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baggioyz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执教者:汤玉玲 班级:级23班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2.5分钟 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课件】 (4分钟 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 chuán shū nì sù líng dīng gēng
教谕 椽子 生疏 溺爱 肃然起敬 孤苦伶仃 万象更新
hún è méi cuān lù nìng
浑浑噩噩 光大门楣 蹿房越脊 绿林英雄 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景象或事物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绿林英雄: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中的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组织集团。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作家作品 (3分钟 8:56:30)
(1)学生简介
(2)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季羡林(1911.8.6~.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学者、翻译家和作家。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三、研读探究
1、季先生在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时,一开始就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同学们,“灰黄”的颜色可以让你联想到什么?(1.5分钟 8:59:30)
明确:荒凉、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带着饥饿和痛苦。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童年是“灰黄”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勾画批注要点,然后小组讨论归纳。(讨论3分钟,归纳4分钟 9:01:00;9:04:00)
明确:出生时社会混乱黑暗、家境衰落贫穷至极、平日生活异常艰苦、六岁离开母亲去济南。
资料补充:
①季羡林出生于19。那一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北方发生瘟疫,南方发生水灾。社会混乱得一塌糊涂。
②“然而真正从心眼里爱我的只有母亲一人,别人不过是把我看成能够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这一层道理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离开母亲的痛苦我却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一条老狗》 【出示课件】
去济南使他离开了母亲,生活条件的改善却伴随着痛苦的思念。所以作者才说自己“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在济南期间,季羡林只回过三次家,不是探病就是奔丧。此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母子俩再未见面。这对与母亲感情深厚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永不能挽回的“永久的悔”,而且这种“悔”随年龄的增长,愈发痛彻心扉。季羡林去世后,于4月5日清明,他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回到“母亲身边” 的生前遗愿。
3、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字?(9:08:00)
明确:苦
4、作者写苦难的童年生活,目的仅是为了“展览”“控诉”苦难吗?(9:08:30)
明确:不是
私以为,季先生是为了“缅怀”苦难。他是在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再深重的苦难也无法剥夺永恒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缱绻情怀,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难的背景下也闪现了耀眼的光芒。(1.5分钟 9:09:00)
5、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每天最高的享受》和《开始认字》两部分,然后讨论归纳“我”的童年在苦难的“底色”上还有哪些“亮色”? (讨论2分钟,展示2分钟 9:10:30;9:12:30)
明确:每天吃半个白面馒头、偷吃死面饼子、与小伙伴畅快地游戏(可以看得出来我是很快乐的。)
6、在这何其简单的快乐中,却使我们看到了那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2分钟 9:14:30)
明确:人性--善良、友爱、天真、活泼
人情--邻里情、亲情、友情
7、我们探讨至此,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你觉得真是这样的吗?(9:16:30)
明确:不是。
8、作者写了童年这么多事情,却在第八段说“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这到底有没有意义?简要说说理由。(3分钟 9:17:00)
明确: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珍惜一切、知足常乐,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难的贫瘠的土壤里还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来。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让人脆弱、懒惰、一事无成。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幼时贫”之所以如此保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长志、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
9、仿照例句,谈谈你对“苦难”或“贫苦”的认识。(写2分钟,展示2分钟9:20:00)
在苦难的土壤中,快乐和幸福也会倔强地发芽开花。
在贫苦的底色里,乐观和希望也会骄傲地发光发亮。
10、谈收获:可从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待人处事方面、生活态度方面、教育孩子方面谈你的收获。(3分钟 9:24:00)
四、教师总结
季羡林写的一百年前的童年生活,既有刻骨铭心的痛苦,也有难以忘怀的快乐。他教导我们应该拥有“审苦”情怀,珍惜在苦难生活中磨练意志、积极进取的机会;也应具有在穷苦生活里找寻乐趣的能力,珍惜人性美和人情美。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苦恼与挫折,勇敢面对,还能苦中作乐。(1.5分钟 9:27:00)
推荐:(1.5分钟 9:28:30)
曹文轩《青铜葵花》(城市小女孩葵花和哑巴男孩青铜的苦难生活,但他们在苦难面前总是从容的、镇定的)
伊朗电影《小鞋子》(丢了一双鞋子的阿里兄妹承受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温暖的感觉,那是一种乐观的充满希望的情绪。)
侯晓旭
[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时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展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目标。
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学指导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5分钟后谁先完成,请举手示意。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5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
学生自学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
明确:
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
一垄lǒng 教谕yù 龙肝凤髓suǐ 蹿房越脊cuān 门楣méi 椽子chuán
注意以下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
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
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明确: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4、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明确: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合作探究 学生在独自理解的基础上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明确:
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3、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说明“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苦。
4、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
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教师指导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提示学生先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然后整理后积累在作业本上。尤其是词语的解释,对于语文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是难点,组长要检查落实到位。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生在练习本上写梗概时,师巡视。检查学生写的梗概是否到位,存在什么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二、第三次先学后教
生默读课文时,师巡视,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为接下来的“后教”和点拨做准备。待学生思考时间到后,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交换意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点拨引导和鼓励表扬。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要求组长安排好任务,小组成员依次发言,小组内一名成员负责记录,一名成员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合作时的纪律,一名成员做好代表本组参加小组间交流的准备。
当堂训练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
② 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
3、“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反语。
2、说明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
3、设问。这一设问起过渡作用,由上文的叙述引出下文的议论,阐发了作者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一设问句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 凄苦的童年
我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忆 心酸的回忆
童年的伙伴 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教学反思
熊胜平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3:我的童年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析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结合作者的生活历程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季羡林先生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最难也不丢掉良知。(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牛棚杂忆》等。
三、文本品味
作者在我的童年开篇有这么一句话--“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1、自由朗读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用“灰黄”形容自己的童年?作者回忆了童年时那些“灰黄”的生活片段呢?
【交流点拨】“灰黄”是荒凉的,没有生机的,这是季羡林对童年最为深刻的色彩记忆,季羡林的童年生活中更多的是饥饿、凄凉、绝望、痛苦------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穷县中最穷的村,最穷村中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的“灰黄”就是家庭的贫穷、生活的艰辛、求知的单调、心灵的孤独。
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板书)
2、作者的童年虽然极度“灰黄”,但季羡林先生并没有一味诉苦,也描绘了一些“金黄”的色彩,试着找一找,谈一谈。
【交流点拨】1、“每天最高的享受”--可以吃到举人太太送我的半个白面馒头。
2、跳到水坑里尽情享受偷来的白面饼子。
3、与不识字、光屁股的小伙伴游戏的畅快。
贫穷是 “底色”,母亲、奶奶的爱和小伙伴的友谊则是“亮色”,互相配合,成就了“我”童年的画卷。
四、语言品味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从课文中找出两三处语句,体会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1)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交流点拨】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童年时家境的艰苦。
(2) 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交流点拨】半个白面馒头,在幼年的作者心里居然像“龙肝凤髓一般”好吃,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物质生活的匮乏,语言平淡,情感真挚。
品味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 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交流点拨】
在作者看来,正是由于幼时遭受的困难,才锻造了作者坚强的性格,激发了作者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穷苦的童年也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质朴、进取,克服人生的艰难困苦。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使人脆弱、懒惰,一事无成。
(2)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交流点拨】作者晚年说不愿离开故乡,而“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和父母的深深的感情。
季羡林谈到:“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五、拓展延伸
课文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一片灰黄”的童年生活,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段生活?
【交流点拨】幸福人人想拥有,苦难人人想避开。但事实是人的一生固然有幸福相伴,只是苦难却也如影相随。既然这样,那么谁都得学着面对人生的苦难。苦难对于坚韧者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既然如此,还是做生活的强者吧。与其躲避苦难,不如正视它。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在与苦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现了旧中国贫苦百姓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希望大家学会与苦难做斗争的本领,希望大家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七、布置作业
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你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把我们自己的童年也写出来吧,题目也可以叫做《我的童年》。
八、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灰黄 生活的苦难 精神的孤独
正视 良好的心态 生活的强者
庞亚伦
[我的童年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真理中学分教处 郭奕明
教材分析:
1、牛汉写童年生活的文章。
2、八下第一单元(“人生历程”)第三课。
3、略读课文。
4、语句浅显,生活气息浓,有一定趣味性。
5、七下课本中有牛汉的《华南虎》。
教学目标:
1、练习阅读。
2、开拓思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设想:
1、板块教学。
2、学生发言为主。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交流
学生谈自己“第一本书”、“难忘的书”。
二、述内容
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色?
三、明主旨
提示:
关注结尾句--“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
通过写作者拥有的第一本书和这本书所承载的感人故事,揭示了那个朝代生活的艰辛和人间的温情。
四、品情感
归纳:
文中围绕着“第一本书”主要表现了三种情感:1、父子之情;2、同学、朋友之情;3、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思考:你对哪种情感最有感触?为什么?
交流:课堂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相应题目。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抓特点 一本 的书。
探内涵 艰辛 温情
品情感 父子 同学 人狗
郭奕明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平淡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检查预习
1、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 、教师补充对季羡林先生的评价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3、字音字形
生疏 教谕 琐事 溺爱 私塾 孤苦伶仃 万象更新
椽子 蹿房 门楣 一垄 浑浑噩噩
4、成语积累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
三、 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明确: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学法指导:提示同学们怎么找主旨句,提取关键词,学会用一个关键词带动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的疑问就是本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对哪件事感触最深?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学法指导:注意小标题的作用)
四、 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的特点。
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学法指导: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炼字、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
预设问题:
1“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分析这句话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吃苦咸菜。”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 合作探究
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学法指导:同学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读了他的经历,你有何感触?
明确: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六、挥洒青春
围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写一段话。
1教师示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与同学们进行文字对话。
流年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再次响起,被雨淋湿的心,依旧化作那绿叶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泪滴。那湖水的丰盈是我蓄满的真情,而时间不会为我停留,曾经看过的夕阳,听过的潮落,都变成了手中的流沙 ,藏匿在缱绻的回味里一滴滴流淌。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用微笑细数你给的伤,最后,泪却随微笑流出眼眶。
2学生展示交流
七、拓展延伸
1 推荐阅读
《季羡林谈人生》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妙语录》
2 季羡林小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学。一个学生带着行李,一时顾不过来,他发现不远处有个老人,便求这位老人帮他看行李,自己好去报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这个学生办完手续回来,那个老人还在那里恪尽职守,这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老人道了谢,老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离开了。不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那个学生发现给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3 季羡林人生语录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积累
八、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年华终将逝去,但是唯有文字可以打败时间,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我们不仅要学习季羡林先生朴素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更要学习他那言有物,行有格,
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九、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 凄苦的童年 贫贱不移
灰黄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忆 心酸的回忆 宠辱不惊
童年的伙伴 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侯晓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季羡林《我的童年》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