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

2023-09-26 07:55: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叮咚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

篇1: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因为牛顿使用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比莱布尼茨的差。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最好主义(或译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截止至,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萨克森州州立图书馆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于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早年生活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由于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父亲是Friedrich Leibnütz,母亲是Catherina Schmuck。长大后,莱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习惯写成“Leibnitz”。晚年时期,他的签名通常写成“von Leibniz”,以示贵族身份。莱布尼茨死后,他的作品才公诸于世,作者名称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但没有人确定他是否确实有男爵的贵族头衔。

莱布尼茨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留下了一个私人的图书馆。12岁时自学拉丁文,并着手学习希腊文。14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念书,20岁时完成学业,专攻法律和一般大学课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书名为《论组合术》(de arte combinatoria)。

任职法庭

1666年莱布尼茨于Altdorf拿到博士学位后,拒绝了教职的聘任,并经由当时政治家Boineburg男爵的介绍,任职服务于美茵茨选帝侯大主教Johann Philipp von Schönborn的高等法庭。

1671年发表两篇论文《抽象运动的理论》(Theoria motus abstracti)及《新物理学假说》(Hypothesis physica nova),分别题献给巴黎的科学院和伦敦的皇家学会,在当时欧洲学术界增加了知名度。

1672年莱布尼茨被Johann Philipp派至巴黎,以动摇路易十四对入侵荷兰及其它西欧日尔曼邻国的兴趣,并转投注精力于埃及。这项政治计划并没有成功,但莱布尼茨却进入了巴黎的知识圈,结识了马勒伯朗士和数学家惠更斯等人。这一时期的莱布尼茨特别研究数学,而发明了微积分。

1672及1673年Boineburg和Johann Philipp却相继过世,迫使莱布尼茨最后于1676年离开巴黎而转任职服务于汉诺威的Johann Friedrich公爵。于上任时,顺道于海牙拜访斯宾诺莎,与其数天一同讨论哲学。之后莱布尼茨就到汉诺威管理图书馆,并担任公爵法律顾问。

1680至1685年间,担任哈茨山银矿矿采工程师。在这期间,莱布尼茨致力于风车设计,以抽取矿坑中的地下水。然而受限于技术问题和矿工传统观念的阻力,计划没有成功。

1685年起,再受继任的公爵Ernst August所托,转而开始做其Braunschweig-Lüneburg贵族族谱研究。这项计划一直到莱布尼茨去世前都没有完成。

1686年完成《形而上学论》(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1689年为完成Braunschweig-Lüneburg族谱研究,游历于意大利。其时结识耶稣会派遣于中国的传教士,而开始对中国事物有更强烈的兴趣。

1695年于期刊发表《新系统》,进而使莱布尼茨哲学中,关于实体间与心物间之“预定和谐”理论,被广泛认识。

担任院长

17莱布尼茨说服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于柏林成立科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7完成《人类理智新论》。本文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用对话的体裁,逐章节提出批评。然因洛克的突然过世,莱布尼茨不愿被落入欺负死者的口实,所以本书在莱布尼茨生前一直都没有出版。

17,出于对17过世的普鲁士王后Sophie Charlotte的感念,出版《神义论》(Essais de Théodicée)。

17于维也纳著写《单子论》(La Monadologie;标题为后人所加)及《建立于理性上之自然与恩惠的原理》。同年,汉诺威公爵Georg Ludwig继任为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却拒绝将莱布尼茨带至伦敦,而将他疏远于汉诺威。

晚年逝世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于汉诺威孤独地过世,除了他自己的秘书外,即使George Ludwig本人正巧在汉诺威,宫廷无其他人参加他的丧礼。直到去世前几个月,才写完一份关于中国人宗教思想的手稿:《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篇2:高智商名人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因为牛顿使用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比莱布尼茨的差。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最好主义(或译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截止至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20,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萨克森州州立图书馆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于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早年生活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由于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父亲是Friedrich Leibnütz,母亲是Catherina Schmuck。长大后,莱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习惯写成“Leibnitz”。晚年时期,他的签名通常写成“von Leibniz”,以示贵族身份。莱布尼茨死后,他的作品才公诸于世,作者名称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但没有人确定他是否确实有男爵的贵族头衔。

莱布尼茨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留下了一个私人的图书馆。12岁时自学拉丁文,并着手学习希腊文。14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念书,20岁时完成学业,专攻法律和一般大学课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书名为《论组合术》(de arte combinatoria)。

任职法庭

1666年莱布尼茨于Altdorf拿到博士学位后,拒绝了教职的聘任,并经由当时政治家Boineburg男爵的介绍,任职服务于美茵茨选帝侯大主教Johann Philipp von Sch?nborn的高等法庭。

1671年发表两篇论文《抽象运动的理论》(Theoria motus abstracti)及《新物理学假说》(Hypothesis physica nova),分别题献给巴黎的科学院和伦敦的皇家学会,在当时欧洲学术界增加了知名度。

1672年莱布尼茨被Johann Philipp派至巴黎,以动摇路易十四对入侵荷兰及其它西欧日尔曼邻国的兴趣,并转投注精力于埃及。这项政治计划并没有成功,但莱布尼茨却进入了巴黎的知识圈,结识了马勒伯朗士和数学家惠更斯等人。这一时期的莱布尼茨特别研究数学,而发明了微积分。

1672及1673年Boineburg和Johann Philipp却相继过世,迫使莱布尼茨最后于1676年离开巴黎而转任职服务于汉诺威的Johann Friedrich公爵。于上任时,顺道于海牙拜访斯宾诺莎,与其数天一同讨论哲学。之后莱布尼茨就到汉诺威管理图书馆,并担任公爵法律顾问。

1680至1685年间,担任哈茨山银矿矿采工程师。在这期间,莱布尼茨致力于风车设计,以抽取矿坑中的地下水。然而受限于技术问题和矿工传统观念的阻力,计划没有成功。

1685年起,再受继任的公爵Ernst August所托,转而开始做其Braunschweig-Lüneburg贵族族谱研究。这项计划一直到莱布尼茨去世前都没有完成。

1686年完成《形而上学论》(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1689年为完成Braunschweig-Lüneburg族谱研究,游历于意大利。其时结识耶稣会派遣于中国的传教士,而开始对中国事物有更强烈的兴趣。

1695年于期刊发表《新系统》,进而使莱布尼茨哲学中,关于实体间与心物间之“预定和谐”理论,被广泛认识。

担任院长

1700年莱布尼茨说服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于柏林成立科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704年完成《人类理智新论》。本文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用对话的体裁,逐章节提出批评。然因洛克的突然过世,莱布尼茨不愿被落入欺负死者的口实,所以本书在莱布尼茨生前一直都没有出版。

1710年,出于对1705年过世的普鲁士王后Sophie Charlotte的感念,出版《神义论》(Essais de Théodicée)。

1714年于维也纳著写《单子论》(La Monadologie;标题为后人所加)及《建立于理性上之自然与恩惠的原理》。同年,汉诺威公爵Georg Ludwig继任为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却拒绝将莱布尼茨带至伦敦,而将他疏远于汉诺威。

晚年逝世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于汉诺威孤独地过世,除了他自己的秘书外,即使George Ludwig本人正巧在汉诺威,宫廷无其他人参加他的丧礼。直到去世前几个月,才写完一份关于中国人宗教思想的手稿:《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篇3:高智商名人:斯蒂芬·威廉·霍金

高智商名人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物理学家,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霍金毕业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979年至任卢卡斯数学教授,后为荣誉卢卡斯数学教授(牛顿曾任此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授职位)。霍金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宇宙之王”。

人物经历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因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这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形象。

史蒂芬·霍金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当时医生预测他最多活两年,但他依然顽强的活着。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天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或霍金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热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3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学、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提出了能解决宇宙第一推动问题的无边界条件。

史蒂芬·霍金(19)7月,他承认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时间简史》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年之久的情况下做出的。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体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吴忠超(霍金的学生)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身后门一打开,脑后忽然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吃饭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霍金虽然身残但志不残,非常乐观。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里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史蒂芬·霍金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无边界条件。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使人们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后来又因为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忌日,父亲法兰克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1930年于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

1942年1月,纳粹德军狂轰滥炸英格兰,伦敦遭受几乎夜夜不停的空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自称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1963年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元疾病,当时医生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但他却奇迹的活了下来,虽然他丧失了活动能力,但其坚强的意志却促使其成为了科学领域的伟人。

霍金曾澄清自己当时并未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剧性格”,并使自己沉醉于瓦格纳的音乐里。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简·王尔德(Jane ·Wilde),两人结婚后育有3名子女。23岁时,他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

时光机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继日前承认外星人的存在后,又发表一个惊人论述:他声称带着人类飞入未来的时光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需条件包括太空中的虫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不过,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因为“只有疯狂的科学家,才会想要回到过去‘颠倒因果’。”

据英国媒体报道,物理学家霍金在拍摄的一部有关宇宙的纪录片时提到,人类其实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并且能够进入未来。霍金甚至说,自己是因为担心别人把他当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乱说话,也不愿意多谈有关时光机的东西,直到透过纪录片后才敢大方讨论。

篇4:高智商名人: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高智商名人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184月1日-1944年7月17日),是一名悲剧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的美国神童。他父亲鲍里斯·席德斯(1867-1923),是俄籍乌克兰犹太移民,在哈佛大学跟从威廉·詹姆士研究心理学及哲学,并取得四个学位,他母亲则在波士顿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在4岁时就已精通法文、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但成年后,却没有常人期待的成就。他46岁时死于脑中风,死时一贫如洗,留下“神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他的智商估计达250-300。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事迹:

出生后6个月会说:“Aluminum”。

出生后8个月后:指出地球的卫星为月亮。

19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出生后18个月,阅读纽约时报。

2岁时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中文。

4岁时、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6岁时、自学解剖学和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

7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

在4岁到8岁之间、写了四本书。两本解剖学和天文学的书已流失。

8岁时、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8岁时,可以流利的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并自己发明一种新的语言,把它称为Vendergood。

9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入学测试。但是哈佛拒绝他父亲让他过早入学。

10岁时、修正哈佛大学逻辑学教授书稿的错误。

11岁时、入学哈佛,精通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比如,在哈佛数学俱乐部演讲四维体。曾有麻省理工教授预言,他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并未来在该领域成为领袖级人物。

16岁时、获得文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不久他告诉记者,他想要过完美生活,意味着他要隐居。并报道,席德斯发誓要单身,永不结婚,他说女人不可能吸引他。后来,他深爱上一个叫做玛莎·弗莉的女人。后来,他进入哈佛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

17~21岁时、在哈佛,教书并继续学习。他教三门课程《欧几里德几何》、《非欧几里德几何》和《三角学》(他用希腊语写了一本欧几里得几何的教科书)。不到一年,因为对于部门和教学要求的失望,和比他还大的学生对他的不好待遇,他辞职并且回到了新英格兰。当一个朋友问他离开的原因时,他说,“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起初要给我这个职位——我不不善于教书。不是我要离开,而是我被要求离开。”18岁时,他放弃了对数学研究生学位的追求,转而进入哈佛法学院,21岁时,也就是毕业前一年,他又放弃了该学位。

21岁时、因为参加社会主义者May Day游行被逮捕,并被判入狱18月,基于之前的社会名气,引起轰动。在审讯期间,他说自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者,是社会主义者。后来,他发展了自己的个人权利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和“美国社会连续性”。他父母送他去疗养院,着手“改造”他,并以送他去精神病院威胁他。

23岁后、过上独立的生活,只从事类似与体力活的工作,并与父母疏离。并受到社会上的挫折。

46岁时、死于脑出血,在1944年。在1923年,他父亲也于46岁死于脑出血。

篇5:威廉·戈尔丁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1~1994

国籍:英国

所获奖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

威廉·戈尔丁( william golding, 1911~ 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 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 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篇6:高智商名人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个人经历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生在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一个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宫廷医生,母亲菲斯蒂丝家境十分富有。亚里士多德18 岁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谟学园,在那里学习长达20 年之久,直到老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47 年去世才离开。

离开学园后,他开始游历,后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 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关于两人之间究竟是否是师徒关系,一直存有争议。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亚里士多德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因为亚历山大任性而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而且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亚历山大那里,却是帝国制。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传授哲学。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园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漫步的哲学”。

同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是系统而有条理的。他的著作淡化了宗教成分,没有激情主义,语气平和却富有内涵,这或许是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描写细节与进行批判的缘故。

在学院讲学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师生关系,雅典人要以不敬神之罪判处亚里士多德死刑。

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没有像前者一样“逆来顺受”,而是把学园交给了别人掌管,自己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63 岁。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据说有上千部,主要有涉及哲学、物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还对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抛弃了他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真实知识的源泉不可能是感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这就好比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会鼓翅、会叫、会下蛋等,都是它的“形式”,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鸡这一物质。

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心灵是形式,身体是质料,这里的形式不同于形状,而且是心灵让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

眼睛的目的是看东西,脱离了身体便不能看,其实真正在看东西的是灵魂。形式无论体现在物上,还是人身上,看似都有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是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派还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本质。“本质”不等同于“共相”,本质是指“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没有了这样的本性,你就不再是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他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

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后,哲学家们都放弃了提出完整体系的意图,从而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基本上都很通俗。因为有许多东西是红的,所以人们才说有红;因为许多事情是美好的,所以人们才说有美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红的脸蛋也有时会变得苍白,美丽的花也可能枯萎,但是脸和花的本质没变。由此得出,形容词是依赖于专有名词存在的,专有名词的存在与形容词无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想要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他对理念说的批评以及他自己的共相学说。他反对理念说,并提出了许多论据。他举例说,人是动物,理想的人就是理想的动物,那么有多少种动物就有多少种理想的动物。他的意思很明确,当个体共享一个谓语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个体之间有关系,而是因为这些个体都与某种理想中的事物有关系。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几乎改变了全西方的哲学家。

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1]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物生平

出生环境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是贵为国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教授哲学。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生平简介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色雷斯的)色雷斯多德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有人将亚里士亚里士多德出生地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家庭情况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公元前366年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哲学,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个很重要的阶段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

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

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公元前342年 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的聘请,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组成的反马其顿的联军,从此称霸希腊。

公元前337年,腓力召开全希腊会议,会议约定希腊各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由马其顿担任盟主。在会议上,腓力宣布,他将统帅希腊各邦联军,远征波斯。至此,马其顿实际上掌握了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希腊各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马其顿的附庸。

公元前336年 腓力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吕克昂)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

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

他的著作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

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与发现,

三是他自己独立的见解。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终年六十三岁。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相关文章:

1.高智商名人尼古拉·特斯拉

2.高智商名人伽利略相关介绍

下载word文档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