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08-14 08:13: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badf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希望大家喜欢。

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组 郑高翔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重点感悟“彩塑”的特点,牵移学法,为后面深刻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好铺垫。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彩塑”的特点,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1.圣诞节快到了,如果有亲戚朋友来到合肥,问我们这里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

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风景名胜,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          刚才听大家说了很多名胜,你们听说过莫高窟吗?(板题)其实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没有去过。敦煌莫高窟与你们刚才说的许多风景名胜比起来更有一番独特的韵味。谁来把你课前搜集的莫高窟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二.带入情境。

1、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来到敦煌莫高窟。你们看!(点击图片)

2、导游马上过来迎接了我们,带我们边走边看,并向我们介绍起了莫高窟。(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边听。)

3.刚才我们跟着导游走马观花似的欣赏了一番,听到导游是怎样赞美莫高窟的呢?你在莫高窟里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是什么呢?

这下我们对莫高窟不陌生了,让我们自己再来好好地游览一下莫高窟吧。

三.     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一遍轻声读,把它读通;第二遍放声读,把它读连贯。

2.检查自学情况。

①选择正确读音。

一尊(zūn zhun) 威风凛凛(lǐn lǐng ) 银弦(xián xuán)

敦(dūn dēn)煌  卧佛(fó fú )      菩萨(sà shà)

指名读,齐读。

②读四字词语

断壁绝崖 精妙绝伦 威风凛凛 宏伟瑰丽

惟妙惟肖 漫天遨游 啧啧称赞 腐败无能

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分别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段意。

学生讨论后板书:

莫高窟

彩塑

一颗明珠   壁画    艺术宝库

(总写 )  藏经洞  (总写)

(分写)

哪一处景点给你的印象深刻?把它好好地读一读。指名读。

四.     导入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刚才某同学说莫高窟里的彩塑给他印象很深刻,老师也有同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细细观赏彩塑,好吗?

2、学生细细地赏读这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指导:同学们读课文,一定要抓住最主要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突出介绍了彩塑的什么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4、齐读此句。

5、指点: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魅力吗?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述的呢?请大家把具体描写彩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指名读。

课件出示: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6、彩塑的魅力,都体现在这几句话里了。那怎样读才能让人觉得似乎看到了这些样子呢?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来。指名读。

7.播放彩塑图片。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到的彩塑形象吗?

8、看到这,你想说什么?(突出“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相机解释“惟妙惟肖”的意思。

9、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又会怎么样呢?(无不啧啧赞叹)想象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观光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假如你是在现场的游人,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10、这么精妙绝伦的彩塑,值得我们再去看看。齐读这一段。

11、现在你能根据提示向大家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吗?(出示填空:第二小节内容)会填吗?(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莫高窟保存着___尊彩塑。这些彩塑___,___。有___的菩萨,有___的天王,还有___的力士。有一尊___长达16米,他侧身__,眼睛__,神态__。看到这一尊尊___的彩塑,游人无不___。

练习背诵。

12、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什么呢?我们下节课重点去关注莫高窟的壁画。

六、总结、拓展铺垫:

1.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这里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曾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所以作者开篇就盛赞她是祖国西北的一颗的明珠。

七.     作业:

1、向家人介绍莫高窟无与伦比的彩塑。

2、上网观赏莫高窟的壁画,下节课大家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

一颗明珠   壁画    艺术宝库

(总写 ) 藏经洞  (总写)

( 分写)

[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2:莫高窟5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练习3中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2、现在请同学们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不重复。

3、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检阅了一番,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莫高窟》也是一处名胜古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脉络:

1、《中国名胜词典》上这样介绍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现存石窟492洞,里面保存着彩塑多尊。保存的壁画有4.5万平方米,若把这些壁画排列起来,能有20多公里长。19发现的藏经洞里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这段介绍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介绍了什么?

3、默读课文,把这段介绍里的每句话与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4、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

5、你觉得《中国名胜词典》上对莫高窟的介绍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个好?

(点评:引入《中国名胜词典》对莫高窟的介绍,并与课文作比较,让学生明白一个介绍得简要,一个介绍得具体。进一步懂得根据不同的文本要求写出不同的对莫高窟的介绍。)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与词典上的介绍有哪些不同?

3、为什么写莫高窟用“她”而不用“它”?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

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称赞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腐败无能

2、朗读词语。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2、学做小导游,在做小导游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称赞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腐败无能

2、        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与莫高窟有关的内容。

(点评:听写关键词语并说说与莫高窟有关的内容,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到了实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    讲读第二段:

1、        指名读第二段。

2、        你觉得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点面结合)

3、        读读写“面”上的句子。

4、        读读写“点”上的句子。

5、        展示莫高窟彩塑的图片。请用“有……有……还有……”说说彩塑的神态。你发现书上的问题了吗?(“力士”后面不应该用句号,应该用省略号。)

6、        背诵第二段。

[莫高窟5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3:莫高窟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莫高窟图片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部的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板书课题)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后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请大家把书轻轻端起,开始吧!

2、看同学们读书这般投入,相信用心读书的你一定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相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内容?谁来具体地、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四自然段)

3、你从文中哪一处描写中知道课文主要介绍这三个方面?再看看课文最后一段写什么?在文章的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总-分-总)

三、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一)、品味“彩塑”。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让我们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2自然段,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彩塑很多。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三千多。课件出示三千多红字用你的声音告诉我。再读第一句。这句话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引起下文。)

2、课件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三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莫高窟这三千多尊彩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彩塑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什么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

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菩萨、天王、力士)

(1)课件出示红字菩萨的神态是怎样的?天王呢?力士是什么样儿的?你读,评价,相机指导美读。

师引读: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指名读,谁能用你的声音来展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师生评价:谁来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

4、这句话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是形容人的神态的?(凶神恶煞、亲切和蔼、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虎虎生威、精神抖擞、龇牙咧嘴……)指名领读词语。

5、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如果说菩萨、天王、力士等镜头是一闪而过的话,那么卧佛的镜头就是特写了。谁来读课文中对卧佛的描写?抓住16米长,几间教室这么长?

课件出示卧佛三张图片

6、课件出示彩塑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些形象逼真的彩塑?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

7、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相机板书:精妙绝伦

8、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如果你是一位正在观光的旅游者,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生回答)

9、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这些彩塑的确尊尊惟妙惟肖,让我们忍不住啧啧称赞!谁来用这种称赞的语气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的读书声仿佛让老师看到了那一尊尊造诣精深、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的彩塑,让老师置身于神秘的艺术殿堂。

(二)、回味“壁画”。

1、第一句过渡句的学习,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运用了一个关联词语,使二、三段衔接得非常紧密。你发现了吗?这是什么句子,有什么作用?过渡句使文章脉络清晰,今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会使用。

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同学们,我们的教室大约有50平方米,莫高窟的壁画相当于900多个这样的教室。面积之大,实属罕见。你能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读出来吗?请你读。

同学们,看到这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读。 同学们,看着这么精美的壁画,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一起意味深长地读,读出数量多,内容广。课件出示壁画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瑰丽吧!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课件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2、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中,飞天是最引人注目的,你知道吗?了解飞天

让我们走进文字,领略她的风采。出示描写飞天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读着读着,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读出来。

课件出示五个有的学习排比句式。

3、课件出示飞天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这神奇瑰丽的飞天吧。

这么美的飞天你喜欢吗,那就读出来吧。课件出示

4、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从这里的省略号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飞天)(不仅会从语言文字中朗读体会,而且还能从标点符号上理解感悟,真不错!)你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的飞天呢?

5、学到这儿,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莫高窟的壁画?板书:宏伟瑰丽

同学们莫高窟有着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艳的,引人注目的壁画艺术!所以说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课件出示句子小结:这就是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生接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6、置身于宏伟瑰丽的壁画前,每一位游客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这被誉为“世界大画廊”的莫高窟壁画的神奇魅力。配乐读第三段

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谁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

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体味“藏经洞”。

1、刚才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感受到莫高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或感受深刻的词句。

2、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相信你们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吧。

第二句话中的“六万多件”可以看出莫高窟内的文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多。第二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第二句中的一个“曾”字说明了以前莫高窟内有很多文物,但现在都没有了。从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第3句话中的“大量”和第4句话中的“仅存”对比非常强烈,这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莫高窟内的损失非常惨重。(“掠”看出帝国主义的野蛮和无耻。)

3、这长宽仅2.7米左右,高仅2.5米左右的洞窟曾经封藏了六万多件的文物。如果把这六万多件文物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有25公里长。可如今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这大量的文物都去了哪里?让我们来了解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被掠夺的资料。指名读

了解到这些情况,你此时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

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这种对曾经拥有的自豪、对侵略者的憎恨、对痛失文物的惋惜之情在我们心中交错着。那就用朗读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吧!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课、积淀情感。

1、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莫高窟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因为它有着三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莫高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 齐读。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3、站在这茫茫的沙漠之中,再次举目仰望这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相机板书:艺术宝库 智慧结晶)

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洞窟建筑,这些精妙绝伦的彩塑壁画,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我们不得不骄傲地说---齐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构建联系。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了莫高窟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从这些绝妙的古迹中,我们看到了千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性格,看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请同学们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莫高窟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莫高窟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211111) 周发强

文本解读

《莫高窟》一文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上)的一篇课文,文章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表达有序,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并学会编写段落提纲。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重点感悟“彩塑”的特点,牵移学法,为后面深刻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好铺垫。

教学流程

一、紧扣题目,设置疑念,激发情趣,引导初读

1、开门见山:(事先板书好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2、设置疑念:课前读课文了吗?那我来考考大家,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猜猜“莫高窟”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3、这个“莫”字呀,读音同沙漠的“漠”,在这里是沙漠的意思,“高”嘛,应该是--(引导学生说)是说她的位置高罗,请再读课文,看谁最先发现文中哪段话与“莫高窟”的名字联系最紧密。

4、相机学习文章第一段

①学生会答到: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②现在你知道“莫高窟”名字的由来了吧,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注意需要强调的地方。

5、让我们再次把课题齐读一下。

6、小结: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想下面再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更用心思考,善于发现了。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想紧扣题目,设置悬念,由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编写提纲,寻文思路

1、过渡:课文是怎样介绍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用心思考:

(1)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

2、检查自学效果。

①选择正确读音。

一尊(zūn zhūn) 威风凛凛(lǐn lǐng) 银弦(xián xuán)

敦(dūn dēn)煌  卧佛(fó fú )      菩萨(sà shà)

②读四字词语。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简练,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

断崖绝壁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丰富多彩  成百上千

臂跨花篮  怀抱琵琶  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

引人注目  灿烂辉煌  腐败无能  举世闻名

(A读词语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比如(师示范读)“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B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自由读   C喊五位学生分行读)

③过渡: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感悟词语,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读文前提出的问题。

A、回答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相应点击出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B、回答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事先打好横线,让说的同学上台板书: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C、下面请看大屏幕,哪些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呢?(学生会答到:2、3、4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并点击出示。)

D、把段和自然段的段意依次排列起来就是编写段落提纲。

将词语串成句子!

小结并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莫高窟彩塑的美妙,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初读,落实“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并让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而且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学会编写段落提纲,理清文章思路,为学习整篇课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欣赏彩塑,感悟语言,积累运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突出介绍了彩塑的什么特点?

2、学生快速读完后,应该找到:形象鲜明,神态各异。事先画好横线,让生上台板书。

3、课文围绕这些特点,又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试着完成以下表格: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菩萨 慈眉善目

4、同学们完成得不错,你们能想象出菩萨、天王、力士和卧佛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吗?(可以就其中一个谈谈自己的想法。)

5、小结:谈得不错,下面老师出示四幅彩塑图(打乱),你能辨别出来吗?(学生应该很快辨别出来,继而引导学生读读有关描写四幅彩塑图的句子。)

6、小气的作者只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几种彩塑,你想不想把更多彩塑看个仔细看个够?那怎么办呢?

A.你可以尽情想象,除了书中说的几种你还能想象出哪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来?(学生可能会说出: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七世佛,观音、天王、力士等,如果说妖怪,引导一下:这里的彩塑都跟佛教有关,不会有妖怪的)你能想象出2千多种来吗?(不能)

B.把这些都写出来不是很好吗?(窥一斑见全豹,画蛇添足,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C.其实更高明的是作者也巧妙地写了所有的彩塑,告诉我们其他的彩塑也如这几尊彩塑一样个性鲜明。你能发现是哪一句吗?

①学生回答后投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②老师带来了一些莫高窟部分彩塑的图片,想看吗?有个条件,想看就要用心看,还要学会赞叹。(播放图片)

③看到这些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6、让我们带着赞叹的语气来读一读读第二自然段。

7、会填吗(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8、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什么呢?我们下节课重点去关注莫高窟的壁画。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内容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所在,欲通过紧扣“形象鲜明,神态各异”八个字,从整体上把握彩塑的特点,继而出示相应表格,让学生理清层次,并让学生先展开想象菩萨、天王、力士和卧佛的形象,再让学生看图辨认,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完美结合,在识图过程中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其它彩塑形象,把书由“薄”读厚。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第2小节的填空、背诵,达到层层推进的效果,迁移学法,为后面学习“壁画、藏经洞“的内容做好铺垫,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

四、总结课文,编三字经,激发兴趣,拓展提高

1、最后让我们回顾小结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共同为莫高窟编个“三字经”。

投示:莫高窟,坐西北,地势险,列崖壁,是明珠。

彩塑真,数量多,个性明,神态异,游人赞。

2、作业:预习第3-5小节,尝试着编编三字经。

【设计意图:三字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韵句灵活,朗朗上口,是小学生十

分喜爱的一种形式。通过此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巧妙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课后布置“预习3-5小节,尝试着编写三字经”的作业,定能在学生的内心掀起一股学习三字经的热潮,使语文变得有趣、有效。】

板书设计:

彩塑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18 莫高窟   壁画

藏经洞

[莫高窟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练习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字词句综合练习,学会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2.按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3.朗读[更多教案请访问教案910-www.jiaoan910.cn]背诵儿歌。

4.学习打电话,学会打电话的礼节。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指导学习第1小题。

⑴审题。 读题,明确要求。

⑵指导。 教师范读,边读边勾画山冈、太阳。

教师:小朋友这时你站在山冈上,面对刚刚升起的太阳,读读儿歌,就知道该怎样辨别方向。学生自由读儿歌。

讨论:你学会怎样辨别方向了吗?

请一名同学上台辨别方向,集体评议。

同桌互相演示,集体演示。

⑶齐读儿歌。

2.指导学习第2小题。

⑴审题。 读题,明确要求。

⑵讨论:谁能说说刚才学过的辨别方向的儿歌?齐背儿歌。

⑶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指名上黑板填空,追问:你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表扬填写正确的同学。

小结:

3.指导学习第3小题。

⑴审题。 读题,明确要求。

⑵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搜集资料,想想中午怎么利用太阳辨别方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结果。

组织学生交流,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二、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值得老师表扬。第一大家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明白了中午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第二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非常了不起。以后,小朋友要继续这样去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练习描红,仿影。

⑴出示卡片认读:花、点、前。

⑵指导辩析3个字的异同。

⑶复习描红和仿影的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学生练习描红,仿影,教师巡视。

3.指导练习临写。

⑴观察3 个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⑵指名上黑板临写“花、点、前”。

⑶评价、纠正。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上下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学生按要求练习临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审题。

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⑴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她在干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打电话

一、课前准备

1.准备教学投影片。

2.准备电话两部。

二、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打电话。

2.解题:打电话时要面带微笑,声音不要赤字高,要自觉地说“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3.学生借助拼音读图旁边的提示。

讨论:是给谁打电话?为什么要打电话?

三、指导

1.指导看图,明确要求。

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⑵图上的小朋友在打电话时会说些什么呢?

⑶结合看图,提出说话要求:

2.指导说话。

⑴指名一人扮演小亮,另一个同学和他表演电话。

指导分析:哪些值得表扬?还有什么不足?

⑵同桌练习。

⑶指名上台表演,评分。

3.小结。

[练习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6:嫦娥奔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课文重点句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课文中美好的人物形象,进而达到复述课文的能力。

(2)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通过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品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善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把握后羿、嫦娥、逢蒙的性格特征。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诗叹月,引入课题

1、同学们,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的夜晚,每当看着那一轮明月在天空升起,我们的心中就会不由得想起曾经学过的许多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谁来给我们背一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古人的眼里,月亮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于是,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妙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l)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标出各个自然段的序号。

(2)拼读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l)认读生字词。

威逼 周旋 接济 皓月当空 迫不及待

凝望 企盼 敬重 树影婆娑 奸诈贪婪

(提示:“婪”是边音;“诈”是翘舌音。)

(2)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交流。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嫦娥奔月:嫦娥,后羿的妻子,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奔,奔向。

敬重:恭敬尊重。(文中指谁敬重谁?)

奸诈贪婪:奸诈,虚伪诡诈;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文中指谁奸诈贪婪?)

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威逼:用威力强迫或进逼。(文中谁威逼谁干什么?)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周旋: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打交道;③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在本课中应选哪一种解释?(第③种)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思考:这篇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干了什么?

3.讨论交流后总结。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逄蒙威逼

4.这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四、学习“后羿射日”

1.指读第1-2自然段。

2.后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朗读体会“神勇”

3.从后羿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什么可贵的品质?为民造福。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2.播放音乐,学生描红,师生共同范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后羿射日”。

板书设计:

10、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力大无比  神勇

嫦娥奔月 ?

逄蒙威逼 ?

[嫦娥奔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7:识字3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案设计时间10月6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  题 识字3  总72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两根绿线内七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种笔画。

2、认识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了解公园里的景物与设施。  本课1-3教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  点 识字、写字。

难  点 正确、规范的书写

教  学  过  程

明确目标预习: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万物复苏,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春游,好吗?

二、指导看图,学习韵文

1、(出示插图)公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呀!你们看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字卡: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公园)

2、你们觉得公园美吗?美在哪儿?

3、借助拼音读韵文。

4、检查读音,正音。

6、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边读边想象。

三、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水

2、认认笔画,借助范字指导写法。

横撇

3、说出笔画数。

4、记忆字形。

6、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5、男女生分行读韵文,边读边想象公园的美景。

5、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写。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认读生字卡片

2、书空“水、火”的笔顺

二、 继续看图学词语

1、指导看图

2、谁能说说它们的玩法?小朋友玩得怎么样?

3、词语并正音,强调“山”是翘舌音。

4、小组练读

公园里除了美丽的景物外,还有什么呢?

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三、 诵读韵文

1、齐读韵文

四、 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火、山、木、马

2、用词语开花

3、指名说笔顺,其余人跟着书空

4、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 背诵韵文,边背边想象公园的美景和小朋友开心的心情。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1. 训练学生反复诵读韵文,把识字和理解韵文,认识事物融为一体。

2.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大本和小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识字3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8:练习3(第一课时)(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2、读词读句。

3、练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一句古文。

6.看图选词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句的训练。

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计划:练习1、4、5等抄写在小黑板上。(略)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完成书上各练习。

课外:背诵、写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 复习背诵《标点符号歌》。

(2) 指名朗读第一句话,根据标点符号歌的意思确定应用什么标点.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明确逗号、句号要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下角,问号、叹号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半格里。

3、练习。

(1) 指名朗读第三个句子。

(2) 学生在自己书上练习加标点。

4、反馈。

(1) 展示标点点得正确的同学的作业,表扬符号书写形状规范、位置正确的同学。

(2) 指出存在不足,进行纠正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第一组句子。

(1)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一遍”和“一遍又一遍”。

(2) 比较两个词,知道“一遍又一遍”表示好多遍。

(3) 指导读,“又”要读重音,强调遍数多。

(4) 指名读小黑板的两个句子。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5) 讨论两个句子意思的不同。

(6) 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第二组句子

(1) 指名认读三个句子。

(2) 比较这三个句子的不同点、相同点。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认读要写的字。

(2) 说说以前描红所提出的要求。

(3) 老师范写,说出书写注意点。

3. 练习。

学生描红、临写,师全班巡视、指导。

4. 反馈。

表扬写字好和姿势好的学生。

[练习3(第一课时)(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篇9:词语过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xiān ɡǎo  ɡē yáo   zī rùn   huānɡ shān yě lǐnɡ dīnɡ dīnɡdānɡdānɡ

(       ) (       ) (       ) (                 ) (                )

luǒ lù   jiān áo    jì mò    zhī fán yè mào   chénɡ qiān yínɡ bǎi

(       ) (       ) (       ) (              ) (                 )

páo xiāo   yǐ zhe   pēn fā    nào rānɡ rɑnɡ     jù jīnɡ huì shén

(       ) (       ) (       ) (              )  (              )

niǔ kòu  huān chànɡ  sì zhī     yù lán tánɡ      hún shēn xiè shù

(       ) (        ) (       ) (              ) (              )

niànɡ xuě  pǔ sù   shòu jìnɡ   bǐ mò zhǐ yàn    bīnɡqīnɡ yù jié

(       ) (       ) (       )  (              ) (              )

mò mò   huā bàn   jī chǐ    chái fēi    rǔ bái sè    jú hónɡ sè

(       ) (       ) (       )  (      ) (         )  (           )

zhí xínɡ  kònɡ zhì  qiáo bāo   zhuó yǒu chénɡ xào  fēnɡ liú xiāo sǎ

(       ) (       ) (       )  (              )    (              )

pénɡ pài   xiá ɡǔ  zhènɡ shí   qì yǔ xuān ánɡ    wēn wén ěr yǎ

(       ) (       ) (       )  (              ) (              )

jì mò     yǔn shí   rónɡ yán    yí tài wàn fānɡ    shén cǎi yì yì

(       ) (       ) (        )  (              ) (              )

ɡuǒ xié  miǎo mánɡ  yùn yù     wēi fēnɡ lín lǐn  xiànɡ mào tánɡ tánɡ

(       ) (       ) (       )  (              ) (                )

fán zhí   lì rú      jià jiē     mǎ línɡ shǔ  fēnɡ dù piān piān

(       ) (       ) (       )  (          ) (              )

sì yǎnɡ   xiào lǜ   bīn wēi     luò luò dà fānɡ   chǔ zhī tài rán

(       ) (       ) (       )  (              ) (              )

ɡān zào  shǔn xī  mānɡ yǎ     xí yǐ wéi chánɡ   yǒu shēnɡ yǒu sè

(       ) (       ) (       )  (              ) (               )

chénɡ dù   wú xī   huì shān    wú biān wú jì     bù fēn zhòu yè

(       ) (       ) (       )  (              ) (              )

yínɡ rào   jī fèn  jué jiànɡ       rú jīsì kě       yè yǐ jì rì

(       ) (       ) (       )  (              ) (              )

tián jìnɡ  yuè tán   jī diàn     bù qū bù náo   bǎo jīnɡ fēnɡ shuānɡ

(       ) (       ) (       )  (              ) (                )

mǎ tou    pài qiǎn  wéi ɡǎn  shēnɡ ténɡ diē dànɡ xiánɡ yǒu shènɡ yù

(       ) (       ) (       )  (                ) (                )

cí qì      kuí wú   quán tou    fú lǎo xié yòu    jīnɡ tàn bù yǐ

(       ) (       ) (       )  (              ) (              )

xuàn yào  zènɡ sònɡ  sī liè      huà xiǎn wéi yí   yán zhèn yǐ dài

(       ) (         ) (       )  (              ) (              )

jiān yù    kù xínɡ   chǐ rǔ     zhònɡ yú tài shān  zóu mǎ ɡuān huā

(       ) (       ) (       )  (              )  (              )

lì zì     ɡǒnɡ xínɡ  duì wǔ     zhèn bì yī hū   hào hào dànɡ dànɡ

(       ) (       ) (       )  (              ) (               )

jūn lì    zhàn xuē   tónɡ ɡē     luò yì yú tú     jīnɡ tāo hài lànɡ

(       ) (       ) (        )  (              ) (              )

qínɡ zhe  xià ɡuì    mó nǐ    ɡuān fēnɡ wèn sú  qí zhēn yì bǎo

(       ) (       ) (       )  (              ) (              )

āi  jí    fén mù    shī tǐ    hù tōnɡ yóu wú   xīn yuè chénɡ fú

(       ) (       ) (       )  (              )  (              )

lún kuò    dà shà   qì hé      jǔ shì wú shuānɡ  suǒ xiànɡ pī mǐ

(       ) (       ) (       )  (              ) (              )

ōu zhōu   shēnɡ yá  bó wù ɡuǎn     shén tài zì ruò     yuè yuè yù shì

(       ) (       ) (           )  (               ) (              )

zhuānɡ shì  cǎo pínɡ  yōu yǎ     ruò yǒu suǒ sī   wéi miào wéi xiào

(        ) (       ) (       )  (              ) (              )

jué wú jǐn yǒu  jiē tóu xiànɡ wěi     wān yán ér lái  měi lì fù ráo

(           )  (              )  (           )  (           )

jiě(     )       jiànɡ (     )    chénɡ (     )

xiè(     )       qiánɡ(     )    shènɡ(     )

hénɡ(     )      zǎi (      )     chù(      )

hènɡ(     )      zài (      )     huà (      )

给带点字注音:干涸(    ) 钻孔(    )  陨石(    ) 魁梧(    )

不屈不挠(  )裹挟(    ) 潜藏(    )  药铺(    ) 玫瑰(    )

课文内容应知应会      姓名

1、山下的河水         ,                  。待到         ,我们把丰收的        。其中用了拟人手法的是                         。

2、第一自然段中把      比作       ;把      比作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孩子很    ,也说明冰心             。

走进           ,             ,那几棵         ,开满了               的花,这                ,不留         ,阳光下就像             ……最后这句比喻句把      比作      ,可以看出海棠花                。

朋友,             ?当你            ,记住“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为什么就能找到春天呢?

3、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清晨”、“春天”是指              ,“东风第一枝”是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由此,我还能想到一句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

练习1、创作字谜:盯、灯、钉、叮

4、《游园不值》 是   代诗人       写的,不值意思是         ,从诗中

也可以看出,但是诗人并没有扫兴,因为他看到“

,               ”。

《宿新市徐公店》 是   代诗人       写的,前一句“              ,

。”是   态描写,表现了诗人赞美       ,后一句“            ,

。”是是   态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的喜爱。

5、“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      ,每个人脸上都                  ,

和        。这一段反映了人们                        的心情。

6、人们把火星叫做地球的“       ”,是因为它们同样有       ,同样有       ,同样有            ,同样是          ,甚至             。但是因为火星                          ,所以火星没能留住水。“集体大逃亡”正描写了                              的情景,这个词用了     手法,这样写让我们觉得更形象、更生动。

7、      年,    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只羊名叫     。

练习2、填写表示“看”的意思的字。左  右      东   西      高   远

物思人   一   无余     面面相      虎视         登高    远

8、引号的意义: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词语。(     )

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

9、他想起了         ,想到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

,            ,             ……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                       ,                 。他的手指                    ,           都变成了               ,从琴弦上     。

月光照水,        ,乐曲           ,     而又     ,     而又      。阿炳用这                  ,他爱那                ,他爱那               ,他爱那                  ,他爱那                 ……

10、填空,并解释所填的字, 扶老   幼:       惊叹不   :        化险为   :

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个国家。最远到达        。郑和远航,规模    ,        ,       ,达到了                    。它表现了              ,也开阔了          ,促进了                        。

11、他想到了父亲的      ,想到“人总是要死的,有的        ,有的       。”“”“52万字”可以看出《史记》是一部          ,耗尽了司马迁          。

13、兵马俑不仅        ,而且       ,        。这段话在文中起到         的作用。秦兵马俑          地     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       、    的宏伟气势。……这在      的雕塑史上是         。新课标第一网

14、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写了金字塔很     ,加点的句子写法可以更            。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     ,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                 ,这句话写了金字塔很      ,加点的句子写法的好处是                       。

15、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从“摇篮”这个词可以看出维也纳是

,它在欧洲音乐上的           。

[词语过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0:月光启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月光启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齐读课题--《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这一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诗意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板书唱歌谣、唱童谣 、讲故事、猜谜语

二、精读感悟

过渡:那么,母亲给“我”唱的歌谣是?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思考一下:这两段歌谣分别你感悟到了什么?(表达了母亲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谁给大家读一下第一首歌谣?应该怎么读?你感悟到了什么?

2、文章开头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美在?--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请同学把眼睛闭起来,听老师来朗读,你来体验一下这幸福而美妙的感觉(音乐响起)

(1)在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动听的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谁来甜甜的深情地读。读出感受。你品出了什么?从“芳香”你感受到什么?(师描述:因为在夏夜的夜晚作者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这歌声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使作者陶醉了。)

(4)指导朗读。

指名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还唱什么让这个月光如银的篱笆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

2、找生读。

3、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表演读。母亲唱的童谣是那么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她为我他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过渡:母亲虽然不识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五)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画出。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母亲虽然不识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创造、产生。)

3、师总结:从这个长歌谣你看出了什么?。人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所以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带来了月夜浓郁的诗情。

三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1母亲唱累了,就给孙有田讲了哪些故事?当时孙友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母亲讲牛郎织女故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使我展开了想像的翅膀飞向了高深莫测的夜空。

所以作者最后深情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这个结尾表达了什么?(感激、怀念之情)

(四)那么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了吧?把导学案拿出来,合作探讨一下!

小结:是啊!作者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得益于母亲月光下的启蒙。

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身患老年痴呆症而失去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当我赶回老家去看母亲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却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此时,假如你是孙友田,你会在妈妈的耳边说什么呢?请以“母亲,你可记得?”  写一段话

让我们再次品味课文,或许此时你会品出不同的滋味。捧好课文纸,齐读课文。

四、作业

1、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了你哪些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以“妈妈,我要感谢您……”为开头写一段话。

2、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五、把导学案的当堂检测拿出来做一下。

向后转,向全体听课老师,说声谢谢!

[月光启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1:语文上册期中练习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卷面分  3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ao   hui  bian  ce  duan  lian    dian  tang  ming fu qi shi

(        (      ) (         ) (       )  (              )

Chou  chu  sou  suo    tuo  tie  zhan  xin     po bu ji dai

(       (       ) (      ) (        ) (             )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一定要细心。(16分)

1、为下列词语找出错字,并改正。(2分)

金壁辉煌(   )  夜已继日(    )仰扬顿挫(    )神彩奕奕(    )

2、照样子,写词语。(4分)

碧蓝碧蓝                           飘飘悠悠

3、把歇后语补充完整。(2+2分)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___ 周瑜打黄盖--  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着按语境填写歇后语。(4分)

(1)“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2)暑假中,黎明小学的同学为远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书籍……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新的、贵的,却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知道带“风”的诗句有:                                (1分)

6、贾岛反复推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一定要看清要求。(3分)

1、这学期,我校开展了“手拉手”的热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花在空中飘。(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结合课文内容填空。(22分)

1、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_________,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点上眼睛的龙____________。游客们_____________,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你一定还记得其它的成语故事,如________、          ,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2)

2、“那时候,你会感到             。你要知道,                       ……”在这句话中,“给”指的是           ,“拿”指的是               。你是怎么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                                                   。(2+2)

3、学期过半,从课本上,我们认识了许多人,有        、           、

等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

。(2+2)

4、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小动物,如_________的小甲虫、_________的变色龙、________的纺织娘……它们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原因是这些作者都十分善于观察,这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的名言:“

。”(2+2)

5、这学期,我阅读了         、        等课外书。其中,我最喜欢     (填人名),因为

。(1.5+2)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6分)

父  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不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洞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请用心阅读,体会题目“父亲”所包含的意思。(7)

(1)“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再说说父亲这样做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抵达前夜,父亲为什么这样说?(2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文章、歌曲…而赞美父亲的却很少。如果让你为文中的父亲写首歌的话,你会写下怎样的歌词?试着写几句。(不少于4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30分)

读了上面的“父亲”,你一定很受感动。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回忆你的父亲曾为你做的点点滴滴,从中选择一两件事,写一篇作文,融入父亲对你的爱,写出你的真情。

作文字数不要少于400字,题目自拟。写好后,一定要认真修改。

[语文上册期中练习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2:黄山奇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3:大自然的文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神奇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它,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节。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节。

2.这一节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它有什么作用?

4.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5.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1)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屏显)

用笔写在书的旁边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自学要求:默读4-6节,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板书

(4)齐读第5节。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五)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

2. 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三、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读读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文字仅仅就这几种吗?远远不止,让我们拿起笔,也模仿它的样子写一写吧!

五、课外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办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24 大自然的文字 云 观察气象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4:《推敲》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推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夜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两幅图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感受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板书设计:

推 敲

贾岛 韩愈

斟 酌

尽善尽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出示四句名诗,指名读。

这些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字字珠矶,是诗人精心构思、反复锤炼的结果,凝聚着诗人的智慧和心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划出难读的词。(读得快的学生上黑板板书难读的词)

2、读词。

补充:门闩(附图片)门没有闩的意思就是门没有上闩。

3、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还帮他解决了难题。)

[板书:贾岛 韩愈]

贾岛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他吗?

(他是一位苦吟诗人。)

故事中他苦苦思索的是什么诗句?哪个自然段写贾岛苦苦思索?

三、研读课文:

1、出示第3自然段,默读,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在空白处写写感受。

交流:读读你划出的词句,并说说感受。

预设:(1)贾岛做事认真,连一个字都不放过。

(2)贾岛推敲诗句入迷。

从哪些地方看出贾岛入了迷?(抓住“吟哦、不知不觉、一边……一边……”来谈。)

①“吟哦”什么意思?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

②现在你就是贾岛,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4)出示插图:当时的贾岛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大街上的人都――

(5) 贾岛就是这样吟哦了一路,做了一路,人们笑了一路,他都不知不觉。你能用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他?

(忘我、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旁若无人、聚精会神、浑然忘我……)

(6)想象着贾岛的样子读读这段话。学生练习读。指名两读。

2、还从哪些句子能看出贾岛的入迷?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后出示课文第4段。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1)能说说仪仗队是什么吗?出示仪仗队图片(图在上,文在下)插图就是古代的仪仗队。

看,迎面走来这么浩荡的队伍,贾岛竟然视而不见;听,迎面传来这么宏亮的声音,贾岛竟然充耳不闻。他对这些都不知不觉,他的心思全用到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专心致志,这是一种怎样的聚精会神哪!

2、学习韩愈推敲部分:

过渡:贾岛沉迷于推敲诗句,竟然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按照常理,他应该抓起来,轻则关几天,重则打板子。路人都不禁为贾岛担心,可是结果呢?

(1)结果皆大欢喜,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再现这个场景。出示具体要求:

想象着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小组分角色朗读,一人读贾岛的话,一人读韩愈的话,两人读叙述部分。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一组分角色朗读。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读。

(4)韩愈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投影出示第七自然段。

指名回答。咱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5)小结: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不但不怪罪贾岛的冲撞之罪,还帮他解决难题,看来,韩愈不仅是大官,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大文学家。

(6)两个人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千古名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古诗。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学生齐读。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两句诗能成为千古名句?(围绕贾岛、韩愈品质来谈)【不仅是因为敲字用得巧妙,更是因为贾岛和韩愈两位著名诗人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

(6)推敲本来是表示推和敲两个动作,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推敲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斟酌)(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点击课件: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齐读]这小小的一个词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7)小结: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像贾岛、韩愈这样不断地推敲,不断地斟酌。推敲的意思就是斟酌,斟酌的意思就是―― 反复地推敲,作品才能尽善尽美,广为流传。[板书:尽善尽美]

3、拓展:

其实,像贾岛这样推敲斟酌诗句的诗人还有很多,(出示诗句,体现“推敲”的词语变红)王安石千锤万凿,这个“绿”字就曾经一改再改,从“到”改为“过”又改为“入”,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 宋祁的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几易其稿,才有了这最能体现春来杏枝摇曳杏花斗艳的“闹“字。

此处快速出现诗句,让学生抢着答出每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恰当,特别妥帖?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师:同学们真有一双慧眼,这一个“绿”字,一个“闹”字特别形象、传神,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得来的,你想不想推敲一下试试?

出示:

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句子哪句用词好?为什么?

①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②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找到李凝的家。

总结:看来,大家都喜欢上了推敲,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是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的自己的作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做到勤推敲、细斟酌,写出尽善尽美的好文章。

四、布置作业:

1、必做题:上次写的读后感,请推敲用词的准确,看谁改得精彩。

2、选做题:(1)背诵《题李凝幽居》。

(2)搜集古今中外作家推敲文章的事例。

(3)给本课排个课本剧,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幽居()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5:司马光(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 搬石砸缸 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 积极动脑 解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司马光

2.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 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 范读课文。

2. 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 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 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 教学生字词

1. 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读音。

a. 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 去拼音读。

c. 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 检查字形。

a.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 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试读课文

1. 指名分段读课文。

2.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 讲读课文

1. 讲读第一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 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4) 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5) 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6) 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2. 讲读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

(2) 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3) 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4) 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3. 讲读第三段。

(1) 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2) 指名读课文。

(3) 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4) 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5) 比较句子。

a.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 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a. 司马光杂那口缸。

b.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6) 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7) 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三. 总结课文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四. 作业

填空:

别的( )( )( )都慌了,( )( )哭,( )( )喊,( )( )( )跑去( )( )( )。( )( )( )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 )( )使劲砸( )( )( )。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

2.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 shi) 找(zhao zao) 座(zhuo zuo) 砸(za zha)

二. 练词说话

1. 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说。

2. 用词练习说话。

(1) 不小心

(2) 有的……有的……有的……

三. 课堂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Gu shi hou yi hou jin dou lai le zhao da ren

2.组词区别。

古( ) 时( ) 候( )

石( ) 村( ) 后( )

那( ) 缸( ) 找( )

都( ) 红( ) 我( )

[司马光(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牧童和狼》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板书,注意“寓”写法。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

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 咙     慌     谎    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

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谎话      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  无人前来

[《牧童和狼》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7: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把酒话别

依依惜别

吟诗作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8:《师恩难忘》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ppt,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品读师恩的难忘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感受经历过很多“情”(板书:情),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情吗?(相机板书)(这些情,是有阶段性的。)

(交流)

师:亲情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伴随我们成长了,爱情是等我们长大后会遇见的,有一种情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哪种?(指答:师生情)是的,师生情也是刻苦铭心的,它不仅伴随着你们成长,同时也让教师深深烙刻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对师生,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板书:1 师恩难忘)

师:一起读题。(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出难忘的味道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师:这篇课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名字叫--《老师领进门》,你们知道下句是什么吗?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的名字改成这个?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是的,改了名字之后,能更好地突出“难忘”(“难忘”加点)

总结: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让刘绍棠难忘至今,可是他真的普通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 好, 我现在想问一下, 读了两遍没有?读三遍的呢? 其实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你们的书有没有读好, 而是你们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姥姥  炊烟  歇歇脚 念叨 恍如 惊醒 滋润 拐杖 )

注意:“念叨”中的“叨”读轻声,“醒”的写法。

指读,齐读,描红

师: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好好地读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 板书“叩拜”)

师: 谁来读读这个词?

( 指名读, 再齐读)

师: 读着这个词, 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 同学们想得非常好! 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 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 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 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 板书“戛然而止 ”)

师:请大家读 一读这个词语 , 注意“戛 ”这个字, 看它与哪个字差不多。

预设

生: “戛”与“嘎”差不多 , 一个有口字旁, 一个没有。

( 师板书“嘎”)

师:“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个口突然就没有了。(擦掉口字旁)

你能猜到“戛然而止”的意思吗?

师:对,“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的意思。“戛然”就是突然的意思。一起来读这个词语。(指读、齐读)

师: 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 默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 想想为什么作者的思绪会戛然而止。

生交流

师: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田老师或者是田老师课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春雨点点 、深深感谢 、恭恭敬敬)

师: 是的, 每当作者想到田老师, 想到田老师上的课, 就会想到这些词。

( 手势示意学生读词, 生齐读)

师: 长大后, 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 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 想到这些词。

( 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 同学们, 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 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 还是文笔好?

生: ( 齐) 口才好。

师: 那么, 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 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师: 说得好, 娓娓动听 、出口成章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用这些词来赞美我 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夸张 。同学们, 请拿起笔, 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 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目中的田老师, 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 生自由练写, 三四分钟后)

师: 谁先来? 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交流,师评价)

板书:                       1 师恩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本课的点面结合、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整理脉络

师: 同学们,昨天是开学第一天,课文中的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春雨点点 、深深感谢 、恭恭敬敬)

师:课文中用了这些词直接描写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板书:直接描写)那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

师:在这里,作者用他自己的入神烘托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呢?(板书:侧面烘托)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给这篇课文分分层,你能依据什么来分? 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开学第一天的事的。

生: 第3~6 自然段。

师: 他说第3 ~6 自然段, 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 生纷纷举手)

师: 但是第8 自然段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在村边遇到了老师, 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们一起读一下-- -

生: ( 读)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 慢一点, 你要读出东西来。

( 范读)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

生: ( 齐)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 这说明前面都是作者的-- -

生: 回忆。

师: 课文第3~7 自然段应该是写小时候上学的事, 8 、9 自然段是写40 年后的事。这样, 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好。

二、感受师恩

师: 课文的第二段最长, 也最难懂。请你们先练读一遍, 稍后我找人读, 看谁能读好。( 生练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 读的人要尽量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就像在听田老师讲课一样。听的人也要会听, 怎样才叫会听呢? 如果你能把人家读的几段话听成一段话, 把那一段话变成一句话, 最后再说出来, 那么你就是最会听。你最先举手, 好! 第一个读的机会被你抓住了。

( 多名学生读书)

师: 我现在想问一问, 你把这几段话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 这难度大了, 会不会听就在这地方显出来了, 本领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好的,请你先说。

生: 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田老师的口才很好, 而且文笔也很好, 课上得也很好。

师: 真会听, 你听得好, 说得也好。

生: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感到田老师非常会教书。

师: 对,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 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感觉到这位老师口才非常好, 非常会上课。还有谁, 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 这个能力要锻炼的, 我们会听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几段话听成一段话, 最后把一段话再变成一句话。

生: 田老师上课非常生动, 每上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师: 那么作者在田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得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 生默读静思)

师: 好, 谁来告诉我究竟学到了什么? ( 生无语)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这是一首诗, 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 一年级。

师: 这首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什么?

生: 我们学到了知识。

师: 对, 这首诗对作者来说, 就是知识。因为在这之前作者不会这首诗, 现在会了。还学到了什么?

生: 学到了道理。

师: 从哪里看出的?

师: 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道理吗?

师: 对, 要爱护环境, 要爱护花草树木。正因为大家的爱护, 这儿后来成了--大花园

师: 有两个句子, 我建议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你折一枝, 他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 生读) 还有“后来, 这儿的花”-- -

生: 后来, 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 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 读出了什么?

生: 我读出了人人都要爱护花草。

生: 我知道这儿后来能成为一座大花园, 是因为有了人们的爱护。

师: 还有呢, 在田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知识、道理, 还有什么?

生: 还有文学, 课文中说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 是的, 同学们请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 听了上千个故事, 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 滋润着我) 自由地读读这一句。( 生自由读) 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 那么上千个故事, 我就获得-- -

生: 上千份知识。

师: 谁能用上“如果……那么……”说一说。

师: 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 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 悄无声息, 飘进我们的心田, 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 在密密的春雨中, 在细细的春雨中, 知识的种子在发芽, 在长叶, 感受到了吗? 再来读。

师:同学们,在这里,作者写道刘老师给他讲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故事?

师: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点面结合)在写人物时,如果把什么事都写下来的话,你能记住吗?对的,所以要有所选择地写一两件典型的示例,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

师: 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与田老师的教导分不开, 所以想起田老师, 想起田老师讲的故事,那是感激, 那是幸福。读“我在田老师那里”-- -

师: 40 年来, 我不能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所以我回到家乡, 在村边遇到田老师, 仍像-- -

师: 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 播下知识的种子, 播下做人的种子。作者40 年后见到老师, 仍像小学生一样向他敬礼。我现在想问问你们, 假如, 你将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你见到你的小学老师, 你会怎么做?

师: 假如你将来成了江苏省的省长, 你见到了你的小学老师, 你会怎么做?

师: 一切都在这深深一躬里。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 见到你的小学老师, 你会怎么做?

师: 听到你们这些话, 我们做老师的该感到欣慰。同学们, 让我们真诚地对老师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终身难忘! ”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 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终身难忘! ”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好, 下课。

板书:                          1师恩难忘

点面结合

直接描写

侧面烘托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练习3(第一课时)(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2.莫高窟教学设计

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6.dtnl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7.练习七(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8.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9.习作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10.《雷雨》教学设计3 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莫高窟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