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竹影教案

竹影教案

2023-01-15 08:07: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鱼香ro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竹影教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竹影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竹影教案

篇1:《竹影》教案

《竹影》教案三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 :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做研究性学习卡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在叙写童稚童趣中,夹杂了许多中国画理和西洋画理方面的知识,围绕这一难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既能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促进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

一、分组研究。以5―7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书店,找美术老师、上网等途径,围绕以下问题,收集资料,并做简单的研究:

搜集资料:

1、丰子恺生平资料。 2、丰子恺绘画资料。

2、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3、齐白石的`花鸟画2―3幅、徐悲鸿的骏马图1幅。

4、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各1幅。

5、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常识。

问题研究:

1、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主要区别。

2、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请结合以上画家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展示。

三、课文研究

1、作者是如何借画竹影的游戏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

2、文章最精彩的描写在那里?(不强调标准答案)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摘自网上)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象猫还是象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王”字。掌握了这一决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太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太阳象个小刺猬。理由是太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象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猬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园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

篇2:《竹影》教案

【教学思路】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内授予学生,难度较大。所以我以为应该略枝叶而直取本根。此文收入《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写此文主要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课堂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创造与模仿的关系”。

【课前预习资料】

丰子恺《儿童的画》、《学画回忆》、《图画与人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倚天屠龙记》节选,朱光潜《谈美书简》文选。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文与可谷偃竹记》,郑板桥《题画诗》、《题竹石画》,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

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篇3:《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丰子恺及其散文作品和漫画。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风格差异。

过程和方法:

1、体会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请学生谈谈感受。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对于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夏夜有意思吗?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四、拓展欣赏,感悟体会

名家评论:

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俞平伯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朱自清

出示丰子恺的几幅漫画作品,请学生以画中主人公的口吻说一说图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比较丰子恺散文和漫画的相似点。

如:大量的内容取材于儿童生活;文字简练(构图简单),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等等。

五、深入阅读,感受绘画美

人们常把丰子恺的作品比作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中同样融入了绘画艺术的技巧,

例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评析:“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了美感。

绘画艺术由光线、色彩、线条等多个因素构成,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绘画艺术美?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

……

六、课堂小结

篇4:《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

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及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这幅画吗?哪位同学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大家设想一下,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地上满是竹影,那么,大家会做什么呢?作者他们又会玩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丰子恺先生的情况,哪一位同学能帮老师简要介绍一下。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丰子恺先生喜欢儿童、热爱儿童、崇拜儿童,他的好多作品都反映儿童生活,表现童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篇文章,找出课文中的人物及人物活动的词,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讲解中国画的知识。

四、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篇5:《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中“我”的父亲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

3。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不同。

教学重点:

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艺术美,了解中西方画的不同。

教学设计:

通过六个活动(找 感悟、思 体会、品 趣味、谈 不同、聊 童趣、归 中心)对课文进行讨论赏析,从而达到理解本文思想、锻炼学生能力的目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

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打一事物 影子)

2。 想一想:有“影”字的四字成语。

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顾影自怜 刀光剑影、

3。 试一试:民间艺术:皮影戏(有千年历史)

4。 说了那么多关于影子的成语、诗句、艺术,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影子的课文《竹影》。

二、作家作品

1、丰子恺

2、本文的基本内容

3、本文生字词

三、探究活动一 快速阅读――――找 感悟

1、学生带问题,快速阅读

问题:

(1)填表格(多媒体示)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提示。

四、探究活动二 片段欣赏―――思 体会

结合课文和生活谈谈你理解的“光”之美和“光”之用

1、齐读1、2自然段

2、讨论:“光”之美

3、讨论:“光”之用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第1、2、7段及你生活中的经历。

五、探究活动三 儿童天性―――品 趣味

1、文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2、读读2、3段,你喜欢那些句子,读一读,说说理由。(提示:孩子们的童稚活动,眼中的事物)

六、探究活动四 中西方画―――谈 不同

1、你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教师提示父母的爱和引导作用)

2、通过爸爸的讲解,“我”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谈中西方画的不同,欣赏名画)

3、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中西方画的不同,不同在哪里?

七、探究活动五 敞开心扉―――――聊 童趣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游戏,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吗?又有哪些和艺术有共通之处,说一说。

八、探究活动六 总结全文――――归 中心

九、作业设计

写写童年的趣事

篇6: 《竹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三、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影子》,请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展示后,教师语:儿歌中的我和影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都曾是爱玩影子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可作提示: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研读赏析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你们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激动流连,受益匪浅,祝愿同学们永远快乐充实!

(六)布置作业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

篇7: 《竹影》教案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写促读是本设计的特点。很多同学都会有过在游戏中蕴涵艺术因子的童年游戏,读完本文以后,来一段仿写,必然有助于本文的.理解与学习,如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比较,还可能引发一些思索。

教学步骤 :

一、课前仿写

预习作业 :模仿本文,写一段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如实在没有类似的经历,则从本文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阅读以后的感受。

二、交流、对比

1、全班齐读本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3、对比评价。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将学生习作和课文一起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4、总结得失。

三、畅谈感受

1、有了同题材的写作体验,再认真研读本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让那些展示了自己习作的同学多谈谈,他们的体会更深切。

2、教师小结。

篇8: 《竹影》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2、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思路】

自主诵读,积累生字词;合作揣摩,理解童真童趣。共同探究,体会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18课──丰子恺的《竹影》。(板书课题)请看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2、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老师相信大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一定能顺利达成目标。

二、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

1、点中间的一排8个学生轮流读课文,读错就停,大家帮助更正后接着读下去。

生轮读课文,师巡视,重点指导差生听读,并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2、积累生字词:

恺 水门汀 徘徊 撇 参差不齐 口头禅 惬意 蘸

生读完后,师则指着(投影)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

点会的学生读,并说出词意,理解记忆,然后齐读两遍。

三、速读课文,自主合作,概括主要情节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㈠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㈠:

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批注关键语句,利用“导读提示”和《探究之旅》等相关资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如有疑难,可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说出主要情节。

生自读课文,查阅资料,师巡视,引导学生兵教兵。

2、5分钟后,生说情节,师板书。月夜相聚;探讨问题;描绘竹影;艺术教育。

四、品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1、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㈡(投影出示)进行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自学指导㈡:

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描写充满童真童趣的语句,同桌间交流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并作简要评述。如有疑难,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正确评述。

友情提示:先指明段落,再朗读然后评述,要敢于表达独特见解.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学生兵教兵。

2、师问: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为生动形象?为什么?

生交流,师及时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关对学生的见解予以肯定或否定。并补充归纳:品析精美语言时可从语句的修辞、含义和作用等方面品析。

五、当堂训练,探究学习,分享学习体验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

(出示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相互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3分钟后,比谁的表现更精彩!

六、结束语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的语文课堂,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篇9: 《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想象的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丰子恺的有关介绍:生平、人们对他的评价、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采用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宜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安排:

1.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2. 加强对课文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美。

3.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学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对课文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 ,学生齐读儿歌(多媒体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介绍作家作品

学生交流后师再补充(多媒体出示)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内容(第一次先学后教)

1教师导学一: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2.指定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举手纠正。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强调多音字及难写的字(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3.教师导学二:速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速读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钟内完成。

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用“本文记叙了 表现了 ”的句式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画竹影的游戏,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第二次先学后教)

1.教师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多媒体出示教师导学三及示例)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赏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准备班上交流。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明确。

六.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请仿照课文中写景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至少写两句,4分钟内完成,小组内选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谁写得最好。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多媒体出示)

篇10: 《竹影》教案

【课前预习资料】丰子恺《儿童的画》、《学画回忆》、《图画与人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倚天屠龙记》节选,朱光潜《谈美书简》文选,《竹影》教案案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文与可谷偃竹记》,郑板桥《题画诗》、《题竹石画》,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弥漫眼梢惬意汀蘸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教案《竹影》教案案例》。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篇11: 《竹影》教案

一、说教材: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关于艺术启蒙教育的散文,本文是一篇意蕴清新、淡雅,字里行间充满灵动之美的散文。

儿童的生活、心态是丰子恺的漫画题材,也是他的文章取材之源。正如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所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的广大。”本文就是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却传递了一个大道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文中优美的自然景物、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文章,不禁让人追忆一段似水年华;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唤醒一缕童真之思。

二、说目标预设:

1.字词积累作为第一个目标。对于初一的学生,夯实基础是很重要的。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三个孩子在庭院的种种游戏,引出父亲与孩子们对中国画的讨论。此文用笔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3.品读课文生动的描写,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

充满童趣、生动的描写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用生动细致的刻画、巧妙地比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月夜的景、物、人刻画的生动传神、富有情趣。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本单元 “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的目标要求,所以我确定了此目标。

4.理解课文,体会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

文章并没有单纯写孩子们的游戏,而是不惜大量的笔墨,写父亲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画。父亲传神的讲解,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结尾,孩子们的意犹未尽,华明的依依不舍,和“我”再欣赏挂在中堂吴昌硕的墨竹的感受,都说明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很好地揭示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这一主旨。

《课标》中多处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引导、理解、体悟”等词语,彰显了我的教学理念。我采用朗读教学法、美点寻踪法、引导感悟法教学。引导学生从初读、品读、体悟〔初读——理清课文思路(看天看月看人影——描竹影——谈中国画);品读——体味童趣美、感受语言美)、体悟——探究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自由品评法和朗读、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语:“月下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宁静的柔美的月光下,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约在一起,走到院子里来,做起来各种有趣的游戏,正是这些游戏,让他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丰子恺的散文《竹影》。

【设计意图】: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用音乐来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过渡:我们怎样走进《竹影》呢?

二、了解一段往事

1.请4位同学用“开火车”的办法(每人2个自然段)接力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他们是否有读音的错误,同时把你觉得需注意的字音、字形圈出来。

4位同学读完后,师生应加以适当点评。

2.请同学说说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所以文字关还是要重视。

3.逐步启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听读完课文后,文中写了那几个人物?(生回答)

我们几个什么时候做游戏的?(生回答)

这些小朋友在夏天的傍晚干什么呢?(生回答)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内容的话,你怎样概括?

学生回答不到位的,老师可适当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这是理解课文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下一个板块,深入学习。

过渡:了解完文章内容,你觉得孩子们玩的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些同学应该能答到“趣”字上)

三、感受童年之趣

1.大家认为是“有趣”的,那么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充满童趣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前后排同学可以讨论。(课件)

2.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答到以下一些方面:华明来时的影子像青蛙跳;华明的不请自来,无让而坐;小伙伴们对弟弟所提问题的探讨;大家对水门汀上竹影的赞美、描绘;我们十分自得地将自己的作品比作名家的大作……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调皮、可爱、爱刨根问底、注意了容易转移等天性,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一份童趣、童真。有些语句应让学生读读,读出那份童趣。

3.在同学们的眼 ,这群孩子是这么的有趣,那么在他们的父亲眼中是否有趣呢?请画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也蹲下来和我们一起描绘,兴之所至,和孩子们聊起了一点中国画知识。如有学生谈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可让谈们请教美术老师。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这一部分的寻找和感受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会勾起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这将为后面的环节打下一个基础。

过渡: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童趣的美,跟着孩子的眼睛,我们还会发现“物外之美”即美景。

四、品味物外之美

1.美美地找: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找出你觉得美的语句,用“我觉得__________很美,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品读收获。(课件)

2.美美地品: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有可能会答到:傍晚时光的美、月光的美、月光下竹影的美等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同时可采用“置换法”、“删除法”等方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课文语言的精美、传神、意蕴丰富。

3.美美地读:教师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读一读,读出那种韵味,读出那份情思。

4.小结:大家谈的都不错,老师小结了一下,同学们从这几方面来品味语句的:①用词的传神 ②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③语句中某些词语的表现力 (课件)

今后大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赏析语句。

【设计意图】:本板块设计意图有二:①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是散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所以本板块是本节可的重点之一。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过渡:孩子们玩的忘乎所以,以至于“我”的父亲走近也毫不知晓,但恰恰是父亲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的收获。

五、悟物外之思

文末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味呢?(课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适当加以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儿时与伙伴们天真烂漫的描竹影游戏活动及父亲把孩子们带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的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包含着艺术和美。”方面来理解。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智慧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同时,个体的片面认识趋于完善。也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升华到理性的感悟。

过渡:这些孩子乐在其中,不禁也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么我们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六、迁移——由文本到自我

那么你们是否和作者一样,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收获的呢?能不能讲一讲让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个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艺术和美,加强语文与生活得联系。

七、结语:刚才同学们讲自己的经历说得真好。在不经意之间,你们就得到了不少的收获。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你们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游戏还是学习,你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

篇12: 《竹影》教案

18 竹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为文章所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深入感受绘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为文章所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2、难点: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童年时,你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说童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生活,了解他的童年趣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丰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主人公,幽默风趣,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

2、字词

惬意 水门汀 口头禅 撇 蘸 参差不齐 徘徊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明确:1、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人物活动。

四、研读课文

1、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2、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3、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试着说明理由。

五、点拨提升

1、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2、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3、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六、拓展延伸 走进童年。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2、说出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以及它带给你的乐趣。

七、小结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不仅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正如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八、作业

1、识记字词。

2、填《练习册》习题。

3、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竹影教案】相关文章:

1.《竹影》

2.初一语文《竹影》教案

3.课文《竹影》的教案

4.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

5.竹影反思总结

6.竹影优秀读书笔记

7.竹影阅读答案

8.《竹影》课后反思

9.七年级语文下:《竹影》

10.《竹影》教学设计5

下载word文档
《竹影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