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023-02-26 08:28: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来一杯冰美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位,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理解词义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中国地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

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上的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上下结构,“亡”不要漏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书后练习3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位,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旧知

听写生字词、齐读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三亚风光图)

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a、“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b、“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c、“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孩童)

投影出示: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a、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b、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c、指导朗读。

投影出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指名说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抄下来。

2、背诵课文

[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2: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学生)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学生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学生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学生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3: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 学目 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 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

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

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 学目 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 时 第3教时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

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 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

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4:《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尝试用“美妙绝伦”等词语造句。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创设一片热烈的交流气氛)

1、昨天下午,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

搜集有关三亚和关于日出日落景色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也可以根据理解自己作画,做到了吗?

2、交流文字资料或展览图片:

请把它们高高地举起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请同学读文字资料、介绍图片内容,注意及时恰当的评价或鼓励。)

我也搜集了一些图画资料,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想展示给大家看,可以吗?(出示图片)喜欢吗?说说为什么?

3、导入新课:

我和同学们有同样的感觉!(过渡语)

今天,让我们一起登上时空飞车,到祖国的南疆--海南省的三亚去欣赏那里的落日美景,好不好?

去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介绍那里美丽景色的文章--三亚落日。(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一)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谈话,结合你对课文的预习,谁来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画出来,读一读。

结合关键词句:“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理解句子。

(出示课件:三亚落日景观图)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flash课件: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

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完成填空:三亚落日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

2、你更喜欢哪一种景象呢?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一下。

3、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这时你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e、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说说此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 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件,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动情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板书设计

2、三亚落日

景美: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像孩童

落日 像灯笼

像跳水员

[《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5: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 学目 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 时 第1教时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朋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 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 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

握:)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硕大无朋 美妙绝伦 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

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 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读一读,再抄写4遍。

[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6: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技能:学会观察画面,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展开联想,加强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的美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体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优美的语句,体会感悟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课件演示,感受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美丽的三亚落日风光。

看看课件,说说有什么感受?初步说说美在哪儿?是什么地方的美景?

板书课题:三亚落日

齐读课题,用一句话赞美三亚落日的美景。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就要跟随作者,来到美丽的三亚,欣赏“三亚落日”的美景?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三亚落日美景的句子边做上记号。

2、再读做记号的句子,尝试写写批注。

3、小组交流批注,探究重点内容的意思。

4、全班交流。

指名读描写三亚落日美景的句子,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同学补充发言,加深体会,深化理解。

鼓励与表扬。

5、学生同桌探讨课文的分段情况,说说分段的理由,练习概括段意。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节)三亚看落日真有意思。

第二段(第2-4节)具体描写三亚落日的自然美景。

第三段(第5节)呼应开头,点题总结。

6、指名分段阅读课文。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逊色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指名读、齐读。

手指比画,记住。

当堂上台默写。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指名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说说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

2、说说这一节的中心词语。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文中用哪个词语概括了落日的美景?

板书:精妙绝伦

说说精妙绝伦的含义,体会文中用精妙绝伦的妙处。

3、指导情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描红练习。

书写后说说应该注意哪些字的写法。

投影显示描红较好的字,指出优点,交流写好字的关键。

拿出习字册,练习书写钢笔字。教师巡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的作业。

2、熟读课文,练习初步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中心。

4、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说说课文默写了三亚落日的哪些美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阅读提示:

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

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哪些美丽的落日画面?

2、学生自读,自学,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第二节的学习情况。

指名阅读第二节。

交流。

课件出示热带风情的画面,欣赏,阅读相应的句子。

板书:热带风情

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主要写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情感引读: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学生情感朗读,注意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4、交流第三、四节的学习情况。

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个日落的画面?

学生阅读,找一找,交流。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选择最喜欢的画面,细细阅读,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全班交流。

先读自己喜欢的画面,注意情感的突出,再说说喜欢之处。

课件准备相应资料:

画面一、顽皮的美;

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细细阅读,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画面二、温和的美;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细细品味,阅读。

画面三、平静的美。

比较: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引读: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学生阅读。

5、感情朗读第二段,总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

学生总结交流,板书概括。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学生写一写,交流自己的情感。

7、练习反复阅读第三、四节,尝试背诵。

三、指导学习第三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突出怎样的语气?

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呼应开头,点题总结。

四、总结课文。

自由阅读全文,表达赞美之情。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文章显得这么优美?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描写的中心明确。

环境的描写,突出中心,充满诗情画意。

学习课文,你有什么话语要说一说,想表达一下怎样的情感?

对伟大祖国、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对三亚落日美景的赞美之情。

3、模仿描写一处美景。

[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7:《三亚落日》 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三亚落日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选备)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有大小港湾19个,是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其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2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它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三亚:海南岛,中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三亚,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翡翠。名胜古迹有漱玉温泉、天涯海角、鹿回头、落笔洞、牙龙湾、崖州古城。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我喜欢这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两句)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玫瑰(ɡuī ɡuì) 玉屑银末(xuè xiè)

悄然无声(qiāo qiǎo) 树冠(guān guàn)

3.理解词义:

美妙绝伦 涨溢

硕大无比 收敛

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4.写出与“赤朱丹彤”结构相同的词语,如:琴 棋 书 画

、、、

5.我了解到的三亚

【课堂研讨】

【当堂训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像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呢?请用“--”画出来。

(2)本段主要从 、、、、这几个方面来写三亚的特点。

(3)“ ” “ ”“碧玉般” “ ”和“亮闪闪”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和形态之美。而“ ”和“ ”则写出了白鸥和椰子树的动态美。

(4)理解以下带点字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①这句话中的“蘸”字能换成“浸”吗?

②理解“担心”一词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

【巩固练习】(选备)

1.完成习字册。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描写日落的成语及诗句。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通读全文,课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三亚落日》中作者把落日分别比作 、、。

2.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思考:

作者大量运用了 、等修辞方法写出了落日的

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

3.再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的毫无倦态与滑落时收敛光

芒的不同景色。(至少做三次批注)

【课堂研讨】

【当堂训练】

1.课文的文字运用非常优美,特别是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2.三亚的落日很美,课文中形容它色彩的词语很多,我能找出来:

3.小练笔。

蓝天、大海、椰子树、沙滩、落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好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三亚的落日是美丽的,家乡的落日也是美丽的。请你以家乡的原野、湖水、小镇等为背景,仿照课文三、四自然段写一写家乡的落日。

【巩固练习】(选备)

雨桂林

大凡住在江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喜欢雨天漫步河滩去看雨,特别是爱看春天的雨。或独自撑一把伞,伫立在河滩上对面遐思,或成双成对躲在伞下,卿卿我我,任雨飘洒。那情调,十分的悠闲,十分的浪漫。

住在漓江边的人,更是喜雨,更爱看雨。不管是老人、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不仅爱看桂林春天的雨,也爱看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雨。桂林的雨在桂林人的眼中,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爽朗,那样的甜绵,那样的娇丽。

在桂林,雨是极有灵性,性格极为鲜明,色彩极为丰富的“小不点儿”。雨中的桂林,那山、那水、那树、那石、那花、那草……因雨的变化,如童话般的世界,充分体现出一个“美”字,一个“媚”字和一个甲天下的“甲”字来。

春天,桂林的雨是迷蒙飘渺的,一切在雨丝中都变得十分的朦胧和梦幻,就像是一幅舒展开来的水墨长卷,淡淡的、薄薄的,让你看不清、看不透、摸不着。

夏天,桂林的雨水是酣畅明丽的。万般景物在雨中都十分的明晰,十分的青碧,就像天地间造化出来一个巨大的盆景,翠翠的,幽幽的,很是鲜活。

秋天,桂林的雨是柔绵典雅的。青山绿水被雨轻抚得更加妩媚多姿,更加湛蓝,红的、绿的、蓝的、紫的……就像是一首永吟不倦的诗,一曲永唱不厌的歌。

而到了冬天,桂林的雨则又变得十分的明静和华贵起来,把好一座桂林城,装点得就像尊玉石般的雕塑,把好一条美丽的漓江妆扮得就像是一条流金般的河。这时,它们又显得是那么的雍容大度,那么的富有灵气。

雨,铸造了桂林山水的灵魂。

桂林山水。富裕了雨的生命。

一位当今著名的学者,在雨中畅游漓江时,面对云遮雾绕的群峰,面对斜风细雨中的清流,曾发出这样的赞叹:“中国景观有三绝,夜上海,雾重庆,雨桂林。”漓江雨和雨桂林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就连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被雨桂林的神奇景象给完全折服了。说漓江太美了,有生之年他还要再来桂林。

我赞美桂林雨,因为有了它,桂林的山水才变得分外多姿,分外迷人。

我更赞美雨中的桂林,因为有了它,雨才显得更有灵性,更加鲜明。

啊!桂林的雨,我心中永远的雨桂林。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伫立: 雍容大度:

2.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话未说完

C.语意未尽 D.说话断断续续

3.文章先总写桂林的雨的特点是 、、。雨中桂林的特点是“ ”“ ”“ ”。

4.文章分写四季桂林的美景,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四季的雨的特点。

[《三亚落日》 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8:六年级下册语文《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课前预习:

1、自学本课的生字,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搜集图片、查阅文字资料了解三亚的概况。

课程实施:

一、知识链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处我国最南端的城市是哪一座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亚)

2、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同学们对三亚都有了些了解,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亚。

指名学生简单介绍

3、教师小结揭题:三亚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登上时空飞车,跟随作者到祖国的南疆海南省的三亚市,去欣赏那里浓浓的热带风情和那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板书:落日)

二、品读词句,潜心感悟

(一)品味浓浓的热带风情

过渡:去过三亚的人多说三亚美,三亚美在哪儿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我们的慧眼去找找三亚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所描写的三亚景物。

2、随意指名说说三亚美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蓝透了)的海水 (低翔)的白鸥 (洁白)的翅尖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 (碧玉般)的树冠 (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3、指导读好这组词语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师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倾情朗读。

5、学生在音乐声中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

(如: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走在沙滩上,脚下软绵绵的,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挤进我的脚丫,痒痒的。

我看到了太阳照着白鸥,白鸥的翅尖都变成金色的了,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堆起了沙房子。我看见了一棵又一棵结着椰子的椰子树,听见了渔船上飘荡的渔歌)

6、指导朗读:听了同学们优美的描述,老师也完全沉醉于三亚那迷人的热带风情之中了,就让我们把这份赞叹、这份喜爱融入于朗读中吧。

7、小结过渡:蓝蓝的海,蓝蓝的天,白如雪的海鸥绕着你低低地飞,脱下鞋袜,踩在那柔柔的、细细的、玉屑银末般的沙子上,感受三亚迷人的热带风情,那是多么惬意啊,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可真有诗意呀!(板书:真有诗意),难怪作者会说在三亚看落日滑落的景象是美妙绝伦的。(板书:美妙绝伦)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那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二)感悟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1、师:在作者的眼里三亚的落日像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填空。出示: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

2、学生朗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孩童 大红灯笼 跳水员

3、师:是呀!三亚的落日是善变的,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它像什么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品品。

4、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孩童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指名填空,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写上文字。

(2)引导感悟:歪着红扑扑的脸,没有一丝的疲倦,还在潇洒的抖动,这说的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呀!读读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3)指名回答:我仿佛看到了 。

(4)指导朗读:我们真得感谢作者的神来之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孩童般快乐的落日。孩子的灵动可以感染一切,三亚的落日也像孩子般用它的热情感染了大海,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读出这种快乐和热烈。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大红灯笼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1)指名读(不要读括号里的词),说说在这段话里,作者把三亚落日比作了什么?

(2)小声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3)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字词间的区别。

(4)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跳水员的时候,相机出示一组语段:

A.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B.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分组读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话好?好在哪里?

(2)指名说。

(第二句把夕阳完全落下去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齐读第二句话。

(4)我为什么要瞪大双眼欣赏落日呢?说明了什么?

(突出我对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5)是啊,落日的美景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让我们再好好的读出落日的美妙吧!

5、师:三亚的美景带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瞬间永远定格在脑海中吧!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地方美美的背诵下来,好吗?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多美的景象啊!面对此情此景,万语千言,只有一声感慨。 出示: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2、指导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优美的音乐响起,伴着海浪涌过的涛声,海鸥的鸣叫声。

3、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其实也不乏美景,让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吧!别忘了把你喜欢的美景描绘下来,用文字行,用画笔也行,好吗?

四、拓展延伸,积淀内化

1、阅读补充教材上巴金的作品《海上日出》。

2、小练笔:

大自然的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板书设计:

真有诗意! 孩童

三亚落日 大红灯笼

美妙绝伦 跳水员

篇9:《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体现了教学多元化。整节课围绕“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研读内化-拓展升华”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智慧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走近她。(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书空的设计,是因为课题字形复杂,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的机会。)

齐读课题。什么是螳螂?知道吗?(指图,介绍)那么,“螳螂捕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初步带入课文情境。)

二. 由词入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

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指名读。读了这些词后你有什么发现?交流。

(教师从文中提炼的几组词,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供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2、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吗?注意说清故事的前因、经过和结果。(由词入文,衔接自然,逐层深入,化解难点,促进了学生概括文意能力的提高。)

三.读练结合,掌握文意

1.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 螳螂捕蝉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请同学们练习讲故事,能用上以上四个成语。(在前一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添加了用上文中四个成语的要求,既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遣词造句能力,又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是个提升。)

2.师生配合,演讲故事。(通讲故事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课文故事内容更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理解,合作体悟

1.同学们,故事读明白了吗?出示句子。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祸患”分别指什么?指名说。

名称________隐伏的祸患________眼前的利益________

螳螂

黄雀

板书:露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2.能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具体说明吗?出示句子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少年拿着弹弓在它身后。”

生齐读句子。分别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通过让学生反复练说,更加深入掌握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师总结: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都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3.迁移练习。

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正如________,正如________,正如________ ,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________。

(通过对文本更深一层的解读和迁移运用,让学生自然领悟出吴国攻打楚国与蝉、螳螂、黄雀的关系,有效地化解了课文难点,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

4.吴王明白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来劝劝吴王,同学之间合作练说。(让学生用研读文本掌握的内容来劝说吴王,既巩固了对课文理解,又加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五.练习巩固,拓展升华

1.体会少年之智

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少年有什么过人之处,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总结: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的劝说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则是“巧劝”。( 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渗透给学生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对大臣怎样自圆其说呢?同学们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篇发言稿。

交流发言.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的话想说。(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我设计了这题练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学生的感悟体会比内容理解更重要。)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0:《广玉兰》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广玉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广玉兰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过渡: 广玉兰给你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印象,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广玉兰,一起去细细的欣赏一番。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2到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细细品读。

二 教学第三自然段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广玉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1 “数世同堂”“生生不息”是什么意思?(一代一代的繁衍,不停息)

那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数世同堂”在文中怎么理解? (在文中指在同一棵树上有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2 细细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生交流)

3 在这些形态不同的广玉兰中,你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先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吧

4 学生交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相机点拨。

5 引读:因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所以,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6 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生生不息(板书)

对这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有了形象的了解后,相信读好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读,一会儿比比看哪组读得最好。

7 指名读,师生互评

8 在刚才的阅读中,大家都显得那样投入,这些优美的文字,如果能变成自己的语言,不就更好了吗?

(多媒体战士课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试着背背看。

9 好,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第一句我来,下面的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背,最后一句一起来,好吗?

(配乐)

过渡:你们深情并貌的诵读让老师眼前也仿佛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广玉兰,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盛开的洁白柔嫩,凋谢的还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棵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树。

让我们走进这株美丽的树,看看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三 教学第二自然段

1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的广玉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洁净、高雅)(多媒体展示课件)(板书)

2 从哪些语句看出它洁净、高雅的特点的?

“我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

a 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花瓣的?

b广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是什么样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质感呢?有点玉琢冰雕,多媒体展示,看一下玉琢冰雕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和广玉兰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c 广玉兰具有独特的美,白中泛青,柔中寓刚,富有弹性,广玉兰美得连作者也“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深情并貌的朗读来表达对它的赞美!能读好吗?

自由读--指名--齐读

四 教学第四自然段

1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滚滚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秋冬时节。。。”

过渡:你还能从哪些语句看出广玉兰的叶子也很有生命力的?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A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板书)

B “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怎么理解?

C 你能读好它吗?

2 广玉兰的叶片从外形上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就有一张广玉兰的叶片,你能看着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咱们再来看看书上怎么写的吧。

3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记住这张充满生机的绿叶吧!

五 总结

1 广玉兰的确美 (指板书)

作者在绿油油的丛林中散步,总会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密集油亮的叶片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2 刚才听了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老师都沉浸在美的境界中了,你们呢?喜欢广玉兰吗?

3 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赞美,把我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六 布置作业

[《广玉兰》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1:《广玉兰》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广玉兰》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2:《如梦令》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语文下册《 如梦令》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年   月      日

课  题 如梦令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藕”,辨别多音字“兴”,理解“兴尽”“不须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突破重点 难点设想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吟诵,推敲语言,想像画面,力求学生能通过文字感受词的美,领悟词人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媒体 录音机  小黑板

教  师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一)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会唱《童年》这首歌吗?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播放音乐)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在第一单元中,我们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板书课题:如梦令)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观察它与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何不同?

3、汇报交流:古诗每句的字数一样,但《如梦令》的字数不同。

4、师简介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词牌名。

5、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如梦令)

6、简介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今山东人。

7、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xīng(兴奋)

相机正音生字:ǒu     多音字辨析:兴

藕                       Xìng(尽兴)

8、教师范读,生根据教师范读划分节奏。

9、根据节奏朗读全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提问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词,去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相信大家都是解决问题的小能手。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汇报交流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一次愉快的郊游)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日暮、溪亭)

2、深入文本,合探解疑

(1)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词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讲解重点词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常常回忆,表明词人在回忆往事。“醉”表明词人心情愉快,是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是因为“日暮”,而且词人“醉”了。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尽了兴致,句子意思: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心情,快速的划船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已栖息的水鸟也吓飞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描绘的美丽画面。

(4)听录音朗读,闭眼想像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2、领悟词人表达的感情

①作者为什么到了日暮还不愿意回家?(被溪亭的美景所陶醉。)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长

1、小组限时背诵比赛。

2、我会答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

3、填空:

《如梦令》是(   )代词人(   )写的,词人回忆了(      )情景,因(  )误入(    ),把(   )都(  ),表现了作者(  )。

3、你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的吗?

①李清照的词还有那些?

②李清照的词有什么特点?

跟着音乐一起唱

静听

自由读词,观察

汇报交流

了解词

指名答

了解诗人

放声朗读

正音

划分节奏

朗读全词

自读全词,感知提问

自由读词

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理解句意

指名答

想象意境

感悟诗情

指名回答

按要求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日暮     沉醉

如梦令    误入     藕花深处   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惊起     鸥鹭

[《如梦令》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3:六年级语文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

课前准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搜集关于“三亚”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三亚的地理位置,初步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插图、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书)

2、解题,你知道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吗?

3、(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

2、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在三亚看落日真有意思。”)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诗情画意,具有诗的韵味,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等。)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渎。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溅”: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紧凑。

“盏”:上下结构,上大下小。

“彤”:左右基本一样大,先写点,再写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读文,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描写落日的语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意思。”这节课我们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自由自在的海鸥,飞到三亚每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那里的热带风情。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亚的落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品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 指名说。(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 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有时间的话,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板书设计:

像快乐的孩童

2、三亚落日 像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像轻快、敏捷的跳水运动

这篇课文极富生命力,

三亚落日,真美!美就美在它的色。似乎是大自然这个画家把手中的调色盘一挥,最美的颜色全落在了三亚一样。

三亚落日,太美!美还美在它的形。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这些都只是静态的形,就已经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

三亚落日,极美!美更美在它的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歌咏落日。但在赞美落日之景时,总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然而,《三亚落日》却不。在作者眼里,落日只是一个孩童,毫无倦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会抖落、它会蹦跳。又是一个出色的跳水运动员,会轻快、敏捷的弹跳。作者独特的感受、新颖的角度,让三亚落日在富有诗意的同时更有了深意。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抓住文本的训练点,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如:你为什么喜欢快乐孩童似的太阳? (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你为什么喜欢大灯笼似的太阳? (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为什么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引导学生想象跳水员敏捷的动作,体会太阳入水既快又轻的特点。)通过三个比喻句的评议体会,感悟夕阳滑落的三幅画面景象,想象课文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语感能力

篇14: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请同学说说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古文所写的内容。

三、深入了解、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

⑵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⑷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 说说课文大意。用一个成语概括是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 想一想:你觉得文中的“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犯了什么错误?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成语阐明的道理。

4.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穿插口语交际:联系语境,说说“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五、比较阅读,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要求:

1、另摘录“螳螂捕蝉”一文。(附:螳螂捕蝉 刘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读文章说说还有哪些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3.比较附文与课文有何不同?说说“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有何联系?

六、布置作业

1、适当增添描写,用现代文改写本文故事。。

2、阅读“鹬蚌相争”,说说它与“螳螂捕蝉”有何相似之处?

(鹬蚌相争 赵1且伐燕,苏代2为燕谓惠王3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4其喙5。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6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7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1、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2、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3、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4、甘:把东西夹住的意思。5、喙:专门指鸟和兽的嘴。6、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7、熟:仔细)

3.积累成语,完成综合学习“漫游成语世界”。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5:风雨无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读懂本采访记录,弄清这些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明确它所要表达的中心。

2、理解习作指导中要求的内容,懂得什么是采访、采访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采访。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习作指导中要求的内容,懂得什么是采访、采访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采访。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一次采访活动。可以采访一位优秀班主任或者一位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画家、钢琴手、作文大王等)。

教学时间:2课时,其中因学生采访,课时可适当调整。

教学过程:

一、依据教材提供内容以谈话的形式引入话题

二、结合采访材料了解采访的有关知识。

1、映示采访内容,学生初读感知。

2、学生结合采访材料说说采访的注意事项。

3、教师小结:

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的对象;采访时要有礼貌;采访时的问题非常重要,采访前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问题不能东一句西一句;采访时要边听边记,把重要的人和事、用得着的数据记下来。

三、学生进行采访活动(事先已通知部分被采访的老师和同学)

四、汇报采访活动

例子举隅:采访班级钢琴考级已过获十级选手。

问的问题有这样几个:

●你什么时候开始练习弹钢琴的?

●你平时都什么时间练习?

●我弹过钢琴,我觉得很枯燥,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你有没有过放弃的时候?

●这次考级顺利通过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师生探讨写作要领

1、讨论材料的整理。

2、结合教材内容探讨改写成记叙文

六、学生拟稿,教师巡视指导。

七、习作交流,共同改稿。

八、自主阅读,认真誊写。

附采访材料:

蔡:朱志成同学,你的腿被车子碰伤,一个半月没上学,可是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很突出。你是怎样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的呢?

朱:这得感谢班主任戚老师。我受伤以后,戚老师每个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天上午都来我家,给我补课,风雨无阻。

蔡:你能具体地谈一谈吗?

朱: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忽然下起了大雪。妈妈想打个电话,请戚老师不要来了。谁知刚拿起话筒,戚老师便敲门了。哪天晚上她教的内容很多,戚老师快50岁了,又是个女老师,我们一家人都感到过意不去。

蔡:戚老师离你家远吗?

朱:比较远,骑自行车要走20分钟呢。

蔡:戚老师可真了不起!

朱:是啊!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戚老师家里来了客人,抽不出身来,便在电话里为我辅导作文。我永远忘不了戚老师。

[风雨无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6: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7: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导入新课。5分

(1)今天,戴老师看见你们校园里的菊花开得特别漂亮,我好喜欢。能说说你们喜欢些什么花儿吗?喜欢它什么?(师: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花儿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看着这三个字,发挥一下想象,你觉得它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花儿?指名说一说(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2)夹竹桃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我们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看录像,直观了解。)

(3)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夹竹桃,你对它有什么印象?

(抓住学生回答时的普通、不引人注意巧妙地进行过渡。)

(4)出示句子1读一读:

是的,“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突出两个最字体会情感。)

过渡:这两个“最”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有独钟,下面我们轻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那样深深地爱上夹竹桃?

2、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吗?12分

出示句子2读一读: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爱”、“韧性、幻想”(强调理解“韧”字的含义。)

(1)自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呢?

(2、4、5小节)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价,并读准有关生字。

适时板书生字正音:(参差、荇、奉、蛾、乍)

(3)读后议一议各小节都写了什么?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3、4节)

(组织学生讨论)

3、精讲课文第3节。5分

(1)第3小节没有写夹竹桃,它又写了什么呢?它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第3节课文,指名读,读准“榆、锦、腊、簪的字音。)

(2)指名再读,从第3节中找出你最想用的一个词形容以一下我家院子里花的美丽?

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你还想用那些词赞美这些花儿?(指名说几个词)

指导朗读:这么多美的花儿,这么多美的词儿,能不能用你的语言来打动我们的心?谁有勇气来试一试。

过渡,质疑:这美不胜收的满院鲜花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能对比衬托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4、精读第4节。15分

(1)出示第4节课文,指名读一读,想一想这一节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结合板书突出“韧性”)

(2)再读这一节,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学生读文画句子,指名读,交流。)

(3)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理解。

句子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句子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读一读,讨论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b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

C练习用上面的两个词造句。

(4)读了上面的句子,在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

(涌动着对夹竹桃韧性的喜爱、敬佩之情……)

(5)齐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小结:再读,夹竹桃可贵在什么地方?(韧性)所以作者深深爱上了夹竹桃!(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你对它的敬佩!齐读第4节课文。)

5、课外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3分

(雪松、竹子、月季花、广玉兰、万年青、香樟……)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首小诗,读一读:

青松竹石

(陈毅)(郑燮)

大雪压青松,咬定青山不放松,

青松挺且直。立根原在破岩中。

要知松高洁,千磨万击还坚劲,

待到雪化时。任尔东西南北风。

结束: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它还引起了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8:广玉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春暖花开,校园里各色的花竞相开放。今天,咱们再

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10 广玉兰

3.哪些同学见过广玉兰,你能给大家做个介绍吗?

4.让我们化作一只只小精灵,飞入广玉兰花丛中看看!

二、初步探究课文内容

1.作者笔下的广玉兰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的呢?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回答。

3.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的。

学生归纳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4.学生分小组学习。

5.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生词,指名学生试读。

(2)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生词,把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

讨论。

(3)指名学生试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

(4)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5)学生说分段情况。

6.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7.巩固:把课文、生字读给别人听,请他们纠正、指导。

三、指导描红

四、课外拓展

熟读课文,摘录你欣赏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体验课文,背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

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自行设计复习内容。

2.板书课题:10 广玉兰

二、引导探究,感情体验

(一)师引生学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

兰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感情体验学习第二段。

1.快速默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几方面。

2.全班交流。

3.品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找出两个词概括花的特点。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4)盛开的玉兰花的却很美,难怪作者要说“总之……”

齐读最后一句。

4.精心体验第3自然段。

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找出这段中心句。

(1)仔细读读有关句子,联系插图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

为什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出什么感情?

自由读,全班交流。

(2)指导朗读,背诵。

配乐朗读,看图试背,指名背诵。

5.学生自学第4、5自然段。

(1)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还写了什么?如何写叶片的?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感情学习第三段。

(1)广玉兰的确美,花香美、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

美的脱俗,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你想对广玉兰表达什么感情呢?

(2)自由说。

(3)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课外拓展:自由组合小组,带你喜欢的花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背诵,练习写作

教学目标:

1.加深巩固课文内容,熟练背诵。

2.练习写作。

教具准备:花卉

一、复习巩固

1.默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笔指导

1.课文第3自然段写花的样子,是怎样写的?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那种花,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

子,再写下来。

3.练笔。

三、实践活动

(1)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

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情况。日记可文字记录,也可以文字加图画,甚至可以采用画连环画的方式进行,不强求方法统一。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另一方面,画图能引导学生观察时抓住形、色等的特点,从而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2)组织日记交流或日记展览,还可以进行评比。

附板书:

气味 幽香

10 广玉兰 花瓣 洁净 高雅

(生命力旺盛) 形态 生生不息

叶片 终年不败

[广玉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三亚落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4.苏教版六年级《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5.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6.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8.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10.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