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七侠镇潘头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石城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小石城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篇1:小石城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
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lì)疏数(shuò)偃(yn)仰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
虚词:“以”的用法 “投以小石”
(4)提问:
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嬷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6、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傥(tng)
(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
辱:屈辱,贬谪。
(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7、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Z不明的强烈讥刺。
8、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⒏鋈说纳硎乐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9、小结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可小组讨论。
注意“而”的用法。
不明之处做上记号!
讨论:思考探究练习一
明确: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二
气之灵:第一段
结合前文,议论反复抑扬,反映了作者心潮起伏,无限愤懑之情。显然,上天根本没有什么造物主,而人间却有多少不平事啊!
大意:(一)记叙小石城山景(奇,类智者所施设也)。
(二) 抒写美景“千百年不得一售”的叹惜之情。
主旨:(藉小石城山奇景不在中州,疑造物者之无)抒写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感叹。
10、作业:背诵全文
附: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这句不能确定,我认为括号外的这句比较合适)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
篇2:《小石城山记》..
曾贵柳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
1、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诗。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读出语文味)
1、正音。
少北而东shāo 睥睨pìn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gēng jì 傥tǎng
2、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
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
③翻译下列句子:
a其上为睥睨、梁嬷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研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②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③翻译下列句子: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c神者傥不如是,则其果无乎?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e是二者,余未信之。
(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解读“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
1、仿照本课的写法,以“树”为题,写一段“物我相融”的文字。
2、现代文阅读练习。
作者邮箱: yingjckong@yahoo.com.cn
篇3:《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
1、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诗。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读出语文味)
1、正音。
少北而东shāo 睥睨pìn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gēng jì 傥tǎng
2、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
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
③翻译下列句子:
a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研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②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③翻译下列句子: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c神者傥不如是,则其果无乎?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e是二者,余未信之。
(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解读“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本课的写法,以“树”为题,写一段“物我相融”的文字。
2、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4:小石城山记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
【题解】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其上为睥睨梁刂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1]垠(yín银):边界。[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兀ǎ歙丽):栋。[3]数(cù醋):密。[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5]更(gēng耕):经历、经过。伎:同“技”;技艺、长处。
篇5: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老天爷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老天爷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老天爷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老天爷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老天爷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篇6: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 欐(li四声)[1]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篇7: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篇8:《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唐]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①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②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①睥睨(pì lì)通“埤堄”城上的矮墙;梁欐(lì)屋梁 ②数(cù)密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 B.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 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俩 D.是固劳而无用:实在
9.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为“永州八记”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名作。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景,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以及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D.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与思考之中,全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参考答案:
8.C(通“技”技巧、技艺,这里指小石城山的景色)
9.D(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篇9:《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
《小石城山记》习题及答案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
①径:直往。
②垠:yín,边;界限。
③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俪:lì,栋梁。
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更:经过。
⑨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chéng
⑴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⑵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⑶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逾黄茅岭而下(逾:________)
⑵其一少北而东(少:________)
⑶窥之正黑(窥:________)
⑷良久乃已(已:________)
⑸益奇而坚(益:________)
⑹愈以为诚有(愈:________)
⑺则其果无乎(果:________)
⑻而独为是物(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是二者,予未信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1〕径:一直。
〔2〕少:同“稍”,略。
〔3〕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
〔4〕垠:边际、界限。
〔5〕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称女墙。梁俪:房子的正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6〕堡坞:土堡。
〔7〕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8〕激越:声音高亢激昂。
〔9〕箭:箭竹。
〔10〕疏数偃仰:长得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有高有低。疏:稀。数(cù):密。偃:俯,卧倒。仰:挺拔。
〔11〕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12〕中州:中原地区。
〔12〕夷狄:古时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
〔1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更,经历。伎,技。
〔14〕固:实在。
〔15〕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
〔16〕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17)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18〕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
(19)诚:确实是,的确是。
(20)逾:越过
(21)或:有的人
(22)益:特别
(23)已:停止
(24)愈:更是
(25)果:真的
(26)窥:注意,留心
(27)售:指得到赏识
(28)自:从
(29)乃:才
篇11: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要是这样的话,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啊!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篇12: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向东北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篇13:《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
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④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题3】【甲】文第一段写了潭水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试结合语段简要分析。(3分)
【小题4】 【甲】【乙】两文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比较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试作分析。(4分)
阅读答案:
【小题1】①大约 ②使……凄凉 ③停止 ④更加(答对1个给1分)
【小题2】①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的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以”“清”“居”“乃”译错扣0.5分)
②那些石头疏密俯仰的样子,好像是聪明的人安排的一样。(“其”“偃仰”“类”“施设”译错1个扣0.5分)
【小题3】特点:清澈(1分);手法:侧面描写(1分),通过对游鱼、阳光、影子来描写潭水(1分);
【小题4】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1分),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怨愤抑郁的心情(1分)。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1分)。
【小石城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石城山记翻译
10.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