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
“riben91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七年级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七年级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七年级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
七年级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为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他们会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制造出陶器,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重点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我国氏族公社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的分布情况。教给学生如何从图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教会学生比较问题的方法。
阶级的产生是难点
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私有财产,有了贫富分化现象,就产生了阶级,此外学生对于阶级的含义未必都能理解。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篇2: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为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他们会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制造出陶器,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重点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我国氏族公社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的分布情况。教给学生如何从图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教会学生比较问题的方法。
阶级的'产生是难点
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私有财产,有了贫富分化现象,就产生了阶级,此外学生对于阶级的含义未必都能理解。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并向学生介绍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然后提问: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他们有什么特征?(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2、尧舜禹及“禅让”
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
思考题: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篇3: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
一、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水稻(河姆渡)、粟(半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④制陶业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2、“禅让”
篇4:初一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训练题
初一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训练题
1.已经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的原始居民是 ( )
A.北京人 B.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
C.山顶洞人 D.金牛山人
2.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的两种作物是
①棉花 ②水稻 ③玉米 ④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处于()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奴隶社会时期 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黄陶
5.大汶口原始居民处在()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D.奴隶社会
6.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A.渔猎 B.采集
C.畜牧 D.农耕
7.我国原始人的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用火把肉烧熟食用 B.使用陶制器皿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陪葬
8.禹是通过“禅让”制而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大家推荐他的原因是()
A.他家很富有 B.他享有特权
C.他治水有功 D.他打败了蚩尤
9.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________石器;还使用_______射捕鸟兽。
10.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_________的生活。
11.氏族公社经历了_______和_______两个阶段。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________在生产部门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
12.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阶级产生了。
迁移拓展
13.下列氏族公社在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4.下列文化遗址中,能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历史全貌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汶口文化遗址
15.下列人类文化遗址中,哪一项不属于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A.大汶口原始居民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16.大汶口原始居民氏族制度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应用创新
17.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请回答:
(1)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18.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自称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C
6.D 7.D 8.C
9.磨制弓箭
10.定居
11.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男子
12.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13.B 14.D 15.B
16.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之后。他们使用的工具比以前要先进,获取的食物数量也有所增多,慢慢就有了剩余产品。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产生了阶级。大汶口原始居民氏族制度瓦解了。
17.(1)讲的是原始社会的'情况。
(2)传说尧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老时,也用这种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指的正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
18.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使这个部落强大起来。后来,黄帝部落和西方的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黄帝、炎帝两个部落联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现在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就是这么来的。
篇5:历史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的教案设计
历史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的金属物品和陶器的新品种、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2.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②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他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③什么叫“氏族”?什么叫“氏族公社”?
2.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还有,关于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本节课里也要讲到。
3.讲授新课
(板书: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并挂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或放幻灯片)
山顶洞人以后1万多年过去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逐渐繁荣起来。东北到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各民族祖先的氏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出那时的情景。
(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这时候,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一边让学生观看教材图画《半坡的磨制石器》、《河姆渡的骨制工具》,一边讲授)。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河姆渡出土的装有木柄的骨耜就说明了这一点。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是:先将石块敲打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蘸水磨光。这种石器光滑平整,比较锐利,用途更广。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叮嘱要记住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特征)。那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弓箭。弓箭比原先的标枪射得更远、更准,能猎获更多的动物,这一狩猎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生产工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请学生看《半坡的骨制箭头》图)。
(板书:2.使用磨制石器和弓箭)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板书:3.水稻和粟的种植)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功绩。
妇女在长期采集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后来她们就在住处附近栽培一些植物,这就是原始的农业。当时的耕作方法,大概是这样的:人们先用石斧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石铲和石锄平地、松土,然后下种,称为“刀耕火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遗址里,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有的地方发现了米粒。在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里,发现了许多粟。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让学生观看《河姆渡的陶猪和陶羊》图)
尽管这时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但由于生产水平还是比较原始,因此,打猎和捕鱼仍然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4.陶器的制造和原始纺织业)
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要学生翻开书前彩图,观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图)大家看,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同学们再看这幅图(指《半坡出土的纺轮》图),这说明当时已有了原始纺织业。不过,同学们要注意,这时人们所穿的衣服是用麻织成的,而不是棉花,棉花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是宋元以后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讲。
(板书:5.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较稳定了,也就要求生活相对安定。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造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板书:6.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于哪个阶段?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那种条件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处领导地位。
(2)在氏族公社里,财产都归氏族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我们除了从他们的遗物和遗址中去追溯外,还可以从有关的传说来印证。(让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伏羲氏和神农氏传说的小字部分,老师不作讲述)
(板书: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了支配地位。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氐族公社时期。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的一处遗址,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景象。(让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注释。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2.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
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粮食有了剩余。(板书: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板书:(2)青铜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出现了青铜器。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进步,已从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转变,原始氏族制度已接近尾声。另外,制陶工艺也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画)特别是白陶的.制作,为以后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老师简略介绍一下陶与瓷的区别)
(板书:4.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的分化。我们在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发现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猪头少者一、两个,多者达14个,这意味着家畜已开始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画)这是大汶口原始居民一个墓里出土的绿松石(作简要解释)项链。类似这样的珍贵制品,此人墓里共有180多件。可见这个人十分富有。而在另一些墓里却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石器、陶器,差距很大,具有明显的贫富之别。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压迫。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17页关于河北邯郸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遗址的小字部分。这个遗址与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通称大汶口文化。因此,它可以代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级产生的情况。
(板书: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情况相印证的,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物资料外,还有广为流传的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板书:1.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哪个同学知道吗?(可请一个学生回答)
相传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联盟,黄帝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叫学生看教材《黄帝像》)。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炎帝是居住在西方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是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悬挂《和禹的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指图讲解)他们发生了冲突。先是炎帝部落被蚩尤部落打败。炎帝求救于黄帝。黄帝和炎帝联合进攻蚩尤,双方在涿鹿发生了大战(在图上找出涿鹿的位置),蚩尤施展法术,制造大雾,对面看不见人,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打败了蚩尤,最后将其擒杀。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后来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5a03_112孙”的由来。
(板书:2.尧舜禹禅让与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也同样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板书,并解释词义)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第17—18页的小字部分(可叫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读完后,作概括性讲授)从这段文字叙述中,同学们可以看出,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老师也可适当补充例子,说明尧舜禹的功德,特别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可增加讲授内容)
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这时,私有财产不断增加,据说禹家里很富有,禹的父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修筑了土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竟独断地把他处死。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部落首领常常驱使成员进行掠夺战争,由于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捉来的俘虏不再杀掉,而变成为奴隶。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强占奴隶们的劳动成果。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这些部落的成员,罚作奴隶。这些事实说明,那时阶级、阶级压迫开始产生。至于我国的阶级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下节课我们会讲到。
4.巩固小结
提问:(1)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样生活的?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依教材要点进行小结。
5.作业
(1)制作《中国原始社会简表》
(三)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自学理解有一定困难,应以讲述为主。
2.本课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作的贡献为重点,以母系转为父系和阶级的出现“禅让制”为难点。在突破难点上,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
3.讲课时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资料与古代传说互相印证,说明课文所引传说反映原始社会哪些发展阶段的情况。
4.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利用挂图或图片、幻灯片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5.本课教学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作简单的总结,并让学生制作图表。
篇6: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历史的第一课。本课着重以北京人为例。通过介绍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初中这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都很有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又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显得不足,而且正确的学习习惯也有待形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理的设问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本课的教学中,并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北京人、山顶洞人不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2、教学难点
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五、主要教学方式和教学用具
1、主要教学方式
谈话法、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2、主要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每天衣、食、住、行的情况?”可先让学生想一想,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畅所欲言,说说他们在现在的生活。学生发言后,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远古时期,我国的先民有是怎样生活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马上找出课文提到的三种原始人的名称。学生找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地图上投影出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地理概念。
2、元谋人
投影出以下框架,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自己归纳,将此框架补充完整。
最后强调,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此外,还需向学生说明“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里可以举一些科学家的试验作为例子,加深学生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3、北京人
(1)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北京人,然后提出问题:“在考古学家发现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中,大约三分之一没有活过14岁,其他的年龄也不大。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并配上《剑齿虎复原图》、《韩非子·五蠹》作为材料,让学生思考和想象。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北京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在遗址中,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提示学生:如果他们身处北京人那样的环境,将要怎样才能生存?学生不难得出“要团结”这类的答案,教师点拨,引出北京人群居生活的结论。
(2)在课件上投影知识框架,与学生一起完成。
篇7: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1、教师认真备写教案、备教材、备学生。
2、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自学知识。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课本导入框有关亚当、夏娃,以及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掌握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学展讲练:
一、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自学题目,教师结合学生自学、
完成题目情况,进行精讲。)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距今时间: ;
发现地点: 。
2、生产生活情况:已经会 和 。
3、元谋人在中国的地位: 。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 ;发现时间: 地点: 。
2、体质特征: 。
3、生产工具: 。
4、生活情况: ,形成了早期的 。
5、用火情况:会使用 还会 。他们用火 ,
驱赶野兽,还用火 、。
6、火使用的意义: 。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 ;地点: 。
2、体质特征 ;生产工具: 。
4、生活情况:他们会人工 ,靠采集、为生,还会捕鱼。
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贫富差别。形成了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
的 。
二、合作探究
1、完成课本P3动脑筋。
2、完成课本P4动脑筋。
三、精讲点拨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进步之处:(P6)
类别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体质特征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使用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 火的使用 天然火 会人工取火 社会组织 原始群落 氏族公社
四、总结提升
篇8: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设计理念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谈谈: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调重点词语:人类、过去)
问: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的诞生
1.关于人类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2.劳动创造人
师讲述: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问: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读课文回答:元谋人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 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篇9: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学情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即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其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认识: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山顶洞人”是本课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分组导学,问题式探究,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传说,那么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呢?哪个同学来说一说。
师:很好,同学们说的都是传说,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西方的(ppt展示图片)但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并不可信,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生:类人猿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出示“我国远古居民分布图”)
师问:原始人类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师总结:我国的远古人类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这些史实证明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个典型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艰难的生活历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一、自主先学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元
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地
点、距今时间和基本生活状况。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活动设计: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距今年代
久远,考古学家主要是靠地下埋藏的遗
址、遗存、考古发掘出的遗迹、遗物来研
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我们这节课就以
小组为单位来比赛争当优秀考古学家,进
行一番考古探究活动。
【活动一 学习考古】
师引:我们先到云南元谋县看一看。学一学如何做考古学家,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呢?教师点击出示图片:《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使用的石器》、《元谋人化石层中发现的炭屑》
师接:经科学家测定,这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及石器、炭屑、烧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约有170万年。这也就是说,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
师问:“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呢?并说明你推断的理由。”
师展示《原始人在打制石器图》问:你觉得他们是怎样制造工具的呢?
师追问:由此你还能推断出什么结论呢?
师小结:大家分析的很好,尤其是元谋人会制造工具这一结论非常重要。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了。
【活动二 练习考古】
【过渡:】我们再到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看看。(点击北京人的链接出示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是19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此后又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我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此后,在周口店地区先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髂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于1987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创设情境:】通过刚才在元谋县小试身手,大家已经初步学会了通过遗址、遗存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了,那么,同学们再到北京周口店练习一下考古本领。各小组成员一起努力,寻找一下在这里都有什么发现呢?这些发现和复原图说明了什么?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的多,推断的有理?
出示四组图片。
【分组展示:】
第一组:头盖骨和头像
师问:你能描述一下北京人的相貌吗?
师引导学生从表格项来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不同。
第二组:石器
师问: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怎样制成的?
师追问:想像一下,假如你们是当时的北京人,你们会用这块石器做什么呢?
师小结: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留下来了十多万件,这些石器有的形状扁平而刃面锋利,我们称之为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和窜割动物。还有三棱形的尖状器,可以挖掘植物的根和茎等。它们都是用石头敲打而成的,十分粗糙,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作旧石器时代。
师追问:你们组从这些工具和它们的用途方面,还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的生活活动有哪些呢?
师结:北京人就是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三组:社会组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北京人为了生存,往往几十人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第四组:火
(点击出示图片)
师问:你们觉得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又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师解释:据民族学的资料分析,原始人保存火种一般采用篝火法。使用时不断往火堆中投放木头;不用时用灰土盖住火,使其阴燃,在用时扒开灰土,添草木引燃。
师追问: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活动提升:】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基本了解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下面,再充分地发挥想像力,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和展示。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比如文字描述、绘画、小品等等。
师:播放一段北京人生活的视频。
【活动三 比赛考古】
【活动设计】通过刚才的训练,同学们已
经是不错的考古学家了,下面我们就分组
比赛,看看哪一组是最优秀的考古学家。
【活动介绍】:1933年,在北京人居住的龙骨山顶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群古人,因为是在山顶洞里发现的,因此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在大约三万年前。(出示山顶洞人遗址图)
师:下面我给大家一些图片,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山顶洞人是如何生产生活的?讨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师引导学生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爱美意识、人工取火、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等方面比较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师追问:你们根据什么认为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了呢?你能想象出他们是怎样发现取火的办法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说明:从骨针和这些器物,我们可以知道山顶洞人已经对磨制和钻孔技术非常熟练了,在钻孔、磨制石器时会产生火星儿,这肯定给了他们取火的启发。而在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赤铁矿碎块和灰烬、炭块以及因燃烧而变黑的兽骨片,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山顶洞人可能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师引深提问:你们觉得人工取火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于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进一步征服漫长的黑夜和严寒,而且他们可以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能够沿着河流和海岸,散布在大部分地球上。
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这也是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你们还能找一些例子说明这一点吗?
师补充讲解: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人们进行狩猎活动,特别是捕获大而凶猛的动物,必须具有机智、勇敢和较强的组织性。这比采集活动复杂,是以前那种比较松散的群体难以应付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大而又稳定的团体,以便更好地互相协作,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贵贱的差别。)
三、归纳提升
1、知识归纳:用表格归纳总结祖国境内三个典型人类。
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体形特征
工具、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2、认识升华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祖国境内的三个典型原始人类遗址,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呢?
四、推荐作业
画一幅北京人或者山顶洞人生活的想象画,要体现出今天所学的内容。
篇10:七年级历史《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掌握铁器与牛耕、李冰与都江堰、手工业的进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础知识。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知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讲述古代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把本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
(二)教学要点(板书提纲)
1.农业的进步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③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大提高
2.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
3.手工业的进步①冶铁②煮盐、纺织和漆器
4.商业和城市兴盛①中原市场②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
(三)教学建议
1.重点是农业的进步和都江堰。难点是分析农民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入浅出地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上承“商鞅变法”,下启“百家争鸣”,帮助学生准备了解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座标。
3.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挂图、幻灯、录像和实物教具,力图使没有故事情节的经济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情趣盎然。语言力求准备、严谨。
4.采用讲述法教学,同时给学生较多的阅读、讨论、整理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商鞅变法(时间、内容和影响。)
2.入新课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扫荡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新生的社会制度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逸闻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板书课题。示意学生翻开课本。)
3.讲授新课
(板书:1.农业的进步①铁农具②牛耕)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我国古代尤其是如此。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最积极和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农具是用制成的?(学生答:石器和铜器。)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一发明比欧洲早了1900年。他们到14世纪,也就是元明之际才会炼生铁。铁与铜相比有许多优点,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特别适膈制造农具。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齐国和楚国是生产和使用铁农具较多的国家。(展示教具或指导读《春秋铁器》、《战国时代铁制农具》图。稍作解释。)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完成板书:①铁农具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同一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板书:③农业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当时的农民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诸子百家中有“农家”,他们提倡发展农业,主动搜集和整理农业经验,当是最早的农业科学家。(同学们哄笑。)(板书: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由奴隶变为农民,不仅政治地位改善,经济生活也发生变化。商鞅变法告诉我们,不少农民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农具,生产粮食布帛多,自己收入增加,还受政府奖励。因此农民比奴隶劳动积极性高,出现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产生的情形。铁器、牛耕推广,农业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板书:粮食产量较大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发展农业生产,各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
(板书:2.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展示都江堰教具。或指导学生读《都江堰平面图》)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逐步成为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王采纳臣下建议,首先进占尚不发达的巴蜀地区。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他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把都江(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指“都江争嘴”)内江供灌溉,通过宝瓶口流入渠道系统灌溉农田。大小水口都装有水门调节水量,“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最精妙的是宝瓶口对面的飞沙堰。洪水上涨时,多余的江水可自己漫过飞沙堰由内江归入外江,确保灌溉系统的安全。(指“宝瓶口”和“飞沙堰”。)都江堰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和运输功效,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岷江水害变水利,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人们纪念李冰,为他雕刻高2.9米的巨大石像,立在江边。称赞他治水功劳胜过大禹。灌溉工程,企图以水利工程“疲秦”。秦国识破韩国的阴谋,却继续信任水工郑国,历时10年,完成灌田400万亩的工程郑国渠。关于中原也成为沃野粮仓。
(板书:3.手工业的`进步)(由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彩图10、12、13、14、15,总结手工业部门。)(板书:①冶铁②煮盐、纺织和漆器)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煮盐有齐国海盐和魏国的池盐。组织品以齐国最出名。(读《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标出讲到的手工业品产地。)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粮食布帛流入市场,商业活动繁荣起来。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一些手工业都作坊主和大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豪奢如同王侯。(板书:①中原市场②各国都城)陶是中原著名的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等,都是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新兴封建城市。(板书:|新兴封建城市)(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商业城市》图上找各国都城。)
4.提问检查(1)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2)概述战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3)解词:都江堰(时间、位置、工程设计、修建者、作用)
5.小结(对照整理完成的板书,总结全课。)
【七年级历史《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教案】相关文章:
10.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