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

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

2023-06-08 08:52: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冰礅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

篇1: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咱厝人对海很熟悉,但当我们漫步沙滩,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这些美丽背后的未知和凶险。这次的走基层我们就去了这样一个海边古镇——永宁,体验了一把真正“海脚人”的生活。

永宁镇,是石狮市东南部的著名滨海侨乡,位于闽东南泉州湾与围头湾中部的深沪湾北畔,与台湾隔海相望。靠海吃海,在永宁有不少人以“讨海”为生。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伏季休渔结束,鱼市最好的时候。早上八-九点,渔船靠港,码头鱼市就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出价、砍价、称重、记账,声音之大让人觉得似乎在吵架,一会儿工夫,一筐筐海鲜就被买光了。村长说,一船十来万元的鱼能赚上一两万元,起初大家都感慨现在这“讨海”真是好赚,仔细询问才知,船东要赚这一两万元,先得花上近百万元买船,而在船上讨海的船长、船工,都是船东雇佣的,他们出海十来天工资一般要1000到1500元,与这工资相比,“讨海”营生背后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闽南有句俗语叫:“手里抱孩儿,才知父母当初时”,意思就是说凡事必须亲临才有体会,走基层亦是如此。大海的凶险,在影视作品里看过,在新闻里听过,但当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倾听别人的海上历险故事时,更多的是对这些经历的猎奇和对当事人毅力的佩服。而当我们真正登上小小的渔船,驶离海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无风也起浪”。岸上明明是风和日丽,到了内港就风浪渐大,站在船上采访,一个浪打过来,人都会站不稳。这个时候,我们才些许体会到 “讨海人”“吃鱼不翻鱼”的禁忌背后,那种对大海未知危险的恐惧和无助。我们搭乘的渔船船长李锦典就是在这样的风浪中穿行了30多年。一次出海,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吃住在船上,他经历的风险不少,但当我们问起,这个黝黑的海边汉子只会朴实地笑说这都没什么,现在已经比以前安全多了。

这种安全源自永宁梅林村的430信息站,这个站里只有3个工作人员,负责整个永宁镇300多艘船的管理工作,天气预报、遇险救助、船舶检查,一天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日复一日,可以说非常单调和枯燥。但就是这种看起来平凡的工作,为“讨海人”架起一张安全网,岸台与船台可以随时通讯,互通信息,一有危险,船台马上可以发出求助信息,岸台立即应急响应,向主管部门汇报,进行搜救。他们的工作很少有人关注,但对“讨海人”来说,他们却至关重要,采访时我们问工作人员需要什么,本以为在这么枯燥的工作环境,他们应该会想要点娱乐设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只需要设备。一台设备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工作状态,但他们却连连感谢,因为他们觉得,多一台设备,海上的船只就多一分安全,“讨海人”能平安出海,平安归来,他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在永宁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天,要说真正体验当事人的生活还远远不够,我们只能试图更接近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的感受。真真正正地走下去,踏踏实实地沉下来,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看到或者被忽视的细节。有了细节、有了故事,才有鲜活的新闻。

篇2: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

以前看柴静在采访时,面对采访对象总有个俯身的姿势,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姿势让人看着觉得舒服。不过,这次去南靖南坑走基层,面对采访对象,我也俯下身,和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说了很多心里话。

从南靖县城出发,开往葛竹村,先是一路上坡。因为自己身体适应能力比较差,车子上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感觉有不舒服,耳膜嗡嗡作响,脑袋也有点发蒙,集中不了精神,甚至有点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开始担心等下采访能不能扛得住,所幸,这样的状态只持续到要进村的那条路。

进村的这段路况实在糟糕,车子上下左右颠个不停,随行的同志说,这样的路有6公里,是南坑镇葛竹、金竹和高港三个村的必经之路。一路上,透过车窗才知道这路悬在半山腰,两边长满了芦苇和杂草。两公里的单行道上,只见到零星几辆摩托车。越是往山里走,路面也越是宽敞,不过越是泥泞起来,绕过几个弯后,我们手机就没了信号。随行的同志说,这三个村是九龙江西溪漳州段的源头,没有工业,环境特别好。路况虽然不好,但途中我们尽享游走在山清水秀之间的乐趣。

本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颠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葛竹村。进村后,我们去了一户叫赖秋生的茶农家里,他们还给我们做了久违的大锅饭。赖秋生的妻子很是腼腆,忙活着炒菜炖汤,看到水槽里的菜还没洗,我们几个就动手帮忙。她说话声音不大,我得靠得近一点才能听得清楚,也许是这个动作,让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一来二去,我们便熟悉了起来,炒菜那会儿,她还笑嘻嘻说起他们家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末了还靠过来夸我会炒菜。

午饭后,我们便去了茶园。这里的茶园很整齐,一溜一溜地挂在山腰上。一见他们扛着机器,噗噗噗地来回干活,我们也跟着上去动动手。我在后面扛着袋子,一溜过去,茶青越来越多,重得我快撑不住,可人家没停下来,我也不好意思叫停,只好咬紧牙根撑着,手上青筋都粗了起来,全身直冒汗,以至于后来整个下午,手臂抖个不停。都说茶叶是暴利行业,但我想,对于茶农来说,只能说是辛劳的回报。每一道繁琐的工序,都集结着茶农的汗水,单单采茶就让人累得够呛了。不过,赖秋生说,苦点不算什么,这几年,倒是进村的路,让他茶叶贬值了很多。

下午时分,我们到赖聪明家采访,他家正好在做茶,我一问一年能赚多少,对着镜头的他有点支支吾吾说不清。但一问他茶叶价格为什么低了,他就滔滔不绝了起来,他说进村的路实在太糟糕了,坑坑洼洼,很多茶贩根本不愿来,即使来了也会压低茶叶的价格。我们一起蹲在地板上聊了起来,他低着头在地上画了个圈说,要是路能修好,一年赚个十来万就没问题了。

片刻之后,他突然高兴地说,就在前一阶段,他们村里已经在筹钱了,据说高港和金竹也在筹钱,就是要修路,三个村已经筹集了87.5万元的资金,参与整修这条未来的“致富路”。对着镜头,他笑了起来,露出满脸的皱纹和所剩不多的牙齿,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后,不管怎么引导都说不出什么了。等我们收起话筒,他笑呵呵地凑过来悄悄地说,这三个村终于是齐了脚步了,早这么决定,如今村里该是另一番模样吧。现在就希望这路能修得快一点。

采访很顺利,一天的乡村生活,让我对葛竹村产生亲切感。回来的路上,吹着凉凉的晚风,如此宁静的乡村,也如此淳朴的村民,他们知足上进,勤劳智慧,每一天都为自己的生活脚踏实地。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去听,去看,去体验,去和他们交流,他们会很愿意掏心窝,说出心里话。

篇3: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

受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忠实听友——年已耄耋的.蔡老盛情邀请,我登门拜访。没想到老人又邀请了几位老者,老人们提及《桑榆乐园》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依旧恋恋不舍。

一位老人曾感叹地说“孟洁呀,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和老人家打交道埃”也许是因为不理解才有了“代沟”的出现。因了老年节目《桑榆乐园》,让我有了与一个富有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群体对话的机会 。他们没有世故的脸孔,他们的世界更加真诚和友善。他们总是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我参加他们的活动,用掌声把我这个小字辈请上台发言;当得知我嗓子不适时,老人们赶紧找来各种治咽炎的小偏方;当清晨赶去采访老人们的活动时,他们总是抢着为满脸倦容的我提包、送点心,把我宠得像自己的孩子,这份信任和爱又岂是一声“谢谢”能回报的。

当大部分的老人对新版的老年节目及播出时间还很陌生时,我深信: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把话筒对准他们,他们绝不会对电波中传出自己的声音置若罔闻。就这样“好表现”的老人们像孩子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节目,唱老歌、聊过去、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桑榆乐园》越来越热闹了,每一期节目都有老人参与,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生动的亮点。无形中,这渐渐成为《桑榆乐园》节目的特色,也成为节目常办常新的动力所在。

家人称我是拼命三郎,听友们总是很义气地拍着胸脯说“孟洁,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说!”甚至林金池老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天,依旧自掏腰包买收音机送人,为的只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档老人家眼中的好节目。对我而言,没有早晚、周末之分, 每一天节目之外的时间几乎用于采访。老人们的要求有如圣旨,我无法拒绝他们每一场活动的邀约,无法放弃他们热心提供的每一条新闻线索。每一个夜晚,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我没有意识到每一次看到家人的第一句话总是那一句“好累啊!”直到家人心疼地提醒。我像踩着风火轮的哪吒无法停止也不愿停止。

每当辛苦采制的节目只能在一期节目中“昙花一现”时,心底常感难言的无奈。因为,听众是最热情也是最严厉的,他们要求听到的一定是“最新鲜”的。于是,我开始思忖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途径使《桑榆乐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于是有了“庆重阳、贺金婚”活动,有了“寻找健康老人活动”,有了“十佳孝顺子女评选活动”。时至今日,当年被评上“健康老人”的老者依旧为这份荣誉骄傲自豪;被评为十佳孝顺子女的当选者依旧古道热肠;那年金婚老人的故事及新、老照片在《漳州广播电视报》上刊发后,许多老人开心地告诉我,这期报纸早已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收藏。

篇4: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

记者如果沉入文山会海,写出来的新闻晦涩难懂。而且随着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记者很容易被电话、邮件采访惯出懒毛病,写出来的新闻缺乏变化。

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跟普通邮递员体验生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市,也走访了宁德6个贫穷山村,农民朋友教会我怎么换位思考。

在这样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我最切实的感受到生活给我的反溃在宁德寿宁县犀溪乡的李家山村,原本千把人的村只剩百来号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村里大多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很多破旧不堪,用来养鸡。晚饭时间,看着稀稀拉拉的炊烟,你才会切身体会到“留守”两个字的真实含义。

站在竹林里和养鸡户拉家常,养殖户边撒谷子边告诉你他的致富计划,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花,一百多只健壮的黑色土鸡就在脚边钻来钻去。李家山村和浙江泰顺县只有一河之隔,养鸡户夫妻俩往年都是在外打工,驻村书记来了,他放弃外出务工,在家跟着养起了土鸡。养鸡是一种尝试,前程未卜,但是交流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一种信念——只要家门口能致富,绝不愿意让老人、孩子留守。

李家山村里有座红军桥,为纪念祖辈连夜修桥帮红军脱险的事迹而建,村民想做做桥的文章,搞乡村旅游。记者想去看看桥,一伙村民和村干部就陪着翻了两座山,走一路讲一路,他们的设想、桥的意义、周边配套的景物……你能感觉到村民们思想上的变化,他们不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而是希望靠脑子、靠智慧去创造财富的新农民。

在村庄采写新闻,和在材料堆、政策库里找新闻是完全两种状态,村民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渴望,写起新闻来下笔如有神;而脚走出来的新闻,更有生活气息,群众也爱看爱读。这样的新闻作品会让记者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篇5:记者新春走基层总结

为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送健康、惠民生”活动,进一步加强健康和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特别是针对当前的隆冬时节农村老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情况,县昌仁医院于近日组织内、外、骨脑、妇产及功能科等资深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心电图、超声仪有关设备,冒严寒前往上丰乡所在地,开展“走基层、送健康”义诊活动。

义诊现场,医务人员热情为前来咨询就诊的村民测量血压、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群众进行检查诊治,尤其是针对目前寒冷季节老年人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患给予解答疑问、结合疾病实际需要,免费予以B超、心电图检查,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和健康宣教。真正做到热情服务、贴心服务、免费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测血压102人,接待咨询、义诊120余人,行B超检查76人,心电图检查83人,深受广大村民欢迎与称赞。

在新的一年里,我院将继续深入开展走基层的义诊惠民服务活动,将送医送药送健康实实在在送进乡村,为山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6:记者新春走基层总结

从1月27日到2月5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分两个采访组,奔赴南北疆地州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记者进农家、进工厂、走进田间地头,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完成采访,蓦然回首,伴随着匆匆脚步,也收获了无限感慨和感动。

新春走基层南疆组记者景磊、阿依本先后采访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库车县、温宿县、柯坪县、阿瓦提县的各乡镇、村,采访喀什地区喀什市、巴楚县、疏附县、英吉沙县,采访住村工作组成员、村民、基层宣讲员、企业员工和负责人,走访了南疆部分地州节日市场,感受基层年味的大不同、更浓的“年味”,10天累计行程超过4300公里,记录下了基层群众琐碎却真实的生活,介绍当地人民生活的新变化。采访过程中,平均每天行程超过400公里,晚上赶稿,才写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幸福的笑脸扬起来》《70后老人的快乐观》等15篇稿件,在新广早新闻播发,用普通人的视角感受时代变迁,生活变化。同时,记者充分利用新媒体制作了微信,在先锋961、阳光895以及新广行风热线官方微信发布,体现了中宣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要求的走基层、贴地气,影响非常好。

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每一位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疏附县77岁的托拉甫?阿尔祖老人,进社区、进农户,走街串巷用快板的形式向歌曲群众进行民族团结宣讲,听众的掌声和欢笑是老人坚持多年宣讲的动力和快乐来源;巴楚县恰尔巴格乡麻扎阿勒迪村26岁的小伙子乌吉?卡日,开办“农村淘宝服务站”,开启小乡村“网购时代”,在帮助村民网购的同时,将当地的红枣、核桃等特产搬上网络销售,让“家乡味道”热销网络是他的梦想;喀什市乃孜尔巴格镇尤喀毛拉扎德村村民阿米娜?海力姆在当地灯笼工厂上班,挣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干部买买提?艾买提以“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为信念,主动与受极端宗教思想影响的居民艾买尔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助他转化、创业……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除了家人和同事,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贵的品质,展现着基层的丰富多彩。

新春走基层,感动我们的除了这些,还有农村正在悄悄发生着的变化。自治区妇联工作组在喀什市乃孜尔巴格镇尤喀毛拉扎德村办起工厂,村里的妇女们,姐姐带着妹妹、婆婆带着儿媳,组团到工厂里学手艺、赚取生活费,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地是看到了她们思想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从不能、不愿出门到现在主动要求进厂工作,农村妇女越来越自信、独立;疏附县萨依巴格乡喀扎克拉村村民庭院中,牲畜暖圈、鸽子棚、拱形温室大棚、樱桃树、葡萄树先后入住,昔日光秃秃乱糟糟的农家小院,经过工作组整合扶贫资金的投入,形成了“前有院,后有圈,中间是宫殿”新农村居民点,村民借助庭院这样的“小型农场”,发展庭院经济,新一年的收获指日可待。农民在谈及这些变化的时候,不禁喜上眉梢。

在“新春走基层”的采访过程中,记录平凡人的坚守与希望,记录了基层百姓的春节气象,报道了基层面貌的变化和在那里的人们的思想上的变化,同时也从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了新闻,这一切对新闻工作者不光是业务上的历练,更是思想上行动上的洗礼。

篇7:走基层活动总结体会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自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我由此深切地体会到:

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芳香。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牢固根基。

这个不平凡的8月,人们欣喜地发现,报纸上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电视上小人物的镜头多了,广播里基层的声音响了……

我台以多种形式的报道分别开设专栏,推出“走基层 听民声”专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持续刊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到广阔天地锤炼真本事。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法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高楼大厦,到改革开放前沿,到普通民众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身为“80后”的我们,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

让记者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

在网络上,网民们对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讨论越来越热烈。网友“犄角旮旯”认为,一些年轻记者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对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真切了解,自然写不出贴近生活的好新闻来。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正是由于记者下到最基层,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才使新闻报道真正触到了人民的脉搏、生活的本质。

篇8:走基层征文

你曾想过上学要走40公里路吗?你曾想过上学要走悬崖峭壁吗?你曾体验过在500米悬崖峭壁上一步一步前进,只为了上学吗?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一个叫马尔羊皮里村的地方,在那儿,孩子们去上学都是如此。

皮里村,一个偏远的山区,一个鲜为人知的贫困地区,在那里,每个人最想也是最怕的一件事是去一趟县城,去上学。“怕”有人或许有些疑惑。“没错,对我们而言,进城只要坐会而车。”可是皮村人进城要过河,坐索道,走悬崖,十分艰难。在皮里村,没有老师,没有医生,连洗头膏都要省点用,否则都得进城,因为路难走,鞋子在途中会破掉。一双穿不破的鞋子,一条好走的路,便是他们最好的礼物。

视频中: 大人们带着42个学生去上学,无比艰难,有着重重关卡,第一关:过河,一场大雨让溪流变成大江,波涛汹涌,在水中难以站稳,村民用骆驼每次驼两三人过去,因此要驼好多次才能驼完,到了悬崖,只能靠大人们搀扶着过去,当我看到一女孩差点摔下去的那刻,心惊肉跳,看到了一女孩吓得大声喊叫,哭声撕心裂肺。过了悬崖来到了第三关:索道。两边山峰只能相望,中间只有一根陈旧生锈的索道,索道只能靠人力,一次次来回,完成整个行程需要花费3小时。

看完视频,比起他们,我们幸福的多,上学只要坐车,但我们似乎把这份幸福视为理所当然,渐渐地忽视这份幸福,上学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我们却视学习为负担,如果皮里村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轻松上学,他们会有多开心。皮里村的.孩子上学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上学,无论路途多艰难,他们都在坚持着。因此,幸福的我们应该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有用的人,和西部孩子携手共建美好的明天。

篇9:走基层征文

初一那天,我看到这样的一篇报道。二千五百多位上海外贸学院大学生的父母吃到了一份特别的早餐,这些美味的早餐是他们子女亲手做的,这是外贸学院今年布置给大一学生的寒假作业。

一位学生小杨起了个大早,精心为爸妈做了两道早餐:豆腐脑和汤圆。看见妈妈吃汤圆时高兴的样子,小杨反思:“我以前还是蛮懒的,什么事都有老爸老妈做好了,现在长大了,也应该做点事了,减轻老爸老妈的压力。

做早餐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并不轻松。妈妈每天很早就要上班,即使如此妈妈每天都要为我做早餐。为父母做早餐是新生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学校调查九零后有为父母做早餐经历的几乎为零,我们感觉父母为自己做早餐理所应当,反过来从未想过为父母做早餐,用心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看了这篇走基层后,我感觉非常羞愧,我现在连整理书包都有时要让老爸老妈来帮忙,更不用说做早餐了,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不再懒床,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莫以事小而不为。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还不能为父母做早餐,但我会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为父母分忧。此时,我想起了一首歌《感恩的心》,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篇10:走基层征文

短暂的假期生活开始了。在这个假期里我除了完成寒假作业,还要完成一个任务是观看走基层有感。这个问题可难住了我,因为我就是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在妈妈帮助下,我从网上找了几个走基层的小短片,我终于有感而发了。我看到了那中央领导人在百忙之中走到了人民之中,查民生,民情。特别看到了国家领导人胡京涛爷爷在向老百姓们问候时和蔼可亲,他真好。 胡京涛还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放鞭炮。

另外我还看见各级领导人还走到车间、煤矿等一线基地。向广大劳动者问好,查勘工人的劳动现场与安全生产的保护措施。真是无微不至。他们这种关心深深打动了我。

我从观看了这些短篇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领导者的操劳。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的我们国家才能强大,更富裕起来。我也想到了自己,要更加倍的努力学习,长大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相关文章:

1.环保局走基层工作总结

2.干部谈体会群众作评价走基层征文

3.基层党组织建设体会

4.基层法庭挂职体会

5.关于走基层送温暖心得体会

6.五一劳动节个人感受体会

7.节前走基层送温暖活动简报

8.走基层访万家活动总结

9.感受文化自信的体会

10.草房子感受体会30字

下载word文档
《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