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
“ncvfb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
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 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曾用过的中山、恒山、常山的名字,但正定却没有山。
“九桥不流”说的是 隆兴寺前面的三座桥、古府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三座孔桥,但都是旱桥。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前寺、后寺、崇因寺;
“二十 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但是由于历史王朝的变迁,风雨吹打,不少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但从现有的国家保护文物4处、省级保护文物7处、县级保护文物10余处,来看正定乃然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游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点。在名胜古迹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光胤亲自敕封扩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 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鸣刹之首”。寺中的“倒坐观音”被 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转轮藏”被物理学家称为 牛顿定律运作的典范,还有中国最古最大的藏经橱。
隋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著名古碑刻之一,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还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的铜铸立佛。以及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运用典型的宋代营造手法建筑。正定周边还有四座名塔, 广惠寺的华塔是金钢塔与花塔的巧妙结合。天宁寺的凌霄塔是我国木制阁塔之首。开元寺的唐代钟楼与古塔相对应的营造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临济寺的澄灵塔是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的衣钵塔,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和纽带。
新建的景观,主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坐落在正定城内的荣国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的描述,并严格遵照中国《大清会典》设计、修建的,是我国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群,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古建筑外景拍摄基地。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大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荣国府西郊门的清代一条街“宁荣街”全长200多米。电视剧《 红楼梦》中的重场戏“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等都是在此街上拍摄的。这条街已经成为文化古玩交易市场。
篇2: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
赵云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A级景区,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
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正式对外开放。
一九九六年,正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将旧庙拆建重修,对外开放。重修之庙占地二十余亩,造型古普,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顺平侯殿。主殿鱼贯中轴,左右配殿翼辅两侧,整个布局开阔大方,整齐匀称。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树木点缀其中,由为肃穆典雅。
现展出之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均为庙内原存遗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为正定出土文物。其余木牛流马,红崖天书等无不与三国故事有关者。赵云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与世界文明之隆兴寺、荣国府毗邻。景点聊缀,相得益彰。
篇3: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一家去正定古城墙玩儿。据我了解,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重新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岁月剥蚀,西、北城门已无往日风采,东门因建设性破坏不知去向。此前南城门城楼及两侧各50米的城墙,是正定县政府号召百姓捐献旧城砖,并投资399万元人民币于修复完成。
停好车后,我们走到一片万紫千红的花海。哇!好美啊!数不清的花儿开的正艳,一阵秋风吹来,无数的小花和秋风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搂着奶奶站在花海前,让妈妈为我拍下了这美丽的景色。
绕过花海,我们走到了古香古色的“文化一条街”,街的中间有一条河,把街分成了左右两部分,街的两边是整齐的房子:有卖特产的、有卖古玩的、还有照相馆……这里可真热闹!咦!前边的桥上怎么这么多人,我小跑着到了桥头,想看个明白,原来桥上有人在往河里扔鱼食,怪不得河里的鱼都聚在了一起,原来也是一群群的小吃货呀!
走过这座桥就到了古城墙了,走进城门,我从城墙下往上看,好高呀!可是为什么墙的高处位置会有一个个凸出的孔呢?我一口气爬上城墙寻找答案,我发现城墙两边都有一个和凸出的小孔连着的沟。啊,我明白了,这一定是排水用的,雨水可以从城墙上流到城墙下了。
我们的祖先真聪明,我为他们自豪!真想发自内心的说一句:“厉害了,我的国!”
篇4: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
第一次游古城,是在一个飘着牛毛细雨的晚上。雨中的古城与晴天的古城各不相同,我觉得雨中的古城更有仙味……
撑一把油纸伞,进入了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亭子,青油油的草地衬托着榆木的桐棕,雨滴击在榆木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落在草地上,则把绿映得更绿。亭子里有许多老人在摇着大蒲扇休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光芒。
边向前走边环顾四周,许多店铺都开着,每间店铺里都有独特的香味。店铺也是古老,有的是用木头堆成的,有的则是用石头砌成,它们摇摇欲坠。瓷砖也是同样的古老,斑驳的岁月之刀为你刻了伤痕,崎岖不平,你的身影承载着数不清的人马。木、石店铺的古老,瓷砖的岁月抹痕印成了一幅画。此刻,我愿是一位古人,穿着古装,摇着扇子,在古城中走着走着,发出“屋古瓦古”的感叹。继续向前走,就是古城必看点——古湖。古湖的水十分清澈。雨滴落在古湖上,漾起了圈圈涟漪。灯光照射下,古湖的水都变成了金黄的秋波。远处,几盏灯火照亮了古城的宁静与安寂,还有几件衣服挂在绳索上,迎着风翩翩起舞,不远处有几株凤尾竹,正站在古湖的四侧,苍翠欲滴。我不想打扰这宁静,悄悄地继续往前走……
穿过几条不显眼的小巷,来到了古城最大的广场。它的喷泉射出千百丈,壮丽极了。玫瑰花般的香气从远方传来,抬头一看,各家各户前都摆着一盆蔷薇,红得发紫,那绿叶衬托的红花红得似熊熊燃烧的火焰。晚风凉凉,月影摇摇,蓦然回首,小巷是多么寂寥而幽长。只是经过风雨冲刷,红壁有些脱落。
这时候,晚风送来了蔷薇的花香,雨也悄然而停,我该回家了。我收起了油纸伞,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了古城……
篇5: 正定古城的导游词
“东门里面大佛寺,东门外面接官厅,南门里面阳和楼,南门外面麦饭亭,西门里面石鸡叫,西门外面万人坑,北门里面韩信洞,北门外面出石青。”这是哪?这就是我的家乡――正定。
关于正定,大家可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但是,你们真正了解她吗?好,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
正定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其中,最有名气的还得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隆兴寺。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有21。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还有: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弥陀殿、毗卢殿等。
除了隆兴寺,相信大家都知道赵云赵子龙吧?他可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人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赵云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常胜将军。而赵云庙,顾名思义就是为赵云所建的庙。赵云庙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
正定不仅名建筑多,而且美食也多。其中最出名的。有马家鸡。马家鸡也俗称马家卤鸡,它有鲜明的回族特色:不食死禽,讲究饮食卫生;能长期保持色、香、味、型不变。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流口水了?那就来正定吧,记着,在观看景区后,一定要去尝尝美味的马家鸡哦!
真诚欢迎你到正定来玩儿,她正张开着双臂迎接你!
篇6: 正定古城的导游词
在正定县,一直流传着用“八个碟子八个碗”款待尊贵宾朋、犒劳优秀工人的风俗。在春节等重大节日用“八个碟子八个碗”待客这样的风俗从古至今渊源流传,逐渐形成婚嫁时也用其招待亲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个碟子八个碗”也发生了演变,碟子由于小县盛菜少,演变成了盘子,由“八个”演变成了“十二个”、“十六个”、“十八个”等等,盘子里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八个碗”由于做工繁琐,对技术要求高而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叫法由“八个碗”变为“八大碗”,碗里菜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菜肴。
据传,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八大碗不仅选料精良,做工更是讲究。先将选好的猪肉放在大锅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热在肉皮上抹上一层蜂蜜,然后放进油锅中炸,直到肉皮成为黄红色出锅。等肉冷却后,再按照四荤碗的要求切块装碗。八大碗对刀工要求较高,切肉讲究方块则四面见线,方方正正;切片则长短协调,薄厚一致。切素讲究识菜下刀,错落有致,宽窄有矩。将肉碗装好后,上笼屉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个时辰(2个小时),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两个小时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来,将这些油倒出来,接着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还是不放任何佐料,这次需要蒸半个时辰(1个小时),到时间后再将蒸出的油倒掉。
传统的八大碗需要传统的灶来完成。这种灶为长方形,顶头是一口大锅,为蒸碗所用,大锅向后为一溜对称的6个或8个小锅(也叫后锅),灶的顶端为烟囱。大锅在蒸碗时,后面的.小锅用来炖素菜。
蒸碗蒸了两次并不算完,在吃之前将多种佐料熬成的汤加入每一个碗中,然后再上笼屉蒸一至两个小时,这样才能使肉碗具有特有的味道。素碗的素菜直接从锅中盛到碗里就行。热气腾腾的八大碗还未端上餐桌,香味已经飘入人的鼻孔。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馋的要数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块肉肉皮为金黄色或红褐色,皮下肥肉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为酱红色,令人食欲大增。而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则是一层肥肉一层瘦肉,玉白和酱红相间,使人垂涎欲滴。碗中的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没有腥味,肥肉的柔滑入口即化,瘦肉的美味唇齿留香。素碗中的菜,也有蒸碗的特色,平时粗硬的海带变得柔柔顺顺得像粉条,平时柔顺的粉条变得滑滑溜溜地像凉粉,平时软软的豆腐变得怀揣高汤味道醇美,平时平平凡凡的萝卜白菜也变成人们的喜爱。
正定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师傅做了几十年的传统八大碗,并将八大碗从民间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里,还将八大碗由八样开发到了十几样。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术,使他的宋记八大碗于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饭店的八大碗与玉米面饼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粮相搭配,吃起来不仅可以体验古人那样大块吃肉的潇洒,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还可以佐以粗粮,讲究营养均衡和科学饮食。
篇7:石家庄正定景点导游词介绍
荣国府位于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的正定县,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是依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建造的。 荣国府是按照《红楼梦》中所描述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一律采用明清五进四合院格式:清砖钻山灰瓦,磨砖对缝,兽头滴水,筒氏扣顶,雕梁画栋,游廊贯通,鹿顶耳房的格局。
府的中路为贾政的公务院,采用了庄重的宫廷式彩绘;西路前为贾母院,后为王熙凤院。 荣国府成为了影视界青睐的影视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郑板桥外传》,《包青天》,《东方商人》,《金搏虎》等一百七十多部影视剧相继完成。 当时,是由于《红楼梦》急需要塔建合适的场景,因为在北京租地价格又非常昂贵。为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决定与政府联合投资,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荣国府和宁容街。
荣国府内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西路依次有穿堂、凤姐家、花厅、贾母正房、垂花门等,中路是向南大厅、荣禧堂、内仪门、后围房、外仪门等,东路是贾赦院、王夫人院。荣国府内的每一个景点都是《红楼梦》戏剧的舞台。到荣国府旅游可以让您体验到很深的文化底蕴。
石家庄正定开元寺导游词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石家庄正定开元寺导游词
正定开元寺俗称东大寺,位于邢台市旧城东北隅,东围城路北段路西。该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开元寺原占地四十五亩,座北面南,气势宏伟。原寺门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滚龙团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飞龙姿态雄健、造型优美,且暴出影壁数寸,活灵活现,颇有欲跃欲飞的神态。雕塑之细腻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绝,均为北方所罕见。跨越雄伟的山门,便是头殿,即弥勒佛殿。此殿除有造型独特的偶像外,四壁皆字题刚劲的名人诗词。相传是钟离权为拜访该寺主持,有道高僧万安而作。
其诗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佳个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另一诗云:“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见得清平有几人”。钟离权是否有其人无从考查,但借诗抒发当时人民的心声却是事实。
二殿为毗卢殿,之后为三殿,即释迦牟尼殿。该殿为硬山式建筑,巍峨壮观,结构精巧,殿前有四根石柱,门侧东西两面的四根石柱高达4.5米,柱围2.5米,柱上皆游龙石雕,数条游龙石柱蟠蜷。龙体龙首突出石柱之外20至35公分。俨似真龙游跃腾舞,其龙姿之矫健雄壮及巧夺天工之雕刻艺术,除我国孔庙石柱外几乎无与其匹。如此高超稀有之珍品,在“十年**”中幸被工人同志以泥土覆面而得保存至今,否则早被破坏。三殿正门龙柱两侧均系石雕花,工艺之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第四殿,是大雄宝殿,(又称三世佛殿),此殿规模最大,风格别具,因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塌坏,在省、市政府的重视下,现已进行彻底翻修。
开元寺为历代名刹,唐开元年间初建时,名声大噪,为我国北方香火鼎盛之最。五代时天竺(印度)高僧空本在后梁乾化年间(9--9)曾在这里翻译佛经,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建元帅府,安抚司等,忽必烈曾数幸开元寺,故寺建于唐而昌盛于元。明正德年间又重加修缮。据史料记载,自唐、宋、元和明初,该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正如史料所云:“每当朝暾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远闻十里之外”。堪称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开元寺内有一巨型铁钟,高二米七○,下沿围长七米二,钟厚半尺,重达三万多斤,堪称稀世巨“金”。该钟铸成于金大定甲辰岁(1184年),钟壁有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种图案,与黄道十二宫相对应。另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图象。含乾坤浑圆之说。钟壁还铸有文字数百,清晰可辨,多记载铸造、监制、资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贯等。该钟铸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历经风雨剥蚀,因铸造技术高超绝伦,铁质火候纯精,所以不但不显氧化痕迹,并且棕红色的钟体四周仍然荤荤发亮“十年**”中曾遭捣砸,但只闻嗡嗡声,不见钟破损,由此足见古代我国铸铁术的高超。该钟原在开元寺三殿前东侧钟楼内的铁钟架上,用以作课报时,每当以巨木击撞时,钟声粗犷沉鸣,声震远近。信徒僧众双手合十,异地同拜,因此成为邢台一大景,叫做“野寺钟声”。现该钟仍然完好如初存在达活泉公园内。
寺西有唐代的尊胜陀罗尼经幢,雕刻精细。今为不多见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宝塔一座,造型新颖,名曰“圆照塔”,现不存。
该寺虽历经破坏,但雄姿犹存,特别是名震遐迩的声望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1982年被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90年代末期由邢台市人民政府重修。
篇8:石家庄正定景点导游词介绍
在正定县,一直流传着用“八个碟子八个碗”款待尊贵宾朋、犒劳优秀工人的风俗。
在春节等重大节日用“八个碟子八个碗”待客这样的风俗从古至今渊源流传,逐渐形成婚嫁时也用其招待亲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个碟子八个碗”也发生了演变,碟子由于小县盛菜少,演变成了盘子,由“八个”演变成了“十二个”、“十六个”、“十八个”等等,盘子里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八个碗”由于做工繁琐,对技术要求高而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叫法由“八个碗”变为“八大碗”,碗里菜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菜肴。
据传,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八大碗不仅选料精良,做工更是讲究。先将选好的猪肉放在大锅中煮熟,煮熟后要趁热在肉皮上抹上一层蜂蜜,然后放进油锅中炸,直到肉皮成为黄红色出锅。等肉冷却后,再按照四荤碗的要求切块装碗。八大碗对刀工要求较高,切肉讲究方块则四面见线,方方正正;切片则长短协调,薄厚一致。
切素讲究识菜下刀,错落有致,宽窄有矩。将肉碗装好后,上笼屉蒸。第一次蒸需要武火(大火)蒸一个时辰(2个小时),这次蒸不放任何佐料。大火蒸了两个小时后,肉中的油大部分被蒸出来,将这些油倒出来,接着再蒸。第二次蒸要用文火(小火),还是不放任何佐平平凡凡的萝卜白菜也变成人们的喜爱。
正定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在正定一位姓宋的师傅做了几十年的传统八大碗,并将八大碗从民间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里,还将八大碗由八样开发到了十几样。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术,使他的宋记八大碗于20xx年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饭店的八大碗与玉米面饼子、小米粥、玉米粥等粗粮相搭配,吃起来不仅可以体验古人那样大块吃肉的潇洒,享受大碗喝酒的痛快,还可以佐以粗粮,讲究营养均衡和科学饮食。
篇9:台儿庄古城导游词介绍
台儿庄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古邑中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18个汪和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度超过苏州古城。康熙皇帝曾称赞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
运河古城台儿庄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运河段。全长42.5公里的台儿庄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台儿庄也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保存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段。在台儿庄古城,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岸上古街繁丽,生活气息浓郁的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 枣庄以北的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甚至河道也找不到了;枣庄以南的沿运城市都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改造,已经无法恢复千年运河的曾经风貌。于是,枣庄市台儿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能够完整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城市。枣庄市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
台儿庄古城为“运河古城”的核心区,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运河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
古河道:即明清时期运河故道(台儿庄古城段),原系自然河道,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__年)经疏浚拓宽后通漕,成为泇河(即京杭运河沛县至邳州段新河道)的一段。1959年,对台儿庄段泇河故道进行裁弯取直后,该河段被保留在城区内。因呈月牙状,又称“月河”。河道全长3.3公里,宽50-90米,沿岸尚存200米的古驳岸和12座古码头,20__年一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驳岸:沿泇河台儿庄段两岸修筑,单向全长960米。南岸为土驳岸,有纤道遗址。北岸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改为被水石驳岸,用条石砌垒,翌年春竣工。
古码头:古代,码头又称“水次”,台儿庄从西门里至小南门外,依次建有当典后、高家(西)、四十万、朱家、阎家、彭家、高家(东)、郁家、双巷(袁家)、王公桥、骆家(北)、骆家(南)、曹家、谢家、霍家(二衙门)、王家(小南门)、南清真寺等17处,其中四十万、双巷、王公桥3座最巨。清康熙四十六年(1720__年)三月,清圣祖南巡,“进诗台庄水次,时献诗赋者六七百人,进呈二十一卷”。古城重建前,阎家、郁家、王公桥、骆家(南)、谢家、霍家(二衙门)、王家(小南门)7座码头仍在使用,当典后码头、高家(西)、四十万码头、彭家、双巷码头5座码头尚存遗址,堪称京杭大运河沿岸目前仅存的明清码头,除用于停泊船只、装卸货物、直接贸易外,还可在此淘米、洗衣、洗菜、汲水等。古城重建工程启动后,对谢家、霍家(二衙门)、王家(小南门)3座码头予以修缮,并原址重建了高家(东)、朱家2座码头。
古水门:台儿庄在战国时为楚国的田庄,汉代发展为集镇。 台儿庄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规模是,东西长5华里,南北宽3华里。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加固城墙时,建有城门六座,水门一座。这座水门,是进入古城的水上通道,有了这一通道,城内的水街水巷,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实现了连通。水门旁边的西城门,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曾经是临时指挥部。
古船闸:即台庄闸,位于胡家大院南运河上,万历三十二年(1620__年)始建,为斗门式船闸(单闸),金门宽2丈3尺2寸,高2丈6尺4寸,月河长92丈(约合今301米,后淤,改建月河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四十五年(1720__年)、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庆四年(17)、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不存。清代船闸西有戍楼,由台庄闸汛(隶属总河部院运河营)拨兵戍守,其炮口为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有枪眼。民国时期,闸背南北处还曾有一座船桥,两条铁轨上铺着木板。闸背在水位高时被淹没,低时露出来。过去货船一般宽约2.6米,船体很长,大的能载33吨,小的可载4至5吨。古城重建时,曾发掘出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台庄闸”碑,安置于重建之闸官署内。
南北文化交融
台儿庄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因地处南北过渡带,运河落差大,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这里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拥有30多座庙宇,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
台儿庄文化的原始基因是楚汉文化,但运河贯通后,北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及以南方的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一齐涌入台儿庄,形成了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运河文化。台儿庄的宗教文化非常发达,除中国本土信仰外,佛教、__、伊斯兰教、犹太教等都先后传入,建有各类庙宇30余处。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柳琴戏、运河花鼓、渔灯秧歌、运河大鼓、运河号子等,都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事业非常繁盛,明清及民国前期建有学院、义学、国民小学、教会学校各2座,私塾32处。
有关史料显示,历史上的台儿庄集八种建筑风格、几十座庙宇(寺庙、文昌阁、道观、泰山娘娘庙、妈祖阁、清真寺、__堂、天主教堂等)于一体,这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台儿庄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很有特色,是一座近百条水街、水巷形成的水巷纵横、以船代步的古水城。
篇10:台儿庄古城导游词介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到运河台儿庄古城旅游。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台儿庄,古代属于兰陵老江,现在看起来,县级行政区、边界的江苏、山东南。
现在,我使用的所有骑到时间台儿庄,简要介绍台儿庄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名字的由来台儿庄。我们今天所提到的“庄”这个词,经常以“城中村”分享,一个叫做“村”,与城镇相对的。事实上,在古代,村和村,是两个概念。村庄里,居住着家庭和自然形式的居民区,后来成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村,是法院,高贵有土地,在活人之地,你是在边缘的警告居民,是一个军事或雇用的人。台儿庄,应该RenLanLing荀子针对时间楚国的草草,以后在此表格居民区。关于名字的由来台儿庄,许多传说,更可信的台儿庄肥沃的土地,但低洼、汛期泛滥的走廊。在台湾的人,在这里建的房子,所以被称为“村庄”。唐代将在展会上的题字,必须出现“台湾的家乡”的名字,明代正德年使众多的泰山庙,出现了“台湾村庄设置”,这样的证据现在还不是普通的村里,但颇具规模的市场。京杭大运河打开之后,南方商人的数量超过当地居民说快,使“村”的发音。明朝崇祯十二年约防守片剂,已使用术语“台儿庄”。摘要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是十八小说清代《儒林外史》,也使用这一名称台儿庄。今天,我们可以确定,由台儿庄到运河镇田庄的过程中,以开放的运河是和兴旺发达。
按照层次和面积,河北石家庄台儿庄小姐,但是她赢得了“第一个村”的名声。
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第一个村”的审美教育,从口中乾隆时期,他和康熙皇帝分别属于六江南,所有的台儿庄去对比。有一次,乾隆皇帝、蒸蒸日上的繁荣台儿庄的脸,发出“第一个村的赞誉。和明清时期和20世纪沉实、和为这块土地给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厚。
今天,台儿庄仍然是“第一个村”的原因,一个是她的心脏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二是震惊和胜利的台儿庄,三是她救了50多个地方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个是两级政府重建台儿庄进行抢救性保护,她提出,不可替代的文化、军事、标记、符号。
篇11:台儿庄古城导游词介绍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枣庄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枣庄观光旅游!我是小王,是大家此次枣庄之行的地接导游员。坐在驾驶座上全神贯注开车的,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有着十几年的旅游车驾驶经验,由他为我们开车,交通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孔老夫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李师傅和我会像接待老朋友一样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您的鼎立配合。在此预祝大家此次枣庄之行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现在我们乘车前往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台儿庄古城”,大家一边欣赏沿途风光,一边听我讲讲枣庄的基本情况。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端,与江苏省接壤。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建市于1961年,辖五区一市和一个高新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3万。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二万亩的“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枣庄被誉为“万年家园,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台儿庄是枣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枣庄市最南部。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乾隆皇帝御笔钦赐“天下第一庄”。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文化积淀,又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历史的厚重。途经台儿庄的运河,是三千华里运河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是“活着的古运河”,有人说,“观长城上八达岭,看运河到台儿庄”,可谓真知灼见。
1938年春天,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所以,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说话间,我们已经快进入台儿庄古城景区了,请大家记住我们红色旅游车的车牌号:123456,我的手机号码是,有什么问题,您可以及时与我联系,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
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是重建之后的台城旧志景区,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主要有参将署、天后宫、翠屏学馆、台庄驿、日升昌记、文汇酒楼、谢裕大茶行、扶风堂、天水堂、三恪堂、鲁南民居、闽南民居、久和客栈、临水商铺等不同风格的明清建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参将统领600兵马,负责管辖220华里运河河道的工程防护和漕运治安。1937年1月,国民政府在此设立山东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1938年初,成为第3集团军副司令沈鸿烈的军火库,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现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博物馆”。
前面这座牌坊为台儿庄“水陆通衢”牌坊,她见证了台儿庄往日的繁荣。这条街道被称为大衙门街,1947年,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把大衙门街改为繁荣街,建国后继续沿用这一街名。重建古城时,恢复大衙门街的旧名。
这座拐角搂,为京津冀地区的建筑风格,南北两侧的弧形卷棚,体现了这种建筑的开放性。拐角楼占地7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14平方米,南楼经营珠宝,北楼经营茶艺。
这座白墙黛瓦、马头出墙的徽派建筑,名叫久和客栈。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徽商胡文广建造。重建后的久和客栈,占地2415平方米,建筑面积3554平方米,作为快捷客栈使用。古城内有许多店铺、民居为这一风格,见证着徽商在台儿庄的创业历史。
胡文广原先是一位书生,乘船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途经台儿庄,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于是放弃科考,留在这里经商。他的经商理念是“和为贵”、“和气生财”,没过几年,就成为台儿庄的富商。他把堂号取名“久和”,希望后人永远恪守和为贵的理念。
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两座商铺,是典型的南面临水、北面临街的江南水乡建筑,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左边这座名为“可意楼”,通过这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楹联,我们能够猜到这是明清时期的青楼。右面这座名为“可风楼”,告诉人们这座商铺虽然紧靠青楼,它的主人仍然洁身自好,“可作风范”。
好了大家请跟紧我,注意脚下的台阶,我们现在所经过的这座桥就是广源桥,又称“玉带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时任参将赵登高主持兴建,寓有“财源广进、兴旺发达”的之意,故称“广源桥”。桥长13.9米,高3.25米,跨度6.2米,桥面宽2.2米,是古城所有拱桥中跨度最高的单孔石拱桥。
好了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个座建筑就是扶风堂,这处宅院为晋派建筑,俗称万家大院,由台儿庄四大家之一的“四十万”兴建。万家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迁至台儿庄,因漕运而发迹,鼎盛时期有店铺商号20余家,官银40万两,被称作“四十万”。这座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结构,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砖木体式,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设计精巧,雕刻考究。有四合院、过庭院、偏正套院,60多间房屋,其豪华程度为台儿庄之最。台儿庄大战期间,一度成为我军掩体,战役打到第四天,遭到日军轰炸。现在我们看到的扶风堂,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建的,被称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
前面这条河就是古运河,明万历二十一年动议开挖,三十二年通航,420__年来未曾断流。台儿庄大战期间,池峰城破釜沉舟,下令炸掉的浮桥,就在前面这个位置。1959年,国家对京杭运河进行改造,将原运河取直,这段运河保留在旧城内,成为景观河。
四十万码头:为万家私人码头,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于货船装卸货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内现有此类码头13座,这些古码头,在准备拆除的时候,因为陈伟市长的发现,才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见证“活着的运河”的历史遗存。
广济桥,俗称“丁字桥”,原为木桥,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万家出资修建为石桥。桥长11.8米,高3.1米,跨度5.8米,桥面宽2.7米,桥石为皇宫专用的苏州木渎金山石。街坊邻居感念万家周济大众的慈善之情,称其为“广济桥”。
三恪堂与运河税史馆,为鲁南风格的民居,是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建于清朝末年,名为三恪堂,俗称陈家大院。陈家对三恪的解释是,对待天、地、人,都要谨慎恭敬。陈家先祖从安徽泾县迁来,主人陈扶清官至六品,清末时出任税务官。陈家在台儿庄大战前达到鼎盛,现存“陈万祥”商号。
这样的私人府第,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建成。一般的鲁南民居,是土墙草顶,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只是不坚固,每隔几年就要维修。那些经商赚了大钱的,往往大兴土木,建造豪宅。鲁南民居,宅院无论建得多大,门头都要收敛。陈府的门头不大,可是在大门西旁,建了几间面朝衙门街的门市,使院落与院门保持匀称。这临街的门市,如今成为运河税史馆。
这座建筑为台庄驿站,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重要的水驿。驿站是古代飞报军情、接送客人、运输军需的中转机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命脉”。驿站的功能,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招待所。凡持有“驿关”证件的官员,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每隔十华里设有一个邮铺,次要邮路间隔二三十里。台庄驿为水驿,是伴随着漕运发展而设立的。明朝万历三十四年,河漕总督御史曹时聘在台儿庄设立驿丞一人。清乾隆七年,编制增加到五人。
台儿庄水驿占地面积11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为苏州园林风格。现在作为驿站文化展示区,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真实的文物,向游人展示中华民族三千年邮驿文明史及地方驿站发展历程。
这座庙堂式建筑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学校,名为翠屏学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为义塾,对外收徒。该私塾1938年毁于战火,现在原址重建。
这个大院为日升昌票号的分号——日升昌记。为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山西人吴玉章从太原阳谷带职来台儿庄,开设“日升昌”分号,俗称吴家票号,为各路商贾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这样的票号,在台儿庄有七家之多。吴家票号虽为山西人所建,却是典型的鲁南风格。
现在主要通过实物、图片陈列、多媒体场景再现等手法,用货币、契约、商标、印鉴、戥(deng)秤、税单、股票等商业实物和资料,展示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台儿庄商贸文化,讲述台儿庄的商业文化变迁,特别是票号发展的历程,从不同角度折射台儿庄商业文化的流金岁月。
广汇桥,俗称“拱桥”,系花岗岩单孔全环形石拱桥。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赵家出资兴建,桥长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桥面宽2.96米。1938年毁于战火,后搭建为简易石板桥供人行走,现在原址复建。这座“广汇桥”,取“汇八方商贾”之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驻台参将赵登高陪同他游览了台儿庄城。
当乾隆皇帝一步步走上这座拱桥时,一位女子说:“步步高。”
乾隆皇帝走到桥上,问:“这‘步步高’是什么意思?”
这女子说:“万岁爷洪福齐天,国运步步高扬,我们这些黎民百姓跟您享福。”
乾隆皇帝狡黠地一笑,问:“再往前走又有什么说法啊?”
女子脱口而出:“万岁爷,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乾隆皇帝说:“你真是一张巧嘴。”
后来,城里人把这位苏州女子称为“巧嫂子”。
谢裕大茶行,是座木雕茶楼,最初由浙江茶商沈绮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名为苏杭茶楼。沈绮有茶园百亩,因台儿庄商运兴盛来这里销售茶叶,兼开茶馆。咸丰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谢正安收购了苏杭茶楼,改名谢裕大茶行。原建筑毁于1938年的战火,因为是全木质结构,大火三天不灭。现在原址复建,为茶艺文化展示区。
这座京派建筑名为文汇酒楼,原名“聚奎楼”,为守备署守备瞿翼龙的后裔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造,经营沿运地方名吃,因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在此用膳而名声大振。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更名为文汇酒楼,现为大战文化展示区。
到此我们今天的游程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不周之处还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期待您的再次光临!
篇12:介绍平遥古城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
地处三晋腹地的平遥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在平遥召开,会议首推平遥作为申报联合国“人类遗产”项目的第一个古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查后把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这座小城名声远扬,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利用行车间隙我把平遥城的历史沿革作个简要介绍。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最早称为古陶,是尧帝的封地;西周时名为京陵城,京陵二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遥城的前身;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并把县治迁到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来经多次维修,使古城墙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她留给我们的主要遗产有:古朴典雅、胜景迷人的镇国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雄伟壮观的古城墙;闻名全国的中国第一票号“日N昌”旧址;以及明清一条街上的古寺庙、古市楼、古店铺和古代民宅。
篇13: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
古城大理,原为白族先民“西洱河蛮”所建筑的“羊苴咩城”意为羔羊之城。据清代学者解释说,大理地肥水美,就连娇弱的羔羊都能在这里幸福地生长,可见大理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把都城太和城迁到这里,仿长安城格局建造南诏王都。重建的羊苴咩城方圆十五里,外城“六街三市”为四方商贾所居,异国珍奇都在这里交易。中间又筑了方四里的内城,名为叶榆城,为南诏王室和文武大臣的住所。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期(824—859年),在城西南建立了“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的五华楼;城西北又建崇圣寺和千寻塔,延续到大理国时期才完成三塔全部工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国”为国号,改叶榆为大理。“大理”一词来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段思平改为大理国,有改革旧制、推行礼制、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此后,“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
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城在唐宋500多年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个年代是古代大理城最辉煌的时期,据美国学者考证,公元10时大理曾为世界上十四大都会之一,排名第十三位。当时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大理成为国际城市,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篇14: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
如今的大理城,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诏、大理国的都城—羊苴咩城西部的旧址上修建的。历代曾经多次扩建、重修。大家看到的东(洱海)、南(双鹤)、西(苍山)、北(三塔)四座城门楼和部分城墙,按照当今国际上对古代文物的“修旧如旧”原则,已在逐步修葺,大体恢复了昔日的容貌。
白族居民
城内街道纵横、井井有条,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九街十八巷大都保留明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居民建筑特点,显得故意盎然。
白族居民特点:青瓦白墙、朴素大方、典雅别致、崇尚文化。
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大理建房靠苍山、面洱海,正房坐西朝东,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射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所谓“四合五天井”,即由四方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辆房子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
苍山十九峰十八溪间的鹅卵石,被聪明的白族人民信手拈来,垒墙筑房,造就了民间所说的,大理有三宝,其一是“卵石砌墙墙不倒”的奇迹。根据8世纪的《蛮书》记载,大理用卵石砌墙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的丰富经验,已形成特殊的砌墙技巧。其要点是:大小搭配、错缝垒叠、大头像内、小头向外、认真填塞、块石砌墙角。技法包括:干砌、夹泥砌和包心砌三种。有趣的是,刚砌好的卵石墙,用手掌拍打,会颤抖的才坚固耐久,于是有“新墙如豆腐”之说。 另外还有哪两宝?待会儿下了城楼,我带大家细细看看去,慢慢道来?? 复兴路
穿过城门,回头看,在城门后方还有佛龛,龛内有佛像,这是其他古城楼所看不到的,这些佛像是大力作为“妙香佛国”的重要见证。
【正定古城导游词介绍】相关文章:
2.荆州古城导游词
3.平遥古城导游词
4.丽江导游词古城
5.丽江古城导游词
10.丽江古城导游词6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