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

2023-11-19 08:10: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368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

篇1:试论象征的坐标—论阿波里奈尔诗歌的现代性论文

试论象征的坐标—论阿波里奈尔诗歌的现代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阿波里奈尔诗歌艺术

论文摘要:从艺术主张、艺术题材及风格和艺术手法几个方面简要论述阿波里奈尔诗歌中呈现的显著的现代性。

在法国诗歌史乃至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法国现代派诗阿波里奈尔都是一座里程碑厂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现代性的伟大坐标,众所公认的西方现代派的先驱。吉约姆阿波里奈尔(Juillaume,1889-1918),是20世纪第一个伟大诗人,是20世纪诗歌道路第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他以其思想、才情、智慧敏锐开拓了20世纪崭新的诗歌理论视野、指引诗歌宙i潮流的方向。在他的身上、在他孜孜不倦的创作中,存在着显著的现代性的标志。仅从艺术主张、艺术题材及风格和艺术手法几个方面简要违其诗歌中呈现的这种显著的现代性。

1艺术主张

19,年仅24岁的阿波利奈尔献出在法国20世纪诗坛上将要算是最出色、最重要的一个诗集《烧酒集》。这部别开生面的诗集的问世,令久久沉浸在陈旧诗劲双气中的人们耳目一新。它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一种新追求,继承了法国诗歌爆冲屯粹、最直接的于拿究;既有精雕细琢,又自然、强烈、粗朴,而与传统成分并存的,则是浓重的现代色彩。其现代色彩既来自法国前期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及兰波所首倡的应和、通感、默启、暗示的艺术,也来自诗人发韧于对20世纪现实生活节奏与速度的敏感之中的对诗歌动感的追求,还来自他在诗歌的语言与形式上的反传统精神与急进的艺术主张讨也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的艺术自由,千万不要模仿,希望年轻人破除迷信,推陈出新。从放弃诗歌的标点符号,只根据呼吸的停顿与内心情感的起伏来划分诗节,到无视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界限、不拘于诗的句形,棵用民歌谣曲的风格与俗词但语,甚至在19的讲稿《新精神》中留下了他的文学遗嘱,提出了对现代艺术的批判继承的问题:寄希望于排印技术的改革,使诗歌成为一种以视觉画面作为抒清表达的方式,提倡借鉴电影的艺术手法,消除时空的距离,让真实和虚幻同时并存与作品中,不可能成为可能。凡此种种,都表明了阿波里奈尔作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诗人的才情、智性与勇气,对整个20世纪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艺术题材及艺术风格

阿波里奈尔一生坎坷,他恋爱多次,却多次失恋。从20岁到30岁人生的黄金时光,失恋在他的生活感受上扫上深深的烙印,诗人犹如在痛苦中孕育新生厂-次次从挫败中追怀、反省、奋起、觉悟、净化,在一连串不断的打击中炼就了他纯粹的个人品质与黄金般闪耀的诗歌。他个人的忧郁色彩与悲剧情调,却不意中就已超越了凡人庸常的生命体验、在痛苦的生命体验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成就了一系列伟大的艺术诗篇。

《钊浇酒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题材来自失恋,源泉基本来自于他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与体验。痛苦和惆怅成为他第一个诗集,也是他诗歌创作中最主要的部分。这里,不仅仅诗歌题材的问题,更是诗人全部人生经历与感受的深刻所在,经过艺术的构思与加工产生的是心血的凝结。诗人置身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巴黎这个州圣陆离的人生大舞台上,目睹变幻人生,如梦年华,经历了如同烈火焚烧般的地狱人生与恋情,他不仅多次失恋,也同时被世人误解,曾被无辜卷人巴黎罗浮宫艺术珍品失窃事件,他曾参加作战,亲历过战争的阴影与监狱的黑暗,果真是饱经换患难、命运多外。也正因如此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他的观察与视角广泛深人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具有极其生动的现代意味,描绘了变幻日期的历史社会图景。他的诗也因其选材的边缘性加之表现手法的现代性而具有庄严、华丽、探情而永巨的艺术又沸。在《伙水仙》里,他称‘‘你的眼睛像秋水仙啊深紫包像这秋天像这花里的黑眼窝游的眼睛也慢慢毒化我的生活”,在《克洛蒂尔德》中,“你恋的倩影逝去千万要追逐挽留”,在《茨冈女人》中,“沉重爱情如耍熊……左上何必讨苦吃。在《腊的号角中》,“每一一个不相干的鸡毛蒜皮吮不使我们的爱情凄婉”,在性命献给爱》中,“爱已在你的双臂中死去游忆起曾与它相逢”。这些诗句出自作者流血的心口,优郁悲伤,真挚感人,深刻细刀成池刻画出了现代人身处物质诗歌中面对那种面对爱情却心灵枯竭、精神冷漠、彼此隔绝的痛苦难堪的心理处境。创吧在爱情中的痛苦感受与心理,自然很快就扩充到人生之中,似一滴浓墨在纸上迅速渲染为一片阴暗,既然“假面具成群地过去政瑰花水漂流,’(《我的秘密》),“我之所见的人生社会也就无不一片萧瑟阴沉了。放眼世界,这是一个戴着重负的世纪,”惟有两三人投有戴上锁链,’(《锁链》),而作者的人生正如”好种爱在相互碰撞(《凋残的暮色》)。这些语言虽然色调灰暗,但联系其身世背景与所处时代,却又令人不得不为其充满象征意味的句子所感染。 诗外困肠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米拉波桥》,更是充分展示了阿波里奈尔诗歌艺术的精髓,通感的象征艺术。《米拉波桥冲-要表现的是失恋后的惆怅凄凉的心绪与起伏难平的情感,但它与传统爱情诗不同,它并没有去铺陈渲染作为爱情失意者的感情本身,而是代之以桥头两人对面而立的静止画面,而桥下的流水哗哗流淌,日夜不息,更突出这种对面凝视所包蕴的巨大情感力量,诗歌的描叙艺术转化为绘画的造型艺术,而三幻查型的材料仍然是语言。不论怎样,在这首诗里,他所选择的一个故事,一个过程,一种感情,都是由一个耐人寻味的静止的画面来包涵着、代表着、象征着的,在艺术仓咋的选材上具有精当凝练、动儿魄的效果。

阿波里奈尔优郁的血液里也包含着浓烈的“流浪”意识月岛或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是资本主义大都会里的”无根的流浪人。坎坷的身世背景决定了他身上流淌着优愁与流浪的血液,作为一个私生子,他没有父亲。随母亲来大法国,直至逝世前两个月才获得法国国籍。“无家无国”的强烈无根之感使他在生活中失去归属感与安全感,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他的生存状态。诗人自少年时于腿就过着独自谋生、浪迹社会的生活,由寸城市都会中的种种人生景象也有了深刻的感受。他诗的题材、诗中的形象、灵感,往往来自于城市,特别是来自巴黎,他像一个科湘街头的行吟诗人,不少诗作都取材于城市生活,如《区域》、《夜晚》、《檬帕纳斯》都充满了城市的形象,发散出浓厚的20世纪城市生活的气息,近似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这一定程度上是对巴黎街头景象的描绘。在现代文明的这个大地狱里澎变人海,沉浮不定的生存状态带给他的痛切感受是可想而知。他诗中城市的阴影、战争的阴影、要比光明浓厚得多。他的诗构成了zo世纪初期生活现实阴暗的`写照,也正因其诗歌产生于漂泊沉浮的亲身经历中,诗人经过头脑与心灵的映照与酝酿,也就更能把其深切的体验以生花妙笔带人诗里。触目的形象、尖锐的情绪、浓烈的色彩随处可见,“我像狂人一样生活但年华流淌”、“一角夜空狰狞面“我看见巴黎已经醉醉醚酉踏的月亮有一副疯子的嘴唇”等等。这一切富有强烈刺激性的语言形成了他如同烧酒样浓烈的艺术风格。

3艺术手法

在他的著名诗篇《米拉波桥》和佚恋者之歌》中,都能看到这种典型的通感的象征艺术。在《失恋者之歌》中,他把自己的感情坎坷转化为意象,转化为象征,这象征是一个游荡者,他湘于巴黎的蒙蒙大雾之中,到苗衣兜四处游荡,在城市的屋海之中放声悲歌,恨不得周围房倒屋塌,大火焚烧,他眼中的女性带着爱情的假面具,让他浑身带有血的伤痕,心象无底洞,阴影与他相随,他在巴黎街头放声悲歌,歌尽天下曲调……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形象性的象征中,失恋痛苦的各个方面的意味,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别具一柏的体现。其后,他多次在诗歌中以燃烧的火场象征自己的生活,以巴黎上空两架互相搏击的飞机象征青春与未来的冲突,以斯芬克斯成群象征世界。以花枝招展的女人象征19,以美丽的棕发女郎象征艺术创作的美神。所有这些深具象征意味的诗歌意象,其表现力之强大、联想之丰富、艺术手法之新颖、艺术魅力之强大,历来在诗歌创作史上都是少见的。

尽管在他的诗歌中,依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灰色调与神秘色彩,但却是通向象征主义与梦幻、潜意识的一扇窗户。阿波利奈尔的诗歌极大丰富、真实、大胆、淋漓尽至地展示了20世纪现代人类的复杂心灵图景和社会生活画面,具有不可否认的激进的现代性。他位于从20世纪象征主义诗歌向超现实主义过渡的历史潮流之中,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是继承与创新集于一身的诗人,以其充满现代精神的诗作成为法国20世纪名符其实的大诗人。

篇2:论《麦田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论文

论《麦田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论文

一、引言

《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生涯的顶峰之作。小说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美国青少年的喜爱,他们认为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人们都被这个带着鸭舌帽,满嘴脏话,却心存善良的小男孩所深深吸引,塞林格也一度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他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也是最早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各种文学评论中主人公霍尔顿常常被看作是“愤青”的同义词。实际上,在塞林格的笔下,主人公霍尔顿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他排斥庸俗、虚伪的世道,但现实就像被放大的苍蝇的腿毛,使他不得不去适应。他既痛恨长大,却又对现实无能为力。

虽然《麦田的守望者》问世之初备受青少年追捧,但战后的美国社会却对《麦田的守望者》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而批评则多是书中充斥大量的道德败坏、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时至今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界从小说的语言运用、霍尔顿矛盾且彷徨的心理等方面从语言学、叙事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研究塞林格以及这部小说提供了新鲜的养料。笔者认为,《麦田的守望者》能够成为美国文坛深受影响力的小说,其写作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入手,对《麦田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以使读者更加了解小说的主题,贴近这个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心灵。

二、象征主义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一)对成人世界的控诉

二战后,美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战争的破坏性和杀伤力远远超出人们的复原能力,人们的恐惧感与日俱增。青少年也没能逃脱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病痛,形成了“垮掉的一代”。然而他们并没有真的“垮掉”了,而是以重铸美国社会和文化为己任,痛斥这个虚伪且不道德的世界。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天真的。塞林格的这部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层悲剧主义色彩。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他并不认为前途如康庄大道般平坦,反而强烈地感到未来残缺不全。他对虚伪的成人世界嗤之以鼻;他孤独、彷徨、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是二战后精神受压抑的青少年的代言人。这样看来,他嘴里总“不干净”,其实是在用不雅词语来唾骂成人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霍林格巧妙地构造出一片麦田和陡峭的悬崖,让霍尔顿梦想成为一个保护其他小孩以免坠入悬崖的麦田守望者,有着深刻的寓意。

事实上,《麦田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题目本身就是个象征。它第一次出现是在第16章,当一个小孩在路上边走边唱《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时,霍尔顿羡慕不已。

在第22章霍尔顿当妹妹菲碧问他最喜欢做的事时,他再次想起了罗伯特・彭斯写的诗《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不管怎样,我老师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个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16岁的霍尔顿排斥成年人的世界,他的梦想就是想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在麦田里玩耍的小孩子不致跌入悬崖。由此,麦田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麦田是童年的象征,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代表了小孩子纯洁的童真世界。孩子们在麦田中玩耍,很容易被高高的麦子挡住视线,看不到边缘,在麦田里失去方向。霍尔顿认为儿童是纯洁无暇的,而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虚伪与狡诈。他的理想就是成为无邪“麦田”的守望者,在孩子们靠近悬崖边时把他们拉回来,保护他们不失足跌落悬崖。

(二)对童年纯真的向往

霍尔顿虽然离经叛道,但其实内心充满着对童年时代的不舍和向往。他看透了虚伪的成人世界,越是愤恨,就越想逃离,对纯真也就越渴望。这一点无疑也从小说的象征意象中体现出了来。

同样还是在小说的第22章中,霍尔顿想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做的就是再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它捉住……”悬崖在小说中同样也被赋予了象征含义。悬崖的一边是麦田代表的童真世界,而另一端就像霍尔顿心中的成人世界一样深不可测,充满着恐怖的气息。霍尔顿害怕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失足跌落崖底,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守望麦田的人,防止小孩子跌进虚伪欺诈成人的世界。

三、象征主义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象征主义不但对小说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对人物塑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塞林格别具匠心地把麦田、悬崖、红色猎人帽赋予了新的含义,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一)红色的猎帽

事实上,霍尔顿的名字很大程度上与“帽子”有关――在英语中“Holden”是“Hold”的过去分词。这就意味着霍尔顿想要紧紧地握住过去,也就是他少年时的纯真。一方面,虽然霍尔顿承认戴着这顶红色帽子“显得十分粗俗”,但他仍然对它爱不释手,认为它“这么戴看上去挺美”,他不屑于传统的审美,从而避开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这足以看出霍尔顿的反叛性格。他不时要将“鸭舌帽转到脑后”,渴望暂时躲进儿童似的的纯洁中,努力远离成人的肮脏世界,甚至变成一个称职的“麦田守望者”。另一方面,现实是残酷的,面对日益浑浊的成人世界,霍尔顿无不感受到孤寂、彷徨、痛苦。尽管努力不想成为“不纯洁”的成人,他还是无能为力地滑到了“悬崖”边,无不痛苦地接受着自己已经成为成人这个事实。此时的`霍尔顿唯有正视事实,渴求他人的认可,所以他有时又选择将“那顶鸭舌帽的鸭舌转到前面”。小说的结尾,霍尔顿看妹妹菲碧玩旋转木马时也戴着这顶猎人帽,而此时他却将帽子转到了前面。亲身体验加上妹妹的变化使他意识到:现实不可扭转,每个人都得长大,无力地抓住过去是不切实际的,唯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放手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以后。

(二)电话

电话在生活中是个极其普通的东西,即使是在二战后的美国,电话对于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霍尔顿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但在塞林格的巧手下,他还是赋予“电话”神秘的色彩,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电话”经常出现。霍尔顿常常希望能够给某个人打个电话,但每当他拿起电话时,想到每一个他能打却不可以打电话的人,就只有失望。电话本是人们用来联系、沟通感情的工具,有了电话,人们的感情得以维系。然而小说中,电话象征着霍尔顿孤独与无依,他强烈渴望与别人倾诉的心愿总是无法实现,他能逃离充满虚伪、黑暗的学校,却不能逃脱孤独。电话在刻画霍尔顿孤寂方面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中的电话与现实生活中的电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塞林格用电话来反衬,使我们读者感受到了一颗痛苦、寂寞的内心。

(三)鱼和鸭子

战后的美国人生观和道德观颠覆了以往,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万事万物的标准,人们变得唯利是图,所有这些如冷冰一样,覆盖了整个社会。人们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无法逃避,就像永远无法避免冬天来临一般,唯有接受,改变自己顺应堕落的社会,变得麻木不仁。他们就像中心公园里的鱼,即使天气再冷也要呆在冷冰之下,因为它们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池塘。它们有能力去适应坏天气,因为这是他们的宿命;对于战后的成人开说,他们也有能力顺应改变了的世界,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宿命。由此可见,小说中的鱼象征着战后麻木不仁的美国人。

中心公园的鱼在冬天的冷冰下生存,且能找到食物。然而与鱼不同的是,鸭子对周围环境却是很敏感的,它们忍受不了冬天寒冷的气候。霍尔顿经常担心这些鸭子无法度过冷冬。霍尔顿的情形与这些鸭子很像,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世界中,他被别人认为是不正常的,让他适应也似乎毫无可能。这时,霍尔顿就会对他自己的命运极其堪忧。显而易见,鸭子在小说中象征着脆弱的内心。

(四)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红色

红色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许多与霍尔顿有关的东西都被塞林格“染”成了红色――他最为喜爱的红色猎人帽,深爱的弟弟艾里和妹妹菲比的红色头发,简的红白相间的毛衣等等。

颜色是与其他事物联系的一个重要信号。伍蠡甫说象征是“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而却优势很精确的感情”。由此看来,塞林格在小说中频繁使用红颜色,并不是一个偶然。红色在色彩学中属于暖色,它会给视网膜强烈刺激,并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让你联想到反叛,热情和危险。它象征着激烈的情感,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强烈的欲望。这些品质在霍尔顿的身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他追求真理、爱和自由。在他内心深处,艾里聪明惹人喜爱,代表了真理、公正和道德,菲比纯洁善解人意,代表了孩提时的天真与纯洁,也是他丢失的童年时代的见证。同时,他们的头发都是红色的,从而也都是美好的象征。红色惹人注意,霍尔顿总爱戴着红色的猎人帽,无非是想引起他人的关注,即使堕落到了成人世界,他还是想像孩子一样,能够得到别人的重视与关心。简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虽然她不够漂亮,但她却代表了霍尔顿心中女子的形象。在他心里,仍然依稀记得简几年前穿过的红白相间的毛衣。此时,红色是热情和活力的象征。在塞林格的笔下,简是个单纯、有活力的女孩,霍尔顿对简深深的爱恋代表了他对活力的追求。

四、结语

麦田不仅存在于儿童世界,我们大人又何不渴望一片纯真的麦田呢?在塞林格的笔下,种种象征意象如同活了一般,以一个少年童心的破碎,表达了对麦田的渴望。塞林格正是以霍尔顿的鲜血雕刻出了一个美丽的梦。

这些意象旨在把小说中看得见的事物背后所隐匿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即利用意象与意义之间的联想性和相关性来展示事物背后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它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隐藏在镜子后那些看不见的人、物、事,活生生地将一个濒临于儿童与成人,纯洁与颓废,向往自由,追求真理的青少年形象摆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对这个在成长的惊痛中挣扎的男孩有着丝丝怜悯。

篇3:论哈代女人诗歌论文

论哈代女人诗歌论文

摘 要:该文探讨了英国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和他一生中几位重要女人之间的关系乃至情感纠葛,是她们丰富了哈代的感情生活,并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哈代 情感纠葛 创作源泉

英国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在世的八十八个春秋中,有诸多女人对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其祖母、母亲、妹妹、发妻艾玛、续弦之妻弗罗伦斯、儿时倾慕对象哈丁、初恋情人伊莱扎,表亲恋人特里菲娜、红颜知已亨尼卡夫人、晚年朋友艾格尼丝等不一而足。本文将着重探讨和哈代有过感情纠葛并进入他诗作的女人。哈代不仅是位才子,亦是个“情圣”,这使其感情生活注定与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进入哈代感情生活的第一个女人,更确切地说是女孩,是露伊萨·哈丁,哈代儿时的倾慕对象。哈丁是哈代的邻居,但内向的哈代却羞于向哈丁吐露自己的爱慕之情,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便是哈代的一句见面寒暄。不过纵使哈代勇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两者之间家庭背景的差异也会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因为哈代出身贫寒,而哈丁却是大家闺秀。哈代内敛的性格和卑微的出身使一番本该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描述的爱情遭到扼杀。后来哈丁去城里读书,哈代也曾试图去找过她,但无果而终,之后两人便断了联系。哈丁终生未嫁,于1913年去世,被葬在离哈代的发妻艾玛坟墓不远的地方。哈丁的去世激起了哈代往日的情思,他写了几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在《露伊》一诗中,站在斯丁斯佛墓地的哈代在悼念亡妻的同时,亦忆起昔日活泼可爱的哈丁,叹只叹两个生前并不相识的女人,都在哈代的生命中走过,如今又都先其而去,长眠于同一块墓地。哈丁在哈代的印象中一直是那个美丽可爱、楚楚动人的邻家女孩形象。在《过路人》一诗中,哈代更是以哈丁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哈丁先是叙述了哈代每天都穿戴整齐地从她的窗前走过,每当她对他微笑,哈代便像个女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可是后来哈代不再走过她的窗前,于是她认为他一定是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诗中的哈丁把哈代称为“我爱的那么真的少年”。这也许是哈代的一厢情愿,但从某种角度上反应了他对哈丁曾经有过的那份执着的爱。《写给小巷里的露伊萨》作于哈代临终前,可见哈丁在其心目中的影响颇深。诗中哈代希望儿时的那一幕幕能重现,让哈丁和他再一次在那空荡荡的小巷里相遇,那么他一定不会再次让机会从身边溜走。诗歌结尾处哈代表达了死后能同哈丁再相遇的愿望。正所谓“憾生前不能结连理,愿身后化作鬼魂聚”。

哈代生活中第二位重要的女人是伊莱扎·尼科尔斯,可以算是其初恋情人。他们于1863-1867年交往,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这其中伊莱扎对哈代的爱更深、更强烈,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意味。但后来伊莱扎发现哈代更加喜欢她年轻漂亮的妹妹玛丽·简,于是两人便不欢而散,当然哈代跟简也未有什么发展。哈代后来写了一组题为《她对他说》的诗来谨记两人之间的那段情。其中第一首最后一节写到:“可知我对你痴情永不移——/愿以自己性命免你苦疾”。第二首第二节写到:“那么你也许会停住脚步,想到:‘可怜的女人!’/ 然后发出一声叹息——作为丰厚的回报/……/给一位可以甘愿为你放弃自己一切的女人”。第三首开篇便直抒胸臆:“我将会对你忠贞不渝;是的,忠贞不渝!”。第四首是当伊莱扎发现哈代移情后的肺腑之言:“爱你多深我不知,一生也无从得晓/否则我会愈发地爱你/但有一点我明了,我的生命与你的/本是分离的,却因彼此痴迷而融合在一起”。诗中无不透露着伊莱扎的深深爱意和哈代的丝丝悔意。唯只叹“痴心怨女终被负,负心之人悔当初”。

第三位女人是特里菲娜·斯巴克斯。她是哈代的表妹,比他小十一岁,所以笔者称其为表亲恋人。1867年,二十七岁的哈代爱上了十六岁的特里菲娜,随后两人定下终身,特里菲娜也公开佩戴着哈代送给她的订婚戒指,而且据说特里菲娜还于1868年为哈代生下了一个儿子。(参见洛伊斯·迪肯和特里·科尔曼的《天意和哈代先生》)但是1870年哈代的一次康沃尔之行改变了他的初衷,使他移情别恋,爱上了艾玛。1873年特里菲娜主动解除婚约,一段美好姻缘就此告终。但是哈代在由其第二位妻子捉刀的《托马斯·哈代传》中完全隐去了这一重要的插曲,好像在刻意回避着什么。特里菲娜去世后,哈代亦写了数首诗来悼念她并追忆二人的恋情,但都未直接提及其名。《思念菲娜:惊闻其辞世》是特里菲娜去世后哈代写的一首悼亡诗,也是唯一暗示其名字的诗。诗中哈代把她称为“我失去的珍品”,其悔意不言自明。他不知道特里菲娜的晚年生活如何,是忧伤还是快乐?是才能和怜悯之心相伴甜蜜生活,还是生活之光黯淡,布满不幸灾祸?总之他知之甚少。尽管哈代未曾为她写过一行诗,不曾拥有她的一根秀发,不曾了解她的晚年生活,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部分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在《她的不朽》一诗中,哈代加入了超自然的元素,特里菲娜的鬼魂被赋予了话语权。她说自己已去世多年,已没有几个人记得她:丈夫续弦;孩子们的爱献给了继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不在乎来见她的魂灵,直到她去世了才知道谁最在乎自己。她对哈代说:“幽灵只有在懂得铭记的人的头脑里 / 才有不朽;/ 你活着,我就活着 / 你死了,也把我扼杀。”哈代遂答道:“我不会死去,我最亲爱的!——/以此来延长你的时日”。但一个人不可能永生,想到此,哈代不禁扼腕叹息:“当我停止呼吸 / 我这个她赖以生存的躯体 / 她的灵魂便也寿终正寝 / 再也不能复活”。在《我歌唱她的优越:薄情郎之歌》一诗中,哈代把自己称为“薄情郎”,想必他对当年背叛特里菲娜心存愧疚。但诗歌也许在为自己当年的移情别恋开脱。诗歌开始说他歌唱特里菲娜的优越,但旁人却说赞美得不恰当。后来他发现这些优点恰恰是艾玛所具有的,因此导致他将赞美和爱慕对象转移。《在维色伯里附近的爱维利兹牧场》是描写两人恋爱时的一首诗。诗中哈代首先忆起二人在草地上跳舞的情景,他说特里菲娜“点燃了 / 爱情的阵阵狂喜”,最后他又忆起了她对他说“永远爱你!”的时刻。《一个地点》中的地点指的也是爱维利兹牧场,描述的也是两人相恋时的场景。诗中二人坐在草地上,促膝而谈,被爱的光环所环绕。诗的结尾处从地下传来一个声音说:“直到天荒地老 / 才会再有 / 像他们这样的爱情 / 溢满峡谷”。这段感情得以如此的歌唱与赞美,可见特里菲娜在哈代心目中不可磨灭的地位。若说哈代的感受,真可谓“忆起当年浪漫事,无尽悲凉心头生”。

第四位女人,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女人是艾玛,哈代的发妻。1870年3月,哈代前往康沃尔郡的圣·朱丽叶教区去做教堂修缮的前期调查工作。接待他的是教区长的妻妹艾玛。哈代和艾玛虽不能说是一见钟情,但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哈代逗留的近一周时间里,两个人的爱慕升温,艾玛白天陪伴哈代去附近的采石场,晚上和姐姐一起为其唱歌。在随后漫长的恋爱期,两人聚少离多,仅仅见面八次,更多的是依靠飞鸿传书。书信来往不仅是传情,艾玛还负责为哈代誊写书稿,并在哈代出版遇到挫折时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这期间,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1874年9月,在经历近四年的漫长恋爱后,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两人婚后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三四年,哈代在1878年3月18日的日志中写到:“斯特敏斯特牛顿的田园生活结束了……我们最幸福的时光”。(《托马斯·哈代传》:118)在之后的三十多年中,两人的婚姻生活便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尤其是艾玛晚年的十几年中,两人过着分居生活,交流甚少,形同陌路。究其个中原因,哈代传记作家米尔盖特的话也许有一定道理:“如果和一位文学天才结婚是艾玛的特殊待遇的话,那也是她的不幸。…… 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种有事业的艺术家固有的无情与冷酷,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不能或不愿以艾玛所需要的耐心待之,做她倾诉的对象。”(《托马斯·哈代:传记》:397-8)

直至1912年11月,艾玛的突然辞世才使哈代追悔莫及,极大的愧疚感使他对艾玛的爱情重燃,巨大的悲痛化作创作的源泉,于是便成就了一首又一首的悼亡诗。一般读者所熟知的是在艾玛去世后一年间哈代创作的那二十一首《1912-1913年组诗》,但实际上数量多达百余首。他的悼念亡妻的挽诗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在整个英语挽诗史上是无人能企及的。难怪韦伯把哈代的艾玛组诗称为继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后最好的爱情组诗(《哈代的爱情诗》导言)。哈代的挽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读来不免令人潸然泪下,遂觉于我心有戚戚焉。比如常常见诸各种文选的《伤逝》和《呼唤》。在《伤逝》一诗中,失落感、忧伤等情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节,哈代点明了艾玛去世的突然性,没有任何征兆和预感,然后表达了阴阳两隔的悲痛:“即使我插上那燕子的翅膀 / 也难以再看上你一眼”。第二节哈代痛陈艾玛的去世“改变了一切”。第三节哈代来到昔日熟悉的小巷,但空荡荡的小巷里再也觅不到艾玛的芳踪,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那种空虚使哈代极度神伤。第四节中两人相恋时的美好时光同第五节两人的疏远隔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表露了哈代对失去幸福的一种极大的愧疚。最后一节,哈代不得不接受斯人已逝的残酷现实,但是丧偶的打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伤痛是难以愈合的。《呼唤》一诗更是令人动情。寂寞寥寥的哈代似乎听到了亡妻在呼唤他,如泣如诉。但实际上那只是他的幻觉,是他过分思念亡妻的结果,那呼唤声只不过是阵阵风声。残酷的现实、极度的失落又加剧了哈代的伤悲。于是我们在诗歌的结尾看到一个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举步维艰地走在风中,片片树叶随风飘落在他身旁,而其耳边仍回荡着一个亡灵的呼唤声。这是一幅何等凄惨的画面,一个老年丧偶者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不禁令读者心生怜悯。作为哈代的发妻,艾玛不见得是哈代的最爱,但她无疑是去世后博得哈代最多爱的人,可惜的是这爱是源于赎罪的爱。若是将这种对逝者的爱转移一些到其生前,相信逝者不会走得那么悲,生者亦不会悼得那么累。叹只叹“昔日鸳鸯成陌路,逝去方知相思苦”。

第五位女人是作家亨尼卡夫人。1893年两人初次在都柏林相遇。哈代对其印象是:“一个迷人的、富于直觉的女人”。(《托马斯·哈代传》:254)之后两个人的联系就一直没有中断,直到1923年亨尼卡夫人去世。两人之间的书信数量颇为可观;仅仅是两人见面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哈代就给她写了二十多封信,可见他在这份感情上的投入程度。但身为有夫之妇的亨尼卡夫人的矜持与慎重使哈代的热情遭受挫折。无奈的哈代只能把这份感情转化为友情,并一直保持到老。也许正如哈代在写给亨尼卡夫人的信中所言:“我衷心希望能把你列入我一生中最珍惜的朋友之一”。(《哈代书信集》第二卷:14)这也许是哈代的宿命。哈代在事业方面给了亨尼卡夫人很大的帮助:他与她合作创作,告诉她对付出版商的策略,并为她指定文学代理人。哈代也写了数首关于亨尼卡夫人的诗,但几乎都是在他失恋期间写的。《分离》是哈代和亨尼卡夫人初次见面后写的一首诗,说明两人之间相爱的难度之大。距离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两人都已有家室,更重要的是妻子艾玛的醋意大发甚至对亨尼卡夫人充满敌意。在《城里的暴风雨》一诗中,哈代回忆了两人一次驾车出行的经历。两人驾车出行,恰逢暴风雨,遂停下马车,在车篷下避雨。哈代说令人惋惜的是雨停了。读者不免困惑,雨停乃好事,怎么哈代尚觉可惜呢。看到诗歌的结尾才恍然大悟:“如果雨再多下一分钟 / 我可能就会亲吻她”。《一次爽约》(追忆1893)讲的是亨尼卡夫人没有赴哈代之约,令其怅然若失,伤心不已。哈代得出的结论是:“你不爱我”。他禁不住抱怨道:即使你不爱我,难道就不能腾出点时间来安抚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的心吗?《在一家客栈》讲的是哈代意识到他和亨尼卡夫人之间相爱的不可能,他认为致使他们不能相爱的原因是“人类的法则”。《这个月的日历》表达的仍然是一种伤心的心情。哈代撕掉了与亨尼卡夫人相遇的那个月的日历,想把那一天忘却,因为他向她示爱的信得到的只是保持友情的回复。《最后一句情话》仍然表达的是哈代不能得到亨尼卡夫人的爱的失意:“这是最后一句情话;最后一句,真是最后一句!”,“我们注定不能相爱!”可见不能博得她的爱给他带来的伤痛之深,也可见她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两人之间的感情是典型的柏拉图式恋爱。真可谓“人生难遇一知己,恨不相逢未娶时”。

第六位女人是艾格尼丝·格罗夫。两人于1895年相遇,当时哈代夫妇是去拜访艾格尼丝的父亲皮特·里佛斯将军。在晚间的舞会上,哈代一时兴起跳起了民间舞蹈,而美丽的艾格尼丝则成了他的舞伴。次年七月的一天晚上,哈代夫妇去伦敦帝国学院听露天音乐会,又邂逅了艾格尼丝,两人竟随着华尔兹舞曲翩翩起舞,而周围散步的人还以为他们喝醉了。据哈代个人回忆艾格尼丝是和他跳生命中最后一支舞的女士,因为自那以后他就再没跳过舞。尽管这一说法后来被人质疑,但至少说明这一次共舞在哈代的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两人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但哈代更多的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给予她指导,也许哈代对她也有些许朦朦胧胧的爱慕,但两人没有更深的发展。哈代在其去世后写了《关于艾格尼丝》一诗以示追忆和凭吊。诗中写道:“我再也不敢奢望曾经奢望过——/无数次的事情!/ 同那位美人再次翩翩起舞”,惋惜失落之情溢于言表。正所谓“昔日舞伴化白骨,唯我独受追思苦”。

第七位女人是弗罗伦斯·达格戴尔,即哈代的第二位妻子。1904年,经亨尼卡夫人的引荐,儿童文学作家弗罗伦斯闯入了哈代晚年的感情生活,两人年龄相差三十九岁。时值哈代创作诗剧《列王》,弗罗伦斯毛遂自荐为哈代到大英博物馆查资料。作为回报,哈代在创作和出版方面给予她帮助。1909年,也就是在哈代的第一位妻子艾玛去世前三年,弗罗伦斯以哈代私人秘书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入住哈宅。在艾玛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在她最需要哈代的时候,哈代的感情却倾注到了弗罗伦斯身上。他带她游访名胜,拜访朋友,出席场合。为哈代庆祝七十一岁生日的不是妻子艾玛,而是情人弗罗伦斯。其时两人已经在精神上订婚,哈代已经称弗罗伦斯为“我最亲爱的弗”。后弗罗伦斯因故离开哈宅,1912年11月艾玛去世时,她应哈代之邀来帮助料理后事。1914年2月,在艾玛去世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哈代和弗罗伦斯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哈代写给弗罗伦斯的诗既有婚前的情诗又有婚后的颂诗。《来访之后》是弗罗伦斯第一次拜访哈代后哈代的感受,诗中对她赞美有加。诗歌一方面赞美弗罗伦斯端庄优雅的外在美,她步履轻盈、款款而行、仪态雅致、不骄不卑,尤其是那一双炯炯有神会说话的大眼睛给哈代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诗歌另一方面褒奖她的内在修养,说她思想有深度,与哈代在对人生看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位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女人势必会得到哈代的青睐。《见面还是不见》是艾玛死后哈代在与弗罗伦斯的感情一事上的犹豫心态。诗中哈代把弗罗伦斯称为“我的梦中情人”。到底该不该去见自己心仪的女人,哈代进退维谷。一方面他非常想去,不愿一桩大好姻缘就此搁浅。但另一方面考虑到两人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以及他对亡妻艾玛的那份重新燃起的感情,他又犹豫不决。《我有时想》是二人婚后哈代写给弗罗伦斯的。诗歌前两节哈代先是说自己的某些正义行为别人不在乎,得不到世人理解。最后一节点明其实真正在乎理解他的人就是弗罗伦斯。在哈代眼中,她是一个有思想的女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给予自己无尽的支持:“即使我绝望 / 她在乎一切,注意一切”。《款款而行的一对》描写了哈代再婚后的幸福,诗中说他和弗罗伦斯“比最聪明、最漂亮、最不寻常的夫妇还要幸福”。

而实际上哈代夸大美化了他和弗罗伦斯之间的关系。弗罗伦斯在与朋友霍尔夫人的通信中透露,哈代对她的爱是一种保护性的情感,就像父亲对孩子的那种,而非浪漫恋人之间的那种。(《艾玛·哈代和弗罗伦斯·哈代的信件》:105)尤其是哈代那近乎病态的对亡妻的感情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对弗罗伦斯的感情投入。弗罗伦斯向她的朋友丽贝卡·欧文抱怨哈代让家中的一切都力图保持艾玛去世前的原样,她不能更改花坛的样式,不能砍伐或移动最小株的灌木,亦不能改变任何一件家具的位置(参见弗罗伦斯给丽贝卡·欧文的信,1916年5月5日,存于科尔比大学图书馆)。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会有多么拘束。更有甚者,哈代还曾建议她今后一直都穿黑衣以悼念艾玛。即使再大度的女人也不可能不萌生醋意。当然他们之间一定有幸福的地方,但远非像哈代诗歌中所说的比任何人都幸福,也许是他与第一位妻子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使他尽力想粉饰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吧。两人的婚姻总的来说可谓“寂寞晚年遇佳人,哀伤犹在结伉俪,有苦有乐伴余生,忘年之情亦甜蜜”。

当然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女人也进入了哈代的感情生活,有的也很重要,但由于她们没能进入哈代的诗作,篇幅有限,这里便不再加以探讨。每一位伟大的人物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可是在哈代的背后却有数位女人,正是这些女人丰富了哈代的感情生活,并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和源泉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论蛇诗歌

2.象征造句

3.论自我诗歌赏析

4.象征作文400字

5.松树象征作文

6.论无权处分论文

7.邓论社会实践论文

8.地理教学论论文

9.论审计职业道德论文

10.课程教学论论文

下载word文档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