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元素的认识教案
“folklo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初三化学元素的认识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三化学元素的认识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学教案
《初步认识化学元素》教学教案
元素符号是根据其拉丁文名称确定的。那么,元素的名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一般来说,元素的名称是由其发现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命名的,然后由国际组织[现在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予以确认。元素的发现者在给元素命名时,往往赋予其一定的含义。了解元素命名时所赋予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在元素的命名中,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位科学家,有的`是为了纪念发现者的祖国或发现地,有的是以星球或神话人物来命名,而更多的是以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命名的。例如,第1号元素氢(H)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命名的,氢的法语为“hdrgene”。改词源自希腊语中的hdr(意为“水”)和后缀gene(意为“产生”),因此,hdrgene原意为“会产生水的东西”;第2号元素氦(He),原意是指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由于该元素最先是从太阳的光谱中发现的,寓意“太阳元素”;第84号元素钋(P)是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而许多人造元素的命名则是为了纪念已故的著名科学家,如人们把第99号元素命名为锿(Es)以纪念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元素名称的来历多种多样,几乎每一种元素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如果能深入地了解元素名称的来龙去脉,你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元素的发现史,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那么,元素的中文名称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19世纪末,我国化学家徐寿在翻译《化学鉴原》时采取了根据英文第一音节直接音译的方法对元素进行命名。其中有一小部分元素采用我国古代原有的汉字,如金、银、铜、铁、锡、铅等,而大多数是后来专门创造的新字。在常温下,凡是气态的非金属元素的名称都有“气”字头,如氢、氦、氮、氧等;凡是固态的金属,都有“钅”旁,如铝、铜、铁、铅等。金属在常温下呈液态的只有汞一种,故从“氵”旁;凡是固态的非金属,都有“石”字旁,如硅、硫、磷。碘等。因此,只要记住了元素的中文名称,根据上述规律,就很容易知道该元素的种及其单质在常温下的状态。在初学化学元素时,这不失为一种有用的经验。
另外,所有元素的中文名称均用一个汉字表示、像“水银”“白金”“硫黄”等只是元素汞、铂、硫的俗称而已。
篇2:初三化学元素知识点
初三化学元素知识点
元素符号及化学式
元素符号: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氧 o 氢 h 氯 cl 氮 n 氟 f
固态非金属元素: 碳 c 硅 si 硫 s 磷 p 碘 i
金属元素:钙 ca 铁 fe 钾 k 钠 na 镁 mg 铝 cl 铜 cu 锌 zn 锰 mn银 ag 汞 hg 钡 ba 金 au 铂 pt
稀有气体元素:氦 he 氖 ne 氩 ar
原子团:硫酸根 so4 碳酸根 co3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 co32- 氢氧根 oh -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物质的化学符号:
单质:氧气 o2 氢气 h2 氯气 cl2 氮气 n2 臭氧 o3 硫磺 s 木炭 c 铁 fe
氧化物: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镁 mgo 四氧化三铁 fe3o4 二氧化锰 mno2 过氧化氢 h2o2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铜 cuo 三氧化二铝 al2o3
化合物: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kcl 锰酸钾 k2mno4 硫酸锌 znso4 硫酸 h2so4
硫酸镁 mgso4 氢氧化钙 ca(oh)2 硫酸铜cuso4 碳酸钙 caco3
碳酸 h2co3 盐酸 hcl 高锰酸钾 kmno4 酒精c2h5oh 甲烷ch4
氯化钙 cacl2
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它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科学支配时间、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对上学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小结,提出本学期努力的方向、目标、措施等。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组织检查执行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学习计划。
学化学方法分享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初中化学公式大全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2、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3、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二)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4、煤炉的底层:C+O2点燃CO2。
5、煤炉的中层:CO2+C高温2CO。
6、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O2点燃2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7、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H2O+CO2==H2CO3。
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高温CaO+CO2↑。
1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四)一氧化碳的性质: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
1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其它反应
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H2CO3。
3、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4、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
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H2SO4。
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加热CuSO4+5H2O。
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
篇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案
无锡市河埒中学 周 晓
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5%。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什么?
2.该金属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日本目前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问】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缺铁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生回答】缺铁性贫血。
【多媒体显示】
【过渡】缺碘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
【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
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锂:能改善造血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思考】1.水为六大营养素之一,喝什么样的水好?
2.有人认为:淘米次数越多越干净,你认为如何?
3.有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甲方和乙方答辩。
【举例】(例1)
甲: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喝纯净水好。
乙:纯净水中不含微量元素,而天然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所以喝矿泉水好。
(例2)
甲:药补比食补好,药含元素的量多,见效快,缺什么补什么。
乙:食补比药补好,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
【归纳小结】1.从可含元素的量来看,喝矿泉水比喝纯净水好。
2.淘米的次数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淘的次数越多,一些营养元素越会溶解在水中而损失。
3.从均衡吸收营养的角度来看,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应该尽量从食物中获取,单纯药物的营养比较单一,另外,药补还可能导致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只有在人体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才使用药补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
【教学目标】
来源:人教网
篇4: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案
2.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教学重点
篇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案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用具
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比表投影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 1课时。
板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C、H、0、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二)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三)分类
1.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一)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二)组成多种化合物
(三)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喝的水,吃的盐,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哪些元素?
(回答:水中含氢和氧,盐中含氯和钠,空气中含有氧和氮等。)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这些化学元素呢?
(回答: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讲述:实际上,不仅仅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化学元素,其他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也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人各种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提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回答:是C。)
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回答:0、H、N。)
讲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已C、0、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提问:表中只列举了9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9种元素呢?(回答:不是。)
讲述:对,实际上除了表中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提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后回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讲述:对,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系,一类是微量元素。
提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回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回答:C、H、0、N、P、S、K、Ca、Mg。)
提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回答:生物体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微量元素?
(回答:Fe、Mn、Zn、Cu、B、Mo等。)
提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那么,是不是说它们在生物体内可有可无呢?
(回答:不是。)
讲述:对,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有哪些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归纳一下它们的主要功能。
(讨论之后,教师让几个学生回答。有的说构成原生质;有的说构成蛋白质、核酸、糖类;有的说构成化合物……)
讲述:好,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构成原生质。例如,C、H、0、N、P、S6种元素就占原生质总量的97%;二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是化学元素(主要指一些微量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细胞内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这些化学元素中,能否找出一种或几种生物特有的,而非生物所没有的元素呢?
(回答:不能。)
提问: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提问: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相同呢?
(回答:不相同。)
提问: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讲述: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还具有差异性。例如:C、H、N3种元素在生物体的含量约占73%,而在岩石中还不到1%。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篇6: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案
2.根据化学元素的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
4.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
篇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B:识记)。
2.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用具
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比表投影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板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C、H、0、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二)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三)分类
1.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一)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二)组成多种化合物
(三)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喝的水,吃的盐,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哪些元素?
(回答:水中含氢和氧,盐中含氯和钠,空气中含有氧和氮等。)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这些化学元素呢?
(回答: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讲述:实际上,不仅仅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化学元素,其他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也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人各种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提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回答:是C。)
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回答:0、H、N。)
讲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已C、0、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提问:表中只列举了9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9种元素呢?(回答:不是。)
讲述:对,实际上除了表中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提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后回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讲述:对,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系,一类是微量元素。
提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回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回答:C、H、0、N、P、S、K、Ca、Mg。)
提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回答:生物体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微量元素?
(回答:Fe、Mn、Zn、Cu、B、Mo等。)
提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那么,是不是说它们在生物体内可有可无呢?
(回答:不是。)
讲述:对,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有哪些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归纳一下它们的主要功能。
(讨论之后,教师让几个学生回答。有的说构成原生质;有的说构成蛋白质、核酸、糖类;有的说构成化合物……)
讲述:好,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构成原生质。例如,C、H、0、N、P、S6种元素就占原生质总量的97%;二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是化学元素(主要指一些微量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细胞内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这些化学元素中,能否找出一种或几种生物特有的,而非生物所没有的元素呢?
(回答:不能。)
提问: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提问: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相同呢?
(回答:不相同。)
提问: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讲述: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还具有差异性。例如:C、H、N3种元素在生物体的含量约占73%,而在岩石中还不到1%。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的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
4.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
篇8: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
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3.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二)卤族元素: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2 = 2 HX
卤素单质与H2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4.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
1. 从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2.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3.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应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核素
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
(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篇9: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课题:元素周期表①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
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
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
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
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
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
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
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
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
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
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
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
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
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
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
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
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篇10: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て吒鲋芷冢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课题:元素周期表②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探究ⅠA族元素和Ⅶ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能初步学会总结
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结构决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知道在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
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今天,
我们就来看看碱金属元素和卤素,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
找出碱金属元素及卤素包含那些元素?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设问]:碱金属元素包含那些元素?
[学生回答]: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
[科学探究]:请同学们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完成下第5页的“科学探究”。
[思考与教流]:通过观察碱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小结]:1、结构异同: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原子半径越来越大
[思考与教流]: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
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
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过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
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板书]:2、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
[设问]: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归纳小结]: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实
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
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板书][设问]: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归纳小结]: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氢氧化物的
碱性越来越强。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
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归纳总结]:1、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
学性质相似,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
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
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
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篇11:高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案
高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二部分是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同位素与核素的常识,最后一部分为是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意义。教材中还编写了阅读材料与有关资料,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在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前三个部分为教学的重点,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时的难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4、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核素、同位素
教学方法:比较发现法、讲述法、启发类比法、辨析法
教学用具:元素周期表、挂图、课本
课型:新课
课时:2+1(习题课)+1(研究性学习辅导)
篇1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案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2)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 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 元素。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钙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
【阅读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活动与探究】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取两根鱼骨,其中一根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另一根放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一会,10分钟后取出。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鱼骨中含钙元素。
【提出问题】
钙元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多的常量元素,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还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充足够的钙元素呢?
【学生回答】
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
【归纳总结】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种是人体必需元素,若人体缺乏,就会生病。
【课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而导致的。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医生不能只是看病,不开药,请问要补碘、补氟应该怎么补充?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种做法:如食用海带、紫菜、碘盐补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交流讨论】
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目。
【学生回答】
前后四人一小组,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元素过量也会得病。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靠食物摄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篇13:初三物理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教案
初三物理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使用电压表,难点是电压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提问
电流是电路中的电荷朝一个方向运动产生的。那么,为什么电荷会运动起来呢?
必定有一种力推着它动起来,这种推动力有谁提供呢?
原来是电源上的电压对电荷产生了推动力--由此引入电压
(2)进行新课
在电路中,电源在工作时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板书】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用符号U表示
不同的电源可以在电路的两端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压,为此,首先要确定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等。介绍它们的换算关系。
【板书】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看课本几种电压值的表,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
一节干电池电压:1.5伏;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伏;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伏。
(3)电压的测量
1、测量电压的仪器:电压表
电压和电阻知识点
一、电压
1.定义: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
(1)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2)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4.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
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
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380伏。
二、电阻
1.定义: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4.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电阻知识点汇编
一、电压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电流;二是电路是通路(或闭合回路);
3、电压的单位:在国际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kV=103V; 1V=103mV=106μV;
4、常见电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2V;对人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家庭照明电压是220V;
5、电压表的连接
(1) 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2) 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电压表的正极线柱靠近电池的正极;负极线柱靠近电池的负极);
(3) 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0~3V;0~15V),各量程的分度值依次是0.1V,0.5V;电压表的读数等于指针偏转的格数乘以分度值;
注意:使用电压表前要先看清电压表的量程,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读数时,要看清量程,认清各量程的分度值。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与各节电池的电压相等;电磁的正极的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6、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电源电压)。
7、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越大;电阻用R表示;其单位是欧姆(Ω)在电路图中用符号 “ ” 表示;
(1) 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导体;对光、热较敏感)
(2) 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8、变阻器:阻值可以改变的电阻器;常见的变阻器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常靠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特点:不能准确表示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但可连续改变连入的电阻。
(2) 符号: 结构示意图
(3) 作用:改变电流,调节电压和保护用电器;
(4) 电阻箱:是一种能表示出阻值的德变阻器,读数的方法是:各盘对应的小三角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相加。
篇14:认识自己初三作文
《感动中学生的精品美文——从改变自己开始》是一本由许多篇短文集成的书。这些精美的短文不但语句优美,富有诗意,而且对我们青少年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有些短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的道理令人如当头棒喝。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鱼是如何上钩的》就令我印象深刻。
《鱼是如何上钩的》所讲述的是——一条鱼在学业有成之后遇到了一只绑着蚯蚓的鱼钩,他认为这是最愚蠢的钓鱼方法,后来却由于一时得意,太高估自己,被这只鱼钩钓了上去。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人不能高估自己,不能骄傲自满,要正确认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得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争取取长补短,努力突破自己。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竞争是异常激烈的,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未来。
要正确认识自己就不能高估自己,过分高估自己就会使人变得骄傲自满,刚愎自用,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三国时期,关羽就因为一时大意而痛失荆州,说是“大意”,其实也是由于他刚愎自用,过度自负造成的。不仅是关羽,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有骄傲的时候。唐太宗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认定天下大局已定,不再虚心纳谏,甚至认为应加重对百姓的役使,以免他们因太安逸而不听话,结果政局大不如前。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我们不能高估自己,古人的教训一定要引以为戒,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低估自己。人一旦低估自己,就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这就是自卑。一代球王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的桑托斯足球队时才16岁,他担心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紧张得一夜未眠。贝利本是球场上的佼佼者,去无端地怀疑自己恐惧他人,这就是他的自卑感在作祟了。但是后来贝利设法在球场上抛开杂念,专注踢球,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从此便以锐不可当之势进了1000多个球。球王贝利都有过自卑的时候,更何况我们呢?我们要学习贝利超越自卑,自我认识的精神,因为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科学家爱迪生为发明蓄电池做实验,随失败了25000多次,但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最后终于成功了;我国双手残缺的运动员沈继良,从少年时代起不断向自己挑战,在美国举行的第--届伤残人奥运会上,充满信心得打破了a7级百米自由泳和仰泳的世界纪录;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满怀自信地和两位男宇航员一起飞向太空,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近三个昼夜。这三个事例都应证了爱默生的一句话——“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那么,自信又是什么呢?自信是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态。自信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洋洋得意,而是自己对完成自己目标的希望和鼓励。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而这也说明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诚实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掩藏自己的缺点,不炫耀自己的优点,在实际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并多向周围的同学询问他们对自己的印象,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并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走向光明的未来。
篇15:认识自己初三作文
如果只靠自己感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不可能认识自己的,只有从别人的嘴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在初中这三年里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三年前,我来到了我的初中学校。签完到我就跑到教室随便找了个座位便坐下了“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看他不说话“别羞涩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同学了……”正说着老师瞟了我一眼“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在昨天我们还只是陌生人但今天你们都分到我这个班了,那么我们就是亲人了。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学习同学的优点纠正缺点,大家先互相认识一下我先去看一下你们的资料。老师走后那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郑秀晶“这是你的名字啊,不过看着像个女生的名字,哈哈。不笑了跟你开玩笑的,现在我们是朋友了,你可以叫我小达子”看他不说话“既然你叫郑秀晶那我就叫你秀儿吧”他噗嗤一下笑了
一转眼我上初二了,现在我早已和秀儿成了的朋友。
在一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恰好我又和秀儿是同铺,我试探的碰了他一下“小达子有事说事都是兄弟别墨迹”“秀儿你变了啊你我记得在初一的时候你可是个青涩的少年啊”“说的也是跟你上一块我都被你带坏了”“嘘~小声点别让执勤的逮着我们。秀儿身为我的朋友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反面都说哦”“你嘛是一个爽快的人,比如说我给你要个东西如果你有你会直接给我如果没有你会告诉我不像别人敷衍我。在说嘛你还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不会题的时候你会跑过来教我”“我就没点缺点吗?”缺点的话你比较骄傲吧,看你成绩一上一下的我都替你担心……"
在毕业典礼上,学校里的老师代表说:“老师是比家长更了解我们的人”都快毕业了我可不想稀里糊涂的离开。典礼开完后我找到班主任“老师你觉得我这几年怎么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一个负责人的人这三年你不仅是班长还是学习委员帮助我和各科老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你有时候又不守纪律在宿舍我经常听见你和别人说悄悄话。另外我从开学就看出你是一个活泼但是还能和同学搞好关系的人,所以我才让你当班长啊。快放假了赶紧去和同学玩会不然以后就见不到了”“嗯嗯谢谢老师”
这三年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发挥了我的长处改正了缺点。重新认识了自己。
篇16: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初三化学教案:认识原子
课题:第三节 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学过程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A)体积大小不同(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
(A)拉瓦锡 (B)汤母森 (C)道尔顿 (D)舍勤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个质子和 个电子
教学反思: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三节 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 教学反思
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
篇17:初三作文:认识观
初三作文:认识观
作为一名基础干部,就要做出榜样,起着带头模范作用,不然会渐渐地落后,他人就会慢慢地提拔,甚至超越自己,到那时我们就会为自己的落后而感到耻辱,因为作为一名基础干部就要奋发进取,如果落后了会让他人怎么看待呢?自己又怎么过意地去呢?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基础干部,就要从小事做起,去不断地锻炼、发挥自己;自己要自觉,起着带头作用。其次在处理事情时要计划周密的风范,在需要管理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当别人做错了某件事或自己感觉没信心把某件事做好时,作为一名基础干部就应该给他们打气、鼓励,这样他们面对事情、才会持着一种乐观、自信的态度;除此之外,我们不要去以为地指责他人的错误,一旦你不顾一切而去指责他们,他们也许就会认为你是不给他面子,甚至自己不但不听,还会故意一犯再犯,甚至对你是一种偏见的态度,从而不再会尊重你。
在此:我们要学会方法,要用豁达开朗、宽以待人的气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人人都会听从你的,这样自己也会不断地提升能力,从而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自己也是先进模仿了。同时在学习、管理、发挥、锻炼的过程中,干部要实事求是、真诚守信、公正无私、光明磊落、精益求精、待人谦逊、乐于助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做到以上简略的内容,做到在校是一名风范、有特色的学生;我们干部还要做到认清自己做好表率和自身思想的承受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未来我们共同的目标,未来我们共同的.心愿,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行动起来吧!我们要努力实现生活中的一分一秒,知道达到自己那美好的梦境为止!加油吧
除此之外,我特希望同学们能够配合我的管理,如果哪里做的不好或者不当的,请同学们及时纠正我!为此我会努力着,实现着!
篇18: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附练习题)
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德育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
[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幻灯片]一、原子序数
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数值上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意义上 并不相同
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
[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就构决定性质!
[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电子层结构
[学生回答](填表)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幻灯片](呈周期性变化)
完成表5-7
[投影(3)]1~18号元素的半径归纳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0.152nm-------------------0.071nm由大到小10-170.186nm---------0.099nm由大到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提出问题]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1 电子层数
2 核对电子的吸引
3 电子间的斥力
[评价]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除了稀有气体元素)
习题
比较下列粒子的半径大小
(1)O F Na Mg Al
(2 O2- F- Na+ Mg2+ Al3+
根据习题归纳解题技巧
[过渡]以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元素半径的变化规律,并且总结了根据规律如何判断半径的大小,那么,元素的其他性质有没有周期性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研究化合价。
[幻灯片]3.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投影(3)]1~18号元素化合价归纳
[幻灯片](呈周期性变化)
完成表5-8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4----------1---011~18+1--------------+5-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提问]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原子结构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题:配合化合价有关的习题。
【讲解】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都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如果我们继续研究元素的其他性质,多数也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你能否列举一些性质方面的事实?
【提问】同学们能否概括一下元素性质的变化情况?
【讲解】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对我们今后探索、研究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规律――元素周期律。
练习(看时间长短)
提示 下节课内容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请做好预习
主题:
看动画
听讲、思考
理解为什么引入原子序数的
思考,回答
记笔记
练习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思考
回答
对照
根据投影的表格进行讨论、归纳
阅读
按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结构变化归律
分析总结归纳
做练习
边阅读边思考,根据投影的表格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从Li到F、从Na到Cl,原子半径都由大逐渐变小
思考,在分析争论中得出以下几点: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使半径有减小的趋向;③核外电子多了,增加了电子之间的排斥,有使半径增大的倾向。
思考习题
听讲思考
分析,讨论后回答:在3~9号元素中,从Li到N,正价由+1到+5,从C到F开始有负价,负价由-4到-1;在11~17号元素中,正价由+1(Na)到+7(Cl);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Si)递变到-1(Cl),呈周期性变化。
思考、讨论后回答:除由于F、O元素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不显正价和稀有气体外,其他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值=最外层电子数。负价的绝对值=8-最外层电子数。
联系所学知识,讨论后列举:从碱金属元素到卤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变到8,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周期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常识对周期性变化有所理解。
做好知识的铺垫。
明确本节研究的内容。
为研究的方便,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理解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
熟悉所学的化学用语。
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新知识。理解其意义。
复习,重温以前学过的,为总结规律做准备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订正
进一步明确性质是结构决定的,要研究性质必须首先研究结构。
此处由学生自己总结,找到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结构上的变化规律,为性质上底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形象化的教学给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提高了直观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会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课堂上进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马上应用,加深理解,学会应用。
总结解题技巧,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从分析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归纳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尽可能使学生实现最大程度的参与,让学生在“发现真理”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巩固知识,加深认识,使知识条理化,促进对知识的落实。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的能力。
引出元素周期律。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布置
步步高 第二节 第一课时 p16
篇19: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附练习题)
一、考点归纳
⒈ 元素周期律: 。
⑴ 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⑵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⒉ 元素周期表
⑴ 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
_____个短周期
周期(__个) _____个长周期
_____个不完全周期
元素周期表
主族 (____个)族(___个) 副族 (____个)
VIII族 (____个)
零族 (____个)
⑵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
周期序数=_____________数
主族序数=_____________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⑶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性质
同周期
同主族
原子半径
电子层结构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⒊ “位―构―性”三者关系⒋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⑴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 微粒半径比较规律
⑴ 同周期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主族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原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阴离子半径;
⑶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和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主族不同长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8
例2 有A、B两种短周期元素能形成AB2型化合物。若A的原子序数为n,则B的原子序数为:①n+2,②n+5,③n+10,④n+13,⑤n-3,⑥n-6,⑦n-8,⑧n+1。其中
A.⑤不可能 B.④⑥不可能 C.⑤⑥不可能 D.都可能
例3 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元素的某种原子,其核内中子数为零,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C处于B的同一周期,且原子半径小于B,D与C是同主族元素,E元素的一价阳离子和C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⑵ A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⑶ 由E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形成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
⑷ 若1mol A单质与1mol D单质完全反应时共放出184.6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附练习题)]
篇20: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3.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 ) A.第二周期 B.第三周期 C.ⅣA族 D.ⅤA族 4.具有下列特征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的是 ( ) A.原子序数为86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C.次外层排满18个电子 D.最外层有4个电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非金属元素都是主族元素 B.主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稀有气体元素都是主族元素 D.主族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87.aspx【初三化学元素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2.认识教案
5.认识蔬菜教案
7.认识图形教案
8.认识颜色教案
9.认识钟表教案
10.认识人民币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