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美食
“篮球小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诗经》的美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诗经》的美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诗经》的美食
《诗经》的美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国风·周南·桃夭》
三月,桃花开时,鳜鱼正值肥美。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开春气温回升,水族们摄食旺盛,又到了繁殖的季节,这时正是体硕膘肥的之时。鲥鱼、刀鱼、鮰鱼、鲫鱼都是当令,我们家乡的谚语:“正月沙螺二月蟹”,无论淡水海水,春天都是吃鱼季。
因为有了诗,桃花季的鳜鱼当然更为著名。鳜鱼性情凶猛,肉质爽脆鲜嫩无骨刺。方最常见的的做法是清蒸。由于肉比较紧致结实的缘故,淮扬菜里显刀工的松鼠鱼,常用的也是鳜鱼,此外红烧、水煮也相当不错。
当然最奇葩的吃法是徽州的臭鳜鱼,去徽州时几乎是每顿必点,但臭鳜鱼也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臭法,每家做起来口味都不一样,上佳的是闻起来气味浓烈,吃起来肉质鲜嫩而浓香,毫无臭味的为上品。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颂·泮水》
莼菜是一种娇嫩的植物,诗经的时代,长江黄河流域的大江小湖里很常见,但随着后世水质的日渐污染,莼菜已经很难在自然水域见到了。
莼菜最著名的做法是莼菜羹。
杭州在我的个人经历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从打算筹划去杭州,到第一次真正去到杭州,中间隔了十年之久。到杭州的第一顿饭,是在武林路的一家小馆子里,点了一个莼菜羹,可能当时是很饿的缘故,感觉鲜美好喝得几乎掉眼泪。
莼菜羹的圆融滑嫩,在唇齿间缠绵悱恻,如此性感,让人好想谈恋爱的感觉。瞬间就和同行争抢着把一大盘争喝光了,同行是一个热爱摄影的妇产科医生。
不过很可惜,他是男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卫风·木瓜》
诗经里的木瓜,并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据说有奇异功效的那种大木瓜。春秋时期,这种树形高耸,个大肉甜的番木瓜还没传入中国。
而正宗的中国木瓜,是属于蔷薇科,开着美丽的小花,结出来的小瓜光滑爽脆,香气浓郁。
最喜欢的中国木瓜吃法,是云南的酸木瓜,一大碗热腾腾油腻的过桥米线,配上一叠酸爽的腌木瓜,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都能让人胃口大开。
到了云南的乡下,酸辣鲫鱼里,也要必配腌渍得金黄的酸木瓜,想起来就会满口生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
荇菜是中国大多数水域常见的水草,开着漂亮的密密麻麻的黄花。诗经里这首最有名的诗里,说帅哥路过河边的时候,遇到采荇菜的美女,那荇菜又高又密,美女躲起来一会就看不到了,于是思念到失眠。
可见当时是把这种水生植物当菜吃的,但可能口感不太好的缘故,现在不怎么有人吃了。
中药里偶尔还会用到,据说可以发汗利尿,清热解毒。如此说来,相思病也是可以治的。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便我心痗
《卫风·伯兮》
谖草就是萱草,也就是我们日常的黄花菜。
黄花菜在江浙一带种植得很常见,去楠溪江的时候,经常看到乡村人家的墙头后院,用一个老旧的搪瓷脸盆装着土,很旺盛的长着一丛萱草,花开得如火如荼。
黄花菜既好看也好吃,北方的做法最喜欢凉拌,个人觉得加点芥末酱凉拌的,最为惹味。
在南粤,黄花菜一般很少新鲜的,都是晒得干干的深黄色,用来炖汤之用。小时候穷,吃个鸡不容易,每次有老鸡炖黄花菜都是过节。因为热爱吃鸡,顺便热爱上了黄花菜的味道,至今不渝。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召南·甘棠》
甘棠在北方叫棠梨,果实将熟时,颜色红红黄黄的很好看。棠梨树在北方到处都有,果子有些酸涩,但做冰糖葫芦刚刚好。
如果说山楂是冰糖葫芦里的天王,棠梨无疑是天后。山楂的肉质还是有些紧实,棠梨就爽脆很多,逢之必需来一串。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沉迷于园艺,整天研究各种播种、扦插、嫁接技术,连促进染色体增倍的秋水仙碱都研究上了,好在后来迷途知返,不然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园艺师小林。
那时后院里,有一棵桑树,一直被我当做扦插嫁接的试验品,把整个院子插得长满了小桑树,对这种中国最有传统的植物,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初夏时节,桑树就会挂满红的发黑的桑葚果。每次吃桑葚,都是开始很快乐,最后很痛苦,不光把牙齿染得红黑,吃完后牙齿会彻底酸倒,吃块豆腐都会牙疼,好痛苦。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
《邶风.匏有苦叶》
匏就是今天常见的葫芦。
葫芦可以算是瓜果界里,多才多艺的奇葩。嫩时可以清炒,可以炖肉,可以剁末包饺子,老了可以做舀水的瓢,可以做酒壶,还可以做成工艺品,战国时的庄子还想象过用来做个独木舟。
瓜果界能唯一与之才华匹敌的,恐怕只剩下黄瓜了,可以生拍,可以爆炒,可以腌成酸黄瓜,还可做补水面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周南·汉广》
蒌就是芦蒿,在长江中下游是喜闻乐见的野菜。
芦蒿的气味极重,有股桀骜不驯的野性。要配菜的话,清淡的鸡鸭鱼根本驾驭不住,须得被秋风吹得咸硬透亮的老腊肉,才能与之相爱相杀。
切成薄片的去冬腊肉,配以春末新生的芦蒿,细火慢煸,让油脂在腊肉与芦蒿之间水火交融,把野性埋进肥腴,方可达到宇宙的大和谐。
一道芦蒿炒腊肉,湖北湖南的朋友是逢见必点的,可见这就是一味舌尖上的乡愁。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大雅·生民》
扁豆是蔬菜界一大江湖势力,种类繁多,称呼也各地大有差异。比如荷兰豆,其实并不是产自荷兰,而是中国南方的土产,所以,荷兰豆在荷兰的名字叫中国豆。
扁豆要炒得熟透,方能褪去青味,但又不能过熟,此间分寸,确实比较考验厨师。我的经验,是炒到青色变化呈现半透明之际就差不多了。
扁豆我的搭配始终是粤式腊肠,广东的腊肠与北方(广东以北为北方)大不相同,会加入糖和酒腊制,味道让很多非广东人很不习惯。
不过小时候,拿一根腊肠放在将熟的饭锅里焖熟,开盖时整个家里会弥漫着腊味的香气,是我幼时魂牵梦绕的气味。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诗经·唐风·葛生》
在红薯和马铃薯传入中国之时,古人吃的都是粉葛,粉葛产量远远没有两位过江龙的高,口感也嫌粗糙苦涩,慢慢的就不怎么受欢迎了。
日常吃法的话,粉葛至今最常用来煲汤,黄梅时节湿气重,广东人会煲一道粉葛鲮鱼赤小豆汤,用来祛湿清热下火,这三种材料,其实都不算口感好的上品,粉葛粗苦,鲮鱼多刺味腥,赤小豆淡而无味,但三者混在一起炖汤,味道却也浑厚清甜回味,可见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小雅·苕之华》
苕这个花的名字,很好听,可惜后来被改成了高调张扬的凌霄。虽然名字霸气,这种花在农村确实常常可见,老窗土墙,常有怒放的一支攀蜒而上,开得肆无忌惮没心没肺。
小时候不认得这种花,经常叫它炮仗花,因为一大串一大串的很像鞭炮,这么土的名字实在委屈它了。
凌霄一身都是药,花可以做药,根可以做药,枝叶也可以做药,分治不同的疾病,对此,我只能说,中医实在太神奇了。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魏风·伐檀》
老檀木的树林,以前曾经是每个村庄的标配,无数滥伐之后,如今已经日渐稀少。
小时候喜欢爬歪歪扭扭的老树,盛夏时节,有时还能看到知了从树下破洞而出,慢慢爬到大树干上,破壳飞去。
小时候经常饿,饿到连知了都不放过,费劲逮住几只,扔到还有火星的炉灶里,知了的手脚翅膀都被烧掉,硬硬的`壳里,还剩一点白膏的蛋白质,小时也觉好吃。
好多年没吃,后来去云南,在烧烤摊上见到,一口气吃了五串。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邶风·谷风》
荼是古时对很苦的野菜的统称,包括蒲公英、车前草、苦艾菜之类,总之是可以吃,但味道不太好的那些。有些地方的饥荒岁月,会吃蒲公英充饥。
后来饭店里为了满足怀旧,也开始炒起蒲公英。如果油腻吃多了,吃个苦菜清下肠胃,还是很不错的。
蒲公英没怎么吃过,但车前草和灯芯草。还有半边莲,小时每次感冒发热的时候,母亲经常会煮出这样一碗生凉茶,还好不甚苦,远比不上后来在广西梧州吃的那一碗龟苓膏苦的那么刻骨铭心。
湛湛露斯,在彼枸杞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小雅·湛露》
说起诗经里的食物,最让我有乡愁的是这一味——枸杞。
在粤西人,我们的家乡人,有些会达到没有老火汤吃不下饭的地步,我虽没那么严重,但一碗好汤也可以让自己内心安定,说到底,胃是人身上最顽固的脏器。
现在喝汤,都是喝汤不吃渣,小时则是连渣都不放过,一碗清补凉炖排骨汤,会把排骨先捞出来吃掉,再把漂浮在汤上的枸杞捞出来吃掉,再把剩下的玉竹沙参吃掉,这一碗汤才是算喝完。
喝完之后,总结就是,枸杞最好吃。
现在喝汤,遇到枸杞,还是不会放过,有时很难捞,就像是在碗里捉迷藏。
这碗有枸杞的清补凉排骨汤,大概就算我最深的乡愁吧。
马来西亚著名的肉骨茶,也是的类似材料,不过汤会浓一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大雅·抑》
酸甜的李子,十分常见,但能吃到很甜的不太容易,不过有些人就喜欢吃酸的,自当别论。
在广东,以粤西的三华李最为有名,清甜爽脆不酸,李花开的时节,满山如雪,如梦如幻,弥补了南方看不到雪的遗憾。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郑风·有女同车》
木槿旧时的名字很好听,叫做舜华,很有瞬间朝华的意念。
木槿在乡间里很常见,一朵花开得白里透红,娇艳无比。难怪诗经里写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就是碰到一个和我一起挤公交的女孩,小脸粉嫩得跟木槿花似的,好想求结识。
木槿花不光颜色漂亮,也是可以吃的!尤其粉黄的花心,清脆爽口,是人间美味。
木槿还是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花。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邶风·简兮》
茯苓叶片肥厚,攀爬能力非常厉害,会长出大大的块根,就是著名的土茯苓。
广东人喜欢熬的汤是土茯苓炖乌龟,据说美容养颜,女士们都爱喝。
但每次在菜市场看到杀乌龟,总是觉得十分血腥残忍。和乌龟同类的甲鱼,壳是软绵绵的,所以杀起来还好,乌龟甲壳坚硬,长起来也比甲鱼缓慢得多,活了几十年的老乌龟,被杀鱼档的老板以大刀硬砍,血肉横飞,场面让人十分不忍。
所以淮山枸杞炖甲鱼经常会做,但从来没买过乌龟炖汤,实在太残忍了。
顺便说下,上面提到的梧州龟苓膏,原料也是土茯苓和老龟,那真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苦的龟苓膏,倒了半碗蜜糖下去还是无济于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是我在诗经里最喜欢的诗。
柳树可以说是传统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告别要折柳,春天要咏柳。
柳树虽然没什么好吃的,但对于古人吃饭来说,柳树非常重要!因为古代还没有发明牙刷,所以要刷牙的时候,就会顺手折下一根柳枝塞进嘴里刷刷刷……当然柳枝还有其他用途,但鉴于这是篇美食文章,这个就不提了……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卫风.芄兰》
萝藦又叫婆婆针落线包(好独特的名字),常见于北方乡村,可以做药,野果听说也很好吃。
在南方见得不多,这个植物的故事欢迎大家补充。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溱洧》
芍药是中国古代表达爱情的花,跟今天的玫瑰地位差不多。如果喜欢一个姑娘,就送她一朵芍药花。所以在唐朝以前,这就是古人觉得最美丽的花朵。
古人吃芍药,也跟今天的人吃玫瑰花差不多,可以泡茶,做成芍药花饼,还可以用来熬粥,估计都是视觉效果大于味道的做法。
话说,如果有个土豪送你九百九十九朵芍药,你会不会嫁给他?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曹风·下泉》
蓍草在古代有神奇的功用,就是用《易经》占卜的时候,就会拿蓍草往地上一撒,随机形成的排布,可以推算出八卦,然后预测吉凶。
蓍草因为其神圣的用法,是少数不能吃而写入诗经的植物。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郑风·山有扶苏》
荭草经常可以在水边田埂看到,一长串的小红花,相貌很平淡,一般人也不会多加留意,可以入药,清热止痛。(为毛这么多植物都可以清热解毒)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陈风·东门之枌》
锦葵也是常见的野花,常常可以在路边看到,用锦葵做的香茶,是淡蓝色的,然后扔一片柠檬进去,茶会瞬间变成粉红色,十分神奇,把妹必备。
锦葵也可以入药,功效是清热利湿。(…………)
篇2:《诗经》
《诗经》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D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A: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X: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诗经》三首.教案2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 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
篇3:诗经
诗经三首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d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②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篇4:《诗经》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篇5:《诗经》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
篇6:《诗经》(网友来稿)
《诗经》三首(网友来稿)
许晓梅
第二单元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n
[4]
篇7: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目录
成书过程内容简介成书过程《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 西周 时期,根据《 尚书 》上所说,《 豳风・鸱^ 》为 周公旦 所作。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 春秋 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入藏 清华大学 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 清华简 )中的《 耆夜 》篇中,叙述 武王 等在战胜 黎国 后庆功饮酒,其间 周公旦 即席所作的诗《 蟋蟀 》,内容与现存《诗经・ 唐风 》中的 《蟋蟀》 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 春秋时期 中叶,据郑玄《 诗谱序 》,是《 陈风・株林 》,跨越了大约6。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 王官 采诗说
最早的 记载 出现于《 左传 》。《 孔丛子・巡狩篇 》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周朝 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 天子 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 采诗 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 《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 秦轩 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 童谣 、歌戏。”
2, 公卿 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 诸侯 献诗。《 国语 ・ 周语 》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渌小!
3, 孔子 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 孔颖达 、宋代 朱熹 、明代 朱彝尊 、清代 魏源 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左传 》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 季札 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论语・子罕 》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也许孔子只是为《诗》正过乐而已。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 诸侯 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内容简介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 国风 》、《 大雅 》、《 小雅 》、《 颂 》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赋、比、兴 ”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 黄河流域 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 周南 、召南、邶〔bèi〕、{〔yōng〕、卫、王、郑、 齐 、 魏 、 唐 、 秦 、陈、郐〔kuai〕、曹、豳〔bīn))
《 雅 》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 颂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 鲁僖公 ,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 王畿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 《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 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篇8:诗经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的美食】相关文章:
1.诗经
2.美食策划书
3.美食文案
4.美食广播稿
5.美食标语
6.美食评价
7.美食 语录
8.美食打油诗
9.美食演讲稿
10.诗经全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