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

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

2025-01-27 08:01: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tyle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

篇1: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

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二、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篇2: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摘要:新课改提出小学教育应本着素质教育理念,大胆改革传统教育方法与教育措施中不足的部分,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措施的引入改善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当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来改善教学效果是语文教育上的一种积极尝试,通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主动性与理解能力,对于改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器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虚拟的参与环境,而让教学内容更为直观,更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使教育对象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注意力得到改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就是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有关古诗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的活动或场景,通过一系列与古诗学习相关的情境的创设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通过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中的一些概念与知识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让课堂教学环境摆脱开单调僵化的听讲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以下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就教学中怎样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对于情境的设计是开展教学的关键,好的情境设计可以迅速让学生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同时通过参与性的学习准确地掌握古诗学习的要点。而如果情境创设得不合理,一来难以让学生有效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对学生所应起到的激发学习与促进求知的效果无法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情境设计中对于古诗学习中要点难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设计不合理,虽然能够在促进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上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古诗学习中的知识重心无法通过情境创设而被学生更为深入地认知与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得到提高,这样会造成课堂教学工作的浪费。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应从对古诗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把握作为前提,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当中重点难点进行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而言需要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跟古诗学习相关的问题与让学生参与解答,从而让学生强化对某些古诗知识点的认知与学习。例如在:《草》这一课的教学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记住作者与其中重要的诗句,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回答: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白居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你觉得这四句诗当中那两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学习的方向。

二、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多媒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将教学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FLASH,PPT课件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情境的教学设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由于古诗学习属于脱离开日常语言规则的学习,其中一些古诗文言的认知与理解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进行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进行有效地理解,教师仅仅通过讲述来进行表达很难把一些古诗知识表现得直观易懂,而通过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影像、动画等形式创造教学情境来表现一些古诗知识,远比教师只进行语言描述要直观得多,可以让古诗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师自始自终进行讲述而学生只能被动听讲的单一模式,让课堂教学措施更为丰富,充分调动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投入到古诗学习中来,从而更有效地激活古诗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闻关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教学课件,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诗歌的目的以及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一些内涵较为深刻的诗歌,从而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古诗。

三、通过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与节奏

我国的古诗在创作上非常讲究音律的和谐和美感,格律诗歌是古诗发展的较高境界,而古诗当中音律美感的体会仅仅通过古诗文字的文本阅读是难以充分体验的,要深入理解古诗中的韵律与节奏一定要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而针对文本阅读在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朗读情境来进行故事教学,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韵律和美感,从而对于古诗创作的一般规则与审美标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例如在《锄禾》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基本的诗歌内容讲解过后,创设一个共同阅读情境让学生参与,分别让不同的学生上台进行朗读,然后指出其朗读中韵律与节奏掌握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当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与改进,当今时代飞速发展,教育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小学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改革,不断发现现有模式中不足的部分,不断的创新提高,才能让小学教育推向更高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朱红梅.蓦然回首,那“诗”却在灯火阑珊处——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意象还原[J].考试周刊,(20)

[2]吴永梅.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

[3]黄莉.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

篇3:《古诗》教学片断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片断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篇4: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篇5:小学古诗《绝句》教学反思

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讲解的内容,还存在以下不足:

1. 讲的内容比较基础,缺乏一些拔高的知识。在这次讲解中我主要紧扣课标来讲解,重要的内容虽然没有漏讲但是没有深入的讲解,孩子们将来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可能会比较疑惑。

2. 缺乏阅读指导。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不够,讲课中播放了音频但是教师再范读效果会更好。其次,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比如说开心的时候怎么读?哪里该读的快一点?哪里该读的慢一点?这些跟学生详细讲解孩子们会更乐意朗读。

3. 对古诗大意的重视程度不够。三年级应该掌握古诗的大意,但是我觉得对于大意应该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最好自己能够理解、分析出来。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讲了但是没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最后的时候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再记忆一下。

作为一名新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篇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近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近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

2.小学教学反思论文

3.小学音乐教学反思论文

4.小学体育教学反思论文

5.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6.教学随笔与反思小学

7.古诗教学反思200字

8.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0.古诗的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小学古诗教学与反思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