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2022-08-18 08:43: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沂水楚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供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篇1: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探昌篇章突读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篇2:小学语文《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

chang

pian

zhang

tu

du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篇3:三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王勃》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腾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腾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四段。

3、体会赣江“水色一天,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上的“水色一天,霞鹜齐飞”的壮观,感受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难点:理解《腾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策略:

让学生观察图,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所感悟;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咀嚼,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情激趣。

1、同学们,你们学过王勃的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吗?他的诗写得怎么样?

2、读课题,今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腾王阁序》的。

二、导知明标。

三、导学获知。

1、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3、指导学生观察图,弄清图意。

4、齐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同桌读生字,讨论识字方法。

6、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口头组词,理解字义。

7、齐读,指名读生字。

8、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9、齐读课文。

10、指导学生描写和书写生字。

四、检测评价。

1、指名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说说诗句是描写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我们继续学习。

二、导知明标。

三、导学获知。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探究:王勃写《腾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是什么?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② 示范读第二段,思考:当都督要客人写庆贺文章时,客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③ 小组读第三段,讨论:当客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 b、观察图,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美景?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d、王勃看到什么美景?

④ 齐读第四段。思考:哪些词句表现王勃的文思敏捷?哪里看到诗写得好?

联系第四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⑤ 指名读第五段,这段讲了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练习背诵。

6、总结全文。

四、检测评价。

1、指名背诵

三、四段。

2、完成课后第4题。

篇4:三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 “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江边的美丽景色,理解少年王勃的奇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只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俺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协助同学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只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示,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示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学习第四节

(1)交流出示句子:“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讨论:奇在哪儿?(生自由答:没有事先准备,当场写成。而且时间极短)

找关键词体会(生说说自身的理解)

师:心中有了十足的掌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时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气的王勃啊!让俺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2)拓展

积累才气的词:(生自由答)

多出示(生读一读)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绝妙的文章,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3)探究: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有才气吗?(生自由答)

板书 :爱观察、善考虑、多读书、多积累

过渡:刚才俺们是从王勃的表示来体会他是位奇才,实际上,俺们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示来体会他是位奇才。

2、学习第二节

(1)生自学,多出示句子

(2)交流:在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示怎样?为什么?

师结:这么多有学问的人都不敢来尝试,可见王勃多有才啊!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过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的全文。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只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俺们不只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俺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考虑、多读书、多积累。

篇5:《少年王勃》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少年王勃》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设计意图:

《少年王勃》是国标本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报告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天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表现了王勃的文思迅速与才气横溢。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踏实、更有用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的,因此我在计划本堂课的教学时,从教学目的的有用性、教学要领的有用性和教学布局的有用性三方面来确保讲堂教学的有用性,在教学中我计划了以下关键: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

在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在朗读时还与旧知作比较,读读第2课中的有关句子,能够通过与前知的呼应加深形象;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在我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这种情感氛围中,学生会用心地去读,自然而然达到了吟背的境界。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

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扣词扣句,体会王勃的“奇”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我抓住这些词一遍遍地朗读、一次次地体会,学生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即王勃的奇。同时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在学生读第四自然最后一句时,我抓住都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以及说的话进行演读,在演读中感悟出王勃的奇!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王勃才华横溢,我设计了一个练说题:假如你是都督邀请的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为了让学生说得充分,我不但提供了句式,还提供了一些表现王勃“奇”的成语,这些成语很多是练习3中的,通过想象练说,学生不但会运用这些成语,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被王勃的“奇”深深地折服,使王勃的“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在竣事新课时,我保举学生读一读王勃写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感悟王勃确实是个奇才!诗写得那么好。二是让学生用本日所学的要领积聚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部署了两项作业题,第一题是课文后训练1的内容,使课后作业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题保举读少年奇才的故事,为学生读课外书指明偏向,造就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计划的有用,讲堂实行的有用,课后牢固的有用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有用性的保障。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篇6:《少年王勃》教案

《少年王勃》教案精选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二、(3-4)三、(5)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三、教学第4自然段。

(1)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 自读第4自然段。

(3) 齐读诗句。

(4)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 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四、教学第5自然段。

齐读第5自然段。

篇7: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有才气)

4、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赞扬了王勃的才气,你能找出来吗?

(1)出示: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2)都督为什么而 “拍案叫绝”?说明了什么?

(3)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可以加上动作,表情等

(4)过渡:那么王勃非凡的才气表现在哪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这个故事去看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思考:都督为什么邀请王勃参加宴会?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吗?

2、指名回答。你从“听说”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小小年纪的王勃,名声在外,不过,这也只是听说而已,王勃是否真有才气呢?请接着往下读。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1、引读第二自然段。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这些被请来的客人也一定是怎样的人呢?(有名,有才……)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答应。)为什么不敢答应呢?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就在客人们你推我让,谁也不敢答应的时候,王勃在做什么呢?

(1)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2)教学“凝望”

凝望就是:——专心致志地看、聚精会神地看、全神贯注地看、十分投入地看(出示)。

师述:王勃看得那么投入, 那么王勃此时仅仅是在看江上秋景吗?不。

(3)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转过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A、“胸有成竹”看出王勃怎么样?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好词:胸有成竹)

B、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吧!”读出王勃的自信。

C、师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却非常虚心。王勃小小年纪,才高八斗。所以他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这就是(生齐说:“文思如泉” )

指导读词:文思如泉

D、正因为他文思如泉,所以写起来很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齐说“笔走如飞” )

指导读词:笔走如飞

③谁能读出王勃这种奇特的才能?

指读“王勃边看边想……一会儿就写成了。”

让我们带着崇佩之情再次把这两句话读一读。(齐读)

c王勃写成了什么?(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

想看看《滕王阁序》吗?幻灯出示《滕王阁序》。

d小结:看,王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长这么美的文章来,佩服吗?怪不得引读: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特别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令人拍案叫绝。

出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能读好它吗?

指导节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落霞 孤骛 秋水 长天)

结合画面理解:孤、骛、长天

课文中有一段话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幅美景。

(4)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逐句品析

a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结合诗句朗读)

过渡:在这水天一色的背景下,……引读

b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指导读好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配合朗读

小结:美的如此深远,如此宁静,如此祥和。

出示画面 朗读。

就是这么美的江上秋景,激起了王勃写作的灵感。

师读文字,生读诗句。 生生合作。读读背背。

(5)师述过渡:多美的画面,多美的诗句啊!读到这里,不光是阎都督,相信在座的每个人都对王勃的才华横溢而感到敬佩。让我们来夸夸他。(相机板书: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文思如泉)

(6)再读 “奇才!真是奇才!”这一句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小节。

理解“千古传诵”。

五、总结全课,积累有关成语。

今天,我们读了一个少年王勃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一位( )的少年王勃。

篇8:少年王勃教案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篇9:少年王勃教案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出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课题,出示王勃图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14岁的王勃受阎都督之邀,写出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

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词

1、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

C、再次默读全文。

三、紧扣才气 顺学而导

1、通过初读,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2、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奇才?为什么称他是奇才?

3、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2、看着黑板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这诗句意思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指读。

③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④先说说你仿佛看到的情景,再带着你的想象来读句子。

(放眼望去,蓝的天,蓝的水,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了。)

(我感受到了,在你的心中澎湃着一股激情,你真想亲眼见一见这美景,是吧!请你再读一读,让我们再好好地欣赏一下。)

⑤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烟波浩淼,一碧千里,多么美的景色,怎么看也看不够。轻轻地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间,细细地去回味。)

⑥这么美的景色,想看吗?静下心来,好好地欣赏一下。

(放课件)

⑦这眼前所看到的景色,与你刚才想象的一样吗?带着新的感受,我们再来用心地读一读。

⑧师生共读。

3、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出示【齐读】

4、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5、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①什么叫拍案叫绝?(动作演示)

②谁来当一回都督,夸一夸王勃。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四、小结本课 设置悬念

今天是诗文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通过诗文初步领略到了少年王勃的丰采,我也通过诗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的快乐。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读。

五、拓展延伸 敬仰王勃

1、搜集并背诵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读有关王勃的故事。

篇10:少年王勃教案

9、《少年王勃》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写本课生字词,认识多音字“少、都”,能够借助工

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

等词语的意思。

2、我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我能理清课文内容,学习一二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自主学习】

1、 我把课文读了

2、 读写字词。

1>、把生字抄一抄: 查查多音字:少 ( ) 都 ( )

2>、读一读并理解词语:探望 滕王阁 姓阎 都督 宴会 才气 邀

请 庆贺 凝望 水天一色 余辉 灿烂 飘荡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

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拍案叫绝

【合作探究】

1、读了《少年王勃》,王勃给我留下了 的印象。

2、品读课文,想想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反思质疑】

自学后,我还有以下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段(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鹜霞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难点)

3、学习文中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运用成语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

1、 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文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意思。

2、 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什么样的人才能称

为“奇才”?

【合作探究】

1、 读二至四段,思考:宴会当天来了许多人,大家都担心短时间

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2、 为什么小小年级的王勃竟能如此挥洒自如?都督为什么会拍案

叫绝?

【拓展训练】

1、积累有关写作的成语:

2、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

3、 试着读一读下面的《滕王阁序》选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

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4、《少年王勃》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写本课生字词,认识多音字“少、都”,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的意思。(重点)

2、我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我能理清课文内容,学习一二段,知道事情的起因。(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讲王勃的小故事。

(2)你们认识他吗?我们学过他的那首诗?(板书:王勃)教师补充介绍王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勃,去看看他少年的故事。(板书

课题:少年王勃)齐读课题。

2.出示目标: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出示)。指名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生完成自主学习1,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分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收获。

2、生完成自主学习2,师巡回指导。完成后分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收获。

3、完成自主学习3,完成后分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收获。

三、合作探究

1、PPT出示合作探究一,生讨论交流,师巡回指导,后小组代表班级内汇报展示。

四、达标检测

生自主完成后展示。

五、板书设计

9、少年王勃

起因 有才气,被邀请赴宴

其他客人:谁也不敢答应

经过 结果 《滕王阁序》 千古传诵 六、课后反思

篇11: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纠正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

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名,也具有一定的才气。)

指导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 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指名说)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

讨论交流:指名说。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4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了解他平时会很好学,并且善于表现自己,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决不强加教师的想法)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生字。

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搜集象王勃一样的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人。

教学反思

以问题“王勃是个怎样的人”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在疑问中讨论,在讨论中朗读,在朗读中解疑。我突然发现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篇12:少年王勃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人物故事,齐读课题)

1、出示词语齐读,谁能读出意思来?

2、出示诗句齐读,谁能读出停顿来?(板书停顿符号/)

二、复习课文,精读指导

一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腾王阁序》—成为名文)

二分清主次,指导读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有才气)

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怎么读?(指名读)

2、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3、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怎样写成《腾王序阁》的)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②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读懂这些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③师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④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⑤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远处的……飘荡……)

谁能读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读出意思来)

师边述(画面内容)边板贴词语: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联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你会怎样呢?(指名说)

⑥小结引出诗句:

如此美丽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当即用了两句短短的话语就把这情景描绘下来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吗?

出示并齐读诗句(板贴: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谁能看着黑板,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相机板书)

⑧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不光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

引导体会词意:拍案叫绝(好)

读好奇才!真是奇才!两感叹号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佩服王勃吗?你想怎样来称赞少年王勃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时当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又认识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四、师生合作:朗读三,四自然段,准备背诵(教师引读课文3,4自然段).

五、练习:背诵3,4自然段.

六、交流,拓展: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有哪些?

(司马光,刻苦练字的怀素,敢破陋习的孙中山……)

2、你想过怎样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吗?

(像王勃勤思考,勤观察,敢于创作等等).

(下课)

附:

一、板书设计

9 少年王勃

天连着天水连着水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很有才华

参加宴会

写成了《滕王阁序》

成为名文

二、课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词句):滕王阁序刚刚整修一新很有才气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的名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板贴纸卡(见板书)

-1-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篇13:少年王勃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气。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同学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同学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同学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敬重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气,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篇14:少年王勃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

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

滕王阁

宴会

凝望

千古传诵

余晖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

,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小组合作交流:王勃“奇”在哪里?

2、汇报展示:

A

“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B

在座的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思考、

多读书、多积累

篇15: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 个生字,认识5 个二类字和2 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直面王勃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少年王勃英姿勃发的图

2、询问:你知道这位英俊少年是谁吗? 生交流:王勃(相机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多音字“少(sh ào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了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少年英才,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思考一下: 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 )的王勃。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成果。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讲王勃应邀参加宴会,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后来《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过渡:那你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滕王阁序》的吗?写得怎么样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内容。

学生浏览后交流:第2 —4 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悟

1、请大家把心放到课文中,跟随王勃一起走进滕王阁,走入那场宴会。自由读第2 —4 自然段,找找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交流并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 )从“谁也不敢答应”看出什么?

(2 )客人们这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3 )指导读好这句话:体会客人们面面相觑,极其慌张,不只如何是好的心情。

2、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的王勃在干什么呢?

(1 )指读第3 自然段,其他同学看课件。

(2 )交流并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3 )指导读这句话,从“凝望”、“边看边想”中感受到什么?王勃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欣赏画面。从王勃“突然回转身来”你好像感受到什么?相机理解“胸有成竹”。

补充资料:上元二年(675 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你觉得王勃怎样?交流(出示成语: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笔下生花

(4 )指导朗读:景美人更棒

3、王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是怎样写《滕王阁序》的呢?(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想象王勃是如何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交流指导读好这个情境。

过渡:王勃在事先毫无准备,在极短时间之内写的《滕王阁序》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他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体会诗意,欣赏秋景:

(1 )多媒体播放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边读边欣赏秋景,边看边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3 )对比着读诗、文,体会意境。

王勃看到眼前的美景,浮想联翩,诗情大发,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了这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都督听人读到——(引读诗句)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引读)

请你也学着都督的样子来称赞王勃,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参加宴会的宾客,你们有什么想对王勃说的?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第4 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敬仰王勃

王勃这位少年诗人还写了很多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其中一首,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配乐诵读)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背诵课文3 、4 自然段

2、“自古英雄出少年”,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奇才!

【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相关文章:

1.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说课稿

2.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3.少年王勃教学教案

4.少年王勃的教学

5.《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6.《少年王勃》课文背景资料

7.《少年王勃》教学的反思

8.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

9.《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素材

10.《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全文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