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2023-01-29 08:36: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ea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篇1: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词人。他的这首《南乡子》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其时作者正在镇江知府任上。同一时期的另一首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与此词对参。 辛弃疾少年时代即勇力、胆识过人,他“目光有棱,背胛有负”(陈亮《龙川文集》卷十),他曾利用赳燕京(今北京)参加科考之机暗地考察金国的山川地形及武备情况,以备日后起兵恢复中原之用。二十二岁时在山东聚众起义,参加了耿京的抗金队伍,亲手杀死叛徒义端和尚,并曾率领五十骑突袭济州,把拥有五万兵马、杀死义军领袖耿京的叛徒张安国缚置马上,还号召上万士兵,长驱疾驰,投奔南宋。然而南归四十三年,他竞有二十年间被统治者弃置不用,闲居乡野。其他时间大都辗转于地方官任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全才,曾经浴血疆场,毕生都在为恢复中原而热血沸腾,奔走呼号,积极行动的人实不多见。然而在投降派把持下的南宋,他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宁宗时外戚韩腚械比ǎ这时北方的蒙古族势力大增,金国之势开始衰微。韩腚杏趁此机会兴兵北伐,建立个八的“盖世之功”,因此才起用了一向力主抗金的辛弃疾。稼轩虽然认为金国必乱必亡,但又认为南宋现有力量尚不足以战而胜之,因而应作长远的打算和准备。事实上他在镇江知府任上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北伐准备工作。然而急功近利的韩麟腥斡眯疗疾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望,壮大个人的声威,哪里听得进辛弃疾的主张。稼轩痛感南宋王朝抗战不得其人,因此才借登楼临远之机写下这首词。后来韩麟胁执倨鸨北伐兵败被诛的事实也证明了稼轩预见的正确。 南乡子,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有单调、双调两体。其单调始于后蜀欧阳炯,双调始于南唐冯延巳。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词题。京口,即今之镇江,孙吴一度建都之所。北固亭,亦日北固楼,在镇江城北面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为登临胜地。 上片借景抒怀。首二句点明登临的地点及目的。镇江在长江之南,与江北的扬州遥遥相望。当时宋金的分界线在淮河一带,在江南是根本看不到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的。首句这一问该倾注了词人多少故土之思!南归四十三年,被金人占领的`北方令他魂牵梦绕,而现在登高临远所能见到的仅仅是北固楼一带的满眼风光而已。首二句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及神州陆沉之痛已溢于言表。这与他早年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所表达的“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的不能收复中原的痛苦与焦灼感情是一致的。后三句,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喟,紧扣“有怀”的题面。悠悠,长久之意。就在这东南形胜之地,由三国而至东晋宋齐梁陈,一幕幕兴胜衰亡的人间戏剧次第上演,然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切都消亡了,只有眼前的长江之水‘不舍昼夜”,滚滚东流。词人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次韵前篇》中的“长江滚滚空自流”的诗句,既写出对时光流逝、时世变迁的万分感慨,更写出词人恢复中原大业不能完成而空度时光的痛苦与无奈。 下片吊古伤今。过片两句赞扬孙权的才能与功业。年少,指孙权。万,指很多人。兜鍪,头盔,此代指士兵。孙权十九岁即继承父兄基业,统辖江东地区,并以不断的军事斗争来巩固其对江东的统治。三、四两句承接上文,作进一步的渲染。用历史事实,进一步颂扬孙权的非凡胆识及业绩。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后来统一中原地区,雄踞长江以北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说声威不可一世。而刘备以皇叔之名享誉天下,深得人心,占据川中要害之地,又有卧龙诸葛亮的辅佐,势力亦不可小觑。词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将孙权与当世的大英雄曹、刘相提并论,认为只有曹、刘才是孙权的真正敌手,其他形形色色的诸侯均不在话下。歇拍“生子当如孙仲谋”,仍用历史典故,表面似在赞扬孙权,实则暗讽南宋王朝抗敌不得其人。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行五六里迥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可见曹操对孙权的用兵布阵颇为欣赏,所以才希望后辈人能像孙权一样。刘景升,即刘表。在曹操大军南下攻克荆州之后,刘表的长子逃走,次子刘琮投降。所以曹操才称他们为猪狗。作者在词的最后运用这一历史典故,大有深意。他满腔热忱地赞扬孙权,言外之意是当代缺少像孙权这样的抗战人才,而南宋王朝的当权者及韩麟兄流不过是猪狗一样的人罢了,哪里担当得起收复中原的重任呢?这与他在同一时期写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首二句“(干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说当代缺少像孙权这样的抗战派人物。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稼轩真的那么欣赏孙权吗?他在给皇帝的奏折《美芹十论・自治第四》中说:“臣以谓吴不能以取魏者,盖孙氏之割据,曹氏之猜雄,其德本无以相过,而西蜀之地又分于刘备,虽愿以兵窥魏,势不可得也。”这里稼轩分析了孙权不能吞并魏的主客观原因。他认为,孙权只知道割据江东,目光短浅,是其不能克魏的主观原因。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并不甚高。那么他晚年写的两首词为什么那么热烈地赞美孙权呢?其实这不过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而已。 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咸淳(南宋度宗年号――笔者)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辛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宋恭宗年号)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这段记载颇带神异色彩,其真实情况今天已无从确考,也许不足取信。但至少可以说明稼轩一生恢复中原之志未能实现的抑塞不平之气是至死不变的,也说明他的爱国思想社会影响的深远。这与其词所表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古人名句名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其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这也是辛词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表面上赞扬孙权,实则暗讽南宋当权者。明褒暗贬,意在言外。这样全词的思想意蕴更加丰富、深刻,也更加含蓄、蕴藉。全词三问三答,词意层层推进,表达生动、活泼,类似民间的歇后语和“三句半”,构成了本词豪放之中又兼具疏朗、明快的艺术风格,这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表现的沉郁顿挫风格还是颇为不同的,展现了稼轩驾驭多种风格词作的本领。

篇2:豪气干云的句子

豪气干云的句子

1. 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2. 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你所厌恶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变了,你的心情也变了。

3. 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4. 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5. 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6. 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7.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8.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

9.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10. 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11. 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12. 事虽微,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

1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4.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6.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7. 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

18.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9. 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20. 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21. 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22.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23. 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24. 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25.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6. 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27.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28. 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

29. 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30. 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

31. 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

32. 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33. 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34. 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35. 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36. 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篇3:《豪气干云》阅读答案

《豪气干云》阅读答案

①有个词语叫“豪气干云” ,形容豪气高到触碰到云的地步。倘举例说明,那就是荆轲吧,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都知道,其实后边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更有气势,简言之就是“气贯长虹”。

②做人贵有豪气。

③ 有了豪气,襟怀、志向、胆识就有了立足之地。西汉人陈汤,素有大志,他给皇帝的战报中,汇报了消灭入侵匈奴人数后,加了一句千古名言:“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啥时候想起来都叫人热血沸腾。有了这样豪迈、雄壮、凛然的气势,国家就不可战胜,民族就不会受辱,秦时明月的皎洁,汉时雄关的'巍峨,就会代代相传,中华子民就会永享安康。

④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那时,秦桧正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好友劝其不该锋芒太露,担心秦桧报复。张孝祥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足以告慰古今一切豪放之士。

⑤有了豪气,就有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襟怀与壮志,就有了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甲,就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乙,就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丙……

⑥ 豪气与大话有时很难分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是豪气,说了做不到,则为大话。钱钟书在清华放出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基本做到了,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值得看的书,扫荡了不止一遍,后来熟悉到哪本书放在哪一架,哪一格都清清楚楚。这,就是豪气。

⑦个人要有豪气,才能活得有声有色;国家民族有豪气,才不被人欺负,领土、领海才不被人蚕食。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没有实力的豪气,如同纸上画饼,只是自欺欺人。读南宋时期那些主战派诗人的豪言壮语,常觉心酸和无奈,国家积贫积弱,朝廷昏聩无能,根本没有实力与女真人的虎狼之师抗衡,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只能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史为鉴,我们唯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拼搏,富国强兵,才能不怒自威,不言自雄,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选自《演讲与口才》第12期,略有改动)

13. 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2分)

14. 研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3分)

事 例

作 用

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

(1)

(2)

有力地证明了“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

辛弃疾空怀报国志

(3)

15. 下面三个短语是从选文第⑤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它们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处。(3分)

悲壮与不朽 从容与决绝 潇洒与自信

16. 文章第⑥段是否离题?请简述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3.做人贵在有豪气(个人、国家民族都必须有豪气) (2分)

14. 示例:

(1)解释什么是豪气干云。

(2)张孝祥上疏昭雪岳飞,不怕报复。

(3)有力地证明了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

(3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15. 甲:潇洒与自信 乙:悲壮与不朽 丙:从容与决绝(3分;每空1分)

16. 不离题。第⑥段论述有豪气应言行一致,深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深入)。(2分;论述内容和作用各1分;只答“不离题”不给分)

篇4:《豪气干云》的阅读答案

陈鲁民

①有个词语叫“豪气干云” ,形容豪气高到触碰到云的地步。倘举例说明,那就是荆轲吧,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都知道,其实后边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更有气势,简言之就是“气贯长虹”。

②做人贵有豪气。

③有了豪气,襟怀、志向、胆识就有了立足之地。西汉人陈汤,素有大志,他给皇帝的战报中,汇报了消灭入侵匈奴人数后,加了一句千古名言:“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啥时候想起来都叫人热血沸腾。有了这样豪迈、雄壮、凛然的气势,国家就不可战胜,民族就不会受辱,秦时明月的皎洁,汉时雄关的巍峨,就会代代相传,中华子民就会永享安康。

④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那时,秦桧正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好友劝其不该锋芒太露,担心秦桧报复。张孝祥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 这三问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足以告慰古今一切豪 放之士。

⑤有了豪气,就有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襟怀与壮志,就有了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 甲 ,就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 乙 ,就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 丙 ……

⑥豪气与大话有时很难分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是豪气,说了做不到,则为大话。钱钟书在清华放出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基本做到了,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值得看的书,扫荡了不止一遍,后来熟悉到哪本书放在哪一架,哪一格都清清楚楚。这,就是豪气。

⑦个人要有豪气,才能活得有声有色;国家民族有豪气,才不被人欺负,领土、领海才 不被人蚕食。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没有实力的`豪气,如同纸上画饼,只是自欺欺人。读南宋时期那些主战派诗人的豪言壮语,常觉心酸和无奈,国家积贫积弱,朝廷昏聩无能,根本没有实力 与女真人的虎狼之师抗衡,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史为鉴,我们唯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拼搏,富国强兵,才能不怒自威,不言自雄,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4第12期,略有改动)

1. 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2分)

2. 研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3分)

事 例作 用

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1)

(2)有力地证明了“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

辛弃疾空怀报国志(3)

3. 下面三个短语是从选文第⑤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它们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处。(3分)

悲壮与不朽 从容与决绝 潇洒与自信

4. 文章第⑥段是否离题?请简述理由。(2分)

答案:

1.做人贵在有豪气(个人、国家民族都必须有豪气) (2分)

2. 示例:

(1)解释什么是豪气干云。

(2)张孝祥上疏昭雪岳飞,不怕报复。

(3)有力地证明了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

(3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3. 甲:潇洒与自信 乙:悲壮与不朽 丙:从容与决绝(3分;每空1分)

4. 不离题。第⑥段论述有豪气应言行一致,深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深入)。(2分;论述内容和作 用各1分;只答“不离题”不给分)

篇5:刘禹锡:以诗为名,豪气干云

刘禹锡:以诗为名,豪气干云

刘禹锡,有史以来最倔强的诗人,他天性中的桀骜不驯驱使他举起诗歌的长矛向那个不堪的命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发起进攻,即使被碰得头破血流也决不退缩。他把挫折当磨砺,展示的是一个有骨有胆的文人深埋于灵魂的力量一不可磨灭的尊严。读罢他的诗,诗如其人,豪气干云。

【文本看台】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荚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处: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被称为“诗豪”。他一生仕途坎坷,唐顺宗时,跟随王叔文进行“永贞革新”。唐宪宗即位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郎州司马。此后的二十几年,他一直处于被贬谪、返京,又被贬的窘境中。面对宦海沉浮,他意志不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诗句,表现了他积极豪迈的生活态度。

素材点金 兼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芍药妩媚,但格调不高:赢得“君子”美誉的荷花高洁,但少情寡欢。牡丹花开艳压群芳。姿容高贵富丽,整个京城为之痴狂,如此高度的赞誉,亦可见出诗人对牡丹的痴狂。以花喻人,做人就要像“牡丹”一般,才学压冠,品格高洁,抱负天下。

适用话题 格、净、国色

文本・创作素材

【本色・不畏权势】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生命不止,嘲讽不息

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的十年后回到长安,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的讽刺意味实在太明显了:玄都观里的桃花,都是我走之后栽的吧?现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哪一个不是踩着我爬上来的呢?于是,他被贬为连州刺史,此后又遭几番被贬。十四年后,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又回到朝廷。他到玄都观故地重游时,发现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桃树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一片荒凉。他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都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激动之余,写下了《再游玄都观》。三年后,他再次被贬为刺史。

素材点拨 没有隐晦的暗示,一句“前度刘郎又再来”简直是赤裸裸的挑战:你们可以夺去我的地位、金钱,甚至生命,但无法夺去我的尊严。

素材运用 嘲笑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卑微者不配拥有,他们只会跟在权贵后面赔笑:刻薄者不能拥有,他们有的只是阴毒的诅咒和谩骂。嘲笑者露出笑容的时候,首先就冒着自嘲的危险,因为,嘲笑是一把双刃剑,砍中别人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及自身。

适用话题 挑战权贵、生命的尊严、坚硬的脊梁

链接・微素材 刘禹锡被贬为和州通判时,本该住在衙门里,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刘禹锡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知县又将他调到城北门,三问改为一间半,临河。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最后将其安排到城中的一间斗室中,成就了传世名篇《陋室铭》。

【知己・肝胆相照】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答诗》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刘禹锡、柳宗元因为共同参加“永贞革新”而成为朋友。革新失败后,他们一起被贬,分别在郎州和永州。十年后,他们又一起被召回京城。随后,两人又因为同时得罪朝中大臣,再次被贬。

刘禹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要吃尽苦头。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

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顷刻间泪如雨下。此后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

素材点拨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理解,是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素材运用 何为莫逆之交?共赴难,不抛弃,同遭苦,永相随。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比高山流水更珍贵的友情。

适用话题 高山流水、君子之交

链接・微素材 55岁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时,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趁着酒兴,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刘禹锡的遭遇鸣不平,刘禹锡非常感激,与之唱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留下一段诗坛佳话。

延伸・作品素材

关键词 守候之爱

望夫石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夫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素材点拨 传说中有一位女子,她因思念远行的丈夫,终日立在山头守望,天长日久,最后竟化成了石头。“终日”写出了这位女子的一往情深,化成“孤石”,既是苦苦相思的结果、更是用情忠贞的表现这一望就是千年的岁月,风雨吹乱了她的头发,吹皱了她的衣裙,吹老了她的容颜。唯一风不干的是她那充满了柔情和渴望的眼神。

引用这首诗歌时,可与如今的“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速食爱情观相对比,突出忠贞、坚守、等待的美好。

适用话题 初衷、执著、坚贞、历久弥新

关键词 内心强大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素材点拨 “莫道”“莫言”,两个“不要说”连用,十分强烈地表现出诗人不怕谗言打击、不畏贬谪的凛然气概。后两句借大浪淘沙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生涯。横遭外放,被弃置不用,可谓受尽“狂沙”的掩埋,但诗人坚信自己是一块经得起“千淘万漉”锤炼的真金。

逆境很多时候会成为人生路上最强大的推动力,前提是站在它面前的是一个百折不挠的强者斗士。由于大家非常熟悉这则素材,所以运用时可结合诗人的仕途背景直接引用,或改写诗歌,变成场景。更能突出坚忍不屈的主题,

适用话题 突围、直面挫折、逆境与成才、坚守信念

篇6:云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云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云 唐代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作者简介: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篇7:李白诗词《长干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长干行》的诗意赏析

《长干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第一首诗描绘了商妇各个生活阶段的各个生活侧面,展现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塑造出了一个对理想生活执着追求和热切向往的商贾思妇的艺术形象;第二首诗从商妇望夫不归说起,一层一层,直到自怜自恨而止,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挚爱和思念,凄切幽怨,缠绵感人。全诗熔叙事、状景、抒情于一炉,形象鲜明饱满,风格深沉柔婉。

《长干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赏析】:

这是一首以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为题材的诗。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写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怀念。诗用年龄序数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断(或女主人公拟想中的生活情景)联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诗一开始四句,女子回忆童年时与丈夫一起长大,彼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十四为君妇”四句,以极细腻的笔触写初婚时的情景。尽管对方是童年的伙伴,但出嫁时仍然羞涩不堪。“十五始展眉”四句,抒写夫妇间婚后发展起来的炽烈爱恋。《庄子。盗跖》云:“尾生与女子期(约会)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小夫妻但愿同生共死,常日怀着尾生抱柱的.信念,哪里曾想到有上望夫台的今日呢?“十六君远行”四句,遥思丈夫远行经商,而所去的方向又是长江三峡那条险途,想到那哀猿长啸的环境,想到高浪急流下的暗礁滟滪堆,不由得为之担惊受怕。“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触景生情,刻骨的相思在煎熬着少妇的心。门前伫立等待时留下的足迹已长满了青苔,盖上了落叶,再加上西园双飞的蝴蝶,格外叫人伤感,因为忧愁的煎熬,自己的容貌也不觉憔悴了。最后四句,寄语远方亲人:您不论什么时候回来,预先都要给家里捎封信,我好去迎您,即使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去迎候,也不会嫌远。

这首诗写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配合着舒徐和谐的音节,形象化的语言,在生活图景刻画,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写上,显示了完整性、创造性。《唐宋诗醇》赞扬说:“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中流出。萦回曲折,一往情深。”评价是很高的。这首诗通过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并且,随着人物的成长,写出了一对商人家庭的儿女带有解放色彩的婚姻和爱情。诗中的长干,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其地在今南京市,本古金陵里巷,居民多从事商业。古代,在商人、市民中间,封建礼教的控制力量是比较弱的。这位长干女子,似乎从小就远离了封建礼教的监护,而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生活环境,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童年生活,对于心灵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她新婚时的“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没有某些女子因受封建婚姻迫害的愁苦,而是通过羞涩情态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矜持和性格中淳厚的素质。她婚后“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深刻思念,都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真诚平等的相爱和对爱情幸福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这种爱情多少带有一点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

八世纪上半叶,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城市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生在商人家庭的李白,和市民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唐代诗人中最敢于大胆蔑视封建秩序的人物。可以说他和长干儿女,最早呼吸到一点由市民圈子中产生出来的新鲜空气。李白的《长干行》比白居易《琵琶行》要早半个多世纪。而到《琵琶行》问世前后,在诗歌和传奇中写商妇或歌女等类人物,则几乎成为一种风尚。与此同时,市民文学也随着萌生和发展。因此,李白此篇可以说最早在封建正统文学中透露了一些市民气息,是《琵琶行》等一类作品的前驱。

篇8:夏云峰,夏云峰张元干,夏云峰的意思,夏云峰赏析

夏云峰,夏云峰张元干,夏云峰的意思,夏云峰赏析 -诗词大全

夏云峰

作者:张元干  朝代:宋  体裁:词   涌冰轮,飞沆瀣,霄汉万里云开。南极瑞占象纬,寿应三台。锦肠珠唾,锺间气、卓荦天才。正暑,有祥光照社,玉燕投怀。新堂深处捧杯,乍香泛水芝,空翠风回。凉送燕歌缓舞,醉I瑶钗。长生难老,都道是、柏叶仙阶。笑傲,且山中宰相,平地蓬莱。

篇9:马致远《寿阳曲·云笼月》诗词赏析

寿阳曲·云笼月

元代:马致远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

译文

月亮被层云笼罩,阵阵晚风吹动悬挂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叮当作响,这使得人更加感到悲凉凄切。起身挑挑灯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悲苦、所有的怨恨都写下来说给心上人听,可是又长叹一声,想把灯吹灭,不再写了。

注释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风弄铁:晚风吹动着挂在檐间的响铃。铁:即檐马,悬挂在檐前的铁片,风一吹互相撞击发声。

两般儿:指“云笼月”和“风弄铁。”凄切:十分伤感。

剔银灯:挑灯芯。银灯,即锡灯。因其色白而通称银灯。

吁气:叹气。

赏析

元散曲表现思妇的凄苦,往往设身处地,曲尽其致。这首小令,就有着这种熨帖细微的特点,其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意境绝妙。

起首两句,写云层遮住月亮,夜风将檐前铁马吹得叮当作响。前者为色,造成昏暗惨淡的效果;后者为声,增添了凄清孤寂的况味,所以接下去说“两般儿助人凄切”。用一个“助”字,说明曲中的思妇凄切已久。这“两般儿”已足以设画出凄凉的环境,从而烘托出人物的境遇及心情。

思妇对这“两般儿”如此敏感,是因为她独守长夜。这种凄切的况味难以忍受,亟须排遣,于是就有了四、五两句的情节。灯盖里的灯草快燃尽了,思妇将它剔亮——这也说明她在黑夜中确实已挨守了好多时候。剔亮银灯的目的,是为了将心中的思情同眼前的悲苦写在信上,好寄给远方的丈夫。却不料一声长叹,无意间竟把灯吹灭了。这两句针线细密:“剔银灯”回应“云笼月”,云蔽月暗,光线昏淡,加上银灯又不争气,灯焰将尽,故需要“剔”;而“长吁气”则暗接“风弄铁”,窗外的风儿足以掀弄铁马,毕竟还未能影响室内的银灯,如今居然“一声吹灭”,足见长吁的强烈。这个小小的片段,既出人意外,又使人觉得极为真实;女主人公的心事和愁情虽没有写成,却一清二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结尾堪称出色。灯到底吹灭与否,作者未明言说破,或是故意不说破,这就使读者自然去想象曲子中之女主人公欲吹不忍,不吹又于心难平的矛盾心理和复杂表情,揣摩诗句所包含的爱恨交织的情韵。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的诗理。

《彩笔情辞》载卢挚的《寿阳曲·夜忆》四首,其中之一与此曲仅有少量不同,全文是:“窗间月,檐外铁,这凄凉对谁分说。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把灯吹灭。”两作孰先孰后不易确定,不过末句是“一声吹灭”比“把灯吹灭”更有韵味。又《乐府群玉》有钟嗣成《清江引·情三首》,其一曰:“夜长怎生得睡着,万感着怀抱。伴人瘦影儿,唯有孤灯照。长吁气一声吹灭了。”钟嗣成是元晚期作家,其末句构思无疑是受了此曲的影响。

【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相关文章:

1.诗词赏析

2.中秋诗词赏析

3.边塞诗词赏析

4.李商隐诗词赏析

5.蝶恋花诗词赏析

6.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7.《游子吟》诗词赏析

8.红楼梦诗词赏析

9.毛泽东诗词赏析

10.小池诗词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