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醉翁亭记》教案九年级上册
“黄河之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醉翁亭记》教案九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文言文《醉翁亭记》教案九年级上册,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讲读第1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讲读第2、3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2.重点句解释。
①若天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讲读第4段。
1.结构剖析。
【板书设计】
(五)讨论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鲁昌乐)
《醉翁亭记》复习题解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_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谓](1)称作,叫作;(2)是。2.词类活用【名】起名字,命名。3.古今异义【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é)]就。[意]情趣。[寓]寄托。[霏(fēi)]雾气。[归]聚拢。[暝(míng)][晦]昏暗。[芳]香花。[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伛(yǔ)偻(lǚ)]驼背。[洌]清澈。[肴(yáo)]荤菜。[蔌(sù)]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二、阅读探究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8.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 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对目标2的完成,是紧接着目标1而来的。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可谓是水到渠成。从而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对目标3的研读,与教师备课时的准备有出入。对本文语言特色的赏析,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但学生一开始就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直接从修辞、炼字、感情的表达等方面评析的。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比较到位,表现了较好的赏析能力。这一点说明以前进行的方法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捷径。这决非是投机取巧,也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把语文中常规的赏析思路、赏析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内行”的眼光去读、去想,让学生从对语文漫无边际的无奈中挣脱出来,一开始就把握准思考的方向,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回答。并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的提高完善这种的能力。
至于学生没有意识到文中的“也”字和“而”字的作用,正说明此处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因而,此时我临时设置了一个启发式的题目:
请同学们以第一二两段为例,去掉文中的“也”字和“而”字,品读一下,与原文有何不同?
以前曾接触过比较阅读的题目,应该说解决比较阅读这样的问题,学生并无困难。果然,经教师提示后,学生马上就从好几个角度对去掉“也”“而”后与原文进行了对比评析,分析比较准确到位。如:
从语感上,“不如原文流畅。”“没有原文的‘味儿‘了”;
从语言的表达上,认为“像诗”;
从文章的感情色彩上看,“得意之情表现的不如原文强烈了。”
……
在此基础上,就较顺利的把本文语言的特色总结出来: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确实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美文。
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篇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课文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 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醉翁亭记》阅读探究
1.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3.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5.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6.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7.“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8.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9.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10.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篇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
“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
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
(给……命名)
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
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7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
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8.背诵此段。
9、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
4.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5.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
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6.背诵此段。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6.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7、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9 背诵此段。
10、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刘如君
篇4:醉翁亭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分析: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篇5:《醉翁亭记》教案 (九年级)
《醉翁亭记》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 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刚学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发生了什么事啊?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对,那滕子京是为何被贬的?
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在被贬谪邓州,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我们还学过哪几种文体?
二、疏通各段内容:
1.首先全班同学朗读第一段,这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醉翁亭的环境美; ;后一层介绍 醉翁亭的得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一层介绍时按照: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由远到近) (蔚然而深秀)(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即由远到近顺序来写的
2. 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作者从那些方面谈到了醉翁亭的命名问题?)
明确: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3.作者谈到了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间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意”指情趣,太守不是因为酒醉,而是因为这美好的景色让他深深陶醉。
4.再次朗读这一段,同学们边读边感受醉翁亭的美好景色。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研读课文二段
1、 齐读第二段,分别找出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
明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 云归而岩穴瞑(暮)
野芳发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阴(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而石出(冬)
2、这里描写醉翁亭的景色,先用“ “若夫” ”一词领起,后用“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
3.作者在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乐亦无穷也。(突出了一个乐字)
4.再次朗读这一段。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我主要写游宴,如果说要用画面来描绘这一段的话,同学们认为这段主要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段齐读一遍,并给每一幅画面定一个小标题。
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这一段先用“ 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项内容。前三项内容是为结尾“ 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太守真是喝酒醉了吗?为什么说太守醉了?
明确:与大家一起欢乐时心“陶醉”了。
4.再次齐读这一段。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研读课文四段。
1,朗读这一段。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文中有一个字一直贯穿在全文中,是什么字呢?
明确:“乐”字,这个字也表达了全文的主旨。
3.文中写了哪几种乐? 他们为何而乐?
禽鸟乐、众宾乐、上文中滁人乐,最后点出太守乐。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文中还谈到了老百姓,也就是在滁人游里,那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三、引导概括
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1、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 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四、讨论全文主旨
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比较: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前一课《岳阳楼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范仲淹那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的情怀,而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应该说这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将这两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仁人”那种济世情怀和宽厚仁爱之心,从而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五、学习写景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朱德高
篇6:九年级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九年级关于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做客“联想吧”
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含“亭”即可,加油啊!)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
环滁琅琊 饮少辄醉 林霏
岩穴 山肴野蔌弈者胜 阴翳
翼然 酒洌
三、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相信你!没错的!)
林hè_____ wèi_____然 水声chán chán_____
tuí_____然 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
yǔ_____lǚ_____提携 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 宴hān_____之乐
四、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
蔚然 遮盖
翼然临于泉上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佳木秀 靠近
颓然 情趣
阴翳 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五、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篇7: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篇8:九年级上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
九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2 Greatbooks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模块的话题是谈论书、作家、思想家、戏影、诗 歌等。语法是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2、学情分析:谈论书、作家、思想家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模块的学习是通过该话题的'讨论,学习并掌握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对于本单元,需要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点读懂介绍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文章,谈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短文介绍和评价自己所喜欢的文章。 【学法指导】 1、 虚心向同学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 将本校的三体五环多元评价的模式与现有科技资源结合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学习目标】 1、knowledge aims: Key vocabulary--- behaviour ,cave,freedom,funeral,social,theme,treasure,clever,dead,pleased,alive,southern,state,run away,for a time,grow up,talk about Key structures---Passive voice 2、Ability aims: To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favourite great book 3、Feeling aims: Reading book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et knowledge .Lead them to read more books and read good books by learning this lesson .Let them own more wisdom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by reading books . 【重点难点】 1、New words and phrases. 2、How to introduce a book. 【课 型】Reading and writing 【教 具】cards,tape recorder,a small blackboard,paper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学激趣 1、Arouse the Ss’ interest by using some questions: (1) Have you read novels? (2) What novels have you read? (3)What do you think of it? 2、Learn new words(cards ) Intention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is lesson. Step 2 自主质疑 1、listen to the tape,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ry to master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 2、read the passage by yourself and go on think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and underline the problems you cant solve by yourself.At the same time ,think about two questions. Step 3 互动释疑 1、Discuss the problems in groups and try to solve them and summarize the checkpoints ,write them in the paper they have. Step 4 知识梳理 Let the students show the checkpoints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explain the difficult points. Step 5 反馈提高 1、Group work.let them discuss whatre the main elements if they want to introduce a book. 2、Think about a good book they read,and introuduce it to the others,if necessary write them down on their paper .篇9:九年级文言文断句教案
瞻岐中学 范红杰
【学生分析】: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整体分析】: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主要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边做练习,边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三、课前预习:
【读资料】
(一)、什么叫断句?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或句子标出停顿
因为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近几年这个考点在中考中呈上升态势。
(二)、 断句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 通读全句,弄懂大意。第二步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第四步 检验全句,通顺合理。
注意:(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小练习】
一、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尽量断仔细哦。
1、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归纳方法】
一、有几个方法就归纳几个,多多益善哦。
我的方法:
【疑问阁】:预习了以上内容,你还有那些疑惑呢?请写出一二。
我的疑惑 :
四、教学过程;
(一)⒈趣味断句导入
故事:《阔少爷断错句娶错妻》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由此可见,断句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二)基本方法:
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探究一】:
有 老 妪 于 路 遇 劫\喝 贼\ 路 人为 逐 擒 之 \贼 反 诬 路 人
【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我来试试:
王 恭 从 会 稽 还 \王 大 看 之 \见 其 做 六 尺 簟(竹席)diàn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探究二】、
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 ,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我来试试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但当 涉 猎 \见 往 事 耳 \卿 言 多 务\孰 若 孤 --《孙权劝学》
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
【探究三】
曰\ 苟 富 贵 \无 相 忘 \佣 者 笑而 应 曰 \若 为 佣 耕 \何 富 贵也 \陈 涉 太 息 曰 \嗟 乎\ 燕 雀安 知 鸿 鹄 之 志 哉
【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 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我来试试: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翻译:沛公说:“他和你谁年长?”良说:“比我年长。”沛公说:“你帮我喊他进来,我得以兄弟之礼对待他。)
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
【探究四】:
1、曾 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 如 太 行 王 屋 何 且 焉 置土 石
2、陈 胜 者 阳 城 人 也
如……何”是反问句式, “……者……也”是判断句式
【老师支招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
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我来试试:
我 鸭 也 \杀 而 食 之 \乃 其 分 \奈何\加 我 以 抵 掷之 苦 乎
--《买鸭捉兔》
(翻译: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
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
【探究五】:
1、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有 有 孙 (顶真)
2、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对偶)
3、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排比\反复)
【老师支招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我来试试:
老 父 在 太 邱\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而 益 敬
(翻译“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三)、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看虚词,定句读。
3、标对话、定句读。
4、看语法,定句读
5、明修辞,定句读
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五、练习。
范红杰
[九年级文言文断句教案]
篇10: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
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
2、背读课文。
3、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
1、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篇11: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的练习题
关于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的练习题
(一)
(甲)陈胜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Z,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
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被坚执锐( ) (3)刑其长吏 ...
(4)皆来会计事() (5)客出入愈益发舒( )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 ....
C、故天下传之 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
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二)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雇佣)书(写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保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台)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后汉书〃班超传》)
1. 甲、乙文都选自史书。甲文选自《------------》,作者------------;乙文选自《---------》,作者范晔。
2. 下列有关这两本史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书是编年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B.甲书是纪传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C.甲、乙二书均为纪传体通史。??D.甲、乙二书均为编年体断代史。??
3. 下面两句中“而”的用法是:( ) ??
(1)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2)佣者笑而应曰
A.承接 承接 B.并列 承接??
C.并列 修饰 D.承接 修饰??
4.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若为佣耕(若)------------②苟富贵,无相忘(苟)-------------??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辍)--------- ④不耻劳辱(耻)----------------------??
5. 翻译句子??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6. 比较两文的`详略安排,甲文写得------------,仅介绍陈涉的出身与抱负;乙文则写得--------------,还介绍了班超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学。两文除了直接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都运用了-----------------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宏大志向。??
7. 比较两文,你能看出传记作品首先应介绍什么吗?
----------------------------------------------------------------------------------------??
8. 阅读两个语段,说说陈涉与斑超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Z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
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Z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会天大雨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C.援谓之曰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11.【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2.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
13.【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3分)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篇12: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把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
白 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 ①众妙毕备 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比肩继踵而在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 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轻兵锐卒 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⑥田忌欲引兵之赵 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 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当 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
点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b.检阅。)
毒 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B音dúo,动词:估计。)
法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词:谋略、策略)
方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
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b恢复。)
赋 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
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
顾 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
故 ①鸠曰:“何故?”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问其故 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
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
归 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
规 ①圆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
国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
果 ①魏果去邯郸 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
号 ①故自号曰醉翁 ②阴风怒号 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
和 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 ③ 若春和景明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d动词,音huò:拌和,混合
会 ①会宾客大宴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a动词:回合、聚会b动词:适逢,正赶上)
火 ①持就火炀之 ②火烧令坚 ③再火令药熔(a名词:火b用作状语:译为“用火”c用作动词时,译为“用火烤”)
及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鞭长莫及 ③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a动词:到、至b动词:接触到c动词:比得上d连词:和)
疾 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③讳疾忌医 ④风疾知劲草(a名词:病b动词:通“嫉”,妒忌c形容词:快速)
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翩翩两骑来是谁(a名词:骑兵b名词:骑着马的人d动词:跨)
间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a名词:两个事物的当中b动词:音jiàn,夹杂)
见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②见楚王,王曰:“……” ③曹刿请见 孙膑以刑徒阴见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a动词:拜见、谒见b动词:通“现”,显露c动词:看见)
将 ①子将安之 ②晏子将使楚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④公将鼓之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威王欲将孙膑 ⑧齐使田忌将而往 ⑨于是乃以田忌为将(a名词:将领、将军b动词:率领c动词:使……做将领d动词:持、扶e副词:将要、快要、打算)
进 ①于是忌进孙子于齐王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a动词:推荐b动词:到朝廷做官)
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a名词:景物、景致b名词:日光)
就 ①瞬息可就 ②持就火炀之(a动词:靠近b动词:完成)
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面山而居 ③居辎车中,坐为计谋(a动词:居住b动词:处,在某一地位或地方)
具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具答之 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 b副词:通“俱”,全、都)
绝 ①以为妙 ②群响毕绝 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君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空 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
乐 ①此乐何极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疠 ①呼嘘毒疠 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
临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虏 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
旅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
履 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④良业为取履⑤下
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
妙 ①众妙毕绝②以为妙绝(a形容词:奇妙b名词:妙处)
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③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④此“双龙”之名所由起(a名词:名字、名称b动词:说出c动词:命名d名词:名声)
命 ①其命使各有所主②太医以王命聚之(a名词:命令、指示b名词:命运c动词:派遣)
能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称之曰能(a形容词:能干,有才能b动词:能够)
年 ①年且九十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a名词:十二个月为一年b名词:年纪、岁数)
平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铲平、削平b形容词:平坦)
行 ①必能使行阵和睦②行者休于树③性行淑均(a动词:行走b名词:行列c名词:品德)
期 ①盈缩之期,不但在天②与老人期,后,何也③暮见火举而俱发(a动词:约会、约定b期限)
轻 ①素悍勇而轻齐②尔安敢轻吾射③轻兵锐卒④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a形容词:重量小、轻便b动词:轻视c名词:轻装的部队)
穷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a动词:到尽头b形容词:完、尽、穷尽c形容词:困厄、处境艰难d形容词:贫困)
去 ①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③去死肌,益三虫④父以足受,笑而去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⑥挈妻子而去之走⑦魏果去邯郸⑧攧不可去(a动词:离开b动词:距,距离c动词:表示动作趋向d动词:除掉、去掉)
却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a动词:退,退回b动词:完成)
攘 ①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动词:偷、窃b动词:排斥、排除)
日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a名词:每天b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乳 ①儿含乳啼②妇抚儿乳(a动词:喂奶b名词:乳房)
辱 ①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动词:侮辱b名词:耻辱)
色 ①富者有惭色②满面尘灰烟火色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a名词:脸色b名词:色彩,色泽)
善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④京中有善口技者⑤田忌善而客待之(a动词:善于、擅长b动词:赏识c名词:善事、善言)
身 ①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a名词:身体b名词:自己c动词:宛曲地说“死”)
请 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a动词:请让,请允许b动词:请求)
然 ①则弛然而卧②若听茶声然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满座寂然⑤康肃忿然曰(a连词:但是,可是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c代词:这样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
甚 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b副词:很、极c)
胜 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胜过、超过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c形容词:优美的d形容词:胜利)
生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名词:生活b动词:活、活着、生存c动词:生长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师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师傅b名词:军队c动词:学习、效法)
实 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b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c副词:实际)
时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名词:时间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c副词:按时、到时候)
食 ①此率兽而食人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④谨食之,时而献焉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a名词:食物b动词:吃c动词:通“饲”,喂养)
使 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⑤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a动词:派、派遣b动词:出使c名词:使者d动词:让、使(表使令))e动词:命令)
始 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才,刚b副词:最初)
市 ①东市买骏马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一人去为市④昨
日入城市⑤若所市于人者(a名词:集市、市场b动词:交易、做买卖c动词:买d动词:卖
九年级上册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九年级上册语文学习技巧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文言文《醉翁亭记》教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3.醉翁亭记教案
10.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