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

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

2023-05-04 08:58: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鱼鱼鱼鱼鱼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

篇1: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

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

部长吝啬有术

王宠惠生性吝啬,家里不聘厨师,早餐随便吃点,午、晚饭则到朋友家去蹭。其揩油方法有四:一、下午公事忙完后,到某位朋友家中,坐到六七点不走,主人只好留他吃饭。此时他还假装客气:“时间尚早,还是回家吃吧!”主人再三挽留,他也就不客气:“有啤酒吗?有酒我就在这里吃。”二、在朋友家待到用餐时刻,若朋友未开口留吃饭,他就邀请朋友出去上馆子吃,并表示他请客,主人不好意思,便会留他在家中用餐。三、若朋友当真与他一同上馆子,那么吃完付账时,他就会走在最后,让别人掏钱。四、朋友吃完先走,留他付账,他便一拍口袋,大喊道:“你们回来,我忘记带钱了!”此四法屡试不爽。

“怕太太协会”证章

胡适不仅把怕老婆当做口头禅,而且还喜欢收集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和有关证据。有位朋友从巴黎捎来10枚铜币,上面铸有“P.T.T”的字样,胡顿生灵感,说这三个字母不就是“怕太太”的谐音缩写吗?于是他将铜币分送好友,作为“怕太太协会”的证章。

胡抹乱画

19,胡适将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送了一本给章太炎,扉页上题写了“太炎先生指谬”几字,下署“胡适敬赠”,并在二人名字旁边各画了一条黑杠。可惜当时太炎先生尚不知新式标点为何物,见自己名字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敢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后见胡适名字旁边亦有一黑杠,方才作罢。

“我就是名片!”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教授颇多,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顶不济也是黄包车。唯有黄侃先生总是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腋下夹了几本书,步行到校。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这个衣着寒酸的人没有校徽,就要求看他名片,黄侃大怒,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

安定有方

一次宴会,有位洋记者请教辜鸿铭:“辜先生,中国国内政局如此纷乱,有什么法子可以补救?”辜鸿铭伸袖子将嘴一抹,一本正经地说:“有!法子很简单,把现在在座的这些政客和官僚拉出去枪决掉,中国政局就会安定些。”

校长骂人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当局要求复课,学生则坚持满足条件才能复课。在1945年12月17日的教授会议上,校长傅斯年要求学生限期复课。闻一多反对说:“这样,何不到老蒋面前去山呼万岁!”傅不顾斯文,气得大骂:“有特殊党派的给我滚出去!”

学者出自何方

章太炎与陈独秀闲谈,说起文学,陈独秀举出几位出身苏皖的学士,言语间颇以身为苏皖人自豪。后来说到湖北,陈不屑地说:“那个地方没出过什么大学者。”不料话音刚落,隔壁房间的湖北人黄侃跳出来大声说:“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一句话噎得陈独秀哑口无言。

此一时彼一时

国共重庆谈判时,《大公报》著名女记者彭子冈记述毛泽东:“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走进张治中公馆,“毛先生宽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都很陌生”。1957年“反右”时,彭子冈被打成“右派分子”,理由是她把“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写成了“土包子”。

“前倨后恭”

五十年代,有同事及朋友提醒沈从文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沈极为不屑,面带愠色,拂袖而去。后来沈从文作为“右派”在京郊农场劳动改造,低眉顺眼,勤谨小心,辛苦劳作,但力不从心。有学生于心不忍,好心劝他偷空歇一歇,善自保重,他怒目相向,厉声呵斥道:“我还要入党呢!”

“二云”教授被解聘

刘文典以“二云居士”闻名,原因是他爱食云南烟土和云南火腿。1943年,刘文典应云南普洱大豪绅、大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写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此举引来西南联大同事的攻讦和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校方遂将其解聘。

胡宗南哭进黄埔

胡宗南29岁报考黄埔军校,但身高不足1.60米,不复合招生要求。主考官毫不客气地说:“你根本不是当兵的材料。”胡闻言放声大哭,责问考官:“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救国是青年的责任!个子矮怎么了?个子矮就不能参加革命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同样驰骋疆场!孙中山先生、廖仲恺先生的个子也不高嘛,革命怎么能以貌取人?”此举惊动了正在办公的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他见状当即喊道:“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就这样,胡宗南参加复试,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一变再变

严复喜欢和人唱反调,民国成立后,远近一片赞美共和之声,严不以为然,说“人民程度不够,徒有共和之名而无其实”。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启动后,筹安会首领杨度欲求严复支持,对他说共和制度行于中国必乱,问他“改行帝制如何”?严说:“国事非同儿戏,岂能一变再变?”等到洪宪帝制失败,到处都是逼袁退位的呼声和骂声,严又说:“非袁无以维持残局。”

傅斯年吓跑抬夫

傅斯年是“一个肥头胖耳的大块头,他有一头蓬松的乱发,一副玳瑁的罗克式的大眼镜。他经常穿著那时最流行的大反领ABC衬衫,不打领带,外面罩上一套哔叽西装,那副形容,说起来就是那类不修边幅的典型,但却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度。他似乎永远是那么满头大汗,跟你说不上三句话,便要掏出一方洁白的手巾,揩抹他的汗珠。”因此,朋友们称其“傅胖子”,取其形也。

抗战期间在重庆,他与李济、裘善元赴宴。宴毕,主人替他们雇好三乘滑竿,裘善元第一个出来,抬夫见他胖,不愿抬,大家推让一番。第二个走出来的是李济,比前一个更胖,剩下来的四个人又互相推让一番。等到傅斯年走出来,剩下的两位抬夫,扛起滑竿拔腿就跑,弄得主人很狼狈。后来,他“参政”了,持续向“皇亲国戚”宋子文、孔祥熙宣战,世人誉他“傅大炮”,撷其神也。

大使不吃救济

抗战时期,胡适做美国大使八年,工作紧张忙碌,只领固定薪水,文化及学术研究几乎无大的发展,也就没有额外的稿费收入。有一次因病住院,竟因经济拮据而几致断药。孔祥熙知情后想施以援手,因知胡清廉而固执,不会接受,故特地托他人辗转送去四千美金,资助胡大使治病。但胡适分文未动,后又原封不动地全额退回。

贼入公寓

晚年的胡适于1949年4月21日,共产党百万大军飞渡长江之日乘船抵达旧金山,后定居“大不易”的纽约,住在东城八十一街简陋的小旧公寓。一天,胡先生外出,胡太太正在厨房烧饭,一彪形大汉突然自防火楼梯破窗而入。幸好胡太太没有学会美国女人临危时的尖叫,她下意识地走到公寓门口,镇定地将门打开,反身命令那位悍贼道:“GO!”那又高又黑的悍贼看了胡老太太一眼,果然就乖乖的从门口“GO”了。

倒宝塔诗

上世纪三十年代,冰心与先生吴文澡计划周末要去娘家探望,冰心嘱咐丈夫上街购买一种当时比较时髦的衣料“香云纱”,并且要深浅咖啡色迴形花纹的;再买一种“萨奇玛”点心。结果,吴文澡先生到了商店却忘记了衣料和食品的名称,比划了半天仍然说不清楚。多亏女店员脑袋还算灵光,终于帮吴买到了“香云纱”和“萨奇玛”。吴先生归家后复述其为难经过,冰心大乐,笑做一首诗曰:

香云纱萨奇玛,

傻女婿到家,

教育原来,

在清华。

篇2:民国名人爱情故事

民国名人爱情故事1、最传奇的爱情:张爱玲与胡兰成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结识了当时汪伪政府文化部的官员胡兰成。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婚礼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就这样,他们成了夫妻。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1947年6月10日,胡兰成收到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随信还附加了30万元钱,那是爱玲新写的电影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民国名人爱情故事2、最阴差阳错的爱情:冰心与吴文藻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

冰心与吴文藻

吴文藻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冰心(谢婉莹)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他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6年的恩爱夫妻。冰心同志在80高龄的时候曾风趣地讲述与吴文藻的恋爱经过。

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1923年上海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冰心代同学找弟弟找错了,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的一样遇到了吴文藻。在前往异国的旅途中,开始了他们的爱情之旅。1929年6月15日,吴文藻与冰心于北大临湖轩举行了婚礼,来宾只有两校同事、同学,待客之物一共只花了34元。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验证着她与吴文藻五十六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情缘。死后两人骨灰合葬,他们美满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民国名人爱情故事3、最心有灵犀的爱情:钱钟书与杨绛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概况与杨绛的爱情

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在东吴大学上学时,当时流传,追求杨绛的男同学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睡眼惺忪的杨绛被钱钟书叫醒,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钟书欣慰地笑了。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

民国名人爱情故事4、最惊世的忘年之恋:鲁迅与许广平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鲁迅赠许广平的诗

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原本素昧平生的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杂志中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就是爱情定则的讨论。

有时,鲁迅在据案写作,许广平坐在旁边看报或做手工,当两人都感到疲倦时,便放下工作,一边饮茶,一边谈天,或者再吃些零食。尽管时间很短,但他们都感到很高兴,觉得这是一天的黄金时代。

1934年,鲁迅赠给许广平的一首情挚意深的诗上云: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毫无疑问,他们二人共同谱写的一曲爱情之歌,不但是至感人心的,也是激情浪漫的。

民国名人爱情故事5、最浪漫的爱情:林徽因与梁思成

“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的话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也是梁启超最喜爱的儿子。由于当时政治的原因,梁思成出生在东京,清朝垮台后才随家回到中国。林微因的父亲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梦想家和探索者林长民,林微因聪慧可人,深受林长民喜爱,也受过非正规但是良好的教育。正是由于两家显赫的地位,当然也出于梁启超对微因的喜爱,两家的父母便早早地为他们结了亲。然而这种封建的婚姻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个人彼此的欣赏和深爱。

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其实林长民把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就是看中了他的踏踏实实,浪漫的人更渴望一个安稳的家。

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各个都不是凡夫俗子,而且都和这位大才女有着某种程度的志同道合。她和徐志摩分享的是诗意,和金岳霖交流的是学术,和梁思成一生的话题,是谈不完的艺术。纵使外界对于林徽因有多少种解读,她临终前交待刻在她墓碑上的,是建筑学家林徽因。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地回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篇3:民国名人家风家训的小故事

19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篇4:民国名人家风家训的小故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政府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政府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篇5:民国大师的经典故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乃曾国藩之曾孙。清朝后期最有名者,莫过曾国藩,后来权倾一朝的李鸿章是他的门生。不过比权势更流芳百世的,则是曾国藩对子弟的严格教育,坊间流传曾氏家训,历百年不衰,可见一斑。他规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读书五页纸,写字一百个,逢三逢八作一文一诗,经史子集,无不必读。如此家教之下,曾孙曾昭权16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另一位梅贻琦先生,被尊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其父中过秀才,梅自幼熟读文史,曾讲出“谁背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的话。他考进南开学堂第一期,成张伯苓的得意门生。留学美国,主修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二期的赵元任,后来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其父清末中举,母亲善诗词昆曲。赵元任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获数学学士,副科修物理。在哈佛大学得哲学博士之后,还回康奈尔大学教物理学。1920年回国,赵元任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和物理。复回美国任教,才开始专攻语言学的研究,遂成大师。

庚子赔款留学第二期学生,还有一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竺可桢两岁开始认字,家教严格,自幼在私塾苦读。考取公费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主修农学,后转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

庚子赔款留学三期之后,清政府把主持留学事务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而清华学堂第一期学生里,最鼎鼎大名的是叶企孙先生。叶企孙的曾祖于清道光年间做官,晚年精修礼学。他的祖父就职国子监,官至五品。中国古代,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官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叶企孙的父亲曾中甲午年江南乡试第十五名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叶企孙天资聪颖,随其父从严教养,自幼攻读经书,终生儒雅。不及十三岁,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修物理,又入哈佛大学,获物理哲学博士学位。

原子能之父钱三强,书香门第出身,父亲是大文豪钱玄同,与陈独秀、李大钊、严复、胡适等齐名。如此家教,钱三强自幼读书,7岁被送到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文史大师们创办的孔德学校,继续优等教育。钱三强清华毕业之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李四光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自幼在其父执教的私塾里读书,14岁才离开,到武昌读高等小学堂,学业出众,一年后即被选派日本留学,后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前所提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有个叔伯弟弟曾昭抡,也是公费留学,也是麻省理工大学毕业。曾国藩二弟叫曾国潢,曾昭抡是曾国潢的曾孙。曾昭抡的父亲是举人,母亲也出身名门。曾昭抡16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大学化工博士学位。

篇6:民国大师的经典故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3岁可背上百首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父亲到民国政府任职,钱学森随家迁北京,入北京师范附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学生,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学习,后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前辈曾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在清华和北大教授哲学。邓稼先5岁入小学,父亲指点,读史读文,基础厚实,后与杨振宁同读北京崇德中学。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物理学家周培源,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周培源幼承庭训。他先入上海圣约翰附中,后进清华中等科。成绩优秀,被选送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转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理学博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再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研究。

不同于这几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开店铺为生,母亲勤俭持家,所以家境小康。吴有训7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12岁进私塾,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史载农家子弟吴有训,先到县城,又到省城,少年时代全部陪伴书本度过。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是清朝举人,镇江名士,创办《南洋官报》。茅以升3岁受母亲启蒙,6岁读私塾,7岁进思益学堂,再入江南商业学堂,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获硕士学位,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创立茅氏定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家蒋百里,出身书香门第,于乡间私塾启蒙,苦读文史经义,考中秀才。之后入浙江求是书院,获地方官员赏识,赴日留学。其间组织浙籍留日学生同乡会,编印刊物《浙江潮》,担任首届主编。学成回国后,投身民国革命活动,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学生有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蒋百里曾师从梁启超,关系亲密,亦曾与梁启超辩论,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传诵至今。

以上列举14位科学家有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环境良好——不是指有财富或有权势。书香门第,并非权势豪门。而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物理学家吴有训,则属贫寒家庭出身,但年幼都被父母送入私塾读书。

【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1.名人智慧故事

2.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3.名人故事读后感

4.高尔基名人故事

5.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6.名人立志故事

7.屈原名人故事

8.名人故事英文版

9.自信名人故事

10.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民国那些年的名人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