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

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

2023-05-23 08:30: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qd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

篇1: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

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篇2:苏轼赤壁作文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篇3:苏轼赤壁作文

风飘飘,水rr,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了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呢?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酹,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来纪念、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也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轼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篇4: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怀古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篇5:苏轼《赤壁怀古》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篇6:苏轼《赤壁怀古》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篇7:游黄冈赤壁

早晨起来后,旅店没有安排早餐,于是,我们一行人在赤壁市的街头和当地人挤在一起,每人吃了一碗热干面

,感觉很好吃。武汉热干面是很有名气的,它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

号称是我国的“五大名面”。在湖北,很多人都喜欢把它当作早餐,他们吃早餐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边走边

吃。我们在武汉街头就看到很多市民,左手端着一碗热干面,右手拿着方便筷子,边吃边走,而且旁若无人。

我们还是习惯四平八稳地坐着吃,慢悠悠地吃完了热干面后,就驱车直奔黄冈市。

黄冈市地处武汉市的东面,它的北面就是著名的大别山,这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人文方面,

这里孕育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等非常众多的

著名人物。在自然风光方面,这里目前已形成了东坡赤壁旅游区、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四祖、五祖佛教旅游区

、红安、麻城革命遗址旅游区等等。但我们此行只看东坡赤壁旅游区。

东坡赤壁位于黄州市的西北边。叫它“东坡赤壁”是因为大腕苏东坡来过这里。但为何叫赤壁呢?以我的猜测

有下面两点,首先,这里的岩石属于丹霞地貌,大多呈现出赭红颜色;其次,这里的岩石很陡峭,就像墙壁一

样;因此被称为“赤壁”当在情理之中。那么,它为何会和嘉鱼赤壁搞混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名字雷同

,苏东坡是慕名而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长江在改道之前,就在东坡赤壁下面流过,使这里的自然环境很像一

个古战场。因此,把这里和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那个赤壁搞混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车子停到了东坡赤壁景区的门前广场。从车上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苏东坡的全身

塑像。我们走到附近细看,发现塑像的基座为红色,苏东坡的塑像则是白色,他峨冠博带,目视远方,在视觉

上感觉上下部分的颜色反差很大。塑像后面就是东坡赤壁的古门楼了。我们一行人站在这里等待当地的导游。

过了一会儿,才见到一位女导游匆匆跑来,因为迟到了几分钟,她一迭声地向我们道歉。彼此略作寒暄后,我

就直截了当地问她:“这里的黄花落地吗?”她听了我的问话,马上会意地笑了,反问我:“你说的是不是王

安石三难苏学士啊?”我们一问一答,实际上是在讲《拍案惊奇》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

去看王安石,王安石在陪客人。于是他只好在王安石的书房等待。无意中看到桌上有一首还没有写完的诗:“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一片金”,苏东坡觉得王安石一定是写错了:因为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瓣通常是

不落的。于是,他就在王安石诗的下面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便告辞了。王安

石那时已是当朝宰相,送走客人后才看到苏东坡的这两句诗,也不言语,就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这里来做官

。到了秋天,郁闷中的苏东坡到郊外散步,忽然发现这里的菊花开完之后,花瓣飘落一地。于是,恍然大悟:

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感到羞愧不已。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冯梦龙虚构的,苏东坡被贬官的真正原因是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而“乌台诗案”是元丰

二年发生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录了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写诗句,以诽谤新政

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关于这段历史,上海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这篇散文中曾有过精彩描述:“朝廷派

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

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

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

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

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

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

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

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

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看了这番描述后,我始终在琢磨作者把苏东坡描述的如此狼狈是否真的和历史事实相吻合?苏东坡当时是湖州

太守,久在官场历练,遇事总不至于那般惊慌失措吧!

不过,苏轼的诗歌确实有讥刺时政的内容,但绝无恶意,更不是想颠覆政府,他只是一介书生而已。余秋雨认

为,整治他只是一些小人的阴谋,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有些人嫉恨他。所幸他没有被关押太长时间,不久就

被贬到了黄州。他在黄州的官职是团练副使,这个职务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区武装部副部长吧。他在黄州一共

生活了四年时间。在这四年里,苏东坡写下了《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达到了他文学创

作的高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一行人边看边聊。不久,导游又把我们领到了“二赋堂”。该堂为木质结构建筑,因堂内有苏轼写的《前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而得名。我感觉陪同我们的这位导游文学造诣很深,她站在《前赤壁赋》前,主动为

我们朗诵了《前赤壁赋》的全文。她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诵得非常感人。看完“二赋堂”后,我们又去看

了“坡仙亭”。听导游说,这里是东坡赤壁的主要建筑之一,亭内的三面墙壁上,嵌满了历代名人留下的书画

碑刻,其中,苏东坡的十二块书画碑刻也镶嵌在内,并被视为国宝级文物。

在游览“放龟亭”时,我们看到池子里有一只石刻的乌龟。关于这个乌龟,导游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说,东晋大将毛宝戍守邾城时,他的仆人将他买来准备吃掉的一只白龟给放生了,没想到这只白龟是只神龟

,后来得到了善报。于是就有人在赤壁矶下边刻制了一只巨大的白石龟(就是我刚才看到的那只乌龟),取名

“白龟渚”。以后又建一亭,“放龟亭”的名字便由此产生。我们站在这里,向下俯瞰,只见亭下岩石壁立,

波涛汹涌。对此场景,有人说,这里和苏轼笔下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是非常吻合的

,至于像不像,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里还有一个“酹江亭”,导游也为我们做了专门讲解。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酹江亭”为清代同治年间建造。

因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得此名。原词是这样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可谓是妇孺皆知啊。

走进亭内,我们还看到墙壁上嵌有一些石刻。正面墙壁上则镶嵌着康熙帝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前赤壁赋

》石刻。有人评价说,赵孟頫的行楷天下第一,他的行书造诣水平极高,能与王羲之齐肩。说实话,在众多的

书法家中,我最喜欢他的字。据说他和王羲之一样,两个人年轻时写的字就相当值钱了,所以他们两个人都是

天赋极高的人。我感觉康熙似乎也很喜欢他的字。

在这个亭子里,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搞书法竞赛。这里除了康熙的字,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寿”字,也

是非常醒目。听导游介绍说,这个大大的“寿”字是清代书法家叶志诜老先生在八十五岁时写下的,此“寿”

字最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笔完成的,能一笔完成一个字,足以让人看到了叶老书法功底的深厚。

稍后我们又来到了栖霞楼,这个楼在当地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据说,它在宋代时,曾是黄州四大名楼之一。该

楼背山面江,每当晚霞染红江面时,霞光全部映照在楼身上,异常美丽。对此,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是晚霞

来这里栖身,所以,给它起名叫“栖霞楼”。

栖霞楼高有三层,为东坡赤壁的最高建筑。楼上陈列一组与苏东坡有关的塑像,塑像前书写了苏东坡一首诗词

。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读一遍这首诗,用心体

会一下它的含意,这其中的苦辣酸甜真是可想自知,我觉得颇耐人品味。而在此阁的四壁上,还镶嵌有苏东坡

其它书法石刻,共计一百二十六块,这里集中了苏东坡书法作品之大成。我在和导游聊天中了解到,黄冈赤壁

保有的苏东坡碑刻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这里还收藏着历代名人书画及碑刻近二百块,而苏东坡

的书画碑刻位居全国个人碑刻之冠,非常宝贵。而他在黄冈创作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是弥足珍贵的。对此,余秋

雨先生在那篇《苏东坡突围》说道,苏东坡一生走过很多地方,其中不少地方都比黄冈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

的黄州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

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此次遭小人陷害,使苏

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

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

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老,他在黄冈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

今后还大有可为。苏东坡真是好命。每每读到余秋雨这番论述,我都反复揣摸,感觉受益非浅。

在游览途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陈列将帅名录的长廊。在这个长廊里,真可谓是将帅云集,将星闪耀。在中国

革命的早期,黄安和麻城就爆发过著名的“黄麻起义”,这里还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黄安后来改名叫“红

安”了。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黄安先后有十四万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块土地上,曾诞生

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也走出了林彪、王树声、周希汉、韩先楚、陈再道、秦基伟、陈锡联、王近

山等二百二十三名高级将领。其中元帅一人、上将八人、中将十三人、少将五十八人,黄安是全国将军人数最

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我手头还有一个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十大军区里,有八大军区的

司令员或政委由红安籍的将军担任的。在改为八大军区后,又有六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由红安籍将军担任

。可以说,红安是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是一座熠熠辉煌的“将军城”。据说,这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

“世界之最”。

游完黄冈,我开始对黄冈又多了几分敬畏,并由衷地赞叹:黄冈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

【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相关文章:

1.赤壁怀古 苏轼

2.赤壁怀古苏轼

3.苏轼赤壁怀古原文

4.家乡,写诗后感

5.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8.杜甫——《后游》

9.后游古诗词

10.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书笔记

下载word文档
《苏轼游赤壁后写的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