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zengjiy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篇1: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一、《寒食》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4、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试牛刀。
①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阅读《十五夜望月》,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地白/树栖(xī qī)鸦(yā yá),
冷(lěn lěng)露(lù lòu)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jìn jìng)望,
不知/秋思(shī sī)/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 ) 庭( ) 栖( )
鸭( ) 廷( ) 晒( )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进《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4、略
5、
①略
②介子推
二、
1、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 情态
三、
1、画去: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二个 第一个
2、中秋 赏月吃月饼
3、乌鸦 庭院 栖息
鸭子 宫廷 晒伤
4、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5、①庭院 月光 树木 乌鸦 露水 桂花 秋
②冷 白 无声 作者王建
6、①重阳节 插茱萸 登高
②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2: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马诗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六年级古诗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六年级古诗学习技巧
应当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1、阅读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在复习阶段,学生应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践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从中产生一些顿悟,明白一些阅读写作的道理,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1)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虽然同学们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一些程序性知识,所以在复习时,了解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可尝试将阅读的程序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
(2)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3)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
2、写作
1、学生要学会积累。可以把平时得分高的文章和一些看到过的范文收集起来,并适当作些记忆。
2、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并进行一下背诵很有必要。当然,背的过程中用不着一字不差,关键是体会其中的语境、语感。
3、还需要在作文结构上进行训练,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训练,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因为在60分钟的作文时间里,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存在着难度,所以首先要做到规范。
4、还须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篇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xún)、其弟苏辙(zhé)并称为“三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相关背景
《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登飞来峰》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3中心思想
《登飞来峰》: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篇4: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篇5: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篇6: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篇7: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后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 suō yī jī lón lián pén
()()()
二、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1、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和,朗读时要读出。
三、赏析品味
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后题]
篇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
《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牧童
<唐>吕岩
字:【洞宾】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⑧剥莲蓬。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三首古诗词所要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效果不错。
篇9:四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三首》知识点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出示第三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中有两个“风雨”,请你圈出来,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的是刮风下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作者遇到的坎坷、挫折。)
②心中有了“风雨”,作者要躲到哪里?(母亲怀里)
③一个“躲”字,你体会出了什么?(“躲”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赞颂了母亲怀抱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篇10: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
一 我能在带点汉字正确注音下标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泊(bó pō)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án)
欲作家书意万重(zhòng chóng) 钟山只隔数重山(shǔ shù)
二 我能在带点字词的正确意义下标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春风又绿江南岸: A 长江 B 江河
行人临发又开封: A 捎信的人 B 走路的人
故园无此声: A 老的,旧的,过去的 B 本来,原来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A 书本 B 信
三 我会填。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①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②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①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② 春风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四 我认真地读了诗句,所以我会填。
1.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仅是指绿色的意思,还指 。
2.“行人临发又开封”说明 。
3.我知道《长相思》是一首 ,而不是诗。
五 我已经读懂了《长相思》,而且还能用我自己的话说出它的意思呢。
篇11: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日积月累
(一)《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_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_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_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_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_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_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
(四)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坚贞不屈赤胆忠心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程门立雪
(五)_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_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_公赴会——单刀直入
_庶(shù)进曹营——一言不发
_山泊的军师——无(吴)
_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七)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行动、说话情态的词语
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身强力壮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点头哈腰低声细语巧舌如簧娓娓动听语重心长
(八)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俄国)普希金
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晏子使楚》: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金色的鱼钩》: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桥》: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梦想的力量》: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将相和》:蔺相如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对友人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人。廉颇是个知错就改、豪爽直率的人。
《草船借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宽厚待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人。周瑜是个智谋过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
《景阳冈》:武松是个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人。
《猴王出世》:孙悟空是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顽皮可爱的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小嘎子是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人。胖墩儿是个豪爽、随和的人。
《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吝啬鬼。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王熙凤是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喜欢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
《刷子李》: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自信、心细如发的人。
《金钱的魔力》:反映了老板等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尚的丑态。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相关文章:
1.古诗三首
10.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