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经营模式
“洪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经营模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经营模式,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经营模式
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经营模式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提出最早的省份.到底,山东省符合农业部标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9809个,其中龙头企业4188个,中介组织3162个,专业市场1498个,其它类型的产业化组织961个,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9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0.7亿元,创利税109.9亿元,创汇18亿美元,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46.7万公顷,带动养畜5964.7万头,带动养禽8.6亿只.
作 者: 林海波 作者单位: 共青团山东省委 刊 名: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2) 分类号: F3 关键词:
篇2: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发展分析论文
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的发展做出分析研究,针对现阶段发展的现状,总结发展创新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工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品流入市场的生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2.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的情况,在近几年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缩小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龙头企业加农户型。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与农民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向外联系市场,向内联系农产品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是非常依赖企业的,所以难以保证企业会一直站在农民的利益角度经营。第二种:市场加农户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与市场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间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介入的机会,让农户有直接与市场主体谈判的机会,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有产品难卖的难题。第三种:企业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重要因素帮助农民生产,同时入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经营的模式来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问题。这种模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它增加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四种: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各个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帮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会瘫痪。2.经营业绩。,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及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经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市场延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3.主要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一直我国农业发展进步小的瓶颈问题,我国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分散,独立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所以很难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成农户个人面对强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失。其次,目前我国针对于农产品经营规模大,在市场影响力大,对于农户生产效应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对于产品的加工也大多数都是粗加工,精细加工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与国外的农产品大企业来讲,不仅数目不占优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会逐渐跟不上海外市场的需求,逐渐与世界市场产生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创新举措
1.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无论什么产业想要健康成长,都需要科技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例外。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渐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的思想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这个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包括旅游业,再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态观光的地区游玩。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利用上当地发展农业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所应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动吸引游客先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产业带动型产业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农户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建立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龙头企业的科技一般较为发达,资金雄厚,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龙头产业的壮大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的探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这些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也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霞.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01).
[2]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01).
篇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
[摘要]从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两次调查情况看,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多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发展模式。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构建公司企业和参与农户认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不乏某些资源优势和某些产品价格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份额中所占很小或者打不出去,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起以大型农业集团为主导的强大的农业组织体系,农业产业组织化验和农业组织化程度都低,此乃中国的一大劣势。支持农民组织化走合作制之路,是中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不容回避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也是21世纪头十几年农村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战略。
(中经评论・北京)在传统农业中,农户是最基本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组织结构简单。现代农业则不同,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都是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但它们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公司和合作社扮演着主要角色,家庭农场(农户)在决策上处于次级地位,相应地组织结构也变得比较复杂。
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规模经济加工增值和创造性营销战略,相应地实行产加销纵向一体化的组织路线。其中的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户)都是参与主体,家庭农场(农户)作为该系统的第一车间而发挥作用,牵头的公司企业则居经营决策的中心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通常采用三种组织模式:一是公司企业模式,如农工商综合体;二是合作社模式;三是合同生产模式,如某个公司没有内部纵向一体化经营,仅有外部单层一体化经营,即为合同生产模式。从发育层次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类型:以合同为联结纽带的松散型和以参股(资产联结)为基础的紧密型。产业链条有长有短,宜长宜短,长者如生
产至加工至销售,短者如生产至销售,视产品的消费特点和参与者的需要而定。从经营载体形式上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发展模式,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合作社带农户模式,专业市场带动模式,主导产品带动模式等。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模式
从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两次调查情况看,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多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发展模式。
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构建公司企业和参与农户认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合理的尺度是各环节参与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目前达到这个标准者尚属少数。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体现着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之间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关系。参与农户分享到一部分加工、销售利润,这不是谁对谁的恩赐,或谁占谁的便宜,而是以公司与农户相互需要为基础的共同利益使然。龙头企业要求参与农户按照产业化的需要持续地提供合格的原料(初级产品),而不必自己租买土地创办农场、牧场、渔场,省去大量资金,相应地降低了企业成本。参与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将其初级产品经过加工销售出去,等于有了稳定的市场,而不必担心产品卖难,并能分享部分加工销售利润。农户要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生产和提供产业化所需要的合格产品。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利润是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创造的,不能看成龙头企业独家的利润,因而“风险应当共担,利益应当共享”,此乃天经地义。这个“扣”要解开,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的相互关系,也就谈不上正确理解和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农业产业组织化和农户组织化: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许多人对加入WTO后的中国进行中外对比分析中,都偏重于中国在产品和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忽略体制和组织方面的弱点。我国不乏某些资源优势和某些产品价格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份额中所占很小或者打不出去,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起以大型农业集团为主导的强大的农业组织体系,农业产业组织化验和农业组织化程度都低,此乃中国的一大劣势。入世后,面对外国大公司的强劲冲击,我国政府应当大力推动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化,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贸易骨干企业,建立和发展行业协会,使协会能与政府研商行业发展方向,为同业者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市场价格和行业管理,分工合作,有序竞争,一致对外,反倾销、反歧视。同时,要大力支持农民组织化,加速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帮助它们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联合与合作;合作社企业也要加入行业协会。国际实践证明,发达的合作社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农业一体化不可或缺的制度、组织基础。我们说,农户经营可以融入市场经济,它与农业现代也不矛盾,有一个前提就是农民组织化走合作制之路,舍此,是不能成功的。支持农民组织化走合作制之路,是中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不容回避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也是21世纪头十几年农村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战略。
篇4: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对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把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合同制、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和联营体。对该四种类型的概念、特点及其适应条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由于在不同的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发展农业,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各有特点。经过认真的分析对比,把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合同制、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和联营体。
一、合同制
(一)合同制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制是指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明确双方严格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其特点是:
1.农业生产与私人工商企业是独立的经营主体。由于双方均保持经济上、法律上的独立性,所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经营灵活性。
2.农业生产的合同销售从本质上讲属于期货交易,不用现货交易。因为签订合同与交货不同时发生,农场主在农业生产前签订生产合同,根据合同决定种植或养殖什么品种,多大面积或数量。
3.合同的内容非常规范、标准。在期货市场发达的国家,这种合同已经规范化,形成了格式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商品的品种、数量、种植或养殖要求、价格、交货时间、地点、交易方式等。农场主依合同生产出的农产品直接由签合同的加工商或批发市场等收购。
4.合同制适应面广泛。农场主与农业合作社之间、与私人公司之间、与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之间都可以采取合同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产品的销路或收购。
(二)合同制的适应条件
由于合同制的灵活性、独立性等多种优点,该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适应面很广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采用。它的适应条件如下:
1.依法签约、履约。由于合同制是一种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农产品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合同应受《合同法》的调整。双方当事人根据所签订的合同依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这样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经济关系,避免因市场价格的变动而损害一方的利益。
2.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收购商都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两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合同的特征之一,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民事法律地位平等。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主决定他所占有或拥有的土地种什么、怎么种。考查国外各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可以发现,无论农场面积非常大还是地块狭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以农户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为前提,即以农户的私有制或私人占有制为前提。有的国家农场由私人所有,有的国家农场所有权归国家但实行永佃田。只有保持农场的家庭独立经营制,才能保证土地的自由流转和农场主的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3.政府职能部门不以行政命令干涉农业生产者的经营权。这是保证合同制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应是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以行政命令直接干涉市场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否则政府职能部门应承担致使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
二、农业合作社
(一)农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就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的联结机制来讲,其特点有:
1.从内部行为规则上遵循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原则。
国际合作社联盟章程规定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原则是合作社赖以建立、运作的准绳和基本规范,也是保障合作社性质,维系各类合作社共性的根本依据。各国农业合作社内部的一切活动按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合作社原则进行,合作社原则包括自愿与开放的社员资格、民主控制、社员的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关心社区发展等。
2.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的联结机制的两重性。
第一,从业务上看,两者的联结靠合同。参加合作社的每个农场主与合作社订立农业生产和销售合同,合同规定各种条件和双方应承担的义务,结算和支付方式等。
第二,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由于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自愿结成的经济组织,其分配原则是有偿服务,盈利返还。内部实行年终盈余分配制,年终利润按10%―15%留作储备金或公积金后,其余利润按比例返还给社员。
这样,社员不仅可以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利润,还可以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后那一部分增值利润的一大部分。即通过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农业生产者可以得到比单纯的合同制更多的利润。
3.农业合作社是在一定的法律、制度规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减免税待遇。
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其设立须依法进行,如日本的《农协法》,美国的《合作社法》都规定了设立条件和程序。二是其运营要依法进行,这时的法律依据是民商法、企业法等。各国政府对合作社在销售领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立法给予优先权和照顾。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依靠政府支持不仅掌握了一部分食品工业,并且为此建立了跨行业机构。如法国的“全国甜菜、甘蔗和制糖、烈性酒工业行业集团”负责甜菜生产、海外属地的甘蔗生产以及糖和烈性酒的生产。这个行业集团在国内国际贸易中都出色地维护了会员的利益。美国政府对合作社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扶持,联邦和州级有关合作社的法律共达85部。美国联邦政府用于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总投资多达20亿美元。政府对合作社返还给农民的利润免税措施也鼓励了它的发展。
4.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构造多样化,综合型和专业型合作社相结合。一些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丹麦等以专业型合作社为主,一些农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既有综合农协又有专业农协。
(二)农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
1.按国际合作社原则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内部行为是最关键的.因素。农业合作社内部如何运作是合作社能否维持下去的关键。许多合作社都经历过这一严峻考验。国际合作社的章程和原则是一个半世纪合作社运动的结晶,应成为各国合作社正常运行共同遵守的规则。
2.政府支持和立法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促进和保证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当政府采取扶持政策时,合作社的发展很快,当政府采取参与政策时,合作社的发展向全国性、行业性的方向发展,总之,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条件。政府对合作社的立法是合作社发展的保证条件,保证合作社沿着规范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农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农工综合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合同协议的方法与农工综合体实行横向联合;或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向上游或下游产业扩展;更多的则可以通过合同的方法同别的企业组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合作社这种横向的、纵向的联合,既能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产品销路,又能减少产、供、销之间的中间环节,节约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4.销售合作社、加工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作为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农工商综合体
(一)农工商综合体的概念和特征
农工商综合体是指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溶合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这种方式主要是由工商企业渗透到农业中,通过购买或租种土地兴办农场或与从事高度专业化生产的大农场合作实现的。其特征如下:
1.联合形式多样。第一,后向联合。即大农业链条中的产后环节与生产环节实行一体化经营。比较突出的是食品加工企业和商业销售部门。他们有加工企业,甚至拥有自己的包装厂、运输队、冷库和销售网络。第二,前向联合。即大农业链条中的产前与生产环节实行一体化经营。前向联合方式以农用品供应部门为主,其中饲料生产企业最为活跃,其好处是为自己的产品提供销路。肉鸡生产最为典型。第三,跨行业企业集团把业务扩展到农业领域的农工综合体。如20世纪70年代,波音公司等一批大公司相继建立起大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制造业垂直联合的农工综合体。
2.组织形式规范。农工商综合体内部采取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个人独资经营、合伙经营或股份制。每种组织形式都有法可依。依据的法律是《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各国都有相应的立法。完全依法规范内部组织管理和操作。农工商综合体一般为大型专业化企业,如养禽厂、养猪厂、饲料加工厂等等。
3.农工商综合体在本身的小系统之外,还与其他经营实体通过合同制进行联合。复合、交叉的联合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4.农工商综合体有多种类型。农工商综合体集服务和生产于一身,表现为单一经济实体内部相互关联的经济过程。
农工商综合体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降低成本,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尽管有优势,但它并未成为各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因为各国为了保护家庭农场经营,对农工商综合体的一体化经营实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综合体通常为大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投资,只有财力雄厚的公司才能承担得起。而有财力的大公司未必都会选择风险性大的农业投资。所以在许多国家如美国除了农工商综合体外,大多数涉农公司采取了“公司+农户”的合同制经营方式,合同制适合美国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的国情,又对双方都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在税收上享有一定的优惠,因而战后成为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类型。其他如澳大利亚、西欧、加拿大等亦如此。
(二)农工商综合体的适应条件
1.农工商综合体一般是工商资本或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兴办的工厂式的农业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很大,资本集中垄断程度高,都有自己庞大的销售集团和网络系统。例如意大利著名的费鲁齐集团公司,除了石油不是自己生产的以外,从农业生产、农用生产物资的供应、农产品加工到销售全部由本公司完成,经营规模相当大。
2.农工商综合体的业务范围一般是农业机械、养鸡、养牛等容易形成工厂化经营的领域。例如养鸡行业,从育雏、养殖、屠宰、加工、包装到销售全部形成工厂化生产。在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都有养鸡业的大型的农工商综合体。
四、联营体
(一)联营体的概念和特征
联营体又叫混合型公司,是指由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等多种资本以相互控股投资形式混合而成的联营体。其特征有:
1.联营体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制和股份制。合作制中合作各方提供合作条件,按合作协议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取得报酬。股份制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各股东按自己的投资比例在公司股东大会中行使权利,分取利润。股份制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内部治理结构能保证股东的利益得以实现。所以近年来一些公司互相投资,形成了许多股份制企业。例如法国的国有矿化公司所组织的综合体,其股东包括几十家工矿企业、商业运输公司、银行服务和几百家合作社等。经营范围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收购、储运、销售、出口,到矿山开发、化肥、农药、机械制造和科研服务等样样均有。在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刚果都有它的分公司。这种“内容丰富的联合体”或联益公司,比农业合作社更为灵活。与一般合作社不同的是,它可以收购和销售非社员的产品。
2.联营体往往是跨国农业集团,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通过跨国公司或本国公司与外国公司联营等形式,疏通国际农产品市场渠道,已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农业公司利用跨国公司业已形成的广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可以降低开发市场的成本;跨国公司则可以利用农业公司的农产品优势,扩展自己的营销范围。如可口可乐公司,1990年收买了与食品加工有关的年销售额达39亿美元的华斯食品公司,成功地进军国际食品市场,成为跨国农业综合企业。
3.联营体还包括政府办的各种行业管理委员会,一般由政府、农业合作社、相关的企业和农场主共同组成。如法国的各种大宗农牧产品协会、澳大利亚全国羊毛协会。协会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确定产品的收购价格、质量标准,与农场主签订种养合同。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一是政府为了掌握大宗农牧产品稳定市场,二是统一出口价格,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种行业管理委员会属于官办,政府参股投资,但在行为上均是公司性质,政府是最大的股东,吸收其他工商企业或农业合作社作股东。
(二)联营体的适应条件
由于联营体是市场竞争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它一般形成对某个或某些行业的较大范围的垄断,因此,它的适应条件比较严格。
1.已经有规模比较大的某个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只有当某个行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时,才有可能形成行业协会,政府对其投资才有利可图。只有某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并有良好前景时,其他企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才会对其加大投资,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或者某个农业生产行业已经在全国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有农业合作社网络。
2.有多种资本投资。例如,在泰国养鸡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三类资本,即华侨资本、泰国和日本合资、华侨和日本合资。这三类资本的共同渗入,垄断了肉鸡的生产与进出口业务。正大集团就是由这多种资本形成的东南亚最大的农工商综合企业集团的联营体。
以上四种类型有的国家以一种为主,有的两种或更多,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更好,因此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而要视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篇5:丘陵红壤开发的水土资源保护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丘陵红壤开发的水土资源保护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湖南省桃源县为例,针对目前丘陵红壤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探明季节性干旱成因和发生规律、水资源合理调蓄利用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抗御季节性干旱的水分管理对策和主要措施;通过不同经营模式的水土资源动态观测、分析,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值应≤200 t・km-2・a-1、相应的降水径流系数<0.25等水土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在丘陵红壤坡地上建立了土壤侵蚀模数<100 t・km-2・a-1的“土壤-水分-生物”资源互利型的'高效利用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为中心,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茶叶、苎麻、果业、庭园高效生态农业等四大科技先导型的产业化规模经营体系,为我国红壤丘陵区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实用模式与示范样板.
作 者:黄道友 王克林 黄新 汪立刚 彭佩钦 刘守龙 宋变兰 HUANG Dao-you WANG Ke-lin HUANG Xin WANG Li-gang PENG Pei-qin LIU Shou-long SONG Bian-lan 作者单位:黄道友,王克林,汪立刚,彭佩钦,宋变兰,HUANG Dao-you,WANG Ke-lin,WANG Li-gang,PENG Pei-qin,SONG Bian-lan(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5)黄新,HUANG Xin(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站,湖南,长沙,410005)
刘守龙,LIU Shou-long(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5)
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5 14(1) 分类号:X37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水土资源保护 产业化经营模式 红壤丘陵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和经营模式】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