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
“ser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
中国科技界紧急搭建“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两个平台,后者已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客提供数据服务,下载文件超过400万份。在疫情发生后搭建的“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上,目前约有100种期刊上线,论文和报告超过700篇。
同期,在《柳叶刀》《新英格兰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了50多篇论文,供全球同行交流。
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日前刊文称,中国和德国科研团队正联手解析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晶体结构,这将有助于推动抑制剂的研发。前不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发布联合声明,表示将动员、协调和整合资金,共同支持两国科学界为疫情防治提供科技保障和决策建议。
“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保持交流合作,深入沟通,并与各国及时共享科学数据、技术成果和防控策略。”沃尔奇科夫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全球科技界的共同努力,集中全人类的智慧,同时我们取得的成果也应共享”。
巴西中医学院院长海金斯说:“中国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与全世界分享,充分展现出了中国的科研实力。”海金斯认为,中国科学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围绕着有效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案。这将为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提供重要支持。
泰国卫生部传染病控制厅传染病学专家蓬叻德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的科研全球合作,第一时间向全球分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与多个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技术文件,提高了其他国家应对疫情的能力和速度。“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支持,并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成果,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在诊治过程中,中国一系列高技术手段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制、重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蓬叻德说。
篇2: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
美国媒体近日突出报道了中国科技公司以多种形式深度参与抗击疫情的事例,援引休斯敦大学机器人研究专家欧马里的话说:“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追溯疫情传播信息、确定危险程度,并找出限制疫情传播的办法。”
泰中商会副主席派奇表示:“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科技应用令人印象深刻。”派奇认为,中国在多个地区推行远程检测病毒并开展治疗的高科技诊断系统,这些自动诊断系统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病毒检测准确率高达96%。他还列举了诸如能够24小时熬制草药的机器人、无人机运送急需医疗物资等诸多高新科技手段,认为这些创新产品的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多米尼加技术专家希德克尔·莫里森近日制作了视频短片,点赞中国使用现代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医院,机器人可以代替护士为病人送药品或食品,以此减少医患之间的直接接触。在社区,无人机和机器人不仅用来消毒,还可以提醒居民回家隔离并采取防护措施。机器人被用来检查电网、维护电路和电信设备等,这样就减少了工人被感染的风险。”莫里森在短片中说。
篇3: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
这一周,意大利处于崩溃边缘,开始封城;英国放话“群体免疫”,引发轩然大波;美国遭受了来自本国和国际的各种质疑,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有人说外国人“抄作业”还抄错了,但实际上,很多国家似乎并没有打算“抄作业”,甚至从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彻底消灭病毒。
对此,苏立山表示,各国国情不一样,中国的做法有效,但是别人很难“抄”。
“比如中国为控制疫情,要求公众居家隔离,虽然承受了各种损失,但是我没有看到老百姓特别排斥。外国人看到这个消息都是惊掉下巴,认为不可思议。”苏立山说,美国老百姓现阶段不可能接受,就算政府想做也做不到。
不过他同时指出,随着疫情加剧,民众接受程度会发生变化,如意大利不得已也加入了封城的行列。
苏立山强调,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流行病,各个阶段的应对策略都不一样。早期是黄金阶段,如果做到每个病人都跟踪,是可以控制的,例如新加坡就是控制较好的例子。
他指出,美国一开始的策略也是根除病毒,所以对早期感染者全部追踪、隔离。直到美国第一例社区病人的出现——此人无明显的中国病人接触史,使得形势慢慢失控,最后只能将策略调整为降低感染率,拉低感染曲线。
3月13日,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提出,希望通过大量民众感染新冠病毒使社会具有“群体免疫”。此言一出立刻引发英国民众的抗议和国际舆论的质疑。3月15日,英国又否认了这一策略。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破千,但并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英国似乎也是错过了黄金期,因此他们认为全面隔离检测没有太大意义。就跟我们对流感一样,重点是保护易感人群。”苏立山表示,虽然各国措施不一样,但是英国的做法比较极端,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篇4: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向新华社记者证实,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6日0时(北京时间16日7时),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164837例,其中中国81077例,中国以外83760例。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过中国数字。
截至北京时间17日12时,除中国外,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数最多的是意大利,其次是伊朗。而由于欧洲多国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持续攀升,世卫组织13日已宣布欧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震中”。
85年前,美国流行病毒学专家汉斯·辛瑟尔在其经典著作《老鼠、虱子和历史:一部全新的人类命运史》中警示,无论现代文明生活看上去如何安全有序,细菌、原生动物、病毒等总是潜伏在阴影之下。只要人类放松了警惕,它们就会发起进攻。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国历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医疗著作和方法。《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明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经过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灭活天花病毒的疫苗。随着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霍乱、鼠疫、流感等这些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逐渐得到了有效控制。近些年来,在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传染病中,科学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防线”上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为战胜疫情不断注入底气与信心。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主攻方向上的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有助于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新技术在战“疫”中成长、成熟,彰显了中国科技的硬核力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篇5: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迅速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作出一系列极具前瞻性、针对性的重大部署。总书记胸怀全局、登高望远,以“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的战略眼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指导推动科研攻关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防控一线提供了“最有力武器”。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科技战线迅速行动,科技、卫健等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争分夺秒、挂图作战,短时间内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方面对这一“积极进展”予以概括总结:
一是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向全球共享;
二是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满足了国内诊断检测的需求;
三是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推荐到临床一线救治;
四是采取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疫苗研发,取得积极成效;
五是通过对病毒生存环境、传播途径方面的研究,为制定完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是短时间内构建了多个动物模型,为药物、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七是专家学者及时发声、答疑解惑,稳定人心、坚定信心。
这些,都是防疫的“中国经验”。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越到关键时候,科技的支撑作用越加凸显,对切实管用科研成果的需求也越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着眼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下一步科研攻关工作作出七个方面的重点部署,最后一个部分就提到了要“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
篇6:全球科学抗疫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在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科学防疫抗疫的重要性。
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斯说,该国近期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有81%的受访者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超过50%的民众配合政府或地区防疫工作,关注科学教育的人群增加了1/4,有1/3的受访民众相信疫情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普及率。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认为,此次疫情凸显出科学研究与公众科学素养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科学家有义务解答公众疑问,引导人们关注事件背后的科学道理,赢得公众信赖。另一方面,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也会激励科学工作者作出更多创新成果。
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地方,恐慌就会聚集、谣言容易四起。专家表示,在疫情之初,由于对病毒的认知不足,在防疫领域出现了不少谣言。与此同时,社会对口罩、防护服等基本的医疗隔离和救治等内容却是极其缺乏的。
“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不确定的内容,大家感觉到知识少、办法少,恐惧多、谣言多。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需要理智、信任,也需要合作。”怀进鹏说,为此,中国医护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科学信息,用科学知识解决谣言和恐慌问题,让公众看到危机是可以避免和应对的,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的。
在应对疫情危机的过程中,中国近年来推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怀进鹏表示,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有效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1世纪初的不到2%,到现在超过了10%。
按照国际标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迈入10%大关,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近日,3M公司在全球11个国家所做的科学现状指数(SOSI)调查也显示,中国受访者对科学的信任度居于首位,科学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专家表示,中国大力推动科学普及,在政策制定、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方面,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有效支持,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科技研发所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科学素质、科技创新和现代教育形成了有机整体。
篇7:全球科学抗疫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在疫情防控取得成果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向全球传递防疫经验和知识。
怀进鹏说,中国科协与240多个科技组织进行联合,推广疫情防控经验;推动全国170多家期刊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全球科技工作者共同分享;将疫情防控和提升科学素质的相关措施,用英语、德语、日语和韩语等语言,向20多个国家和有关组织进行推荐。
面临共同的疫情挑战,各国专家呼吁,全球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提升全球民众的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再次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当坚持多边交流、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共同发展,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为抗击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科学是一门全球性的‘语言’,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看到同样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新加坡科学中心馆长林直明说,新冠肺炎让人们意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未来,科学在推动世界和平、凝聚共识、塑造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对于科技中心和科技馆的机制建设,庞晓东表示,建议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全球科学中心和科技馆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机制。
马来西亚科学院首席执行官哈扎米·哈比卜表示,希望建立世界性的公众科学素质研究机构,在疫情防控等方面进行合作,将最新的科学信息带到马来西亚,并及时分享给公众。
怀进鹏则建议,加强全球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建设公民科学素质的规范和数字平台及相应的行动计划,推动公众科学事务制度的分享、经验和模式的理解和共同促进,为人类美好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篇8:全球科学抗疫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12月8日,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23个国际、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组织代表与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参加会议,共话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与科学抗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大会支持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代表向大会致贺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马来西亚科学院首席执行官哈扎米·哈比卜和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梅尼帕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等中外知名科学家做主旨报告。大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会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主持。
万钢在致辞中指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强调坚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中国科技界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再次证明,人类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公众科学素质的基础支撑作用。他提出,国际科技共同体应坚持多边交流、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共同发展,携手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为抗击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不懈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美好世界贡献力量。
怀进鹏回顾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投身科技抗疫,在医疗救治、诊断检测、药物与疫苗研发、科普与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创新建功的奋斗历程,介绍了中国科技界贯彻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贺信、给科技界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聚力打造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智汇中国公共服务产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生动实践。他倡议秉持开放、信任、合作、共赢理念,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推进实施全球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围绕科学防控与跨国合作,张伯礼院士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和实际效果,向世界诠释了中医药如何发挥重大作用、点亮中国抗疫方案的过程。莱维特教授特别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对于新冠疫情应对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哈扎米·哈比卜执行官分享了马来西亚对科学研究、科学普及高度重视,依靠科学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经验。埃胡德·梅尼帕斯主席勾画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发展“新常态”的一种图景,以及如何帮助决策者、政府和企业等应对变化,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获得创新和增长。
在多边对话环节,相关科技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科学普及服务社会治理”、“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话题展开连线探讨,分享了科技组织、科学传播团体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由中国科协主办,大会设置了“提升科学素质,应对全球挑战”电视论坛及“公众科学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世界,共筑未来”、“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新形势下科学中心的服务与发展”五个专题论坛,分别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承办,自11月18到12月8日陆续举行。大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同时配合现场同声传译,开幕式与主旨报告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向世界传递“科学好声音”。
篇9:全球科学抗疫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大流行”特征,已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随着疫情在全球各地扩散,一些谣言、歧视和恐慌情绪也在涌动。倡导理性与科学应对,打击谣言和虚假信息,阻止“信息病毒”,也成为全球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抗击疫情合力的重要内容。
“应避免涉及地域的污名化语言,它没有任何益处”
团结一致、合力应对疫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毒是全球挑战,源头尚不确定。“应避免涉及地域的污名化语言,它没有任何益处。”
一些针对疫情较重地区的歧视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惕和反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称,歧视无助于防疫,只会让人隐瞒病情,造成更多感染。该文援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话表示:“正本溯源,这是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国籍问题,更不是种族问题。”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绝不允许出现因恐惧和信息误传引起的歧视。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对疫情相关的歧视现象表达了担忧。她呼吁各国竭尽全力防止针对疫情的歧视行为,加强信息透明,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联合国儿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青年之声”活动倡议,征集反对歧视和污名化的漫画、诗歌、故事、评论等作品。“新冠病毒的真正危险是歧视”“新冠病毒不是歧视和排外的借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活动,呼吁认清真相、停止歧视。
一些西方媒体人士还制造阴谋论,发布针对中国的不实信息,更是遭到国际主流声音的强烈批驳。《今日美国》报评论说,将疫情“政治化”的行为会使公众处于更大的风险之中。肯尼亚媒体主播碧翠斯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原则,录制了一系列视频驳斥谣言。她认为,为博眼球、追流量而传播假信息的媒体丧失了基本的专业判断,媒体不应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是英雄,值得尊重和赞扬。
“人们知道的真相越多越早,谣言传播的空间就越小”
面对疫情相关的虚假信息,国际社会普遍加强信息公开、科普宣传,呼吁各方专注于疫情防控,让谣言和假新闻没有市场。
世卫组织与社交媒体展开合作,及时推送疫情消息,遏制谣言传播。欧盟委员会同主要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共同创建了快速警报系统,相关机构可以迅速通报虚假信息和处理情况。欧盟委员会负责价值观和透明度的副主席薇拉·乔罗娃表示,这一系统对于打击网络谣言、发布权威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呼吁更多机构签署《欧盟反虚假信息行为守则》,加大打击疫情虚假信息力度。
新加坡卫生部及时驳斥社交媒体上的不实消息,呼吁公众不臆测疫情、不散布谣言,鼓励从官方渠道获取最新消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近日还举办了一次路演活动,专门帮助公众分辨网络谣言,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在南非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后,南非卫生部部长兹韦利·穆凯兹坦言,目前最大的担忧就是有关疫情的谣言四处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众视听,政府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发起行动,共同抵制假新闻的传播。”
尼日利亚政府提早防范,在确诊病例出现之前就公布了疫情应对计划,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信息,让公众尽早提高警惕。尼日利亚政府官员提加尼说,政府必须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告知民众真实信息。“人们知道的真相越多越早,谣言传播的空间就越小。”
非洲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负责人拉吉认为,疫情当前,非洲一定要做好信息通报,阻止假新闻,以免引起社会恐慌。中国在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与世卫组织等共享信息,并采取了高效有力的防控措施。“中国做得非常好,获得了全世界的称赞。只有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让谣言无处遁形。”
篇10:全球科学抗疫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韩国《韩民族日报》发表社论称,防疫部门需要在民众中建立威信,通过迅速、透明的信息公开和应对举措,使假新闻无立足之地。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不应助长造谣传谣”
“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谣言。”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迅猛,一些国家利用司法手段展开行动,坚决打击谣言。
韩国政府多次表态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散布假新闻的犯罪行为,警方将加强网络监控,并对假新闻发布者展开调查。“过分的焦虑和恐慌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绊脚石”,韩国总统文在寅指出,要严肃处理炮制、传播假新闻的行为。“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不应助长造谣传谣。它危害人民安全,是重大犯罪行为。”
连日来,泰国和马来西亚逮捕多名涉嫌散播疫情假信息者。在泰国,传播有关疫情的谣言将面临监禁、罚款等惩罚。马来西亚警方警告不要再散播疫情相关谣言,发布和转发相关内容时应先求证。
在新加坡,政府部门可以运用反假信息法令,向社交媒体发出更正指令。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假信息只会造成恐慌,无益于疫情控制”。政府正竭尽所能避免疫情扩散,各医疗机构也严阵以待,散播假信息会分散各机构的注意力,使其难以专注对抗疫情。
肯尼亚政府发言人赛勒斯·奥古纳发表声明称,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恶意编造和散播与疫情相关谣言的行为属于犯罪,造谣传谣者将被有关部门逮捕,并处巨额罚金及监禁。
埃塞俄比亚议会近期通过一项法案,严厉处罚在互联网上发布或转发假消息和煽动性内容的行为。埃塞俄比亚学者菲莎·德克表示,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网民发言应保持谨慎,避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篇11:全球科学抗疫心得感悟
科学素质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增进人类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础。12月8日下午,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属的国家一级学会、以及本次大会之专题论坛的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派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中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
当今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安全、医疗卫生、保护地球家园等诸多挑战,而科技创新对于我们应对这些挑战至关重要。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促进各国科学抗疫更显重要意义。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全球科学抗疫”,旨在分享科学抗疫的思想、经验和成果,探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对策与方案,进一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提高全球科技界共同应对重大疫情等危机与挑战的能力。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主持了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在大会支持单位代表致辞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助理总干事沙米拉· 奈尔 · 贝杜埃勒(Shamila Nair-Bedouelle)、国际科学理事会(ISC)科学部主任马修 · 丹尼斯(MathieuDenis)、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执行主任罗曼 · 穆伦齐(Romain Murenzi)先后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作“中医药—点亮中国抗疫方案”的精彩报告。
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 · 莱维特带来了一场“基础科学研究 : 支撑重大科学发现,助力全球疫情防控”的主旨演讲。
马来西亚科学院首席执行官哈扎米 · 哈比卜作“疫情下的马来西亚 :联系、传播与支持”的主旨报告。
以色列工程师、建筑师和技术科学毕业生协会董事会主席埃胡德 · 梅尼帕斯以“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增长与创新的要义”为题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作“走出危机共赢未来——推进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精彩压轴报告。
篇12:全球科学抗疫心得感悟
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当地时间9日宣布,将再提供2.5亿美元资金,以支持全球研究、开发和公平分配抗疫所需的各类资源。
据盖茨基金会的新闻稿,这笔资金将用于继续推动创新,帮助相关方开发出更易于规模化生产和分配的检测工具、药物和疫苗,为人们提供更便宜、更具适用性的抗疫资源。这笔资金也将用于支持向中低收入国家交付这些检测工具、药物和疫苗。
《西雅图时报》报道称,疫情期间,盖茨基金会将确保疫苗能够分发到低收入国家列为首要任务。但是,富裕国家已经通过购买协议“锁定”了很多最初几个批次的疫苗。盖茨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马克·苏斯曼说,这笔资金的发放恰逢其时。他说,要确保以公平的方式生产和分发早期疫苗,实际上非常复杂。
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梅琳达·盖茨说:“每个人都应该从2020年的科学发展中获益。我们相信,2021年世界会好起来。但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是否都能好起来,还要取决于各国领导人的行动,以及他们让所有有需求的人都能获得检测工具、药物和疫苗的决心。”
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表示:“全球科学界的强大创新能力,一定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最终终结这场疫情。我们有了新的药物,候选疫苗的数量也远超年初的预期,但只有将这些创新推广到全世界,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目前,盖茨基金会为抗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提供的资金总额已达17.5亿美元。
【全球科学抗疫大学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抗疫心得体会
6.抗疫诗歌
7.抗疫英雄
8.春节抗疫
9.抗疫作文
10.抗疫志愿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