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郁闷到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篇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篇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篇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篇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拼音版与意思)liù yuè èr shí qī rì wàng hú lóu zuì sh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sòng) sū shì
( 宋 )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wàn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fàng shēng yú biē zhú rén lái,wú zhǔ hé huā dào chù kāi。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shuǐ zhěn néng lìng shān fǔ yǎng,fēng chuán jiě yǔ yuè péi huí。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wū líng bái qiàn bù lùn qián,luàn xì qīng gū guǒ lǜ pán。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hū yì cháng xīn huì líng guān,zhì liú jiāng hǎi dé jiā cān。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xiàn huā yóu nǚ mù lán ráo,xì yǔ xié fēng shī cuì qiào。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wú xiàn fāng zhōu shēng dù ruò,wú ér bù shí chǔ cí zhāo。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wèi chéng xiǎo yǐn liáo zhōng yǐn,kě dé zhǎng xián shèng zàn xián。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wǒ běn wú jiā gèng ān wǎng,gù xiāng wú cǐ hǎo hú shān。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意思: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能够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明白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那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那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
1、六月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六月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游女:出游的女子。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ráo):划船的桨,那里指小船。
3、吴儿:指吴地之人,那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4、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5、“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6、小隐:谓隐居山林。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8、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10、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qiàn):大型水生植物。
11、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12、青菰(gū):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13、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14、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15、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16、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并且平静。
鉴赏一: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终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我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述,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终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我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活力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构成强烈的色彩比较,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一样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我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所以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一样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一样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当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能够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当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那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那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鉴赏二: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构成强烈的色彩比较,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我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鉴赏三:
诗歌主旨:诗歌描述西湖骤雨骤晴的美丽多变之景,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所写之事:诗人在望湖楼饮酒赏景,目睹一场西湖骤雨。
所写之景:“黑云”句写云,把乌云比作翻墨,写出云层之厚,流动之快。而“未遮山”为夏天特有景色,暗示大雨时光不会很长,“未”字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白雨”句写雨,“白”字写出夏天雨点的明亮。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写出雨点之大,又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音之美,同时与上句“黑”构成比较,又进一步写出雨点之明亮,色彩鲜明。“乱”写出了雨点之急。“卷地”句写风,“卷地”写风由地面而起,表现风力之大。“忽”写大风之意外和突然,表现了天色变化之快。“望湖”句写水。“水如天”写出湖面的平静,明亮,开阔。
所表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西湖骤雨骤晴迅疾变换之美景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色:诗人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水静,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叙述明快,比喻生动,色彩分明,完整描述了西湖阵雨的全过程,为一首美妙的写景小诗。
篇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诗]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赏析]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篇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单元的第一篇。本文是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文章既有写景的语句,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很好的范例。
1.教材地位:课标要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品味作品内容和情感。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的古诗学习课,旨在让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字词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以《语文课标》为准绳,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将同类型的古诗进行整合。在读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基础上,对同是写雨的古诗进行同类拓展,对于学生诵读积累优秀诗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对于高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有了一定的方法。不同的是一千个读者同读苏轼的这一首诗,就能读出一千个苏轼。个体不同,能力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突破重难点方面,先让学生抓关键词自主学习进行批注,然后再思想交流,碰撞火花。
4.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侧重以一首诗带多首同类古诗,通过自主品读,多层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雨的大、猛、急。 教学中,以一首为例,以渗透方法为主,沿着一首教下去,学下去。教深刻,学扎实。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引读法
2.交流法
3.拓展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诵读,在引读中加强理解。
②面对五年级学生,品读词句做批注是重点,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交流中进行适度的指导。
以一首带多首同类诗。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朗读法
3.讨论交流法
4.批注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激情导入:以前段时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出课题,解诗题、知诗人入课。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同学们对古诗学习的热情。
民主导学:
1.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古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提高学生独立读诗、小组读诗、男女读诗、以及集体读诗的能力。即多种形式读古诗。
2.放手学习,完成诗句的批注。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这一步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课堂上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诗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和问题批注在书上。然后,再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感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领悟批注的重要性,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
4.拓展雨诗:引出写雨的古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能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节奏,韵律。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四、说板书设计
篇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篇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如天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
五、说教学反思
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课堂之初,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适时渗透了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文、悟诗情、诵诗文。学生在学习中依照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最后,拓展出与雨有关的相关古诗,进行初步理解,诵读。在读中感受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篇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文
六月二十七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苏轼到望湖楼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独特的美丽景观。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真不愧有西子湖之称啊!
可惜,好景不长。这云的颜色从白花花变成了黑油油,像墨汁儿一样不停地在天上,翻滚着,遮盖着一大片天空,使苏轼大吃一惊。而三面的山峦还想继续守护着西湖,都一个劲儿的把头探出来。这时候,小雨点也耐不住自己的急性子了,有的进入了西湖,等待灵魂的升华;有的来到了船上。瞧,它们在船上玩得多高兴啊。有的唱着歌儿,有的跳着舞。人们都想情不自禁的加入其中。
突然,苏轼耳边响起起了一阵阵熟悉的哗哗声,便想:难道会有一场大风发生?他用自己尖锐的眼光观察者湖面四周,果然发现有一阵大风冲了过来。大风的威力十分巨大。仿佛要和云哥哥与雨弟弟要大战三百合。不一会儿,战役打响了。云哥哥和雨弟弟同时冲进去,给大风最大的冲击,大风也用全身力气来全身力气来抵抗这一攻击。两人僵持了起来。人们都纷纷狼狈逃离了,只有苏轼找到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藏了起来。
不一会儿,苏轼出来了。他发现了赢得不是那两位,而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太阳公公。他想:难道太阳公公趁双方耗尽力气时,才发起攻击,并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太阳公公真是位足智多谋的老先生啊!而这时,西湖两端悄然无息地架起了一座七色桥,而西湖则变得更加的广阔了。
苏轼见如此美丽的情景,便喝了几大碗酒。心想:西湖有如此美丽的景色,不记录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他捞出了文房四宝,即兴写了一首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篇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
一天,望湖楼下,平静的西湖格外平静,似乎有什么大事要发生。蝉叫个不停,鸟儿在水面上掠过。空气沉闷,四周一片阴沉沉的。忽然,天上的乌云就上在写字台被打翻的墨汁一样,黑的就像刚进入黑夜也一样。乌云好像一伸手就能抓到一样,但是,从远处看,乌云还并没有遮住大山。
“哗哗……”雨下起来了,越下越大,从当初的蒙蒙细雨到最后的倾盆大雨,蝉不叫了,鸟儿不飞了,小孩儿回家了,西湖“热闹”起来了。雨点纷纷跳入船中。
忽然,就像被一阵卷地而来的风一样,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四周十分明朗,大雨清洗后的天空,空气清鲜。忽然,几个小孩儿钻出来了,他们放下雨伞,摘下荷叶,似乎在品尝着什么香甜的美酒。
望湖楼下,西湖似乎比之前更高了水把小草淹没了,大树看不到根。水和天是一个颜色,四周一片汪洋。
篇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
六月二十七日,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何处纳凉消暑?苏轼这位宋代大诗人与他的好友正在西湖边的望湖楼畅饮着芬芳的美酒,“但愿长醉不复醒!”苏轼感叹着,他望了望天空,碧空如洗,云儿袅袅,让他十分惬意!
突然,风起云涌,天上的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帮结派”,闪电也放肆地咆哮,就如许许多多的侠客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上大吼。苏轼不由地一惊,叹了一口气,说:“这天气,犹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呀!”乌云似乎拿着黑色的油漆对天空进行了粉刷。
不一会儿,漆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水瓶一般,向大山滚滚袭来,雨水已经禁不住诱惑了,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跳到了地上。
“哗……哗……哗……”
豆大般的雨点倾泻到湖面,溅起一朵朵水花,犹如金光闪闪的珠子一般,它们似乎对渔船感到好奇,争先恐后地跳上了渔船。
苏轼这位大诗人,看得如痴如醉,突然,“轰隆”一声,雷打响了战争的号角,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开始了!云向猛虎一般扑来,雨滴也不甘示弱。突然,电闪雷鸣,闪电划过天空,如三国纷争。继而,狂风呼啸,卷地而来,势不可挡,苏轼不由蒙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轻飘飘地,似乎望湖楼都要被吹走了。
只那么短短的一瞬间,漫天乌云被吹得无影无踪了。雨也停了,碧空如洗,天地间瓦蓝瓦蓝的`连成一片,妩媚多姿温柔可人的美景又映入苏轼的眼帘,苏轼这才放松了下来,西湖又回到了那船来船往,热热闹闹的场景,西湖上映着湛蓝的天空。
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情此景,怎不使苏轼深深陶醉?
篇1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文
清晨,白雾弥漫,西湖平静的像一面镜子,清澈见底。人们在小路上散步,一切是那么的宁静,美好。我正在望湖楼内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西湖。
“果不其然,西湖就像西施一样美丽。”我抓起大海碗,“咕咚咕咚”几碗酒下肚,我也准备离开。忽然,一阵雷声响起——下雨了。我苦笑一声,道:“这天,变得可真快。”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滚滚黑云,伴随着闪电,向此处奔来,我本以为黑云要没过山头才会下雨。可令我没有想到,黑云还没有遮住山头,就下起了大雨,一粒又一粒雨滴跳入船中。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湿了人们的衣服,人们慌慌张张的往家跑,暴雨越下越大,西湖上出现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老天爷怒吼着,仿佛世上的一切都和他有深仇大恨。
“看来一时半会儿是走不了喽。”我坐上椅子,“等一等吧。”可雨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雨停了,水天又平静了。我心中一惊,连忙起身,往窗外一看,还真停了,西湖又恢复了平静,一股清鲜的空气扑鼻而来,原来的雷声、雨声、风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男女老少之间相互说笑的声音。湖上,几只小船慢慢的行驶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依旧是那么的平静。
大雨过后的西湖变得像天一样清澈湛蓝,就像与天连为一体,美丽无比。看着如此美丽的景色,再回想刚才那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大雨,我不禁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离开西湖,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口中不断吟着刚才那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1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诗意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篇1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
大自然中,一切万物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天气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说“笑”就“笑”,说“哭”就“哭”,无论干什么都得顺着她的心意,随时会来个晴天或霹雳。
六月二十七日那天,灿烂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天气也闷得很。瞧,在杭州府衙里,有名的苏轼大诗人正在书房里处理公事呢!但夏天的酷热又使他坐立不安。突然,他便想起这儿有名的望湖楼,不如去痛饮一杯,俗话说“借酒消愁”啊。
苏轼来到望湖楼上,边喝着酒,边欣赏着西湖的美景。往下俯视,只见西湖水平如镜,时而吹过一阵微风,哦,真是透心凉呐,舒服!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待我喝完这杯酒,天空便布满乌云,如同拉下了幕布般;又像打翻的'墨汁,笼罩着整个天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起滂沱大雨,天气骤变。
白色的雨点犹如珍珠一样纷乱的蹦进船里,“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歌谣。忽然,卷地吹来一阵大风,吹散了云和雨,太阳公公又缓慢出来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这使我产生了幻想,想走上这彩虹桥观望整个杭州,看看这儿的无限风光。
我见此情景,不禁陶醉其间,便即兴写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篇1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开头两句写的'就是这场景象。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抓住它几个要点,写得如此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篇1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
六月二十六日的早上,苏轼正躺在家中的椅子上。街上的行人,喧闹的街市,叫卖的小贩,都像消失了一样,在这寂静里,只有院子里大树上的几只鸟儿还在“叽叽”地叫着。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该做些什么。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吓飞了树上的鸟儿,打破了沉寂。紧接着是一阵敲门声,苏轼连忙起身开门,原来是驿站的信差。信差把一封信塞给苏轼,然后骑上马,消失在小巷里。
苏轼关上门,回到屋里,打开信封,抽出信件一看,原来是老朋友欧阳修来信了,信中这样写道:“老朋友,好久不见,明日来西湖的望湖楼叙叙旧吧!”苏轼的眼突然睁大了,周围似乎也没那么乏味了,反而是变成了一股欢乐的气氛。
他上了街,原本寂静的街市热闹起来,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小贩子又开始叫卖起来。他到了一家店里,挑了一件最好看的衣服,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次日一早,苏轼跑到马铺雇了一辆马车,一路上,他的心里有股掩不住的兴奋。下了马车,苏轼一路小跑,到了望湖楼饭庄,上了二楼,挑了一个最好的位置,坐了下来,静静等待老友的到来。
一会欧阳修上了楼,看到苏轼,便小跑过来,苏轼连忙起身,两个人激动的相拥而泣。欧阳修说:“这么多年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苏轼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别多年,我的变化能不大吗?”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苏轼又说:“要不我们先去坐坐船,欣赏一下江南西湖的美景,如何?”“当然可以!”欧阳修回复道。
两人上了船,往远处看,湖水清澈见底,远处的野鸭、白鹭正在悠闲的觅食,水里的小鱼时不时地吐着泡泡,好像在跟苏轼两人打招呼呢!四面环山,云雾迷蒙,像蓬莱的仙境一般,虽说正直盛夏,但一点都不热,反倒还有丝丝凉意。但好景不长,天突然开始阴沉起来,真是“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啊!一会儿,河水开始变得浑浊,蜻蜓飞得很低,像要下水似的;野鸭、白鹭也都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回家躲雨去了。热闹的水面上只剩下苏轼两人。天色越来越暗了,像打翻的墨水那样,晕染开来,却仍未遮住远处的大山。
忽然,乌黑的天上下起了豆儿大的雨点,雨滴在苏轼身上,让苏轼感到一丝清凉,周围泛起了一阵淡淡的腥味。雨滴在船板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像珠子掉落那样;雨落在水中,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像蜉蝣落在水上似的。苏轼和欧阳修被这雨淋成了“落汤鸡”,于是驶船快速靠岸,两人顶着大雨跑进了望湖楼。
上了楼,他们又回到座位上,看远处的雨景。相谈甚欢时,忽看到楼上的旗帜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原来是一场狂风席地而来。此时,楼外的云和雨似乎像被这风吹走似的,骤然停了下来。
急雨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像风雨从未来过。野鸭出来了,白鹭出来了,泥土被雨淋后发出一阵清香,苏轼闻过后,香气直透豪端。这时再往楼下看,水天一色,像连在一起似的,真美!
看到这景色,苏轼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来表达此时自己对所见美景的喜爱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0.书湖阴先生壁教案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