.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
1.抄写词语:钟情、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2.师: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才写下这赞美的文字--胡杨赞。
二、交流体会,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为何对这样的胡杨情有独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
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
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
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
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
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
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
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升华情感,书写敬意
1.过渡: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赞一赞。
2.生自主朗读,背诵。
3.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背诵。
4.师: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赶快写一写,赞美赞美胡杨吧!
5.生自主写话。
6.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读出学生的赞美。
[23 胡杨赞(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1:胡杨赞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一、俗语导入,胡杨赞
1.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
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自读自悟,赞胡杨
1.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针对课堂上生成,抓住“赞”进行引导。
2. 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勾画写作者对胡杨态度的句子。
三、细读分享,一赞胡杨不畏艰险,默默奉献
1. 结合学生勾画“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反问句“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可以转换为陈述句“这样的胡杨叫人动心”。学生对比读这两个句子,体会语气,进而结合上文读懂作者钟情的三个原因。
相机引导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说说第4、5段的意思。
作者为什么赞胡杨?引导学生体会胡杨不畏艰险的品质。
2. 可以设计关联词“但……却……”填空,也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本段主要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本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但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胡杨,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彻底”二字,感受“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作者为什么赞胡杨?引导学生体会胡杨默默奉献的品质。
四、整体感悟,再赞胡杨
1. “这样的胡杨”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体会“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在这儿,作者已把胡杨当作有毅力和意志的生命。
2. “这就是生命”是指怎样的生命?像胡杨这样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生命。如无数在边疆工作的人、戍守边疆的战士。
3. 指导朗读。
五、朗读拓展,深悟中心
1. 文中多次写道“千年……千年……千年……”,请勾画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引导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意。作者由赞胡杨,到赞胡杨的品格,再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喜爱、敬佩之情,体会作者对具有这种品性的人的歌颂。
3. 引读。我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胡杨让人赞颂,它有千年不死的……千年不倒的……千年不腐的……作者想赞颂的是生命……千年……千年……千年……作者更想赞颂的是具有这种品格的……
4. 想一想,哪些人具有胡杨这样的品性。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相关作品
胡杨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而且,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仍然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
胡杨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的温带、暖温带地区,新疆库车千佛洞、甘肃敦煌铁匠沟、山西平隆等地,都曾发现胡杨化石,证明它是第三纪残遗植物,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的历史。如今,除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一些流入沙漠的河流两岸还可见到少量的胡杨外,全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都蜷缩于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一个被称为“极旱荒漠”的区域。
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对水的渴望。尽管为适应干旱环境,它做了许多改变,例如叶革质化、枝上长毛,甚至幼树叶如柳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因而有“异叶杨”之名。然而,作为一棵大树,还是需要相应水分维持生存。因此,在生态型上,它还是中生植物,即介于水生和旱生的中间类型。那么,它需要的水从哪里来呢?原来,它是一类跟着水走的植物,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它只能强展欢颜、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辞别尘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这里曾经有水流过。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胡杨称为“不负责任的母亲”,它随处留下子孙,却不顾它们的死活。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环境制约的无奈。
塔里木盆地的胡杨,特别是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是地球上胡杨最多的一片分布区,曾经十分辉煌。西汉时期,楼兰的胡杨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得靠它。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杨)遍野,而成深林”。但从20世纪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塔里木盆地胡杨林面积由52万公顷锐减至35万公顷,减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更是锐减70%。在幸存下来的树林中,衰退林占了相当部分。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胡杨及其他植物的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为新疆沙尘暴两大策源区之一。有幸的是,人们已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开始了挽救塔里木河、挽救胡杨林的行动。向塔里木河下游紧急输水已初见成效,两岸的胡杨林开始了复苏的进程。面积近39万公顷的塔里木胡杨林保护区已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轮台胡杨公园也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以胡杨林地为主体的塔里木河中游湿地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并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第一次受到人类如此高规格礼遇的胡杨林,一定不会辜负人类的期待,将重展历史的辉煌!
维吾尔族人民给了胡杨一个最好的名字--托克拉克,即“最美丽的树”。它的美丽,源自它们面对干旱的顽强和悲壮,而保护和发展胡杨的美丽,则是我们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胡杨赞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胡杨赞》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课堂教学设计
3.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4.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5.称赞课堂教学设计
7.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8.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10.《草原》课堂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