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唐诗中的“早朝”景象

唐诗中的“早朝”景象

2023-07-31 07:58: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紫燕百味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唐诗中的“早朝”景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唐诗中的“早朝”景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唐诗中的“早朝”景象

篇1:唐诗中的“早朝”景象

关于唐诗中的“早朝”景象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槐雾郁不开,城鸦鸣稍去。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这首《早朝》诗,在王维诗作年谱中,被专家编入“未编年”,也就是不知道是哪一年写的。它和另一首五言律诗《早朝》被编为《早朝二首》。如果将它们和王维在天宝初年所作的《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合并来看,唐朝的早朝制度便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据《唐六典》卷四《礼部》所记,唐前期实行常参制,即每日朝参,简而言之,便是“早朝”。“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按照这一政治制度安排,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參加“早朝”,人数较朔望朝参少而品级高。

作为早朝之外的朔望朝参,其举行时间明确规定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有标准的仪轨。到了朝参日,大明宫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大殿就位后,皇帝才登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

作为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王维在三十多年的为官经历中,除外放任职的几年以外,大多数时间都为京官,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无数次早朝和“朔望朝参”。这首《早朝》诗,即是他参加“早朝”的见证。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皎洁明星高”,还是“莫辨更衣处”,都极言其“早朝”之“早”和辛苦,而王维听到的“高阁声”,正是大明宫内闱的“铜史”召唤群臣上朝的钟声。王维诗“玉漏催铜史,天书拜夕郎”一句,便是“高阁声”的详细说明。

那么,群臣们究竟是几点出发,准备上“早朝”的呢?据《明皇杂录》记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五鼓,便是今日的凌晨五点。钟声一响,散居在长安各处的各品级官员便起床更衣,仆人准备轿马,赶往皇宫。“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不管是贵为宰相的门下省最高长官,还是有资格参加早朝的其他官员,都要闻鼓而起,参加早朝,和皇帝一起议政。

车马载道,冠盖京华,这样的景象,成为今天我们管窥唐代“早朝”制度背后百官和市井生态的.最好窗口。德宗朝宰相武元衡,在早朝路经靖安坊东门时,被刺客射灭灯笼而遇刺身亡,使百官们的“早朝”之路一度充满血腥之气。唐玄宗后期,李隆基怠于政事,沉湎酒色,这样的“早朝”制度便无疾而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发出“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感叹,与其说是对“早朝”景象不再的感叹,不如说是对一个勤于政事的政治体制以及帝王统御下的百官荒怠的叹息。

不独王维的诗中详尽写到“早朝”的景象,整个唐朝,以“早朝”为题的诗举不胜举。如冯延己《早朝》诗,“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虞世南《凌晨早朝》诗:“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白居易《早朝》诗:“鼓动出新昌,鸡鸣赴建章”;王建《元日早朝》诗:“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贾至《早朝大明宫》:“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等等,皆发王维《早朝》诗同等的意绪。

这类“早朝诗”充满了诗人们无一例外地对帝王勤政的歌颂,境界说不上多高,在一片类同的颂圣声中,它们却是唐朝早期常参制度的最好以及最完备的历史记录。“五鼓初起,将欲趋朝。”今天,我们通过唐诗来观察唐朝早期的“常参制”,其最大的现实意义或许正在于学习其上下一体的勤政之风。

篇2: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8、《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9、《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篇3:唐诗中的元宵节

唐诗中的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赛灯的习俗,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之一,故人们又常以灯节称之,可见元宵与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元宵灯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了办公。而且灯节这三夜“敕许金吾驰禁,以看灯”(《两京新记》),也就是暂停执行禁止夜行的法令,让都市中的士民尽情张灯、观灯、游乐,即使拥近宫城,禁卫军也不得干涉。所以,唐代灯节空前兴盛、热闹。

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说起当时的彩灯规模之大,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壮丽的彩灯,吸引着满城市民出来观赏,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记其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长安城的元宵之夜,简直就是个花灯的世界,环顾四周,到处都是火树银花。连护城河上的桥梁也布置了灯盏,远远望去,如同星桥,由于官府解除了“宵禁”,所以桥上的铁索也打开了。游人涌动,遮掩了马匹蹚起的尘土,明月升起,似乎是追随游人也来观灯。

诗人段成式在《观山灯》中,对彩灯作出细致的描写:“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高大的灯火之树,勾画出密集的'枝柯;巨大的龙形灯盏,张开了鲜艳的鳞甲。如此造工,可谓惊人。

诗人张说在《踏歌辞》中写道:“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所谓“龙衔火树”、“鸡踏莲花”,也是对花灯造型的具体描绘。如此盛况,难怪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的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这说明灯节不仅京都长安兴办,而东京洛阳灯节时也是“漫挂红纱满树头。”

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中的“紫姑”,即厕神。据说生前是身份低微的小妾,因受虐待,正月十五夜死于厕中。紫姑神能“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还善于猜谜,在神的世界中虽然是不起眼的小神,却被人们同情和喜爱。

元宵之乐,不只是观赏灯火,还有轻歌曼舞,为人助兴。歌舞演出者多由官府组织的歌妓充当。在明朗的月光下,在火树银花旁,衣装艳丽的歌妓们,在鼓乐箫笛的伴奏中,或清展歌喉,或翩然起舞。唐诗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出元宵歌舞的盛况。诗人王諲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歌舞的场地由歌楼舞榭移到了大街上,唱得更妙、舞得更新了。这显然是大众节日的欢乐气氛助长了歌妓们的情绪。

诗人顾况在《上元夜忆长安》中写道:“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珠翠,这里是代指歌妓,说处处都能遇到歌妓的演出,可见此夜歌舞场面之繁多。诗人崔液在《上元夜六首》中,反复记录歌舞之妙,“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一个“弱”字,写出舞姿之轻盈,一个“暗”字,写出演奏之娴熟。欣赏这样的轻歌曼舞,自然令人流连忘返:“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月亮西沉,灯火稀疏,歌舞已罢,游人仍旧徘徊相看,不忍离去。

篇4: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篇5:唐诗中王维《鹿柴》评析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鹿柴》评析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简介】

《鹿柴》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注解】

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地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地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地。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地,实际上是以局部地、暂时地“响”反衬出全局地、长久地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地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地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篇6:唐诗中的大明宫

唐诗中的大明宫

唐大明宫建于公元634年是大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历来以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殿宇华丽而闻名于世。

唐代是诗的国度,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极为绚丽的篇章,而大明宫恢弘伟丽、气象万千,自是诗人们不可或缺的吟咏题材,下面摘录几首与大明宫有关的诗词,与大家共飨。

贾至曾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诗的大致意思是:大臣们点燃灯火去朝见君王,排列在长长的长安路上,皇城春色盎然,晓来天色苍苍,千条细柳垂挂在宫门前,上百只黄莺绕着大明宫婉转地啼叫,诗中的“建章”宫实指大明宫。大臣们走在玉石铺就的台阶上,身上佩剑和玉珮叮叮作响,衣服帽子上都渗透了御香炉里的烟香,我们在宫门都沐浴着浩荡皇恩,天天起草诏令,侍奉君王。

贾至的这首《早朝大明宫》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的盛况,在当时颇为人所注目,此后王维、杜甫、岑参等人都曾作诗相和。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早朝之时,宫殿的大门依次打开,万国的使节们跪拜朝贡,生动地再现了大明宫的`雍容伟丽和庄严威武。

岑参的和诗也别具特色,“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宫。花迎剑佩显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谁。”

以上这几首诗描写的都是唐王朝鼎盛时大明宫的场景,唐朝末年,大明宫几经战火毁坏,成为了一片废墟。

“含元殿上孤兔行,花萼楼前荆榛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这是晚唐诗人韦庄感慨大明宫惨遭劫难后的诗作。大明宫的威武姿容我们只能从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去追忆了。

值得欣慰的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我们期盼着大明宫在盛世西安的今天留下更为灿烂的诗篇。

篇7: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如果说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顶皇冠,那么唐诗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唐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盛世。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样样都是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当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至于直到今天在海外,中国人依旧被称为“唐人”,中国人的聚集区依旧被称为“唐人街”。在唐代这个繁荣而强盛的朝代里,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美学、从医学到天文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全面繁荣的大唐文化。在大唐文化的百花园里,诗歌无疑是一朵奇葩。唐代诗歌“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者所效法” 。“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而诗歌是民族心灵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时刻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在唐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唐代诗人多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博大,普遍关心国事,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尤其是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继承了前代优秀诗人忧国忧民的传统,或投笔从戎,献身报国;或固守田园,吟咏山川;或远谪遐荒,心怀魏阙;或直言敢谏,为民请命。” 在他们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悲天悯人精神。在唐初的近百年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出现,初步摆脱了齐梁浮艳文风的影响。陈子昂高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大旗,倡导诗风改革,他的《登幽州台歌》,抒发孤愤,倾诉理想,充满着爱国激情。

在盛唐的的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政治统一,国力强盛,诗歌也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在这个时候,诗坛的主流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一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身上,唐诗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得到集中的体现。他们“出门不顾死”,用浪漫的诗歌来表达将士们从军报国、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的乐观豪迈精神;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给唐诗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在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其爱国精神是以潜移默化的审美方式体现出来的。“唐人不管是儒家的兼善,或是道家的独善,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家乡与修身为基础的,体现了他们身、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的人生观。”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自幼怀着报国济世、匡扶天下的宏伟抱负,积极入仕。但这时候,唐朝的统治阶级已经开始走向腐朽,诗人的美好理想难以实现,便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祖国的热爱。特别是用他那天才之笔,积极地描绘足够的大好河山。在安史之乱后,他又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作品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时代的感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矛盾,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安史之乱时,他同人民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至最后穷病而死。在这一时期,杜甫更是写下了大量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也赢得了“诗史”、“诗圣”的伟大称号。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思想是开放的,心态是自信而从容的。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和与统治阶级有着广泛联系的诗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唐代大多数诗人,出入三教,思想心态都十分自由,很少有思想束缚。最典型的就是李白,在他的身上现出了唐代诗人的敢想、敢说、敢写、真歌、真哭的大无畏精神。李白自由出入三教,其思想和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受拘束,不为任何思想所束缚。“他不畏权贵”视同列如草芥,戏万乘若僚友,“不留连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他所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是他人生的信条。他不迷信圣贤,敢于嘲尧舜,笑孔丘,他容不得世间的丑恶的东西,其批判的矛头甚至直指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得意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愤怒时,他出口大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悲痛时,他放声大哭:“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高兴时,他“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李白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敢爱敢恨,敢哭敢歌,他的思想和心灵是自由的,这正是盛唐时代思想开放的结果。“ 唐代的文禁相对比较松弛,思想比较宽松,很少有因文得祸的,不像宋以后的朝代,文人动则得咎,大兴文字之狱。由于思想的多样化,唐代诗人的思想面貌也是丰富多采的,于是他们或信儒,或崇道,或奉佛”,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思想上的自由开放,给唐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活力,因此唐人才写出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形成了唐诗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诗歌创作上,唐代诗人以各自的才华和努力耕耘,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诗歌,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勇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强烈的自信心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派,高唱人生的理想和自由;杜甫所开辟的现实主义诗派,则始终关怀着大地上苦难的人生;高、岑的边塞诗派,写尽大漠紫塞的雄奇风光和沙场将士安边守土的报国壮志;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派,用审美的眼光从祖国的田园山川中发现了诗意和风情;元、白诗派的熟软亮丽、通俗易懂,务使“老媪能解”,为其“为君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服务;韩、孟诗派的横空盘语、峭拔瘦硬,写出了天下节士和寒士内心的崎岖和不平;李贺、卢仝的瑰奇怪谲,展现出了唐人的心灵的神奇天地;温李的浓艳缠绵,则体现了唐诗丰厚的情致和神韵。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创造就是唐诗。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唐诗艺术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高峰,是在与唐代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开创精神有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千多年来,唐诗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对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中发掘积极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

篇8:唐诗中读唐史

唐诗中读唐史

用情感丰沛的诗歌来表述客观冷峻的历史,从而让历史具备广泛传播的生命力,这被称为史诗或诗史。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次序颠倒,表达的却是两个概念。

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叙述历史和讴歌英雄的长篇叙事诗,具有庄严的创作基调和神圣的传播使命。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中国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比较奇特的是,创造了诗歌传奇的汉民族,却没有留下一首公认的史诗。哪怕在唐朝,这个既有辉煌历史又有诗歌土壤的时代,依然没有酝酿出史诗。这不能算汉族文化的缺失,只能怪中国诗歌发展得太快。

纵观史诗,都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气息,或者说是原始崇拜的意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和溢于言表的激情,是史诗的鲜明特色。所以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史诗代表着初始阶段,之后才逐渐由叙事转变为抒情,由写实发展成写意。而中国的诗歌(这里偏指汉族诗歌)从一开始就抒情了,缥缈的意境游荡在《诗经》的字里行间。

钱钟书说:“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的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谈中国诗》)反而到了诗歌巅峰的唐朝,记录历史现实且夹叙夹议的诗,才成为中国诗歌成熟标志的一种类型。只是这类诗更多关注底层社会,还原历史本貌,在基调上也比较低沉苦闷,与澎湃激昂的史诗风格大不相同。专家们把这类诗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基本就是诗史的代名词。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为杜甫的诗史提供了极具戏剧冲突的背景与素材。加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细腻流畅的笔触,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地位。我们通过杜甫的诗看安史之乱,通过白居易的诗看中唐危机,通过韦庄的一首《秦妇吟》看唐末黄巢起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诗史,共同构成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唐诗中读唐史,可以在杜甫、白居易的诗中读懂社会,在李白、王维的诗中读懂人文,在宫体诗中读懂朝廷,在边塞诗中读懂战争。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理念贯穿了唐朝,所以唐诗中反应出的唐朝历史,一直都是重要的史料。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乃至史学界对唐朝的阶段划分,都会参照文学界对唐诗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四唐的划分方式,最早明确地出现在明代高棅所编著的《唐诗品汇》中。这是根据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唐诗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差异来界定的。由于唐诗发展的承袭与相融性,阶段之间的过渡会有些模糊,所以高棅对四唐划分的节点并没有像史学考究那么严谨。目前仍存在着四唐划分的不同版本,不过大体方向是一致的。

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6至7)为初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唐朝开国、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皇统治和神龙政变,整体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对外战争无往不胜,文治武功皆达到鼎盛状态。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上层社会中延续了辞藻靡丽的六朝遗风,形成以“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代表的宫体诗派,用文字来歌颂朝廷。而在民间则澎湃着建功立业的热血激情,冒出一批致力扭转文风,强调骨气的年轻人,他们把诗歌题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江山。最出名的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至765年)为盛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是一次盛极而衰的改变,唐玄宗一手创造了盛世,又一手将其摧残。这一阶段的唐诗迎来空前绝后的大时代,不同风格百花齐放,不同思潮百家争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张扬着盛世的傲气,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感怀着乱世的悲情;诗仙与诗圣,成为唐诗天空里最耀眼的双子星。此外一边是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一边是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一边是恬淡自然,一边是雄浑瑰丽,形成两道鲜明的风景。

从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文宗去世(公元766年至840年)为中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藩镇割据、两税改革、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国家进入内政外交的动荡时期,百姓深受多重剥削之苦,民不聊生。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风过渡之后,逐渐消磨了恣意汪洋的盛唐气度,开始显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有一派诗人追寻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思想,倡导奇崛险怪的诗歌主张,并在创作中以苦吟为乐。韩愈、孟郊和贾岛是其中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白居易、元稹等人秉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通熟易懂。

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到唐哀宗被逼禅位(公元841年至9)为晚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会昌灭佛、大中之治、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积病难返的唐朝尽管在唐宣宗的励精图治下出现短暂的安定繁荣,终究还是在民变和藩镇之祸中走向灭亡。这一阶段的唐诗如同这个朝代一样出现了回光返照,李商隐的深情婉转和杜牧的清丽明快,把诗歌推向又一个高潮。随着社会越来越混乱,积极批判现实的皮日休、杜荀鹤,和消极避世隐逸的司空图、韩偓,成为晚唐诗坛的两大流派。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有点陌生了。

梳理唐诗的发展脉络,发现无论在唐朝哪个阶段,都如社会矛盾一样,会有两个主流的派系对立依存。这种对立是基于诗歌创作的宗旨、体裁、题材、风格,乃至创作态度等方向上的不同。在文化多元的唐朝,这种对立并不互相压制,而是共同创造了诗歌的繁荣,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历史。

篇9:唐诗中的七绝

唐诗中的七绝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话家们在品评唐诗的艺术成就时,向来是李白杜甫并称,举世公认,但是,在绝句方面,尤其是七言绝句,成就者为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崇这首《出塞》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为唐诗第一。”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感慨沧海桑田,含而不露,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七绝诗,分为咏史和写景两大类。但成就还是写景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浓厚,语言清丽,给人以俊爽飘逸之感。

【唐诗中的“早朝”景象】相关文章:

1.唐诗中的大明宫

2.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

3.唐诗中的经典诗词篇

4.唐诗中描写秋天的诗句

5.日出景象作文

6.描写景象作文

7.景象的近义词

8.古诗中传统节日

9.诗中冬作文

10.春天景象优美句子

下载word文档
《唐诗中的“早朝”景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