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

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

2022-08-21 08:30: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石原里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

篇1: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

詹姆斯·亨利出生于葡萄牙,4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后来父亲染上酗酒和赌博,家庭陷入困境。于是,6岁的亨利走上街头成了一名报童。长大成人后,亨利干过建筑工,当过面包师,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他甚至还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拳击运动员。

亨利积累一些钱后,买了一只渔船,到海上以捕捞龙虾为业。虽然他不识一个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这并不影响他的龙虾生意做大做强。数年后,他又买了几艘大船,雇佣了很多工人。渐渐地,他成了当地有名的“龙虾大王”。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巨额财富,并没能让他感到丝毫的快乐,相反,他感到很自卑。自卑源于他是一个“文盲”。

一次,他独自到一家餐馆用餐,看不懂桌上的菜单,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他就坐在那里等,终于等到邻桌的菜上齐了,他指着邻桌对服务生说,照着邻桌上的菜给他再上一份。他因此遭到了餐馆服务生的嘲笑。那以后,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单独到餐馆里就餐了。

他也曾多次打算学习识字,可因为整天忙于生意,故而一拖再拖,没想到,这一拖竟拖到了90岁。

一天,他的外孙女马尔丽萨为他读了美国作家乔治·道森的《生命如此美好》中的一个片段,里面讲到一个奴隶的孙子在98岁高龄时学会了认字。

听后,亨利走进憧憬之中。忽然他对孙女说:“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做到。”儿女们都劝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什么识字啊?还安慰他说,你一个字不识,不也把生意做得很大,把儿女们都培养成才了吗?”

亨利却说:“我可不想没一点儿文化去见上帝。”

从那天起,90岁高龄的亨利,从零开始学习识字,困难可想而知。他先练习写一个一个字母,然后再借助儿童字典学习单词。为了记住这些单词,他时常学习到深夜。有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书从手里滑落到地板上,咣地一声响。他被惊醒后,弯腰拾起书继续学习。再后来,他认识了69岁的扫盲志愿者马克·霍根,他的识字速度更加的突飞猛进。

随着识字越来越多,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想把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写成书。他把这个想法说给了马克·霍根,霍根鼓励他勇敢地向自己发出挑战。于是,他开始每天伏案写自传,案头上摆满了字典、辞典等工具书,他还经常打电话向霍根请教。

一年半后,在亨利100岁时,他的自传《一名渔夫的语言》出版了。如今,这本书已经成功售出3000多册,赢得读者的好评。康涅狄格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几所小学,将此书列为小学生阅读课本,好莱坞的制片人也对此书产生浓厚兴趣。接受采访,亨利说,“90岁开始精彩,我行,你一定也行!

篇2:名人故事:詹姆斯・巴里

名人故事:詹姆斯・巴里

简介:英国剧作家和小说家,定居伦敦后成为自由作家,写了有关苏格兰故乡的作品集《古老轻松的田园诗》(1888),他最畅销的小说《小牧师》(1891)于18改编为剧本,此后的他主要为戏剧写作,《夸利蒂街》(1901)、《可钦佩的克赖顿》(1902)在伦敦都非常受欢迎。在为朋友的儿子创造了彼得潘这个人物后,19发表了剧本《彼得潘,不肯长大的男孩》,这部经典之作为他赢得极大的声誉。他的其他剧作还有《妇人皆知》(1908)、《值十二英镑的相貌》(1910)和《亲爱的布鲁特斯》(1917)。

詹姆斯·巴里爵士Sir 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5月9日-1937年6月19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现安格斯郡)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882年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在诺丁从事新闻工作两年。1885年(此时他已25岁),他移居伦敦,当自由投稿的新闻记者,开始创作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小说和剧本。1919-1922年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1937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最著名的是幻想剧《彼得·潘》(1904),另外尚有社会喜剧和熔幻想剧与社会喜剧于一炉的剧作多种,

他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现安格斯郡)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882年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在诺丁从事新闻工作两年。1985年(此时他已25岁),他移居伦敦,当自由投稿的新闻记者,开始创作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小说和剧本。1919-1922年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1937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最著名的是幻想剧《彼得·潘》(1904),另外尚有社会喜剧和熔幻想剧与社会喜剧于一炉的剧作多种。

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而《彼得·潘》则是他的代表作,其影响最大。

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吸引了那位黑胡子的作家。他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后来,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于是黑胡子作家高高兴兴地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一直玩到天黑。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后来,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把他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他们才知道自己一个个都在故事里了。后来,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五个便士的稿费呢!

《彼得·潘》在伦敦公演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轰动。后来,又把它改为童话故事,并被译成多种文学传到国外。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等风行欧美各国。自从《彼得·潘》被搬上银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篇3: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开始名人故事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开始名人故事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喜欢重新开始的人。

他只读了两年成人会计专业,毕业后父母为他安排了一份在秦皇岛税务局的工作,可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执意闯荡北京。那一年,他21岁,还不知道何谓“写字楼”的他却想进入北京的写字楼工作。这谈何容易!

不进写字楼就不进吧!中关村有人要他去给电脑拧螺丝。他想,这个自己能行。可他只做到第六天就被老板炒了,原来他因囊中羞涩,住在偏僻郊区,连续五天迟到。

那就重新开始吧!

他很快就又在国贸附近找了份给电脑清理灰尘与病毒的工作。虽说工作不怎么样,可为他提供了许多机会。很快,一家新加坡在北京的公司让他做网管,工资一般,但顶级的外企让他进一步领略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写字楼”。

这份工作让他手中慢慢有了钱,但一件心事他始终放不下。

他要进IBM。半年后,也就是24岁时,他与北大、清华最优秀的毕业生一同竞争,居然胜出。也就是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可以与清华、北大最好的学生一争高下了,熟悉他的人说他从社会这所大学毕业了。

在IBM这个强手如林的地方,要想成功,在某项业务上必须出类拔萃。他却独辟蹊径,要去翻译资料。这个在高考时英语只考了十几分的人开始学英语,就这样,他竟然将IBM的AIX操作系统手册翻译了出来,这也是当时国内有关AIX操作系统最早的中文资料。这让他获得了IBM全球优秀员工奖,试用期一过,他即飞往夏威夷度假。

由此,他对重新开始也似乎上了瘾。

第二年,他转行去做销售员,销售业绩也不错。然而他并不满足,他把目光盯向了IBM全球最年轻的副总叶成辉——销售行业少有的精英翘楚。

为了观察叶成辉,他在公司睡地板,一连五天不曾离去。仔细观察让他发现,与叶成辉相比,自己在三个方面差距巨大:一是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表明自己的目的;二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对方的需求;三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按重要性排序处理。

于是,他对症下药,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三秒钟、二十个字内说清楚;与人沟通之前,必须在三句话内说出对方最关心的话题,并为此次对话目的服务;他还让自己必须只做那些缺了他不可的事情。

很快,他的销售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短短几年过去,不仅是他,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创造了连续多年不败的销售神话。

就在人们羡慕不已时,他辞职了。他说,我想自己创业!不久,他的策划公司就挂牌了。,横空出世的股票明星胡立阳,就是通过他一手运作策划的。不久,他又把目标瞄准了自己。当时职场小说正风起云涌,如《输赢》《圈子圈套》《杜拉拉升职记》等,他决定将自己多年在销售上的摸爬滚打、成败得失的经验,推销出去。

8个月后,他的小说出笼了。

这本名为《做单》的小说出版后,一周内就高居了网络销售排行榜首位;一个月内位居各大书城销售排行榜首位;三个月后以百万签约卖出影视版权。

他就是1976年出生于北方一个小城市的胡震生。

人生不惮一次又一次开始,这样,你的人生也就能一次比一次站到更高的高度,也就能让自己看到一次比一次更加壮观更为美丽的风景……

篇4:名人励志故事:试试坏的开始

有一段时间,丘吉尔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无事可做,终日抑郁。家人看在眼里,于是忙不迭地给他找活干。

他的一个邻居的妻子是画家,家里常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颜料、画笔、画布以及画好的作品。丘吉尔一家常常去欣赏那位邻居的杰作。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丘吉尔开始跟他的邻居学习油画。

丘吉尔在政治舞台上敢作敢为、横冲直撞,但是面对干净整洁的画布,他却迟迟不敢下笔。毕竟,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始。丘吉尔面对画布发呆了十多分钟,还是不知道第一笔从哪里下手。

女画家见到了,一言不发,将所有的颜料都涂到了画布上,画布瞬间变得乱七八糟。丘吉尔看到画布反正已经变成这样,就拿起笔在上面任意涂抹起来。

这就是丘吉尔的第一次作画,虽然惨不忍睹,但毕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从此丘吉尔在画画上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一边从政、一边画画长达十余年,留下很多思维大胆、风格迥异的油画。更重要的是,丘吉尔重新开始恢复自信,在政治上重新崛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开始让人可以丢下不满的现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希望中间去。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无论你有什么梦想,都请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吧!

篇5:名人励志故事《不挨打的开始》

《不挨打的开始》

星云大师当初剃度时竟然挨了三通打。

故事要回溯到大师12岁那年。那年,大师随妈妈从扬州去南京寻找父亲,到宜兴时,遇见一位寺院修行的师父。师父问他愿不愿意随他回寺院,出家修行。或许这是属于大师和修行的缘机,大师断然表示愿意跟随。

师父带他回寺院见住持。住持说,在为他剃度前要问他一个问题,如果答不好,将用手中的藤条来做小小的惩戒。他点点头。

住持问他:“为什么出家?”他想了想,答:“是我自己愿意出家。”话音落下,住持的藤条劈头盖脸打下来,说:“你自己愿意出家就出家?没有师父领你,你如何能出?”少年星云想想,于是说:“是师父要我出家。”藤条再落下来,住持说:“师父要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你没有主见吗?”星云想想住持的话有道理,再回答:“是师父要我出家,也是我自己愿意来的。”不料住持又用藤条打了他一顿,打完后再追问:“是谁让你出家的?”他蒙了,不知该如何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想不到这下住持放下了藤条,说“这回可以了”,这才为他剃度。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这样解读大师的这则故事。她说,“为什么出家”跟“一个人要怎么进入社会”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进入社会,经过从前的经验,发觉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这样不对。这时开始会想到兼顾一些别人的角度,变得成熟一点。而这个时候还挨打,内心就会出现不平衡,也许就会愤世嫉俗,甚至怨天尤人,以偏概全。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经过的心路历程。

最后少年星云答:“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住持却放下藤条,对他的回答满意了。

她这么解读:经过一些体悟和磨砺,我们进入一层新的境界,觉得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是我不能因为挨打而停止做我该做的事。于是会很勇敢,也很坦然地对世界说,你打我就是了,我继续做我自己的事。

人真正有了这种坦荡和无私,这就是他不挨打的开始。

篇6:精彩从第50页开始经典励志故事

1954年,劳尔德·贝兰克梵出生在纽约。父亲是个普通的邮件分拣员,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更别说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了。一家人只能挤住在纽约最糟糕的廉租房区之一的布鲁克林的小区里,“享受”着“贫民窟”式的生活。

7岁时,贝兰克梵学会了捡破烂。13岁时,他开始在一些篮球赛场卖苏打饮料。和别的孩子不同,他很会“钻空子”。这个空子,其实就是其他人不愿做的“留”给他的机会。观众席的最边上,客人挥挥手,说:“嘿,这里要一杯苏打!”那时的托盘非常重,他托着从人堆中钻进钻出,走好长一段路就是为赚一瓶饮料的2美元75美分。困苦的生活,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如此的辛苦,还是无法改变生活中的窘境。但贝兰克梵很会找乐,往往在一些客人用来垫的杂志中,去品尝书中的乐趣。慢慢地,他喜欢上了阅读,读历史,尤其是传记,总会被书中一些名人的成长经历深深地吸引住。

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中,让他长了见识——既然疲于奔命的辛苦劳作,也无法改变生活,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法走出布鲁克林。16岁时,贝兰克梵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成功申请到哈佛的奖学金。

贝兰克梵选择哈佛,仅仅是因为在他简陋闭塞的生活中,只听说过有所大学叫哈佛,压根不知道这所大学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1978年,贝兰克梵取得了哈佛法学博士学位,成为纽约一家大律师事务所的税务律师。可这份工作并没能满足贝兰克梵的好奇心,他觉得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最适宜做销售。做销售,他向高盛递交了简历却没通过招聘。

哈佛,一个世人仰慕的大学,他却不知不觉地考上了,而一个高盛招聘却把他拒之门外。贝兰克梵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曾一度变得萎靡不振,并以去拉斯维加斯玩扑克寻求刺激,最终染上的恶习,而无法自拔。

没被生活的困难所击败,相反,却被一场招聘压倒。是因为他之前的成功之路走得太顺了,以致于连后来的一次小小的失败也无法接受。对于贝兰克梵的“无法自拔”,父亲没有过多的指责,只是针对他喜欢的传记体小说,说:“传记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书中的人物在自己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前50页当中,是不会知道他或者她会在第300页的时候取得成功的。往往一本小说的最精彩之处,是在第50页之后……”

第50页之后,喜欢传记小说的贝兰克梵再清楚不过了:那些成功的仁人志士,正是在一次次失败当中,才逐渐成长起来。为什么?我经历过一次失败,就颓落成这样呢?

进不了高盛,但也要做销售。1981年,贝兰克梵决定离开律师事务所,进入大宗商品交易公司j。aron做销售员。干起销售来如鱼得水的他,更是意气风发,以帮助过一位穆斯林客户做1亿美元的债券组合的业绩,而成功地晋升为“金牌销售”。就是这一辉煌的成绩,最终使他成为高盛的一名员工。

高盛一直以来总是给外界一个毫不留情的印象,它以惊人的速度将精英吸纳进来,又会以惊人的速度将不合格者扫地出门。极具危机意识的贝兰克梵意识到,要想在这个国际著名投行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来。

,贝兰克梵掌管的高盛支柱部门——固定收益商品部创造了高达1270万美元的收益,而当时高盛董事长兼ceo亨利·鲍尔森所负责部门的收益也不过960万美元。

凭着一连串赫赫战绩,贝兰克梵打败了两个“土生土长”的接班人,12月成为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鲍尔森被布什任命为美国财长,贝兰克梵顺理成章走上高盛集团的最高位置,并被誉为“华尔街最聪明的ceo”。

从“廉租房少年”到高盛帝国舵手,贝兰克梵的成长经历太值得人们去解读了。在拉瓜迪亚社区大学毕业生毕业典礼上,他却说:“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有许许多多,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精彩从第50页开始。因为每个成功者都要经历过一段血淋淋的失败。而那段失败,都隐藏在书中的第50页之后。”

篇7: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名人故事

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名人故事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学大师,今年101岁。

65岁那年,他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个奇迹。

日本的和尚与我们有别,像松原泰道,他是龙源寺的住持,却能像俗人一般结婚、生子、吃肉、喝酒,百无禁忌地享受人生。原来,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允许和尚结婚,当时百废待兴,各种宗教空前活跃,清规戒律都取消了。

问到松原泰道此生的成就与作为,他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责也已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在传记《我的航迹》一书里,松原泰道说,他平生所求,就是“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写别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长的传教和写作生涯里,他悟出了“大道至简”的规则。

当日珍问他,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爽朗地笑起来:“哪有秘诀?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能活这么久!”他的长寿并没有遗传因素,母亲在他3岁时病逝,父亲在他30岁那年也因脑溢血猝然辞世。他小时候总是病怏怏的,到成年还是体弱多病,身体差到连参军入伍的资格都达不到。大学时,他还得了一场肾病,差点命丧黄泉。

这么一说,日珍越发好奇,进一步探询他的生活习惯。

于是,松原泰道娓娓讲述他每日的起居饮食细节:

每晚七八点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起床后对着佛像,盘腿念经一个小时。普通人即便不念经,学着坐禅也很好,坐禅可以加深思维,把自己的.感觉磨得很尖很尖,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声息。

凌晨4点开始写作,到7点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汤一菜一碗粥。早餐之后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读书、写作。中午12点是午餐时间,吃一碗乌冬面,然后继续书斋生活。

傍晚5点晚饭,晚饭是一天最讲究的一餐,有鱼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或者喝一小罐啤酒,偶尔会喝中国的绍兴酒(非常喜爱)。

晚上7点临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

整天呆在书斋里,不运动,不下地劳动,不吃保健品,还喝酒、吃肉,松原泰道的长寿显得不可思议。也许,只能从精神层面寻找长寿依据。果然,他说,他一向看重精神养生法。

关于精神养生法的由来,他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三个故事:

大学那年,他得了肾病,气息奄奄,却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这位医生诚恳地对他说:“孩子,你太忧郁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导致的。我们能不能来个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来治,心里的病由你来治。”这番温暖人心的话鼓舞了他,他开始建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肾病很快就好了。

这次康复给他一个强烈的启示:心态健康最重要!

去外地讲学,午间到一间餐厅吃了一个便当,便当里有一个装筷子、牙签的纸袋,上面印了一阕歌词:“见也难,别也难;有哭泣,有欢笑;时光像秋风匆匆吹过,一生只见了这一回。”当时,有三个艺妓表演这阕短歌,优美而感伤。第二年,他再去这个地方,已经见不到这三个人了,就像歌里说的那样。

他意识到:一切稍纵即逝,对人对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庙请他去讲经。临出发前,天气预报台风登陆,对方来电话通知他不要上船。于是他退了票,换乘另一艘船。没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台风袭击,全船沉没,死了1200人。听说船上有一个美国牧师,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个女人怀抱孩子却没有救生圈时,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给了女人,女人和孩子获救,他却淹死了。

这场悲剧震撼灵魂。从那时起,松原泰道觉得,他的生命是别人给的,他要学着多舍少取,回馈他人,要“用忏悔和布施之心创造万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养生法就这样形成了。

精神养生法还有个“三不原则”:不勉强,不浪费,不懒惰。

不勉强,指的是不好高骛远,做脱离常规的事;不浪费,指的是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懒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去做,不管年龄多大,都要鼓足热情继续学习。中国有个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得很有道理。

我问日珍这次拜访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日珍说了两个字:感动。为什么?她说,她原以为,一位百岁老人会枯萎得如同核桃壳一般,没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润泽、明朗,他的笑容如冬日阳光般温暖,话语间有一种与万物共生共荣的欣喜和感激。

近日,松原泰道正在写最后一本书《学习死亡》。他说,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写不完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只需尽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他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

【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相关文章:

1.詹姆斯励志名言

2.詹姆斯的座右铭

3.九十岁寿宴主持词

4.名人智慧故事

5.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6.名人故事读后感

7.高尔基名人故事

8.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9.名人立志故事

10.屈原名人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名人的故事九十岁开始精彩的詹姆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