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卯同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他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
“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目标导学三:把握中心,体会特色
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三、板书设计
我看
穆
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抚慰人的心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体会诗歌的表现力,并注重诗歌画面的展开,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不足之处
1、语言陌生化的特点没有具体阐述,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障碍。
2、对生命的感悟方面引导得不多,只是停留在情感抒发方面。
篇2: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4.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5.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6.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7.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8.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五、情感升华,拓展迁移
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六、写作特色
1.强烈的抒情性
作者在诗中的抒情是真挚而强烈,虽然不仅直接喊出自己的激情,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而且用了一些充满激情的迹象,来表现情感,如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这些意象都包含着热烈的情感,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
2.用词准确生动
“ 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揉”字让人联想起春风如同母亲温暖的手,揉了揉你的秀发。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一个“燃”字,极富动态感,鲜活的表现了花儿盛开时,如火焰般热烈的情态,很有画面感。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七、小结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九、板书设计
我 看
穆 旦
自然的谐奏——生命
生命的静流——希望
与自然合流——新生
篇3: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红晕(yùn) 凝望(níng) 忧戚(qī)
枉然(wǎng) 飘逸(yì) 摇曳(yè)
2.理解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丰润:指丰茂滋润。
环节二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
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义
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
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
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
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揉”字得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吸入”写出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3.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欢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三、归纳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优美、流畅又略带伤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体现无遗。
1.意象大气而深远。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第一节写风、草地,从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大地。第二节与天空、晚霞、飞鸟,由天空到大地,用词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畅。
在美好自然面前,诗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见一丝悲伤。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而且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
环节四
文章主旨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板书我看:自然之美
我看 欢乐与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穆旦我思:人生意义
环节五
阅读穆旦的《春》《诗八首》《青春》,感受其诗的特点。
篇4: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g)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篇5: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 讲述》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 讲述》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讲述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2、通过口语交际实践,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讲述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念导入,明确讲述意义
师:什么是讲述?这个问题很通俗,但怎么准确表达却值得商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经历、给朋友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见闻等,甚至向老师解释事情的原委、向医生解说自己的病因、向警察或记者说明事实等,都是讲述。我们每天都在讲述,哪位同学能为“讲述”下一个定义?
预设
讲述就是叙述和讲解,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感受、道理等讲给别人听。
师:讲述很重要,大家早已熟知。其实我们已经学过或读过历史上很多关于讲述的故事,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预设
穿井得一人、晏子使楚、舌战群儒……
师总结:所以说,善于讲述,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绘声绘色、恰如其分地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和历史中讲述的场景,引发学生探讨讲述的定义,明确讲述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以便更投入地学习。
二、情景模拟,探究讲述原则
师:明确了讲述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以下故事,探究一下讲述的原则。
故事一:
课件出示:
许攸居功取祸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宴席,言行很不得体,甚至不分场合,直呼曹操乳名,说:“阿瞒,你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笑笑说:“你说得对。”但内心厌恨他。后来他随曹操巡行出邺县东门时,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人(指曹操)如得不到我的帮助,是没办法自由出入这个门的。”随从当中便有人去将这话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逮捕扣押,最终被杀。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许攸虽然有才能,但他居功自傲,说话不注意场合和对象,最终落得个被捕被杀的下场。这就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要说适当的话,说的话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这是讲述的第一个原则。
故事二:
课件出示:
一家上市公司招聘总裁秘书,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三个应届大学生来应聘。
大学生A说:“我性格开朗活泼,爱好文艺,专长是播音主持,我们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都由我主持。”
大学生B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小到大特别仔细认真,从来没有马虎过。”
大学生C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在上大学时,一直订阅《英语世界》杂志。在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看到《英语世界》里的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用错了。它用的不是英文标点符号,而是中文的。我就把错误在第几页、第几行写下来,给杂志社写信反馈了。杂志社的总编辑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赠我一年的杂志。他还说,像我这样细心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如果你是人事经理的话,你会聘用哪一位?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学生A的讲述没有抓住重点——招聘的是细心的人,并不需要他有文艺方面的专长。大学生B没有说细节事实,光说自己是一个细心的人,只有观点。大学生C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讲述自己的细心,阅读课外读物就连标点符号都会注意到,足以让人了解他的细心程度。另外,他还用他人的评价来进一步说明,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大学生C的讲述有观点,有证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的选拔要求。这也是讲述的第二个原则——重点突出。
(板书:重点突出)
师:怎样才能突出重点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分享你的看法。
预设
1、重点部分重点讲。故事中的高潮部分是讲述的重点,可以讲得饱满一些,生动一些;而为高潮蓄势的铺垫部分,则可以讲得简洁一点,平实一点。
2、注意语气、语调。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处理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使自己的语言同故事内容相协调。讲到重点部分时,声音可适当提高些,以引起听众的注意,或做适当的重复,加深印象。
3、学会调整讲述的顺序。有时候讲述为了增强效果,特意不用顺叙,而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方法。
4、要把控好时间。控制时间往往也能“逼”着讲述者突出重点,让自己的讲述更集中,更精彩。
师:讲述的第三个原则是注意口语表达。那么在口语表达时,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表达得体)
课件出示:
讲述规则
简要说明
多用口语
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尽量不用生僻词语和专门术语。也可穿插“你猜怎么着”“这有意思吧”等句子,引发听者的兴趣
多用短句
讲述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注意语气和重复
利用停顿、重复、加重语气语调等方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内容,提醒听者注意
语气语调要自然大方
避免给人装腔拿调的感觉
附以必要的体态语言
与讲话内容配合,更能自然得体
……
……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明确讲述的基本原则。老师提出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做由学生自由讨论,集思广益完成,师生共同探究。这两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实践检验,形成能力
1、当堂训练,检验能力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讲述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讲述能力。
课件出示:
在社团活动中,坤霖借了依依的羽毛球拍去打球。但在坤霖和李郧打球的过程中,李郧因用力过猛不慎将球拍打坏了。坤霖知道这副球拍是依依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非常有意义并且价格不菲。坤霖觉得非常尴尬。
(1)依依知道这件事,伤心地哭了。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向依依讲述这件事情?
(2)李郧把球拍打坏了,但是他并没有提及要赔偿的意思。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同他讲?
(3)这件事在班上闹得人尽皆知,沸沸扬扬。如果你是班长并将就此事开一次班会,你会怎么说?
(学生自由发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遵循了讲述的原则,注意了语气和得体表达,其中第一题先安抚情绪,再讲述事情,最后说明解决方案,结构合理;第二题同学们都注意了委婉的说话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自然得体;第三题本着引导舆论,获得启迪的原则来讲述,也是非常得体的。
2、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师:讲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要想尽快提升,同学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
(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
(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
(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3、课后作业
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
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实战演练,检验所学原则,以便查漏补缺。提供一些快速提升讲述能力的办法,指导学生课外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立足教材,结合经典故事、案例分析,把讲述的原则讲明、讲细,然后让学生依据讲述的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把讲述规则用实、用活。整个课堂,教与学始终高度一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施教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得愉快,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讲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篇6: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任务二 新闻采访》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任务二 新闻采访》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
3.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报,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联播》片段)
师:“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大千世界,每天上演着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一般人眼里,那是聊天的话题,那是故事;而在新闻工作者的眼中,那却是实实在在的新闻,是有价值、有内涵的写作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闻采访,看看那些“无冕之王”是如何展开采访,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新闻联播》片段,让学生粗略了解日常发生的事与新闻的关系,由此引入话题,说明新闻采访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访前解惑,明确采访概念
师:我们天天听新闻,看新闻,那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
(生交流讨论)
预设
课件出示: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适于传播的新闻事实而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查阅、记录等工作,它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师补充:“新闻采访”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包括采访这一项。换句话说,只要是围绕传播的新闻事实展开的一切工作,都属于新闻采访。明确了这个概念,我们在开展新闻采访时,同学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
三、探究技法,明确怎样采访
采访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的基本功。现在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如何展开采访。
师:同学们知道采访提问有哪些技巧吗?
预设
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境,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和句式,可旁(委婉)问、推问、追问、趣问、反问(激将法),也可直问。
师:要使访谈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课件出示:
采访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采访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客观,不加入自己对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
2.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不要强求对方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3.采访要有针对性,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采访前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
4.采访时要当场做笔记。记要点;记疑问点;记录下采访对象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等。注意记录应迅速准确,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提问的技能,为下面的采访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四、访前准备,做好采访规划
师: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那么,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1.确定采访方案
师:要做新闻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方案。
课件出示:
前期准备:
(1)确定采访选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例如:报道校园文化艺术节。
(2)确定采访范围。例如:该艺术节组委会、校领导、校园老师或学生等。
(3)确定采访问题。例如:艺术节的举办原因、举办形式、组织准备、感人事迹等。
(4)确定采访时间。例如:先打电话或发邮件,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对象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
(5)最后的准备工作。例如:学生证、小记者证、介绍信等。
如多人采访,还要确定分工:某某提问,某某记录,某某摄影等。
2.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师:确定了采访方案,还要拟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可以让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对自己的采访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从而思路中断,难以有效进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页第2项内容,思考采访提纲应该包括哪些条目?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预设
一般包括采访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师:请同学联系最近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分小组研讨确定本次的采访提纲。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提纲,师指导)
采访提纲示例:
时间、地点
9月14日下午放学后,本校田径队休息室
采访对象
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组男子100米冠军、本校初三(5)班学生刘文
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了解刘文的成长经历、夺冠历程,以及他对自己的田径专项、训练与学业关系等的看法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
采访问题
1.首先恭喜你夺冠,为我校争得荣誉。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的历程和夺冠后的心情。
2.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短跑的?平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训练中最艰难的是什么?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你认为练习短跑对你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价值?
小结:值得注意的是,采访提纲只是起辅助作用,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在遇到值得深入挖掘却又不在提前所列采访提纲之内的人物、故事时,应在不脱离主线的情况下灵活操作,随机应变。本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对人物进行采访,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草拟新闻采访提纲,是进行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慌不忙。
五、采访实践,检验学习所得
四人一个小组设计采访活动,选定采访对象,制订采访提纲进行现场采访。
师点拨:采访时要注意当场做笔记,采访后要注意及时整理。
整理注意点:1.整理要及时。采访一结束,就要在“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2.整理材料应去粗存精,选择重点。整理过程中还要疏通文字,进一步补充、核实材料。3.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积累新材料,写好新闻稿。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大家要重点掌握采访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激起大家对采访的兴趣,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你就是一名出色的记者。
篇7:湘教版 9A unit 6 topic 3 教案(湘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Section A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3a and 3b. 本课重点活动是1a, 3a和3b。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教学目标
1. Master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chalk, handwriting, dozen, dozens of, cheap, package, smooth, pound, dollar, penny
2. Learn what to do before leaving school and learn to write a speech at graduation ceremony:
(1)...there is going to be a graduation ceremony.
(2)...first of all, we must pass our final examination.
(3)be ready for graduation ceremony
Ⅱ. Teaching aids教具
教学磁带/录音机/画有英镑、美元和便士的卡片/含有Auld Lang Syne的歌曲磁带/布包
Ⅲ. Five-finger Teaching Plan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15分钟)
1. (播放Auld Long Syne歌曲营造一种离别的气氛,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思维。)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the song? What’s the name?
Ss: Auld Lang Syne.
T: That’s right. We listened to it in Junior Eight. Could you tell me what it is about? Who will try? OK, S1.
S1: It is about the feeling when people say good-bye.Is it right?
T: You are completely right. We often hear the song at the end of some activities. How time flies! Soon, we’ll finish our school, that is to say, we’ll graduate from school soon.
(老师慢读graduate,并且重读几遍,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学会其读音。)
2. T: If we hold a graduation ceremony (graduation ceremony means a meeting or a party for graduation, in Chinese means “毕业典礼”), and write best wishes in English. What will you write?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soon.
(此活动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也可引出下面的一些新单词。老师选出有深意的几份,其中有一份的字非常漂亮。)
T: Now, I collect some of yours.
T: S2, could you read the slogans for us?
S2: No problem. S3: says,“Let’s our friendship last forever.”
S4: says, “We are the owners of future.”
S5: says, “It’s lucky of us to have the days with you.”
S6: says, “I would rather lose the world than have no news of you.”
3. (导入新单词。)
T: Thank you , S2. How wonderful you all are, my friends! This job seems a piece of cake for you.
(教师抽出其中最漂亮的一份。)
T: Look at S5’s slogan. How beautiful his handwriting is! S5, could you design your slogan with som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with some colorful chalk before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教师在讲述时用相应的物体,通过直观法呈现新单词,并依次板书。)
S5: Of course, I am glad to.
T: Thank you, S5. I’ll give you a gift ahead, but you must guess what it is. Listen carefully. It’s round and long and smooth and its length is about six centimetres. We use it to write every day. What’s it?
S5: A pen.
T: Yes, it is. The pen is cheap. It only costs 6 yuan.
But as the saying goes, 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It means“礼轻情意重”.
T: The gift is in my package. Here it is! Here you are, S5.
I wish your handwriting beco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S5: Thank you very much.
(教师从包里取出画有英镑、美元和便士的图片。依次呈现给学生。以轻松幽默的语气继续导入生词。)
T: Look.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foreign paper money, I’ll get dozens of gifts for you with the money if you study English well. This is English money, a pound, this is American or Australian money, a dollar and this is a penny.
a piece of cake: something easy to do
handwriting n. package n.
dozens of a dozen=twelve
chalk n. a piece of chalk pound n. a pound≈1.54 dollars≈12 yuan
smooth adj. dollar n. a dollar≈8 yuan
cheap adj. penny n. pound=100 pence
(依次板书划线部分生词,标出音标,领读几遍,用彩色粉笔标出需注意的问题,如单、复数形式。领读几遍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几遍。)
T: Can you remember all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s it a piece of cake?
Ss: Of course, it is.
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10分钟)
1. (呈现毕业前的一般的活动,进入1a。)
T: Class, can you tell me how soon will you graduate?
Ss: About five months.
T: What have you thought you will do before leaving school, S1?
S1: We must study hard to pass the final examination.
T: What about you, S2?
S2: We should leave the telephone numbers and addresses.
T: Do you think if there is going to be a ceremony?
Ss: Yes, we think so.
T: Turn to 2 on Page 41.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Check what you will do before leaving school.
(学生分组讨论,抽查部分学生的答案。)
T: S3, what will you do?
S3: I’ll take photos of everyone, prepare for my examination and have a class get-together.
T: S4, how about you?
S4: I’ll give presents to everyone and prepare gifts for teachers.
T: Stop discussion. Now,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41. Kangkang and some others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o see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播放课文对话磁带。)
T: Can you follow the dialog?
Ss: Yes, we can.
T: Now, some tasks for you. S5, please.
When will they graduate?
S5: This weekend.
T: Question 2. What does Michael think of the final examination?
S6,please.
S6: He thinks it’s a piece of cake.
T: Question 3. What will Kangkang say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S7: He will say he has learned not only how to study, but also how to be an adult.
T: Well done!
2. (进入3a。)
T: We learn there are many activities we’ll do before leaving school.
If we hold a graduation ceremony, what will be done?
S8: Write a slogan on the blackboard and draw some pictures on it.
S9: We’ll talk about our friendship and our plan.
S10: We’ll give presents to each other.
S11: ...
...
T: Your ideas sound very good! We go on listening what Miss Wang and the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播放课文3a的教材内容。教师把下列阅读任务写在黑板上。)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3a:
(1) Who will design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2) Who has prepared dozens of cards for classmates?
(3) What is Kangkang’s package full of?
(板书上述问题。由于本课生词较多,让学生听完磁带后再阅读,然后再做上述练习。)
T: Now, read the dialog, 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学生自由朗读。)
T: Stop! S12, have you got the answer to No.1?
S12: Yes, I have. Maria and Michael will do the job.
T: Right or wrong?
Ss: Right.
T: Who has prepared dozens of cards for classmates?
S13,please.
S13: Jane.
T: Right. What’s Kangkang’s package full of ? S14, could you?
S14: Kangkang’s package is full of presents.
T: You’ve done well.
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7分钟)
1. (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朗读1a和3a。)
T: This time, we’ll act as different roles. Group 1 acts as Kangkang, group 2 acts as Michael, group 3 acts as Maria, group 4 acts as Jane, and I act as Miss Wang. One, two, three, go!
2. (进入1b部分,参照黑板上针对3a的提问,复述对话内容。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体裁的变化改写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T: Boys and girls, refer to 1b and th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could you tell us what they talk about? You have one minute to prepare.
(让学生先准备,再进行复述。)
T: S15, please retell the first dialog referring to 1b.
S15: Let me try. They will graduate from Ren’ai International School and hold a graduation ceremony. There is going to be an examination which they have to pass. They are going to buy some gifts so that they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friendship.
T: Great! S16, please retell the second dialog referring to th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S16: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graduation ceremony. Maria and Michael will prepare for it. Maria will draw some colorful flowers and write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Michael will help her. Jane has got dozens of cards and Kangkang has prepared a large package full of presents for their classmates.
T: How about S15’s and S16’s jobs?
Ss: Wonderful!
T: Let’s clap for them.
Step 4 Practice 第四步 练习(时间:8分钟)
(进入3b部分和4。)
1. (为毕业典礼进行的购物活动。)
T: In the lesson, many of you say you will buy some gifts for your classmates. Now let’s go shopping. When you buy something, you should make sure what you’ll buy, why you buy it, and how much it is and so on. The sentences on Page 42 may help you.
Turn to Page 42. Let’s look through the sentences.
(引领学生浏览3b中的句子,为下面的对话活动作准备。)
T: OK. Please find a partner. One acts as a customer and the other acts as an assistant. Make up a dialog. Then, I’ll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S1,2: All right.
S1: Good morning. What can I do for you?
S2: Good morning. I need a red package for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S1: Sorry. I have no red package any longer.
S2: Do you have any other colors?
S1: I have some blue ones. It’s very cheap but beautiful.
S2: How much is it?
S1: It is 5 dollars.
S2: OK, I’ll take it. Here is the money.
S1: Thank you.
2. (进入4, 听力训练。)
T: Let’s listen to 4 and learn what Michael does at the shop.
(播放听力磁带。听完一遍后,做书上的练习。)
T: Can you catch the paragraph?
Ss: Yes, we can.
T: Please turn to 4 on Page 42. Mark the sentences True (T) or False (F) alone.
(学生独立作业。)
T: S3,could you give your answers?
S3: Of course. They are T, F, T, F, T from 1 to 5.
T: Do you agree with him?
Ss: Yes, we do.
T: Listen to the passage once more. Check your answers.
Step 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5分钟)
(实践活动)
T: If you are asked to design a blackboard paper for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How will you do it?
Please design it on a piece of paper alone. Each group chooses the best one from your group and hand it in.
Section B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2a and 2c. 本课重点活动是1a,2a和2c。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教学目标
1. Master the new phrase:
to one’s joy
2. Go over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1) Maybe I have done some things that hurt your feeling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2) I’ve certainly forgotten everything like that.
3. Learn to make an apology:
(1) I beg your pardon.
(2) You don’t need to say sorry.
4. Practice making a speech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Ⅱ. Teaching aids教具
磁带/录音机/写有阅读任务的小黑板
Ⅲ. Five-finger Teaching Plan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1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功能话题,现在完成时态和其他一些时态的综合运用。)
T: Boys and girls, glad to see you again.
Ss: Glad to see you, too.
T: Our graduation is coming. What will you do for it?
S1: I must study hard for the final examination.
S2: I will buy some gifts for my good friends.
S3: I will make some cards for my classmates and design some beautiful flowers and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for the ceremony.
T: Great! Now, 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what you have done for graduation.
(学生互相讨论,复习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复习含有完成时态的陈述句、疑问句及其回答。)
T: S4, could you tell us what you have done?
S4: I have taken some photos to send to my good friends. S5 and I have prepared a program for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S5: Yes, we have practised the program for a long time.
T: That’s great. Most of you have prepared for the examination, haven’t you?
Ss: Yes, we have.
T: It’s so smart of you to do so.
2. (导入新单词和短语。)
T: To my great joy, most of you are studying so hard. Here “to one’s joy”means “what makes one happy”, that is to say,in Chinese, “使某人高兴的是……”, for another example, to his great joy, he has passed the examination. Who can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 phrase?
S6: To my great joy, I have such a teacher as you.
S7: To our joy, we have learnt not only how to study, but also how to be a man.
T: Wonderful! I think once you work hard, you’ll achieve your dream. “Achieve” here means “realize”, “achieve your dream” means that your dream will come true. We also can say “achieve one’s goal, achieve success...”
(板书划线内容。标出新单词的音标,领读几遍。)
to one’s joy Example: To his great joy, he has passed the examination.
achieve v. Example: achieve one’s dream, achieve one’s goal, achieve success(取得胜利)
T: Please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 word “achieve”.
S8: If we want to achieve our dream, we must work hard.
S9: He has finally achieved success.
T: Thank you. You are great! Now, let’s go over some phrases. There are some sentences. Please choose a proper phrase or word to complete them. Please come here and 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S10.
(呈现写有下列内容的小黑板。此项活动复习已学单词,短语,激活旧知识,为课文理解作铺垫。)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a word or phrase in a proper way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o one’s joy, realize, enjoy oneself, get along well, go on, thanks to.
(1) my classmates’ advice (建议), I have made so great progress.
(2) , I met an old friend in Beijing.
(3) Work hard, and you will your dreams.
(4) These years, we with each other.
(5) At the class get-together, they had a good time and very much.
(6) Having a rest, we writing our composition.
(学生单独做作业,随后讨论并修改。教师给出学生在作业中的典型问题。)
T: Boys and girls, discuss the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n let’s check them together.
The answers are:1. Thanks to 2. To my joy 3. realize 4. get along well
5. enjoyed themselves 6. went on
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12分钟)
1. (进入1a部分。)
T: Turn to Page 43. Look at the picture. Kangkang and Michael ar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learn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for you after listening:
(播放本部分教材内容磁带。老师板书下列问题。)
(1) Who will go back to America, Kangkang or Michael?
(2) Has Kangkang done anything that hurt Michael’s feelings?
What does Kangkang say?
(3) What are they going to remember?
T: Now, have you caught the dialog?
Ss: Yes, we have.
T: Great! Turn to the task on the blackboard. Question 1. S1, please give your answer.
S1: Michael will go back to America.
T: S2, are you sure about question 2?
S2: Yes, he has. He says “I beg your pardon”.
T: You are right. “I beg your pardon” here means “I am sorry” or “I beg you to forgive me”. When you can’t catch somebody, you also can say“I beg your pardon”. It means “I don’t understand you and please repeat it”.
I beg your pardon.
(板书划线部分。)
T: Let’s turn to question 3. S3, could you give the answer to it?
S3: They will remember all the good time they have had together.
2. (进入1b部分。)
T: All right. Read the dialog and make sure of your answers.
Group 1 and group 2 act as Kangkang, group 3 and group 4 act as Michael. One, two, three, go!
(根据班上座位的编排情况把学生分成两组,分角色朗读。)
T: Now, you have to finish a task alone according to the dialog.
Turn to 1b on Page 43. Fill in the blanks and finish it as soon as possible.
(学生独立作业。)
T: S4, could you give your answers?
S4: All right. Michael is going back to America. Kangkang will miss him a lo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maybe he has done some things that hurt Michael’s feelings. He is really sorry for that. But Michael says he will remember all the good times they’ve had together.
The answers are:miss, has done, feelings, sorry, will remember
T: Class, 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answers?
Ss: We agree with him.
3. (进入2a部分。)
T: Boys and girls. Maybe some of us will make speeches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Today, we’ll learn how to make it. There are two speeches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Please read it on Page 43. Let’s see what they say in the speech. Read the passage in 2 minutes. There will be some tasks for you.
T: Finished?
Ss: Yes, we have.
(教师呈现写有阅读任务的小黑板。)
How they feels
What they got
What they will do
T: Look at the forms.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the three points: (1) How they feels? (2) What they got during the three years? (3) What they will do?
(学生展开讨论,随后汇报结果。老师填写关键词及短语。)
T: S5, please find the words and phrases showing their feelings.
S5: I’ll try. (1) excited and happy (2) a fantastic three-year time
(3) a happy family (4) many unforgettable memories
(5) to my great joy (6) love
T: So wonderful of you! S6, could you finish the next: what they got?
S6: OK. (1) learnt a lot from others (2) got along well with friends
(3) won the prize of “Excellent Student” (4) received a lot of praise
T: Thank you, S6, you are the same great. The last task: who will try?
S7: Let me try. (1) say good-bye (2) remember...
(3) go on working hard (4) come back to school
(把划线部分填入表格。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T: Thank you, S7. So wonderful!
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8分钟)
1. (听磁带模仿语音、语调。)
T: We’ve learnt what the speech says. Now, listen to the tape.Pay attention to its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播放课文磁带。)
T: Are you sure you have no problems about the test?
Ss: Yes, we are.
2. (开展任务型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练习,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进入2b部分。)
T: I’ll check how you grasp the text. Turn to 2b on Page 44, choose the similar meanings. At first, finish the part alone.
(学生独立作业。)
T: Finished?
Ss: Yes, we have.
T: OK. S1,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and choose the similar word.
S1: All right. We have had three fantastic years in Ren’ai International School. We can say we have had a great three-year time. So B is right.
T: You are right. S2, try No.2.
S2: I have many unforgettable memories. “unforgettable” means “hard to forget”. So A is right.
T: ...
(教师按此方法完成3-5题。让学生借此练习自己的发音。)
3. (活动二。整合文章内容。练习学生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Could you answer them according to the text?
(教师板书划线部分内容,同时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1. Why is she feeling so excited and happy?
2. What has she got during the three-year time?
Ss: Let us try.
T: Question 1: Why is she feeling so excited and happy? S3, please.
S3: Because she will graduate from the school soon. She thinks of what she has had and what she will do.
T: Wonderful job!
Question 2: What has she got during the three-year time?
Who will try this task?
(让学生自愿举手。)
T: OK. S4, please!
S4: She has learnt a lot from her teacher and her friend. She has learned that if she wants to succeed, she must study hard at first.
T: You are so wonderful!
Step 4 Practice 第四步 练习(时间:5分钟)
(进入课文2c部分。)
T: Just now, we have learnt a speech and we discussed how to make a speech. Now, we’ll discuss what you are going to speak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At first,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then make a list of what you will speak in a right order.
(学生开始讨论,要求他们列出讨论结果。)
T: Stop! Are you sure about your speech?
Ss: Yes.
T: S1, please give your list of what you will say.
S1: OK. I am glad to.
(1) My feeling.
(2) The reasons for my excitement and happiness.
(3) What I’ve learnt and done during the three years.
(4) The most moving event.
(5) My plan for the future.
(教师根据情况可另外让1-2名学生陈述。)
Step 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5分钟)
1. (练习写毕业典礼演讲稿。)
T: I think most of you have prepared for writing a speech.
Now, write it on your exercise book. There are some requirements for you.
(1) 先列出纲要。再写正文。
(2) 文章中尽量能运用已学或你收集的谚语或俗语。如:
①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②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③No pains, no gains.
(3) 词数:80-100。
2. Homework
Think of the activities referred to in the text. Which ones do you think not good for us? Show your reasons.
Section C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and 3. 本课重点活动是1a和3。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教学目标
1. Master some new phrases:
come to an end, bring about
2. Talk about graduation.
Ⅱ. Teaching aids教具
录音机/图片/各种毕业证
Ⅲ. Five-finger Teaching Plan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10分钟)
1. (向学生出示康康做演讲的图片,为毕业典礼展开话题。)
T: What’s Kangkang doing?
Ss: He is making a speech.
T: Where is he making the speech?
Ss: He is making the speech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T: When will they graduate from Ren’ai International School?
Ss: At this weekend.
T: What must they do before graduation?
Ss: They must pass the final examination.
T: What will Maria do to get ready for their graduation ceremony?
Ss: She will draw some colorful flowers and write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with chalk.
T: What has Jane done for it?
Ss: She’s got many cards.
T: What has Kangkang done for it?
Ss: He’s prepared a large package full of presents.
T: You will graduate very soon. What will you do for it?
S1: I will …
S2: I …
S3: …
T: Why do you want to give your presents to your friends?
S4: …
S5: …
T: You have been together at school for about three years.
You will think back to your golden old days when you miss your friends.
(板书划线部分。)
golden
T: “Golden”means special, wonderful.
Example: golden memories (美好的记忆)
golden chance (良机)
(让同学们翻译词组以巩固对单词的理解。)
T: 美好童年。
Ss: Golden childhood.
T: 美好的未来。
Ss: Golden future.
T: “Golden” also means something made of gold or have the color of gold.
Example: golden hair, golden necklace, golden earrings. Please translate these phrases.
(让学生们翻译这几个词组。)
Ss: 金发、金项链、金耳环。
T: The days you have been together will be a beautiful memory in your life. So we say the golden old days.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让学生们说出毕业前的心情,为后面的写作打下基础。)
S6: I feel excited because I will go to another school to learn more.
S7: I feel worried because I must pass the final examination.
S8: I feel proud because I won the prize of “Excellent Student” in my class.
S9: I feel sorry because we will leave our school. Maybe we can’t meet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S10: …
.
.
.
T: What will you say to your old friends?
S11: I’m going to remember all the good time we’ve had together.
S12: If I hurt you sometime, I want to say I’m sorry.
S13: I’ll miss you.
S14: We can get together again some time in the future.
S15: …
.
.
.
T: Are you willing to leave school?
be willing to do
That means “Are you happy or glad to leave school?”
(让学生们给出不同的回答。)
S16: …
S17:…
T: Are you willing to give a speech?
S18: …
S19: …
2. (听前准备。设置几个与本短文有关的话题,提前解释文中的某些句子。)
T: You will have a graduation ceremony very soon. But what is a graduation ceremony?
(帮助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句子做出回答。)
Ss: A graduation ceremony is a custom which takes place when students graduate from a school.
T: When you graduate from a school, you will receive a piece of paper. On the paper, you can find your name, your school’s name and your principle will sign the paper. What do we call it?
(从本句的描述中引出新单词。)
Ss: It’s a diploma.
T: But what do you call the paper when you graduate from a college? It’s a degree. That can show that you are a college graduate or a university graduate.
(板书划线单词。)
degree, a college graduate, a university graduate
(呈现各种毕业证书及学历证书,让学生更明确地理解其含义。)
T: What does a graduation ceremony mean?
T & Ss: It marks the end of one’s school life.
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10分钟)
1. (设置一个问题,听第一段,找出文章主题。)
T: 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
(听录音,回答问题。)
Ss: It’s about a graduation ceremony.
2. (继续听完,让同学们划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做出讲解。)
T: Let’s go on listening. While you are listening, underline the words,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3分钟)
1. (自读,完成1b。)
T: Read by yourselv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1b.
(请同学们说出问题答案,并核对。)
(1)A graduation ceremony is a custom which takes place when students graduate from a school.
(2)The ceremony is usually held in a big hall.
(3)On the ceremony, the best students make speeches. Each graduate will receive his diploma.
(4)After the ceremony, students often chat with their teachers, friends and relatives who come to congratulate them. They also take photos of each other and talk to each other about their future.
2. (四人小组活动,写出每段的关键词,并派一个代表复述课文。)
T: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nd the key words in each group. Then ask one student to retell the passage.
(如果学生们感到有难度,可让他们逐段复述。)
3. (重点读最后一段,完成1c。)
T: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of 1a and fill in the chart below. You can also add your own opinion.
(完成表格之后,找几个同学把添加的内容向大家汇报。)
T: How do you feel when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comes?
S1: …
T: Why?
(以相同的方法问其他的学生。)
Step 4 Practice 第四步 练习(时间:15分钟)
1.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回答,把内容引向2。)
T: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But most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leave. What about Kangkang? A journalist is interviewing him after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complete the dialog.
(1)(自读短文,填入正确答案,答案B, E, D, A, C)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话。)
① What’s Kangkang’s feeling?
He’s very happy and excited.
② Is he willing to leave his school?
No, he isn’t.
③ Will he keep in touch with his teachers and friends?
Yes, he will.
④ Will he come back to see his school? When?
Sure. He’ll be back on his school’s 10th anniversary ceremony in .
(3)(两人一组表演对话。)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
2. (总结离别前夕大家所想的、所做的,复习前几节课内容。)
T: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hen ask one student to report to others.
(1)What have they done or what did they do?
(2)What must they do for the graduation?
(3)What do they want to do?
Summarize the contents and fill in the chart.
Name things they have done things they must do things they want to do
(板书画线部分。)
(1)What have they done or what did they do?
(2)What must they do for the graduation?
(3)What do they want to do?
(供参考段落)
They have had a fantastic three-year time in Ren’ai International School. They have studied and lived together for three years. Here they have learnt a lot of things from each other. They learnt how to study, how to do things together,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and how to be a man.
They each got the diploma of Ren’ai International school, and Kangkang won the prize of “Excellent Student”. He received a lot of prizes and made a speech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Before the ceremony, they must pass the examination first. And they did their best to congratulate the ceremony. Maria and her friends drew some colorful flowers and wrote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with chalk. They sent each other some cards and other presents, too. Kangkang said he would come back to join the 10th anniversary ceremony in 2010 and keep in touch with his teachers and friends.
3. (让学生总结自己毕业前夕的情况,填表格并汇报。)
Name things they have done things they must do things they want to do
T: Work in four-people group and get one student to report your ideas to others.
Step 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 5分钟)
1. (讨论。写出在毕业前夕自己的感受及想对老师、朋友说的话,以口头形式做出汇报。)
T: Please tell your partner what you will feel and what you will say to your old friends.
S1: …
S2: …
2.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about what you will feel and what you will say to your old friends.
Section D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and 4. 本课重点活动是1a和4。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教学目标
1. Master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hurry, hurry up, head, in the future, awake, (at) any minute now
2. Express farewells:
(1)We have only a little time left to say good-bye.
(2)I’m sad to be here watching you all head back home.
(3)Which flight will you take?
(4)I’m sorry we have to go now.
(5)I hope you will have a great future. 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about it in your e-mails.
(6)We’ll miss you!
(7)Keep in touch!
(8)Have a safe flight!
Ⅱ. Teaching aids教具
录音机/图片
Ⅲ. Five-finger Teaching Plan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10分钟)
1. (以点将的形式复习本单元谚语。)
(老师说出汉语,让同学说出英语,考查同学们的记忆力。)
T: S1,礼轻情意重。
S1: 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T: 有志者事竟成。
S2: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T: 凡人皆有得意日。
S3: Every dog has its day.
(老师说出英语,让同学们说出汉语,扩展同学们的知识。)
T: No pains, no gains.
Ss: 不劳无获。
T: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Ss: 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T: An early bird catches worms.
Ss: 勤能补拙。
T: Waste not, want not.
S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T: All roads lead to Rome.
Ss: 条条大路通罗马。
T: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Ss: 入乡随俗。
2. (复习与毕业有关的内容,为引出新课作出铺垫。)
T: What does a graduation ceremony mark?
(帮助学生一起回忆教材中有关的句子。)
Ss: It marks the end of a period in one’s school life.
T: It means something else. What does it mean?
(让学生们自主发表意见。)
S4: It means we must leave this school.
S5: It means we can’t be together any longer.
S6: It means we have grown up.
S7: It means we can see each other only in our dreams.
S8: It means we may not see each other again.
(问及学生们自己毕业前的感受及原因。)
T: Everything has an end. You’ll leave our school very soon.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让学生们举手回答问题。)
S9: I’m happy.
T: Why?
S9: Because I can find new friends in another school.
(以相同的方式问其他学生。)
S10: …
S11: …
T: What do I feel? Do you know?
Ss: We don’t know. What do you feel?
(教师通过问这个问题来呈现本课新单词。)
T: I feel happy because you have grown up. But I feel disappointed too. Because I always dream of you these days. When I awake, I can’t see you, then I will feel anxious and hurry back to school. I want to get to school earlier and stay with you for a longer time.
(板书划线单词,进行释义,并领读)
awake, hurry
T: “Awake” means “wake up”.
Example:
I always awake at 6:00, then I get up at once.
(以词组和例句的形式解释生词。)
T: “Hurry” means do something more quickly than usual.
Example: Kangkang got up and hurried to school.
T: When we wan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quickly, we can say.
Hurry! or Hurry up!
And we can use it as a noun.
Example:
Kangkang got up late and he went to school in a hurry.
awake=wake up
I always wake at 6:00. Then I get up at once.
hurry=do something more quickly than usual
Kangkang got up late and he hurried to school/went to school in a hurry.
Hurry!=Hurry up!
There’s little time left. Hurry up!
(继续提出问题,为1a的呈现打下基础。)
T: Where is Maria from?
Ss: She is from Cuba.
T: Where is Michael from?
Ss: He is from the U.S.A.
T: Where is Jane from?
Ss: She is from Canada.
(教师总结,引出机场送行。)
T: Now they have graduated from Ren’ai International School. They have to go back home. How can they go back?
(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会自然回答乘飞机。)
Ss: They can go by air/by plane.
T: They are leaving for their homes, they are heading back to their homes. That means they are starting to go back home.
(板书划线部分。)
head back=start to leave for
T: Where should Kangkang see them off?
Ss: At airport.
T: Yes, Kangkang will see them off at Beijing Airport.
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5分钟)
1. (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锻炼其从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Who is the last to get to the airport?
(2)Why was she so late?
(3)Which airline is Jane flying on?
2. (放录音,让学生找出答案。)
The answers are:
(1)Maria is the last to get to the airport.
(2)Because many people wanted to say goodbye to her family.
(3)Flight Ac 2968.
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10分钟)
1. (打开课本,看着对话听录音,找出表达送别的用语并给出问题的答案。)
(1)Why is it a sad farewell?
(2)How do they plan to keep in touch?
(3)Does Michael like to write?
(4)What does Michael like?
The answers are:
(1)Because they may not see each other again.
(2)They plan to keep in touch by sending e-mails.
(3)No, he doesn’t.
(4)He likes skating.
(送别用语)
(1)We have only a little time left to say goodbye.
(2)I will miss you all.
(3)I’m sad to be here watching you all head back home.
(4)Which flight will you take?
(5)I’m sorry I have to go now.
(6)I hope you will have a great future. 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about it in your e-mails.
(7)We’ll miss you!
(8)keep in touch!
(9)Have a safe flight.
2. (分角色表演对话。)
T: Let’s take roles to practice the dialog.
Step 4 Practice 第四步 练习(时间:10分钟)
1. (做出相似的对话。)
T: Your graduation will come very soon. Do you need to see your friends off? Let’s suppose you are seeing your friends off at the airport or at the station. Make a similar dialog in pairs or in groups. You can use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to help you.
2. (阅读,完成2。)
(1)(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answers are:arrived, love, were dancing, to paint, dreamed/dreamt, awoke, missed, sent, meet, don’t forget
(2)(解释文中的生词及难懂的句子。)
T: “Alive” means “continue to exist” or “keep existing”, 继续存在。 We can say “keep a dream alive”,使梦想不破灭,“keep a hope alive”,使希望永不破灭。
(3)(设置问题,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短文。)
① Where did Maria arrive?
② Where does she often go for a walk?
③ Why did she feel sad?
The answers are:
① She safely arrived at her hometown in Havana, Cuba.
② She often goes for a walk on the seaside.
③ Because she missed her friends.
3. (小组活动,设计毕业后的去向。)
T: You are going to leave school,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graduation?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How can you achieve your dream?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report for you.
Name want to be how to do
Steve arist go to an art school
Example:
Steve likes painting very much. He wants to be an artist very much, so he will go to an art school to achieve his dream.
Step 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 10分钟)
1. Collect famous sayings, then choose one as your motto.
2. Make an address book.
Name
Address
Telephone number
Motto
Star sign
Hobby
T: When you leave each other and want to keep in touch with your friends, you can make an address book. Fill in the chart and report it to others.
3. Homework
Get your schoolmates to fill in your address book.
篇8: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优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优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十一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除第一行外,每行由七个字组成,是一首多句式的儿歌,押“ang”韵。这首儿歌常识性较强,同时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如“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树木特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写得通俗易懂。
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外形,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
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出现顺序不同,可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与树木名称的对应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木棉、梧桐、格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图片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
本课共15个会认字,其中8个生字都与树木名称有关。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树木相结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八个,重点指导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微长一点儿。大部分的字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左窄右宽。书写“化”字注意右部的笔顺,先撤后竖弯钩;书写“壮”字注意右边“士”不要写成“土”。
杨树、树叶、枫树、松柏、木棉、水杉、化石、金桂。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课前区角活动: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了解树木及树叶的特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树木,绘制一张图画,并写上树木名称;将同学们绘制的树木图画及树叶标本张贴于教室一角,欣赏并识记树木名称,交流识字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梧、桐”等10个生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字,会写“杨树、树叶、枫树、松柏”4个词语。
2.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杨树、榕树等树木的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儿歌,认读树名
1.联系生活导入:在我们的校园里,自己家的周围、小路旁或者公园里,你们经常看到哪些树木?
(1)预设:杨树、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梧桐树等。
(2)通过课前区角活动,你们又了解了哪些树木?
(3)导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屋前院后栽种树木,人们和大树的感情十分亲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树木有关,题目是“树之歌”。
2.初读儿歌,认识树木名称。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把每个字音读准确。
(2)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4句话)
(3)指名逐句朗读,指导正音。
(4)每句话分别介绍的是什么树木呢?请你一边读一边圈出树木的名称。
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一共有11种树木,“松柏”指的是松树和柏树。
(5)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开火车认读。
(6)去掉拼音,再次认读。教师根据学情范读正音,提示:注意“梧桐”连读二声,“枫、松”是后鼻音。
3.分小组找一找课本插图中这些树木。
这11种树木是不是都能在图画中找到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课前区角活动,丰富学生对树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自主识记生字,并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板块二偏旁归类,识记生字
1.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发现生字的共同点。
(1)课件出示树木名称,把树木名称中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变红。
(2)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左边都是木字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右边的部件和它的读音有关系,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字右边的声旁来猜字音。
2.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生字。
(1)这些字右边表音的部分有的和生字读音完全相同,比如“吾—梧”,你还能从中找到这样的字吗?(同—桐、风—枫)
提示:“梧、桐、枫”这3个字的读音和它们右边的声旁的读音完全相同,可以直接“读半边”。
(2)其他几个字的读音和它们右边的声旁有什么关系呢?
“松、柏、桦”这3个字的读音与声旁读音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松”的右边是“公”,声母不同;“柏”和“白”、“桦”和“华”只是声调不同。
“杉、桂”这2个字的右半边也表示读音,“杉”的右边部分“彡”的读音是“shān”,“桂”的右边部分“圭”的读音是“ɡuī”。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娃、蛙”换上木字旁就是“桂”。
3.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中的词语,组织练读。
泡桐白桦云杉翠柏
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1)引导:这些生字出现在这些词语中,你能不能读准?
提示:“泡桐”的
“泡”读“pāo”;白果是银杏的种仁。
(2)提问:说说这两组词语的特点。
预设:第一组词语是树木的名称。第二组词语是与树有关的花叶果实的名称。
(3)同桌互相练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构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授了方法,揭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板块三了解特点,指导朗读
1.给树木贴名牌。
(1)出示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的图片。
(2)图中分别是什么树木呢?答案藏在儿歌里。请你先仔细读读文中第1、2句,圈画出每种树木的特点,再和同桌合作为它们贴上名牌。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2.全班汇报,观察图片,解读儿歌第1、2句。
(1)预设:我在路边看见过杨树,它很高,树干上还有“大眼睛”。
教师:杨树生长速度快,高大挺拔。树冠高扬向上,所以叫“杨树”。
(2)预设:榕树很粗很壮,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树林。
教师:大榕树从它的树枝上向下生长着许多“气根”,可以独木成林。在南方的田间、路旁,榕树就像一座座天然的凉亭,是过路人休息、乘凉的好去处。
(3)预设:我找到了梧桐树,它的树叶很像手掌。
教师:这儿有一些树叶,(出示杨树叶、银杏叶、梧桐树叶、枫树叶、柳树叶等)请认一认哪片是梧桐树叶。(学生辨认树叶,通过画手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鼓掌”欢迎,识记“掌”字。)
(4)预设:我找到了枫树,它的叶子一到秋天就变红了。
教师: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呢?(因为入秋以后,枫叶内的花青素增多,而气温的下降又使叶绿素逐渐消失,因此绿叶变成了红叶。)
(5)预设:松树的叶子像一根根细针,柏树的叶子是扁平的,它们四季都是绿的。
教师: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就像穿着绿衣服一样,所以文中说——披绿装。
识记生字“装”,“装”是形声字,上边的“壮”表示读音,下面的“衣”表示字义。
你们知道松柏为什么“四季披绿装”吗?(松树的叶子呈针状,柏树的叶子呈扁平状。这些叶子的表面有一层蜡质,水分不易散失,所以不会落叶,保持四季常青。四季常青的松柏合起来就是“苍松翠柏”。)
3.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1)同学们把名牌都找对了,一起读一读吧。
(2)这些树木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在朗读时要强调出来。让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吧。
(3)师生合作读儿歌。
①教师读树名,学生接读树的特点。
②男生读树名,女生接读树的特点。
③全体拍手,打着节拍朗读全文。
(4)课件出示儿歌内容,将树木名称变成括号,试着背一背。
(5)恢复儿歌原文,将树木特点变成括号,再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提取树木特点的信息,借助图片建立树木名称与其特点之间的联系,使记忆更深刻。运用这些信息去辨别树木,学以致用。通过补充资料,了解枫叶变色,松柏四季常青的科学原因,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板块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学写生字:“杨、桐、枫、松、柏”。
(1)观察结构特点:左窄右宽(“柏”左右宽窄相当),左高右低。
(2)对比观察:对比独体字“木”,找到木字旁的书写要点。
(3)注意关键笔画:“杨、桐、枫”这三个字的笔画中的横折折折钩、横折钩、横斜钩,“松”的右边撇低捺高。
(4)教师示范书写,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抄写词语:杨树、树叶、枫树、松柏。
2.生字拓展练习。
还有一些树木的名称也带有木字旁,请你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猜一猜这些字的读音,连一连。
nán
xiànɡ chūn shì yòu
橡
楠
柿
柚
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会认“耐、守、疆、银、化”5个生字,会写“壮、棉、杉、化、桂”5个字,会写“木棉、水杉、化石、金桂”4个词语。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3.通过读文、看图,了解木棉、桦树等树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巩固,识记生字
1.朗读儿歌,复习生字词。
(1)检查认读:梧桐、手掌、枫叶、松柏、桦树、云杉、桂花。
(2)复习听写:杨、桐、枫、松、柏。
(3)背诵儿歌第1、2句。
2.导入新课,感受儿歌韵律。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更多的树木,谁来读读第3、4句?
(2)朗读儿歌,注意结尾的字的发音。
结尾的字在发音上有什么规律?
它们都是后鼻音(“石”除外),是儿歌中的韵脚,大家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现在我们来齐读这首儿歌。
板块二了解特点,随文识字
1.朗读儿歌第3句,了解树木的特点。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1)树木的种类繁多,除了形状和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读读第3句话。
预设:生长的地方不同,生活习性也不同。
(2)(课件分别出示南方和北疆的典型图片)看图片,体会“南方”和“北疆”不同的气候特点,感受“喜暖”和“耐寒”的习性特点。
2.借助语境识记生字“耐”“守”“疆”。
(1)借助语境识记“耐”和“守”。
读句子“桦树耐寒守北疆”,指导认读“耐”和“守”。
桦树耐寒,生长在祖国北部的边疆,它们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守卫在祖国的最北边。
①识记字形:出示图片,借助图片识记。
②理解字义,拓展运用。猜测“耐”和“守”的意思。
(2)运用字理学习
“疆”。
这个字笔画特别多,谁来读一读?谁能交流识字方法?
“疆”的左边是一个“弓”和一个“土”,可以理解成用弓来丈量土地,右边的三横和两个“田”表示田地及之间的疆域界限,也代表了这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示意讲解:国家领土的边界就是“边疆”,“北疆”是我国北部的边疆。)
(3)通过组词巩固识字。
耐:忍耐、耐心、耐力。
守:守卫、守护、守时。
疆:边疆、疆土、疆界。
3.指导朗读、背诵。
(1)课件出示战士站岗守边疆的图片,激发情感朗读:多么令人敬佩的战士,多么耐寒、挺拔的桦树!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2)请你对应上下文看这句话,我们来对对子吧!
“木棉”对什么?“木棉”对“桦树”。
“喜暖”对什么?“喜暖”对“耐寒”。
“在南方”对什么?“在南方”对“守北疆”。
(3)句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板块三学法运用,自学尝试
1.同桌一起学习第4句,了解树木的特点。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先读一读,再说说银杏、水杉和金桂的特点。
(2)对这句话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
预设:对“活化石”“水杉”“金桂”的意思不太明白。
(3)引导理解词语。
活化石是经历漫长地质年代残存至今,形态特征很少变异,一直处于原始状态的生物类群。银杏、水杉是植物活化石。动物活化石有国宝大熊猫、中华鲟等。
水杉也是珍贵的活化石,俗称“世界爷”,树干又高又直,叶子细小,是世界现存的稀有植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桂树在秋季开花,花朵金黄,花香馥郁。“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人们把桂花看作吉祥之兆。
2.熟字换一换,识记“银”和“化”。
(1)“很、跟、眼”的右半部和“银”相同,金字旁表示和金属有关。
(2)“花”去掉草字头就是“化”,“华”去掉“十”也是“化”。
(3)“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3.树木和名称“对对碰”。
你能看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树吗?学生联系儿歌、生活经验说一说。
,(白桦)),(银杏)),(水杉)),(木棉)),(金桂))
预设:桦树皮是白色的`,银杏的叶子像小扇子,水杉的叶子细小,木棉开红花,开着金黄色花的就是桂树,秋天桂树开花可香啦!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出示图片、观察交流、趣味诵读、练习表达、补充资料、拓展提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树木的不同特点,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
板块四朗读背诵,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儿歌。
(1)听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调。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练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拍读,达到正确而熟练的程度。
(3)借助填空,结合图片,练习背诵。
(4)朗读儿歌,完整背诵。
2.模仿与运用。
儿歌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写出了各种树木的特征,帮助我们了解树木的特点,我们也来试着编一句儿歌介绍一种树木吧,可以说说树枝、树叶的形状,可以说说花开的样子、香味,也可以说说树木的习性。(课件出示柳树、槐树、柿子树等图片,学生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桃树、石榴树等。)
预设:柳树枝条细又长。槐树开花一串串。柿子树上挂灯笼。桃树花开红艳艳。
【设计意图】儿歌语言生动,修辞运用恰当,适合学生模仿运用。教师提供图片、句式、词语等资料,引导学生创编儿歌,体验语言实践的快乐。
板块五一丝不苟,规范书写
1.指导写字。指导写“壮、棉、杉、化、桂”。
(1)观察结构特点:左窄右宽。
(2)注意笔画顺序:“壮”的左边是点、提、竖。“化”的右边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2.抄写词语:木棉、水杉、化石、金桂。
3.请给下面的树写上名字。
(水杉)(木棉)(桂树)
板块六拓展阅读,语言积累
1.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习题第三题,积累关于树木的谚语。
(1)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心中,树木又常常寄托着悠久深远的内涵。试着读读这三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教师适时点拨。
r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是“培养”的意思,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r树高百尺,叶落归根(ɡēn)。
意思是说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r树无根不长,人无志(zhì)不立。
意思是说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像树没有根。
(3)熟读成诵,试着背一背。
2.推荐阅读《树之歌》。
读读下面这首《树之歌》,你一定会对树木有更多的了解。
树之歌
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
桑树结果紫又甜,松树四季披绿装。
棕树喜暖在南方,橡树耐寒守边疆。
3.总结:课文中介绍了11种树木,它们是我国各个地区有代表性的树木,大自然中树木的种类十分丰富,希望你们能到生活中认识更多的树木,并记住它们的名字。
拓展学习与树木有关的谚语和儿歌,既巩固了本课的教学成果,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
板书设计
树之歌
杨树
高
榕树
壮
梧桐树
树叶
像手掌
枫树
秋天
叶儿红
松、柏
四季
披绿装
木棉
喜暖
在南方
桦树
耐寒
守北疆
银杏、水杉
活化石
金桂
开花
满院香
教学反思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繁多、丰富,是一篇受学生喜爱的韵文。这首儿歌只有4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习性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树木的特点。
让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认识事物,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是本次教学要扎实做的事情。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设计课前区角活动,让语文学习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构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授了方法,揭示了规律。让字词教学不再枯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提取树木特点的信息,借助图片建立树木名称与其特点之间的联系,了解枫叶变色,松、柏四季常青的科学原因,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广度,还有深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连一连。
jiāng
zhāng
zhuāng
yín
nài
掌
装
疆
耐
银
二、看拼音写词语。
yáng
shù
zhuàng
lì
mù
mián
guì
huā
sōng
zǐ
三、换一换,给下列字换一个偏旁组成另外一个字,并组词。
例:疯——枫(枫树)
绵——()
洞——()()
伯——()()
场——()()
洼——()()
志——()()
四、照样子,写句子。
梧桐树叶像手掌。
像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木棉喜暖在,桦()树耐寒守()边疆。
银杏水杉,开花满院香。
1、根据课文把上面内容补充完整。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写到后面括号里。
3、该选段中共有句话。从第一句话中我们知道木棉生活在。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列举出几个关于树木的四字词语。
2、写出几句关于树的谚语。
答案
一、略
二、杨树
壮丽
木棉
桂花
松子
三、棉
棉花
桐
梧桐
柏
柏树
杨
杨树
桂
桂花
壮
壮士
四、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五、
1、南方
活化石
金桂
2、
huà
shǒu
3、
2
南方
六、
1、树大根深
古树参天
玉树临风
独树一帜
2、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
没有梧桐树,引不到凤凰来。
篇9: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通假字
1)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 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 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4、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2.齐读全段。
3.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4.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接着孟子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齐读“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避也”。
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所以“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
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在遇到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宁愿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
教师小结:以上为第一段的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同学们再往下看:
8、(1)“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2)“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3)“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两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教师小结:以上为本段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第三步是因果分析。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无丧耳”的结论。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二、齐读第二段。
三.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
教师:第二段以生活中的实例论证。虽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但施予者如果态度轻蔑无礼,那么甚至连乞丐也会拒绝接受的。说明人虽饥饿而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 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这些应当“可以止”。
5、提问:“本心” 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前面所说的“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篇10: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
3、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欣赏作品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和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特别是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关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深刻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2、教学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奈特,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主题的探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教学设想:
1、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对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课前通过查找资料预先有所了解,并做好疑难笔记;对小说内容、结构、人物、语言等预先有个性化的理解或评价,以便课上集中交流解决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本课适宜采用讨论式、诵读式方法、适时练习巩固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通过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质疑解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投影设备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鲁迅的《故乡》中,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评议)
——-小说通过一些列对比不仅表明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作者梦想破灭的苦闷心情,更抒发了作者对不与人之间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我的叔叔于勒》,学习对比在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中的妙用
二、质疑解难(投影)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文章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3)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整体感知
1、小说情节包含几个部分,本文情节是怎样划分的?(投影)
本文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投影)
第一部分(第1---4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发展— 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高潮— 见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结局 —躲于勒。
——-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
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变化:穷——富——穷。(投影)
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了变化:撵——盼——躲(投影)
2、小说涉及哪些人物?各有怎样性格?你对他们评价如何?作者怎样描写的?
讨论明确:
(1)菲利普夫妇:
性格特点:
共同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为了过上流生活,苦苦争扎期盼。不同点:菲利普:自私、冷酷、虚伪、贪婪、懦弱;克拉丽丝:吝啬、尖刻、有心计。
评判态度:可鄙、可谅。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演读相关语段)
(2)关于于勒:
性格特点: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正直、有良心;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评判态度:可恨、可怜.。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关于“我”
性格特点:
善良、纯真。 不以金钱衡量人。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而不是金钱主宰一切。(演读相关语段)
评判态度:可爱、可敬。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4)姐夫:
性格特点:自私,贪财,爱虚荣,以金钱代替爱情。
评判态度:可愤、可悲。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环境
(1)、自然环境
找出去施行和回来时海面景色语句,说说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分别烘托一家人满怀希望的愉快和希望破灭的懊恼心境。
(2)、社会环境
从小说情节及人物性中能感受出,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自私,冷酷、唯金是亲。
四、合作探究:
1、小说多处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的物,表现主题,请分别列肖举出来
讨论归纳:(投影)
(1)我与爸妈态度: 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 盼赞——躲骂 钱?
(3)旅行去回心情: 愉快——沮丧
(4)来信前后婚事: 难嫁---易嫁
2、主题探究
(1)教师提问启发:从上述对比中可看出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2)讨论归纳:
①.“金钱”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镐。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别的联系。”
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小说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小说主题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揭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②“同情”说:小说中约瑟夫给于勒10个小费,心中的默念等细节描写,可以概括出: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③“虚荣”说:小说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至此,讽刺虚荣这一主题便在作者平实朴素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④“辛酸”说:.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奈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拓展延伸
提问:你觉得菲利普夫妇怎样对待于勒?
——批评教育
——理解同情
——宽容关爱
六、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手法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1)我与爸妈态度: 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 盼赞——躲骂
(3)旅行去回心情: 愉快——沮丧
篇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安徽省淮南市贺疃初级中学:杨秀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
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教学过程: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1.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2.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信兆月
篇12: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 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 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 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13:《智取生辰纲》微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微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
抓住题目中的“智”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析人物的“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精读课文,说“智”)
1、本文题目《智取生辰纲》,这个“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晁、吴之智①智用天时(酷热)②智用地利(黄泥冈)③智用矛盾(激化)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二诱(4)——佯争酒,引诱对方
一诱:舒头探脑价望(引诱对手)
二诱:买而不卖(迷惑对手)
三诱:饶酒夺酒(动摇对手)
四诱:七人帮助劝说(瓦解对手)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变更时辰(起止时辰的变更,出城后“五七日”的安排;“五七日后”的安排)
2:逼赶催行(“逼赶要行”,不敢稍怠)
3:斥责虞侯(斥责两虞侯的“慢慢地挨”)
4:顶住都管(坚持赶路,不怕得罪老都管)
5:三问枣客(审察7个“贩枣客商”,以攻为守,连发三问。)
6:谨慎买酒(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
3、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1)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
(2)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3)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侯跟随。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4、小结
三、作业
发挥你的想象,以“吴用智取生辰纲”为线索,编写一个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智取”这一文眼,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学生学习活动步步深入,自然流畅,加深了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