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unit 1 lesson 1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三笔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六年级unit 1 lesson 1教案及教学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六年级unit 1 lesson 1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六年级教学反思
篮球运动,一直都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在此我担任的是六年级体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并能通过已学知识技能进行自主创新,付诸实践。
本课在依据《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思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主要是根据兴趣来定的,对于他们喜欢的课程他们会乐于学习。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则表现得毫无兴趣。
教学前我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多种有趣、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练习。在进入激发兴趣后,自由形式尝试进行拍球活动,在练习中互相学习。让更多的同学在学习新知前有了更好的复习。掌握技能后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探究、竞争的精神,对运球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将技能穿插在游戏中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既做到了以玩促学、以趣带学,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真正的体验到了体育的兴趣,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篇2:六年级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的是六年级毕业复习研讨课,秦老师结合话题“My primary school life”,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灵活运用“一般过去时”的时态,让学生在回忆过去美好的学校生活中主动运用一般过去时,同时提升学生语篇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感激之情。处理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校貌,适时补充了football field, lecture hall, wisteria frame单词的教学,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环境。
2、 欣赏了David Goes to School的课外绘本故事,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同时训练了学生用过去式表达David学校生活的思维,并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副词去修饰动词。
3、向学生展示了他们六年来丰富的学校生活照片,为他们表达“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提供了素材,并指导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和建议,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学的内容多,容量大,在话题表达时没有较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准备。学生习作的校对也只停留在个别学生的展示上,没有时间再让学生相互校对、批改,没有把写作教学落到实处。
篇3:六年级教学反思
本月,六年级科学完成了第三单元的教学,本单元包含有8课,分别是: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
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8、探索宇宙
第1课让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月相变化。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的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的变化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制作月球环形山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展开探究。
第4课,日食和月食,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有关日月地三个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太阳系,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理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的相差甚远。
第6课和第7课都是关于星空的,做星座模型,明白星座实际上是远近不同的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了解夏季的主要星座,特点,并根据制作的星图去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有助于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爱好。
第8课探索宇宙,学生将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等,同时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现在就该单元教学的情况做一个反思。
实际上,有些活动是没有按教材上那样去做,因为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
在本单元比较抽象,教学活动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宇宙的认识会制约到教学,必须自己要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关宇宙的最新研究情况。二是缺乏教具模型和相关的教学视频等。三是组织观察活动比较困难。在教学上只能通过视频的方法加以解决。四是课程进度比较紧,难以抽出时间组织课堂的实践及制作活动。
篇4:六年级教学反思
上完了《负荆请罪》一课,心里莫名窃喜。因为课堂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负荆请罪》是一个两幕剧剧本。刚开始上的时候,孩子们把剧本忘得一干二净,问剧本的特点一片茫然。我只好带着大家慢慢回忆,时间、地点、人物要放在开头,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方括号、小括号什么什么的……后来发现,剧本学生们是读懂的,不过这些要归纳出来的特点,确实说不上来。然后给时间让他们分角色练读,一圈转下来都挺上心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篇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
高潮出现在第二堂课。按他们平日里的表现:聊天式插嘴都起劲儿得很,关键时刻就成了锯嘴的葫芦,沉默是金。我以为站出来分角色朗读是困难的,上台来表演是不可能的。结果,第一组女生,主动要求分角色表演,第二组男生,带着几分腼腆,上台来大大方方地表演,赢得大家的掌声。因为表演得卖力,下面的观众也当的很称职,配合默契。这真是个大大的惊喜。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出色的表演,说明学生不仅读懂了剧本,而且能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这个,比嘴上说更厉害。期待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优秀。
篇5:六年级教学反思
感觉今年带的两个六年级程度都不算好,除了“一级不如一级”的心理作用,是真心感觉他们会的东西很少。课本上的基础的东西不会,课外拓展的东西不会,三年级很简单的词汇“desk”不会,就连生词表中的汉字、类似“Beijing”这样最简单的汉语拼音也不会。尤其是二班,不会吧,还不学,还不让别人学。我是很惊讶于去年他们在五年级参加全县抽测时的成绩的。或者只能说,别的学校的这个年级更差而已。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差了呢,我想其中之一是教学的指挥棒——测试。近年来的小学英语试题考查的题型相对简单,主要由选择、判断等题型来组成,阅读理解更是不需要真正读懂就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原句,书写题只有连词成句和最后的写作。写作更是给出很多参考短语,并且只有在六年级才有这种题型。听力部分足有三十分。由于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用到写字的时候也是比较少的。但是,听、说、读、写、用的难度和层次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小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听、读的能力测试掌握的还是不错的,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几乎能做到完全不失分。但是一旦书写题型较多,很多学生直接就弃考了。尤其是写作题,完全不知如何下笔。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我想最基础的简单的抄写还是有必要的。(原来是不屑于此的。)但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说书写比赛。然后就是一些问题可以试着让学生写下来,让原本热闹的课堂静下来。比较听读主要是输入,说和写才是输出,只有正确地、流利地输出才是更深层次的要求。
篇6:六年级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盼》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即为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围绕这一主题,了解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习作例文和习作要求。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我们不能再用陈旧的方法去教新教材。我们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明确习作单元里所有的板块内容安排都是围绕习作任务来展开的。
《盼》是习作单元里的一篇精讲课文,围绕单元目标,本课教学要指向写作,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不同事例来表达文章中心意思。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新方法,新体验
《盼》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蕾蕾盼望下雨能穿上妈妈给她新买的雨衣一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颇具童真、童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不难。既然课文立足于习作单元,我们就不能按照以前讲精讲课文的方法再来讲授这篇课文。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抓住单元目标要求,以课文来服务写作。这篇课文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的,第一课时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以课文为依托,首先问学生最盼望的是什么?在这里就是让学生立意,制定自己文章《盼》的中心。然后再联系课文,回顾课文《盼》蕾蕾最盼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是通过不同事例来表达文章中心的。明确我们可以通过不同事例来表达文章中心,进而,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明确选择的材料要准、小、新、真。选择不同事例来写时,许多学生往往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归课文《盼》,品读课文重点写了哪一事例?如何写具体、生动的?这样既不脱离课文胡学习又掌握了文中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选择自己素材中的典型事例,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具体、写生动。这样的一节课,既关注了课文的学习,又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不足之处:
因为是新教材,可能对于新教材的领会仍有不当之处,日后将会做深入研究。对于习作单元的具体授课模式仍在学习阶段,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能够得心应手。
篇7: 六年级教学反思
十一月份我们六年级组的英语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 weekend plan?”,所以我的教学反思将围绕第三单元的教学。本单元主要内容为“My weekend plan?”由于该话题学生比较熟悉,有话可说,本单元学生学习相对很积极,但是单词和短语的教学其实是很枯燥的,学习起来很无味,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我设计了不同的游戏和操练方法学习这单元单词,比如合成拆分法、联想记忆法和词根词缀法,并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此达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以下我将从我的实际教学出发,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单词的教学多样化
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周末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恐怕很难保持他们长时间的注意和高涨的情绪,所以本单元单词我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呈现和操练方法。首先,让学生用抢读单词游戏复习周末活动,学生兴致高昂,然后通过关于讨论周末活动导出新单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以课件出现单词使学生眼前一亮,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以此保持了他们学习单词的兴趣;然后利用拍手唱歌谣保持了他们学习单词的兴趣,最后利用What is missing?的游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轻松、活泼、竞争的氛围。
在本单元中,我让学生做出read books/ see a film/ take a trip / go to the supermarket等动作,边听边做,调动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英语学习显得不那么枯燥。实验表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肢体动起来感知和学习英语。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的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周末,然后用所学的句型描述并在全班展示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加大加深了语言内化的过程,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有一位学生的周末自己表达非常流畅、用词很精准“I am going to have a very busy weekend, 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morning。I’m going to see a film this afternoon。 I’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tonight. ”让我自己的感受是应该以后多给孩子们这样的平台和舞台,哪怕是一个三分钟的英语演讲和报告,孩子们往往能做的比我们好。
三、增加英文的语言输入
教学设计虽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缺乏语言的大量输入,课堂训练上基本是单纯围绕单词和句型进行的,缺乏生本课堂本应该具有的活力。对此,我想做为教师一定要打开思路,将学生的学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觉得学是为了用。
再次,在抽签选择学习任务这一做法上有欠妥当。“抽签”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可能难度大的任务被学习实力较弱的小组抽到,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感到太困难;也有可能难度低的任务被学习实力较强的小组抽到,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感到太轻松而不屑于去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造成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自己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尤其是在个人专业及课堂教学水平方面,但我相信多学习,多思考、改进方法,一定能有较好的收获。
篇8: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秋天》
课题:秋天(义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课型:品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法。
⑵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咏古诗,走进秋天
1、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同学们知道哪些咏秋的诗句?
(学生背诵有关“秋”的诗句。)
师: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a、正音:
丁丁zhēngzhēng撒网sā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栖息qī
归泊bó寥阔liáo乌桕叶jiù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b、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梦寐:睡梦。
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
要求:朗读时要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读出感情。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节奏、听感情)。
4、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
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
问题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如三幅美图,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给它们拟个标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明确: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问题2:仔细阅读,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板书:冷雾、白霜――秋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
蟋蟀(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问题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
问题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说之前先在课本中写出简单的批注。
佳句赏析参考:
①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
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④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⑤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⑦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
推荐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2、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3、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描绘画面内容参考: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教师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
5、背诵比赛:齐读――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诗)――齐背――个人或小组比赛背诵。
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
1、秋天南飞的大雁是一首清远的诗,秋天广袤的天空是一首嘹亮的歌,秋天黄昏的大海是一幅辽远的画,秋天深情的叮咛是一杯相思的酒。在你的心中,秋天是什么呢?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2、全班交流,描写自己眼中的秋。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虽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农历)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七、布置作业
1、仿写练习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万里。(排比)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阅读: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八、板书设计:
14、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表达热爱、赞美之情
少女思恋图(梦寐)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作品。这首诗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简单、直白,但精粹、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画面组合成既流动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秋天。
在执教《秋天》这首诗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六个环节:一、吟咏古诗,走近秋天;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诗歌重在朗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品味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整堂课尽力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汇贯通,落实于课堂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1、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诵读还是品读课文,都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整个学习的过程充满着发现的快乐与自信。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以朗读贯穿始终,读写结合。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之后又指导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自由朗读,形式多样,最后的配乐朗读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高潮。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句,畅谈看法,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堂课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提高。
虽说上完这节课自己觉得很满意,但也存在着些许遗憾。在课堂掌控上,不论是在佳句欣赏,还是在描绘秋色,或者是在谱写秋歌,都存在着自己的弱点。例如描绘秋色上,我在指导上效果不明显,有些内容,不敢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等。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发现遗憾,就离完美走近了一步”。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我的语文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篇9: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导读单、PPT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听写:半亩空地吩咐榨油石榴茅亭品尝
2、订正,用这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好处。大家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5自然段思考:(出示自学提示)
1.孩子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2.父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
PPT
三、全班交流:
1.孩子们的观点:味儿美,可榨油,便宜。
2.父亲的观点: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张扬、不求虚名、不计较名利的品格。
1)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再读父亲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让我们感受到花生的这些品格。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桃子、石榴、苹果的样子本身很好看,而且生长的位置很显眼,很容易让别人喜欢;而花生则相反,他们样子不起眼,长的地方不起眼,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等待别人来挖、来利用。
再结合刚才我们说的花生的好处――“味儿美,可榨油,便宜”你还知道它的什么好处?看,它自身有这么多的优点,都不急于表露自己,这该是什么样的品格呀。
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2)父亲特别之处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出示父亲的话:
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把父亲两次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3)父亲的话“我”听懂了没有?从哪里知道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
什么是“讲体面”(外表)体面该不该讲
“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父亲希望他们做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
分角色朗读课文。
3.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指名读资料袋。
看来父亲的话确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总结写法――借物喻人
五、同学们,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提示:松树、小草、种子、梅花、竹子、仙人掌、白杨学生写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PPT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教学反思:今天上完了《落花生》这课,感觉没有试讲时讲的顺畅,不知道是紧张的缘故,还是没有备好学生。今天终于了解了我们班学生,属于只会抄答案而不会独立思考型。()这学期以来,上课的时候总是没有人理睬我,总是那么几个人举手发言,我一直以为是我教学设计的问题,现在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从课外参考资料上寻找正确答案,至于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则漠不关心。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习惯了分心,习惯了不思考,直接奔答案。也发现了我的问题,应变能力还是欠缺,当学生不发言或发言不准确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另外,上课时比较着急,应该再稳扎稳打一些,父亲的几次话体会的还不够透。简而言之就是,目标、重点、方法都有了,但是课堂呈现的还欠缺一些深度。通过这次上课,我更加觉得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下的功夫确实很多,解读文本要细之又细,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有值得咀嚼和品味、思考、研究的地方,不然,就容易出现浅、薄甚至偏离的状况。值得高兴的是,不管课成功与否,我都有了很多收获。
篇10:教学教案反思
回顾整个磨课历程,从最初自己粗浅的设计到教学实施后的自我修改到教育前辈、同行们的指点再到自己的内化,整个过程虽然充满的艰辛,但也伴随有惊喜。
1.课前预设很重要,课堂生成价更高。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无论是我们精心准备的课,还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拿起书本走进教室就开始的课,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有很多个让自己没想到,这可能就是课堂生成吧。当然,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些与我们的预设相差无几,这对我们执教者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但是,也不乏会出现一些与我们的预设相差甚远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及影响着一节课的进程,更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到底怎样处理,却是是一门学问,还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2.强化主体意识是优化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中进行学习的参与度的深浅和有效教学的实现息息相关,一切教学设计与实施都要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学习活动为初衷和归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是课堂优化的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可一味代替学生回答;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更应适时变通、审视、调整教学思路,促进师生互动。
篇11:教学教案及反思
一、设计理念
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半开放的单元,学生不但从课文中识字,还要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识字,并开展一些语文活动。通过“家”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赋予的爱,也愿意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教育。
三、 教学目标
1 .继续巩固听读与指读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地听读、指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背诵小诗,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指导学生认识11 个字。
3 .继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发言,尤其是指导学生说话要完整。
4 .继续帮助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积累,着力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渗透性识字,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背诵小诗。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教学方法
谈话,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么白云、小鸟有家吗?鱼儿、种子有家吗?谁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呢?
2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它们的家。(板书:课题)
3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找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十七页,听老师读,记得带上丁丁的金钥匙,老师读到哪个字,你们的手指就指到哪个字。手指准备好了吗?
2 .你们想不想也读一读?那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读《家》,记得读到哪里,手指就指到哪里。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圈起来,问老师问同学。
3 .刚才我看到有同学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谁愿意当小老师帮帮他们?小老师带读。你真棒,小老师当得很好。
4 .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些生字齐读两遍。
5 .同学们,这些字宝宝都记住了吗?那我们来开火车吧。
6 .这列火车开得真顺畅,安全到达目的地。字宝宝告诉我,它们玩得很愉快,现在累了,要回家了。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家》?同学读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呢?对,认真听,同学读到哪个字,我们的手指就指到哪个字。待会老师要请同学们评评他读的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7 .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记得说话要完整。评价别人的时候先先说说他好在哪里,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再指出来。
8 .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读《家》,准备好手指。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 .参观完了它们的家,请你告诉我白云的家在哪?(板书:蓝天)
(1 )所以,我们可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这里有个字宝宝,它想认识认识你们,不知你们是否认识它?(出示生字卡: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
(2 )“天”可以说“蓝天”,还可以说什么?来,给“天”找朋友。
(3 )同学们,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4 )当你看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你的心情怎么样?那我们就开心地读读这句。
2 .小鸟的家在哪呢?(板书:树林)
(1 )树林是小鸟的家,那我们能乱砍树木吗?为什么?是啊,乱砍树木小鸟就没家啦,多可怜呀!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林。
(2 )你们如果看到茂密的树林里有一群小鸟在歌唱、玩耍,你们的心情怎么样?那就让我们高兴地读读这句。
3 .鱼儿的家在哪?(板书:小河)
(1 )小河是鱼儿的家。鱼儿能离开水吗?所以我们要保护小河。
(2 )除了鱼儿生活在小河里,还有什么也生活在小河里?
(3 )有这么多的伙伴,鱼儿可高兴啦,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你们的心情如何呀?那就让我们高兴地读读这句。
4 .种子的家在哪?(板书:泥土)
(1 )泥土是种子的家。这里也有个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它吗?(出示生字卡:土)我们一起齐读两遍。
(2 )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呢?
(3 )那泥土还是谁的家呢?
(4 )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美丽的花朵,你的心情如何?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心地读读这句。
5 .那谁还是谁的家呢?照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6 .谁愿意来说一说?
7 .同学们真会说。现在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分组读这四句。
8 .它们都有家,在那里快快乐乐地生活着。那我们生活在哪里?谁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板书:祖国--- 中国)所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板书:热爱)
9 .那就让我们带着热爱祖国的心齐读最后一句。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 中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你们看(播放视频)。这么美的中国我们怎能不热爱呢?那我们带着热爱祖国的心齐读这首诗。
(五)作业
背诵小诗《家》
十、板书
家
蓝天白云
树林 是 小鸟
小河 鱼儿
泥土 种子
祖国
热爱
十一、教学反思
《家》这首小诗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告知学生,自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教学这一课时,我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泥土种子图,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学完前四句诗后,让学生用“谁是谁的家”的句式创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备学生的部分还不到位,没想到学生对小河,大海的概念模糊,我应在此环节讲清小河与大海的区别,然后举例,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明白。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小老师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但个别学生对生字还未掌握到位,进而影响了句子地品读,。而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自己还需要在课堂语言表达上,探索听读识字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篇12:教学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次复习包括六项内容。一是按声母的排列顺序读记声母。二是用小棒、毛线、手势摆字母。三是找出有相关声母的姓。四是读音节区别形近、音近的声母。五是拼读音节词,把同类的词连起来。六是认读学过的字。
学情分析:
1.第一题,先用卡片认读23个声母,再让学生读一读书上的声母。并鼓励学生记住声母的排列顺序,为“复习四”设计的“按声母顺序连图形”做准备。
2.第二题摆字母,先让学生读课本上摆成的字母,再由他们用自己带来的东西、手势摆一摆,看看还能摆出什么字母,也可以同桌互相商量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按木棒──毛线──手势的顺序,一项一项地让学生上台边讲边演示。如,小棒可摆成z、l,毛线可摆成n、w、r、l,手势可摆成o、e、u、b、d、k。
3.第三题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复习声母。可按以下几步进行:(1)说出自己的姓,姓里有什么声母。教师先示范说,再请一些学生说。如果个别姓如“安、欧”无声母就说第一个字母。(2)出示题中9个声母的卡片,请学生认“朋友”。即谁的姓里有某个声母,谁就是它的朋友。可以自己说,也可帮别人说。教师将这些姓写在字母的下面。不一定按字母顺序,说到哪个字母就把姓写上。(3)按字母顺序读一读姓,可由教师领读也可让该姓的学生站起来领读。(4)比一比哪个字母的“朋友”多。
4.第四题读音节。要让学生自己先读,教师提醒学生要看清声母,带调拼读。再同桌两人互读,听听平舌、翘舌,鼻音、边音读准了没有。最后老师检查,进一步分辨读音。
5.第五题“读读连连”,目的是巩固拼音,学习认识事物,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可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1)拼读音节,再连成词读一读,想想指的是什么东西。教师提醒学生读好三拼音和轻声。(2)想想说说qì chē和huǒ chē为什么连起来。回答可能有两种:一是两个词的颜色相同;二是它们都是车(交通工具)。教师要表扬后一种说法脑筋动得好,从词所表示的东西上去想。(3)照样子连一连。(4)检查,读出连上的两个音节词,说说连的'理由。
6.第六题认字,可先让学生自己认读,再指名读,检查认读情况。如果采用摘“苹果”的形式认读,学生更感兴趣。教师可在黑板上画苹果树的简笔画,把要复习的字贴上去,让学生摘下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学习目标:
1、按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声母。
2、运用事物摆字母的字形。
3、了解同学的姓,能够拼读姓,明确声母是什么。
4、拼读音节,区分平、翘舌音和音、形相近的声母,进一步练习拼音。
5、拼读音节,并将同一类的事物连起来。
6、能够认读所学的生字,并能给生字组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绳子、小棒、彩泥、铁丝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创设情境导入
1.复习所有的声母,先认读卡片上的声母,再背一背。
2.创设情境导入: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陈老师决定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课件出示动物园门口的图片)看! 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我会连
1.导入:是谁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啊?(出示连线图)猜一猜(海豚)。
2.你怎么知道是海豚的啊?学生各抒己见。
3.是的,只要我们把所有的声母按顺序连起来,海豚就出现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在实物投影中校对。
三、我会摆
1.导入:你看! 海豚正跳着欢快的舞蹈欢迎我们呢! (出示海豚摆出的类似声母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2.小组合作:
(1)导入:海豚用身体摆出声母的形状,你还能用其他的东西摆出声母的形状吗?
(2)小组合作:先商量分工,谁是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再开始合作。
(3)各小组汇报。
四、我会想
1.导入:海豚有“海中智多星”之称,许多科学家们认为海豚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你想与这么聪明可爱的海豚交朋友吗?
2.示范:海豚姐姐,你好,欢迎你到我们班来,我想和你交朋友。我是陈老师,我姓陈。我的姓里的声母ch和你身上的ch是一样的,很高兴认识你。
3.小组合作:以小组的形式找自己姓里的声母。轮流说,空下的同学当裁判,说对的奖一颗小红星。教师巡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见到了海豚,通过大家的介绍,海豚对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它会带我们去哪里,去干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导入:这节课海豚姐姐继续带大家去认识更多的动物。(出示图片)咦?这些动物怎么都背对着我们呀! 噢,原来小动物们要我们先读对了每种动物上面的拼音,它才肯回头见我们呢!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读每组拼音时都要注意什么?
(1)zū—zhū,cè—chè,suō—shuō,要分清楚平翘舌音。
(2)nà—là,要读清楚鼻音。
(3)pí—qí,bǔ—dǔ看清形近的字母。
3.指名认读。
二、读读连连
1.导入:同学们真能干,全读对了。这些小动物都抢着想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交朋友呢! 你们想先听谁介绍啊?
2.学生自由选择,认读音节词(点击出现,音节由学生读出)。
师:我是可爱的hú li,大家好!
我是爱开qì chē的小熊,大家好!
大家好,我是爱吃luó bo的兔子!
我是只能干的猩猩,我洗wà zi!
我是小猕猴,我穿的kù zi帅吗……
(如此把每个音节词写在对应的动物上。)
3.小组检查读,教师巡查。
4.手拉手,好朋友:根据每个动物身上的音节词分类。
三、我会认
1.过得真快,我们就要离开动物园、告别所有的动物了,临走前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为我们这些文明的游客送来了纪念品──一张纪念卡,说有能力的人才能得到它。
2.学生认读生字卡片,颁发纪念卡。
板书设计:
复习二
学生用绳子、彩泥、小棍、铁丝等摆出的声母
苹果树及生字苹果
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以海豚姐姐为主线展开。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了许多动物,做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的设计,要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游戏中去,创造出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大胆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地对以往的复习课进行改革、创新,转变学习方法:变单纯地说自己姓里的声母为与海豚姐姐的交流;充分运用小姐合作的优势,集合组内成员的力量,用绳子、小棒、肢体等摆出声母,并乘机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使合作的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篇13: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第二课时教案和教学反思
茹进兰
教学目标
1、品读句子,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 我们继续上21课,生齐读课题。
二、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一)同学们,文中的第一句话就说:(PPT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生齐读)为什么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PPT示默读提示)
板书:著名,进而引出画技高超
(二)品“著名”,体现画技高超
1、关联词“一……就……”,体会画技高超
(1)我们先看第1自然段,有同学从这一段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生读句子,PPT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里有关联词――“一……就……,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齐读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小练笔:用“一……就……”造句(指名说)
2、通过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体现戴嵩作画本领高超。
(1)师:戴嵩的画技高超还体现在哪里呢?请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生答后PPT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2)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句话中有不懂的词吗?(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生提问就请生解答,接着PPT出示两幅图,让学生区分)
指导朗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画画速度快、熟练)你能读出很快来吗?(生读)
师:是的。这位画家画技娴熟,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3)小练笔:请用“一会儿……一会儿……”写一个句子,写到98页的读读写写上。一分钟后请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感受戴嵩的著名。
(PPT示第一、二自然段,齐读)
3、纷纷夸赞----戴嵩的著名
(1)师:同学们,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人们是怎样称赞的。自己来读一读。
生汇报后(指名读)
师:(重点指导出学生夸赞的语气。)
师:戴嵩画画不仅速度快,而且画得像,称他是著名的画家,的确是名不虚传呀!那么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你觉得还有谁会称赞?
师:是啊,有这么多人都在称赞戴嵩的'画,所以书上说是――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板书:纷纷夸赞)
(2)积累词语:夸赞,称赞,赞扬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读得句子当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
三、5-6自然段,抓重点词,体会牧童和戴嵩的品质
(一)通过“炸雷、挤、喊“词体现牧童勇敢
1、师:戴嵩画的画可真棒,正在大家纷纷夸赞之时,一位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喊了些什么?
(出示PPT:“画错啦、画错啦!……”)
指名读(大声,引导抓住重点词朗读,体会品质)
(请齐读这句话“画错啦,画错啦!……”,重点词颜色变红))
2、小拓展:当牧童说“画错了”的时候,围观的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通过“和蔼、很愿意”、“惭愧,连连拱手”体会画家虚心
1、师:这个牧童竟然说戴嵩画错了,可见他是个……?听到这句话,戴嵩有没有生气?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从他的话和动作中,你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虚心、认真、谦虚。从“和蔼、很愿意”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情感)
(PPT出示戴嵩的话,“和蔼、很愿意”变红颜色)板书:虚心。
2、师:戴嵩的虚心还表现在哪里?课文哪里有写?
引导生从“惭愧,连连拱手”体会虚心。(生汇报完后PPT出示句子,“惭愧,连连拱手”变红色)
师:你们觉得戴嵩有名仅仅是因为画画的好么?还因为什么?
(引导答案:不是,还因为他很谦虚。他有优秀的品质。)
(三)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
1、师:这样一个大画家,他可真虚心。那么到底哪里画错了?
你能指出来吗?牧童为什么知道戴嵩画错了呀?请小组讨论。(PPT示自学要求)
(指名回答)
2、出示斗牛图与赶牛蝇的图,让学生再次读并正确区分。
(生讲完后板书:善于观察)
3、小结
戴嵩知错就改,看他把《斗牛图》改成现在这样了,(PPT示图片)连乾隆皇帝都在上面题词了呢,这幅画和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四、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称赞谁?(生汇报)
五、作业
1、课后与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教学反思
1、通过关键词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虚心
课文的第1-4自然段主要描写戴嵩的画技高超。通过引导学生从关词“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轻笔细描”、“浓墨涂抹”、等词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并且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轻笔细描”、“浓墨涂抹”这两个词的意思,借助 生动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模仿围观人称赞的话语,让学生更加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同时也为牧童的勇敢指出错误的好品质做铺垫。在第5-6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抓住“和蔼地”、“很愿意”、“请”、“连连手”、“惭愧”等词理解戴嵩的虚心,并且通过动作理解“连连拱手”一词。
2、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用两幅图让学生区分理解哪一幅是斗牛图,哪一幅赶牛蝇图,图文结合更易于理解,同时也引出牧童善于观察的好品质。
3、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两个教学目标都完成得较好,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够。例如在理解戴嵩的画家高超这一部分中已经花费了将近15分钟,这是超出我原先的预设,这也导致了在后面读的方面可能稍微减少了。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我虽然有设置了小组加分的环节,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没有很好地落实。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如果碰到学生冷场或者是回答的人数比较少时,我没有对学生采取激励之术,所以在整节课下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每一个句子的讲解完之后,我没有回归到教学目标的小总结,没有进一步巩固已教知识点。
【六年级unit 1 lesson 1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5.六年级教学反思
6.教案及反思
10.保护牙齿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