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2023-07-08 08:38: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酸枝酸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篇1: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顾之川在《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一文中认为: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历代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激发起审美心理上的情绪反应,进而通过对作品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诗歌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1.感知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语言,音节优美,气韵流转。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诗歌的读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融入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获得审美愉悦,真切体味到包孕于节奏和旋律之中的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感受诗歌独特的韵致。如读《雨巷》时,语调宜低沉,语速宜缓,体味浸润在诗中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在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后的彷徨感叹。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

2.感知诗歌的绘画美。诗的绘画美是诗的形象性与图画性的体现。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诗歌是通过意象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意象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诗歌的绘画之美。

3.感知诗歌的情感美。诗歌的第一特征是抒情性。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诗是苍白无力的诗。曹操的《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在真情下创作的诗句,当然是美的,也是能感染读者心灵的。所以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意象、意境的赏析,使学生在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体会文章的思想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进而从感知发展到鉴赏阶段。

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在风格、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特征,使学生深刻领悟这首词。1.风格上:《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放,纵古论今,横览江山,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2.艺术手法上:《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写景,雄奇险峻,声响宏大,色彩壮伟,寥寥几笔白描出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理想与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英雄形象栩栩如生。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3.思想上:《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月夜景色的描绘,塑造了英武盖世的周瑜形象,寄托了作者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希望,透露出了作者因诗得罪,谪居黄州时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由于词人的胸襟开阔、豁达,虽祸及己身,却能作达观之辞。全篇搏动着豪迈的精神气概,词尾作者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叹,格调低沉,情绪消极,实是词人企图改变现实又无能为力的思想情绪的反映。通过鉴赏,注意让学生分清其中精华与糟粕,从诗美中领悟诗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正确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正的美。

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当感知、情感和领悟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审美感知、鉴赏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得到美的陶冶,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中学生正处在美丽的青春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热情、独立、充满幻想、善于表现,他们有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引导学生作诗,就是让他们产生创造的乐趣,把他们的才华显示出来。所以,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灵性与情感,启发他们用写诗表达才情,表现生活的美。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写作空间,给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环境,给学生创造一片展开想象的天地。在学生初学写诗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仿写,引导学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鼓励学生利用手抄报发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它是依据诗歌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贯穿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熏陶。语文教师通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篇2:高中语文中的美育论文

高中语文中的美育论文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方法与条件

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其美育教育同样具有一定原则,如交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等“在交流性原则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沟通,营造一定审美环境与氛围,进而在交流之中感染学生,促进其主动去欣赏美感受美”在体验性原则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之中,进而才能在感情上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原则之中,则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审美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为实现美育教育,通常会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营造审美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和光线环境等,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进而才能促进审美教育的进行”例如在讲授5荷塘月色6一文时,通过带领学生欣赏荷花与荷塘的相关图片与文章,并配以相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丰富,进而促进学生融入这一氛围之中,对该文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激发审美情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其预定教学效果“为实施美育,教师同样需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才能不断产生审美情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美有真切认识”。

三、诱发产生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之中,只有使学生真正获得一定审美体验,其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进而对文章产生个人体会与思考,并在思考之中逐渐感受文字之美“同时,教师通过对文章之中/空白点0的扩展,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通过自我重构创造图像的过程之中,获得属于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不断利用教材之中的美育内容,构建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进而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审美能力有显著提升“

1.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支持条件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美育教育,同样需要一定支持条件,其主要是指对教师和学生等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不但需要有一定美育理念和审美意识,同时还需要由深厚的学养,先进的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就学生而言,其需要不断建立主题意识,进而提升其对审美的认识程度;再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也应对美育教育予以重视,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总结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占有积极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天的教育家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其中,美育就充当着贯通理智与情感的.主要角色.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可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作 者:李晓玲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4: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论文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收集和挖掘美育素材,有计划有步骤把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欣赏美 《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师中只是通过语言中介,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赏心悦目的情性。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韵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写自己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侧重于视觉――春雨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抓住古镇的色彩和声音来描写,把雪后的古镇比作――“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把水声比作“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它有“万般柔情”且“袅袅回旋上升”,不仅写出了水声的形象,更写出了水声的神韵;第三次,作者夜游周庄,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写岸上的光色,也写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斓;不仅写花船上的丝竹管弦之声,也写到惊喜的欢呼声,有力地表现了古镇水乡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这些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作者展现美的高超技巧。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美的欣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二、鉴别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杨礼赞》的美在于平凡朴质的美,;其次,用多种无稽之谈旅游城市上学生比较鉴别美: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课较抽象,课前让学生去说说,你觉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乐?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什么是乐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

论文

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是科举制度的“活画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是“侠义”美的表现。在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得到洗礼、熏陶、升华,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既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实现智育的目标。

三、创造美 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写一首诗,写个片断,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利用各种语文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美的追求,美的实践,美的创造,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养成崇高的审美情操,塑造美的心灵。

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总目标中都提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美、欣赏美的过程。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成为崇高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成为健壮之美,美育融在劳动中成为创造之美、灵巧之美。总之,美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网友来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网友来稿)

徐延照

美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立足教材,深入挖掘语文之美就成了我们应深入探究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现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下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 美在语言。欣赏即要着眼大局,又要着手小处。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创造并欣赏美的基础。所谓着眼大局是对作家语言风格的总体把握。像贾谊的雄辩,李煜的婉约,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奔放,鲁迅的含蓄深刻,朱自清的清丽优美--只要大量积累,站在高处才会“一览众山小”,达到此才真正显其魅力。同样,着眼小处,教师要立足课堂,从细小处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语言。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就把大自然生命力生机勃勃,活灵活现展示出来。更可看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二. 美在情感,感知情趣。情是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课堂,当我们阅读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仅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内心也也会洋溢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当师生沉静在《观沧海》所展现的气势非凡的大海雄姿面前时,又不能只被作者的雄心壮志和奋发乐观的精神所打动。上下求索的屈原,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嗜财如命的葛朗台,保守固执的别里科夫;凄苦无助的祥林嫂,感天动地的窦娥--研读文中这些感人形象,能有效的充实底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 美在哲理--体味理趣。许多作品在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画面的同时,还唤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形成美妙意境。比如,都写美丽的春景:杜牧的《江春》借景抒情,把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寄寓在“柳绿花红,楼台烟雨”的春色之中;《惠崇春江晚景》景中寓理,在自然情趣中蕴涵生活哲理。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话语简洁,但雪莱点亮的哲理灯盏,曾让多少生命在坎坷和失意中昂起头颅,挺直了脊梁。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汇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启人心智的思考。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感知,去体味,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立足语文之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最终达到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而育人的目的。

作者邮箱: 360985614@qq.com

篇6:美术教学中的美育

美术教学中的美育

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绘画则与智力有着密切关系,绘画创作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喜欢美术的孩子,其他学科成绩往往也很好。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怀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走入自然,观察太阳及阳光下的景色,把观察到的物体加上个性色彩,反映到画面上去。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阳光下的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太阳的色彩由玫瑰红―深红―桔红―黄―白而逐渐变化,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项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由地使用画具,自由地去观察、认识、表现周围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学手段也应是多方面的,如《秋天的景色》这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界,体会秋的色彩以及丰收的喜悦,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秋》来激发学生,让其沉醉于秋的美景中,随着自然美的韵律,体会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表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色,有的表现出生命、韵律的线条……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7: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有关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音乐对诗歌课堂的点化

摘 要:诗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流于几句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氛围,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美的诗歌殿堂,探索如何用音乐点化课堂,让诗歌课堂随音乐而起舞。

关键词:诗歌;音乐;点化;美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抱着一种传递美和爱的激情走向课堂,最后却都很困扰于课堂的沉闷无生机,学生的意兴阑珊。教师于是很纳闷,为什么这么美的诗,这么神秘而吸引人的诗歌世界,学生就没有兴趣呢?当然这与诗歌本身的含蓄凝练甚至是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诗歌只为了背几句名句有关,更多的却也是因为我们诗歌教学课堂的教学思路呆板,教学语言枯燥,诗歌处理肤浅等等。

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发现了诗歌教学的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对诗歌教学课堂进行美的点化。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这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事实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歌咏之;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的合乐歌唱到《楚辞》中祭祀的男女巫师对唱到《乐府》中配乐的歌词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谱曲传唱,都表明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诗大序》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不止诗歌的发展历程和音乐始终相伴,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用音乐点化诗歌课堂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如何用音乐点化诗歌课堂呢?

一、让音乐帮我们铺一条进入美的诗意的课堂的路

现在的诗歌课堂,教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尽快把学生带入一种诗的境界,或者是希望一开始就给学生传达一种美感,就会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排比句式,富有情感的语言,有时候教师都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即使是教师费尽心思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却觉得太煽情,有些学生觉得教师是刻意在拉着学生进入一种状态,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感受,不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那个诗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可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韦庄的《菩萨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江南美》,在悦耳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江南如画般的美景中,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感知出诗歌中的江南之美。在讲授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为学生播放了杨洪基先生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且刻意选择了《水浒传》片头的那个版本,让学生听着杨老先生浑厚辽阔的嗓音,看着那滔滔江水自天而来的壮阔之景,再看着屏幕上不断闪过的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似乎都能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热血在胸腔激荡的回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息。还未正式讲解课文,学生已然进入到一个广阔的历史天地,已然感受到一份豪情和悲壮。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就比较容易了。

二、让音乐帮我们打造一个体会情感、释放情感的课堂世界

因诗歌体裁本身具有含蓄、凝练、婉曲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鉴赏带来难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或把韵文变为散文,根本无法实现激感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反之,教师如能创设出和诗歌有关的音乐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至今印象深刻。我们一位张老师在为杜甫的《兵车行》备课,她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想为学生找一个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行家的范读中,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在网上找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听,反复地听,两个版本所选取的配乐不同,一个更低沉一些,一个以伤感见长,如何取舍?张老师后来干脆也不选了,把两个版本都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自己听这两个版本,自己决定哪个更好一些,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不但得到了一定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学生展示出来的那个不同的世界,让学生从中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感情,理解了杜甫笔下的那个大唐世界,更理解了杜甫心中那个博大的天下苍生的世界。后来,再安排学生自己按照选取出来的配乐诵读,效果简直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诗歌教学中,往往非常强调诵读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诗歌教学要求达到的一个基本课堂目标。于是教学步骤通常是先诵读,然后了解诗歌大意,再诵读,再鉴赏艺术技巧,再诵读,最后再背诵。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读,让男生读女生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自己读,放声去读和自己低声地去体会着读等等。你会发现,诵读在诗歌教学环节中安排得比较多,但这样的诵读,可能背诵效果明显,但情感的体会和释放就不是那么好了。

在这种时刻,如果能配上和诗歌内容或情绪一致的音乐,学生就会随音乐读出诗歌的喜怒哀乐。如,我们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为学生配了《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先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不出声地读诗歌,看看如何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释放在音乐声中。《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很长,教师也可以从中截取两三个片段,让学生听,看看哪个最适合诗歌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事实上已经把诗歌的情感和音乐结合起来了,然后再让学生配着自己所选择的音乐去读,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优美的意境通过自己的演绎再现出来,你会发现学生会给教师很大的惊喜。再如,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诵读过程中,可以为他们播放琵琶曲《临安遗恨》。学生就随着乐曲节奏读出了岳飞的爱与恨。读到情动之时,很多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起拳头。这样,整个诵读环节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三、让音乐带着我们继续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音乐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调节大脑思维与疲劳。在诗歌课堂教学的尾声,让学生听听音乐或动口唱一唱,能愉悦学生心情,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诗词,有时候甚至比给他们留十分钟让

他们集中背诵的效果都要好。如,讲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下课前,我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让学生跟唱,学生兴致很高,下课铃声响起时仍意犹未尽,这样也优化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时,可以给学生听《别亦难》;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听听《月满西楼》;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听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事实上学生上课可能已经很疲惫了,这样的一个音乐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反感,也能起到绕梁三日的效果,可能课已经结束很久了,但那个音乐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依然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当然,用音乐来点化诗歌教学课堂也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意选择和诗歌有关的乐曲,要有针对性,不能随便拿一首去应付。另外,还要注意,音乐只是诗歌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注意使用音乐的时机和时长,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在课堂教学中,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不能都用音乐来充满,那样课堂上都是欣赏音乐了,我们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肯定不会突出,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诗歌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以我们应改变观念,用音乐激活诗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爱上诗歌。

篇8:高中语文教学中怎么改进

1.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1.1教师教学

随着教育的深度改革,高中教学迎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新课改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使得很多老师在教授知识时,只是单纯的讲课本的知识。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教学应该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师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过去传统的观念十分陈旧,很多教师都产生了偏差,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将教学计划看成教书计划,将教学计划演变成为了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途径、语文素养的现状并没有研究,更谈不上将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原点的一种教学活动。

1.2教材编写

高中的一些教材有些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很多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与新课改相比较而言,教材的编写急需要改革。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和媒介,但是也应该端正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材不是的能够利用的一个教学工具。

1.3课堂氛围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缺少一定的激情,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少一定的感情交流,再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乏味、枯燥以及庞杂,缺少趣味,因此,并不是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趣味,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设计好语文课堂的环节,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自身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

1.4应试化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教学还是存在十分严重的应试教育的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像高中课本文言文、诗词的学习,很多老师在讲授时,只是注重里面重点词句的解释,因为这是高考的重点,而忽略了作者的背景,里面故事情节发生的社会背景。

2.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提高老师的素质

老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老师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有比较开拓的思维去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讲授。老师的素质涉及方方面面,不应该单纯的只是重视学历的高低,对于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应该加强重视。

2.2深入挖掘教材

高中语文教学并不仅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发掘,更要根据高中学生自身的特点,选取一个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所谓的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就是指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一个文本,必须要用心去钻研,和自己的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和知识系统以及编者进行对话,和教师自己进行对话。这同样是对教材进行研读,要求教师必须要反复阅读教材,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生平,仔细琢磨作者在当时写作的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讲授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比如像《阿Q正传》和《岳阳楼记》的讲授,一定要将鲁迅和欧阳修生活的年代和他们的生平了解清楚,并且把作者写本篇文章的时代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完全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掌握文章的感情思路,更好的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这种思路适合于各种文章的学习,对于古诗词也是非常实用的。

2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已与成年人趋同,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存有偏见,将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判一个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无意间做出一些伤害学生自信的事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平民主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真心地喜欢语文学习,积极探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内容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也必须不断革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把语文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本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扩展和更新语文知识的宽度,使语文教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更接近实际生活。如教学苏教版《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在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深刻感受到文章中的诗情画意与优美意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文章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作者的写作心境,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习是非常枯燥的,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习逐渐变成了考试技巧练习。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设计出更为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为了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可通过课堂活动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增加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程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量的多少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向其推荐一些学习价值较高的阅读材料,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写读书心得。教师还要根据阅读的进展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使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筛选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与学生共同阅读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不可取代的知识体验方式。阅读材料一般以文学作品为主,而文学作品是经过历史锤炼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阅读文学作品来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所创造出的美好情境,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鉴赏以及运用能力。所以教师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鼓励学生多多阅读。

(五)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兼容程度

不同的学生,其语文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使用“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关注的永远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这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兼顾学生的整体情况,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样,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布置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学校可以举行语文知识竞赛、语文课文朗诵比赛等趣味性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重视对学生自己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向他们传授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此来实现不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阅读目标,培养他们达到既定目标的意识,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之间分享探讨阅读的方法和体会等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老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求多方途径解决问题,并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使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开拓眼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经历相结合。因而老师要借助不同方法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每次阅读教学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读后感,通过写作既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过的内容,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

篇9:高中语文诗歌参考

精选高中语文诗歌参考

挥挥手,

花开叶落,

十二月的门楣就要关闭。

掩卷而思,

,我再度回眸,

那一圈圈记忆的涟漪,

早已荡漾成岁月的痕迹,

或浅或深。

俯首告别,

一切的欢笑与悲喜,

一切的明媚与黯淡,

那些纷飞飘落的,

何止是落叶。

欢笑和泪水躲在一些词语的背后,

我站在12月的路口,

驻足,还要行走……

一些文字,

逐渐清晰,

堆砌散落,散落堆砌,

横七竖八地踏着岁月,

陪我穿越又一个四季。

2008,

让我们忘却你白色的梦靥,

让我们集体记忆汶川的情殇,

让我们铭记你8月8日的辉煌,

让我们共同搏击人生的“海啸”……

2008,

只轻轻地一翻,就成为了历史,

我无法措辞这复杂的`别离,

就以一首诗与你作别吧,

忘记一些、铭记一些,

爱上的那朵花,

或者喜欢那个地方,

都以一首诗的形式挽留。

寒风穿雪的时刻,

那轻启扉页的一朵朵雪花,

在笔间扣响了,

矜持地笑容里,

我轻轻地问候:

“你好,2009!”

篇10: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的论文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的论文

[摘要]一提到体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育动作,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如痴如醉。由此看来,在“四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四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谈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美育教育

在当今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中,实施素质教育才是真正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审美观点也大有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提到体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育动作,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如痴如醉。由此看来,在“四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针对学生爱美的天性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发现有的同学对美的标准认识不清、单纯追求穿戴、粉饰,渴望纤细、娇柔的形体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明确指出塑造人体美的关键是拥有优美的形体姿态。优美的形体姿态既能展示个人的才华与修养,又能掩饰相貌平平,甚至身体缺陷,更能弥补体形上的先天不足,同时还能体现出高雅的气质风度。另外,优美的身体姿态不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例如:健美操和韵律操的形体锻炼正是培养身体美的有效手段。真正的人体美要包括健康的体魄,比例适当的体形,优美的形体姿势和高雅的气质风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追求健康的美、心灵美。

二、利用体育活动美化学生的心灵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中学的体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有些学生拿器材或收器材时,不爱护器材、不合理使用器材。每当我们发现此类现象时,总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爱护集体财物、爱护国家财产,就是心灵美的表现。

在富有对抗竞争性的游戏比赛或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在接力赛跑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烈,为了本班或本组取得胜利,有的同学故意抢跑、有的同学故意干扰对方。对这类现象,我们则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他们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力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就培植自己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三、利用体育教学健美学生的体魄

体育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还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健美体魄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幻灯、图片资料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健美”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训练学生坐、立、走的正确姿势。(1)站姿。抬头,双目向前方平视,面带微笑,挺胸收腹,立腰。(2)坐姿。入座时要轻要稳,面带微笑,上身自然挺直,微靠背椅,双腿并拢。(3)步姿。双目平视,面带微笑,上身挺直,两脚内侧落地时的轨迹近于一条直线。除此之外,在我们掷实心球教学时,课前首先要画好场地,在场地设置了几幅不同的人像靶,在练习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绪,真正做到了远、准。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有的同学情绪不高,于是我们就利用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耐心进行技术指导,鼓励多练习从而达到目标,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

健美的体魄离不开健美的体格,也离不开健美的精神气质。为此,我们不仅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更注重锤炼学生顽强的毅力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抗御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健美的体魄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四、寓教于乐美化学生的情操

在教学中,事先在场地划上各种粉线清晰、形式新颖的图案,先用直觉唤起学生的美感,然后在教师洪亮清晰的口号或节奏欢快的音乐指挥与伴奏下,进行练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和美感,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动作,特别是在课的结束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学生做意念放松和舞蹈放松,可以使学生在生理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心理上获得美的启迪与享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五、用教师的言行美化学生的感受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简短的表扬性的语言肯定成绩,既鼓励优秀学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多用“这个学生做的真棒!”这样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排除了练习时的心理压力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教师的言行和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平时上课时,教师的穿着要美观大方,精神饱满,口令洪亮,教态热情,面容和蔼可亲,语言生动形象,以此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得体,熟练优美,轻松自如,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一跃而过的决心,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增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在多彩的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可能,而且可以借助美感的心理力量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体验,从而调动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11: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毕业论文

摘   要

美育对于人的生命和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语文”的体现。有意识地把审美意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激发写作兴趣,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写出真实的作品。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审美意识渗透还不够,注重模式而轻能力,重课堂而轻生活,重指导而轻讲评。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强化美育意识。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先应让学生明白美育的含义,再从引导学生从大自然里、生活中、社会上采撷美,进而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美,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才会开始动笔――呈现美,而作文后进行的修改、润色――再创造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作文教学;美;美育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essential func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soul. In order to deep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reached in ”course standard of Chinese“: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grad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develop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health, the requirement that form right personality progressivel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s unavoidab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ertainly this is embodiment of we ”great Chinese" too. Perme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ciously, help students to widen the visual field , beautify soul, cultivate ones taste, impro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distinguish beautiful ability ; Help them to find the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life, discern false evil is ugly , stimulate the writing interest, turn passive writing into and create voluntarily, write out the true works. Bu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ermeate still enough among real compositio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mode and light ability, the heavy classroom commits suicide alive, but heavy guidance is commented on lightly. In the face of question these, teaching worker will change the idea soon first of all,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n concret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rst, and then pick beauty from in the nature, in life, society from guiding students, and then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prehend beautifully, in this way students have writ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gin to start writing ―― Appear beautifully, and the modification, polishing that carry on after the composition ―― It is essential links too to recreate beauty.

Key words: Composition teaching; Beauty; Esthetic education

篇12: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理解歌曲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感受旋律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矗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是发展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

创造育人环境美

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外,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使音乐的美育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校领导的帮助下,我组建了红领中乐团。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形成了班班有乐手,处处有歌声的生机勃勃景象。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学校成为音乐摇篮,为培养“四有”新人作贡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作贡献。

篇1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内蒙古白治区牙克石市塔尔气小学 伊淑霞

在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引入入胜的山水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诗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美”。并由此,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眼睛与心灵。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悟,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在人物对比中体会美

我们知道,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才能打好审美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二、在思想想象中拓展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毕竟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在词句推敲中欣赏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来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 “明亮”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 “颤动”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这些词语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在情感诵读中体验美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教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讲解写“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勤劳而富有智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文/李淑俊

摘 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基于一些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意境以及思想之美,从而使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相关文章: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2.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

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4.选修课教学中的高中语文论文

5.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6.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融合美育教育论文

7.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途径

8.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

9.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0.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700字

下载word文档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