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2025-01-05 07:47: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味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主要地质灾害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主要地质灾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篇1: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篇2: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高减灾防灾意识,增强学生临灾应变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地震、火山的成因;2.泥石流、滑坡的形成。

难点:地震、火山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引入新课】

1.陆地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

2.针对这些特点,人类应当怎样利用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讲授新课】

1.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2.地震

(1)引导学生读图4.53,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2)震级:表明地震的.级别

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地震的危害和影响

介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4)地震的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火山喷发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火山的构造。

(2)火山分类: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火山的危害:庞贝古城的湮没、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4.滑坡和泥石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危害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3)教师归纳小结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

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2)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6.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篇3: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一)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25~30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播放视频――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片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新课的轨道。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页~118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

篇4: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教材分析

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关于地质灾害关联性的教材分析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 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教材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关于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 教师应注意在 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 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和特点,结合所学的 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

篇5: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地质灾害》说课教案

(一)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我们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时,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25~30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播放视频――印度尼西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片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进入新课的轨道。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7页~118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相关文章:

1.地质灾害隐患通知书

2.地质灾害的工作方案

3.地质灾害资金请示

4.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地质灾害汛期工作总结

7.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8.地质灾害检查整改材料

9.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主持词

10.小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下载word文档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