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荀子语录

荀子语录

2022-05-31 09:45: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荀子语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荀子语录,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荀子语录

篇1:荀子语录

精选荀子语录

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8、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1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3、兵事以民为本

14、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18、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19、笃志而体,君子也。

20、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2、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3、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24、思索以通之。

2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7、公生明,偏生暗。

28、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29、贤能不待次而举。

30、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篇2: 荀子语录

1、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2、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3、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样,何以相有也。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况《荀子·大略》

6、兵事以民为本——荀子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9、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1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况《荀子》

11、君子赠人之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12、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3、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况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15、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6、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17、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18、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1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能够为禹。——《荀子·性恶》

2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1、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况

22、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2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2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能够为禹。

25、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荀子

26、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7、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2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9、荀子经典语录

30、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3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3、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3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5、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3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7、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40、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荀子《荣辱》

41、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42、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能够欺人。——荀子

43、学不能够已。

4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46、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47、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4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49、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51、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样,何以相有也。——荀况

52、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5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5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55、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5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57、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58、贤能不待次而举。

5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6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61、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6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63、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64、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6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66、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67、公生明,偏生暗。

6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9、思索以通之。

70、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71、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72、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7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74、怒但是夺,喜但是予。——《荀子·修身》

7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7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7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78、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79、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8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81、酒乱其神也——荀子

8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8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8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85、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荀子《儒效》

86、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8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8、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89、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9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91、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92、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

9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荀子·天论》

9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9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9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

97、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9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9、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

10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101、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10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103、兵事以民为本

104、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况

10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荀况

106、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107、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108、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09、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110、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111、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112、笃志而体,君子也。

11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114、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况

115、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16、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1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19、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20、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12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22、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荀子·王制》

12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24、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12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126、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127、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28、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12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30、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13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3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34、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135、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36、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137、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38、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139、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

140、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14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4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43、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14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5、学无止境。

146、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47、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4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49、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50、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15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15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15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况

15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荀子》

155、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156、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157、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15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15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160、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荀况

161、君子曰: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6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3、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16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165、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166、酒乱其神也。摘自:名人名言网geyanw

16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诗句,不知地之厚也。

168、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169、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70、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17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172、学无止境。

17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7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175、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176、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177、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7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79、思索以通之。

18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81、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况

182、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183、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8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况

185、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18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187、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18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18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90、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19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9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19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94、尊严而惮,能够为师。

1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96、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197、怒但是夺,喜但是予。

198、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199、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20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201、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0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03、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20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205、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06、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0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208、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0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10、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211、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12、尊严而惮,能够为师。

213、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况

214、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1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16、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1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2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19、公生明,偏生暗。

220、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荀子《非十二子》

22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22、公生明,偏生暗。

223、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22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225、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226、笃志而体,君子也。

22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229、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30、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荀子》

231、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32、腾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

233、不知戒,后必有。——荀况

234、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修身》

235、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236、务本节用财无极。

2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23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3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240、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241、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242、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4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4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24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46、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247、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248、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249、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250、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251、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252、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253、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254、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5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256、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25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58、荀子经典语录: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259、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260、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26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62、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263、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264、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265、思索以通之。

266、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267、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268、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况《荀子》

篇3: 荀子语录

270、┈━☆收集发布者:美语录┈━T☆分类:名人语录>>教育界名人语录

27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7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27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27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75、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

276、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27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27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79、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28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281、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282、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28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284、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285、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28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87、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88、思索以通之。——荀况

289、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9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291、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29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293、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29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295、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296、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297、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29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299、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30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况

301、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302、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30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况

篇4:荀子经典名言语录精选

1) 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2)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3)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5) 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6)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7)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8)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9)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0) 兵事以民为本

篇5:荀子经典名言语录精选

1)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4)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5)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6) 笃志而体,君子也。

7)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8) 思索以通之。

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11) 公生明,偏生暗。

12)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13) 贤能不待次而举。

14)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15)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6)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17)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8)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9)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0)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主要思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使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6]。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性恶论的价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会道德之恶,没有真实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恶性”之间具有人的意识的造作性。如此将使社会性的“恶行”具有自然存有论根基,以至于“恶”成为了价值的合理性行为。(3)性恶论使人性的超越幅度丧失殆尽,人完全成为社会宗法等级的奴隶。

性恶论的目的:性恶,或性善,对儒家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其价值仅仅在于如此的人性论奠基可以为现实社会的礼乐教化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果末年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四、“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

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转变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认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使天下皆出于治”,这就是儒家的外王学。不过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识论重组了这种外王学。

1、“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

以往的儒家学者都曾建筑过自己的外王学,而且大都把这种外王学的正当性诉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够从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证明自己的外王学。荀子的经验知识的立场使他得以面对现实,回到现实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源出处。

荀子注意到,人与动物的不同而且得以优异于动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组织社会。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 “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而“分莫大于礼”。通过圣人的治礼作乐,将社会分为上下有序的等级,以解决基于物欲的争斗。“分”的标准就在于“礼义”,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关于分靠什么维系,荀子有两个说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义”。一是“分莫大于礼”。显然前一种说法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说法则侧重于礼法制度。

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2、“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隆礼重法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

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成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五、“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1、“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经验的认识发展阶段

荀子依据其自然主义思想,建立自己的认识论。在他看来所谓“知”就是主观与客观有所合。“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在这一阶段人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其功能为“征知”。“征知”就是对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

2、“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以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一、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3、“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在知行观上,荀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题。他认为认知的落脚点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所谓行,不可作社会实践理解,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劝学》)的地步。

4、“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对名实关系,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所以有名”,即制名的必要性:“明贵贱”、“辨同异”、统一思想,以维护社会的秩序。“明贵贱”是指伦理和政治上的正名,使贵贱有等,亲疏有别。“辨同异”,是由伦理的正名发展到逻辑和法律的正名,要区别士、农、工、商的职业分野和各种等级称谓。(2)“所缘以同异”,即名称同异的根据:“缘天官”,使同类同情者,共约其名以相期。(3)“制名之枢要”,即制名的原则:“同实同名”、“异实异名”、二者一致则用“共名”的原则,以及“约定俗成”、“稽实定数”的原则。

篇6:荀子名人语录

1.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2.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5.学无止境。

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9.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10.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11.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1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4.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6.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17.酒乱其神也。

18.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1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25.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26.公生明,偏生暗。

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9.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30.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3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32.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3.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篇7:荀子经典哲理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荀子

7、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荀子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荀子

13、良医之门多病人。

——《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

——《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荀子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荀子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

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荀子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荀子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

——《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

——《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荀子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荀子

55、酒乱其神也。

——荀子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子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

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篇8:荀子经典哲理语录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荀子

65、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荀子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荀子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荀子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荀子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荀子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荀子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荀子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篇9:荀子经典句子

1、学问不厌。--荀子

2、长幼有序。--荀子

3、学不可以已。--荀子

4、思索以通之。--荀子

5、酒乱其神也。--荀子

6、恶之者众则危。--荀子

7、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

8、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9、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

1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1、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

12、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

1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

14、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

15、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

17、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8、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

19、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

20、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

21、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2、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子

23、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

24、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

25、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

26、不诱干誉,不恐于诽。--荀子

27、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2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2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

3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31、学无止境。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3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33、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

34、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

35、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

3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

37、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

38、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荀子

39、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

40、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

4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

42、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43、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

44、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

4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

46、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

47、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

48、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

49、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

50、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

5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52、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

5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54、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5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

5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

57、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58、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

5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

6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荀子

6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6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

6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64、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65、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

6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子

6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

68、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

69、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

7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71、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7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7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

75、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

76、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

7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78、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79、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

8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82、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

83、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8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

85、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

8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8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

88、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

8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90、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9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子

92、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

9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9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

9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

96、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97、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荀子

98、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

99、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10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0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

102、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

103、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

10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

10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0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0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10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

10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1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1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

112、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

11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1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11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荀子

11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

117、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荀子

118、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

119、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

12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荀子

121、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

12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2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24、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

1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126、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

12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128、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荀子

1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3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篇10: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劝学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G,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篇11:荀子经典名言

1.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2.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3.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思索以通之。

6.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7.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8.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9.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0.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荀子语录】相关文章:

1.荀子 语录 翻译

2.荀子经典名言语录精选

3.荀子简介

4.荀子名言名句

5.《荀子劝学》译文

6.荀子《劝学》读后感

7.劝学读后感荀子

8.劝学 《荀子》教案

9.荀子劝学知识点

10.翻译《劝学》荀子

下载word文档
《荀子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