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梅兰芳的故事
“kongkong20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名人梅兰芳的故事,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名人梅兰芳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名人故事:梅兰芳
名人故事:梅兰芳
梅兰芳 (公元1894—1961 年),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 “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 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 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 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 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 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 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 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 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 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 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 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 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 “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 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 《二 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路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 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
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 《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北京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 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 “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 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 时的 “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 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
“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 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
“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
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 《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
“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
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路。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 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 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 《天女散花》中的长绸 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外传》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
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 《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神话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 舞剧演出就好了。” 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 《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 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天神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 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神话世界,非常精彩。
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 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 “梅派”。1927 年,北京 《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 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公认。
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 “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各 国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
篇2:名人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二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路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篇3:梅兰芳的戏剧人生名人故事
梅兰芳的戏剧人生名人故事
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忘年交杨小楼自组了戏班。
杨小楼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被誉为“武生泰斗”,慈禧掌权时曾多次被邀至宫中演出,一时名声大噪。杨小楼的“戏份儿”比梅兰芳大。对这个问题杨小楼本人并不计较,倒是他的追随者提出,两人同拿头牌的戏份儿,但杨小楼应该再拿一份加钱,即每卖出一张票,杨小楼从中提成一角钱。这样一来,杨小楼的.收入就大大超过梅兰芳了。
梅兰芳只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较劲儿。杨小楼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优待。
一个寒冷的傍晚,梅兰芳到一位友人家吃饭。窗外,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枝摇摆不定。梅兰芳心情很差。原来,前一天杨小楼演《冀州城》,卖出去1000多张票,今天该梅兰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公不作美。梅兰芳忐忑不安,都想托病罢演了。在朋友的规劝下,他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坐车前往剧场。
刚走到剧场那条街,老远就看到大街两边挤满了汽车、马车和人力车,显然都是来看戏的。梅兰芳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的戏。于是,他振作精神,大步走进了戏院,只见里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原来,这天共卖出去1800多张票,不但超过了前一天的杨小楼,还打破了这个剧场开办以来的最高上座纪录。
第二天,杨小楼照例领到180块的加钱,但他却笑不出来了,“人家唱戏,咱拿钱,惭愧惭愧。”杨小楼是个正直又明事理的人,于是提出从此不再拿加钱了,与梅兰芳平起平坐,不搞特殊待遇了。
所以,人若是想要改变处境,最好的方法是在隐忍的同时提高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抱怨是最无用的。
篇4:名人故事:梅兰芳收藏火柴盒
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894—1961)生前有一种爱好:收藏火柴盒,其中有一只特别设计的火柴盒,火柴盒封面上印的是卓别林扮演的大 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磷面正好连接到希特勒的屁股处。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炸弹与地球仪象征着希特勒的好战,谁要使用火柴又必然会产生“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
这火柴盒的设计者,正是卓别林本人。
梅兰芳收藏这只火柴盒,还有一番来历。1941年的
《大 》在香港上映后,梅兰芳先后看了七遍。这种炸弹式火柴,就是“利舞台”首映《大 》时作为新片广告赠给梅兰芳的。此后,梅兰芳一直珍藏着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火柴盒。
篇5: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的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1.不计前嫌
在戏曲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个不成文的规习,即“一日为师,毕生为尊”。很多声誉卓着的优秀演员,出名成家乃至老迈年高之后,每当提起自己的恩师,无不毕恭毕敬感念良深。尽管自己地位显赫,享誉遐迩,尽管恩师当年责打过自己,苛待过自己,乃至用刻薄的话语挖苦和贬斥过自己,他们也都不计前嫌。这方面梅兰芳就是最好的楷模。
19刚满8岁的梅兰芳,经人介绍拜见一位姓朱的京剧前辈,想投其门下从师学戏。朱先生看他目光有些灰暗,缺乏光泽,便有点失望,但碍于介绍人的金面又不好推卸,于是勉强收了下来。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几个眼神示范动作让梅兰芳跟着学,但看他呆板迟钝,毫无灵气,便断定这一对“死鱼眼”不可救药。接着又以昆曲开蒙戏《思凡》教其演唱,前两句并不繁难,朱先生教了十几遍,梅兰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调,极不入耳。最后,朱先生把他臭骂了一顿让其回家,并断言“祖师爷没有赏给你饭碗,你没缘分吃这口饭”。
回家以后,梅兰芳又拜在一位姓乔的先生门下继续学戏。在乔师指导下他勤学苦练,发奋图进,每天对着坛子喊嗓子,望着飞鸽练眼神儿,看着古画学身段儿,面向墙壁念口白,通过一番苦练,终于练成绝艺,誉满京都。
一天,那位姓朱的`老师也来看他的戏,看毕大吃一惊,愧悔交集地来到后台向他道歉。梅兰芳当即跪倒在地上说:“师傅,您可千万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当初您骂我一顿,说不定我还没有今天哩!”接着问清楚朱先生的住址,第二天便拿着礼品登门看望。往后多少年来一直去问业求教,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朱先生多方照应和孝敬,直到这位老先生去世为止。
2.成名之谜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14岁便成名。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独创梅派风格。他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那么,梅兰芳是怎样成名的呢?
这要从吉林富商牛子厚说起。牛子厚酷爱京剧,对京剧这个行当很有研究,欢乐宴饮时,常请戏班子演戏助兴。
19,牛子厚为母亲祝寿,特地请来北京的“四喜班”献演。牛子厚与戏班子文武老生叶春善交谈,打算出资办“科班”,由叶春善在北京招徒组班,在北京、吉林两地轮番演戏。叶春善十分赞成,回京后就张罗组建戏班子,并从牛子厚三个儿子喜贵、连贵、成贵名字中各取一字,把戏班子合名为“喜连成”班。
叶春善演技高超,为人正派,他精心培育弟子,使得“喜连成”戏班很快享誉京华。少年梅兰芳也在戏班子学戏,他那时叫梅喜群。他祖父梅巧玲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兰芳自小受到艺术熏陶,幼年时便具有表演天赋。梅兰芳来到名角济济的“喜连成”班,虚心请教,刻苦练功,深得叶春善喜爱。
19,叶春善率“喜连成”班到吉林演出,牛子厚注意到旦角梅兰芳功底深厚,气宇轩昂,便向叶春善询问梅兰芳的来历。得知他艺人世家出身,带艺入班,牛子厚嘱咐叶春善要多加培养,帮他早日走红。
叶春善有意安排14岁的梅兰芳饰演《白蛇传》中的青蛇,并取得极大成功。牛子厚认为梅喜群这个艺名不够豁亮,为之改名“梅兰芳”并大作宣传工作,令“梅兰芳”这个名字一炮打响,在戏迷中广为传扬。“喜连成”班在由吉林返回北京途中,梅兰芳受到热烈欢迎,人们争相一睹当红名旦的风采。回到北京时,梅兰芳已成为红极一时的京剧名角儿。
篇6:梅兰芳练跷功的名人故事
梅兰芳练跷功的名人故事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小时候,相貌很平常,眼神还有些呆板,见人不大会说话。在他八岁那年,家里请来了一位有名的朱素云先生教他学戏。第一出开蒙戏《二进宫》,老师反复教他,还不能上口。朱先生见他进步太慢,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材料,再不教他了。朱先生临走时,将梅兰芳叫到跟前斥责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说完就拂袖而去。
梅兰芳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话像一根针刺疼了他的心。
他想,难道别人能学会的戏,我就学不会?难道我比别人少点啥?他暗下决心,非闯出个样子来不可。
不久,梅兰芳入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吴先生对梅兰芳的要求很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努力完成练功任务。当时,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着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来多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柱香的工夫。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因为一柱香烧不完,是不准下来休息的。为了练出过硬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经过一段基本功训练,梅兰芳的跷功有了很大长进。但他没有满足,又积极主动地设法增加训练难度。秋去冬来,他在庭院里找块地方浇了一个冰场,冰面光洁如镜,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兰芳偏偏要踏上高跷,到冰场上去跑圆场。高跷本来重心就高,支撑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兰芳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吴先生看了有些怜惜和心疼,就对梅兰芳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兰芳却坚决地说:“先生,您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先生无奈,只好让他继续练下去。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他晚年时曾多次说过:“幼年练跷功,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类刀马花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篇7:梅兰芳的故事精选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二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时的“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
“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
“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 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
“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
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
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舞剧演出就好了。”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世界,非常精彩。
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梅派”。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
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
19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日本人过去对中国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戏,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伦比的。”
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剧团为准备工作花了很多钱。1929年底,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打来电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有的朋友对梅兰芳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到美国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梅兰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
“那,你的意思是……”
“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
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如期在1930年1月到达美国。第一天演出完了,他对在美国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说:“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
“看不懂。情节太细了。”
梅兰芳激动地说:“张先生,请你帮我挑选剧目,一定要让美国人看得懂。如果我的演出失败了,中国的文艺也没有光彩呀!”
在张彭春等人帮助下,梅兰芳果断地改换了剧目,又加强了舞台的布置,突出了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原来不理解的,懂了。中国戏是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更深刻。”
梅兰芳先后到、纽约、、、演出,还会见了电影大师卓别林。东的两位艺术大师一见面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卓别林说:“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见了你,我简直认不出来。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电影上判若两人呢!”梅兰芳说。
1935年,梅兰芳又率团访问了苏联,同样获得成功,有时竟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他还与着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了面,交流了各自的艺术。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了世界。他自己也成为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文化使者。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看他的戏当成重要的内容。中国戏园里也出现了外国观众。
篇8:梅兰芳的故事精选
梅兰芳剃须首演庆祝抗战胜利
抗战时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梅兰芳在上海蓄须明志,甚至不惜自残,抵制日伪胁迫,坚决不与敌人合作。
1945年8月15日,梅兰芳从广播里听到了日本投降的喜讯。不一会儿,梅兰芳的挚友、学生也陆续来到梅家报告这个盼望已久的喜讯。在楼下客厅里他们看到梅兰芳手拿折扇,遮住了脸的下部,从楼上下来。吴震修笑着说:“你应该找个理发师来剃胡子了吧!”梅兰芳把扇子往下一撤,露出了八年前的面目,不但春风满面、唇须全无,而且灰色的西装、绛红的领带、雪白的衬衫、黑亮的皮鞋和花色袜子全是新的。他笑着对大家说:“今天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我首先剃净胡子,从头到脚换上了八年来没有穿过的新衣新鞋,我今天比孩子过新年还要高兴!”梅兰芳平常为了保养嗓子,说话声音柔和偏低,这一天却提高了嗓门,而且笑出了声。51岁的中年人竟笑得像年青人那样天真。两年前他就对冯幼伟说过:“总有一天日军会垮台的,到那一天我剃了胡子重新登台!”这话实现了。
几天后,梅兰芳对王幼卿(汪派老生王凤卿之子,梅葆玖的开蒙老师)说:“您给我吊吊嗓子,试试看。”王幼卿给他吊了几句《女起解》的散板和一段反二黄,八年没有这样唱了,梅兰芳感到使不上劲,异常吃力。第二天,俞振飞来问他吊嗓子的结果,梅兰芳愤恨地说:“嗓子又干又低,又没有底气,我完啦!”俞振飞说:“别着急,我带了笛子来,您唱昆曲试试看。”梅兰芳唱了两支昆曲,自己也不满意。俞振飞安慰他说:“唱昆曲还行,我们先唱一个时期,等嗓子唱开了再唱二黄。”梅兰芳攥着拳头在桌子上一按说:“对,我有幼功和30多年的舞台经验,只要下几年功夫,是能够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的。”以后他每天在家吊嗓、练功,并亲自到地下室检查戏箱。
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的庆祝会,在兰心剧场(后改为上海艺术剧院)和程少余演出了昆曲《贞娥刺虎》。
这是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八年后的第一次登台。尽管他的嗓音不够理想,身段不够自然,可观众不断的掌声,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这位有着高度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艺术家的热爱与尊敬。
庆祝胜利的演出刚一结束,各界人士要求梅兰芳公演的呼声,震动着梅兰芳的心。他何尝不想早日和观众见面呢?但由于抗战刚刚胜利,交通尚未恢复,梅剧团的大部分演员远在北平,不能立即南下,如何演出呢?好在姜妙香、俞振飞和“传”字辈的几位演员以及昆曲场面都在上海,演出还是不成问题的。
俞振飞亲自召请仙霓社“传”字辈的昆曲演员,又请刘仲秋、郭建英领导的夏声剧团和上海戏校“正”字辈的青年演员助演,电影界的费穆代为租定美琪电影院,并担任舞台装置和灯光设计,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那时,昆曲已呈衰落之状,有人担心这次演出效果不佳。谁知预售戏票时,三天的票顷刻卖光了,观众也不挑戏码。他们说:“只要看一看八年不唱戏刚剃了胡子的梅兰芳。”有的还向售票员请求说:“我们是从外地赶来看梅兰芳的,无论如何请卖给一张票。”
第一天开演前,美琪电影院门口聚集了无数人。这一期共演出了《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思凡》和《奇双会》五个剧目。
在这些日子里,上海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场合,谈的都是梅兰芳。既谈他息影八年后的表演艺术,更谈他蓄须明志的高尚情操。这位人民的艺术家以他精湛的艺术和高贵的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许与爱戴。
篇9:梅兰芳的故事精选
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
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赠与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随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显然,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如果你有好下场的。”
蒋介石的回复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兰芳看了字条,长叹一声,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梅兰芳再没和蒋介石来往过。
篇10:梅兰芳的故事精选
梅兰芳为喝倒彩的人三鞠躬
20世纪20年代,京剧《霸王别姬》红遍中国,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赢得很多人的喜爱。
一次,梅兰芳演出时。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随后,便起身离开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问起此事,有人劝解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您何必在意!”梅兰芳没再多言,而是托人打听到了老者的住处。
这天,梅兰芳来到老者住处,一见面便鞠躬说:“我戏演得不好。特来向您求教。”老者却一口回绝:“你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老者还是摇摇头,梅兰芳继续鞠躬恳求。老者这才说:“看你如此有诚意。我就指点一二吧。其实你演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你舞了男人的剑法,这与虞美人的身份不符啊!”梅兰芳听完,当即跪拜,向老人求教。
那之后,梅兰芳跟老者学习了男女不同的舞剑方法,并应用到表演中,收到良好效果。
【名人梅兰芳的故事】相关文章:
2.名人智慧故事
3.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4.名人故事读后感
5.高尔基名人故事
6.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7.名人立志故事
8.屈原名人故事
9.名人故事英文版
10.自信名人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