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024-04-16 07:56: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vecky70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1: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篇2: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篇3: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篇4: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篇5: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加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篇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加法》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篇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加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 47+39= 220+630= 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主总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才能更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习。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篇8: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加法》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篇9: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加数是268,另一个加数是159,和是( )。

2、被减数是952,减数是146,差是( )。

3、6个十加9个百再加5个一得( )。

4、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

5、下列哪些算式的'结果小于600,在( )里打“√”。

352+295( ) 186+452( ) 102+497( )

925-328( ) 705-102( ) 725-107( )

6、在○里填上“>”、“<”或“=”。

200+699○900 600○1000-452 514-28○405+52

152+29○152-29 358+957○957+358 151+102○300-47

7、括号里最大填多少?

36+( )<100>97

二、判断。

1、两位数加两位数,结果一定是三位数。 ( )

2、570减168的差是402。 ( )

3、615与192的和肯定大于800。 ( )w

三、连一连。

568-192 252+159 879-256 264+785

411 623 376 1049

四、计算。

1、接龙。

15+62=( )+146=( )-25=( )+192=( )

357-148=( )+102=( )-57=( )+168=( )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79+128= 751-206= 308-192= 425+572=

3、列示计算。

(1)157比98多多少?

(2)105比675少多少?

(3)比325多78的数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

1、原来有一些西瓜,已经卖掉了352千克,还剩175千克。原来有多少千克西瓜?

2、今年植树节,全校师生去植树,上午共栽了752棵,下午比上午少栽了98棵,下午栽了多少棵树?这一天共栽了多少棵树?

3、学校组织向希望工程捐款,一年级学生共捐了356元,二年级学生共捐了395元,三年级学生捐的款比一、二年级捐的总数少145元。三年级学生捐了多少元?

6、瑶瑶和婷婷比赛跳绳。婷婷三次共跳了490下,瑶瑶前两次都跳了158下,她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才能超过婷婷?

篇10: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8、

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同步练习

一.填空。(每空3分,共15分)

1.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

2. 658与最大的两位数的差( )。

3.一个加数减小236,另一个加数减小139,和减小( )。

4. 432-258的结果是( )。

二.选择。(每空4分,共20分)

1.最小的三位数减1是( )。

A.最小的两位数 B.最大的两位数 C.最大的一位数

2.598-301的结果大约是( )。

A.300 B.200 C.250

3.一个三位数减去另一个三位数,减数减小128,差( )。

A.差减小128 B.差增加128 C.无法确定

4.不能验算637-325=312的是( )。

A.312+325 B.637-312 C.325-312

5.书架最多能放500本书,书店新进绘本132本,文学作品378本,书架( )摆放下这些新到的书。

A.能 B.不能 C.无法确定

小学数学常考三角形定义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篇1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篇1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指名背诵)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生1:有3组学生做手工,每组4人,一共有12人?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4+4+4=12人

生3:3×4=12人

生4:4×3=12人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师: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想?

生1:平均每行8面。

生2;平均每行7面。

板书:56÷8=( ) 56÷7=( )

师:讨论怎样计算才正确?

生1:第一个算式对。

师:第一个算式对理由呢?

生1:因为挂成8行,所以每行7面。

生2:第二个算式对,因为挂成7行,每行就挂8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8=( ) 56÷7=( )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师: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生1:七八五十六,商是7。

生2:八七五十六,商是7。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1:打扫卫生有同学有56人,其中男生有5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2:同学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师: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生1:4×7=28 28÷4=7 28÷7=4口诀:四七二十八

生2:7×4=28 28÷7=4 28÷4=7口诀:七四二十八

、、、、、、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7× 8=56

56 ÷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口诀:七(八)五十六

篇1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然后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乘法口决求商的计算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CAI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引导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打气球:小朋友们,奥运福娃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气球,你们看,五颜六色的气球多漂亮!不过,这些彩色气球背着卡片太重了,你们帮帮它们,让这些气球高飞吗?

30÷6 18÷3 15÷3 25÷5 24÷6

36÷6 12÷3 20÷5 18÷3 9÷3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 )八五十六三( )二十七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二( )十八( )七二十八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情境激趣:

1、奥运福娃想知道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CAI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主题图

2、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3、小组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成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27个彩球,每9个要摆成一行。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①平均每行挂几面?

②平均每组分几颗?

③可以摆几行?

5、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六一节环境布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56÷8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教师指名说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平均每行挂7面。

(教师板书:56÷8=7七八五十六)

(2)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56÷7=8 )

(3)课件出示第48页的主题图

怎样解决平均分几颗和可以摆几行的问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完成。

①先独立思考,分别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②再在小组中交流解答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分小组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

49÷7 = 7 27÷9 = 3

(4)归纳小结

除数是7、8、9的除法怎样计算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生共同回顾7、8、9的乘法口诀。

可以是师生同背,也可以开展口诀接龙的游戏。

(5)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四)巩固练习

(1)动力火车(比赛,看哪组火车开得快?)

奥运福娃带我们去做动力火车啦,他们邀请我们去美丽的森林了,看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2)小鸟找家

火车带我们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大森林,奥运娃娃说“你们看,鸟儿们在等着我们给他们安排新家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小鸟吗?”

先学生独立计算,再连线,然后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喜欢成功的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3)乘除法的联系(例1后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猴子摘桃(练习十一第1题)。

奥运娃娃说,又大又美的仙桃长得多好啊,我们来意个摘桃比赛吧!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开展比赛,一大组完成左边9题,另一大组完成右边9题,比一比哪一大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教师指两名学生说一说某道算式的计算方法,然后两大组交还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一次。

(5)小兔过河(练习十一第2题)。奥运娃娃请我们玩“小兔过河”的游戏。

3只小兔子想过河采蘑菇,可是河上面没有桥,只有一张张的荷叶,荷叶上有很多除法算式,每只小兔只有自己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张荷叶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你们能帮助小兔过河采到蘑菇吗?

每小组中3人来帮小兔子过河采蘑菇,1人当评判员,进行游戏活动,看谁先采到河对岸的蘑菇。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游戏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完成得小组可交换角色重新游戏。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机械的练习,采取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中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6)拓展题:动动你的小脑筋

奥运娃娃遇到难题了,你能帮助他吗?

4×□=36 6×□=42 63÷□=7 32÷□=8 48÷□=6 9×□=54

设计意图: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你在哪些方面还觉得有困难?

在这堂课上你还可以向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协助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疏理讲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下阶段学习方向。)

七、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 56÷8 = 7 56÷7 = 8

口诀:(七)八五十六口诀:七(八)五十六

平均每组分几颗?49÷7 = 7口诀:(七)七四十九

可以摆几行? 27÷9 = 3口诀:(三)就二十七

篇14: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56-57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知识与能力

1、能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自主观察,发现问题。

1)、3×10+5×10=(3+5)×10=

2)、4×8+6×8=(4+6)×8=

我发现:

2、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4 78×69+22×69 28×99+28 69×102 85×98

【导学解惑】:

1、请提出你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答。

2、请记录下你认为特别有意义的题。

【当堂检测】: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4 = 34×25 ( )

7×2×5 = 7×(2×5)( )

2×4+2×6=2×(4+6)

用简便方法计算。

76×62+24×62 156×99+156 127×101

【课后反思】:

1.想一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2.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了吗?”

板书设计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篇15: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一、角的度量:

平角、周角、画角

二、整理与复习:

锐角 钝角

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 75° 120° 180°

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进发展(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学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针刚好走一个平角,那分针后来指着哪个数字?那小玲是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

3.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16: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内容

第四单元:《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百花园四》

二、复习目标

1、读熟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正确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练习写一处景物,写出它的特点。

三、复习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运用多音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正确合并句子。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合并句子。

3、互相交流应用文“请假条”的写法。

4、独立完成比较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及复习训练题。

五、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cuìliǔzēngtānmímànānxián

()()()()

ǒuěrlǒngzhàoguāngmánghuīwǔ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尤()漫()该()挥()

龙()慢()刻()浑()

辉()岭()资()铺()

晖()邻()姿()捕()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变()无()()息()变()连忘()

一()千()千()百()双()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岸猿声啼不住,。

2、,一行白鹭上青天。

3、庐山的云雾的特点是和。

五、合并句子

1、我们穿过山谷。我们闻到野花的香味。

2、小秦来到小河边。小秦看见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六、扩写句子

1、的山路伸向远方。

2、的窗台上摆放着的鲜花。

七、缩写句子

1、勤劳的蜜蜂是一种会“跳舞”的昆虫。。

2、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秋风中不停地点头。。

八、修改病句

1、我们要爱护宝贵的时间。

2、每个人从小就要爱戴自己的国家。

九、仿写句子

例: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溃┗ǎ

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妍。

十、发挥你的智慧,笔下生辉。写一关于景物的文章。

【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题

3.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4.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5.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7.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8.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9.五年级上册英语第四单元教案

10.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