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

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

2022-08-24 08:46: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少踏马装理中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

篇1:孟浩然: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烟渚:烟渚,指烟雾迷漫的小沙洲。渚,江中的小沙洲。

3、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4、旷:空阔远大。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

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赏析:

诗人羁旅在外,黄昏泊船,蓦然而生思乡之愁。这首诗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亲切生动,别具一格。

篇2:《宿建德江》 孟浩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篇3:《宿建德江》 孟浩然

⑴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⑵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70字左右)

答案:

⑴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府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⑵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3 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乡愁的思路和手法。

答: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4、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5、”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6、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4:孟浩然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移舟:漂浮的小船。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旷:空阔远大。

7、近:亲近。

8、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9,客:指作者自己

【译文】

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亮与人意合情投……

【鉴赏】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和思念家人的情感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篇5:孟浩然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古诗如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前言】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言绝句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宿建德江》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WWw.sLkj.org,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篇6:宿建德江孟浩然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景寄寓客愁乡思。诗人很自然地摄取适于表达旅途孤寂、飘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着墨轻淡地写来,却传达出了真切的情意。

这首诗通过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揭示出客观事物的特殊联系,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诗人先描绘暮霭迷濛的江边洲渚 ,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时间、地点。接着,更具体地描写泊舟烟渚上所见的江天景色。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层次分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很精彩的景句。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以致造成远天低于近树的错觉,因为江水清澈,月影浮荡在江中,人在船上,江月仿佛和人更接近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景致,诗人只以十个字,便细致、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没有锐敏的观察力和白描传神的表现力,就不可能把由于野旷和江清而引起的天与树、月与人的关系变化,描绘得那么准确、生动。 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诗人不只是一般地融情于景,而是把所要抒写的思乡之情,有层次地、逐层深入地通过景物揭示出来。旅客遇到秋天,最容易触动愁思,这是第一层;这第一层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从“野旷”、“江清”中透露的。在暮色苍茫中泊舟江渚,因为日暮而引出新愁,这是第二层。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旅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行客觉得旅途孤寂凄凉,这是第三层。由于江水清澈,益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倍加思念故乡,这是第四层。诗人由远及近地描写景色,却把自己的羁旅愁情由淡而浓、由浅入深地传达出来。 从章法结构来看,绝句要写得好,必须在结句收束得住,创造出完整的意境,不能使人读后感到有始无终,所以一般人写绝句都是采用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的章法,把转折点放在第三句。但这一首章法很特别,它以三、四两句作对结束,却把转折放在第二句末三字。诗人巧妙地借 “客愁新”三字点出了题旨,犹如画龙点睛般点出了诗眼,三四句只是以景烘衬这三个字。这样,到了对结的三、四句,诗的旨意都表达清楚、完整了。

篇7: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拼音版翻译与赏析)

sù jiàn dé jiāng

宿建德江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yí zhōu bó yān zhǔ

移 舟 泊 烟 渚 ,

rì mù kè chóu xīn

日 暮 客 愁 新 。

yě kuàng tiān dī shù

野 旷 天 低 树 ,

jiāng qīng yuè jìn rén

江 清 月近人 。

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4、客:指作者自我。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赏析一: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写景名篇。

读懂这首诗不难,难的是代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要了解诗人的想法和写法,才能提升自我对古诗词的赏析水平以及动手写作本事。

我们先来看这首五绝的平仄格律。“移舟泊烟渚”,“平平仄平仄”。这个是属于我们原先讲过的平仄四种基本格式的第三种:“平起不押韵”(有疑问的关注我去看以前关于格律诗平仄的回答)。常格是“平平平仄仄”,那里使用了变格,将三四字的平仄互换了一下,适合表达恬淡,从容的心境。可是平仄关系还是按照常格处理,根据格律诗“对”的原则,得出第二句平仄关系:“仄仄仄平平”。再根据“粘”的原则,第三句和第二句发音相似,可是不押韵,所以推出第三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再根据“对”的原则,得出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如下: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对一下,是不是合律?平仄讲完,我们来看诗的文法。五绝的写法关键在于留白,意在言外。因为字数实在太少,异常考验诗人的水平。而和律诗的“起承转合”有一点点区别的是,前两句还是“起,承”,可是第三四句就是“转”而别开生面,类似于刺刀出鞘必然见血,并不必须要“合”回来。因为要留空间给读者想象。绝句的后两句一般都是这首诗的重点所在,成败也在这两句。我们具体来看。

划动小船停泊到暮霭重重的沙洲,日头西下,新添了漂泊客满腔的思乡愁绪。古人提到愁,一般是指思乡之愁,这两句交代时光,地点,意象,和整篇诗的基调。野外极其空旷,感觉天空比树还低,得亏江水清亮,让那孤单明月能够到身边来陪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淡而有味,思乡之情含而不露。全篇并没有提到思乡,可是你能够感觉到羁旅客意。这就是五绝的意在诗外。

为什么孟浩然会有这种心态呢?这个要结合上下文来看了。我们看他早些时候的一首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从十一岁开始读书,到了四十多岁,一事无成,逃离洛阳的世俗交游,去吴越寻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

这是什么状态?孑然一身,四野茫茫,天高树静,江清月明,瞬间千愁万绪,纷来沓至。梦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尽在这淡淡的几行诗文外涌现。

此刻,你能读懂他那欲言又止,下了眉头上心头的惆怅了么?

赏析二:

孟浩然说,将小船划过去,停泊在烟雾缭绕的洲渚。日暮时分的雾霭,为漂泊至此的异乡客,平添了几许新愁。

孟浩然那里不再是“挂席”了,而是“移舟”,“移舟”应当是一个短距离的划船动作,就像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移船相近邀相见”,孟浩然那里是一个靠岸的动作。“移舟”也说明那里风平浪静。此刻的建德江不仅仅仅风平浪静,还烟雾缭绕,有如仙境,孟浩然自然很愿意靠岸欣赏。日暮时分是归家之时,漂泊在外的异乡客此刻都会有一份乡愁。可为什么孟浩然要说“客愁新”呢?这“客愁”还分新旧吗?有很多解释都说孟浩然此诗是写于求官不成,很多烦恼的时候。可是我们从诗中根本感受不到这些,孟浩然更像是延续着他之前的与世无争与淡然,更像是写于初次“吴越”之旅的阶段。并且本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这“愁新”恐怕是因为陌生环境引起的新鲜感。因为那里氤氲升腾,烟雾弥漫,正应了崔颢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里的烟雾,让原本日暮的乡愁平添了几分新愁,更望不到故乡。

赏析三: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首古诗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很浅显的五言绝句: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前两句是说诗人傍晚的时候来到岸边停下了小船,这是再寻常可是的事情了,可是紧之后写了他的情绪——“愁”,并且是“新愁”。

有“新愁”的前提是有“旧愁”,孟浩然的“旧愁”是游宦不成。仕途不畅是萦绕在孟浩然心头脑际挥之不去的哀愁,此时傍晚来到岸边,又添“新愁”,这个“愁”是什么呢?

是“日暮”带来的羁旅思乡之愁。

“日暮”,太阳已经西沉,周围逐渐昏暗,此情此景,最容易引起长期漂泊在外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早在《诗经·君子于役》中就有明确的体现。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是一位在家的妇女,劳作了一天,在傍晚的时候,看到牛羊都从山上下来回家,鸡也飞到横木上准备休息,她一下子想起了在外未归的丈夫,于是发出了“如之何勿思(让我如何不想他)”的感叹!

是呀,天要黑了,家畜和家禽都明白回家,丈夫怎样还不回呢?这种感情的产生,源于古老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白天劳作的时候,思想被各种劳作占据着;到傍晚则不一样,该休息了,各种情绪纷至沓来,思念远方的亲人,就自然而然了。

从《诗经·君子于役》开始,“黄昏”就和“思乡”“思亲”建立了一种文化联系,“黄昏难耐,冥色起愁”是出门在外游子的普遍感受,这种缺憾的感情引发无数诗人的感慨,唐诗中有很多以“黄昏”代指“思乡”的诗句,清代的许瑶光在他的《雪门诗钞·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中有这样的归纳: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不仅仅仅是唐人,这种表达方式被历代文人继承。宋代李清照在著名的《声声慢》中开篇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动人心魄的句子,因为此时是黄昏(晚来风急),是秋天的黄昏,“风急天高猿啸哀”,秋天原本就给人悲凉的感受,而黄昏时刻,孤独一人,就更加难耐。李清照让人倍加同情的是,她思念的家乡已经沦陷,有家无法回;她所思念的人已经离世,天人永隔。李清照只能以回忆来慰藉孤独的心灵了。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秋思之祖”的美称,他构建超强的艺术美感用的也是黄昏的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不是有什么悲情,是“夕阳西下”的时刻引起的,是秋天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引起的。这首小令虽然短,艺术感染力却十分强。

《宿建德江》写景也别具特色。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是触景生情,第一句是真实的动作,第二句看到“日暮”引发了思乡的感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借景抒情,即经过景物来抒情。“野旷天低树”是说田野空旷辽远,远远看去,天空竟然在树枝之下。世界是如此的广阔,人就更加孤独。可是,江水却是清澈的,月亮倒映在江面上,离得人好近呀——月亮给诗人温暖的感受。

孟浩然的诗语淡味浓,此诗可见一斑。

篇8:孟浩然《宿建德江》诗意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诗意赏析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孟诗思想内容不甚丰富,但从艺术的完整、精美上来讲,与王维完全可以并驾齐驱。

[注释]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日暮:傍晚。

客:指诗人自己。

新:增添。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译诗、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相关文章:

1.宿建德江 孟浩然

2.宿建德江翻译

3.宿建德江古诗

4.宿建德江 古诗

5.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6.宿建德江孟浩然全诗鉴赏

7.孟浩然《宿建德江》的教学设计

8.孟浩然《宿建德江》注音阅读与练习

9.宿建德江古诗意思解释

10.《宿建德江》译文、注视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宿建德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诗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