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教案
“傲旗影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初中物理光学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光学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初中物理光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B.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C.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B.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折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
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
小平面镜、白纸、光盘、清水、大烧杯、铅笔、折射规律探究装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用身边的物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探究。
情境1:教师分别将小平面镜、白纸、光盘的正面在教室里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向同学们展示,让同学们发现这些物体表面“反光”有什么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象1:小平面镜、白纸的正面无论从什么方向看反射的都是白色的光,在一些方位上能从平面镜中看到教室内的一些物体或人的像;光盘的正面在某些地方看起来是彩色的,在有些方位也能看到教室内的一些物体或人的像(如图1所示)。
情景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大烧杯中竖放或斜放铅笔,分别从杯子的上方俯视和从侧面正视铅笔,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现象2:若将铅笔沿竖直方向插入水中,学生从杯子的上方竖直向下观察,将看不到铅笔的变化,若从侧面正视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水中部分变粗,铅笔没有被弯折的现象;一种是不仅水中部分变粗,而且水中部分与水上部分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若将铅笔斜插到杯子的底部,学生从无论从水面上方向下观察还是从侧面正视都将看到:不仅水中部分变粗了,而且水中部分的铅笔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如果侧面观察时铅笔与视线在同一平面内,铅笔的水中部分将变粗,却没有被弯折的现象。如图2所示)。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这些现象无法完全用前面学习的光学知识来解释,使得他们在观察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要学习的课题──光的折射。
二、实验探究
(1)折射现象
教师演示课本图2.4-1所示的折射现象,并介绍实验装置(光源,水槽,水等),然后解释什么是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折射。
(2)探究规律
教师:光线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到水面上,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传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在引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后,先向学生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如图3所示)。
A.入射光线:AO。
B.入射(折射)点O:入射(折射)光线与界面的交点。
C.折射光线:OB。
D.法线::过O点与界面垂直的线NN′。
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f、折射角∠β: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分两种情况进行: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
实验过程中,应至少三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向学生说明入射光线怎样了,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并根据观察进行记录(将数据填入表1中),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方向不改变这一特例也要演示给学生看。
表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情况
次数
入射光线入射情况
折射光线偏折情况
1
入射角为i
2
增大入射角
3
减小入射角
4
垂直于界面入射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情况
实验过程与上面的相同,让同学们将数据填入表2中,并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表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情况
次数
入射光线入射情况
折射光线偏折情况
1
入射角为β
2
增大入射角
3
减小入射角
4
垂直于界面入射
(3)归纳总结
演示完毕,让学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总结出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光路可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时光路是可逆的。关于折射光路的可逆性,不能简单地进行“推导”,可以让同学们先根据前面的实验进行猜想,并用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由学生代表进行演示(教师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让学生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来描述,从而得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
四、课堂小结
虽然课堂中只做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以及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实验,却并不影响告诉同学们光在其他不同介质界面发生偏折的情况,从而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2.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尝试答疑
在学习了折射的有关知识后,让同学们自己尝试解释课本中的几种现象,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说明;课前引入的两个例子,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说明就行。
(1)解释课本中叉鱼和钢笔“错位”的问题,可以在教室里边进行实验边解释。由于条件限制,“鱼”、“叉”要弄细一些,“叉鱼”时要让同学们凭“感觉”去做,不能“一叉到底”;观察钢笔“错位”时,学生的视线不要垂直于玻璃砖的水平面,而要成一定的角度。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光的折射现象,使他们相信折射真的能产生错觉。
(2)在解释池底变浅时,要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从池底射出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的规律,画出从池底某点A发出的两条光线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如图4所示),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折射光线好像是从交点A′射来的。虚像A′的位置在A之上。眼睛看到的池底各点都如此,所以看起来池底升高,池水变浅了。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则正好相反。
六、阅读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科学世界──海市蜃楼”相关内容,明白光的折射所带来的奇妙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财富,强调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意义。最后要明确指出:光只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从而完善光的直线传播概念。
七、课堂练习
1.如图5所示,一条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请问,哪条光线可能是折射光线?
2.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总会有许多的星星眨着眼,好像在跟我们暗示什么。请问:这些闪烁不定的星光是由于星光通过疏密不同的空气产生了 (选填“反射”“折射”“漫反射”“反射和折射”“散射”)。
3.如果你是潜水高手,当你从水中用肉眼看岸上的房屋时,你看到的“房屋”将比真实的房屋 (填“高”或“矮”)。
4.如图6所示,一束光线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请你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在图中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并标出界面的位置及空气和水在界面的哪一方。
八、课后作业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2、4。
2.收集有关光现象的其他信息。
九、板书设计
篇2:初中物理光学教案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五、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题1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例题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例题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秒。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108千米/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 秒。
(二).选择题
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
二、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1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例题 2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 B.90° C.120° D.150°
例题 3(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12中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
例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成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
2.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 反射定律。
(二).选择题
3.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
(A)30° (B)60° (C) 90° (D)120°
4.如图5-8,入射光AO与镜面成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120°
(C)入射光线AO与法线间夹角是60° (D)反射角是30°
(三).作图题
1.在图1中,已知入射线OA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射角。
2.在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60°,画出这条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一、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三、复习过程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称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成像、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例题1 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
A、潜望镜 B、显微镜 C、照相机 D、电影机
例题2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例3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2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
的 的像。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
2.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9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如果以1米/秒的速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 的速度朝 方向运动。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以地面为参照物)
3.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 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 作用。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 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 观察范围。
4.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 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
(二).选择题
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
(B)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
(C)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20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10厘米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6.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凹镜 (B)凸镜 (C)平面镜
(三)、作图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1、(锦州)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距离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泰安)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三、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B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例题1: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B、小孔成像
C、灯光下的手影 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题2: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例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
五、堂上练习
(一)作图题:
1、(河北) 如图8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与人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石家庄) 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晚上灯光下,墙壁上出现人影
(C)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D)人们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三)、实验题。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图是他根据实验现象画的光路图,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六、教学反思
篇3:初中物理光学教案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分别由什么决定。
课前导学
1、光的色散
国物理学家 用 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2、白光是由 组成的;
3、彩虹的形成原因:太阳光在空中传播时被空中的水滴 而形成的,
4、色光的三原色是 、、;
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6、颜料的三原色是 、、。
课堂导学
1、演示实验:用玻璃三棱镜对准太阳光,折射到教室的墙壁上,观察现象。
色散:
2、讨论分析色散的原因:
在同种介质中,入射角相同时,各种色光在折射时的 不同造成的;
3、演示:色光的三原色为 ;并演示他们混合后可以得到不同的其它颜色。
4、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 ,一部分光被物体 ,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光 物体。
5、演示实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
一透明物体透过的是红光,则它是 的,若透过的是黄光,则它是 的。若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那它是 色的。
6、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
不透明的绿色树叶因为只反射 光,所以才是 色的。
7、若一个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那它是 色,若一个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那它是 色。
8、经过实验知道颜料的三原色是 、、。
课堂练习
9、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10、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在无其他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则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 色,裙子是 色。
课后作业
12、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 ( )
A.花发出的光是红色的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C.花发出的光是白色的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13、将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同时照射到白墙上的同一个地方,有可能出现的是( )
A.白色B. 紫色C.黄色D.蓝色
14、透过蓝色的透光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 观察黄色物体,呈现绿色 B. 观察白色物体,呈现蓝色
C. 观察红色物体,呈现红色 D. 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都呈现蓝色
15、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16、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穿过大气层中,除蓝光以外的其它色光都被大气层吸收掉了
B.太阳光穿过大气层中,除蓝光以外的其它色光都被反射回去了
C.空中漂浮着大量的微小物或小水滴,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太阳光遇到这些微小物或小水滴发生散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等色光散射较小穿过了大气层,而蓝光散射较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篇4:初中物理光学教案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篇5:初中物理光学知识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归纳
一、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3、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1光年≈9.4608×1015m≈9.4608×1012k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X°,反射光旋转2X°)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0°。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确定入(反)射点;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个光滑,一个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3、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成什么颜色);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2、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夜视仪)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红外烤箱)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篇6:高中物理光学教案
高中物理光学教案
高中物理光学教学反思
光学部分在中考所占分数并不是很多,但大多数都难度不是很大,因此我在复习时先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系统化。
把握住各节知识的考点。例如:光学中的考点有: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
2、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光的反射折射作图,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作图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作图
5、凸透镜的成像的实验、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把握考题类型,考题类型以作图、实验、选择、填空为主,结合实物(如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等)分析成像条件、特点、像的大小及物距、像距的位置变化规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抓住重点、难点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重点的实验是:
1、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
2、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难点的知识是: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的运用。
篇7:初二物理光学教案
1、下列物体中是光源的是( B )
A、月亮 B、萤火虫 C、夜晚的星星
D、太阳照射下闪闪发亮的抛光金属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里沿直线传播。
篇8:初中物理光学复习题有哪些
初中物理光学复习题
1、下列叙述中用到了与图1所示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杯弓蛇影”
C.“凿壁偷光” D.“立竿见影”
2、关于以下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潜望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D.幻灯机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
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2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4、夜晚,人经过高挂的路灯下,其影长变化是( )
A.变长 B.变短 C.先短后长 D.先长后短
5、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6、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发生折射时,图3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记忆口诀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
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
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
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
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
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
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
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
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
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
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
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
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
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初中物理光的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
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篇9:初二年级物理光学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引入部分选用一个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谜语:一个西瓜在它被切开以前是什么颜色的?
分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西瓜瓤可能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是黄色的,如果是生西瓜,还可能是白色的,所以学生可能得到上述的三个答案,即红色、黄色、白色。但是标准答案是黑色的。学生们觉得很惊奇,一定会问:为什么是黑色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西瓜没有切开以前,里面是没有光的,任何物体自身不发光也没有反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那是黑色的。这个道理和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是一个道理。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由此说明光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光,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五彩斑澜,如此美丽,甚至我们根本不能生存。
二、新课部分
(一)什么叫做光源,
学生刚刚学过声源,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回答“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他们的理由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但这样是不是完整呢?很多物体都“能”发光,但是不是所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电影荧幕,月亮,我们看起来都“能”发光,但他们是不是光源呢?先分析一下,电影荧幕的光来自放影机上的投影灯,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它们自己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都不是光源。可以提问学生,“我们怎样修改光源的概念才够完整?”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列举得最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比较高,最后列举的数目也会很多。表扬列举得最多的小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比如说,学生可能会说“蜡烛”、“电灯”、“星星”等等是光源,告诉他们“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才是光源,“星星”并不都是光源,只有“恒星”、“流星”是光源,而“行星”、“卫星”、“彗星”等都不是光源。
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可以让他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完了以后,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实验过程:
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
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但是这样说是不是完整了呢?在实验2里面,我们虽然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应该怎么修改呢?
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步枪的瞄准器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初二年级物理光学教案篇三
(三)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
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3×10m/s。
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
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1000km/s的赛车不停地跑,要经过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m,也就是说。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10m/s。在空气中的光速是2.997000×10m/s,比真空中的光速略小,一般在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都表示为c=3×10m/s。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排列一下: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三、科学世界
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光年是什么单位?
学生有年的概念,所以很容易把光年理解成时间单位。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可以了解光年是一个天文学上面的距离(或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同时要会计算天文学上面的一些简单问题,比如说。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解:1光年=3×108m/s(365×24×3600)s=9.4608×10m=9.4608×10km 1512 S=16光年=16×9.4608×10km=1.51×10km
答: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51×1014km。
【板书设计】
篇10:初二年级物理光学教案
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①什么叫做声源?③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③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
感悟宇宙之宏大。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篇11: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与实验
第四章 光现象
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5.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26.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8.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9.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0.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5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3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5.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36.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当f
(3)当u
另:当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当u=f时无法成像。
37.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8.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篇12: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与实验
实验十四: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 2f 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 f、2f 相比较(f
4.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2f 之间(f2f)。
5.使烛焰位于凸透镜 f 以内(u
【实验结论】
1.表格.
2.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u﹥v 成缩小的像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u﹤v 成放大的像
实验十五:探究平面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注意】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篇13:初中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明确壁报编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其设计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2、使学生学会为办壁报而进行的资料信息的搜集、选择、分析、整理,了解壁报总体设计构思的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有日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
2、能否与同学协调合作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流和加工筛选。
教学参考资料:有关信息及传播媒体的书籍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提示:从中学擘报的教学看美术与语文学科的交融。
活动安排:
收集与交流:收集报纸、网络信息。为使壁报的内容丰富多彩,要注意选择有特色的学习、生活主题。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壁报范例小样;文稿图稿等展示资料,设计示范用工具等。
学生准备学具:采用自己撰写、绘制、剪报、网上下载、复印、手抄等方式搜集的壁报文稿、图稿等信息资料,及纸、铅笔等用具。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由欣赏壁报范例小样、参观校园内的优秀壁报导入本课的教学。
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壁报?为什么要办壁报(意义何在)?壁报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师生共同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媒体,它是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办壁报的意义在于拓展、延伸课堂所学文化知识,丰富信息范围,扩大信息量。办壁报的活动过程,可使我们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将这些信息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来,并可通过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2)发展阶段:
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所搜集的各类信息资料。讨论确定壁报的主题。两种确定主题的方式:
(a)先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的需要筛选所搜集来的信息资料;
(b)先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加以分类集中,从各类信息资料所反映的众多主题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有特色的主题确定下来。
②根据壁报面积的大小、所选文章的篇幅、篇数及图的数量和大小,在纸上粗略画出壁报设计草图小样,以决定文章和图的增删、字体和图的大小。
(3)收拾与整理:草图完成后,提示学生收起被淘汰的信息资料,将拟用的文、图分门别类地整理保存好,以备正式办壁报时使用。
3、课后拓展: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的宣传栏、画报、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内容、设计所呈现的面貌,与自己的壁报设计初稿进行对比。
【初中物理光学教案】相关文章:
2.初中教案
3.初中作文教案
4.初中思想品德教案
5.初中科技活动教案
6.初中班会课教案
7.初中地理教案
8.初中实验教案
9.初中美术教案
10.作文教案初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