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
“紫露凝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唐诗之《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唐诗之《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唐诗之《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释
①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五。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西南。
②高台:指望仙台。
③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④三晋:今山西、河南一带。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
⑤此句一作“二陵风雨自西来”。二陵:指肴山南北的二座山。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
⑥关门令君: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
⑦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⑧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⑨此句一作“陶然一醉菊花杯”。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译文
汉文帝筑有一座高高的望仙台,这天登临时曙色正要散开。三晋的云山都向着北方,二陵的风雨从东边过来。当年守关的令尹谁认识?河上公一去就不再回来。不如就近寻找彭泽宰,一起畅饮陶醉在菊花酒杯中。
赏析
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望仙台,汉文帝所建。三晋,泛指山西。二陵,汉代皇帝的陵墓。关门,望仙台所在地城关,令尹,地方长官,县称令,府称尹。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首联言事:在这个早上,作者登上汉文帝修造的望仙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谁能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呢?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
篇2:崔曙唐诗《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
【作者简介】崔曙(生卒年不详,约公元749年前后在世),一作署,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唐朝状元、诗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获得状元。但生平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原文】
篇3:崔曙唐诗《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解】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山分南北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韵译】
汉文帝在西山构筑的望仙台,今日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评析】
崔曙的《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一首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重九登高,诗人所登的是汉文帝的'望仙台,诗又是赠给县令的,内容不能不受制约。但诗人有机地契合眼前所见的风景来抒发感情,对县令的揄扬含而不露,用陶渊明九月九日在宅边菊丛中逢王弘送酒来的典故,既切又工。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篇4:《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的诗词评析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解】: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谏椒帜媳绷缴剑ǘ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韵译】:
汉文帝在西山构筑的望仙台,
今日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
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
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
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评析】:
这是平常的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诗中并无所谓寄托和感慨的。但诗切时切地切人,却十分到家。重阳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为投赠对象。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一气转合,就题有法。”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篇5:《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的诗词评析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解】: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谏椒帜媳绷缴剑ǘ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韵译】:
汉文帝在西山构筑的望仙台,
今日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
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
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
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评析】:
这是平常的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诗中并无所谓寄托和感慨的。但诗切时切地切人,却十分到家。重阳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为投赠对象。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一气转合,就题有法。”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作品赏析】:
重九登高,诗人所登的是汉文帝的望仙台,诗又是赠给县令的`,内容不能不受制约。但诗人有机地契合眼前所见的风景来抒发感情,对县令的揄扬含而不露,用陶渊明九月九日在宅边菊丛中逢王弘送酒来的典故,既切又工。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作者简介
崔曙(约704—739),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喜交游,与薛据等友善。工诗,人称其诗言词款要、情趣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传世之作有《瓢赋》,《全唐诗》存诗一卷凡15首。
篇6: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崔曙注释
【作品简介】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由崔曙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平常的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诗中并无所谓寄托和感慨的。但诗切时切地切人,却十分到家。重阳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为投赠对象。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一气转合,就题有法。”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篇7: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崔曙注释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解】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山分南北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韵译】
汉文帝在西山构筑的望仙台,今日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评析】
崔曙的《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一首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重九登高,诗人所登的是汉文帝的望仙台,诗又是赠给县令的,内容不能不受制约。但诗人有机地契合眼前所见的.风景来抒发感情,对县令的揄扬含而不露,用陶渊明九月九日在宅边菊丛中逢王弘送酒来的典故,既切又工。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作者介绍】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崔曙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代表作有《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奉试明堂火珠》、《途中晓发》、《缑(音gou沟)山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对雨送郑陵》等。其诗中“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等都是极佳的对句。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五)。
【英汉对照】
篇8: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韵译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散译
汉文帝在这里筑了一座高台,今天我来到台上时,太阳才刚出来。
三晋一带,山岭都向北蜿蜒而去;崤山二陵那里的风雨,都从东方袭来。
函谷关尹子潜修有道,又有谁知道呢?河上仙翁不肯留下,一去不回。
既然仙人难见,姑且就近找找陶渊明吧,让我们共饮菊花酒,喝他个酩配大醉。
注释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西南。刘明府容:名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高台:指望仙台。
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
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东:一作“西”。
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
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共醉:一作“一醉”。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某个重阳节,作者同友人刘明府容同登望仙台,作者欣赏着那壮美得风景,不禁浮想联翩,于是写下此诗,向友人寄出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
篇9: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翻译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注释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高台:指望仙台。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共醉:一作“一醉”。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篇10:《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鉴赏及译文参考
汉文帝在这里筑了一座高台,今天我来到台上时,太阳才刚出来。
三晋一带,山岭都向北蜿蜒而去;崤山二陵那里的风雨,都从东方袭来。
函谷关尹子潜修有道,又有谁知道呢?河上仙翁不肯留下,一去不回。
既然仙人难见,姑且就近找找陶渊明吧,让我们共饮菊花酒,喝他个酩配大醉。
【唐诗之《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赏析】相关文章:
1.唐诗之《宿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