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
“andyj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
第五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
篇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
第五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 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 ℃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 ℃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 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课时
1.导言的设计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篇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消化腺分为两类。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
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
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
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
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
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
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篇4: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消化腺分为两类。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
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
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
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
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
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
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
篇5:各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怎样的?
1、水、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吸收
这一类物质在小肠内不经消化而直接被吸收。
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及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后被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贮存,另一部分由肝静脉进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3、脂类的吸收
脂类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被血液直接吸收;脂肪酸在消化道内与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才被吸收。脂肪酸被吸收后,一小部分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由门静脉进入肝;大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经大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脂溶性维生素也随脂肪酸一起被吸收。
4、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后,通过小肠黏膜被吸收,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天然蛋白被蛋白酶水解后,其水解产物大约1/3为游离氨基酸,2/3为多肽。这些产物在肠壁的吸收远比单纯混合氨基酸快,而且吸收后大部分以氨基酸的形式进入门静脉。
一般进食后,需要经过消化的过程,主要是在胃里,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之后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上段的十二指肠及空肠,而大肠主要吸收一些水分。要注意的是,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是有所区别的。
篇6: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
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
科 目 生物 年 级 七年级 班 级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 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 点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执 笔 者 李西娟老师 授课者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 观看、思考 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组实验 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 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 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 启发、诱导 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 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 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倾听 讲授 典型例题 1.血液中没有( ) A.氨基酸 B.脂肪酸 C.麦芽糖 D.维生素 【答案】C。 【分析】而麦芽糖则不能被吸收,必需再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所以血液中没有麦芽糖。 2.小明患了急性肠胃炎,腹泻严重,这时进行治疗的方案有以下几种,请选择( )A.口服葡萄糖B.口服生理盐水 C.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D.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答案】C 【分析】由于小明患了急性肠胃炎,所以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但由于胃肠功能失调,所以不能口服,应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来补充体内的水和无机盐。 3.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 ) A.唾液、胃液、肠液 B,胃液、唾液、胆汁 C,胰液、肠液、胆汁 D,肠液、胰液、唾液 【答案】C 【分析】植物油的成分是脂肪,该题实际上是考查脂肪的消化。乳化脂肪的消化液是胆汁,只起乳化作用(物理变化,将大分子脂肪变为脂肪微粒),胰液中有胰脂肪酶,肠液中有肠脂肪酶。 4.三个试管内有相同量的鲜牛肉,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温水中,分别加入不同的消化液,消化最快的一组是 ( ) A.胃液、肠液 B,胰液、胃液 C,胰液、肠液 D,唾液、胰液 【答案】C 【分析】鲜牛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蛋白质的消化,唾液内无蛋白酶,胃液内有胃蛋白酶,但要注意胃液呈酸性,只有胰液和肠液的生存环境相同,而且,胰液中有胰蛋白酶,肠液中有肠肽酶,能将蛋白质完全消化成氨基酸。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 ) A.牙齿咀嚼的缘故 B.舌搅拌的缘故 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 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3.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唾 B.胃液C胆汁 D.肠液 0 4.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①唾液腺 ②胃腺 ③肝脏 ④肠腺 ⑤胰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③④⑤ D.①③⑤5.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 ( )①蛋白质 ②淀粉 ③脂类 ④无机盐⑤纤维素 A.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③②① D.②①③ 二、判断题 1.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 ) 2.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 3.小肠是食物最主要的消化场所,大肠是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吸收场所( ) 三、填空题 1.肝脏有病的人怕吃油腻食物,这主要是因为 分泌不足。 3.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种有机物的消化液 是 4.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5.牙齿的咀嚼能将大块食物磨碎成小块,这样有利于消化的主要道理是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篇7: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 教学资源集散地。“>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教学资源集散地。”>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 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3.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㈠ 导入新课: 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来源:学科网zk]营养物质? 那么 ,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来源:学科网zk] 提出问题: ⑴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⑵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吸收? ⑶ 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来源:zk.com] ㈡活动探究: 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 微观 提示学生注意皱襞是怎样排列的? 出示问题: 小肠的环形皱襞有什么意 义? 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 :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明: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思考问题:绒毛有什么作用?(教师图示绒 毛在皱襞上的排布,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 ㈢ 实际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 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 2、解释分析便秘的原因。 3、喝酒为什么伤胃? 回答: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水。 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来源:学科网zk] 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 ⑴ 肉眼观察: 每小组将准备好的猪的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照小肠环形皱襞示意图,用手摸皱襞的表面,派一名代表描述自己的感觉。 得出结论:皱襞表面绒绒的。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亲自做: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制作小肠环形皱襞模型。 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⑵ 放大镜观察: 剪下一块小肠壁,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每个皱襞上都有许多突起。 得出结论:增大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 ⑶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小肠壁切片,对照小肠绒毛模式图,认识小肠的结构。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讨论、交流。 回答: 1、 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备用。 2、 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3、 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又合成脂肪。 讨论回答: 1.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全部吸收,所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 2.在大肠内存留 时间过长就变的干硬,不易排出。 3.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教师引导,及时评价。 此处也可以先学习小肠的结构,再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来源:zk.com] 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建议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与结构的相适应。 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能与 结构的统一性观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8:七年级《食物消化与吸收》评课稿
七年级《食物消化与吸收》评课稿
吴老师的这节课,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主线,利用多媒体动画、文字资料、及实验等多种素材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器官中的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及各消化腺,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体内排列的顺序,最后让学生知道要保护好消化器官,了解怎样保护消化器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觉得值得借鉴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利用学生的角色扮演:“大家都是食物”的情景展开:
吴老师在学生了解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后,以食物到达的顺序展开。第一站到达口腔,第二站到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过渡自然流畅。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用“旅行”做比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和力较强,富有童趣。
三、新教材注重学生做中学,所以应让学生大胆设想、自主探究。李老师采用的这种让学生分组分类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新课改理念。
四、利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再现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
五、驾驭课堂能力较强,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注重过程性评价许老师善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率高,兴趣高涨,精神饱满。
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这节课中,很好地体现了吴老师“科学课中培养中年级学生良好观察、记录习惯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方向。从细小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七、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本课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护消化器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牙、胃、肠,对学生的生活可能更具实用意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篇9: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 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篇10:七年级《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生物教学反思
七年级《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生物教学反思
乘着教研周之风,我与其他两位老师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后几位专家对我们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不但让我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也找到了许多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我的专业成长,在此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选自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篇11:初二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六章 呼吸》及《第八章 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设计:
篇12:初二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篇13:生物教案之食物中营养物质
生物教案之食物中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营养物质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营养物质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营养物质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营养物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营养物质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营养物质
一、营养物质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营养物质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营养物质),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营养物质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A、B1、C、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二】相关文章:
6.煤和石油 教案二
8.二教案
9.中班健康食物教案
10.幼儿园大班教案《食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