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2022-07-07 08:09: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懒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篇1:《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奇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老人说:“你先别急,一上半山亭,什么都看见了。”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头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一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呢?”

这位老向导,我不十分清楚他过去的身世,但是他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他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他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他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位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闻不见红叶香。

老向导就在满山红叶的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想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 选自《杨朔散文集》,有改动。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第 2 版

【资料补充】

香山又叫静宜园,位于北京 海淀 区西郊,距市区20公里,全园面积160公顷。因山中有巨石形如香炉而得名,是北京 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可谓是国内 赏枫的鼻祖,其红叶驰名中外,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般,霜后呈深紫红色。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经过200多年来的发展,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

观赏红叶最好选择一个霜降时节上山。此时的香山,方圆数万亩坡地上枫树黄栌红艳似火,远远望去,会误以为是飘落的花瓣,走近看才辨清是椭圆的树叶。观赏此等美景有十处最佳点:玉华岫、看云起、森玉笏、双清别墅、蟾蜍峰、静翠湖、香炉峰、香雾窟、和顺门、驯鹿坡。绝佳处在森玉笏峰小亭,从亭里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瑟瑟秋风中,似红霞排山倒海而来,整座山似乎都摇晃起来了,又有松柏点缀其间,红绿相间,瑰奇绚丽。

篇2: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

教前准备教具:香山红叶的图片。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虎豹搜集香山红叶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红叶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香山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1、香山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

板书:

秋天一到,像盛开的红花

香山红叶处处红花一片奇丽多姿

红叶青松,秋天里的春天世上少有

篇3:《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

教具:香山红叶的图片。

教法:朗读法

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虎豹搜集香山红叶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红叶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香山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1.香山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

板书:

秋天一到,像盛开的红花

香山红叶处处红花一片 奇丽多姿

红叶青松,秋天里的春天 世上少有

篇4: 《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多媒体课件播放香山景色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看到这些红叶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是的,这红叶美得绚丽、红得可爱。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今天,这节语文课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一起走进北京的香山,去发现、品味香山红叶的美。

二、介绍北京香山。多媒体课件

三、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读词语,交流自学词语。多媒体课件

萧瑟:冷落,凄凉。

浓淡相宜:无论色彩浓重或淡薄都很好看。

奇丽多姿:姿态各异,奇特而美丽。

交相辉映:(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

4、读过课文,你觉得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看来,香山红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已感受到香山红叶之美,请用四个字概括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与众不同)

四、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当秋风一吹,漫山的'黄栌树由黄变红,整个香山成了红花的海洋,这个时候去香山赏景,是会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度学习课文,去寻访红叶之美的与众不同。

(一)指名读1、2自然段?

1、思考:在作者和人们的联想中,树叶是什么样的?秋天一到,这些普通的树叶变得怎样了?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理解词语:萧瑟 并造句。

2、师:这种黄栌叶又叫红叶,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

(1)你从文中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体会到了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

(2)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播放课件)。

3、作者描写感官上的香山红叶从哪方面进行描写的?(颜色)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找出来读一读。

(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秋天万物萧瑟,正是香山红叶“全盛时期”的开始,也就是红的时节与众不同)(板书:红的时节)

4、指导朗读:赛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香山红叶除了红的时节不同,还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谁愿意接着往下读? 想一想:

(1)第一个星期来,山上是什么样?(林绿阴深)第二个星期来,山上什么样?(笑逐颜开)。

(2)理解词语:喜笑颜开并造句,用在这里是什么手法?(拟人)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生动形象写出黄栌树变红后使这里一下子变得活泼美丽起来)

(3) 这个自然段也同样用了对比手法,谁把这两句话找出来?作者从哪方面进行对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是叶子未红与红时的对比,二是有没有红叶的对比,突出表现了黄栌树变红以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4)师:作者写道“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那么是红叶的哪方面给人带来这种感受?(香山红叶给人带来一种艳阳天的惊奇与快感,是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也就是红的色调不同。(板书:红的色调)谁来说一说“艳阳天”是什么意思?(明媚的春天)

(5)指导朗读:赛读(读出惊奇与快感)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香山红叶给秋天的香山带来了美丽与生机,给去那的人带来了惊奇与快感,如果登上最高的山峰“鬼见愁”,那里的景色更加壮观。谁接着往下读?

想一想:

(1)这个自然段又写出香山红叶哪方面的与众不同?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生回答后播放课件)

师:也就是说红绿映衬的景象不同,营造了一个“秋天里的春天”。(板书:映衬的景象)

(3)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说“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 师:作者由衷的赞美道什么?(让生齐读)

(4)指导朗读:(读出红叶的美和对红叶的赞美之情)。

(四)同学们,诗人笔下的香山红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多媒体课件)

课下,也请你动笔来写写你眼中的香山红叶,好吗?

(五)总结全文:当其他树木都在秋风的摧打下泛黄、飘落时,唯有香山红叶迎着秋的凄凉茂盛开放,给秋天的北京增添了一抹亮色。作者用他的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副红叶漫山的美丽景象,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若日后你有机会欣赏这样一美景,一定不能错过啊!

篇5:《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叶君健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课文语言朴实简练,含义深长,描写流畅,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文章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能受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理解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北京香山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香山、黄栌树的信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3、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读书想象,在细读中品味美

(一)寻红叶之美

1、默读1、2自然段,思考:香山的秋天因何而与众不同?

2、同学们到小组内读书,合作交流。

3、各组推荐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评议并补充:

香山的秋天因红叶而与众不同,因为普通的树叶在秋天令人感到凄凉,而香山的红叶却是秋天一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

4、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普通树叶和香山红叶的图片,营造朗读氛围,增强朗读的效果。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欣赏文中对比的写法,了解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对比中体会美,内化美,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二)品红叶之美

1、指名读3、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香山红叶美。)

2、动笔画,哪些语句带给了你美的享受?

预设(1)学生汇报3自然段,品味美。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深;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别的地方已经有点凄凉萧瑟,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

A.引导学生抓住“喜笑颜开”体会拟人写法的精妙;抓住“艳阳天”、“凄凉萧瑟”的对比写法体会黄栌叶变红之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B.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读描写“红花”的句子,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后再读。

预设(2)学生汇报4自然段,品味美。

“它究竟占了多大面积,无人估计得出,因为它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尽。他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在一定的距离外看去,它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

A.引导学生抓住“无边无际”、“密”、“大红锦簇”、“热闹”等词语品味作者用朴实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灵动的画卷。

B.文中用了大量的引号,你能说一说这些引号有什么作用吗?

C.多媒体出示香山红叶的美景,在美景的熏陶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D.这段文字美,你们读得更美。你们想不想再读一读,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预设(3)学生汇报对“深绿色的松叶倒要红花来扶”这句话的理解。

A.从这句话中学生体会到浓淡相宜的美。

B.闭上眼睛,想象“绿叶红花扶”的景色。

C.浓淡相宜的美丽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好吗?

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深入地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

四、读演结合,在回顾中升华美

1、看来香山红叶的美景已经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倘若你们能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灵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

在音乐声中,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2、外宾在秋天来到了北京,他要去看一看北京的美景,你打算怎样吸引外宾到香山一游。

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五、深化总结,拓展延伸

1、动笔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游览了独特的香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学生再次进入情境,感悟文字,体现了读写结合。

2、欣赏小诗,拓展延伸

(1)学习了《香山的红叶》这篇课文之后,你们想到了哪首诗?(《山行》)一齐背下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诗或优美句段,继续品味红叶独特的美。

附:板书设计

3、香山的红叶

与众不同

凄凉萧瑟——艳阳天

篇6: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 -作文

什么最美呢?我说香山的红叶最美,

香山红叶

爸爸妈妈利用假日带我去北京旅游。这天,秋高气爽,我和爸爸妈妈到香山去看红叶。

快到香山,远远就看见山坡上、树丛中,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太阳一照,更加鲜艳夺目了,

作文

妈妈不由得赞美说:“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

我们到了山脚下,顺着山坡向上爬。树林里、小路上,满树、满地都是红叶。拾起一片闻闻,呀!还带着淡淡的'香气呢。一阵秋风吹来,红叶满天飞舞。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来:“飞呀, 飘呀, 飞呀,满天飞舞吧,美丽的香山红叶。”。

花城小学 三年二班 彭施施

指导老师 李道清

篇7: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香山红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田字格,能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一三五七九”。

2.指名朗读儿歌。

3.齐读儿歌。

二、学习写生字

1.认识田字格

(1)在黑板上画一个田字格。

(2)师讲:田字格由横中线和竖中线构成的,横竖中线的十字交叉又构成了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3)指名认田字格

2.学写“一”字

(1)电脑屏幕出示带田格的“一”字,请同学观察“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请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时的运笔过程。

(3)学生在课后第三题写一写题中找到“一”字,描一个,写两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执笑和写姿势。

3.学写“三”字:

(1)总结“一”的学法:

①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②观察生字的写法

③自己亲自实践

(2)按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字,在写之前,让学生思考先写哪个横,让学生知道书写时要按照先上后下的笔顺规则。然后再让学生观察“三”的横有什么不同,观察好了,最后让学生描一个,写两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学写“五”字。

(1)电脑出示带田格的“五”,让学生观察“五”每一笔的占格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2)教师范写,强调第二笔竖写得稍斜一点。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作业。找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请学生看看哪写的好,哪写的不太好。如:第二笔竖要写得短一点,第三笔横折的“折”要写得短一点。

(5)评议后修改,再独立写一个。

(6)再展示学生书写,看看书写是否有进步。

5.学写“七”字。

(1)观察占格位置:点击鼠标出示“七”

(2)教师范写“七”,观察横与“五”的横有什么不同?

(3)学生描红后书写一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展示评议。强调第2笔竖弯钩的“竖”不要写得太长。

(5)修改自己后再独立写一个。

(6)再展示。

6.学写“九”字。

(1)自己观察占格位置后描红,记住笔顺。

(2)独立写一个。

(3)展示评议。注意“横折弯钩”的“横”应从横中线上边一点起笔,向上斜一点。

(4)电脑出示“九”字,一起观察,然后教师范写“九”字,注意先写撇,教师强调“横折弯钩”起笔后先向右上方运笔,折后向下,稍左运笔,弯要有弧度,钩要小。

(5)学生独立书写第二个字。

三、巩固复习

1.完成课后练习2看图读拼音写字。

2.在生字本上写生字,每个生字写3遍。

3.朗读儿歌。

篇8:香山红叶教学反思

香山红叶教学反思

篇一:香山红叶教学反思

《香山红叶》这篇课文是京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绘了秋天香山红叶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香山红叶美丽壮观的景象及有关指示,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是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为一片略读课文,我们要求以自学为主,只求概览,整体把握,捕捉需要的信息;重视语言积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这几方面的体现,真正把略读课文上成了训练课。

首先,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教师精心设计的训练内容自己学习。二十来分钟,学生真正的在读书、批画、思考,教师课堂巡视,解决学生自学是不明白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反馈。此时教师不是在简单地校对学生的答案,而是抓住“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香山的红叶很美?”这一问题入手,抓住相关的重点句子进行想象,理解、感情的朗读。再从红叶的种类、黄栌树落户的传说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适度的.扩充资料,强化知识积累及古诗的积累等。最后教师在激发学生对红叶的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内化训练,自己写写对红叶的赞美。

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师不仅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而且引导学生朗读、理解、积累、内化综合训练,极大的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从教师的过渡语,可以看出,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显示了教师的文学功底,这同样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篇二:香山红叶教学反思

初次教小学高年级语文,心中总有些迷茫,用对待以前学生的方法去教,显然不合适。那么怎么教?教材怎么用?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查过多少资料,也虚心的求教过有这方面经验的教师。最后,我把我的教学大方向定在:1、重点抓基础,注重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和字词句的积累上。2、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以片段写作带动整篇文章的写作。3、课文的讲解和分析与课外的阅读理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以上述方向为指导,在讲《香山的红叶》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的导入到主题的深化升华,每一个环节,我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我的大概思路是:以一段介绍香山的视频片段导入,力求清新自然的引入新课,同时引发学生对香山以及香山红叶的兴趣。课堂教学以读为主:初读,谈印象――深读,析课文――再读,谈感悟。最后,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几个板块相辅相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实践了本人一直以来倡导的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理想。

本节课教学有一下几点可取之处,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

1、导入自然。选取与课节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首先达到了自然导入的目的,()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设置了真实可感的情境。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导入方式尤其适合低年级的教学班级在公开课上使用,它可以舒缓课堂的紧张情绪,缓解学生的上课压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 、以读为主的设计模式。课堂上三次阅读,三个层次。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反应了教学的梯度,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朗读中学习,又在朗读中感悟,最后也能在朗读中回味和提高,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3、文章的拓展升华部分。由香山红叶经霜之后越发红艳这一自然现象。升华到即使经历苦难和挫折也不会因此而使生命止息的高度。并向学生宣讲张海迪,洪战辉及几个残奥明星的事迹并配合出示相关图片。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目的,效果显着。

尽管,课前准备充足,课上积极引导,这节课后,我细细体味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感觉仍有两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写在下面,以待日后的教学中弥补。

1、在初读阶段给予的学生指导较少。有个别的重点句子指导的不到位。特别是本篇文章中有几个较长的句子,比如“加入你登上这里最高的山峰鬼见愁向前望去,下边西南山坡上所铺开的一片红叶所展现的,不就是浓浓的艳阳天的景色吗?”词句较长,写出了作者眼中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而且是反问句,应该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并加以体会。

2、在第三次阅读,也就是带着感悟朗读课文阶段。我只顾赶时间,而让学生齐读,这样以来,学生的感受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现在来看,在这一环节,采用选读的方式较好。即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而且感受最深的语段来阅读,回味,读出对红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一个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不仅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想每一个教学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更需要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和机智应对。希望借对自我的反思来真正增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完成个人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篇9:香山红叶教学课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1、多媒体课件播放香山景色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看到这些红叶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是的,这红叶美得绚丽、红得可爱。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今天,这节语文课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一起走进北京的香山,去发现、品味香山红叶的美。(板书 3香山的红叶)

二 介绍北京香山。多媒体课件

三 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读词语,交流自学词语。多媒体课件

萧瑟:冷落,凄凉。

浓淡相宜:无论色彩浓重或淡薄都很好看。

奇丽多姿:姿态各异,奇特而美丽。

交相辉映:(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

4、读过课文,你觉得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看来,香山红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已感受到香山红叶之美,请用四个字概括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板书(与众不同)

四 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当秋风一吹,漫山的黄栌树由黄变红,整个香山成了红花的海洋,这个时候去香山赏景,是会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度学习课文,去寻访红叶之美的与众不同。

(一)、指名读1、2自然段?

1、思考:在作者和人们的联想中,树叶是什么样的?秋天一到,这些普通的树叶变得怎样了?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词语:萧瑟 并造句

(2)而作者在文中写的红叶是哪种植物?(黄栌树)并让学生介绍。

2、师:这种黄栌叶又叫红叶,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

(1)你从文中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体会到了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

(2)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播放课件)。

3、作者描写感官上的香山红叶从哪方面进行描写的?(颜色)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找出来读一读。

(2)开篇写普通的树叶,后面写香山红叶,这是什么写法?

(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秋天万物萧瑟,正是香山红叶“全盛时期”的开始,也就是红的时节与众不同)(板书:红的时节)

4、指导朗读:赛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香山红叶除了红的时节不同,还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谁愿意接着往下读?

想一想:(1)第一个星期来,山上是什么样?(林绿阴深)第二个星期来,山上什么样?(笑逐颜开)。

(2)理解词语:喜笑颜开并造句,用在这里是什么手法?(拟人)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生动形象写出黄栌树变红后使这里一下子变得活泼美丽起来)

(3) 这个自然段也同样用了对比手法,谁把这两句话找出来?作者从哪方面进行对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是叶子未红与红时的对比,二是有没有红叶的对比,突出表现了黄栌树变红以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4)师:作者写道“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那么是红叶的哪方面给人带来这种感受?(香山红叶给人带来一种艳阳天的惊奇,是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也就是红的色调不同。(板书:红的色调)谁来说一说“艳阳天”是什么意思?(明媚的春天)

(5)指导朗读:赛读(读出惊奇)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香山红叶给秋天的香山带来了美丽与生机,给去那的人带来了惊奇,如果登上最高的山峰“鬼见愁”,那里的景色更加壮观。谁接着往下读?

想一想:(1)这个自然段又写出香山红叶哪方面的与众不同?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回答后播放课件)

师:也就是说红绿映衬的景象不同,营造了一个“秋天里的春天”。(板书:映衬的景象)

(3)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说“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

师:作者由衷的赞美道什么?(让生齐读)

(4)指导朗读:(读出红叶的美和对红叶的赞美之情)。

四、同学们,诗人笔下的香山红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课下,也请你动笔来写写你眼中的香山红叶,好吗?

五、总结全文:当其他树木都在秋风的摧打下泛黄、飘落时,唯有香山红叶迎着秋的凄凉茂盛开放,给秋天的北京增添了一抹亮色。作者用他的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副红叶漫山的美丽景象,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若日后你有机会欣赏这样一美景,一定不能错过啊!

板书设计:

篇10:香山红叶作文

十一长假,我和爸妈去香山。

来到山脚下,我抬头一看:我的妈呀!这么高,我爬得上去吗?说完,我不禁泄了气。可一看这满山的红叶,就鼓起气来,下决心一定要爬上香山,好好看一看秋天的枫叶。

刚爬上香山的一少半,就看到了一棵棵红红的枫树,我趴上去,这次可看清了:红色的叶子的沟纹就像一道道深红色的丝线“印”在叶子上,就像一片片“手掌”真引人喜爱。嫩嫩的,让人一看就产生爱慕之心......

等登上香炉峰,往下一望,真美。

我真喜欢香山红叶,因为它是秋天的美丽的“树叶代表”!

篇11:香山红叶作文

什么最美呢?我说香山的红叶最美。

爸爸妈妈利用假日带我去北京旅游。这天,秋高气爽,我和爸爸妈妈到香山去看红叶。

快到香山,远远就看见山坡上、树丛中,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太阳一照,更加鲜艳夺目了。妈妈不由得赞美说:“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

我们到了山脚下,顺着山坡向上爬。树林里、小路上,满树、满地都是红叶。拾起一片闻闻,呀!还带着淡淡的香气呢。一阵秋风吹来,红叶满天飞舞。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来:“飞呀,飘呀,飞呀,满天飞舞吧,美丽的香山红叶。”。

花城小学三年二班彭施施

篇12:香山红叶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好的书,书中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等你到山坡上时,会看到半黄半红的红叶,如果那天的阳光很好,太阳光再一照,枫叶的红色就更加艳丽了。

你看那香山红叶,经过春天的风吹,夏天的雨打,但到深秋,却容光焕发,更加红的可爱。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一首儿歌涌上心头,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香山红叶红遍天。

等我长大了,一定到北京香山去看看红叶,采上几片红叶珍藏起来。

篇13:香山红叶作文

翻开爸爸那本厚厚的相册,我看到一组很美丽的相片,全是红红的枫叶,红红的山野。爸爸说:“那是北京的香山。” 于是,爸爸就和我聊起了香山红叶。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枫叶如火如荼。

此时的香山,方圆数万亩的坡地,枫树、黄栌红艳如火。远远望去,你会误以为是飘落的花瓣。走近仔细一瞧,方才辨清是椭圆的树叶。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煞是好看!瑟瑟秋风中,似红霞排山倒海迎面扑来,整座山峰似乎摇晃起来。再有那苍松翠柏点缀其间,红绿相间,瑰奇绚丽。光是拍这些迷人的霜叶,爸爸就用掉了两卷胶卷。

听着老爸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仿佛已经置身在那一片火红的海洋里了。

篇14:香山红叶作文

从山脚下仰望,整座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耀眼,醒目,就像披了一件鲜红色的斗篷,那颜色十分明快,令人耳目一新,我也顿觉来了精神,信步向上攀登。

走在登山的小径上,就好似置身于一望无际的火海中,四周到处是红叶。树上的叶子已经红透了,一片片仿佛都摇摇欲坠。微风拂过,我感觉眼前是一簇簇跳动的火焰,在颇有些凉意的秋天中的我,觉得浑身一阵发热,大概是这可爱的片片红叶所起的作用吧。树上的红叶有一部分已经凋落,薄薄地铺在地上,被人踩在脚下,但透过一丝尘土,仍可看出它的本来面目:红里透出一点儿黄色。一种怜惜感油然而生:这样好的红叶被人践踏,太可惜了。但红叶本身也许以为并不足惜,因为,它们知道,第二年的秋天,又会红叶满山,红叶也具有“韧”的性格。

走到山的背阴处,我所看到的红叶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是一种暗淡的红色,有如在山洞中燃烧的篝火映在洞壁上的颜色,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

无论是阳面、阴面、树上、地上的红叶都使我流连忘返;无论哪一种红色,都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受。我确信,我已陶醉在这满山的红叶中了。

篇15:香山红叶作文

叶,在我们的印象中,它是春天的点缀,夏天的象征,它在人们心中总是绿色的,代表希望,新的梦想。然而,在秋天,它们在人们的联想中,则是清一色的“蔫黄”。但是在香山上,秋天带给人们的则是另一种奇妙的景象了……

今天,在叶君健的笔下,我们仿佛见到了香山上那浩如烟海的“红叶”……

在秋天,一般情况下,树叶都变成了“蔫黄”,给人一种压抑而凄凉的感觉,树叶纷纷落下,人们的心情也就坠入低谷。然而与香山的美——“红叶”截然相反。“红叶”,“红叶”,顾名思义,它的叶片整体呈现出赤红色,不仅因为它红才说它是迷人的美,更在于它所给予人们的感受!

来,让我们闭上双眼,自己便处于香山的“红叶”林中,处于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球一般的“红叶”之中,那一簇簇乃至一片片的黄栌树都拥有了一头“红发”,“红发”随风摇曳,仿佛团团大火在燃烧,燃烧起了每个人的激情!是的,它没有樱花的阵阵清香,没有玫瑰的华丽高贵,没有雪莲的洁白无暇,没有野花的色彩缤纷,没有郁金香的外表雅丽,没有……,但是它却拥有自己独特而迷人的美!从它身上,我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它不畏俱秋凉而燃起的生命之“火”,看到了它象征着的青春朝气,那火红的颜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心中……

可以想象出清晨,“红叶”被阳光照得格外醒目,似一朵朵花儿怒放。中午,即便在树叶下乘凉,望着火红的树叶还是会使人们感觉燥热,仿若“秋天中的夏天”。黄昏,空中的朝霞也是淡红的,与一望无边的红叶好像连在一起,给人来到了红色的仙境一般,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沉醉于此……

是的,作为叶子的它们没有香气,但是,在那激发人斗志,给予人信心,给予人迎难而上的勇气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了比花香珍贵的东西!那股激情的暖流流入了我的心里,这叶子像青春时代的少年,拥有青春昂发的朝气!

评语:在作者笔下,我爱上了香山的红叶,红的潇洒,红的沸腾,红的激情……那一片片红叶似一张张孩子的笑脸,风儿吹过的'“沙沙”声,似它们的笑声,望着,想着,醉于这片红“霞”……

【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美丽的香山红叶作文

2.描写香山红叶的作文

3.描写香山红叶的作文400字

4.香山红叶的传说阅读答案

5.小学一年级语文香山红叶教案

6.红叶作文

7.诗歌:红叶传说

8.红叶情思散文

9.秋日红叶作文

10.游香山作文

下载word文档
《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