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劳动课教案
“victor88c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二年级下册劳动课教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二年级下册劳动课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学会自己的床铺(二年级下册劳动课教案)
1、整理床铺
教学目标: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逐步养成每天整理自己床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整理床铺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折叠被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小被子、小枕头和小床单各一。
学生:每人带一块手帕、一块大橡皮或沙包、一块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你们每天起床穿好衣服后第一件事情应做什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第1课《整理床铺》,齐读课题。
二、看图说话,激发情趣
1、我们大家一起看图,翻开第1页上面第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解放军叔叔房间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整理得怎么样?
2、小明的床铺整理得怎么样?
3、你的床铺是谁整理的?你是怎么整理自己的床铺的?
三、学习整理床铺
1、老师示范,边整理床铺边讲其方法。
2、练一练。
3、小结。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整理床铺。那么,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首先要把自己的床铺整理好,若有时间的话,还要帮助父母的床铺也整理好,这样,既能把我们的小手练得更灵巧,又能让父母高兴。
四、作业
从今天起,每天早晨整理床铺。
2、洗碗筷
教学目标:学会洗碗筷,逐步养成做家务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洗碗筷的方法
教学难点:擦洗碗筷时双手配合用力适当,擦去油渍冲洗干净。
教学准备:教师:录像
学生:少量的碗筷、一块清洁的洗碗布、一盆清洁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采用故事引入,启发学生要学会洗碗筷。
二、学洗碗筷
1、示范洗碗筷 看录像
2、说说洗碗筷的过程,板书:一、擦洗、二冲洗、三擦干
3、学生学洗碗筷
4、比赛洗碗筷,并说明注意安全
5、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会了洗碗筷,你准备怎么做?
三、整理。
3、打扫操场
教学目标:掌握打扫操场的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清卫工具,养成注意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扫除操场上的纸屑、果壳,大的砖块等杂物。
教学难点:掌握打扫操场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文插图1的投影片
学生:竹丝扫帚、畚箕等劳动工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我们可以在操场上干哪些事情?
二、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
2、怎么使不整洁的操场变得整洁,你们有办法吗?
三、揭题:打扫操场
1、操场上有哪些东西清除掉?
2、怎样清除?
3、教师讲解正确的打扫方法?
四、分工,交代注意事项,各组练习打扫,老师注意观察指导。
五、小结劳动情况
把工具收拾好,放回原处;把手洗干净;表扬劳动中干得好,积极的小朋友。
4、爱护图书
教学目标:知道要爱护图书的道理,学会修补图书,养成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爱护图书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根据图书破损状况进行修补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一批要修补的图书,以及修补图书时用的剪刀,胶水、纸等用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明理
1、我们为什么要爱护图书?
2、我们怎么来爱护图书?
3、练习:评一评,谁对谁错
三、修补图书
1、教师示范:找出几种破损状况不同的图书边讲边修补
2、分四人小组:拿出准备好的破损的图书,进行修补。
5、制作玩具望远镜
教学目标:学会制作玩具望远镜,初步具有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小玩具的能力,培养节俭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制作玩具望远镜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瓶底钻个洞。
教学准备:1、每人两只果奶瓶,10cm×8cm的白卡纸或铅画纸一张,印好剪折的图样,胶水、剪刀。2、范例玩具望远镜一、二架3、小黑板一块,写上谜语一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老师有一则谜语要让你们猜猜,你们能猜出来吗?
2、认识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二、制作指导
1、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说说玩具望远镜该怎么做,需要哪些材料。
2、指导制作:
师边示范边讲解玩具望远镜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
三、作品展览并总结
1、作品展览,把学生们的玩具望远镜放在展览桌上,大家一起评比。
2、师生总结:
刚才,大家的望远镜都做得很好,现在小朋友们手中都有一架望远镜了,大家都很高兴,而且我们也知道用废弃物品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即可以节省钱,又可以玩,真是一举两得啊!
四、做游戏 做小小的侦察兵
6、可爱的瓶娃娃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制作瓶娃娃的方法,尝试根据材料制作不同的瓶娃娃。2、享受制作瓶娃娃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与乐趣,体验创造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瓶娃娃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材料制作不同的瓶娃娃。
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1-2只小瓶子、白纸、水彩笔、剪刀、胶水、零碎布头和各色橡皮泥若干。2、教师准备范例瓶娃娃两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由洋娃娃引入话题,出示瓶娃娃范例,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二、学习制作过程
(1)观察教师做的或者书本上的瓶娃娃,猜想是怎么做出来的,指名说。
(2)教师补充介绍制作方法。
三、小组合作制作
(1)自由组合成3-5人的合作小组,教师帮助协调。
(2)提出小组合作目标(即要求):
A、制作出2-4只瓶娃娃,最好不重复
B、在制作过程中互帮互助,人人动手参与
C、注意保持小组所在地的地面卫生
(3)小组合作制作瓶娃娃,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欣赏
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展示劳动成果。
五、小结
(1)就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态度、付出努力的程度等以及展示的情况做简单小结。
(2)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身边没有用的东西,变废为宝
7、制作气象记录表
教学目标:1、继续掌握剪圆形的技能,学会制作气象记录转盘。2、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气象的兴趣,初步懂得一些知识。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制作天气转盘
教学难点:掌握把几个圆片组合在一起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幻灯片、大转盘、改进转盘、寒暑表。
学生:铅画纸、剪刀、图钉、橡皮、彩色纸、彩色笔3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回忆:今天是什么天气?昨天呢?前天呢?上个星期一呢?
2、启发思维:那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记住前几天的天气情况?
3、揭题:今天学第7课
二、认识气象记录表
1、明确记录表内容。
气象记录表上有哪些内容呢?日期、星期、气温、天气。
2、示范填写 把今天的天气情况填上去。
3、学生试填及剪下记录表
请把今天的天气情况记一记,并剪下记录表
三、制作转盘
1、了解天气情况及气象符号。
2、实际操作
1)出示转盘2)分步制作3)说说4)评评5)议议6)玩玩
四、课外延伸,启发思维
1、教师说,学生转。
2、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出示改进的转盘
8、盛饭端菜
教学目标:知道盛饭端菜的常识,学会盛饭端菜,逐渐培养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会盛饭端菜,培养学生爱劳动。
教学难点:掌握盛饭端菜的方法。
教学准备:盛饭的工具:饭锅、饭勺、饭碗盛菜的工具:盘子或碟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本课教学最好是在烹饪室或是学校师生饭堂进行。
二、练习盛饭端菜:
1、让几位学生展示盛饭端菜的方法;
2、学生评议;
3、老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肯定正确的,纠正不正确的,归纳出正确的方法。
4、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练习盛饭端菜。
三、进一步练习:
◆在学生掌握盛饭端菜操作要领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既安全又卫生?
1、手不要沾上饭菜;
2、刚煮好的饭不要马上揭开锅盖,以免蒸汽烫伤手或者脸;
3、要把菜盘端平,防止菜汁流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练习,互相评议,纠正不规范的动作。
四、加强学生尊老敬老、文明礼貌教育,提问学生:如果家里有老人或是客人来家里吃饭的时候,饭菜应该怎么样摆放?为什么要这样摆放?
五、课后延伸:要求学生在家里经常参加盛饭端菜劳动,并同家长联系,请家长配合,以逐步养成学生主动作家务的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9、公路旁的标志牌
教学目标:了解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要爱护标志牌,初步学会识别公路旁的各种标志牌,接受交通安全的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公路旁的各种标志牌。
教学难点:知道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
教学准备:1、标志牌的教具卡片2、案例录音。3、自行车、汽车、大型客车、行人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引入
1、听录音思考:拖拉机为什么会把小强撞死?
2、讨论小结
3、揭题:9、公路旁的标志牌
二、认识课本上的四种标志牌
1、出示,这就是一张反向弯路标志牌,说说它是什么样儿的?
2、像这样三角形、黄底、黑框、黑图案的称为警告标志。
3、警告标志提醒司机注意地形,就减速慢行,必要时鸣笛。看图说说反向弯路标志牌有什么作用?
4、司机看见这个标志牌应该怎么做?
5、出示图说这个标志是怎样的?
6、这是禁令标志,是对车辆或行人禁止或加以限制的标志。
7、看图说说这个标志禁止什么?司机应该怎么做?
三、举一反三,认识配套卡片上的标志
1、随回答板书:指示标志。
2、分小组学习卡片上的标志牌名称和用途。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总结谈话,指导行为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标志牌?
2、公路旁的标志牌有什么用处?
3、公路旁的标志牌用处真大,我们该怎样对待它?同桌讨论怎样爱护标志牌?
10、保管好钥匙
教学目标:知道家庭安全要保管好房门钥匙的道理,养成保管好钥匙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要注意家庭安全,必须保管好房门钥匙。
教学难点:养成保管好钥匙的习惯。
教学准备:挂图一幅,房门钥匙一把。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管好房门钥匙?怎样保管好钥匙?
二、组织学生讨论平时应该如何注意家庭安全,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扔、乱放房门钥匙,也不能把钥匙交给陌生人。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保管钥匙的。
三、组织学生做保管好钥匙的情景表演:
一个小朋友在玩耍时乱扔房门钥匙,结果回不了家了;另一个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小朋友帮助一位丢失钥匙的小伙伴找回了钥匙,他告诉小伙伴今后一定要保管好钥匙,不要乱丢乱放。
四、小结。
11、做个好邻居
教学目标:知道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道理,初步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邻里关系,初步具有邻居间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邻居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处理邻居相互关系的具体做法。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在家里和邻居关系的情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1,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意思和邻居间要和睦相处的道理。
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2,说说邻居家晒着稻谷,天下雨了,丁丁是怎样做的。然后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帮助邻居做好事的。
三、组织学生做课堂作业:评一评图3中的两个画面,哪样做是对的,哪样做是错的。
四、小结。
12、注意公共卫生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随地吐痰、乱丢果壳和纸屑、乱倒污水赃物、随地大小便是不卫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公共卫生。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注意公共卫生的具体要求。
教学难点: 培养注意公共卫生的习惯。
教学准备:1、注意公共卫生挂图一张。2、收集学生中注意公共卫生和不注意公共卫生的事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哪些场所是公共场所(影剧院、医院、码头、车站、公园、街道、工厂、学校、广场等)。
二、结合本班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哪些行为是讲究公共卫生的,哪些是不注意公共卫生的行为的?(随地吐痰、乱扔果壳纸屑、乱倒污水赃物、随地大小便等)
这种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不卫生、不文明、不道德)
三、要求学生做到在公共场所要吐痰入盂,果壳纸屑丢入果壳箱,污水赃物倒入阴沟下水道或者垃圾箱,大小便上厕所。注意公共卫生,做一个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的好孩子。
[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二年级下册劳动课教案)]
篇2:二年级劳动课教案
二年级劳动课教案
二年级劳动课教案 课题 剪贴小火箭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剪贴小火箭,掌握剪贴的一般方法。 二、知道崇敬科学工作者,长大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祖国建设服务。 重 难 点 重点:教学生看懂剪贴小火箭的零件图,学习剪贴小火箭。 难点:使学生剪得直,贴得正。 教具 准备 剪刀、胶水、图样 教时 一课时 板 书 设计 剪贴小火箭 剪――摆――粘 (下层――上层) 结构图 教 学 过 程 一、课题导入。 1、看录像。这是什么?(火箭发射升空的情景) 1992.8.15 7:00我国成功地为澳大利亚发射了一枚卫星。 .3.25我国发射“神舟三号”飞船。 2、看图片,今年10月15日我国“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这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你们知道航天员的名字吗? 杨利伟 3、这些卫星、飞船是靠什么送上蓝天的? 火箭。 看书P29这是我国西昌卫星发射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的图片。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是当年世界运载能力较大的火箭,载着澳大利亚卫星,成功地送入卫星轨道。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做出的贡献,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今天我们一起来粘贴一个小火箭好不好? 读儿歌:P29 板书课题。 教 学 过 程 二、学习制作小火箭。 1、火箭由几部分组成?看剪贴纸样。 卫星仓、主体火箭、助推火箭、火焰。 2、让学生说说如何制作?看教师做好的小火箭。 教师板书: 剪――摆――粘 (下层――上层) 3、教师强调几点: i. 剪:用剪刀根部沿图样剪,纸板较厚。 转弯处:左手转,右手剪 ii. 拼摆定位: 目的:粘贴时确定位置。 适当,端正,先下层,后上层 iii. 粘贴 胶水合适,牢固不会脏纸板,逐层进行。 三、开始制作。 要求: 1、剪得齐,摆得正。 2、贴得牢,无污痕。 3、及时收拾工具打扫操作现场。 四、展示、小结。 1、小组说一说谁做的最好?为什么? 2、小组推荐的作品到班里展示。 3、为什么这些同学能剪得齐,摆得正、贴得牢,无污痕? 4、通过剪贴火箭,有什么想法? 课后小结:篇3: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习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篇4: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会写8个。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涵。
3、比赛,培养学生爱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查找工具书是重要的阅读习惯,也是实现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必须养成的好习惯。二年级上册教学,只用来解决认字的问题,是查找工具书的初级阶段。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字典可以帮助我们认字,第三自然段写字典可以帮助我们写不会写的字,这两段同时说明,字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知识。教学课文时,应注意不要陷入化学、物理等知识中,学生现在知道不知道“钠”和“砝码”的意思无关紧要。“急忙”表现了这个小朋友的求知欲特别强,说明只有爱学习的孩子才能和字典交朋友。
本课要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解决问题,使学生喜欢,真正感受到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好几种独立识字的方法,本课可以继续练习运用。
本课所写的字学生都比较熟悉,可以尝试先不教,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
拓展习题:
一、你会读下面的词语吗?
实验 按照 住址 食盐
砝码 拜访 登门 智慧
二、你能给下面的字组词吗?
识( )( )( ) 造( )( )( )
楼( )( )( ) 典( )( )( )
三、把自己写的错别字改正,记下来,经常翻看。
日期误正词语
篇5: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演唱《小树快长高》、《郊游》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
3.认识“0”并能准确地拍击带有“0”的节奏。
4.能在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准确地按音高唱唱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树快长高》、《郊游》。教学难点:按音高唱唱名。
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教学用具:CAI课件、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内容: 聆听《嘀哩嘀哩》、《春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聆听歌曲
1、(多媒体展示)古诗《春晓》在清新的音乐伴奏下徐徐展开,老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2、教师导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这首古诗,能告诉老师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很自然地揭题--“春”
3、教师板书《春》,同时多媒体视频图象:“听,春雷响了,好多躲在洞穴里过冬的小动物也醒来了,纷纷跑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动物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几个动物的名字(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相应点击画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吗?(学生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小动物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对春天说一句什么呢?(学生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气真新鲜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小动物睡了一个冬天,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到处寻找春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小动物找一找,好吗?
7、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要求:听一听,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个角落里?听完后用歌词来告诉老师)
8、第二遍播放CAI 歌曲《滴哩滴哩》,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吗?学生听歌曲,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
9、设计提问:a、春天在哪里呀?(学生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b、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
c、歌曲里小朋友眼睛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
d、你能把这几句歌词唱一唱吗?(老师带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演唱)
f、春天除了这些,还有好多美景,你能用:“这里有……这里有……还有那……”来描绘一下春天别的景色吗?(小组讨论、回答)例如:这里有蓝天,这里有绿草、还有那哗啦啦的小河水……
g、老师邀请小组成员上台演唱自己创遍的歌词,体验创遍过程中的快乐
10、教师导入:“春天多美呀,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同学们最想做什么呢?(唱歌、跳舞、郊游……) 14、分组活动听《滴哩滴哩》音乐自由地舞蹈、歌唱。
三、课堂小结:看的出同学们都很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可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保护才会有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去爱护、保护大自然,去争做“绿色小标兵”,让我们的校园,祖国,世界变的更美丽
篇6:二年级下册教案
识字1
学目标教: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4、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5、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识字。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随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你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指名汇报读。
三、理解韵文,领略春天
1、分小组合作朗读。要求:团结互助,互相提醒,共同努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表扬最佳合作小组。
4、看图尝试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2、
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3、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要认的字。
1、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复、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词:柳绿花红(柳) 莺歌燕舞(歌 舞)
冰雪融化(冰) 泉水丁冬(泉 丁)
百花齐放 (百 齐)百鸟争鸣(争鸣)
2、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 冰 泉 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 + 欠)百(一 + 白)
二、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S、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三、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1、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3、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4。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1 柳 树 醒 了
教学目标: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什么?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2、出示课件: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板书:柳树醒了
2、想读读课文吗?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分节读课文。
三、朗读,板画识字
1、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
2、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
3、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说说“小柳絮”指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5、“要―耍”有什么不同?怎样记住“耍”字?
四、活动,巩固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
五、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复习生字。
2、将你认识的同学的名字写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游戏,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说话朋友春高,游戏:“找朋友”,说词语,看谁说得多。
2、出示生字卡片。游戏:“抢答”
3、课件出示练习。
春雷 柳树 说话 醒
春风 柳梢 洗澡 长高
春雨 小朋友 梳头 软
春燕 柳枝 玩耍 绿
词语连线
二、品读,感悟文味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小结: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多可爱的柳树,多可爱的春天,你能把这种喜爱读出来吗?
3、谁来试一试?读你喜欢的地方。
相机指导:“醒、软、绿、飞、高”等字可读得稍重、稍长,以读出诗的节奏感。
4、小结:
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跳动着轻快的音符,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他们那琅琅的读书声,那无邪的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三、想象说话,运用语言。
1、再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练习:
春天跟 说话了,
说着说着,
……
3你知道在春天里,还有什么也醒了吗?
四、总结
1、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课文。
2、说写或画写小诗: 醒了
2 春雨的色彩
教学目的: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初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去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展开想象,发现
春天的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燕子 麻雀 黄莺,问:认识吗?读词语,认小鸟名称。
2、出示课件:春天来了,小鸟们在田野里见面了,这次,它们争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想听听吗?
二、初读,了解短文
1、范读课文,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板书:春雨的色彩,齐读课题。
3、想读读课文吗?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三、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纺线 争论 有趣 题目
到底 颜色 淋洒 滴 欢
杜鹃花 蒲公英 油菜花
个别读,正音;齐读。
2、读课文,正音。
第一段:个别读,齐读
第二段:分男女读。
第三段:个别读,齐读。
第四、五段:同桌互相检查,正音。
第六段:齐读。
3、自由下位,互相检查读书情况。
四、识 字
1、课件出示生字,问:你记住哪些生字呢?怎么记住的?
2、开火车读生字;组字游戏。
五、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游戏,巩固识字
1、出示课件或生字卡片:
线 论 趣 题 底 颜淋 洒 滴 油 欢
游戏:”抢答”,看谁最先读准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
滴 欢 题 线
篇7: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15页例3做一做练习三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
XXXXX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1、情境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
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租船)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条船限乘4人,有24人乘船,要租几条船?)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1)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5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4~6题
五、总结。
篇8: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随着音乐表演模仿钟表的走动。
2、能清晰和富有弹性的演唱《钟》,并用钟声为歌曲伴奏,作到统一和谐。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一起猜猜看!
2、欣赏与创造。
1)初听: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关于钟的音乐作品,先请大家来听一听。 (播放《在钟表店里》)
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听着这首乐曲,我们好像真的到了钟表店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钟表,听到了它们报时的声音。说说你见过什么特别的钟表?
师:你们能用肢体来模仿钟表的走动吗?
2)复听:(分段欣赏)
师:真不错,你们能跟着刚才的音乐表演吗?
师:表演的真好!那这段音乐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师:对了!仔细听,在钟表店里除了钟表,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听赏B段)师:这段旋律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师:这段是描写钟表工人在愉快劳动的情景,我们 边听边来想象并模仿一下他们劳动的表情和动作。 师:接着听下一段。(听段旋律) 3)完整欣赏及表演:
师:我们听完了全曲,可以发现这首乐曲由五部分 组成,其中三个部分差不多,我们用红色来表示, 剩下热情的一段用黄色表示,柔和的用兰色表示。
3、拓展知识:复习歌曲《钟》,并配钟声伴奏。
a、先听一遍,帮助学生回忆。
b、师:还记得刚才钟表店里的钟声吗?瞧,老师选了两个最有特色的钟声,一起练练! x ― x ― x x x x x ― 当当滴答滴答滴
4、小结:欣赏与钟有关的歌曲《小闹钟》、《时间像小马车》
篇9: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一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
边演示边数。 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 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69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1 1、2、3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 800 289 330 1000
(3)写数
999 345 870 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 (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P72 4、5、6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 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 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 ②2413<4593 4998=“”>2413 ④825<4593
⑤825<4998 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 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 或 >、=”。(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 1010>936>963
小舟: 1010>963>936
小健: 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P79 4、5、6
三、课堂作业P80 8、9
四、课后任务P80 7
教学反思:
篇10: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看图猜寓言
1、孩子们,喜欢读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看图猜故事。依次出示6张故事图片(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刻舟求剑,井底之蛙)
2、齐读成语。同学们课内、课外读过的故事可真不少!我一起来读一读吧。
3、师小结揭题: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寓言。
“言”就是语言、故事,“寓”就是蕴藏在故事中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
书写题目,指导“寓”“则”(注意“寓”的笔顺)(板书课题:9寓言两则)。
4、揭示课题:“则”是量词,《寓言两则》就是两个寓言,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寓言《亡羊补牢》(贴板书:亡羊补牢)
二、教授方法,读懂题意
(一)读一读――读文知事
1、读故事前,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预习情况。
(1)强调“圈”多音字的读音。
(2)读好轻声词:窟窿街坊盘缠结结实实。
会写:窟窿叼走劝告羊圈(多音字)街坊(解释意思)后悔
(3)学生提醒大家注意生字中易错笔画:读的很准确,同学们会写这鞋子吗?标红的字都是课后生字,谁来提示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错。
师相机指导“窟窿”的书写。
这里面笔画最多的要数――窟窿这个词了,观察这个词我们发现他们的部首都是“穴”。师评:窟窿就是孔,洞的意思。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上面的“穴”表形。我们一起写一写这个词。笔画多,要紧凑。
2、写生词:现在咱们动笔写一写这个词,看谁写的又对又好!(硬笔描红)
3、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1)有的同学读得很流利,看来字词都掌握的很好了。现在谁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2)出示――亡羊补牢,结合字典和课文内容,理解亡与牢的意思。
知道故事的内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牢”在故事中指(羊圈),“亡”呢?(指生说,出示字典意思,选义,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小结:谁来概括一下这则寓言的意思?你看,故事的题目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多有意思呀!
(二)品一品――品文析人
1、指生读。(师:谁愿意读一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情景?其他同学想,养羊人为什么会丢羊呢?)
2、理解“劝”的意思,指导朗读
(1)回想: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怎么劝的呢?
(2)谁来当一当这个街坊?
(3)这句话中有个词能体现街坊很着急担心,你们猜猜是哪一个?(赶快)对,抓住关键词语,我们能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你来当一当这个热心肠的街坊。
(4)师启发:还可以怎么劝?要是一个急脾气的人怎么劝?要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年人怎么劝说呢?
(着急的、中肯的、语重心长的)
3、品“答”感知人物特点:
(1)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出示语句: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这是什么句子?
牧羊人打算修羊圈吗?(不打算)出示陈述句:羊已经丢了,不修羊圈了。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组对话。师读街坊的话,男生读反问句,女生读陈述句。
哪一句更让你感觉到养羊人不想修羊圈?学生谈感受
师:这就是反问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牧羊人不打算修羊圈。
师:你看看,这养羊人明知羊圈破了却不修,真是不知悔改!(板贴:不知悔改)
5、品“结尾”感知人物:
小结:第一次丢羊他没听劝,结果会如何呢?谁来读读第4、5自然段?
(1)指生读第4、5自然段。理解“悔”的意思,揣摩养羊人的心理。
(师:知错不改,导致养羊人第二天羊又丢了(板贴:再亡羊)此时他的心情用文中一个词可以形容?悔字“忄”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2)那他会想到什么了?他会做些什么?
是啊,如果再不修,(羊会一只只丢下去)。想到这儿,他就拿起工具(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6、小结:养羊人犯了错误能够改正就叫错而能改。(板贴:错而能改)
(三)悟一悟――读文析理
(1)你怎么评价这个养羊人?
(2)同学们,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生活中,我们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有错就改,还不晚!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为时未晚”。(板贴:为时未晚)
三、联一联,举一反三
(一)举一反三《讳疾忌医》
师:现在我们穿越历史,来到春秋时的蔡国,看看寓言讳疾忌医中不知悔改的蔡桓公有何结局。
播放视频《讳疾忌医》
师:讳疾忌医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最终病死,而亡羊补牢的养羊人却再也没有丢羊。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面对自己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
(二)联系生活
1、给出情境:
(1)一位同学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导致期末成绩下滑,你就可以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来提醒他。
(2)同桌眼睛近视了,她总不当一回事,你可以劝他:“我们一定要保护眼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学的《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策》,这本书记录的是我国20xx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历史,书里面收录了很多寓言故事。例如:鹬蚌相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三人成虎,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丰富语言、增长智慧,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篇11: 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卡片。
2、老师准备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激趣,导入新课
1、仔细观察老师板书课题。
2、朗读课题三遍,低声议论对课题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二、自由读文,随机识字
1、第一遍: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并标上段落序号。
2、第二遍:
借助生字表渎准字音,困难处多读几遍。
3、第三遍:
同桌对读(逐段),针对“音准句通”相互评议纠正。
4、指名、集体认读生字新词(屏幕或黑板出示):
戴嵩、价钱、购买、浓墨、涂抹
和蔼、批评、翘起、驱赶、牛蝇、惭愧、拱手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交流后的感受。
四、字词检测,巩固认读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用生字扩词。
3、读带生字的词语,再指名从课文中找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五、写字练习,练中识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提出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六、课外作业
1、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2、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篇12: 二年级下册教案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体现抓住重点,辐射全文的教学历年,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质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倾泻,一望无际、勃勃生机、储备、暴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诺亚遇事善于动脑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能转述诺亚方舟的故事。
4.学习写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转述诺亚方舟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特大洪灾,把高原和山脉都淹没了,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建造了一条巨大的方方正正的船人们躲到船上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漂流,暴雨一连下了四十天,雨停后,这个年轻人放出鸽子,很快鸽子叼着一条橄榄嫩枝飞回,人们知道水已经退了,平安已经到来,后来人们以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想知道这个人是叫什么名字吗?
二、揭示课题,
1.板书:
诺亚:传说中的一个年轻人的名字,
方舟:方方正正的船。
2.诺亚和方舟有着怎样的关系?
3.为什么以此为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诺亚制造了一条船。
生:以此为题突出诺亚是一位聪明而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
三、认识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瀑,倾,泻,淹,势,储,际,橄,榄,勃
1.学生尝试读。
2.教师正音。
3.找出这些字的同音字或者形近字并且组词。
瀑
爆()
暴()
倾()
顷()
泻()
写()
淹()
掩()
势()
努()
勃()
勃()
储()
诸()
际()
标()
橄()
敢()
榄()
览()
4.教师读文。
(1)质疑:这些生字都躲在文章的句子里,你否是可以从句子里找出来?在文章里,它们和哪些字组成词?
(2)学生边听边标出会认字新词。
(3)标出全文的自然段。
瀑布倾泻淹没地势储备一望无际橄榄树勃勃生机
5.归纳学习方法:读中标生字、组词、形近字组词。讨论,朗读,发现。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读会写字:
2.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诺亚造了一艘方方正正的船救了被洪水困住的人们。
3.诺亚方舟的作用是什么?
二、出示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学习活动,扶助“弱势”群体
1.认读会写字,在文中标出生字
2.正确书写生字,组词,找出它们的形近字并组词。
3.找多音字组词。
4.找出相应的近义词,反义词。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A组:
生:我会板演并领读词语。很久很久、越长越高、又大又粗、一望无际、勃勃生机
生:我能把躲在在课文的句子中的会写字找出来,并写在田字格里。
舟充陆洪鸽灾备暴退
生:我能用适合我的方法识字:加部件识字。舟十几十口=船舟+叟=艘,加一加的办法记:充、鸽、洪
生:我能用猜谜语的方法识字。
B组:
生:我能用……像……似的……和各说一个句子。
生:我能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知道鸽子和橄榄树是和平与希望的象征。
生:我能用多音字“转、发、没、着、露”组词。
C组:我们组找到了相应的近义词。
D组:我们组会写反义词。
E组:用生字的形近字或同音字组词。
F组:读词语花篮的词。
G组:我们组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H组: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师生评价。
八、总结。
九、反馈测评。
【板书设计】
诺亚方舟
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诺亚造方舟
放动物植物种子→鸽子带来了水退的消息
储备食品(象征和平与希望)
篇13: 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琳琅满目”“津津有味”等词。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亲情,学会关心亲人。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亲情,学会关心亲人。
[教学准备]
生字卡、挂图、橘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两个橘子)出示词卡:橘子
看清“橘”字,把字形记住,读一读。
2.谁来说说老师手中的橘子?(样子,颜色,味道,其他)学生观察说话。
3.这两个橘子里还藏着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两个橘子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娃娃,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或同学。
2.小组学习。
(1)组长安排活动:抽查生字读得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助。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2)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彩笔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
(3)教师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画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
(4)小组擂台赛:小组交流认读生字。
(5)教师小结小组学习的情况。
三、巩固识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可以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2)游戏:猜猜猜(看动作猜生字、词语。)
教师出示相关的卡片,提出要求:看看我的动作,猜猜我表演的是哪一个字?
(老师可以请一位学生来猜,也可以请全班学生举起自己手里相对应的卡片,并说: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3)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借此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4)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
(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5)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
(6)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四、作业: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找一找,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它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朗读感悟。
1集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小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由读课文1自然段。(印度吉拉达邦两兄弟零用钱)
当兄弟俩得到父亲给的零用钱后的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结合自己平时得到零用钱后的心情理解兄弟俩的“连蹦带跳”。指导朗读。
2.结合挂图,学习第2自然段。
①下面我们跟随这两兄弟来到了集市(理解“集市”:交易的市场)。兄弟俩看到了什么?
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
②是啊,集市上的东西可多啦,书上还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能找到吗?对,就是“琳琅满目”它用来比喻优美的事物很多。根据你的理解试着用“琳琅满目”来说一句话。
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着眼前是琳琅满目的水果,你试着闻一闻,吸一口气,感受一下。你能感受到什么?(香气扑鼻)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你能感受到“香气扑鼻”?
④你看到这琳琅满目、香
教案《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两个橘子》教案》,
气扑鼻的水果,有什么想法?兄弟俩是怎么做的呢?
弟弟:买了甜桃,“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你在吃什么东西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津津有味呢?
哥哥:想到妈妈在发烧,买了两个最大最好的橘子。(哥哥心里很牵挂妈妈的身体。)
⑤图文结合,相机指导朗读。
3.回到家后,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1)自读课文3—6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妈妈接过哥哥手里的橘子后心情怎样?
(“这两个橘子多惹人喜爱呀!”)这个时候妈妈说这句话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当听到哥哥的话以后,她是怎样说的?
理解妈妈说的话:“看着这两个橘子,我心里真甜啊!”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让其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3)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哥哥、妈妈,其他同学读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读后评议:他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印度的两兄弟,你更加喜欢谁?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想对弟弟说什么?
2.谈谈你在家中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当你有零花钱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3.你做过让爸爸妈妈开心的事情吗?说说看。
四、作业设计。
把你做的让爸爸妈妈愉快的事情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复习:我会认。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词语卡。
2.游戏:摘橘子。
(板画橘树,上面贴上几个写着词语和生字的大橘子。)先自由地读一读,再指名上台来摘橘子。读对了,其他小朋友说:“对对对,跟你读。”带读三遍后,获得小奖品。如果错了,小朋友说:“错错错,不能摘。”换一名同学进行。
二、朗读:我会读。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角色再朗读课文。
3.说一说哪个同学读得最棒。
三、写字:我会写。
1.复习字音,指名认读:
兄钱鲜味烧鼻最呀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交流识字小窍门和要注意的地方。
味:共8画,右边是声旁“未”,不是“末”。
鼻:共14画,上面是自己的“自”,中间是“田”,下面是横、撇、竖。
烧:共10画,右上角不要多一点。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观察结果。
3.观看老师范写。
写正确,不要错笔画:“烧”字不要加一点;“钱”字不要少一点。
写美观,注意结构特点:
“兄”:上面的“口”要写得上大下小,整个口字在横中线上面,下面的儿字,撇要展开。
“鼻”:上中下结构,最后的一撇和一竖不要出头。
“最”:上下结构,“曰”字下面像一个“取”字,注意要把取字的第一横拉长。
4.学生先临写一个,再在田字格中练习写两个。
5.展示交流学生作业。
四、开心乐园:我会说。
用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琳琅满目香气扑鼻津津有味惹人喜爱
篇14: 二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步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概括能力。
2、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我们学习了两步式题,你能把学过的两步式题分成两类吗?怎样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总结分为含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两类,进而归纳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二)课堂练习
1、学生比赛完成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两步式题?应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计算。
小组订正。
3、趣味练习:小猴过河。(激发兴趣)
分析小猴过河遇到了哪些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计时,集体比赛。
找出获胜者给予鼓励。
4、练习二第4、9题。
学生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去掉中间问题变成一道完整的两步式题,并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第5、6、7题
正确读出算式。
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带x的第8题)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8=715-8=75×3=15
2、8+7=155×3=15
7、思维训练题(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根据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引导)
(三)总结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篇15: 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p41-42平移和旋转(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学具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三、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1、出示标杆素材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学习要求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5)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6)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7)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展示】
【学后反思】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平移。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旋转。
3、类比训练 课本P41页方格图
【练后反思】平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训练题
课本P43页第一题 课本P44页第4题
2、拓展题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五、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六、教学反思
篇16: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数蛤蟆》,引发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歌曲的情绪与调式。
(2)通过学说童谣,学生有初步的节奏感。
(3)用轻松愉快的声音熟练演唱童谣《数蛤蟆》,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5)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2)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
(3)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教具准备
琴、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青蛙最伟大》放松心情,活跃气氛。
一、组织教学
1、师生互相问好(略)
二、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们就来猜一个小谜语吧。(出示谜语)
“水中有位歌唱家,穿件绿色花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田里数它本领大”。猜一猜它是谁?
生:青蛙
师:青蛙有个好朋友,外形跟它很相似,你知道它是谁吗?
生:蟾蜍(也叫癞蛤蟆)。
师:青蛙和蟾蜍统称蛤蟆。
2、欣赏:我国民间还有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呢,比如:山东民歌《花蛤蟆》,你们想听吗?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吧。(播放《花蛤蟆》视频)(欢快活泼、幽默风趣)
3、今天呀,蛤蟆们要开音乐会呢,听,可热闹了。(出示蛤蟆欢叫的视频)你们想去参加吗?
想参加可没那么容易,蛤蟆们要考考咱们呢,考过了才能参加。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快板:师:小朋友们仔细听,老师有问题考考你。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反映最灵敏。
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贴一只蛤蟆)(生答)
师:小朋友们很聪明,简单的问题难不倒你。(对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过渡:你真棒!回答完全正确,音乐会的大门打开了,让咱们唱着歌儿一起去参加吧。
师接唱,出示课题。
三、学唱歌曲<数蛤蟆>
(一)欣赏《数蛤蟆》,学习节奏。
1、师:孩子们喜欢这首歌吗?喜欢里面的蛤蟆吗?蛤蟆是田野里的歌唱家,它们的叫声长短不同。
2、师用长短不同的声音模仿蛤蟆叫。
学习: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十六分节奏。
3、它们长短不同的叫声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歌曲中好听的节奏(视频出示节奏),哪位孩子来读一读。
节奏学会了,我们学习旋律就更简单了,不信,咱们来试试。
(二)识谱(出示谱)
1、师唱旋律,生找相同的乐句。
2、教唱:合作唱谱二遍
3、教唱最后一句:53 53 123 21
4、用“呱”模唱
真是一群认真可爱的小蛤蟆,咱们用蛤蟆语言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读词
1、教读:全首教一遍
2、教读:合作读
3、教读十六分节奏
4、衬词
5、拍手齐读
(四)唱词
1、教唱:合作唱二遍
2、跟着范唱小声齐唱
3、教唱最后一句:扑通扑通......
4、跟着范唱小声齐唱全曲
5、分不同形式唱:合作唱—————齐唱—————指名唱
6、歌曲表达的处理:
听老师范唱,说说跟自己唱的有什么不同。(强弱、儿话、风趣、跳跃)
7、放视频:小声唱———齐唱
四、创编歌词,舞蹈。
音乐会真热闹呀,你们知道参加音乐会的蛤蟆有多少只吗?我们来数一数。
1、唱着数一只、两只、三只......许多只。
孩子们课后可以相互问答数一数,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创编舞蹈
(1)孩子们,马上就该我们演出了,快快快...让我们一起练一练吧。
(2)孩子们,让我们跳上舞台,用我们最甜的笑容,最动听的声音,最美的舞姿献给观众吧。
演出真精彩,听...观众们送来热烈的掌声呢!
五、德育渗透
视频演示,师介绍:蛤蟆是捉害虫的小能手,是我们的朋友。你们知道吗?一只蛤蟆平均一天能捉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xx只。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约15000只。但是,它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它们受伤害时,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当我们看到它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无家可归时,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让我们一起说:保护青蛙,顶呱呱。保护环境,靠大家。
篇17: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口哨与小狗》,发挥学生想象力,感受音乐,
2.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感受。
教材分析:
《口哨与小狗》是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公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阴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乐曲《口哨与小狗》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介绍一首乐曲给你们听听,听一下乐曲中都有谁?
2.播放乐曲《口哨与小狗》,学生可用手轻轻打拍。
问:谁听出来了?你听到了什么?
生:小狗、小鸟……
3.小狗叫声部分:
(1)师:听到了小狗的叫声,那小狗叫了几声呢?(3声)
谁来模仿一下?谁能模仿得更像一些?
(2)用节奏把小狗的叫声拍出来,然后配上狗叫声。
4.吹口哨部分:
(1)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声音?
生:小朋友吹口哨,小鸟。
(2)师:小鸟的叫声是用什么模仿出来的?(口哨)
谁会吹口哨?(学生模仿)
(3)总结:其实,我们人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那么,吹口哨这种形式大家喜欢吗?它就是用嘴巴吹出来的,但吹口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大家刻苦练习的,对吗?我们这里如果有喜欢吹口哨的同学好好训练一下,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世界级的口哨大王呢!
(4)揭题:《口哨与小狗》
师:你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专门为口哨谱曲的,名字就叫《口哨与小狗》。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聆听音乐作品,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对吹口哨这种表现形式产生兴趣,从而顺理成章揭示课题。
二、初听乐曲
1.小游戏。
师: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做个游戏,愿意吗?请听好游戏的规则:
(1)当听到乐曲中的口哨声出现的时候,请女同学随着音乐踏步;没有口哨时,请男孩子随着音乐踏步
(2)乐曲中小鸟叫的地方做飞翔的动作,小狗叫的地方用手拍出节奏。
听到口哨声——女同学
没有口哨声——男同学
小
鸟——飞翔
小
狗——节奏
2.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律动。
(1)师:刚才女同学走了几次呀?(2次)分别是哪两次?(第1和第3)男同学走了几次?(1次)是第几次?(第2次)
(2)师:这就说明这首乐曲可以分成三段,而且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旋律是比较相似的,对吗?
(3)师:你们听了两遍音乐之后,心情怎么样?(开心……)你们都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家养小狗?平时爱护它吗?我们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趣味性的让学生听辨出乐曲的结构段落,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
三、分段聆听
1.第一乐段:
(1)师:这首乐曲共分3段,第一段的主旋律共重复了两次,老师用2个三角形表示,中间是用一个口哨吹的长音连接起来的。我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看你们能否听出来。
(2)聆听乐曲,学生用手势来表示重复乐句。
要求:请你们特别关注一下中间的长音,手势要表达清楚。
2.第二乐段:
(1)师:第二段里面也有重复的乐句,但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们来听一下,准备好小手。
(2)播放第二乐段。
(3)师:重复几次呀?(4次)也用图形来表示,可以设计怎样的图形?(生:……)老师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图形——竖线。
︱︱︱︱
3.第三乐段:
(1)师:第三段主旋律与第一段是相似的,那老师选择与第一乐段一样的图形,好吗?
(2)师:接下去,是谁呀?(生:小鸟、小狗)小鸟的叫声可用什么样的图形或线条表示?
△小鸟小狗● ● ●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深层地聆听,使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乐曲的结构。图谱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想象,有效地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四、音乐律动
1.师:这三段音乐,哪一段的音色是清脆、明亮的?为什么?
生:第一段和第三段。
2.师:那第二段呢?(生:低沉……)为什么?(生:没有口哨声)
3.设计动作。
师:清脆、明亮的音乐可以设计怎样的动作?低沉一点的又能设计怎样的动作?
4.听音乐做动作。
要求:第一乐段——女同学立起来踏步,反复时朝反方向走
第二乐段——男同学蹲下来踏步,反复时朝反方向走
第三乐段——女同学立起来踏步
小鸟——飞翔小狗——节奏结束句——定型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律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个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五、教师总结
1.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聪明极了!而且老师还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和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好吗?
2.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低年级要培养学生认真、安静聆听的习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用绘画、舞蹈、即兴表演与音乐相关的游戏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聆听的兴趣。这首乐曲中,在感知全曲的旋律之后,我先让学生听感觉印象最深的声音(口哨声和狗叫声),然后让学生听口哨声的主题音乐,跟着哼唱把主题音乐熟悉之后,再听口哨吹出的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学生对音乐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加以想象,填上自己编出的故事,在最后的表演中随着音乐再现出乐曲的情绪。
篇18: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9÷4=2(个)……1(根)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篇19: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篇20: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二年级下册劳动课教案】相关文章:
1.劳动课教案
2.劳动课教案大全
10.二年级下册道法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