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诗——《岁日口号》
“浩宇是哈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元旦的诗——《岁日口号》,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元旦的诗——《岁日口号》,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元旦的诗——《岁日口号》
古今诗人在岁日歌咏的作品很多,唐代以“岁日作”命名的作品有:刘长卿的《岁日作》,包佶的《岁日作》(一作《口号》),顾况的《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等,较全面收录岁日作品的有宋·蒲积中汇编的《古今岁时杂咏》一书。《岁日口号》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岁日口号》原文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岁日口号》的作者简介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篇2:元旦的诗——《岁日作》
《岁日作》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岁日作》原文
更劳今日春风至,枯树无枝可寄花。
览镜唯看飘乱发,临风谁为驻浮槎。
《岁日作》的作者简介
包佶,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幼正、闰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因疾辞官,卒于故里。封丹阳郡公。天宝六年及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以佶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居官谨确,所在有声。
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斫(音卓,指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晚岁沾风痹之疾,辞宠乐高,不及荣利。
父包融,兄包何。佶与何俱以诗鸣,时称“二包”。诗一卷。
篇3:元旦的诗——《岁日作》
岁日作,是指在元旦完成的作品,也是诗歌名。 岁日,即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古今诗人在岁日歌咏的作品很多,唐代以“岁日作”命名的作品有:刘长卿的《岁日作》,包佶的《岁日作》(一作《口号》),顾况的《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等,较全面收录岁日作品的有宋·蒲积中汇编的《古今岁时杂咏》一书。
《岁日作》原文
建寅回北斗,看历占春风。
律变沧江外,年加白发中。
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
今日阳和发,荣枯岂不同。
《岁日作》的作者简介
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篇4:元旦的诗——《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①莲花漏:一种状如莲花的铜制漏水计时器,相传为庐山僧惠远所造。
②酴酥:即屠苏,酒名。
③东君:春神。
篇5:元旦的诗——《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的作者简介
毛滂,字泽民,北宋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间任杭州法曹(司法官)。受知东坡。徽宗政和中,任嘉禾(浙江嘉兴)知州。有《东堂词》。
篇6:关于元旦的诗——《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作者简介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篇7: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己酉岁九月九日》
[说明]
己酉岁是晋安帝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九”与“久”谐音双关,所以古人喜爱这个节日,希望能得长寿。但诗人值此之际,看到的是万物衰飒凋零,于是不禁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故悲从中来,难以自抑,最终仍是以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来自我安慰。此诗前半写景,后半言情,可谓景为情设,情因景起,且秋景如画,含情独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1)。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调(2)。
清气澄余滓,沓然天界高(3)。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4)。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5)!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6)。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7)。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8)。
[注释]
(1)靡靡(mǐ米):零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己晚。凄凄:寒冷的样子。交:交互,交加。
(2)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3)余滓(zǐ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沓然:深远的样子。
(4)丛雁:犹群雁。丛:聚集。
(5)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寻绎:原指反复推求,这里是推移、更替的意思。劳:劳苦。
(6)没:指死亡。焦:焦虑。
(7)称(chèn趁):适合。陶:喜,欢乐。
(8)永:延长。《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译文]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调。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赏析]
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然而由于诗人的高超朴真,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而是浑然一体,一样的自然洒脱。陶渊明写秋,可谓一绝.
这首诗是公元4(义熙五年)重阳节作,前八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描写时景。
第一、二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写的是九月已是暮秋,凄凉的风露交相来到。“靡靡”,渐渐的意思。用这“靡靡”与下“凄凄”两个细声叠词,似乎也传出了深秋特殊的气息,这两句是概括描写,点明秋天将尽,风霜时下,定下凄清寒凉的基调。
下两句写园林,“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有顽强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长了,园中树木也纷纷凋零,这见出秋气摧败零落的厉害,“空自”,含有无可如何之意。这二句是凄凄风露交的结果之一,是前二句的续写,也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悲悼。
再两句写天空,“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抬眼望去,只见清凉的秋风澄净了空气中本已不多的尘埃,天界显得多么高远,正所谓天高气爽啊!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觉两个方面,这“杳然天界高”中就显出了目接秋空时那种新鲜感、那种精神的超旷感。这二句着重写静,得力于作者炼字之功,犹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鸟瞬欢新节,泠风送馀善”之类一样清新,只是格调显得凄凉一些。
下面两句写“群动”,“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秋末有似哀鸣的几声蝉叫已然尽绝了,众雁早在云霄列阵,已然呜叫着从北方迁而来。这一息一鸣,把节序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了,那嘹唳的雁声又最能引发人的悲凉意绪。这二句是写动,述时光消逝得快;又借蝉雁哀鸣,写作者的哀感。这三个层次的描写,空间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历历分明。
后面八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是感想。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万化”,万物的变化。“寻绎”,连续不断。万物演化变迁,那是循环往复的`,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这是指上面所写的那些变化。于是自然联想到人生。人生没有不忧劳的。正如后来欧阳修所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万事万物都在生生灭灭,人也如此,人的生命总有终结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纠缠过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何况今天是重阳节,这是个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征长久,这就更能激起他的忧生之嗟了。
下面他说:“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这个“焦”字把那无可名状的痛苦表达出来了。然而,万物变迁,自古皆有灭亡,想念起来心中有如焦焚。写到这里可以说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但他又是个通达的人,他不会像阮籍那样作穷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绪的精神支柱,委运任化,顺乎自然。
最后他写道:“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说: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没有啊!所以,姑且饮此浊酒吧,饮酒之中可暂得快乐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永)今朝吧。执着于“今朝”,把握这可以把握的实在的人生。最后二句意谓恢复到千载之前的淳真社会已然不可料想,那么,只有欢度今朝,自我完善了。这样他就可以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浇愁”,但并不怎么勉强。重阳节的习俗就是喝酒,这个应节的举动正好作了他消解万古愁的冲剂。
篇8: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顾况,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的意思,岁
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顾况,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的意思,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赏析 -诗词大全
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作者:顾况 朝代:唐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篇9:岁日作一作口号,岁日作一作口号包佶,岁日作一作口号的意思,岁日作一作口号
岁日作(一作口号),岁日作(一作口号)包佶,岁日作(一作口号)的意思,岁日作(一作口号)赏析 -诗词大全
岁日作(一作口号)作者:包佶 朝代:唐 更劳今日春风至,枯树无枝可寄花。
览镜唯看飘乱发,临风谁为驻浮槎。
篇10:己酉岁九月九日古诗词
己酉岁九月九日古诗词
古诗原文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译文翻译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注释解释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己晚。
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丛雁:犹群雁。丛:聚集。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没:指死亡。
称(chèn):适合。
永:延长。《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陶渊明归园田居躬耕已四年余。去岁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已就治”,重新恢复了乡间常规生活。又是重九暮秋,伤时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纷争的官场,归耕于寂静的田村,时感的强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后下世,渊明十分哀伤,常触发人生短促之慨。
诗文赏析
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然而由于诗人的高超朴真,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而是浑然一体,一样的自然洒脱。陶渊明写秋,可谓一绝。
这首诗是公元4(义熙五年)重阳节作,前八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描写时景。
第一、二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写的'是九月已是暮秋,凄凉的风露交相来到。“靡靡”,渐渐的意思。用这“靡靡”与下“凄凄”两个细声叠词,似乎也传出了深秋特殊的气息,这两句是概括描写,点明秋天将尽,风霜时下,定下凄清寒凉的基调。
下两句写园林,“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有顽强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长了,园中树木也纷纷凋零,这见出秋气摧败零落的厉害,“空自”,含有无可如何之意。这二句是凄凄风露交的结果之一,是前二句的续写,也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悲悼。
再两句写天空,“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抬眼望去,只见清凉的秋风澄净了空气中本已不多的尘埃,天界显得多么高远,正所谓天高气爽啊!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觉两个方面,这“杳然天界高”中就显出了目接秋空时那种新鲜感、那种精神的超旷感。这二句着重写静,得力于作者炼字之功,犹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鸟瞬欢新节,泠风送馀善”之类一样清新,只是格调显得凄凉一些。
下面两句写“群动”,“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秋末有似哀鸣的几声蝉叫已然尽绝了,众雁早在云霄列阵,已然呜叫着从北方迁而来。这一息一鸣,把节序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了,那嘹唳的雁声又最能引发人的悲凉意绪。这二句是写动,述时光消逝得快;又借蝉雁哀鸣,写作者的哀感。这三个层次的描写,空间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历历分明。
后面八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是感想。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万化”,万物的变化。“寻绎”,连续不断。万物演化变迁,那是循环往复的,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这是指上面所写的那些变化。于是自然联想到人生。人生没有不忧劳的。正如后来欧阳修所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万事万物都在生生灭灭,人也如此,人的生命总有终结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纠缠过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何况今天是重阳节,这是个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征长久,这就更能激起他的忧生之嗟了。
下面他说:“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这个“焦”字把那无可名状的痛苦表达出来了。然而,万物变迁,自古皆有灭亡,想念起来心中有如焦焚。写到这里可以说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但他又是个通达的人,他不会像阮籍那样作穷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绪的精神支柱,委运任化,顺乎自然。
最后他写道:“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说: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没有啊!所以,姑且饮此浊酒吧,饮酒之中可暂得快乐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永)今朝吧。执着于“今朝”,把握这可以把握的实在的人生。最后二句意谓恢复到千载之前的淳真社会已然不可料想,那么,只有欢度今朝,自我完善了。这样他就可以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浇愁”,但并不怎么勉强。重阳节的习俗就是喝酒,这个应节的举动正好作了他消解万古愁的冲剂。
篇11:陶渊明的重阳节诗《九日闲居》与《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的重阳节诗《九日闲居》与《己酉岁九月九日》
《九日闲居》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序: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说明〕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此时菊花盛开,古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认为可以益寿延年。陶渊明于酒有着特殊的嗜好,他在《读山海经》其五中说:“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然而值此重阳佳节,诗人面对满园盛开的菊花,却无酒可饮,看来已是生活桔据,酒米乏绝。因而诗人深为感慨,写下此诗以寄情怀。从诗中“空视时运倾”、“淹留岂无成”等句可以看出,尽管诗人闲居,但内心并没有完全平静,他还是有所关心、有所追求的。
〔注释〕
(1)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
(2)醪(lao 劳):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i 米):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
(3)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4)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5)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
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6)露凄:秋霜凄凉。暄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7)这两句是说,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以上四句写秋之佳景。
(8)祛(qu 区):除去。制:止。颓龄:衰暮之年。
(9)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尽。
(10)尘爵耻虚罍(lei 雷):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11)敛襟: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12)栖迟:游息,指闲居。
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
〔译文〕
我在家闲居,喜爱“重九”这个名称。秋菊满园,但无酒可饮,徒然地欣赏秋菊,写下此诗,寄托我的情怀。
短暂人生愁绪多,世人无不好长生。
日月运转又重九,
举世人人爱其名。
夏去秋来霜露冷,
秋高气爽天空明。
南去燕子无踪影,
北来大雁阵阵鸣。
饮酒能消百般虑,
品菊可使年寿增。
悲哉茅屋清贫士,
空叹佳节去匆匆。
酒杯生尘酒壶空,
秋菊徒然自繁荣。
整襟独坐闲歌咏,
遐想顿时起深情。
隐居闲适多乐趣,
难道竟无一事成!
《己酉岁九月九日》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说明]
己酉岁是晋安帝义熙五年(409),陶渊明四十五岁。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九”与“久”谐音双关,所以古人喜爱这个节日,希望能得长寿。但诗人值此之际,看到的是万物衰飒凋零,于是不禁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故悲从中来,难以自抑,最终仍是以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来自我安慰。此诗前半写景,后半言情,可谓景为情设,情因景起,且秋景如画,含情独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1)。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调(2)。
清气澄余滓,沓然天界高(3)。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4)。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5)!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6)。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7)。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8)。
[注释]
(1)靡靡(mǐ米):零落的样子。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
己晚。凄凄:寒冷的样子。交:交互,交加。
(2)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3)余滓(zǐ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沓然:深远的样子。
(4)丛雁:犹群雁。丛:聚集。
(5)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寻绎:原指反复推求,这里是推移、更替的意思。劳:劳苦。
(6)没:指死亡。焦:焦虑。
(7)称(chèn 趁):适合。陶:喜,欢乐。
(8)永:延长。《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译文]
衰颓零落秋已晚,
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稀疏渐枯萎,
园中林木空自调。
清澄空气无尘埃,
天宇茫茫愈显高。
悲切蝉鸣已绝响,
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
人生怎能不辛劳!
自古有生即有死,
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
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年之事无需知,
姑且行乐尽今朝。
篇12:元旦的诗——《元日》
《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元日》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 :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元日》的诗意/《元日》的意思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元日》赏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元日》的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元旦的诗——《岁日口号》】相关文章:
3.志愿者日口号
4.警营开放日口号
5.世界湿地日 口号
6.世界肥胖日口号
8.世界急救日口号
9.湿地日宣传口号
10.六五环境日口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